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代雕刻不如秦
Ⅰ 秦漢時期雕塑有什麼特點
秦漢時代的雕塑風格是嚴峻的風格,是陽剛之美的風格。秦漢俑馬、墓前石雕從整體上看,也許遠不及後世那樣精巧、細膩,而以拙重、粗獷為特色,然而正是這種「客觀簡朴性」,成為了秦漢時代文化精神的象徵。秦漢雕塑的風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強烈的開拓、征服慾望的形象寫照。它繼承了遠古以來,華夏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注重人力,與自然抗爭的崇高精神。
秦漢時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力量將中國雕塑推向了高峰。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雕的出現和標志性明器雕塑的產生,以及工藝性雕塑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秦漢雕塑的巨大氣魄和強健精神,為中國雕塑的歷史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標志著明器雕塑創作上產生了一個重大飛躍。它規模大,數量多,給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力求逼真,表現物件的寫實風格。每個秦俑的形象雖無雷同,均通過人物動作刻畫,各自神態表現的生動傳神。注重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漢承秦制」漢代明器雕塑的製作形成規范化、制度化,形體上雖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現物件上卻比秦代豐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於動感,姿態也有了較多的變化,東漢明器雕塑在題材內容,製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區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出現了大量形形色色,表現各種生活勞動場景的俑,以及樓、塢、堡等模型,在題材內容上更趨於生活化,更真實廣泛,具體表現各種生活場景。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地區特色和民間風貌,如體現巴蜀風情的身背竹箆勞動婦女俑與袒博赤足、抱鼓,眉飛色舞表演的《說唱俑》。
霍去病墓大型石雕群,是我國最早的較完整的紀念性雕刻藝術珍品,是西漢時期強盛的國力和積極進取精神的象徵。它的藝術特點表現為注重寓意,善於運用象徵的手法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在建造上,「為冢似祁連山」,以紀念他的不朽功勛。配置豎石和多種動物雕刻,獨創的綜合群體,成功展示了深山野林猛獸出沒的藝術意境,《馬踏匈奴》是整組石雕中的象徵中心。並巧妙地運用「因勢象形」的表現手法和靈活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的表現手法綜合運用。
這一時期的建築雕塑也很有特色。「秦磚漢瓦」將建築、雕塑、書法結為一體的奇妙結合,是我國建築雕塑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像磚和畫像石以磚石將繪畫與雕塑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變化多樣,同樣獨具民族特色。
秦國有悠久的石刻藝術傳統,在鳳翔西村春秋時代的秦宮陵園中,曾出土兩件高約22厘米的石俑;戰國時代,秦昭王在咸陽興建橫橋,曾雕刻忖留神石像;此外,在蜀郡都江堰又雕刻鎮水石牛。秦始皇時期,玉石雕刻有了顯著的進步,據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代的刻玉善畫工烈裔,「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宛若真矣。」另據《三輔黃圖》記載,秦代加固擴建橫橋時,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賁的石像;營建驪山陵園時,雕刻一對頭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開啟了後代在陵墓前雕造石獸、石獅或石辟邪之先河。
青銅紀念雕塑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賈誼《過秦論》亦有「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之語。參考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編鍾架形象,可知秦代鑄造「鍾□金人十二」,即是供咸陽宮中兩具曲尺形雙層編鍾架上使用的人形銅立柱。
另據《漢書·五行志》、《西京賦》、《水經·河水注》及《三輔舊事》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鑄造12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金狄」,即12個身著「夷狄服」的大銅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銅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寫的贊頌秦始皇統一功業的銘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出土兩乘大型銅車馬,每乘包括四馬、一車、一馭手,車馬形體相當實物的1/2,每乘總重量達1200公斤以上,鑄造工藝十分精良,形象極為生動(見彩圖銅車馬(秦) 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一號帶傘蓋的銅車,馭手作立姿,其性質當為導車;二號作篷蓋的銅車,馭手呈坐姿,其金屬轡繩末端刻有「安車」等字銘。據考證,此車系仿照秦始皇巡視全國時的御乘而鑄造,旨在紀念秦始皇「平一宇內」的不朽功業(見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
墓葬明器雕塑 即供隨葬用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各種材質的偶人車馬。秦代有大型的陶塑兵馬俑及圉師俑、小型的木雕侍者俑等兩種。前者集中發現於陝西臨潼縣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園附近;後者於1978年發現於河南泌陽縣官莊村秦代末年的墓葬中,共有木俑4件,身高11~16厘米,面形渾圓豐滿,俑表施彩繪,作拱手侍立狀,造型甚古樸。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就著手穿治驪山;在他去世前,陵區內已是「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從20世紀40年代起,在秦始皇陵園東北隅的臨潼縣焦家村附近,曾陸續出土一種高約70厘米的圉師俑(馬□),作跽坐姿態,造型質朴優美。
1974~1976年,在陵園東垣外的臨潼縣西楊村南,地處東陵道之北側,先後發現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馬俑的從葬坑,出土數千件與真人真馬等高的兵馬俑,其軀體採用泥條盤築法塑造,頭像則運用模製加手塑的方法製作。這批兵馬俑標志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再現了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精神風貌,體現了王權的極度威嚴,其主要藝術特點是:形體高大,崇尚寫實,手法嚴謹;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令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漢代雕塑
中國西漢和東漢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鑄銅等品種。當時,雕塑藝術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表現技巧迅速提高,舉凡大型紀念性石刻、園林裝飾雕塑、各種明器雕塑及實用裝飾雕塑等方面,均有顯著發展,留存至今的漢代雕塑遺物極為豐富。
石刻 漢代雕塑藝術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大型石刻作品上。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1對大型石刻,是原存陝西省長安縣常家莊的牽牛石像和斗門鎮內的織女石像,兩者東西相隔約3公里。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它們是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建立的,按左牽牛、右織女的格式,設置在昆明池東西兩岸,故而又稱漢昆明池石刻。牽牛石像高 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作跽坐狀;織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籠袖姿態。這組石刻取材於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均用花崗岩雕成,石像形體高大,是中國早期園林裝飾雕塑的代表。
秦代雕塑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朝的雕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築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建築裝飾雕塑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憑借高度集中的人力與物力,大興土木。首先,在都城咸陽北坂上營造六國宮殿;其次,加固擴建了跨越渭河的橫橋,並在渭河南岸營建新朝宮——阿房前殿;最後,又在驪山北麓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這些巨大的建築工程,均用雕塑作品進行裝飾美化。
瓦當是強烈反映時代藝術風格的一種建築裝飾構件。咸陽市東郊窯店鎮附近的秦宮遺址,曾出土浮雕著鹿、鳥、昆蟲紋的圓瓦當;西安市西郊巨家莊附近的阿房宮遺址,出土四鹿紋、四獸紋、子母鳳紋圓瓦當;驪山秦始皇陵區,出土夔鳳紋大瓦當;皆以飾紋華麗、風格清新而著稱。
此外,在咸陽故城秦宮遺址還出土兩種大型空心磚,其一是刻畫著龍紋、鳳紋、水神紋的空心磚,其二是模印著回紋、菱格紋的空心磚,皆鋪砌在宮殿階基地面上,由此可見秦代建築裝飾雕塑的發展概貌。
另一組著名的西漢大型石刻,是陝西省興平縣道常村的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風格。現存作品有立馬、卧馬、躍馬、卧虎、卧象、石蛙、石魚、石蟾、卧牛、野豬、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犢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2塊。 原先皆散置於墓冢周圍,現集中陳列在墓前東西兩廊內。立馬石刻,亦稱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體。作者採用寓意手法,以戰馬將侵擾者踏翻在地的情節,贊頌霍去病反擊匈奴侵擾所建樹的赫赫戰功,是漢代紀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Ⅱ 為什麼漢代是玉器最巔峰的朝代
綜上所述漢代統治時間比較長相對來說比較長壽。沒有什麼戰亂,百姓的生活比較平穩。這個時候無論是玉器,還有其他的文明。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所以說漢代的玉器是最頂峰的朝代。
Ⅲ 漢代雕刻家為什麼會從深山岩石堆里選擇天然石塊雕刻躍馬
躍馬抄和卧馬雕像的馬高襲145長240厘米,從形體上可以看出,富有才能的漢代雕刻家,在決定雕制一匹放牧在祁連山間的跳動著的牧馬這一題材後,為了克服在雕刻工具上的局限,特從深山岩石堆中,尋找出與此題材相近的天然石塊,象形地進行適當的加工。
Ⅳ 為什麼秦漢的石雕差別那麼大
秦漢屬於封建中央集權建立時期,是藝術風格確立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雕塑大多用於功業的宣揚,王權的顯示.
秦代的雕刻以軍事題材為主,比如秦兵馬俑;兩漢的雕刻相比之於秦更朝生活化方向發展,民間題材更多,比如娛樂俑到漢代才有,還有就是佛教藝術也是從兩漢時期開始的,佛教是西漢末期傳入,但東漢時期已經有佛教藝術的創作了.
很多美術史類書籍和相關評論都將秦、漢雕塑歸為一類,但實際上,秦、漢雕塑無論在文化根源上,還是藝術表現形式上都有很大差異,不應這樣一概而論.秦代兵馬俑的藝術表現手法是寫實的,漢代霍去病墓石雕是誇張變形的.雖然二者都採用了線刻的表現手法,但兵馬俑與霍去病墓石雕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精細而准確,主要是承襲了先秦時期青銅工藝某些形式語言;後者大氣且簡練,與整石完美結合,有如天成.通過對二者形式語言的比較,現做以下分析說明:
1.傳統認識
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認為,秦統一後,將六國能工巧匠聚集於咸陽,人才雄厚、技藝高超,所做出的作品嚴謹、精緻是理所當然的,工程完工後,大半匠人被坑殺,這必然造成秦、漢之間的師承上的斷代,漢代的雕塑水平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這就會或多或少的成為以霍去病墓石雕為代表的漢代雕塑在寫實層面上要遠不及秦代雕塑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種說法認為,秦主要繼承的是中原的周文化,崇尚朴實無華,在藝術表現上更傾向於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漢主要發展了楚文化,充滿對宇宙人生的奇異幻想,富有濃厚的浪滿主義色彩[2],造型簡約抽象(如圖一、圖二),這就形成了秦、漢之間在藝術表現上一個趨向於寫實,一個趨向於寫意的又一個原因.但筆者認為,從當時的歷史來看,還有可能存在一種更為重要的原因--民族心理因素.
2.新的觀點
匈奴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匈奴主要活動於燕、趙、秦北部地區,秦漢之際匈奴各部統一,逐漸強大起來,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漢初不斷南下擾漢,成為威脅當時漢朝統治的最大疾患.長年的戰爭使得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積怨很深,並且,長期以來,漢朝對匈奴在戰爭上一直都處於劣勢,直至漢武帝時期這種勢態才得以扭轉,而霍去病就是扭轉這一勢態的重要功臣之一.戰爭格局的變化使得漢朝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面對匈奴,在這種前提下,霍去病這一影響漢、匈戰爭格局的重要功臣必然會受到漢武帝的極大賞識,而他的陵墓也必然是漢朝對匈奴彰顯其國力的重要紀念性符號.因此,漢朝在當時勢必會認真選擇表述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而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無外乎兩種選擇,一種是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另一種便是匈奴族(胡人)的藝術語言.讓我們回味一下霍去病墓石雕所運用的藝術語言,比較一下它與前代各朝或同朝代在藝術特色上的差異,我們會看出,無論是秦兵馬俑的嚴謹細致,還是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的纖巧靈動,我們真的是很難找到霍去病墓石雕與前後二者的共通之處,一個民族的藝術語言的發展在短短百年之內發生這樣大的變化是極為罕見的.那麼,我們能否假設這樣一種情況:霍去病墓石雕所採用的藝術語言並非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而是採用了當時胡人的藝術語言,面對胡人炫耀青年將領的赫赫戰功,昭示大漢王朝所向披靡的軍事實力.
Ⅳ 為什麼漢代雕刻家能夠創作出霍去病石雕群這一雕刻藝術傑作
霍去抄病石雕群雖然產襲生在我國封建時代,卻很少受有封建意識的支配和形制的約束,而是由身受奴役的雕刻匠師們自由表達的製作。正由於這種原因,才得以創作出這樣一批氣魄雄大的雕刻藝術傑作。在某些作品的造型上,雖然有的顯得過分質朴和粗獷,但這也正說明了西漢時期的雕刻藝術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和在大氣磅礴中所顯示的蓬勃生氣。
Ⅵ 比較說明秦漢雕刻的風格差異及其社會原因
秦漢屬於封建中央集權建立時期,是藝術風格確立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雕塑大多用於功業的宣揚,王權的顯示。
秦代的雕刻以軍事題材為主,比如秦兵馬俑;兩漢的雕刻相比之於秦更朝生活化方向發展,民間題材更多,比如娛樂俑到漢代才有,還有就是佛教藝術也是從兩漢時期開始的,佛教是西漢末期傳入,但東漢時期已經有佛教藝術的創作了。
很多美術史類書籍和相關評論都將秦、漢雕塑歸為一類,但實際上,秦、漢雕塑無論在文化根源上,還是藝術表現形式上都有很大差異,不應這樣一概而論。秦代兵馬俑的藝術表現手法是寫實的,漢代霍去病墓石雕是誇張變形的。雖然二者都採用了線刻的表現手法,但兵馬俑與霍去病墓石雕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精細而准確,主要是承襲了先秦時期青銅工藝某些形式語言;後者大氣且簡練,與整石完美結合,有如天成。通過對二者形式語言的比較,現做以下分析說明:
1.傳統認識
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認為,秦統一後,將六國能工巧匠聚集於咸陽,人才雄厚、技藝高超,所做出的作品嚴謹、精緻是理所當然的,工程完工後,大半匠人被坑殺,這必然造成秦、漢之間的師承上的斷代,漢代的雕塑水平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這就會或多或少的成為以霍去病墓石雕為代表的漢代雕塑在寫實層面上要遠不及秦代雕塑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種說法認為,秦主要繼承的是中原的周文化,崇尚朴實無華,在藝術表現上更傾向於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漢主要發展了楚文化,充滿對宇宙人生的奇異幻想,富有濃厚的浪滿主義色彩[2],造型簡約抽象(如圖一、圖二),這就形成了秦、漢之間在藝術表現上一個趨向於寫實,一個趨向於寫意的又一個原因。但筆者認為,從當時的歷史來看,還有可能存在一種更為重要的原因--民族心理因素。
2.新的觀點
匈奴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匈奴主要活動於燕、趙、秦北部地區,秦漢之際匈奴各部統一,逐漸強大起來,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漢初不斷南下擾漢,成為威脅當時漢朝統治的最大疾患。長年的戰爭使得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積怨很深,並且,長期以來,漢朝對匈奴在戰爭上一直都處於劣勢,直至漢武帝時期這種勢態才得以扭轉,而霍去病就是扭轉這一勢態的重要功臣之一。戰爭格局的變化使得漢朝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面對匈奴,在這種前提下,霍去病這一影響漢、匈戰爭格局的重要功臣必然會受到漢武帝的極大賞識,而他的陵墓也必然是漢朝對匈奴彰顯其國力的重要紀念性符號。因此,漢朝在當時勢必會認真選擇表述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而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無外乎兩種選擇,一種是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另一種便是匈奴族(胡人)的藝術語言。讓我們回味一下霍去病墓石雕所運用的藝術語言,比較一下它與前代各朝或同朝代在藝術特色上的差異,我們會看出,無論是秦兵馬俑的嚴謹細致,還是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的纖巧靈動,我們真的是很難找到霍去病墓石雕與前後二者的共通之處,一個民族的藝術語言的發展在短短百年之內發生這樣大的變化是極為罕見的。那麼,我們能否假設這樣一種情況:霍去病墓石雕所採用的藝術語言並非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而是採用了當時胡人的藝術語言,面對胡人炫耀青年將領的赫赫戰功,昭示大漢王朝所向披靡的軍事實力。
Ⅶ 秦代和漢代的雕塑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為什麼
設計者不同
Ⅷ 秦代雕塑與漢代雕塑各自的藝術風格及區別
秦漢本不宜分劃。說的概括、籠統點:
秦代雕塑相對誇張、強調、沉雄、獰歷些;漢代雕塑相對粗礪、簡捷、剛健、豪邁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