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如何欣賞吳哥窟雕刻

如何欣賞吳哥窟雕刻

發布時間: 2021-02-28 12:56:30

『壹』 吳哥窟石雕像 雕塑的知識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築,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遊名片。一百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浮雕藝術
吳哥窟的圓雕並不出色。台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卻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1層台基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余,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濕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均描繪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里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 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除了牆外的仙女引人側目,走在神廟里,處處可見精美細膩的刻畫,有時是在柱子上,有時是在牆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兩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難發現。就連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柵欄,當陽光透過窗子灑入長廊,更融合出一種人文與自然交錯的美感。

建築藝術
吳哥窟布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准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布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復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台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後,演變成為吳哥窟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濫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跡都台基。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台基,十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四層台基。吳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後來台基發展成為吳哥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築,如吳哥窟第二三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紀中葉吳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寶塔更成為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象徵。須彌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宮殿雖有多重台基,但畢竟只有一座中心寶塔,還未能完全代表須彌山。吳哥窟頂層有五座寶塔,則完全地象徵須彌山的五峰。吳哥窟的台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台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平棱裝飾,雄健而簡潔。台基在中國古典建築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層台基也是常見的建築形式。吳哥窟台基和中國古典台基最大的差異,在於台基周邊的建築物;中式台基周邊常圍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欄,吳哥窟的台基的周邊則圍繞著4-5米高的石柱回環畫廊。吳哥窟的多層台基比同層數的中式台基高出幾倍。
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窟的迴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檐的廊頂。這三個元素除去明顯的實用功能之外,對於美感的貢獻,三者缺一不可。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窟的總體外觀,添加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檐,為吳哥窟的外觀添加縱向節奏感。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復,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窟的長廊多種多樣,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長廊或是一邊兩排石柱,或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因為吳哥窟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拱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平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築偏廊,增加半個拱頂,加寬拱頂的總寬度,以起防雨的效果。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吳哥窟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檐;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檐。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牆壁。吳哥窟長廊的牆壁,有的是整片雕牆,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牆壁,裝飾著頭戴金冠,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迴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廊門像個亭子間,在與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牆。長廊的布局有一字廊、迴廊和十字游廊三種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迴廊組成田字廊。從外郭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
外郭圍牆:直葫蘆欞虛窗雙柱重檐長廊。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檐迴廊, 中層圍囿:直葫蘆欞虛窗單檐迴廊, 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檐迴廊, 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檐游廊。 吳哥窟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迴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用不同層面迴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窟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媲美於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
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檐。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9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檐式塔,10世紀出現了排列在平台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東梅奔(951年)的雙子塔,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迴廊的祭壇之上,11世紀初的茶膠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塔布蘢寺(1191年)的寶塔和長廊結合成為塔門長廊,這里可見吳哥窟外郭長廊原型。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棧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

『貳』 吳哥窟雕像的修築過程是怎樣的

當泥水工將牆壁砌成之後,便由繪圖師描繪圖案或圖像,再交由雕刻師在上面雕刻。雕完之後,由油漆工在浮雕上塗上石粉或漆。最後貼上金箔並且著上色彩,輝煌燦爛的吳哥窟便誕生了。

『叄』 吳哥浮雕是石刻還是泥塑——我相信這世界還有很多秘密21求解

12世紀中,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信奉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為國王設計國廟供奉毗濕奴,名曰毗濕奴神殿。但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據有三:一、吳哥寺廟多正面朝東,吳哥窟卻正好相反;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博施研究,印度和爪哇殯葬風俗,墓地建築正面朝西,而祭祀廟宇則朝東。二、吳哥窟畫廊浮雕呈逆時針方向排列,與印度教葬禮墓地巡行方向正好一致。三、吳哥窟畫廊中蘇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14世紀中,吳哥窟改為佛教寺院。
吳哥窟台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並不出色,但浮雕卻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吳哥窟迴廊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桿上布滿浮雕。其內容主要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圍繞主殿第1層台基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800公尺,高2公尺。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採用重疊的層次以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迴廊里邊向外望,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尊表情、容貌、衣著各不相同,真可謂鬼斧神工。
吳哥寺的建築群錯綜復雜,布局規模宏大,比例勻稱,設計簡練莊重,細部裝飾瑰麗精緻。全部建築用砂石砌築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它粘合劑,完全依靠石塊表面平整及自身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當時的石工可能還不掌握拱券技術,所以吳哥寺沒有較大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吳哥文明的建築精美令人望之興嘆,卻在15世紀突然人去城空,此後幾個世紀里,幾乎全部被林莽荒原所覆蓋。
19世紀,在法國博物學家穆奧發現這個遺跡之前,連柬埔寨當地居民對此都—無所知。按說,任何—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延續性,何況吳哥曾是—個繁榮興盛600年的王朝,曾有一百多萬人口居住。但是它的文化突然中斷,並很快便在歷史長河中銷聲匿跡。許多專家學者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這不能不使人聯想起似乎同樣突然消失的瑪雅文化和印安文化。
吳哥王朝系真臘人所建,真臘人曾在南扶國統治之下,直至公元800年。
吳哥窟,又叫小吳哥,是整個吳哥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寺廟建築。另一個保存較為完好的吳哥遺址是吳哥城,又叫大吳哥,是高棉帝國的宮殿建築。吳哥古跡被譽為東方四大奇跡之一。現存吳哥古跡主要包括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吳哥始建於公元802年,完成於1201年,前後歷時400年。1431年暹羅軍隊入侵後,吳哥遭到嚴重破壞,王朝被迫遷都金邊。吳哥古跡現存600多處,分布在面積45平方公里的森林裡。大吳哥和小吳哥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精美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蔚為壯觀。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曾有聯合國官員說,擔心吳哥再次被大自然收回,歸隱叢林。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生長旺盛的熱帶雨林正用盤根錯節把吳哥建築慢慢割裂撕碎。
以上文字,基本上是根據已有資料整理而成,有幾段文字或能給人以猜想:●吳哥窟台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並不出色,但浮雕卻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
——是否處於不同的製作加工工藝,比如說翻模或者泥塑?●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尊表情、容貌、衣著各不相同,真可謂鬼斧神工
——從考古學角度,與後期柬埔寨文明產物進行比較,是否存在斷裂或延續的痕跡?●全部建築用砂石砌築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它粘合劑,完全依靠石塊表面平整及自身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當時的石工可能還不掌握拱券技術,所以吳哥寺沒有較大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
——是否可以說,當時的建築技術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保持在不同層面之上?●吳哥建築的精美令人望之興嘆,卻在15世紀突然人去城空,此後幾個世紀里,幾乎全部被林莽荒原所覆蓋
——這不能不使人聯想起似乎同樣突然消失的瑪雅文化和印安文化。
8年前,曾為CCTV撰寫大型電視記錄片《瀾滄江·湄公河》,雖然沒被採用,卻留下這些文字,很想對吳哥文明一探究竟:
從空中鳥瞰雨林,一片濃綠將大地覆蓋,熱風掀動著林海,起伏的林濤,猶如大地深沉的呼吸;氣勢恢弘的吳哥窟若隱若現,和茂密的雨林渾然一體,更加凝重而神秘;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造在雨林深處的古文明遺跡。登上吳哥城數百級台階,一直可以到達塔頂;歷經千年風風雨雨,台階仍堅實平整;站在塔頂四處下望,可以看清整個吳哥的規模形狀;難以想像古遠時代的真臘人如何在連通行都困難的雨林中創造出這樣偉大的奇跡。長期以來,專家一直認為建造吳哥的主要材料是石頭,就像埃及的古金字塔和瑪雅人的太陽神殿一樣,盡管曾為沒有發現古採石場而感到過困惑;然而最新發現卻令人大吃一驚,原來建造吳哥的主要材料不是石頭而是礬土;用礬土做永久性建築材料,迄今為止這還是第一例。作為天然地質成分,礬土礦在世界各地分布較為廣泛,經過冶煉或置換,提取金屬材料或化學原料,直接用做建築原材料很少;如此說來用做吳哥建築的礬土一定材質特殊,那麼這種礬土又產於何處呢?經專家證實,柬埔寨本地並沒有這種礬土,只能來自其它地方;幾經查找終於找到了礬土原產地,在中國西雙版納的彌勒縣;這里的的礬土剛剛挖出來時像泥一樣柔軟,可塑性很好,可以製成不同的體積規格和形狀,經過一定時間的氧化,就會變得岩石一樣堅硬,用作生土建材非常理想。吳哥建築的精美雕刻,是婆羅門藝術對佛教故事的生動表現,從中可見兩種宗教文化均對柬埔寨影響至深;吳哥藝術與現代藝術竟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而那時歐洲文藝復興尚未開始;同樣讓人驚嘆不已的是,經歷了六七百年的風風雨雨,很多雕刻完好如初,充分證明礬土建材抗腐蝕、抗風化的優良性能,對比麥積山石窟風化嚴重的石雕佛像;而遠在柬埔寨雨林的真臘人是怎麼知道這種礬土建材的呢?吳哥城四周龐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可使用,其作用及設計原理令現代專家百思不得其解,考古專家學者常年在這里從事研究,其文明價值不低於埃及古金字塔。為了開展觀光旅遊,現在有一條寬暢的公路通向吳哥,但古時人們進出吳哥窟的那條路卻至今沒有找到,建造這樣大的工程,需要巨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那麼人們怎樣通過茂密難行的雨林到達這里的呢?同樣,如此龐大的建築群,需要大批礬土建材,真臘人又是如何解決運輸的呢?璃玻大瀑布阻斷了水上運輸,唯一可行的辦法可能就是大象,因為大象適於雨林生活,並有足夠的食物;這只是後人的推測,既然如此費事,吳哥為什麼不選一處更合適的地點呢?專家學者通過對吳哥建築研究,同樣發現他們豐富的天文、數學知識,而許多消失的文明都具有這種特長,這又將說明了什麼?

『肆』 吳哥窟的建築特點

吳哥窟的建築特點:

吳哥窟建築庄嚴勻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築技巧,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極高水平。吳哥窟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有兩重石砌牆。

吳哥窟規模宏大,是錯綜復雜的建築群,包括台基、迴廊、蹬道、寶塔,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黏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

細部裝飾瑰麗精緻。當時的石工可能還未掌握拱券技術,所以吳哥窟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

(4)如何欣賞吳哥窟雕刻擴展閱讀

吳哥古跡位於距柬首都金邊西北300多公里的暹粒市,主要包括吳哥通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公元9—15世紀高棉王國將吳哥通王城作為都城,輝煌一時;而始建於12世紀的吳哥窟則成為國寺。

15世紀,吳哥王朝衰敗後,這些古跡群淹沒於茫茫叢林,直到1861年被法國人發現後,才重現世人面前,並被視為東方四大奇跡之一。

小吳哥以恢弘的建築和精美的石雕著稱。長長的迴廊上,浮雕長達數百米,人物形象逼真、雕刻生動,內容大多取材於佛教和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涵蓋宗教藝術、世俗禮儀、戰爭場景等方方面面。仙女浮雕是寺里最常見的形象之一。

『伍』 吳哥窟的文化和建築特色

一、相關文化

1、牛皮畫

1966年5月,柬埔寨暹粒省省長贈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牛皮畫《吳哥寺》縱34.7厘米,橫68.8厘米。

2、朝鮮博物館

2015年12月,朝鮮在世界性的旅遊勝地柬埔寨吳哥窟投資了1500萬美元-...(約135億朝鮮圓)建造的文化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14年1月6日英國《獨立報》引用柬埔寨《金邊郵報》的報道,說朝鮮在吳哥窟遺址群所在的柬埔寨旅遊城市遏粒建造了「偉大全景博物館」。朝鮮以將「偉大全景博物館」捐贈給柬埔寨為條件,獲得了10年的運營權,將賺取入場費。

二、建築特色

吳哥窟規模宏大,是錯綜復雜的建築群,包括台基、迴廊、蹬道、寶塔,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黏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細部裝飾瑰麗精緻。當時的石工可能還未掌握拱券技術,所以吳哥窟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

(5)如何欣賞吳哥窟雕刻擴展閱讀:

一、建築結構

吳哥窟建築庄嚴勻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築技巧,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極高水平。吳哥窟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有兩重石砌牆。面積1000×850平方米,外牆之外有壕溝,壕溝寬190米,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300米,周長約5.6公里。

吳哥窟正門向西,與大吳哥王城南門外大道連接,門樓上立三塔,門內是一庭院,院東有一長147米的大道通向內圍牆入口。大道兩側各有藏書室和池塘一處。

內圍牆140米,長270米,牆內的主體建築在3層台階之上,台基高23米,底面積215×187米,除第三層為75×75平方米的正方形外,第1、2層均為長方形,每層的四邊,各有左、中、右三條石階梯連接上一層。

在最高一層的平台上,矗立象徵著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頂寶塔,正中央一座寶塔最高,達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其餘4塔較矮,分立於平台四角。第二層平台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頂寶塔。每一層平台的四周都繞以石砌迴廊。

廊內有庭院、藏經樓、壁龕、神座等。各層均有石雕門樓和連接上下層的階梯,階梯的欄桿上都有7頭石雕巨蟒盤繞,階梯兩旁還飾有精美的石獅子。全部寶塔,門樓都飾以石雕蓮花,約有1萬個。

二、整體布局

吳哥窟的整體布局,從空中乘坐熱氣球就可以一目瞭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郁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

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游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那裡的台階陡峭,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只有一條建了扶手,因為在殖民時期有一位官員的夫人就是從這個樓梯摔下去世。

『陸』 為什麼吳哥窟的佛像都是微笑的

吳哥城的中心有座寺廟叫做巴揚寺,規模不大,但卻非常知名。整個寺廟共有54座尖塔,遠處望去像個塔林,每個塔的四面都雕刻了佛像,成為四面佛,而且這200個佛像都面露微笑。

吳哥窟一般是特指吳哥古跡中心地帶的一座寺廟——Angkor Wat,也稱「小吳哥」。由吳哥王朝的第一位君主,蘇利耶跋摩二世所建。他個人信奉印度教中的毗濕奴派,故而此地的雕刻大多都是印度教中的神話故事、人物形象,並沒有什麼佛像。

巴揚寺的風格與吳哥窟有諸多不同,建造者也不同,是闍耶跋摩七世。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微笑的佛像與他有關。他是當時吳哥王朝最偉大的君王之一!征戰南北經歷血雨腥風後的他,改變了祖宗的信仰,開始信奉佛教,他按佛教的思想重建了巴揚寺,並把它作為自己的陵寢。所以,巴揚寺雕塑的不再是濕婆和毗濕奴等印度教眾神,而是200多尊佛像。

他在位期間,國力昌盛,天下太平,深受人民愛戴。因此,眾佛應該為他皈依佛門和豐功偉業而微笑,他自己也可以含笑九泉,地上的佛與地下的他都微笑永存。據說佛像就是按照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雕塑的,寓意他是佛的化身,來普渡真臘的眾生。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吳哥的微笑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印記,
目睹者無不被感染。
有人說,去了吳哥窟,才知道什麼是微笑。
有人說,在吳哥,神佛的微笑是最澄靜的美。

『柒』 吳哥窟的建造過程是怎樣的

吳哥窟可以說來是高棉建築學源上最值得誇耀的成就,但當時是如何建成的呢?由於缺乏史料,考古學家只能從迴廊壁上的浮雕加以推測,不過有關當時建造過程的浮雕只佔了所有迴廊浮雕的一小部分,而這一小部分因時日長久,表面已有磨損的現象,要全盤推測出當初施工的情形,顯然不是易事。工地中的石材上都鑿有小孔,就是為了方便搬運而鑿的。重達數噸的石材柱則由大象拉引。建造大佛塔所需的紅土和砂岩,由吳哥城東北方40千米處的布農塔丘陵上的採石場運來,搬運石材也是依靠牛或大象的拉引。如果適逢雨季,工人們則會利用河川來搬運。

當泥水工將牆壁砌成之後,便由繪圖師描繪圖案或圖像,再交由雕刻師在上面雕刻。雕完之後,由油漆工在浮雕上塗上石粉或漆。最後貼上金箔並且著上色彩,輝煌燦爛的吳哥窟便誕生了。

『捌』 神秘瑰麗的吳哥窟是什麼樣子的

大吳哥位於吳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建造的新都。吳哥城規模非常宏偉壯觀,護城河環繞在周圍。城內有各式各樣非常精美的寶塔寺院和廟宇。在吳哥城中心的是巴楊廟,它和周圍象徵當時16個省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一組完美整齊的階梯式塔形建築群。

吳哥窟又名吳哥寺,是柬埔寨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古寺,也是保存最好的名剎。吳哥窟分為「大吳哥」與「小吳哥」兩處地方,其中小吳哥的建築群較為宏偉。現時的吳哥遺跡,佔地面積達310平方千米,包括四座神廟建築。所殘留的一牆一柱,仍可窺見當年精美的雕刻工藝。鬼斧神工的技術,的確令人贊嘆,難怪吳哥窟有「雕刻出來的王城」這個美譽。它和中國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列為東方四大奇跡。據說,建築時所徵召的民工達1,500萬以上。寺廟全部用巨大的砂岩石塊重疊砌成。最重的石塊重量超過8噸,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合物。

吳哥古城寺院周圍有寬190米的壕溝,四周共長5.6千米。主殿上有5座尖塔,中央塔頂離庭院地面65米,底層廊壁上布滿石刻浮雕。這些浮雕內容有反映當時人民生活的,如打獵、捕魚、送別、戰爭等;有重現古代傳說的,如「乳海翻騰」、「天神制魔」等神話故事;有打坐的佛陀,有跳舞的女神,還有人頭、鳥獸、蟲魚的雕刻,姿態萬千,栩栩如生。寶塔外面的石塊上刻著各種姿態的佛像,有的高達幾十米,形象非常生動。

15世紀上半葉,吳哥故都廢棄,此寺院亦荒蕪冷落。19世紀中葉後重新修整,成為世界聞名的古跡。整個建築宏偉精美、鬼斧神工,充分反映了柬埔寨古代工匠們的驚人智慧和高度藝術才能。

「大吳哥」又稱吳哥城,用了20年時間建造,特別的地方是城牆以巨石砌成,外有護城河保衛國土。五座城門之中,以南門最完整,城門入口兩旁,並列了兩排石雕,左邊是天神,右邊是魔鬼。巴戎寺是大吳哥城內最重要的建築,寺廟在城的中央,台階上有54座如群山起伏的古塔,環抱著一座高達40米的圓塔;每座石塔的頂部四邊,又刻有一尊巨大人面像,場面壯觀。另外,旁邊內外兩層的迴廊及大型浮雕,手工精細,極具欣賞價值。

小吳哥與大吳哥只是相距十分鍾車程。五座蓮花蓓蕾形的聖塔,活像五支巨型粟米,直指天空。五座聖塔中,以中央的一座較大,每層台階四邊均有長廊,刻有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經過陡峭的石級,走到最高處,是以前帝王祭神的地方。

吳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徵,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觀」。12世紀前半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信奉婆羅門教的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為了祭祀「保護之神」毗濕奴,炫耀自己的功績,而建造了著名的吳哥窟。

吳哥窟

『玖』 柬埔寨的吳哥窟歷史淵源,文化底蘊豐厚,很值得一看嗎

吳哥窟是柬埔寨的瑰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建築群。如果對古老的歷史文化有興趣的話,是非常值得看的。

它好在這些地方:

女皇宮 。廟里的浮雕,精緻而半透明,高貴大方,給人以夢幻般的幻想,就像精心雕琢的珠寶,即使是最小的細節也是精美的雕刻和裝飾。我屏住呼吸,走進宮殿,怕打擾到那些已經沉睡了數千年的神。

吳哥寺,柱子,牆壁和門楣都雕刻著各種各樣的壁畫、裝飾品,甚至是經文。一樓的浮雕長800米,一些在講述紅色高棉的歷史,一些在宣傳國王的成就,還有無數的佛和仙女。塔周圍的牆壁覆蓋著2000個真人大小的舞蹈仙女的浮雕,仙女栩栩如生,令遊人驚嘆。

崩密列是類似高棉式廟宇,屬於印度寺廟,,但它的一些雕塑反映了佛教的主題。原來用來建造寺廟的材料是砂石,所以很多建築物都被破壞了,而且很難恢復,所以對於遊客來說,這個景點是歷史上留下的最珍貴的遺產。游覽這里需要導游,因為有太多小路,很容易迷路。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