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希臘雕刻壁畫是什麼風格

希臘雕刻壁畫是什麼風格

發布時間: 2021-02-26 00:56:08

㈠ 希臘化時期的美術具有什麼樣的特徵著名的雕刻代表作品及其藝術特徵是什麼

看看這篇文章對你有沒有幫助

對西方藝術風格的領悟

一學期來上的《西方藝術風格流變史》,感觸很多,而且把一部分記了下來。特別是最後一節的課。
使得我的想法和上課內容相呼應.欣賞老師的那句:藝術是一種體驗!在以前腦子里一直在想藝術是什麼?一直在尋找,雖然學習園林的同時,從專業老師的接觸和書本中,得到一些領悟,但對那些的答案始終說服不了我。一直帶著這樣的問題,很多時間都在徘徊。在每次課後我都很高興的回去。
先說西方藝術,先從古埃及藝術到中世紀歐洲的穆斯林藝術的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有自個特點,比如:古希臘藝術中的希臘神話,它是希臘藝術的土壤,包含著人們對自然奧秘的理性思索,它蘊育著歷史和哲學觀念的萌芽。希臘神話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使神只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成為促使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 古希臘藝術的輝煌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愛琴文化時期是古希臘文化產生的前奏和序曲,除此外可分荷馬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每個小時期,藝術都在進步,而我認為進步是過去的改進、修補和創新。可以從愛琴文化(克里特-邁錫尼文化)說起,克里特這一地區的美術主要集中於米諾斯宮。宮殿牆壁上有壁畫裝飾,壁畫以流暢的曲線、鮮明的色彩描繪出富有裝飾性的人物和圖案,手法上與埃及藝術有聯系。 其中以《巴黎女郎》、《交談的婦女》、《侍女圖》等最為有名。在克里特還出土了一些小型雕像,具有寫實與裝飾技巧相結合的特點。其中較典型的有《玩蛇女郎》。 到邁錫尼文化的邁錫尼衛城、荷馬時期的幾何風格時期、古風時期的繪畫,建築,雕刻藝術發展的頂勝時期。直到希臘化時期,這一時期的美術成就主要是雕刻,雕刻藝術形成了以不同的地區為中心的各種風格。 從這段歷史的藝術中,認識到不同時期創作者的風格和創作計劃,更能本會到文化的概念。比如:希臘藝術中「S」形的美感,《命運三女神》衣著紋理的流水般美的創作等等。由於專業的原因,對哥特藝術感觸比較的多。「哥特」是指野蠻人,哥特藝術是野蠻藝術之義,是一個貶義詞。在歐洲人眼裡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特」(野蠻)了。第一個哥特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響。哥特式有人專指建築,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屬於建築,公元13世紀後與建築分離;哥特式繪畫巔峰在公元14—15世紀。哥特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鍾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的意味,那麼哥特式則以蠻族的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築是地上的宮殿,哥特建築則是天堂里的神宮。
到了15-18世紀的文藝復興到羅可可主義,這一時期藝術發展到了頂勝的時期。而文藝復興是我在學習這段歷史的參照物,它發生在義大利。義大利在地理和文化上是古代羅馬的繼承者,羅馬人的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義大利的文化,拉丁語也是義大利的祖先語言。在歐洲的社會發展中,義大利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復興古代的藝術也就是發揚古代的優秀傳統,發掘祖先的藝術本身也是光榮的事。「文藝復興」名義上是為了恢復古典的文學藝術,實際上是當時新興資產階級藉此名義來發展科學技術,要求在思想上擺脫封建主義的束傅,要求關心人、尊重人、一切以人為中心,給人以個性自由和人身自由,強烈反對以神為中心的封建教義,反對人一出生就有罪的說法,認為人是偉大的,人應享用人生的快樂,人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但這種思想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思想,是當時的進步思想。著名義大利詩人和學者波特拉克(1304—1374年)第一次提出了和基督教教會抗爭的這種進步思想,因此他被認為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人物,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和波特拉克同時代的著名人文主義者還有但丁和薄伽丘。但丁的《神曲》把歷史上和當時社會上的主教和僧侶都打入地獄,甚至給活著的基督教的頭頭教皇在地獄里留了一個位置,這是對基督教大膽的反抗。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談》中,尖刻地諷刺和挖苦了當時的教士和貴族,對人的智慧和奮斗精神大加歌頌,這是對教會大膽的挑戰。這是我為什麼前面會提到「文藝復興」是我看帶這段歷史的參照物。從中可以學到繪畫的創作者的心內世界,而且從繪畫中,能體會到當時人民大眾的種種社會現像;雕刻方面的發展也很快,比如著名的多那泰羅;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到了19世紀藝術,藝術發展出現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在到20世紀非形象藝術與幾何抽象。從這兩世紀中,我發現個現象,雖然藝術風格不一樣,但是內含確是差不多,並沒有貶義的意思。因為從這些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久和印象主義,非形象藝術與幾何抽象,創作者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比如新古典主義與古典主義相對應,浪漫主義與希臘藝術相對應,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與古埃及藝術相對應。從中我得出自已的看法就是藝術來自原始。從「原始」的眼光來看,能發現很多藝術的作品,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容合,這也是創作藝術作品的源泉。可是我又想到,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藝術主義存在?這與藝術作為一種體驗有關吧!

㈡ 古希臘的藝術風格

這好象是我們曾經的外美史作業....

古希臘藝術的輝煌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愛琴文化時期是古希臘文化產生的前奏和序曲,除此外可分荷馬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

首先是愛琴文化時期 (約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間)在創造希臘古典文明的主要民族多利安和伊奧尼亞人到達本土之前,在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地區就曾經存在過相當發達的文化,包括從氏族社會到奴隸制社會初期的國家。在藝術史上這一文化被稱為「愛琴文化」或「克里特- 邁錫尼文化」。.

克里特這一地區的美術主要集中於米諾斯宮。宮殿牆壁上有壁畫裝飾,壁畫以流暢的曲線、鮮明的色彩描繪出富有裝飾性的人物和圖案,手法上與埃及藝術有聯系。其中以《巴黎女郎》、《交談的婦女》、《侍女圖》等最為有名。在克里特還出土了一些小型雕像,具有寫實與裝飾技巧相結合的特點。其中較典型的有《玩蛇女郎》。

邁錫尼文化繁榮於公元前1500--前1200年間。邁錫尼人建造的城市已顯示出軍事防禦的目的。邁錫尼衛城的《獅子之門》在一塊三角形的大石板上刻著一根柱子,兩旁有一對獅子相對而立,造型粗壯有力,是西方最早的紀念碑式裝飾雕刻。在邁錫尼出土的金器皿上的浮雕典雅精美,尤其是描寫獵人捕野牛等畫面十分生動。
然後是荷馬時期(公元前12—前8世紀)荷馬時期是根據荷馬史詩的作者名字來命名的,也就是氏族社會末期。這一時期為希臘神話形成期,也是造型藝術的萌芽時期。

古風時期(公元前7—前6世紀)古風時期是造型藝術的形成期。在這一時期,東方文化通過貿易交往對希臘藝術產生了影響,而希臘藝術又通過吸收東方文化之長和逐漸擺脫東方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一時期的美術成就主要是繪畫、建築和雕刻。繪畫:陶器是希臘人主要的日常期皿和出口商品,雅典和科林斯是陶器的重要生產中心。在古風時期,情節性繪畫的類型就已確立,先後出現了三種風格:東方風格、黑繪風格、紅繪風格。

最後便是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1世紀)這一時期,馬期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征服希臘各城邦,建立亞歷山大帝國。隨著帝國的不斷征服與擴張,產生了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以及與東方文化的交流,這一時期又稱之為「泛希臘時期」。這一時期的美術成就主要是雕刻,雕刻藝術形成了以不同的地區為中心的各種風格。本土地區仍然保持著希臘古典傳統,技巧更為成熟。《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以舒展旋轉的動作、生動自然的體態、迎風飄動的衣紋表現出勝利者喜悅的心情。人物面向海洋,佇立於船首形底座上,安放在懸崖峭壁,與環境交相輝映,構成有機的整體。在埃及地區,風俗化雕刻流行。雕刻家表現了大量下層人物形象,如流浪漢、漁夫、乞丐、醉漢等,也著重於生活細節描寫,如《小孩與鵝》表現了兒童與動物嬉戲的生動情節。

㈢ 希臘化時期雕塑有什麼樣的特點

大約在5000年前,西方文明在希臘誕生。而希臘化時期則是指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1世紀這段時間。相對於古典時期來說,希臘化時期的雕刻風格更加的多樣化。

三、地區差異日漸明顯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希臘各地的雕塑風格開始出現風化。埃及地區主要以市井中的世俗人物為表現對象,比如漁夫、流浪漢、醉漢等。在藝術創作上,他們依然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但其自身悠久且醇厚的文化傳統在此時開始顯現。而在小亞細亞地區,他們的雕刻風格則是希臘雕塑的發揚。他們的題材以戰爭為主,以雕塑中人體緊張的肌肉、誇張的姿態來體現戰爭的殘酷與其帶給民眾的痛苦。

西方藝術的典範風格、莊重的品格以及其嚴謹認真的寫實精神,都來源於希臘。數百年來,這種藝術氣息滋養著西方藝術的生生不息。古希臘雕塑的藝術源泉是其悠久的神話傳說,那是古希臘人對自然與社會的美好期盼,他們一直認為且相信,神是與人一樣的,都具有真實的形體與性格。所以,他們以人為參照物來塑造他們心目中的神,並將他們的美好願望以藝術的形式賦予雕塑。

㈣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藝術主要體現了什麼風格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家們常常要長途旅行,在廣闊的希臘化地區帶著聘書奔赴各地回,在答工作完成後再轉向其他地方。古代學者和碑刻銘文所留下的文獻記錄可以證實這一點。因此在不同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十分類似的風格。雕塑藝術現實性的發展傾向,在希臘化地區廣泛傳播,但在受希臘化藝術影響的廣闊地區中,各地的風格也並不完全一致。比如有一種被稱為是「煙消雲散」(sfumat。)的風格,特點是人物造型典雅,表情靜謐。雕塑中面與面的轉折柔和,這種風格同亞歷山大似乎有著密切關系,因為這樣的作品多發現在他活動頻繁的地區。而另一種表現在帕加馬王國獻祭祀的雕塑品中的雕塑藝術風格,對人物的內在感情刻畫細膩,雕塑的各個面之間對比顯著,在表現多個人物形象的群像中,人物之間密切聯系相互呼應,他們往往在強烈的運動中劇烈地扭動身體,這種風格被稱為帕加馬風格。而在希臘本土,傳統風格的根基深厚,從題材到人物的姿態動作。雕塑的構圖等等,都保留了較多古典傳統雕塑的因素,但是一些繪畫性的傾向也在此時悄悄滲入雕塑之中。

㈤ 希臘雕塑與中國雕塑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於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於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於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並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佔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築(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並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們和古希臘那種以人為範本的真實自然的神象有所區別,在欣賞時需要了解經規儀軌的種種規定,如佛象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等,否則很容易認為比例不準確,解剖有錯誤而加以否定。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紀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繪畫之前的西漢時代偶有創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賞教材都有介紹的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此外,東漢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現存的古代紀念性雕刻,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於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於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於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於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於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庄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誇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聖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築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於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於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後,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後,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幹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並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後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麼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這種特點,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漢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麥積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晉祠宋塑侍女,大同下華嚴寺遼塑菩薩、平遙雙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羅漢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見到。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製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准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於為適履而削足。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發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像,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准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准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於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於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准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准確,質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准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准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誇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准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捨,有所誇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徵,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採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於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岩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並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築感,例如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傑出代表。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准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准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於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更多品嘗的餘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並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庄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徵,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庄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後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風格比較接近前一系統,卻少有後一系統的風格特徵。希臘古風時期的古拙是藝術技巧幼稚階段的自然產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風格。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難於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理解的,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總有障礙。這就需要提高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從根本上來認識中國藝術,否則欣賞也好,創作也好,都很難進入堂奧。
九、中國古代雕塑遺產大量屬於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規儀軌,形成自己的特點。佛教美術源於古代印度,中國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羅、馬土臘和芨多等地區與時代的佛教雕塑。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而印度犍陀羅佛像受到希臘化時期的古典雕刻影響,它們也有個雕塑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因此,在欣賞中國古代佛像時,適當對照希臘、印度的古代雕刻進行比較,有助於加深認識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區別。同時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經規儀軌。上文提到的佛像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就出自經規儀軌。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徵,兩耳垂肩、手長過膝而外,又如螺發紺青相、頂上肉髻相(不是普通發髻)、眉間的毫相等等可以通過造型藝術加以表現的相好,在雕塑時都必須嚴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上述各種特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古代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於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當許多中國人奔赴西方學習雕塑時,西方雕塑家也來中國借鑒中國古代雕塑。有位美國雕塑家曾對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塑系學生說過:「你們不要捧著金飯碗要飯。」這句話是我當雕塑史研究生時親耳聽到的,我把它當作一顆定心丸擺在本文的結尾,送給對中國古代雕塑的「好在哪裡」尚有懷疑,不敢在欣賞課中理直氣壯教學的同行,但願有點用處。

㈥ 希臘雕塑與中國雕塑藝術特點有什麼不同

http://blog.sina.com.cn/u/497c0034010008f6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於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於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於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並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佔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築(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並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們和古希臘那種以人為範本的真實自然的神象有所區別,在欣賞時需要了解經規儀軌的種種規定,如佛象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等,否則很容易認為比例不準確,解剖有錯誤而加以否定。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紀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繪畫之前的西漢時代偶有創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賞教材都有介紹的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此外,東漢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現存的古代紀念性雕刻,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於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於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於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於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於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庄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誇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聖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築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於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於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後,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後,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幹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並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後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麼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這種特點,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漢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麥積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晉祠宋塑侍女,大同下華嚴寺遼塑菩薩、平遙雙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羅漢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見到。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製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准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於為適履而削足。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發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像,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准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准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於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於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准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准確,質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准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准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誇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准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捨,有所誇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徵,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採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於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岩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並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築感,例如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傑出代表。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准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准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於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更多品嘗的餘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並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庄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徵,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庄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後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風格比較接近前一系統,卻少有後一系統的風格特徵。希臘古風時期的古拙是藝術技巧幼稚階段的自然產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風格。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難於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理解的,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總有障礙。這就需要提高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從根本上來認識中國藝術,否則欣賞也好,創作也好,都很難進入堂奧。
九、中國古代雕塑遺產大量屬於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規儀軌,形成自己的特點。佛教美術源於古代印度,中國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羅、馬土臘和芨多等地區與時代的佛教雕塑。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而印度犍陀羅佛像受到希臘化時期的古典雕刻影響,它們也有個雕塑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因此,在欣賞中國古代佛像時,適當對照希臘、印度的古代雕刻進行比較,有助於加深認識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區別。同時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經規儀軌。上文提到的佛像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就出自經規儀軌。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徵,兩耳垂肩、手長過膝而外,又如螺發紺青相、頂上肉髻相(不是普通發髻)、眉間的毫相等等可以通過造型藝術加以表現的相好,在雕塑時都必須嚴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上述各種特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古代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於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當許多中國人奔赴西方學習雕塑時,西方雕塑家也來中國借鑒中國古代雕塑。有位美國雕塑家曾對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塑系學生說過:「你們不要捧著金飯碗要飯。」這句話是我當雕塑史研究生時親耳聽到的,我把它當作一顆定心丸擺在本文的結尾,送給對中國古代雕塑的「好在哪裡」尚有懷疑,不敢在欣賞課中理直氣壯教學的同行,但願有點用處。

希臘雕塑造型比較纖美,衣紋皺褶緊貼身體

㈦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有什麼特點

古希臘雕刻十分重視形象的整體不可分割性,人體各部分都充分發揮出造型特性 ,力求表現形內象的內容在生命。所以盡管形體殘缺,但每一個部分都蘊含著生命不息的精神,就是說,雕像的殘片也是有生命的活物,觀賞者可以通過可視部分的動作姿態聯想殘缺的部分,從而獲得完美的審美感受。雕刻家運用高超的雕刻語言,真實而細膩地刻畫了透過女神衣褶隱現出來的豐滿、柔美的肉體。雕刻採用不同的曲線變化造型:坐立女神,松軟的連衣裙由於肉體的起伏而形成橫豎疏密的變化,豐滿的酥胸和乳峰處上平下褶,束腰向下揉褶繁復 ,從整體看疏密變化有致;躺卧的女神袒胸露出圓渾柔軟的肌膚,身體的動勢顯出優美的體形和波浪式的衣紋曲線疏密節奏的流動,既平穩又柔和。用詩人海浬的話來說,希臘雕像上的衣紋是身體動勢的多音反響。作為雅典衛城重建和雕刻的藝術總監,菲狄亞斯是否親自動手創作這組浮雕,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這是在他指導下完成的,三女神的塑造體現了菲狄亞斯的藝術風格。

㈧ 選一件你最喜歡的古希臘古典時期的雕刻作品分析它的藝術手法·風格特徵·精神內涵

希臘雕塑藝術風格的變化、發展,可分為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臘雕塑藝術的全盛時期,藝術史上稱為「古典時期」,著名的的雕塑家有皮弗格拉斯、米隆(擲鐵餅者)、菲迪亞斯(雅典衛城)、普拉克希特列斯、史珂伯斯、留西波斯等,大量優秀的雕塑作品出自這個時期。
擲鐵餅者(Discobolos),大理石雕復製品,高約152 厘米,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均有收藏,原作為青銅,米隆(Myron)作於約公元前450 年。

《擲鐵餅者》就是現存流傳最廣的藝術傑作之一,也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這個作品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里程碑,顯示出希臘雕刻藝術已經完全成熟。雕塑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雖然原作已經失傳,但我們仍能從復製品中感受到那生命力爆發的強烈震撼,也是我們研究古希臘雕刻的重要資料。

《擲鐵餅者》取材於希臘的現實生活中的體育競技活動,刻劃的是一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雕塑選擇的鐵餅擺回到最高點、即將拋出的一剎那,有著強烈的「引而不發」的吸引力。雖然是一件靜止的雕塑,但藝術家把握住了從一種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的關鍵環節,達到了使觀眾心理上獲得「運動感」的效果,成為後世藝術創作的典範。

擲鐵餅的強烈動感與雕像的穩定感結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個雕像身體自由屈伸和旋轉的軸心,同時又保持了雕像的穩定性。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象一張拉滿弦的弓,帶動了身體的彎曲,呈現出不穩定狀態,但高舉的鐵餅又把人體全部的運動統一了起來,使人們又體會到了暫時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突破了藝術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了古希臘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藝術技巧上,同時也在藝術思想和表現力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恆」,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體育運動的最佳標志

㈨ 希臘雕塑作品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什麼

希臘雕刻家多借鑒現實生活中具有完美體態和旺盛生命力的青年男女裸體形象,表現希臘神話中的諸神及健美的運動員,造型高度寫實,姿態優雅,容貌端莊,反映了古希臘人對和諧、理想美的追求。

㈩ 早期古代希臘時期,雕刻作品的風格主要是什麼

早期古代希臘抄時期,雕刻作品也處於幾何形風格之中,例如彼奧提亞出土的《耕田農夫》,馬和人的形狀與陶器上的彩繪人物並無二致。這些小型雕塑,以石、陶、金屬等各種不同質材做成,大半是殉葬俑,它們出自民間匠師之手,質朴古拙而又親切生動。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