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體雕刻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多少我
① 諸葛亮的《出師表》落款怎麼寫的是岳飛
宜賓江北公園經過整治之後,丞相祠也變得煥然一新。進門後那一篇《出師表》甚是引人注目。然而許多市民卻認為這處《出師表》有錯誤:《出師表》乃諸葛亮所作,而落款卻寫成了岳飛。
② 諸葛亮前出師表全文多少字
《前出師表》全文共 764 字。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4)將軍向寵,性行(xíng)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5)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6)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wén)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所以讀yòu】
(7)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8)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9)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2、翻譯:(白話文)
(1)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2)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姦邪事,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3)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4)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5)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6)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7)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8)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以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9)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2)岳飛體雕刻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多少我擴展閱讀:
1、《出師表》創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2、《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此篇文章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教科書。
3、大一統——諸葛亮人格的文化屬性:
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為主導,這是古今學人的基本共識。洪邁《容齋隨筆》就曾言道:「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清乾隆在《日知薈說》中亦指出:「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這種對諸葛亮的評價代表了中國傳統的主流觀點。本文所要強調的是,除了仁義禮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諸葛亮人格中具有鮮明的儒家大一統的文化稟賦。
三國時代是一個政權分裂的時代,亦可以看作是各個文化集團都在進行著的國家統一事業的時代。以此視角觀之,諸葛亮的南征與北伐則格外引人注目。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既表現對於君王的忠誠,更表達對於江山一統的渴望。前《出師表》強調:「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統一意志堅決。後《出師表》一開篇就說:「王業不偏安!」並表達為了一統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
在全國各地的武侯祠里,大多將傳為岳飛所書的《出師表》作為標准配置置於其中:岳飛是追求天下一統的英雄,《出師表》輔以岳飛書法成為絕配。由此看,歷史已賦予諸葛亮以國家統一的符號意義。在他的身上,具有厚重的民族與國家認同元素。
儒家大一統的社會理想,一是理論觀念的表達,一是實踐行為的表現。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重要環節,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典籍《禮記·王制》既記述了天子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縱向的結構體系,也描述了東西南北中的空間格局,這是據於天下太平語境的規定。諸葛亮處在一個亂世,天下並未一統。諸葛亮的治國平天下,就是實現國家的統一。其於亂世的治國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統之策。
大一統之於諸葛亮,是長時段歷史的積淀與文化的塑造。無論是作為意識、觀念,抑或傳統,甚至是一種基因,都是被歷史一再肯定的結果。
這種文化基因,在前軸心時代即形成坯胎。黃帝行德政,諸侯皆歸之,「撫萬民,度四方」,「監於萬國,萬國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和諧局面的形成,這種一統是制度上的統一,黃帝也因此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文化,如孔子所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種大一統的文化一脈相承,為中華文化大一統思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③ 諸葛亮的前出師表有多少字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共760字
④ 求岳飛前出師表一張完整高清圖
岳飛?《前出師表》是諸葛亮的,你搞錯了。
兩張《前出師表》書法高清圖見下
現代陳紹學書法作品
請採納。
⑤ 岳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碑是誰刻的
四川省雲陽縣城張飛廟有岳飛草書《前出師表》刻石,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回學部主事彭聚星出其舊答藏,袁筱塢學士秦中石刻拓本的善本和他在開封尋得的另一精拓本,兩相互校以後,由名手張仲雅勾勒上石,住持僧瘦梅上人督工,聘請著名雕刻藝術家何今雨歷420多個日夜精鐫細刻而成。
陝西省岐山縣城南五丈塬,是諸葛亮幾十年南征北戰中最後一個戰場。諸葛亮死後,唐初便有人在此立廟,殿內東西兩壁鑲嵌的40塊二尺見方的岳飛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
⑥ 前後出師表共多少字
共1522字,前出師表758字,後出師表764字。
前出師表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後出師表這篇文章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現實,向蜀漢後主劉禪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關繫到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全文以議論見長,傳達出一股忠貞壯烈之氣。
(6)岳飛體雕刻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多少我擴展閱讀
1、前出師表創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
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2、後出師表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載於三國時期吳人張儼的《默記》,一般認為是諸葛亮的作品,當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比《前出師表》晚了一年。此時正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為消除各方阻礙,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向後主劉禪獻上了這篇《後出師表》。
劉備臨終前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加緊從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全面進行北伐准備。在外交上,派使者聯吳;韜光養晦,對魏國勸降書不作答復,以低姿態麻痹敵國。
政治上,高度集中軍政大權,」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勵精圖治,籠絡土著地主,緩和主客矛盾,革除劉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以身作則,虛心納諫,調動全國力量投入戰爭。
經濟上,堅決與民休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多產糧食,增加儲備,保護水利工程,發展煮鹽、織錦等手工業,擴大財政來源。軍事上,伺機平定南中叛亂,治戎講武,訓練部隊。
諸葛亮南征後,北伐魏國提上日程。北伐魏國是劉備集團一貫的方針。劉備以奪取天下為最終目的。
諸葛亮鑒於魏國經濟必將逐漸恢復,時間拖長對蜀國不利,而及早北伐可發揮自己治國治軍優勢,何況身死之後,蜀國無人能夠蹈涉中原,抗衡大國,因此認為唯有及身而用,才有希望蠶食並最終打敗魏國,也可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為此決心展開北伐,並且」用兵不戢,屢耀其武「,堅持到底。
建興五年(227),諸葛亮在向劉禪呈上《前出師表》以後,迅即率師進駐漢中。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出師北伐祁山。魏國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叛魏歸漢。蜀軍在佔有隴右三郡後,以街亭、箕谷的失利而結束了第一次北伐。
同年冬十一月,魏國大舉進軍東吳,魏將曹休為吳將陸遜所敗,張郃東下,關中極為虛弱。諸葛亮認為進攻時機已到,准備全師出兵伐魏。
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於逸樂,對進軍一事心懷疑慮,並且產生了不少非議。為此,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詣,申明討伐的決心;義正辭嚴,批駁非議的錯誤。因為這次上表後於第一次出師時的一表,故而後世稱之為《後出師表》。
⑦ 岳飛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有價值嗎
沒有,因為是印刷的
⑧ 誰能寫出諸葛亮的出師表和後出師表
寫是寫不出來的,不過存在硬碟里,貼起來也很容易: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
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
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
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
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
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
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
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
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
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
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
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
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
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
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
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
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
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
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後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
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
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
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
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
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
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
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
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
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
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
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
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
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
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
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
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
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
所能逆睹也。
⑨ 岳飛的前[出師表]誰有他的真跡圖
《前出師表》是諸葛亮於公元227年率軍北伐前,給皇帝劉禪的一份奏章。表示,自己受劉備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一定要為 「興復漢室」竭忠盡智,效死不渝。《後出師表》是在街亭失利後,諸葛亮又一次上疏的一份表文。流傳千古的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即出此表中。 關於岳飛書寫《出師表》事由,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飛路過南陽,謁武侯祠,岳飛在「跋」中寫道:「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岳飛並識。」有人說這是後人的傳說,史籍也無岳飛來南陽武侯祠題詞的記載。 除了南陽市武侯祠,全國各地武侯祠和岳飛紀念館都有《出師表》石刻。 成都武侯祠進二門,長廊壁上,嵌有岳代寫的前後 《出師表》石刻。石碑共37塊,每塊高63厘米,寬58厘米,刻工精良。 杭州岳飛紀念館是岳飛的長眠之地。墓院內有南北兩側碑廊,共陳列碑刻127塊。北廊陳列著岳飛像和手跡,有膾炙人口的《滿江紅》詞和岳飛書的《前後出師表》。 陝西省岐山縣城南五丈塬,是諸葛亮幾十年南征北戰中最後一個戰場。諸葛亮死後,唐初便有人在此立廟,殿內東西兩壁鑲嵌的40塊二尺見方的岳飛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 四川省雲陽縣城張飛廟也有岳飛草書《前出師表》刻石,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學部主事彭聚星出其舊藏,袁筱塢學士秦中石刻拓本的善本和他在開封尋得的另一精拓本,兩相互校以後,由名手張仲雅勾勒上石,住持僧瘦梅上人督工,聘請著名雕刻藝術家何今雨歷420多個日夜精鐫細刻而成。 四川青城山主廟——天師洞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其主殿——三皇殿兩廊有岳飛書"前後出師表"刻石。 青島市嶗山區檔案館收藏有岳飛書《前後出師表》、宋四家拓本。河南大學圖書館館藏金石拓片中的一些精品,其中也有早期拓制岳飛手書《前後出師表》等。
⑩ 《岳飛傳奇》中有刻畫岳飛書寫諸葛亮的《出師表》嗎
對不起!我沒看到!不過如果有這個情節應該會更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