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史前雕刻藝術代表是什麼和什麼

史前雕刻藝術代表是什麼和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5 23:28:15

A. 中國史前藝術有哪些重要的藝術功能和特色

要知道中國史前藝術有哪些重要的藝術功能和特色,首先要了解史前藝術內包括哪些,如容下:岩畫、雕塑、陶器、飾品雕刻等;由此可以推測,這些物品可以記載史前人們的打獵,採集,捕魚,祭祖等生活中重大的事件;還有對英雄人物的膜拜,對人們生活細節的記載;由於當時人們的各種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那些物品比較抽象與粗糙,但不失形象生動,是勞動人們的辛勤所得,是值得歌頌的。

B. 中國史前藝術形式有哪些

近些年在我國來華北源、西北及中原等地區發現諸多岩畫、雕塑、陶文。
在紅山文化區域內的「中華第一碧玉c字龍」出土地,翁牛特旗大黑山,發現有若干塊岩畫,其中一塊兩平米岩石上就刻畫有30個初文符號,初文符號上下聯貫,已具備了文字表形、表意的功能。

C. 奧地利出土的《 》、法國出土的《 》是史前美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是( )雕後者屬於( )雕。

維林多夫的裸女
手持牛角的裸女
圓雕
浮雕

D. 史前時期藝術與宗教結合的具體體現有哪些

史前時期的藝術,多與宗教結合,甚至有人提出藝術起源於宗教(這當然是不確切的,但至少說明這兩者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史前時代有許多建築,從造型來說出自當時的宗教原因,但它又是人的精神產物,是感動人的,近乎藝術。

在今之遼寧海城岫岩,發現一座巨石建築。據劉錫誠《中國原始藝術》說,此叫「姑嫂石」,書中引《丹東市志》所記:「位於岫岩縣岫岩鎮北5公里興隆鄉興隆村薛家堡子,當地群眾稱為『姑嫂石』。石棚的左右後三面各由長1.8米、寬2米、厚0.8米的大石板組成,頂蓋是一塊長5米、寬4米的橢圓形大石板。」這種巨石建築,在我國是很多的,除了上面說的岫岩一例外,在遼東半島還有許多處,四川也發現有好多處。其形式除了上面說的石台狀外,還有許多獨石和立石的形式,據《中國原始藝術》一書的作者分析,它們的功能有三種:一是石台為原始先民酋長的墳墓或墓誌,是靈魂不滅的象徵;二是石台為原始社會進行祭祀的宗教場所,是古人對太陽崇拜的象徵;三是石台即古人之「祖」(祖廟),是性器崇拜的象徵。

據作者分析,一為墳墓或墓誌說。如《華陽國志•蜀志二》中說:「蜀有五個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萬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但其形狀似乎不太像。另一說,書中引曲傳麟《遼東半島石棚性質初探》之說:「我認為主要是新石器晚期到奴隸社會初期,氏族首領或奴隸主的墓葬,同時也是後人祭祀祖先的祭祀場所……根據考古的發現,歐洲石棚中多是屈身葬。在中國過去只看到暴露在地表面之石棚,多數前面的敷石是半截的,有的被當作廟宇使用,內部都已清理干凈,因此沒有見到人骨。近年來在石棚中發現人骨的已有多處,在遼南雙房二號石棚發現了人骨、石紡輪、陶壺。」關於認為它是宗教祭祀場所或宗教紀念物,以及說它是古人之「祖」的分析,在此不予細述。總之,這三種說法都與人的精神有關,而且都注意其造型。可以看出,無論何種說法,都說明當時的這種建築造型,與宗教和藝術有關。

四川廣漢市三星堆,這里發掘出許多史前文物,據研究這些文物和房屋遺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當然,如上所說,建築也只留下遺址,因此,要研究這些建築的藝術性,也只能從其他一些文物來間接地推斷了。從發掘出來的一些陶器中可知,當時人們已經能用藝術手法作形體的誇張,如「縱目人面像」,把眼珠凸出有好幾厘米,嘴橫向拉長作笑容,鼻子兩翼用咼卷狀,雙耳大而且高。雖為誇張但卻從比例和細部形象來看,卻是一個藝術性的雕刻。有人分析這是「圖騰柱」上之物,顯然是宗教式的,或者可以說是史前的宗教和藝術的結合。

縱目人面像

再說浙江餘姚的河姆渡,這里發掘出來古代文物的年代更早。除了上面說過的榫卯結合的建築木構件外,在此還發掘出許多陶制器皿,如陶缽口沿上的連環禾葉紋、象牙雕刻的雙鳥朝陽圖等,都可以看出在距今達七千年的史前時代的藝術追求。圓形環面上的兩幅連續圖案,說明這是當時人們對圖案藝術已有了某些規則性的把握,對於形的抽象和組合,無疑已達到了美的境界,從中可以作一推斷,即當時人們對住屋有藝術加工的可能,而且其風格也可能是如此。那些「雙鳥朝陽」、「雙鳥負日」等圖案,則也顯示出當時人們的文化想像力。

岩畫在我國發現有很多處,如廣西寧明花山岩畫,其內容是酋長兼巫師的形象,不但表現出當時的宗教式的文化內容,而且顯然是一個空間,表現出氏族社會的某種慶典儀式場面。岩畫在山崖上,可以保留至今,足見當時人們對於表現人類自我的慾望和能力。所以大至岩畫,小至陶器、玉器,都說明我國史前時代的種種藝術素養。

可惜的是當時的建築不能保存下來,只留下基址和一些殘余的構件。但從好多的建築遺址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那種很有規律的方形、圓型房屋,其本身也正是建築藝術的雛形了。

有人說建築藝術要比建築產生得晚,認為人類一開始只是為了生存,為了避風雨、防敵獸而挖洞、築巢,談不上什麼藝術性。這種說法好像有些道理,可是如果我們進一步追究「什麼是建築」、「什麼是建築藝術」之類的問題,可以發現在它們的早期階段卻是很朦朧的。上面說過,人建造的建築,之所以稱之為建築而不是「窩」、「巢」、「洞」之類,其本質在於人是靠智慧構築的,通過思維,經過推敲,有目的地營造自己的生存空間,而不是本能的。因此,古人的建築,一開始就具有精神要素,這種精神要素就反映在以怎樣的方式把建築造得更好些,更合理些。從美學的角度說,這正是建築藝術的萌芽。同時,精神活動的出現,伴隨而來的必然有宗教和人際關系問題(早期的倫理關系),這種現象也是對建築(形式)的要求。因此,作為「人的建築」,一開始必然會伴隨建築的藝術性。當然這種藝術性決不能如同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或我國的秦始皇的阿房宮那樣明顯和高超,而是原始的、朦朧的,就像當時的器皿岩畫文身等那種「藝術性」。但是,這畢竟含有藝術性質,是人的本質力量在對象物上的投影。

E. 史前雕塑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單純的自然主義時期的藝術,雕塑帶有明顯的祈福、祭祀的特徵。祈求人丁興旺的生專殖崇拜,祈求屬豐衣足食的願望。
造型簡單,卻不失造性感,中國以陶器、石器等實用型器皿為史前雕塑的代表。
史前藝術:
史前藝術,是指史前時代即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的藝術。一般來說,這些作品大多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創作完成。
意義:
史前藝術的審美意義有:
第一,史前藝術以其稚拙、簡朴的形式吸引著現代的觀眾和藝術家;
第二,史前藝術內容真摯、直率,沒有太多的理念價值觀念,這也是一些現代藝術所追求的目標;
第三,史前藝術所屬的審美類型,所具有的美學風格體現了這一藝術的美和內涵,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時代的審美理想。

F. 這個歐洲史前的雕塑叫什麼

《維林多夫母神》
這是一尊很小的女性裸體雕像,高僅 11 厘米。據考證,這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屬於奧瑞納文化期的作品,距今兩萬年左右。雕像的體積雖然很小,但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態,顯示了宏偉的紀念碑式的氣度。雕像的頭部被繩紋式的卷發所覆蓋,面目五官不清。細弱的雙臂下垂被雙乳排擠在兩側,碩大的乳房從胸前垂掛對稱式地壓在腹部,粗壯的大腿向下逐漸變細連接小腿,足部省略。這種造型很可能是作為神靈偶像,插在松軟土地上以供崇拜。
原始藝術家造此女像有意誇張和強調了女性的特徵,是符合原始人的理想追求的。因為在原始社會部落中,只有那些最肥胖、最強壯的女性能生育,能有力量撫養後代,能避免被餓死,所以肥胖是富足、力量和稱心如意的象徵,它是一種特殊魅力。女像的整體近似球形的造型,也可以使人聯想到一種象徵原始生命的蛋形聖石。
從《維林多夫母神》的立體造型特點來看,它由許多大小不等的球形體積所組成,這些球狀體積又都服從於蛋形石塊原來形態的大輪廓。各種球狀體依據人體各部分的生理特徵有序地組合成統一的人體,給人視覺印象是:整體,單純,厚重,體積感強。由此可見原始雕刻家已會使用雕刻語言,並有形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開創了雕塑藝術的歷史。
http://cs.gze.com/jiaoshijixu/lvshuye/yinjin09/wgmszpsx/shangxi/shangxi001/sahngxi001_001.htm

G. 西亞早期雕刻藝術的主題是什麼

如果說,歐洲舊石器晚期藝術直接表現的是「食」與「性」等關繫到人類生存與繁衍的基本內容的話,那麼,到了新石器時期、特別是到了銅石並用時期,人類的藝術主題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綜觀西亞新石器時期與銅石並用時期的雕塑藝術,我們感覺,西亞地區的早期雕塑藝術,更多地表現了新石器文化晚期及銅石並用時期人們宗教觀念上的進步與復雜性。當然,人類早期的藝術活動與宗教的關系特別密切,即使是舊石器晚期歐洲的冰河時代藝術,無論是母神鵰塑,還是動物雕塑,也都與歐洲史前人類的巫術觀念與巫術活動相關。不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所謂「藝術活動」,更與直接的生存現實相關,發現史前藝術品的地方也都是洞穴內的史前堆積層,即史前人類生活的堆積層,而新石器時期以後的史前藝術品,則主要是從文化遺址內,特別是從墓葬里出土的文物,這些物品應該是當時的人們有意識地放入墓葬之中的,在這些遺存中,往往體現了早期人類對靈魂、對神靈、對超自然力量的認識。考古學的發現告訴我們,最早的宗教儀式起源於人類的喪葬儀式活動。

垂死的公獅

應該說,西亞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及銅石並用時期的雕塑藝術作品,風格很難找到統一的模式,就藝術品的發現來看,它也不像歐洲冰河時代的藝術那樣豐富而自成系列,而是相對比較零散,風格也是多樣的。

H. 史前藝術的主要特徵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拉斯考克斯洞穴:史前西斯廷小教堂
拉斯考克斯洞穴被稱之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這是法國西南部一個復雜的洞穴,裡麵包含著世界上最不同尋常的舊石器時代壁畫,其歷史至少可追溯至15000年前。
這處洞穴是1940年9月12日由4個年輕人發現的,195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首次進行公眾開放,由於每天參觀客游量達到1200人,人體呼吸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嚴重損壞了洞穴壁畫。1963年,為了保護這一舊石器壁畫藝術,法國政府停止向公眾開放。

阿爾塔米拉洞穴:令畢加索都為之汗顏的壁畫藝術
阿爾塔米拉洞穴是西班牙的史前藝術遺跡,洞內壁畫舉世聞名。位於西班牙北部古城桑坦德以南35公里處。1879年由考古學家馬塞利諾-德桑圖奧拉和他的次女瑪麗亞發現。洞窟長約270米,洞高2.3米不等,寬度各處不一。洞里保持著久遠的石器時代面貌,有石斧、石針等工具,還有雕鑿平坦的巨大石榻。150餘幅壁畫集中在長18米、寬9米的入口處的頂壁上,是公元前3萬年至公元前1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繪畫遺跡。其中有簡單的風景草圖,也有紅、黑、黃褐等色彩濃重的動物畫像:野馬、野豬、赤鹿、山羊、野牛和猛獁等。有的躺卧休息,有的撒歡奔躍,有的昂首翹尾,有的追逐角斗或互相親昵,形象千姿百態。據考證,壁畫顏料取於礦物質、炭灰、動物血和土壤,再摻合動物油脂而成,色彩至今仍鮮艷奪目。壁畫線條清晰,多以寫實、粗獷和重彩的手法,刻畫原始人熟悉的動物形象,組成一幅幅富有表現力和有浮雕感的獨立畫面,神態逼真,栩栩如生,達到了史前藝術高峰,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多年來,壁畫是世界學者們重要的研究對象。受到西班牙人的高度愛護。

肖維特洞穴:壯觀的史前動物藝術
肖維特洞穴位於法國南部的阿爾代什省,1994年,三位洞穴學家發現這處洞穴里竟然完好保存著舊石器時代精美的壁畫藝術,隨後肖維特洞穴名聲大噪。該洞穴里包含著許多動物的壁畫,其中多數動物都已滅絕,洞穴地面上僅存留著人類和遠古動物的足跡。該洞穴很快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史前藝術遺址。
肖維特洞穴具有兩個清晰歷史時期人類的活動跡象,奧里尼雅克時期(舊石器時代前期3-3.2萬年前)和格拉維特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2.5-2.7萬年前),多數洞穴壁畫都屬於舊石器前期。該洞穴長約500米,裡面的一些小走廊各有特色。最為奇特的是洞內岩壁上有清晰可見的表現犀牛、馬和獅子等動物的壁畫,共有400個動物圖像。法國考古人員和科學家在採用同位素方法進行檢測後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洞穴壁畫之一。

馬古拉洞穴:史前世界藝術一瞥
馬古拉洞穴位於保加利亞西北部,距離首都索非亞180公里。該洞穴的壁畫覆蓋了不同時代,最早可追溯至青銅器時代早期。洞穴中的壁畫描繪了舞蹈的女人、跳舞和打獵的男人、帶有面具的男人、大型動物、太陽、星辰和各種勞動工具和植物。這些復雜的史前壁畫豐富地暗示著遠古人類智力和精神方面的特徵,從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馬古拉洞穴被長期確定為神殿,並履行著相關的職能。

科斯奎爾洞穴:2.7萬年前的水下洞穴
科斯奎爾洞穴距離法國馬賽市附近,現今該洞穴的入口處位於水下,是由亨瑞-科斯奎爾在1991年發現的。現今這個洞穴可通過一條175米長的隧道抵達,該入口位於海平面37米之下。
洞穴中包含著數十幅壁畫和雕刻作品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的壁畫藝術標識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較早的手繪圖案和相關的圖形,可追溯至2.7萬年前的格拉維特時期;較新的符號繪畫和動物繪畫可追溯至1.9萬年前的梭魯特時期。這些壁畫中繪制的典型動物包括:野牛、野山羊、野馬,以及像海豹、海雀和水母等海洋動物

德歌姆洞穴:最好的史前多彩藝術
生活在多爾多涅山谷的史前人類最早於公元前2.5萬年前居住在芬德歌姆山口,芬德歌姆山口洞穴的壁畫藝術至少持續了數千年。然而,當最早的史前人類離開時,這些洞穴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直到19世紀當地居民再次拜訪這一洞穴。
1901年,一位名叫丹尼斯-佩朗寧的學校老師發現了芬德歌姆山口的洞穴壁畫,這些壁畫可追溯至公元前1.7萬年前。然而,更我的壁畫發現的時間更晚一些。1966年,當科學家再次清理該洞穴時,偶然間發現一幅繪有5隻野牛的壁畫。芬德歌姆洞穴中有200多幅彩繪藝術,被認為是超越拉斯考克斯洞穴的多彩史前壁畫藝術。目前,該洞穴現已對外關閉。該洞穴中壁畫描繪著80多頭野牛、大約40頭野馬,以及20頭以上的猛獁。

I. 史前雕塑的藝術特色

中國雕塑發展史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雕塑,屬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繁盛階段的遺物。原始社會雕塑對探討社會發展進程、研究造型藝術與意識形態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來深受人們的重視。這一時期雕塑的造型還都是依附整體器物上的飾物,均為粗略的,誇張式的,具有極強裝飾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陶塑人像。(見圖1)石雕與骨雕人像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這個時代雕塑作品側重於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時的青銅作品雖然多具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渲染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形成了端莊、華麗、氣質偉岸、形象乖張的藝術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鼎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見圖2)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它憑借庄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建立專制統治國家,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築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秦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寫實逼真。雕塑在建築裝飾、陵墓裝飾和「明器」中發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秦建築裝飾表現在宮室、苑囿、亭閣樓榭和陵墓神道建築上。最為壯觀的是被稱為世界 「第八奇觀」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見圖3)

兵馬俑的發掘,給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兵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馬俑身材矯健、活靈活現。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畫,神態萬千、精細逼真,秦俑坑發掘的銅馬車更是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充分體現了主導那個時代的高大、雄健的風尚。

從總體看,秦代雕塑的風格特點是渾厚雄健,朴實厚重,龐大強壯,氣魄宏大,體現出封建社會的上升期的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數的巨大、超常的審美特徵。

四、漢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已從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發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

漢代雕塑作品的品種和數量相當豐富,呈現出的主體面貌渾厚簡練、生動完整。這個時期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託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而《馬踏匈奴》(見圖4)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徵。雕塑的外輪廓准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朴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範之作。

五、魏晉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佛教思想與儒學思想碰撞、交融時期。因此,統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廟,鑿窟造像,利用直觀的造型藝術宣傳統治者思想和教義。代表性的石窟為: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見圖5)

石窟內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鑄銅等,佛像雕塑遂成為當時中國雕塑的主體。這些石窟在發展中不斷增加新的雕塑作品,歷代都對石窟進行重修、擴建、新增和補充。

石窟藝術在中國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東晉時期的戴逵,擅長雕刻和鑄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軀佛像,與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圖》和獅子園的玉像被稱為「瓦棺寺三絕」。這個時期的雕塑特點為較注重細部的刻畫,技術更圓轉達純熟,雕塑形象和題材大都為宗教題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傾向和誇張的特徵。宗教使雕塑藝術的題材單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內在動力卻也促進了大量精品的誕生。

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中國隋唐時代在經歷了延續約 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盪以後,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進入一個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峰。經過隋和初唐的過渡階段,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使雕塑藝術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也是文學藝術發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藝術、陵墓的裝飾雕刻藝術、陪葬的陶瓷雕塑藝術、肖像造型藝術等都進入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宗教造像藝術在唐代有長足發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
龍門石窟在經歷魏晉唐多個朝代的開鑿後,隨歷經千年歲月的風霜,仍不失其神秘華麗之彩。龍門奉先寺群雕更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其中奉先寺大盧舍那佛龕是最為輝煌的傑作。(見圖6)其九尊一鋪的形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還有二尊供養人雕像。是一個有主有賓、層次井然的有機整體。這也是意想造型中強調人是審美主體的觀念。

此時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其雕塑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

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以城市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起來,代表市民趣味的審美觀念隨之興起。與此同時,理學的興盛使人們更關心現世生活,關注來世的佛教日趨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無論內容還是風格都明顯世俗化,那些神聖不可及的面貌漸漸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形象。造像藝術集中轉入南方,如廣元、大足、安岳、杭州、贛州都是摩岩造像較集中之地。(見圖7)

大足石刻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精品。盡管它的開鑿有著宣揚佛法說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師的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們為造像之精妙而贊嘆不絕,從而受到無上的精神享受。大足石刻無愧為中國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觀。

在世俗題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襲唐之傳統,但氣勢漸弱。繼中晚唐之後的宋代雕塑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上趨於寫實風格,材料使用上則更加廣泛。宋代的彩塑較為發達,在佛雕造像上較唐代有了較大變化,此時的佛雕造像以觀音菩薩居多。

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風格仍多受宋影響,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中國蒙古族統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後仿照漢族建築樣式,營建上都及大都兩個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廟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藝術的概貌。進入元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雕塑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明清兩代,宗教觀念進一步淡薄,此時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內在信仰的狀態下,顯現出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傾向。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藝術多趨於裝飾化和工藝化。這些雕塑大多更強調實用性與玩賞性功能,體現出工藝品的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種強烈的精神性功能則大大削弱了。但是,這些裝飾性、玩賞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陳規限制,面貌各異,這也可以算是明清時期雕塑藝術的一個亮點。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瓏、精緻剔透、精雕細鑿,缺乏大氣之作和大型之作,藝術上逐漸轉向個人化、內聚性的風格。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