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通常雕刻佛像用什麼目
① 人物雕像一般採用什麼材料雕刻
首先來說,最常見的就是石雕了,也就是由石頭為材料雕刻而成的人物雕塑。這種雕塑在學內校中,辦容公場合里,工廠中或者是一些公共場所中都經常看到,尤其是一些代表性人物,更是由這種石頭為材料製作而成的。也正因此,在整個市場中,石雕是該種現代化的人物雕塑中比較常見的了。
其次來說就是木雕了,也就是由木材質雕刻而成的現代人物雕塑。據了解,這種木雕所有的藝術感要遠遠的高於其他材料的,而且它們有著很強的耐腐蝕以及抗高溫的優勢。也正因此,在一些辦公場合或者是一些小型公園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當然了,室內空間中也可以看到這種雕塑的裝飾品,它們是裝飾室內的最佳展品。
當然了,現代人物雕塑的材料不只是這幾種的,它們還有著泥雕、冰雕或者是玻璃材質的雕塑等等。
②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藝術在造型上看,受到什麼雕塑藝術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藝術在造型上看,受到犍陀羅雕塑藝術的影響。
犍陀羅藝術的主要貢獻在於佛像的創造。佛教在前6世紀末興起後,數百年間無佛像之刻畫,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處,皆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徵。1世紀後,隨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漸成風氣,遂有佛像的創作。
最初佛像乃從印度民間的鬼神鵰像轉化而來,而在犍陀羅地區,佛像的製作又較多地吸收了希臘式雕像和浮雕的風格。現存最早的犍陀羅藝術的佛像約作於1世紀中葉,是一塊表現釋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贈花園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當地流行的希臘風格表現,僅佛頭部雕有光輪以顯示其神聖。
其後表現佛從誕生、佈道說法到涅盤的浮雕漸多,並有圓雕佛像出現。現存最早的犍陀羅圓雕佛像出土於馬爾坦,佛的臉型、衣衫皆有濃厚的希臘特色,但神態肅穆,頗具佛教精神。
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中葉是犍陀羅佛像製作的成熟期,這時已成功地融匯印度、希臘、波斯、羅馬、中亞草原地區風格於一爐,形成獨具一格的犍陀羅風格。
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樑高而長,頭發呈波浪形並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薩像有時且帶胡須等。
呾叉始羅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貴霜王國首都富樓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與此同時,犍陀羅的佛塔建築也有較大發展,對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圓塔(見桑奇大塔)作較大改動,基座層級加多加高,圓塔本身變為基座的一層,上部傘蓋亦加高增大,從而成為高聳入雲的佛塔。
(2)前人通常雕刻佛像用什麼目擴展閱讀:
佛像藝術的發展:
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第一座石窟寺。從這個時候起,佛像開始逐漸在佛教的伽藍中普遍地供奉起來。並由大月氏經過疏勒、高昌、於闐、龜茲等地逐漸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地。
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徵: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徵,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
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後,逐漸地被漢族地區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樑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變過程在敦煌,雲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北周時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繪的《佛傳圖》,是以《修行本起經》為主而畫成的。這幅長達二十五米的連環畫,內容包括從摩耶夫人夜夢菩薩乘白象在音樂聲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舍家苦修止。
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幅畫上的人物服裝打扮都是漢、普風格,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被畫成了中國皇帝的模樣。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穿上了漢、晉時後妃的服裝,釋迦牟尼回宮時所乘的蛟龍車,就是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洛神賦圖》中的雲車臨摹的。
這說明,釋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們和民間雕塑家、畫家們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描繪和塑造的。同時,由於製作的年代、地區不同,製作者的需求、素養各異,同樣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薩,卻有許多不同的形象,這就是佛、菩薩有所謂千萬化身的來歷。
在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製作匠人把他們的精神寄託,對來生的嚮往,以及他們認為的神聖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這在雲岡石窟中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
在第二十窟中,有一座巨大的坐佛,兩眼目光銳利,俯視塵世,嘴角凝結著一絲令人莫測高深的微笑。這座佛像高達十三.四六米,作入定坐式,是國內罕見的大佛。
此佛已完全脫去了犍陀羅時期穿的希臘式服裝,他褒衣博帶,儼然是兩漢以後士大夫的禮服。這當然不是因為佛要追求時髦打扮,而是製作人的宗教意識和審美觀點在藝術上的反映。
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政治上推行漢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薩身上也得到了反映。這一時期製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長裙,同漢人的服飾一樣了。
其原因在於,北魏統治者拓跋氏所屬的鮮卑族,是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游牧於西喇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依附於匈奴。北匈奴向西方遷徙後,鮮卑族佔有了匈奴原來的地區,勢力才強盛起來。
公元三九八年,鮮卑族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稱帝,即北魏道武皇帝。由於鮮卑族文化落後,人數較少,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並下詔禁止穿胡服說胡語,把鮮卑姓改成漢姓。
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漢化措施,從這一時代塑造的佛菩薩身上所穿的短衫長裙服裝上也得到了反映。為了利用佛教來保知北魏這塊庄嚴國土的國運長久,北魏的許多代皇帝都全力弘興佛教,廣造寺塔,賜予僧侶以各種特權。
但是,北魏的國運並沒有因為廣造佛像而世代相傳下去。公元五五七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接著就被北齊和北周消滅了。到了唐代,洛陽龍門營造佛像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
佛像高達一七.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九米。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庄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廣造寺廟佛像。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後,漢文化的傳統觀念也通過佛像製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③ 為什麼工藝大師總喜歡雕刻佛像
也並不是工藝大師都能喜歡製造佛像的,通常有佛緣有福報的人才會製造佛像。而且造佛像必須如理如法,要按照《大藏經》里有一部叫《造像量度經》的佛經來製作,這樣做出來的佛像才如理如法,才有加持力。佛像是用來表法的。
塑造佛像有十一種功德:
(一)生生世世眼目清澈明亮。為什麼有這種果報呢?是因為在往昔生中造過佛像,所以眼睛非常明亮。
(二)生處無惡——生到什麼地方都沒有惡人,無論左右鄰居、親戚朋友都是善人,不會遇到惡人、惡獸,或諸危險厄難。
(三)長生貴家——生長在富責的家庭,又有錢,又有地位。
(四)身體紫磨金色——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不是紫磨金色?因為在過去沒有造佛像的緣故。
(五)珍寶豐溢——處處都是珍寶具足,非常富饒。
(六)生賢善家——生到賢人和善人家。
七)生得為皇——造佛像的功德,來生得生為帝王。現在某些國家沒有皇帝,但做總統是和皇帝一樣的。
(八)得轉輪王報——做轉輪王那就更珍貴了,轉輪王一修就成佛。
(九)不但人間為王,而且還可以生天,生到梵天,壽命很長。
(十)不墮惡道——造過佛像的人就不會墮到三惡道去。餓鬼、畜生、地獄界都沒有你的份。
(十一)生生世世敬重三寶,皈依三寶,不會墮落。造佛像有這十一種功德。
④ 我想要的是一般楠木;我是用來雕刻佛像。不知可以嗎
信仰不分尊卑,有人信仰神,可是神的身體卻是泥巴製成的。有的更誇張,整個佛像全部純金打造!有的也要鍍金。其實用什麼木頭不重要,關鍵是心中的信仰如一。挑一種不容易裂的木頭就可以,一般的木頭時間不長會裂開,也是不太欣慰的事情。一般不容易裂的是木質較硬的,有些木頭的根還是不錯的選擇。比如竹子的根,它的根中可以找到一些長相極像佛像的,如果不行可以粘連一個。另外杏木也不錯。楠木當然也可以,但可不要沾水烘烤。如果你的佛像前面長久有燃香,那麼盡量讓距離大一點。一熱一冷也不宜長久保存嘍。
⑤ 最早期的佛教印刷品,是將佛像雕刻在什麼地方
最早的佛教印刷品是將佛像雕刻在木板上的。
我國最早的印刷術是雕版版印刷,其法是將圖畫或權者文字反刻在一塊平整的木板上,然後印墨印刷。
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的《金剛經》殘卷,卷首有圖,刻印精美,現存於倫敦博物館中。
⑥ 介紹佛像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講比如佛像起源該用什麼好一點的名字,謝謝!!
從佛像造像起源起講——
一、造像緣起
最初塑造佛像是起始於優陀延王。因為當時佛上升忉利天為天母去說法,而閻浮提中一時沒有一尊佛,就像是暗夜星中無月似的,頓時眾生感到孤獨無依,就像如來心中有眾生一般,便感受到無的的煩惱。而且優陀延王又是住在宮中,深宮大苑的經常感到寂寞和孤獨,所以很渴望而且又非常的仰目佛,於是就連想到造尊佛像,這樣也可以恭敬的禮拜佛祖了。
二、造像的功德利益
自從優陀延王塑造佛像以後,佛教造像就一直延續到現在 ,可見助造佛像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巨大的。在優陀延王最初造像時,斧聲就自然的響了有三十三天之久,這就是釋迦如來即便贊嘆優陀延王造像功德,並在忉利天遙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優陀延王,當時釋提桓因天主就問佛祖,在當今天的人世間是否有人在生前造過佛像的,佛祖就告訴了釋提桓因,有曾經造過佛像者,皆於過去先已解脫,在天中尚無,況於餘處。
助造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議:
(一)者可以消除宿業
(二)者可以增長福德
(三)者可以證得解脫,成就菩提,獲清凈土,具諸相好,所得壽命常無有盡。
三、見像起信,滅罪啟慧
一切眾生因為佛相好,才開始相信修善,來除自身累世罪業,而證得解脫菩提。因此只要能發心的造佛形象,就便已種出世涅般解脫,成就佛道之固。
簡介
佛像塑造形式
有雕像:鑄像、木雕、石雕、塑像、夾紵像、泥塑像、瓷像、蠟像、酥油像,還有壁畫、卷軸畫、綉像、織成像等。製作的材料也十分豐富,有金、銀、銅、鐵、石、木、玉、牙等。
佛像安置形式
不同材質製作的佛像安置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供奉在寺廟中
我國的寺廟佛像興起於宋代以後,許多名山大川都建有寺廟,供奉著佛像,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集聚之地。佛像大多選用不易變質的優質木材,如楠木、樟木、椴木、檜木、榧木等。一般寺廟內的佛像大多是泥塑或木雕造像,也有鎏金,青銅等金屬澆鑄的佛像。
安置於石窟內
石質的佛像在各種材質的佛像中最為普遍。石佛造像,依山岩鑿龕,根據岩石的形狀造像,雕鑿後再敷泥繪彩,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石窟寺。
我國著名的石窟寺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其中雲岡石窟開啟了我國岩壁佛像的先河,有九尊高度在13米以上的大佛,氣勢雄渾。
陳設在佛堂上
家庭供奉的佛像以觀音菩薩為多,祈求保佑平安多福。供奉佛堂上的佛像主要有金屬像、玉石像、瓷像、木雕像、乾漆脫胎像以及畫像、綉像等。
隨身攜帶、珍藏
這類佛像多為玉雕、牙雕和銅鑄,也有用紋理細密的木材雕刻。有的不足3厘米高,小巧精緻。佛像可隨時攜帶在身邊,或懸掛在頸項上,或珍藏在口袋裡,寄託希望、護佑平安。
⑦ 經常用來雕刻佛像的紅色石頭叫什麼名字
紅玉髓
⑧ 清朝前雕刻佛像的玉石料用什麼切割
您的問題,這樣的事情,清朝前雕刻佛像的玉石料,主要是使用「解玉砂」;一定要注意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