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雲崗石窟屬於什麼雕刻

雲崗石窟屬於什麼雕刻

發布時間: 2021-02-26 22:28:16

『壹』 雲岡石窟大佛是浮雕還是圓雕

應該是兩種都有,還有塑像.

『貳』 雲崗石窟屬於哪一宗教的雕像

佛教,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回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答名錄。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叄』 雲岡石窟的雕刻藝術有什麼特點

雲岡石窟雕刻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卷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過去、現在、未來),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朴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餘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於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這個時期即雲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復、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彌勒,下為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徵和風格在龍門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現,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肆』 雲岡石窟是怎麼雕刻出來的

榔頭和鑿子雕刻出來的

『伍』 雲岡石窟是什麼樣的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的武周山上。它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與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的莫高窟齊名,在國內外享有「石窟三聖」的美譽。在石窟三聖中,莫高窟以塑像和壁畫見長,雲岡石窟雕刻則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根據山勢的自然起伏,分為東、中、西三部分。雲岡石窟現存洞窟53個,窟龕254個,石雕造像51000餘尊,最大的高17米。而最小的佛像僅高幾厘米,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460~465)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肼,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雲岡石窟現存主要洞窟53個,其中較大的共有21個。從石窟的分布情況看,雲岡石窟可分東、中、西三部,東部四窟,中部九窟,西部八窟。東部的石窟多為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就石窟的類型來看,西部早期五大窟,即著名的曇曜五窟,純以造像為主,佛像高大挺拔,氣魄雄偉,因而石窟平面多作橢圓形,無後室,規模宏大;中部各窟,除中央雕造大佛像外,四壁、拱門及窟頂上都刻有尊像圖、經變、本生故事和圖案裝飾等,可謂「有窟皆是佛,無壁不飛天」。因而石窟平面多為矩形,有後室;還有一些石窟以建塔為主,如第一窟、第二窟及第二十一窟等三窟便是。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雲岡石窟的藝術源流十分悠長,它的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秦漢以來的民族藝術傳統,同時吸取和融合了印度佛教石窟藝術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並對其後的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故事浮雕;有構圖繁復、典雅精緻的裝飾紋樣等,這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成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藝術成果。雲岡石窟保留的衣冠服飾,建築形制,音樂舞蹈,裝飾紋樣等形象,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化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第六窟石雕規模宏大,雕飾瑰麗,技法嫻熟,形象俊美,素以精巧著稱,被公認為達到了雲岡造像藝術的最高峰。走進此窟,尤如進入了一個繽紛的藝術世界,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使人感興趣的是30多幅石雕經變圖。這些石雕經變圖描繪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傳奇經歷,畫面相互銜接,一氣呵成,雕刻手法簡朴有力,結構對稱均衡,線條流暢優美,不愧為石雕藝術花園中的奇葩,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

第九窟至第十三窟。因清代施以彩繪而異常華麗,所以一般俗稱為「五華洞」。第九窟中,後窟明窗上的蓮花圖案和飛天十人像精美生動。飛天,又名香音神,梵語中稱為「犍達婆」,以能歌善舞著稱。每當佛祖釋迦牟尼講經時,飛天就凌空歌舞,並在優美的樂曲聲中撒播四瑞花雨。此窟中的飛天當空飄舞,姿態萬千,表情輕松歡樂,似乎反映了人類對未來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第十二窟也屬於「五華洞」之一,因為窟前室的頂部和北壁上雕滿了千姿百態的伎樂天和各種樂器,又被人們譽之為「音樂宮」。伎樂天是佛國最下層專司禮樂的神,她們能歌善舞,又能演奏樂器,是佛國藝術界的代表。這些專司歌舞的「伎樂天」,有的載歌載舞,有的表演雜技,而更多的正在手持各種樂器進行演奏,表現了釋迦牟尼成佛時歡慶熱烈的場面。這些伎樂天石雕形象為學術界研究我國古代尤其是北魏時期音樂藝術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生動具體的形象材料。

雲岡石窟的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純以造像為主,平面都為橢圓形,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這就是雲岡最早大規模開鑿的「曇曜五窟」。曇曜五窟的造像內容以三世佛為主,體現了曇曜欲使佛法流通後世,永存無絕的思想。曇曜在擔任北魏沙門統(統管佛教事務的僧官)期間,竭力勸說北魏文成帝在雲岡鑿窟造像。曇曜很有政治眼光,又具有佛門智者的遠慮。建寺造佛的目的,無非是因為「靈覺沖虛,非象無以筌其形」,佛門信徒建寺造佛,正是通過形象宣揚佛教,使人們比較具體地認識佛,相信佛的存在,從而皈依佛門。曇曜五窟中最著名的是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這尊石佛通高13.7米,臉部豐滿,高鼻、薄唇,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左肩斜披著袈裟,右臂裸露在外面,顯得雄渾剛健。背光還浮雕著火焰花紋、飛天等。這尊大佛頭頂藍天,盤坐在遊人面前。因為它是露天的,便於拍照留影,所以深得遊人喜愛。盡管它不是雲岡石窟中最高大的石像,但日久天長竟成為雲岡石窟的象徵。

可能是由於雲岡石窟地處荒僻,交通不便,所以歷史上造訪雲岡並留下贊美文字的文人騷客並不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曾雲游雲岡,他在其名著《水經注》「澡水」條下註:「其水又東北流注武州川水,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屋,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徑靈岩,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川水又東南流出山。《魏土地記》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州塞口者也。他把雲岡形容成塞外仙境,認為簡直是美不勝收。當時,武州河水很盛,加上「石鼓寒泉」的泉水,使得雲岡石窟附近草木茂密,景色一定非常美。他令人神往的描述是有根據的。唐代詩人宋昱也曾寫過一首盛贊雲岡石窟的五言詩《題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

梵宇開金地,香龕鑿鐵圍。

影中群像動,空中眾靈飛。

檐牖籠朱旭,房廓煉翠微。

瑞蓮生佛步,寶樹掛天衣。

邀福功雖在,興王代久非。

誰知雲朔外,更睹化胡歸。

這是一首贊美雲岡石窟的不朽詩篇,必將永傳後世。其中「影中群像動,空中眾靈飛」之句更是絕妙,把姿態萬千的飛天伎樂描繪得活靈活現,堪稱少有的絕句。

雲岡石窟記載了佛教在我國的興衰。它是太武帝滅佛後,北魏皇室重新恢復和振興佛教的結果。北魏時期,佛寺最多時達到3萬余所,它是3萬佛寺之首,是北魏皇室崇佛的聖地,極大地促進了佛教在北方的發展。雲岡石窟為它的建造者樹立了豐碑。為了開鑿雲岡石窟,成千上萬的工匠,利用極其簡陋的工具,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鬼斧神工般地雕造出精美絕倫的石像群,為後人留下一座巨大的石雕博物館。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石雕藝術家和各族人民的創造才能和卓越智慧。

雲岡石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既繼承傳統,又借鑒外來藝術的精華,形成了雲岡石窟中從建築、雕塑到音樂藝術的中外融合,使得雲岡石窟的藝術風格獨具魅力。

雲岡石窟,這個宏偉的「石雕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興衰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我們應該永遠珍惜它、愛護它。

『陸』 雲岡石窟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概況: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文化遺產價值: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個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縱觀群佛,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石雕,巨石橫亘,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彩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鍾,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這是我國古代人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雲岡石窟,是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柒』 雲岡石窟早中晚雕刻特點分別是什麼

來雲岡石窟的造像自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捌』 我國雕塑名作"雲岡石窟"是哪個朝代的作品

雲岡石窟是在來北魏中期開鑿的.北魏自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 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玖』 雲岡石窟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9)雲崗石窟屬於什麼雕刻擴展閱讀: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拾』 雲岡石窟被誰所雕,代表人物是誰

北魏時期各地優秀的工匠。都是皇家工程,沒有記載,不是民間作品。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