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霍去病將軍墓前雕刻的作品是什麼
❶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時代背景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貴族侵擾的著名青年軍事家。腮歲從軍抗擊匈奴,因勇冠三軍,被武帝封為「冠軍侯」。霍去病在短短的6年中,6次出擊匈奴,為保衛國家、掃除中西商貿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障礙做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軍追殲匈奴主力,直抵狼居胥山(在內蒙古烏蘭巴托以東),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霍去病英年早逝,24歲便撒手西歸。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在惋惜之餘,為了表彰霍去病的顯赫戰功,在茂陵東側為霍去病修築了一座形如祁連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連山一帶戰無不勝,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種巨形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這在西漢時期的墓葬中,是一個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18米,高約25米。霍去病墓是現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現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種類和布置方式,有別於後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這些石雕採用了線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這些石雕從形式到內容構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其中「馬踏匈奴」為主題雕像,其餘則圍繞這一主題,與墳墓所象徵的環境結合起來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現山野川林的荒蠻艱苦,或體現戰斗的激烈殘酷,或表現西漢軍旅的英勇矯健等等。
石雕散置於封土之上,遠望如山石,近看神態十足,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藝術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馬踏匈奴」主像,它藝術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擊匈奴的豐功偉績。長1.9米,高1.68米,用灰白紅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是昂首站立,長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長須仰面蹙眉掙扎的匈奴人像。高大的戰馬氣宇軒昂,四蹄踏翻凶惡敵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雕都是用一塊整石採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兇猛,馬則表現為注目前方,牛、羊則表現溫馴,神態各異。這些雕刻手法多樣,構思精巧,寓意深刻。
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塊波浪起伏不規則的石料,把兇猛桀驁的「虎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虎頭、頸與胸連在一起,似為積蓄力量,一蹴而發。虎尾倒卷於背上,虎身斑紋不雕而現,異常生動。據目前所知,墓前置石虎霍去病墓是第一例。
霍去病墓前石刻很顯然已脫離了石刻藝術的初級、原始階段,其藝術構思、表現手法、雕刻技法已達到相當成熟的水平。正如現代的根雕一樣,選材本身已成為藝術創作中造型構思的首要組成部分,西漢的藝術工匠們顯然已經駕輕道熟地掌握了這一規律。石刻上有兩處題銘,一為「左司馬」,一為「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可見這批石雕出於官府工匠之手。而宿伯牙和霍巨孟兩位山東人極有可能就是石雕工匠中的兩位作者。
秦以前的國君墓上未發現石雕,秦以後的西漢1l座帝陵也未發現一件石雕,只有在漢武帝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上發現了不少的石刻,這是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陵墓石刻。
以上摘自網路
❷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藝術特色和時代背景
藝術特色:
《馬踏匈奴》石雕為主體性雕像,以碩大的花岡岩雕出一匹戰馬將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戰馬矯健軒昂,莊重沉穩,踏在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掙扎欲起之勢。
整個雕塑馬腹下不作鑿空處理,渾然一體,突出大的體面,加強了整體感和大型圓雕的雕塑感。作品運用象徵手法,頌揚霍去病擊敗匈奴的歷史功績,用雄駿的戰馬形象頌揚主人英雄氣概。
時代背景:
公元前2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使漢代雕塑取得輝煌成就。
(2)東漢霍去病將軍墓前雕刻的作品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文獻記載,漢代盛行大型石刻、金屬雕刻作為宮殿、園囿等建築布局的特定設置。目前可以見到的漢代雕塑作品多為陵墓雕塑,其中以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群最為傑出。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漢武帝時的名將,能征善戰,曾六次率軍抗擊匈奴,奪得祁連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邊塞的決定性勝利。
漢武帝對霍去病極為賞識,晉封為驃騎將軍、冠軍侯,可惜24歲英年便早早去世。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勛。
特賜陪葬漢武帝的陵墓茂陵,並「為冢象祁連山」,以獨特的設計意匠和氣勢宏偉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紀念碑式的墓冢。
❸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製作工藝及其代表作品
藝術來特徵:
石雕簡練、誇張,在源形體大的轉折處進行了大膽而簡潔的削鑿,並在細節表現上採用了浮雕和線刻的手法,使得整個雕塑更加雄渾大氣,充滿生命力。
例如,《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戰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敵人蜷縮於馬下,垂死掙扎,與整個馬的輪廓渾然一體,暗示匈奴必敗的命運。馬下的匈奴人的特徵處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雖然整個人物形象造型簡練,但在發式和胡須等面部特徵的處理上進行了誇張的刻畫,體現出了當時漢人對胡人形象特徵的理解和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馬上並沒有將軍的形象,而這一點卻恰恰體現出了漢代雕塑之美的內涵,意至而形不至。
時代背景:
公元前2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從而使漢代的雕塑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漢代雕塑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強大王朝的藝術,以深沉雄大的氣魄體現出充滿自信和創造活力的時代精神。
❹ 西漢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用途,內容和藝術手法是什麼代表作品是什麼
名稱:馬踏匈奴
作者:佚名
時間:公元前117年(西漢時期)
材質:花崗岩
規格:高168厘米,長190厘米
原藏地:陝西興平縣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
馬踏匈奴-簡介
西漢時期的中國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約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漢著名的將軍,五年內六次率部隊反擊匈奴侵擾,六戰六捷,為解除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勛,官至驃騎將軍、冠軍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二十四歲。在他死後,得到了漢武帝的厚葬。
現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 花崗岩 雕成,以動物形象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戰斗生涯的艱苦。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它年代久遠,是整個陵墓總體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於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託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這件《馬踏匈奴》就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雕塑中,作者運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馬來象徵這位年輕的將軍。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著,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而另一個象徵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則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顯得那樣渺小、醜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 象徵 。雕塑的外輪廓准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朴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 陵墓雕刻 作品的典範之作。
西漢雕刻。霍去病墓石刻之一。是這組石雕群的主像。作品表現一匹昂首屹立的戰馬,四足下踏著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以戰馬象徵西漢政權的聲威和霍去病的戰功,群雕中沒有出現霍去病的形象,卻更加強了象徵性和紀念意義。戰馬既警惕又安詳,既善良又含諷刺的神情,似乎在譏笑被踩的失敗者;仰卧馬下掙扎的武夫露出絕望的神情,反襯出馬的英雄氣概, 構圖別具匠心, 造型特徵鮮明。馬的腿粗而堅實,猶如四根巨大石柱,與馬身渾然一體,構成永久性的 柱石建築 感。由於象徵手法的運用也使它具備了浪漫的特色,使觀者聯想的領域更加開闊。
❺ 有關霍去病墓石雕里的躍馬的介紹!
這件《馬踏匈奴》就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雕塑中,作者運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馬來象徵這位年輕的將軍。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著,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而另一個象徵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則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顯得那樣渺小、醜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徵。雕塑的外輪廓准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朴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範之作。
西漢雕刻。霍去病墓石刻之一。是這組石雕群的主像。作品表現一匹昂首屹立的戰馬,四足下踏著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以戰馬象徵西漢政權的聲威和霍去病的戰功,群雕中沒有出現霍去病的形象,卻更加強了象徵性和紀念意義。戰馬既警惕又安詳,既善良又含諷刺的神情,似乎在譏笑被踩的失敗者;仰卧馬下掙扎的武夫露出絕望的神情,反襯出馬的英雄氣概, 構圖別具匠心, 造型特徵鮮明。馬的腿粗而堅實,猶如四根巨大石柱,與馬身渾然一體,構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築感。由於象徵手法的運用也使它具備了浪漫的特色,使觀者聯想的領域更加開闊。
❻ 霍去病陵墓雕刻的藝術特色
中國西漢藝術氣勢恢宏,以意境取勝,屬於感性的作品,在作品特點上似大寫意,沒有過多的細節刻畫,整個石雕圓渾、穩重,使人越看越感覺到其潛藏著的內在力量的磅礴氣勢。是以一個征戰的歷史事實為依據的主觀人文思想的作品。
明顯帶有西北少數民族的特色,今天看來很粗糙,甚至覺得很爛
西漢時期的中國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現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花崗岩雕成,以動物形象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戰斗生涯的艱苦。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它年代久遠,是整個陵墓總體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於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託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❼ 《霍去病墓前石刻》被稱為「 」其主雕刻是《 》
霍去病墓石刻 著名的西漢大型石刻,陝西省興平縣道常
村的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
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
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
意的風格。現存作品有立馬、卧馬、躍馬、卧虎、卧象、
石蛙、石魚、石蟾、卧牛、野豬、野人、野人搏熊、母
牛舔犢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2塊。 原先皆散置於墓冢
周圍,現集中陳列在墓前東西兩廊內。立馬石刻,亦稱
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體。作者採用寓意
手法,以戰馬將侵擾者踏翻在地的情節,贊頌霍去病反
擊匈奴侵擾所建樹的赫赫戰功,是漢代紀念碑雕刻的重
要代表性作品。
西漢雕刻。在陝西興平茂陵(漢武帝墓)東側。是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像。霍去病(前140-前117)是漢武帝時名將,曾數度率軍抗擊匈奴,戰功卓著, 封驃騎大將軍。元狩六年(前117)死後在茂陵邊起冢,形狀象匈奴居地祁連山, 冢上有堅石,冢前有石人、石馬, 這組石刻約是元狩六年後不久雕鑿。 至今尚存有馬踏匈奴、躍馬、卧馬、卧虎、野人食熊、異獸食羊、卧豬、卧牛、石魚等十數件,是我國現存早期石雕群中體積最大的圓雕作品。它們多以圓雕和浮雕、線和體相結合之極簡的刀法略加雕鑿,盡力保持石材的原型,突出體量感,既似動物,又似石塊之自然形態,置於冢前,產生時顯時沒的視覺效果,符合出沒無常的意象,寓意含蓄,是古代大型紀念性雕刻作品中的傑出代表.
這一時期的雕刻打開了新的局面,無論從表現手法和藝術創新都為後世作了典範,為雕刻藝術的發展作了重要鋪墊.
霍去病墓石刻的特點(歸納一下有以下四點):
1.具有中國"大寫意"雕刻方法的表現力;
2.對"神似"這一中國傳統藝術主旨的深刻把握;
3.石質材質的沉重質感,與祁連山渾厚、蒼茫的情韻取得了「精神」的一致性;
4.寫實和寫意的手法的交互使用。
❽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中心作品是什麼 它表現的內容是什麼 其藝術特色怎樣
名稱:馬踏匈奴
作者:佚名
時間:公元前117年(西漢時期)
材質:花崗岩
規格:高168厘米,長190厘米
原藏地:陝西興平縣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
馬踏匈奴-簡介
西漢時期的中國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約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漢著名的將軍,五年內六次率部隊反擊匈奴侵擾,六戰六捷,為解除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勛,官至驃騎將軍、冠軍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二十四歲。在他死後,得到了漢武帝的厚葬。
現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 花崗岩 雕成,以動物形象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戰斗生涯的艱苦。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它年代久遠,是整個陵墓總體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於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託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這件《馬踏匈奴》就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雕塑中,作者運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馬來象徵這位年輕的將軍。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著,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而另一個象徵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則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顯得那樣渺小、醜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 象徵 。雕塑的外輪廓准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朴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 陵墓雕刻 作品的典範之作。
西漢雕刻。霍去病墓石刻之一。是這組石雕群的主像。作品表現一匹昂首屹立的戰馬,四足下踏著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以戰馬象徵西漢政權的聲威和霍去病的戰功,群雕中沒有出現霍去病的形象,卻更加強了象徵性和紀念意義。戰馬既警惕又安詳,既善良又含諷刺的神情,似乎在譏笑被踩的失敗者;仰卧馬下掙扎的武夫露出絕望的神情,反襯出馬的英雄氣概, 構圖別具匠心, 造型特徵鮮明。馬的腿粗而堅實,猶如四根巨大石柱,與馬身渾然一體,構成永久性的 柱石建築 感。由於象徵手法的運用也使它具備了浪漫的特色,使觀者聯想的領域更加開闊。
❾ 談霍去病墓前的石刻藝術
現存的霍去病墓抄石刻,包括馬踏匈奴、卧馬、躍馬、卧虎、卧象、石蛙、石魚二、野人、母牛舔犢、卧牛、人與熊、野豬、石蟾等14件,另有題銘刻2件,全部用花崗岩雕成。作者運用循石造型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匯在一起,刻畫形象以恰倒好處、足以表現客體特徵為度,決不作自然主義的過多雕鏤,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力度感,堪稱「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傑出代表。
這項紀念碑群雕的主體是——馬踏匈奴石刻。在這件高168厘米的主題雕刻中,作者運用寓意手法,以一匹器宇軒昂、傲然卓立的戰馬來象徵驃騎將軍;以戰馬將侵略者踐踏在地的典型情節,來贊頌驃騎將軍在抗擊匈奴戰爭中建樹的奇功;那仰面朝天的失敗者,手中握有弓箭,尚未放下武器,這不就是告戒人民切不可放鬆警惕。這件作品的外輪廓,雕刻得極其准確有力,馬頭到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處理,形象十分醒目。總之,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典範,是西漢紀念碑雕刻取得劃時代成就的標志。
❿ 簡要分析霍去病墓前雕塑的特徵。
。《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戰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敵人蜷縮於馬下,垂死掙扎,與整個馬的輪廓渾然一體,暗示匈奴必敗的命運。石雕採用整石雕成,形式語言簡練、誇張,在形體大的轉折處進行了大膽而簡潔的削鑿,並在細節表現上採用了浮雕和線刻的手法,使得整個雕塑更加雄渾大氣,充滿生命力。馬下的匈奴人的特徵處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雖然整個人物形象造型簡練,但在發式和胡須等面部特徵的處理上進行了誇張的刻畫,體現出了當時漢人對胡人形象特徵的理解和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馬上並沒有將軍的形象,而這一點卻恰恰體現出了漢代雕塑之美的內涵--意至而形不至。藝術家以立馬的彪悍和馬下匈奴人的狼狽來暗示馬上將軍驅敵勝利的威武姿態,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可以說,這件雕塑作品所展示的既不是彪悍的戰馬,也不是垂死的匈奴人,它所展示的更多的應該是馬上戰功顯赫、所向披靡的青年將軍,甚至是整個大漢王朝國力的象徵和代表,這也正是漢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特色--形式語言的象徵性。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塑的造型語言也都應歸結於此,《躍馬》、《伏虎》等等都並非表現的是馬、虎,而是用來象徵青年將軍戎馬倥傯的一生。整個雕塑群以簡練、誇張的形式語言,展示了一種深沉雄大的氣魄,使人彷彿置身於金戈鐵馬的戰場,感受大漢王朝的巍巍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