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寺觀音菩薩是什麼雕刻的
⑴ 這尊是什麼菩薩在靜安寺里請購的,380元
觀音。這種小吊墜只有觀音和彌勒兩種造型。彌勒適合女戴
⑵ 上海靜安寺是誰雕刻家雕刻佛像
你要采購嗎?
⑶ 請教這尊觀音菩薩是什麼木雕刻的價值多少呢
看著應該是樟木 料不貴 但是工比料貴很多
⑷ 龍華寺,玉佛寺,靜安寺分別是拜什麼為主的
龍華寺是上海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按佛經上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記載而定名為龍華寺。現今龍華寺的殿宇大部分屬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築,並保持了宋代伽藍七堂制的格式。佔地達2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219平方米。沿中軸線長194米,依次排列著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和藏經樓等六個殿堂。天王殿兩側有鍾樓和鼓樓,鍾樓高3層,最上層中懸有清光緒20年鑄造的青龍銅鍾,高約二米,直徑達1.3米,重5噸余,「龍華晚鍾」也是昔日的「滬上八景」之一。藏經樓上收藏著各種版本的大藏經,佛教經籍及各種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稱為龍華寺「鎮寺三寶」的明萬曆年間敕賜大藏經718函;範金千葉寶蓮毗盧遮那佛一尊;御賜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龍華撞鍾活動,每年農歷三月三的龍華廟會,至今已三百餘年歷史,已成為上海市一個固定的旅遊節慶活動。
玉佛寺位於普陀區安遠路江寧路口。原為清代名宦盛宣懷在江灣的家庵。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在緬甸請得白玉雕釋迦牟尼佛像5座,途經上海時,留下坐、卧佛像各一座於寺內,遂更名為玉佛寺。後寺廟毀於戰火。1918年僧可成遷寺於今址,歷經10年,至1928年建成。殿宇仿宋代建築,黃粉牆垣,飛檐聳脊,照壁高大。主要建築有天王堂、大雄寶殿、玉佛樓、卧佛堂、彌陀堂、觀音堂、禪堂及方丈室。玉佛坐像用整塊白玉雕成,高1.95米,重約1噸,身上佩戴著無數瑪瑙翡翠寶石,實為稀世珍品。玉佛卧像是用整塊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涅磐像,長1米。寺內還藏有清雍正年間雕版大藏經7000餘卷。寺內另設素齋部。今上海佛學院設在寺內。
靜安寺原名"滬瀆重元寺",建於三國東吳赤烏十年(247),唐代改名"就泰禪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才開始稱靜安寺,一直延續至今。它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靜安寺在元明兩代已有相當規模,由於戰亂使寺院遭到毀壞。清光緒年間曾撥款重建,但民國年間,又屢被毀壞。到1984年時,這座古剎只存一些破爛的殿舍,連大雄寶殿都不存在了,眾僧散離。1984年2月,"靜安寺修復委員會"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自籌資金,逐步將寺廟修復。1991年5月12日,靜安寺舉行了玉雕釋迦牟尼佛座像開光典禮,標志著靜安寺的全部修復,其規模與解放初相當。如今它已經成為上海市內一座殿堂巍峨、法像庄嚴的佛教寺院,千年古剎舊貌換新顏。
靜安寺是我國真言宗即密宗重要道場之一。1959年4月,靜安寺住持持松法師,在靜安寺重設真言宗壇場。現在靜安寺的真言宗壇場共分五個壇,每個壇中真言宗的種種法器都很齊備。
從赤烏山門入寺,依次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三座大殿,另外還有功德堂、方丈室、佛教文物展覽館、香積齋、僧舍、廂房等建築。天王殿供有彌勒佛。兩側為四大天王像,分別為東方持國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持游龍;北國方多聞天王,持傘。大雄寶殿兩側供有十八羅漢貼金像,金光閃爍,神態各異。三聖殿供有彌陀、觀音、大勢"西方三聖"像。三聖殿的後面是方丈室和真言宗的壇場,是密宗僧人修習密法,舉行灌頂儀式的場所。
靜安寺內保存有許多的文物古跡,現收有文物數百種,如光緒九年(1883)所記的《重修靜安寺記碑》、《雲漢昭回元閣碑》,另有明洪武大鍾、歷代名人字畫以及石刻的佛像等。
⑸ 在上海靜安寺里請購了一個玉觀音,戴的方面有什麼禁忌或者注意的地方嗎什麼時候不適宜戴
可以直接帶了,沒有什麼禁忌,洗澡的時候最好別帶,防止磕碰
⑹ 福建哪位大師在上海雕刻觀音菩薩像
菩薩是用來供奉的·不是拿來問價的。這是對信仰的不敬呀!請菩薩無價。你這個不是名人之手。如果按瓷像價出售。估計不值什麼錢!
⑺ 這個雕刻的是什麼菩薩
在諸多菩薩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八大菩薩。它們分別是觀音菩薩、回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答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
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音菩薩又名觀世音菩薩,玄藏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
唐宋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
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准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
其他還有很多佛教的雕塑
⑻ 靜安寺正殿供奉的是哪尊佛
大雄寶殿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為佛的德號,為什麼叫大雄呢?是因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一,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二,陰魔,又雲五眾魔,新譯雲蘊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譯雲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類從而稱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寶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薩或護法像。具體供奉哪一尊佛,有不同的情形,茲略述如下: (1)供奉釋迦牟尼佛:有各種不同的姿勢,主要有兩種,其一為成道相,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結定印,右手直伸下垂,作觸地印。其二為說法相,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結說法印。另有一種立像,稱作旃檀佛像,乃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一般多於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二比丘像,即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 (2)供奉三身佛:系根據大乘教理而塑。當中一尊為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左尊為報身佛,即盧舍那佛;右尊為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 (3)供奉三世佛: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俗稱三寶佛。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左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右手持葯丸;右尊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雙手疊置足上,掌中有一蓮台,表示接引眾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薩立像或坐像;釋迦牟尼佛旁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葯師佛旁為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阿彌陀佛旁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此外,又有以三世佛代表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正中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東邊為過去的迦葉佛;西邊為未來的彌勒佛。 (4)供奉五方佛:以五尊佛分別闡釋佛的意義。正中為法身毗盧遮那佛。左手第一尊為南方寶生佛,表佛德;第二尊為東方阿闥佛,表覺性。右手第一尊為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尊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 北京廣化寺的五佛寶殿正中間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東西北方供奉的是五佛,即五尊佛。又作五智佛、五智如來、五禪定佛。有金剛界與胎藏界之別。 金剛界五佛,即毗廬遮那佛、阿闥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居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之五解脫輪。其中,毗盧遮那佛位於中央,身呈白色,住智拳印;阿閦如來位於東方,身呈黃金色,左手握拳,安於脅部,右手下垂觸地;寶生如來位於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置於臍部,右手向外結施願印;阿彌陀如來位於西方,身呈金色,住三摩地印;不空成就如來位於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當臍,右手舒五指當胸。胎藏界五佛,謂大日如來、寶幢如來、開敷華王如來、無量壽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即胎藏曼荼羅中台八葉中之五佛。其中,大日如來位於中央,身呈黃金色,住法界定印;寶幢如來位於東方,身呈赤白色,左手握拳,安於脅部,右手作觸地印;開敷華王如來位於南方,身呈黃金色,住離垢三昧;無量壽如來位於西方,身亦呈黃金色,住彌陀定印;天鼓雷音如來位於北方,身呈赤金色,為入定之相。金剛界為果曼荼羅,表智;胎藏界為因曼荼羅,表理,故五佛之種子與色相等雖不同,其體則無異。然此二義原系兩部之宗義,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廣化寺五佛寶殿內的匾額是「金胎不二」,這有很深的含義,大家以後可以深入體悟。
⑼ 請各位高手幫我看下,這觀音菩薩是什麼木頭雕刻的!不懂!
從外表看像紅木,估計應該是紅杉木,產於安徽
⑽ 請問上海靜安寺的由來誰知道啊謝謝!
相傳三國孫吳赤烏十年(247年),初名滬瀆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靜安寺。這就是靜安寺的由來。
歷史沿革:
靜安寺相傳始建於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247年),創始人為康僧會。初名滬讀重元(玄)寺,寺址位於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寺址逼近江岸,寺基有傾圯之危,住持仲依將寺院遷至蘆浦沸井浜畔,即現今寺址。
明洪武二年(1369年),鑄洪武大鍾,耗銅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鑄,祝皇太子千秋」銘文,聲洪震遠。清初以來,靜安寺屢經興廢。清乾隆六年(1741年),禮部侍郎麥煥出資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歙人孫思望倡議捐資重修殿堂。寺僧大海,曾將寺內被火焚余的宋代銀杏樹干,雕成十八尊羅漢及一尊韋馱像於寺內供奉。
民國元年(1912年),第一個全國性佛教組織——中華佛教總會成立,會址設於靜安寺,著名愛國詩僧寄禪法師(八指頭陀)任會長。次年,寄禪為保護全國寺廟財產,赴京請願未果,不幸圓寂於北京法源寺。2009年12月19日,靜安寺15噸純銀澆鑄的如來佛祖銀身像進駐寺內。大雄寶殿上添置菩薩、諸弟子等十餘座3噸重銀像。
(10)靜安寺觀音菩薩是什麼雕刻的擴展閱讀:
靜安寺歷任方丈:
1、智儼
宋代靜安寺住持,有道行,人皆稱蝦子和尚,遠近聞名。相傳智儼和尚示寂前,曾用蒲草搓繩萬余條,懸於廊下。人們竟相施錢,一根根繩子都串滿為止。在其示寂後,人們用這筆錢造了一座佛閣。
2、壽寧
字無為,號一庵,上海人,元末靜安寺住持,以詩名於世。所居之室,名「綠雲洞」。他於洞外植檜竹桐柏,邀群賢作詩,與之唱和,後匯集題詠,編成《靜安八詠集》一書,流傳後世,影響很大,靜安寺元時達於鼎盛,馳名中外。
3、鶴峰
(?—1883)清末靜安寺住持。太平天國革命期間,靜安寺遭戰火毀壞,寺宇大部分成為斷壁殘恆,僅存一座大殿。光緒六年(1880年)住持鶴峰決心重建,得邑人李朝觀、唐景星、杭州巨商胡雪岩、姚曦和著名葯店主人胡慶余等人資助,修復山門及各殿堂。
於次年(1881年)四月初八日落成,舉行隆重的「浴佛節」儀式,四眾雲集,車水馬龍,盛況空前,有名的「靜安寺廟會」即啟源於此。自是靜安寺中興,寺貌改觀,有《重建靜安寺記》勒碑詳記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