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雕刻龍什麼時候開始
1. 龍頭魚尾三十多斤一塊古玉,純手工雕刻,不知道什麼年代的,怎麼堅定
既然不懂怎麼知道純手工,不用太古,這個份量如果雕工好,玉質好即使是清代或民國的,也價值不菲
2. 古代玉雕的魚什麼時候開始雕魚鱗的。請問玉器雕刻的魚什麼年代開始出現有鱗片的。
不是,紅山文化的玉器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專玉龜、玉屬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
玉器,玉雕\魚鱗,雕刻\鱗片
不是,紅山文化的玉器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
3. 龍龜的雕刻造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一 根據中國玩古類雜志的統計發現,自從1992年開始,市場上已經陸續有「大清康熙年制」龍龜的仿製品出現,主要集中在江蘇珠三角一帶。
二 龍龜具有鎮宅、化煞、旺運等作用,不同材質製成的龍龜,根據其材質特性,另外還具有不同的功用。
1、金屬龍龜
包括金、銀、銅、合金等金屬制龍龜,多用作風水擺設,因為在風水上尤以金和銅的力量為最強,因此金屬龍龜是最常見的一種材質。
2、黑曜石龍龜
黑曜石具有極強的辟邪及化解負能量的功用,因此黑曜石龍龜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辟邪化煞。
3、黃玉龍龜
黃色象徵神聖不可侵犯,黃玉作為一種顯貴顏色的象徵,其製作的工藝品造型精美、寓意吉祥,但價格卻平易近人。
4、炭雕龍龜
因為炭的吸附能力極強,既有環保作用,也寓意可以吸收更多的財氣。多用作家居辦公風水擺設,一舉兩得。
5、水晶龍龜
水晶是古老寶石的一種,是一種據稱極有靈性的礦物,在大自然界中被喻為水之精靈的靈動法寶,特殊的分子結構加上千萬年來不斷的接受天地日月精華,於是有超強的氣場能量,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奇力量。
6、木製龍龜
代表博愛質朴,多用作轉運辟邪之功用,甚至常被放在房屋頂部,以求鎮宅保平安的作用。
三 龍龜吉祥物,往往會附加一些特殊造型,例如龍龜文昌塔、送子龍龜等。不同造型的龍龜除了龍龜自身的風水作用外,更強化相應的特殊風水功用,以下做簡要說明。
1、文昌塔龍龜:強化了利文利貴的風水功用,對學生、學者、職場人士等用於學業、事業的提升,具有極重要的風水意義。
2、三元及第龍龜:強化了利文利考的風水功用,對需要考試的人士具有重要作用。
3、元寶龍龜:一般背負元寶或腳踏元寶錢幣,強化了招財旺財的風水功用。
4、送子龍龜:一般背負小龜或金錢龜,強化了旺人丁、旺宅運財運的風水功用。
5、帶蓋龍龜:背部的蓋子可以打開,放入一杯粗鹽可以強化化煞功用;放入茶葉五穀可以強化旺家運功用;放入五帝錢(六帝錢十帝錢均可)可以強化旺運、化解是非功用;放入佛經可以強化保平安功用;放入硬幣可以強化旺財功用。
6、如意龍龜:強化了心想事成、吉祥如意之風水功用,尤其利事業、姻緣。
7、八卦龍龜:強化了鎮宅、解災、化煞之風水功用。
4. 玉豬龍最早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最早發現於1921年。因遺址最早在內蒙古赤峰紅山後被發現,1954年命名為紅山版文化。紅山玉器是紅山文化最為權突出的標志和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北方地區高超的制玉水平。
據統計,出土的紅山玉器中,常見的有玉豬龍、玉箍形器(或稱馬蹄形器)、勾雲形玉佩、玉璧、玉玦、玉鐲、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人,以及玉梟、玉龜、玉蟬、玉鳳等各種動物形玉器。其中,玉豬龍又是紅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龍形器物之一。
(4)古玉雕刻龍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玉豬龍的造型為豬首龍身,主要有玦形玉豬龍和C形玉豬龍兩種。遼寧省博物館藏玉豬龍即為玦形玉豬龍,為目前已知紅山文化玦形玉豬龍中形體最大、形制最為規整的一件。這件玉豬龍,出土於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遺址,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土沁。
龍體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畫十分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充分反映出5000年前先民精湛的雕工技藝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
5. 古玉雕件一個人和四條龍叫什麼
古玉雕件一個人和四條龍,具體是什麼品種,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
6. 一塊石頭上雕刻十二生肖最早什麼時候開始的
子時開始,為鼠,所以從鼠開始,排列為
鼠,牛,虎 兔 龍,蛇 馬 羊 猴,雞 狗 豬,這樣就內行,因為,一十生屬象容,是鼠排第一,由於,十一屬象是循環的,所以,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屬象放在第一位來循環。因為,豬過了,又是鼠。
7. 唐代之前雕刻龍的形象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里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系。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全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布,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須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須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須,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須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須草了。 傳說時代的著名君主,大都與龍有著說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淵源關系。堯在位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大洪荒,到處是洪水泛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鯀去治水。鯀偷了天帝的息壤,采有堵的辦法治水,勞而無功,被憤怒的天帝殺死在羽山,而燭龍剛好是這里的守護神。羽山這地主陽光照不到,常年靠燭龍嘴裡含著的一支蠟燭照明,因而鯀的遺體三年不腐。天帝惟恐鯀會復生找自己報復扯皮,真實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個名叫吳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著寶刀下界啐鯀之屍,當吳刀剖開鯀的肚腹時,突然從里邊咎出一條虯龍,長著一對尖而鋒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鯀的兒子--禹。說也奇怪,禹出生之後,鯀的身子就滾下羽淵,化成了一條蛟龍時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 禹繼承父志,終於降服了洪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歷史依據之一。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當年諸葛亮葛孔明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卧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三志而懷才不遇。 在漢語中,龍、蟲是相對的,蟲者何物,蛇也。蛇又稱長蟲,隨處可見,種類繁多,稀鬆平常,不足為奇,不足為貴。龍蛇混雜即是說好東西和壞東西混在一起,很難辨別。這是從生物學上解釋不通的現象--龍的原型,或者說龍的基本生理牲是蛇,龍和蛇不說是兄弟,起碼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稱也是龍),但龍一旦與蛇分家,則對蛇不悄一顧,甚至為了表示自己與蛇不可同日而語,還要對蛇斬殺一番。最典型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說劉邦的母親劉媼夢與龍交合,懷孕生下了劉邦,他少有大志,一次野行路上,遇一條大蟒擋路,當即揮劍斬蛇,破腹取膽,傳為美談,時人以為不俗。正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乘機沛縣舉兵,削平群雄,建立了大漢帝國,成就了400年兩漢劉氏的江山基業。 龍不還象徵著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古代把那些賢人高士也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後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裡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餘的,老聃是人中這龍,難得一見的大賢。 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卧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 俗話說望子成龍,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有、據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近幾年流行的新兒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條龍〉〉,也是這個意思。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電台、電視台、報刊雜志上有什麼歌壇龍虎榜之類的消息,什麼是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中說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時稱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於此,這里的龍反映的是成功者。 龍鳳配圖案在唐代以後,廣為流傳。它不但象徵帝王和帝後的權威,也可象徵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徵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甲骨文的龍鳳,雖無定形,何以於看出龍是因時屈伸的靈蟲,鳳是華美長尾的靈禽。在上古的青銅器上,龍的形象表現出猙獰、神秘和端莊的總體效果。至漢代,它以奪取重的大面,奔放有力的弧線、精巧的點,構成大結構、大動勢的主調,突破了神秘離奇氣氛的束縛。唐時,賦予它平和溫馴的人化性格,形成富麗雍容、生楊勃勃的風貌。宋元至明清時期,講究靡麗之風,由精工細巧轉向繁瑣堆砌,介與間的龍鳳圖案卻始終保持著質朴、明朗、簡練、生動的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在實際應用中,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天安門前石華表的雲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雲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而鳳鳥卻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較少神性。古話稱有鳳來儀、鳳凰於飛,這種理想的靈禽歷來被當作吉祥幸福的化身,並且還象徵著美滿的愛情。龍鳳呈祥的主題在宮廷藝術中比較滸,龍則表示皇帝,鳳則作為女性後妃的象徵。今天,龍鳳的圖案已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在建築、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繪制龍紋圖案的突出表現是天子的龍袍。其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綉,綉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龍袍為至尊之服,製作精細,做工考察。如清代龍袍製作,由當時的清宮如意館第一流工師精密設計,作出圖樣,經過皇帝親自審定認可後,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蘇杭精工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還要用孔雀尾毛捻線,滿地平鋪,另用細線橫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綴,綉成龍鳳或團花圖案。其費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駭人聽聞。 古代還有繪制龍的圖案的龍旗。龍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龍旗的種類雖然比較多,但所有龍旗的圖案大致相似,皆為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再繪上各種不同形態的龍的圖象。如蟠龍戲珠旗就是龍旗的一種,上面畫有黃龍背負河圖的圖案,所以又稱黃龍負圖旗。 隋趄隋煬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游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製成,故名。其硯石質剛而柔,潤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為硯工因材施藝提供了廣闊的餘地。硯工根據石料形狀、顏色、花紋的殊異,精心設計,刻意雕琢,製成圖飾勻稱、刀法挺拔、剔透玲瓏的方硯、圓硯。 服飾上使用龍的圖案加以裝飾由來已久,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皇親國戚的專用產品,而且多半為皇帝,龍子,龍孫所壟斷。相傳黃帝認為龍的變化無窮,神通廣大,十分喜歡龍的樣子,就讓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畫上龍的圖像,塗以五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龍袍。因為皇帝自稱或被認為是真龍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龍是必不可缺的標識:皇帝頭戴龍冠--以雙龍圖案鑲邊的帽子;身穿龍袍--前後胸各有一條猛龍盤成一團,雜以雲朵;腰系龍帶--以龍為主要圖案的腰帶,佩以龍、鳳玉佩……這些我們在博物館、在皇陵、在民間藝術中都曾親眼見過。至於皇帝用的東西,也多與龍有關: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龍體欠安,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連皇帝直的步子也獨具一傷口,叫龍行虎步。
8. 玉器紋飾的發展歷史有多久
一、中國玉器源流
中國從原始社會開始生產玉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專業,多集中於畿、都邑。自宋至清,蘇州成為全國性的制玉中心。歷代王室朝廷皆設有玉器作坊,進行生產。因玉硬度較高,加工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過程大體有選料、畫樣、鋸料、做坯、打鑽、做細、光壓、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還要增加「致殘」和「燒古」等工序。奴隸社會治玉以青銅工具為主。封建社會由青銅工具逐步變為鋼鐵工具。石英砂硬度高於玉,因此自古用於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後推拉或鉈、鑽旋轉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勻的石英砂,隨工具運動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紋都是靠這種方法製成。所以,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以示與雕刻、工藝有別。
中國玉器的藝術風格歷史演變如下:
在中國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節玉琮,標志著治玉工藝已與石器工藝開始分離。玉器造型較為復雜,已能碾琢陰線、陽線、平凸、隱起的幾何形及動物形圖案裝飾,具有樸素稚拙的風格。商周時代的玉器以形象單純、神態突出,多用雙勾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為其特徵,並出現了俏色玉器。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工藝有了廣泛的發展,各諸侯國競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漢玉器與精雕細刻的春秋戰國玉雕相比,在藝術風格上趨向雄渾豪放。漢玉隱起處常用細如毫發的陰線雕飾,有如古畫上的游絲描一般剛勁有力,以彌補其立體感不強的弱點。這是漢玉技法上的一個特點,對後世玉器有著深刻影響。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澤瑩晶,質地精良,技術精湛,禽獸花卉的題材和玲瓏剔透之器增多,寫實能力大為提高,開始出現世俗化的傾向,在形神兼備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這與當時繪畫、雕塑藝術的成熟有著密切的關系。元明清時期南北兩地玉器普遍發展,是中國玉器史上極其光輝的時代。現存北海團城內的元代瀆山大玉海,明汪興祖墓出土的玉帶板,朱翊鈞墓出土的玉圭、玉帶鉤、玉盂、玉碗、玉壺、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這時期玉器的特點。在繼承宋代玉器特點的同時,出現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瑣的兩種互相排斥的傾向。元明玉器還受到文人書畫的影響,發展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也往往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時期的玉器因玉材豐富、皇家提倡和社會需要,技藝成熟達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國維吾爾族的碾玉工藝富有地方色彩,是中華民族玉器藝術寶藏的組成部分。在後期封建社會仿古思潮影響下,以「返樸」為目標,追仿「漢玉」風格而生產的各式玉器,被稱為仿古玉,這種玉器始於宋而盛於明清,有著自己特殊的美學價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組成部分。
二、中國玉器文化特徵與地位
我國玉器文化源遠流長,從下列比較中可看出其特徵與地位。
1.從采玉時間上比較。
這里有兩個可比點,即采玉時間的早晚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大約12000年以前,我國遼南原始居民就開始用蛇紋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樂文化出現了磨製較精的彩石石鑿,河姆渡出現了彩石玉塊,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羅布淖爾先民已經採用和闐玉磨製無孔石斧。在此後4000年裡,我們祖先的治玉活動從未間斷過。而國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亞原始文化,他們用軟玉製造工具和圓盤,但此後便銷聲匿跡,未再重現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現於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現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墳時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藝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開始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趨於消失。關於采玉時間的早晚,雖因檢測手段不同,可能出現一定的誤差,但可以肯定中國是用玉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用玉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2. 從玉質、玉色上比較。
國外各產玉地點所出玉色澤較為單調,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為主,其軟玉亦呈深淺綠色,歐洲軟玉呈青、綠色,貝加爾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帶有墨點,孔東原始文化出白色軟玉,而我國和闐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還有黃、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優。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瑪雅硬玉之質地均缺少溫潤晶瑩之感,而我國和闐玉質地細膩縝密。因此,從玉質、玉色上比較,和闐玉亦是國外玉石所不及的。
3. 從琢玉工具上比較。
我國琢玉用的旋轉性工具,可能始於原始社會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後來又逐漸發展為「水凳」。日本、西伯利亞、印第安瑪雅等地又以何種工具琢玉呢?日本學者從現行攻玉法推論,認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轉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見其它論證材料。在印度,19世紀玉工操作旋轉性工具的圖示流傳至今,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帶動圓砣旋轉,左手執玉琢磨,估計操作不便,效率較低。這幅圖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開物》所描繪的水凳晚了3個世紀,在其結構、傳動裝置上也遠比水凳落後。不容否認,中國古代旋轉性琢玉工具在當時是最先進、最完善的。
4. 從碾琢技藝上比較。
我國古代玉器工藝有7000餘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這方面日本、歐洲、毛利、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藝都是望塵莫及的。在這里須對痕都斯坦玉-莫卧兒玉的碾琢技藝作一下具體分析。我們承認痕都斯坦琢玉技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對我國晚清及現代玉器工藝產生過較大影響。乾隆對痕玉有過極高的評價,他在詩文中說:「璞韞崑山,鏤傳印度」,「西昆率產玉,良匠出痕都」,並贊其玉器「瑩薄如紙」,或比作「蟬翅」。又贊其琢磨精美:「葉簇見重層,刀斧渾無跡」,「細入毛發理,渾無斧鑿痕」,「精鐫本鬼工」,但費解的是他竟誤認為痕玉是「水磨」而成。從現存的莫卧兒玉器考察,胎薄如紙者有之,但胎厚類瓷者亦不乏其例。蘇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盤薄如蟬翼,呈半透明狀態,說明蘇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麼為什麼我國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這與玉材難得,價格昂貴有關。若琢磨得過薄,一則費工,二則使玉材耗損過大,三則有損玉質美,給人以不堅實感,易與玻璃器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業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苕科植物圖案與寶石鑲嵌兩個特點,並發展成"仿蕃作",這說明我國玉工對痕玉技藝持揚長避短的態度,吸收其優點以豐富和發展自己,而又揚棄了其不符合我們民族傳統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5. 從玉器功能上比較。
我國古代玉器與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系,前面已經介紹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會功能。歐洲人認為,軟玉(Nephrite)掛在腰間有治癒腎病的功效,這自然是一種迷信的認識,但其原始社會的玉器工具尚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日本人對玉和玉器的認識較歐洲人復雜,他們認為玉除了裝飾功能之外,尚有"咒術的、寶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僅限於生活用具和瓶盆之類;印第安瑪雅人玉器與神官的職司、祭祀有關,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裝飾玉器。總之,上述各國玉器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均不及中國古代玉器所產生的廣泛的社會功能。
6. 從玉器造型上比較。
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當豐富。國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於珠、管、塊、勾、櫛形以及抽象化的動物,少見器皿;毛利人玉器僅見神像、佩、斧;西伯利亞新石器時代也僅有斧、鑿、盤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均較簡單;阿拉伯玉器以器皿為主,其器型別致,獨具一格,但類型也較單純;印第安瑪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瑪雅玉器也顯得相當單調了。
7. 從玉器裝飾圖案上比較。
中國古代玉器之裝飾圖案,有幾何形、動物、植物、文字以及繪畫性、綜合性等多種題材。而日本、歐洲、西伯利亞、毛利等地玉器則多呈光素狀或飾簡單的幾何形圖案,裝飾甚少。其中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裝飾圖案,有其自己的獨特風格,如痕玉之莨苕葉飾和「西蕃蓮」與「鐵線蓮」等花紋。印第安瑪雅玉器紋飾以人物圖案為精,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圖案裝飾相比,便顯得黯然失色了,尤其是中國古玉上的繪畫性圖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獨具特色。
我的回答比較長希望樓主詳細觀看,
資料來源:博寶藝術網
9. 為什麼古代文物上都雕刻龍的圖案
因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龍的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
文物上有龍的圖案,表現出先祖對於龍的推崇和膜拜,也體現出龍文化的源遠流長。
10. 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龍」這個概念的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許回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答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久遠的歷史。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一方面體現著仰韶文化的脈胳,另一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http://ke..com/view/6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