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歷史上玉璽是什麼雕刻

歷史上玉璽是什麼雕刻

發布時間: 2021-02-27 03:51:32

1. 傳國玉璽上面雕刻的是什麼

「傳來國玉璽」就材於「自和氏璧」。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2. 中國古代有玉璽嗎

秦始皇統一之後,還缺少一個身份上的象徵。之前的各國國君,在發布命令時都要用自己專有的玉璽來蓋章,表明該命令確實出自君王之手,而非他人假冒。久而久之,玉璽也就成為了國君的象徵。
如今統一了天下的秦始皇自然不能用普通的玉璽來表明自己至尊無上的身份,他的璽,一定要用最好的玉來雕刻,這塊玉,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無價之寶——和氏璧!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楚厲王。厲王命令玉工辨識此玉真偽,然而老眼昏花玉工認為這不過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腳。等周武王即位後,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之罪再砍掉右腳。等到文王即位後,已沒有腳可砍的卞和不敢再去了,只是抱著玉坐在荊山之下日夜痛哭。
文王挺奇怪:一個殘疾人不去想辦法謀生,反而抱塊破石頭日夜乾嚎,是何緣故?於是便派人去問他:「腳沒了就沒了唄,你看那些打仗回來的,有幾個是完整的?可人家不還是活得好好的,沒一個像你這樣哭的。你還像個爺們嗎?」
卞和回答道:「我並不是哭我那雙被砍掉的腳啊!我是哭寶玉被當成石頭,誠實的人卻被說成了騙子!」
一聽這話,文王來了興趣,找來全國最好的玉工,讓他把石頭剖開,果然在石頭裡面發現了寶玉。因為該玉是卞和所發現並進獻的,所以將之稱為和氏璧。
(類似於和氏璧的漢白玉)
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威王便把和氏璧作為獎勵賜了給他。得到如此貴重的獎賞,昭陽難免要炫耀一番,便在水淵畔大宴賓客,同賞寶玉。
酒宴正酣,忽聽有人大喊:「水裡面有條金色的大魚!」
這可是難得一見的稀罕事,眾人信以為真,全都跑到水邊上去看。可看了半天,連個蝦米都沒見到,更別說什麼金色的大魚了。
回席後,昭陽突然發現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飛,方知道剛才那一嗓子是調虎離山。當時聽那一嗓子好像是門客張儀的聲音,便懷疑是他把和氏璧偷了去。然而嚴刑拷打下的張儀什麼也招不出來,一番仔細地搜查也沒有什麼發現。受到凌辱的張儀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開楚國跑到了魏國,隨後又來到秦國。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5),張儀被拜為秦相,已連橫策略游說諸國聯秦背齊。隨後以使節身份進入楚國,瓦解了齊楚聯盟。隨後秦軍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讓張儀終於得報此仇。
那塊和氏璧究竟被誰偷走了呢?這是中國歷史上至今尚未破解的一個謎團。只知道此璧後來被趙國的太監纓賢得到,隨即便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聽說後,給趙王寫了封信,表示願用15座城池來換這塊璧。隨後便上演了「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將相和」這一系列世人耳熟能詳的歷史活劇。
秦王政十九年秦軍破趙,得到和氏璧。天下一統後,秦始皇下令將此璧的三分之一雕刻成玉璽(傳說有三分之一後來流傳到九宮山張道陵張天師處,被他篆刻為天師印,最後落到了乾隆皇帝手中;另三分之一則不知所終),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用來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並由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雕琢成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的玉璽,這就是最著名的「傳國玉璽」或曰「傳國璽」。之後的歷代帝王都將此璽為視為帝王信物,奉為鎮國之寶,得到它就象徵著該帝王「受命於天」,失去它則意味著「氣數已盡」。凡是登上帝位卻沒有此璽的,就被人譏笑為「白板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被世人所輕蔑。(傳國玉璽復原圖)
傳國玉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它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
傳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突然風浪大起,始皇的龍舟眼看就要覆沒。無奈之下,始皇帝只得將傳國玉璽扔到湖中,用它來祭祀神靈,祈求風平浪靜。說來也怪,玉璽剛一沒入湖水,便風浪不起,秦始皇一行方得平安過湖。八年後,當秦始皇的使者夜行至華陰(今陝西華陰縣)平舒道時,有人拿著玉璽站在道中,對他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話剛說完便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又回到了秦朝手中。
秦朝末年,戰亂四起。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建漢登基後,劉邦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後玉璽珍藏在長樂宮中,成為皇權的象徵。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後王政君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後交出玉璽,遭太後怒斥,拿起玉璽砸向王舜。王舜一躲,玉璽砸到地上,被摔掉一角,王莽只好用黃金彌補,從此後,傳國玉璽又被稱之為「金鑲玉璽」。
王莽的「新」政權被推翻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後來回宮後發現玉璽失蹤。隨後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名宮女的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了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聽說後,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了玉璽。後來袁紹兄弟被曹操戰敗,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命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此來證明他並不是「篡漢」,而確確實實是「受禪」,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265),司馬炎依樣畫葫蘆,在魏元帝手中奪過江山,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玉璽歸晉。晉永嘉五年(311),前趙劉聰俘虜了晉懷帝司馬熾,玉璽又歸前趙。19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到玉璽。他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又過了20年,再傳冉魏,後來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時,傳國玉璽被晉將領騙走,並派300精騎連夜護送到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玉璽又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3. 歷朝歷代的玉璽上各刻的都是什麼字

玉璽字跡有三種說法。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專、

「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受天之命,屬皇帝壽昌」

4. 歷史上傳國玉璽上面刻什麼字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相傳秦王用和氏璧所造。

5. 中國古代玉璽上刻的是什麼字

傳國璽或傳國玉璽,為中國皇帝的信物,相傳由和氏璧所雕成(一說是藍田玉),根據記載和現存拓片,玉璽字跡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三種說法。

明朝大量製作帝王用璽以沖淡無傳國玉璽之虛。明朝共制二十四方玉璽,稱二十四御寶。
國初十七寶
皇帝奉天之寶:為傳國璽,以鎮萬國,祀天地。用於祭天等大典禮儀
皇帝之寶:以頒詔與赦。皇帝日常用璽
皇帝行寶:以冊封賜勞。用於賞賜
皇帝信寶:以徵召軍。用於召親王大臣及調兵征伐
天子之寶:以祭享百神。用於祭祀山川鬼神
天子行寶:以封賜夷蠻。用於冊立藩邦,封外國及賜勞
天子信寶:以調發番兵。用於施命外夷,招外服及征發
制誥之寶:以識誥命。用於頒布誥書,諭示臣僚
敕命之寶:以識敕命。用於鈐印聖旨
廣運之寶:以識黃選勘籍;以獎勵臣工
皇帝尊親之寶:以上尊號。用於祭祀宗廟
皇帝親親之寶:以諭親王。用於冊立親藩
敬天勤民之寶:以訓迪有司。用於賞賜守令官吏,敕諭朝覲官
御前之寶:以進御座、從軍駕
表章經史之寶:以求經籍
欽文之璽:以欽文教
以上為明太祖所制十六寶,材質以青玉、白玉為主。其中「皇帝奉天之寶」、「皇帝親親之寶」、「敕命之寶」在靖難之役燕軍攻入南京城時,被建文帝在大內乾清宮中舉火焚毀,明成祖即位後重製,並增制「誥命之寶」,在嘉靖年間統稱為「國初十七寶」
建文帝於建文三年正月制凝命神寶,材料為青玉,璽文為「天命明德 表正萬方 精一執中 宇宙永昌」,方逾二尺,後毀

嘉靖新制七寶
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
大明受命之寶
巡狩天下之寶
垂訓之寶
命德之寶
討罪安民之寶
敕正萬民之寶
以上七寶制於嘉靖十八年,均用玉。嘉靖四十五年冬,明世宗下詔稱「先朝甲戌(正德九年)遇災(乾清宮失火),御寶凡六,其五已遭毀。命有司覓美玉補造。」《萬曆野獲編》認為這五枚補造的玉璽之前身,實系嘉靖四十年毀於西內永壽宮火災,但嘉靖帝諱言此事,故托辭毀於正德九年。

清朝仿明制,大量製作帝王用璽以沖淡無傳國玉璽之虛。清朝玉璽使用滿漢雙文篆書樣,左滿文,右漢文。清共制二十五方玉璽稱清二十五寶。
亦有聞傳國玉璽蒙元北遁時攜走,明末清初時多爾袞領兵在青海地區決戰北元時亦有得傳國玉璽,但無確實史料可證。
清朝25方寶璽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滿文「皇帝之寶」、栴檀香木「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 「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鈐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

6. 秦始皇的玉璽是什麼玉雕的

傳國璽又稱傳國玉璽、傳國寶,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忽隱忽現,秦以後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
說起傳國璽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於他。不久,昭陽在水淵畔宴賓客賞壁,是時有人雲淵中有大魚,眾人離室至淵邊,回席後發現和氏璧失蹤,懷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拘張儀遍審無果。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為秦相,游說諸國服從秦國,以使節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楚敗,秦取楚漢中之地。
戰國時,趙惠文王從太監纓賢處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得知,「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壁」,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恐給了壁得不到城,藺相如自願奉壁前往。至秦國,獻壁後,見秦王無意償城,當廷力爭,設法取回原壁,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
嬴政一統天下,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即為傳國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過洞庭湖口,時風浪驟起,龍舟將傾,帝將璽拋入湖中,祈神鎮浪,傳國璽就此第一次失蹤。,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將此傳國璽奉上。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軍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秦亡,劉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一記為「漢傳國寶」。
西漢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未立,璽藏於長樂宮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後處。王莽派其弟舜前去索要,太後大罵:「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無奈,擲璽於地,摔壞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黃金補上。
公元23年十月,王莽兵敗被殺,校尉公賓就得傳國璽,趕至宛,獻於漢更始帝劉玄。
公元25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北宮避難,玉璽失蹤。
獻帝時,董卓作亂。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長沙太守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
公元220年,獻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
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冉閔殺後趙皇帝石鑒,得傳國璽,建立冉魏政權;不久,前燕慕容儁滅冉魏,宣稱已獲傳國璽,改元「元璽」,實際上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時,傳國璽在冉閔部將蔣干手中,被東晉征西將軍謝尚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獻給晉穆帝,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
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陳朝滅亡,隋一統中國,傳國璽入了隋宮。
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被宇文化及殺於江都,蕭後與遺腹子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號為隋王。五月,恭帝楊侑禪位,李淵稱帝,是為唐高祖,改國號唐,隋亡。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璽,遂刻受命玄璽,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以及八方「神寶」「受命寶」之類的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三月,俘其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同年,蕭後與楊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李祝,奪傳國璽,建後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塘帶契丹軍攻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公元951年,郭威建後周,遍尋傳國璽不著,無奈於廣順年間刻了「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皇帝神寶」兩方印璽,後,趙匡胤受禪,傳此二寶,改朝為大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制「承天受命之寶」。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寶,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寶」。
哲宗紹聖三年,咸陽縣民段義得古玉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璃紐盤」,自言於河南鄉劉銀村修舍,掘地得之,紹聖五年,經當朝十三名學士官員依據前朝的遺跡,多方考證,最終確認為始皇帝所制的傳國璽。哲宗大喜,號為「天授傳國受命寶」,改元元符。
徽宗時,用於闐大玉制為受命寶,文曰「范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無疆」,篆以蟲魚,製作之工,幾於秦璽。
公元1126年,靖康之亂後,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也被大金國掠走,不知所蹤。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傳國璽忽現於市,伯顏命人購得,璽入大元。伯顏曾將元帝國從各處收繳來的歷代印璽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達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傳國璽,這是歷史上最後的有關傳國璽的記載,最終還是空手而返。
至此,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風風雨雨的傳國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另: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漢書」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兩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種說法。
另:北宋哲宗時所得的傳國璽當時便有人懷疑是章敦、蔡京造假的。
明清兩代也時有假璽出現。明孝宗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當時就認為是假的;清初時,宮內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璽,其中一方被認為是秦制傳國璽,公元1746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仿刻贗品。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儀被逐出宮時,張壁、鹿鍾麟等人仍在追索著傳國玉璽。
「遼史」記為「大魏受漢傳國之寶」,我以為應該是「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唐武則天時改「璽」為「寶」,應該是那時代改的。
「宋史」記:「寶。秦制,天子有六璽,又有傳國璽,歷代因之。唐改為寶,其制有八。五代亂離,或多亡失。」又:「魏本紀」中曾記錄在一座毀壞的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補充:(天子六璽)

天子六璽:文曰「皇帝行璽」,封常行詔敕則用之。「皇帝之璽」,賜諸王書
則用之。「皇帝信璽」,下銅獸符,發諸州征鎮兵,下竹使符,拜代徵召諸州刺史,
則用之。並白玉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天子行璽」,封拜外國則用之。
「天子之璽」,賜諸外國書則用之。「天子信璽」,發兵外國,若徵召外國,及有
事鬼神,則用之。並黃金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又有傳國璽,白玉為之,方
四寸,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隱起鳥篆書。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凡八字。
在六璽外,唯封禪以封石函。又有督攝萬機印一鈕,以木為之,長一尺二寸,廣二
寸五分。背上為鼻鈕,鈕長九寸,厚一寸,廣七分。腹下隱起篆書為「督攝萬機」,
凡四字。此印常在內,唯以印籍縫。用則左戶郎中、度支尚書奏取,印訖輸內。

7. 歷史上有幾個傳國玉璽上面刻著什麼字

作為歷代王朝正統象徵的傳國玉璽只有一個,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獲得的和氏璧琢成的內傳國容玉璽.由李斯上面寫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玉工孫壽雕刻。漢朝時跌崩缺一角,後由金鑲之,就是傳說的「有錢難買金鑲玉」。

8. 歷史上圓形的和氏璧是怎麼被雕刻成方正的傳國玉璽的

一直以來,秦始皇時期的傳國玉璽為和氏璧雕刻而成的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而和氏璧的故事也早就廣為流傳,如果畫一個時間線將故事串起來的話,大體是這樣的:楚國的卞和獻玉到趙國的完璧歸趙再到秦朝時期的傳國玉璽。


尤其上方手握之處,還會有龍盤踞在此的雕刻。想要鑄造成這樣一塊玉石,必須要一塊長寬高都足夠的巨大玉石,才可以雕刻出來。玉璽代表的是皇權,古人自然不允許兩塊玉石拼接的情況發生。所以如果和氏璧真的被秦始皇雕刻成為了玉璽,這塊玉璽的大小絕對不是影視劇作品中的那個樣子。

濃縮的就是精華,一個東西有沒有分量,看的不是它的體積和重量,而是其質地和象徵意義。和氏璧在被秦始皇交給李斯後,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那麼它就成了皇權的象徵,持有它就是最名正言順的天子,這可不是由它的重量和體積決定的。

9. 歷朝歷代的"玉璽"上各刻的都是什麼字

玉璽字跡有復三種說法。制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