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意雕刻包括什麼
❶ 壽山石薄意是什麼意思啊
壽山石薄意是一種雕刻技法
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是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技法。由於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綽綽,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
薄意藝術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紋飾和錦邊浮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康熙時已初露端倪,雍正時臻於完善,到了同治、光緒年間,「西門」派藝人潘玉茂兄弟,專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礎。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國畫藝術精髓,熔雕、畫於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意藝術提高到新的境地,作為壽山石雕中獨門別類的藝術形式。
由於薄意淺刻如畫,耗材甚微,所以特別適合於雕琢像田黃石、芙蓉石之類珍品原石。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時難免會有一些裂痕、砂格或不純的色塊、斑紋,即便是田石、水坑凍之類名貴石品也難求純潔無暇。倘若這些瑕疵出現在印體部位,無法通過鈕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藝術處理,勢必影響到石章的品級,過分雕琢又容易損壞寶石的天然文彩。在這種情況下,雕飾薄意於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裝飾方法。
薄意猶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國畫,取材廣泛,講求意境。內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瓜果等。
薄意雕刻,主要有一下幾個步驟:
構圖——在消磨成形的章面,發揮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構思設計,充分利用壽山石的紋理、俏色等特點,用毛筆在石面上描繪出圖畫。
薄意的構圖布局,注重意境和氣韻,與中國畫同理。景物的層次一般不宜重疊過繁,交叉過密,石坯上的裂紋、砂格要盡量遮掩,「按材施藝,因色構圖,避格取巧,掩飾瑕疵」。作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潔挺秀,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這是藝人文化修養、藝術素質和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
勒線——描圖定稿之後,用尖刀順著形體的外輪廓勾勒出一道織細、准確而明顯的線條,謂之「勒線」。勒線是薄意雕刻的一道關鍵的工序,它對作品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求把刀穩,運力均,而且落刀要果斷精確,刀鋒要活潑流暢,刀痕要深淺適中。
剔地——又稱「起地」。是應用平刀、鏟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種刀具,削刮勒線以外的空餘石面,讓景物部分微微隆起石面。如果是自然形的印材,鏟地要隨著石形的凹凸而起伏。若是四方形的印章,底地則必須平坦完整,印體的轉角線應保持垂直。
雕飾——使用各種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淺刻雕飾,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陰陽向背,使其富有立體感,達到筆墨渲染的韻趣。
薄意雕刻「以薄取勝,以簡見長」,所以刀法應靈活多變,洗練概括,落刀准確,以一當十。雕刻完畢之後,還需要對某些細節,如花蕊、葉脈、苔點、枝幹以及人物、動物的眼睛、鬢發等部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陰刻、抽絲,精細修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鑒賞家往往以詩情畫意來衡量薄意雕的品位,用中國畫的六法來評價作品的優劣,將薄意看作是一種隆起的繪畫。所以薄意創作者多數兼精繪畫,只有熟練地掌握了國畫的筆墨技巧,才有可能揮灑自如地在石面上刻畫薄意。
除薄意之外,印身的裝飾還有一種叫做「線刻」。線刻俗稱「脈花」。即以尖刀在印章的四周單線陰刻畫面,猶如一幅白描。通過景物的輪廓刻畫,將石面的裂紋瑕玷巧妙加以修飾。
我建議樓主可以去博寶寶珍商城去看一下,他們有很多的壽山石都是用薄意的手法雕刻的。
❷ 微雕的雕刻分類
在德國西南部的霍爾菲爾斯洞穴,德國蒂賓根大學教授尼古拉斯·科納德率領的考古學家發現了這三個象牙微雕:一隻小鳥、一個馬頭和一個獅人。這三個微雕是用遠古時代的猛獁象牙雕刻而成,每個微雕的高度都不超過2.5厘米,雕刻技藝高超、手法精湛,水鳥身上的羽毛以及馬頭上的嘴、鼻和眼睛都雕刻得非常精細,個個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絕。
3萬多年前的歐洲正處於新石器時代,廣泛分布著兩類人,一類是猿人--尼安德特人,一類則是進化成人的智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了明顯的差異。這些微雕就是智人的傑作,最讓科納德教授興奮的莫過於微雕「獅人」的發現,他認為,這個半人半獅的雕像象徵著當時智人信奉的某種信仰。
德國蒂賓根大學教授尼古拉斯·科納德:「能發現這個『獅人』無疑是個驚喜,過去我們曾在這個地區附近發現過一個大獅人。現在我們有兩個獅人,這傳達出一種信息就是那個時代的人類已經有了某種信仰。」
當時,歐洲智人信仰一種泛神宗教--薩滿教,他們崇尚對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進行某種聯系和轉換。鳥型微雕象徵一種會潛水有用的水禽,信奉薩滿教的智人認為水禽能夠穿梭於現實與精神世界。而獅人則很可能是薩滿祭司或巫師用來號召信徒的某種標志物。
德國蒂賓根大學教授尼古拉斯·科納德:「毫無疑問尼安德特人(猿人)和智人之間存在著競爭,我們有理由相信智人當時有能力利用某種(信仰)標志象徵,來更好的適應當時的環境,從而淘汰了尼安德特人,佔領了整個世界。」 德國漢堡(Hamburg)舉行的傑出硬體/軟體大會(EHSM)組織方展示了世界上最小的漫畫書,刻在一根人類頭發上。這部漫畫書名為《胡安娜編織的星球》(Juana Knits The Planet),共分12幅圖,顯示一名小女孩創作音樂、種樹等場景。
人的頭發直徑約為80微米,而這部漫畫的每幅圖僅佔25微米,因此只能藉助顯微鏡閱讀。
這部作品是藝術家借用了倫斯勒理工學院的集中離子束完成,在微觀世界裡看漫畫,感覺確實不一般。 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在一根頭發絲上可清楚地看到雕出來的魯迅頭像及相關文字。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微雕大師常世琪的上百件微雕作品在官園珠寶城對外展出,向愛好者與業內人士展示中國微雕藝術的無窮魅力,特別是在一根細細的頭發絲上雕刻出人像及文字,這在內地還是第一次展出。林肯像、魯迅像、西遊記人物及一根頭發絲上雕308個字等,讓人大開眼界。
2006年3月25日電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旅美華裔微雕藝術家金銀華展示的一件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大熊貓形象被雕刻到了一根頭發絲上。報道說,這位藝術家花了10天的時間使用一管兔毫畫筆創造了這幅微型傑作。
到中國畫廊參觀的人需要通過一個放大5萬倍的顯微鏡才可以欣賞這幅作品。
其他的微雕畫家還包括俄羅斯藝術家德沃里亞諾夫。他曾經在罌粟種子和米粒兒上創造著名人物的油畫。德沃里亞諾夫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幅作品是2003年在一根直徑2毫米長的礦絨上繪制了一幅泰坦尼克號郵輪的圖畫。
2002年,微雕藝術家威根花了數月時間在一根大頭針上設計、雕刻和繪制了拳王阿里拳擊利斯頓的微雕人物。
他的珍藏還包括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倫敦塔橋和耶穌。每一幅作品的體積都能穿過一個針眼兒。 壽山石微雕是在小顆壽山石材上雕刻細微的畫面或文字。壽山石微雕的歷史從清朝末年開始。清初,楊璇、周彬都曾在壽山石雕品的花紋僻處刻以小字,西門派薄意大師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叢、石縫中以極細的筆劃刻上自己的姓名和製作年月。以後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邊,也以極細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詩詞作為邊款。
80年代,陳忠森以微中求精,進一步發展了「微雕」藝術。陳忠森自20世紀60年代潛心微雕藝術,微中求精,作品「微」到需用功率放大鏡才能看清楚。他不但能在微雕中表現真、草、隸、篆,人物,山水,花鳥,乃至彩墨抽象畫,而且所刻的字,點、劃、間架結構極其精妙,其操刀金石韻味十足。書法家啟功贈以「鐵筆」稱號。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全文,竟能在一顆1立方厘米、比大豆大一些的田黃石一個平面上全部刻完,所以他說是「藝在微」。
壽山石微雕書法和國畫首先對創作用材十分講究,被雕刻處的石質要絕對精純,含不得半點砂格和裂紋。其次,應該具備既尖又鋒利的細刀。第三,要求雕刻者有精熟的書法和國畫功底,有時眼力已不敷其用,只能憑「意念」和運筆走勢去雕刻。創作者要進入高超的藝術境界,聚精會神,屏息凝神,把訓練有素的美感,傾注於刀下。第四,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微雕力求用刀穩、准、狠。微雕的刀即是筆,功力不足,因微失控,刀不達意。第五,應把握刀具與石材所產生的線條變化的藝術效果。
此外,還有徽雕,還有石雕,木雕等,在安徽黃山西遞村是有的
❸ 如何雕刻木葫蘆
1、工具:圓刀、平刀、斜刀、玉婉刀、中鋼刀、三角刀、段面刀
2、技法。
葫蘆的雕刻是在汲取以往其他材質的雕刻技法的基礎上,結合了自身材質的特點和工藝要求,主要歸納為圓雕、浮雕和線刻三種表現形式。另外還有一些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的雕刻技法,如微刻、鏤雕等。
(1)圓雕:
所謂圓雕是指適於多角度欣賞的完全立體的雕刻作品。圓雕中還包括一種半圓雕,即雕刻出需要表現的主要部分,舍棄次要部分,形成一半是圓雕,而另一半隱藏成原物,也有的是用其他圖案、景物、平面等不同手段作襯底的一種雕刻形式。
實際上,不論是圓雕還是半圓雕,它們都是立體的、可多角度欣賞的、獨立的個體。作為葫蘆雕刻,多以藝術作品為主,不具有實用功能,或不以實用功能為主,因此圓雕葫蘆在葫蘆雕刻中很少見到,雖然有些個別葫蘆圖案只從單個圖案來看,有圓雕的影子,但放在整個葫蘆中看,由於不是獨立的「個體」,圖案是附著在葫蘆上的,因而,這種雕刻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圓雕,只能算作是半圓雕。
圓雕的製作,首先要有一個准確的設計方案,把葫蘆的各部分都盡可能地利用起來。設計要合理,有些可以打破常規,例如在利用顏色方面,就可以根據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理解,不必考慮諸如枝葉須用綠色來裝飾等。在雕刻用色上,絕不會有人責難用色不當。圓雕是比較難於掌握的雕刻技術,需要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提高。還應多看圖譜,多看各種葫蘆作品,拓展自己的思路。
製作一件雕刻作品,大致需要經過設計——選葫蘆——定型——細雕——磨光——上蠟等幾道工序才能完成。雕刻一個葫蘆首先要根據顏色的情況、設計確定要雕刻景物的布局,用墨線勾畫出輪廓,再用開鑿或雕刻機打去葫蘆,整理成所設計景物的雛形,然後用平鑿細細雕刻。要注意,用力要適當,用刀要准確。正確的姿勢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刀桿,無名指抵住雕件,左手拇指倚住刀鋌,保持刀鋌的穩定性,防止跑刀,劃傷別的部位。在雕刻精細的鏤空雕件時,應首先將外部紋飾刻好,再用雕刻機或手鑽把內部鑽通,最後用平鑿修整。鏤空件需要的特種刀具,要根據情況製作,以適應鏤空雕刻為准。
(2)浮雕:按照雕刻深度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薄意三種。
高浮雕:又稱三面看。一般選用葫蘆為雕刻原料,如果前面部分有一層顏色反差分明的葫蘆,更為合適。利用前面葫蘆的顏色雕刻景物,後面顏色部分作為倚托。這種雕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明快反差,也是最常採用的一種設計方式。高浮雕的各種景物的雕刻應盡可能地採用圓雕的技法,使雕刻的物體比例合適、構圖豐滿,側面和正面的比例合理。初學者往往只注意正面的構圖雕刻,忽視側面的圖景比例,這是應予注意避免的。
高浮雕的製作多見花卉、人物、動物。高浮雕是浮雕向圓雕過渡的階段,是葫蘆雕刻經常採用的技巧之一。在學習雕刻的過程中,要首先學習構思設計,前後左右都要照顧到,循序漸進,不能逞一時之快,大量剔除葫蘆,致使最後有些景物無法安排,不得不改變原設計。應該採用的步驟如下:先在葫蘆上畫圖,沿線用平鑿勾勒一遍,用刀剔除空白地方的葫蘆。經過一個小階段的剔除,墨線不清楚時,要停工審視,將不清之墨線補上,再繼續進行,邊剔除葫蘆,邊深入設計。達到預定深度後,將背景定型,然後將前景雕刻完成。要前後都照顧到,不能
只顧一方。雕刻時,要注意總體設計,留下空間要充分,防止因突現的瑕疵損害設計。待雕刻全部完成後,經封蠟處理,一件雕刻品就完成了。
淺浮雕:這是相對高浮雕比較而言,所刻的景物一般比較淺。所設計的畫面,要有中國民族性的裝飾效果,構圖要豐滿。常見的圖案有龍鳳、山水、花卉、歷史故事等。雕刻方式如下:根據葫蘆的具體情況,確定作品題材和構圖。在設計中盡可能地把缺陷根據情況設計成山崖、怪石等景物。盡量通過巧妙的設計,使成品雕件上基本找不到這些缺陷,或不明顯。
設計完成後,用鉛筆在葫蘆上細細勾畫。線條要准確,翻轉折疊的地方要交待清楚。設計定稿後,用平鑿的側尖沿線條勾勒一遍,刀鋒要向線條一側稍稍傾斜,目的是要保證線條的完整性。勾勒完畢,用小平鑿削剔線條間的空白部分,這個工作叫「清底」。清底時要照顧全局,使整個畫面基部深淺一致。待清底工作完成後,再將各線條按照設計意圖進行雕刻。對一些翻轉折疊的地方,要特別注意層次關系,力求交待清楚。雖然淺浮雕是薄層雕刻,而在結構上則要求富有主體感。初學者在線條和基礎平面接觸部,總是留有許多刀痕,這在行業中稱為「根不凈」。這種情況,只要用側弧形修光刀細致耐心地沿線條刮削,就可以消除干凈了。
高浮雕和淺浮雕,是葫蘆雕刻中的基本技法,是常見的表現形式。所以初學者應首先熟練掌握這兩種技法,以便向更高難的圓雕過渡。如果沒有從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難掌握所雕刻景物的比例關系和准確布局,也不可能很好體會雕刻各種景物的感覺。所以一個初學者,應從基本技巧開始學習,注意觀察各種花卉、草蟲、動物,尤其要注意觀察好的雕刻成品,先行臨摹,再自己加以變化。觀察動物要注意神態,因為雕刻動物時傳神是最重要的,身體的其它部分都可能也可以做變形處理,只要表示出它們的精神氣質,就可能使作品有傳神之感,成為好的作品。
薄意:薄意是一種極薄的浮雕,因為它的施用對葫蘆極少破壞,而又飽含詩情畫意,所以在一些質地好而透明度高、材料相對較小的葫蘆上,經常採用這種裝飾形式。
薄意的取材非常廣泛,其中主要有歷史人物、山水花鳥甚至書法手跡,具有吉祥寓意的題材更是經常採用。薄意的製作主要工序如同淺浮雕,但凸起部分一般不超過0.5毫米。在照顧到葫蘆瑕疵遮蓋時。應當著重整個畫面的布局章法,隨著葫蘆形的凹凸而進行雕刻,把用刀的技法與畫面的詩情畫意熔於一爐。在雕刻過程中,要用心去刻,要把自己的情感深呈作品之中,把中國畫的章法布局和畫理在薄意雕刻中展現出來,讓薄意雕刻的方寸天地,包容進名山大川的無限秀美風光,小中見大,這樣才能達到意境。薄意的線條間的空白要仔細地清根,這個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完成。其後還要對其中的細部進行裝飾性修整、開臉、開絲或點綴。
(3)線刻:顧名思義,線刻就像中國畫中的白描畫一樣,是用單線條的雕刻來表現物象。
在葫蘆的雕刻中,線刻主要是以陰線雕刻表現。線刻方法簡單明了,有些結合淺浮雕雕刻,能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線刻表現形式單一,在近距離把玩的葫蘆中,一般不單獨使用,大多數情況下,用於浮雕的細部描寫刻畫。
在各種雕刻中,線刻是最為省工的一種,但是真正能夠刻得出神入化,將畫面設計得典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線刻要求製作者要有較強的繪畫能力。首先用鉛筆加以勾勒,然後用平鑿側尖或特製刻刀撥刻,其實可以說是用鐵筆往葫蘆上寫畫。待全部完成作畫後,用褚石加調少許墨色,將所刻畫面塗勻,待乾燥後,用潮濕毛巾擦去浮色,這件作品就完成了。注意畫面布局一定要有章法,多參考一些畫冊,如芥子園畫集等。
(4)微刻:在葫蘆之上撥寫極小的書法,每字約有1毫米大小,也有更小一些的字,形式生動。具體製作如下:用支架夾持一塊放大鏡,做成一個觀察鏡,在頭發絲兩端夾上兩個小鐵夾,放在葫蘆之上充作劃線,透過觀察鏡,進行刻寫,然後用白水彩色塗抹即可。當製作熟練以後,不用觀察鏡也能刻制。此種工藝要求製作者有較好的書法根底,再加以練習,就可以掌握微刻了。注意葫蘆的平面要光潔,最好先用較深顏色的葫蘆。
(5)鏤雕與鏈雕:鏤雕與鏈雕是圓雕中相對獨立的雕刻技法,常與圓雕或其它技法相結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現力。鏤雕也稱鏤空,即把葫蘆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如古代雕龍,在掏空龍口腔的同時,要在口腔里保留下一顆「珠」。這顆「珠」是原材料的一個部分,雕刻者用細刀小心翼翼地通過「龍嘴」,往裡鑿出一顆「珠」來。這顆「珠」剝離原石材後,不僅能滾動自如,而且還不能滾出「龍嘴」。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葫蘆挑選、作品布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葫蘆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陰皮,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鏈雕是用一個葫蘆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葫蘆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瓢破。
葫蘆的鏈雕源於清初。新中國成立以來,鏈雕的表現技法日臻完善,有時一件作品中,鏈環多達數百圈。鏈條之多,鏈環之細,前所未見,令人嘆為觀止。鏈雕對葫蘆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鑒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葫蘆比較合適。在葫蘆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致。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瑕疵。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已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3、裝飾形式
雕刻葫蘆有印、刻、砑、燙等各種裝飾形式與手段。
印模屬於印的范圍。待葫蘆長成印上花紋,形成浮雕,一般設計在葫蘆通體,四周布滿花紋,八卦圖、五福捧壽、雲龍、太師少保、三陽開泰、合和如意、四季花開、人物故事等。印花工藝多用於蟈蟈葫蘆,因其身長便於印模,黑蟲與金鍾印花葫蘆較少。
刻,用牛角或瑪瑙刻成器具,按葫蘆圓體隨勢刻畫,線條流利,形體簡練,多為花草、魚類及戲曲人物故事。秋後,很多山東聊城等地的農民帶著自種自刻的扁圓葫蘆來津出售,物美價廉,多用於晚秋蟈蟈飼養之用。
砑,砑花是匏葫的特殊製作工藝,創制於北京。在清道光年間,北京有徐某獨善其藝,所作如天生成。天津近代有陳錦堂老藝人,為砑花工藝高手,他構思高雅,布局疏密有致,手法精細,每件作品如同浮雕國畫,題材為山水、花鳥等,還有的用畫師劉奎齡的稿子,更加絕妙名貴。砑花的製法是將葫蘆表層硬皮輕度軟化,之後用不同角度的瑪瑙砑子為工具,在已定稿葫蘆身上砑制出點、線、面,凸於平面,力輕則砑不凸出,力重則劃破表面面線,完全靠手感力度進行創制。
燙,燙面也稱火筆,老法以自製火香,製成如手指粗的燃香,中心插入鋼針以為筆頭,點燃之後導熱至銅針,用以燙畫圖案。現代以電烙鐵代替,但燙染效果,遠不及舊法理想。陳錦堂擅長這種藝法,所燙雲龍後人無人可比。現代有姓曹的和王殿華所燙山水、人物也為藏家珍藏。
漆,舊時天津大漆葫蘆,顏色絳紅,晶瑩可愛,匏體經漆之後,堅固耐用,它也同於古樂器,在美化音色方面,也會起到良好效果,也有雕與描金工藝,更為罕見。
❹ 壽山石薄意是一種手法
壽山石薄意雕刻技法
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是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技法。由於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綽綽,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
薄意藝術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紋飾和錦邊浮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康熙時已初露端倪,雍正時臻於完善,到了同治、光緒年間,「西門」派藝人潘玉茂兄弟,專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礎。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國畫藝術精髓,熔雕、畫於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意藝術提高到新的境地,作為壽山石雕中獨門別類的藝術形式。
由於薄意淺刻如畫,耗材甚微,所以特別適合於雕琢像田黃石、芙蓉石之類珍品原石。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時難免會有一些裂痕、砂格或不純的色塊、斑紋,即便是田石、水坑凍之類名貴石品也難求純潔無暇。倘若這些瑕疵出現在印體部位,無法通過鈕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藝術處理,勢必影響到石章的品級,過分雕琢又容易損壞寶石的天然文彩。在這種情況下,雕飾薄意於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裝飾方法。
薄意猶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國畫,取材廣泛,講求意境。內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瓜果等。
薄意雕刻,主要有一下幾個步驟:
構圖——在消磨成形的章面,發揮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構思設計,充分利用壽山石的紋理、俏色等特點,用毛筆在石面上描繪出圖畫。
薄意的構圖布局,注重意境和氣韻,與中國畫同理。景物的層次一般不宜重疊過繁,交叉過密,石坯上的裂紋、砂格要盡量遮掩,「按材施藝,因色構圖,避格取巧,掩飾瑕疵」。作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潔挺秀,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這是藝人文化修養、藝術素質和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
勒線——描圖定稿之後,用尖刀順著形體的外輪廓勾勒出一道織細、准確而明顯的線條,謂之「勒線」。勒線是薄意雕刻的一道關鍵的工序,它對作品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求把刀穩,運力均,而且落刀要果斷精確,刀鋒要活潑流暢,刀痕要深淺適中。
剔地——又稱「起地」。是應用平刀、鏟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種刀具,削刮勒線以外的空餘石面,讓景物部分微微隆起石面。如果是自然形的印材,鏟地要隨著石形的凹凸而起伏。若是四方形的印章,底地則必須平坦完整,印體的轉角線應保持垂直。
雕飾——使用各種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淺刻雕飾,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陰陽向背,使其富有立體感,達到筆墨渲染的韻趣。
薄意雕刻「以薄取勝,以簡見長」,所以刀法應靈活多變,洗練概括,落刀准確,以一當十。雕刻完畢之後,還需要對某些細節,如花蕊、葉脈、苔點、枝幹以及人物、動物的眼睛、鬢發等部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陰刻、抽絲,精細修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鑒賞家往往以詩情畫意來衡量薄意雕的品位,用中國畫的六法來評價作品的優劣,將薄意看作是一種隆起的繪畫。所以薄意創作者多數兼精繪畫,只有熟練地掌握了國畫的筆墨技巧,才有可能揮灑自如地在石面上刻畫薄意。
除薄意之外,印身的裝飾還有一種叫做「線刻」。線刻俗稱「脈花」。即以尖刀在印章的四周單線陰刻畫面,猶如一幅白描。通過景物的輪廓刻畫,將石面的裂紋瑕玷巧妙加以修飾。
❺ 薄意的介紹
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是壽山石回印章的一種獨特的答表現技法。由於引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焯焯,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 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
❻ 請問石友;疑似古壽山石薄意雕刻上面的白色的,像凝固的石灰附著物是什麼東西
您的問題,古壽山石薄意雕刻上面的白色的,像凝固的石灰附著物,具體是什麼,補充圖片或者鏈接看看就知道!
❼ 何謂「薄意」
什麼是薄意?
薄意雕刻是壽山石雕獨特的表現技法。薄意的雕刻層很淺,專創作講求中國屬畫理,筆墨韻趣,可以說畫不好國畫的人是雕不出好的薄意,寫不好字的人是雕不出好字的。薄意是具有國畫與雕刻特點的藝術,既能品賞,又適於撫玩,比國畫更耐人尋味。因為作品既有雕刻,又有畫意,所以稱為薄意。用通俗的話,就是在石頭上作畫。畫得如何,主要看作品的拓片。書畫家潘主蘭先生曾說過:「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紙之薄;言其薄,自以刀筆寫意為尚,簡而洗脫,且饒有韻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者。」
薄意的形成歷史
薄意雕法最早可從明代的「陰刻」技法中找到雛形。到了清代,壽山石雕逐步由立體圓雕中分枝出高浮雕、淺浮雕技法。潘玉茂先生結合陰刻技術,精心從事淺浮雕的技法研究,實現了淺浮雕到薄意的過渡。但是那個時代的薄意布局不夠講究,風格比較呆板,題材比較單一,直到一代宗師林清卿的出現,薄意藝術才為世人矚目。
❽ 中國四大名雕是什麼
浙青田石雕、閩壽山石雕、湘菊花石雕、川廣元白花石雕。
1青田石雕
產品產地:麗水
產品特性:五彩繽紛、玲瓏剔透、晶瑩如玉,別具藝術效果
產品簡介:青田石,地質學稱「葉蠟石」,是一種耐高溫的礦物。葉蠟石並非都可用於雕刻,可用以雕刻的是優等葉蠟石,它占總量不到百分之一。青田石色彩豐富、光澤秀潤,質地細膩,軟硬適中,可雕性極強。用青田石雕制的作品五彩繽紛、玲瓏剔透、晶瑩如玉,別具藝術效果。青田石英鍾分子結構均勻細密,雕鏤的線條可細微到頭發絲而不斷裂,做成印章,篆刻時走刀利落順暢,印章久用不損邊鋒,印油不易滲入印體。
產品歷史: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作為材料雕制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石作為材料雕制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被喻為「在石頭上綉花」,令人嘆為觀止。
青田石雕是中國傳統石雕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悠久。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館內的出土文物——六朝時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豬。作品線條簡練、造型古樸、形神兼備,藝術上可見漢、魏風貌。
唐、宋時期,青田石雕有較大的發展。從龍泉雙塔內發現的五代吳越國時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說明,唐代青田石雕創作題材和技藝有突破性的進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製作工藝,運用「因勢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並發揮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質、可雕性的優勢,開創了「多層次鏤雕」技藝的先河。多層次鏤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緻入微的刻劃和復雜層次的處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難以做到的。
元、明時期,青田石被趙子昂、文彭等文人應用到印章篆刻藝術上,拓寬了石雕藝術門類。
清代和民國初,青田石雕作為江南名產屢被選作貢品。乾隆八旬萬壽節,大臣們用青田石雕製作一套(60枚)「寶典福書」印章作壽禮(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隨著遠洋商貿開通,青田石雕遠銷英、美、法,並多次參加諸如巴黎賽會、巴拿馬太平洋賽會美國聖路易博覽會等國際性賽會。宣統二年,青田石雕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銀牌獎。
新中國建立以後,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發展,目前石雕從業人員逾萬人,年產值數億元,作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譽國內外。
青田石雕技術力量雄厚,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藝人一百餘名,有一大批具有自己藝術特色的中青年石雕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經濟價值,其精品為國內外許多收藏單位和有識之士所收藏。青田石雕曾多次被選作國家禮品贈送外國領導人。
2瀏陽菊花石雕 [湖南長沙瀏陽]
產地:中國湖南瀏陽。
歷史:瀏陽菊花石雕已有悠久歷史。據傳說,在200多年以前,當地人們在瀏陽河上游碧波潭附近採石砌堤時,無意中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岩石,於是當作珍物取回家中供奉廳堂,或者陳設於書案,也有的將它雕刻成硯台、筆筒、花瓶之類工藝品。從此,瀏陽菊花石和菊花石雕,名噪一時。
品種:石雕工藝由僅有的浮雕和半浮雕,發展到現在的圓雕、鏤空雕、透雕;石雕作品由原來的平面苗葉發創立體花卉,由山水花草發展到古今人物、飛禽走獸。
特點:菊花石雕是用菊花石雕刻而成的。菊花石是瀏陽河上游,瀏陽縣永和鎮附近的碧波潭中特有的產物。這種岩石與眾石不同,它色澤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面顯現著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狀白色花紋,其花紋潔白晶瑩,花紋奇趣天成。據地質學家考察,瀏陽菊花石是一種以燧石結構為核心的碳酸鈣集合體。其花萼部分是堅硬的硅質燧石,花瓣部分是碳酸鈣沿石灰岩裂縫充填而成的放射晶體狀集合體。
工藝:菊花石的開採取石並不容易。過去,採掘方法相當落後,採石匠人們只能在每年秋季,當潭水下落時,結筏咿咿呀呀地駛進碧波潭,然後由識水性又懂得開掘菊花石的匠人,潛入六至七米深的潭水中,揮錘鑿眼,從巨大的岩石上撬下有花的石料。匠人們把水淋淋的菊花石堆放在岸邊,讓它與自然界的菊花共相比美。
3壽山石雕 [福建福州倉山區]
壽山石雕產於福建福州。福州壽山石質地奇異,學名「葉臘石」,因產於福州北郊的壽山而得名。壽山石品種繁多,或以 產 地取名,或以坑洞命名,或以色相命名,約百餘種。以產地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其中以田坑石最佳。田坑石,簡稱「田石」,零散埋藏在壽山周圍約數里長的溪流兩旁砂層中。質極 溫嫩,肌內隱隱可見蘿卜細紋,色澤外濃而向內漸淡,外表常裹黃或黑色石皮。按顏色又分為田 黃、田白、田紅、田黑四種。田黃石略呈透明,具有蘿卜一樣的紋條帶,呈桔黃、熟栗黃、枇杷 黃或金黃色。是壽山石中罕見之珍品。其顆粒和塊度不大,歷史上最大的一塊重4、3公斤。田黃石具備石之六德:細、潔、潤、膩、溫、凝,故有「石帝」之稱。曾有人建議把壽山田黃石作 為「國石」。壽山石中還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瑩透明狀,富有光澤,其中「坑頭石」、「凍油石」、「水晶凍」、「魚腦凍」、「黃凍」等品種,質地優良,開采不易,亦甚名貴。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種。壽山石雕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共分圓雕、浮雕、鏤雕、薄意、印鈕五大類,品種千餘種。其中有人物、動物、花果、山水、花卉等供人們陳設的欣賞品,也有文具、煙具、花瓶、印章等實用品。
4廣元白花石刻 [四川廣元]
廣元白花石刻,廣元民間石雕工藝品。廣元出產一種白花石,石質細密柔潤,是藝人製作筆筒、筆架、花瓶、座屏、仿古器皿、硯台的極好材料。石刻用色得體,各盡其態,浮雕層次豐富,高雕鏤空剔透,顯得格外玲瓏精緻。各式山水風景屏極富詩情畫意。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展並赴國外參加博覽會,為中國石刻一絕。
❾ 我國的四大名刻是指什麼雕刻
福建壽山石雕被譽為「榕城三寶」之一,為中國玉石雕刻百花園中的奇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青田石質地精純,色彩豐富,便於雕琢。為歷代金石書畫家們所青睞。昌代石色麗質嫩,適合用於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擺件。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採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雕刻 壽山石 青田石 昌化石 巴林石 壽山石 福建壽山石雕被譽為「榕城三寶」之一,為中國玉石雕刻百花園中的奇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壽山石,有「石帝」「石後」之稱,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之六德,其石質、石色、石形,石紋豐富多彩,晶瑩滋潤,儲藏品種豐富,硬度為摩爾 2.5 — 2.7 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貴石而賤玉」之說。福州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將它打磨成石珠、石鏃了。目前已出土發現壽山石雕刻品距今已 1500 年了。南宋時,壽山石礦已規模開采。經元、明、清發展,形成了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
壽山石雕刻藝術品精巧絕倫、巧奪天工。明、清時期,壽山石雕的印鈕技法已達到極高的境界,明、清後期,對壽山石印章情有獨鍾,康熙等皇帝用壽山制寶璽,壽山石印章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徵,壽山石特別是田黃石身價也隨之倍增,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有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壽山石雕刻藝術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它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之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鑒賞收藏家們好評,壽山石在中國玉石傳統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其工藝品常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國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壽山石雕刻工藝品,特別是壽山石印章更是受到世人們親睞。壽山石工藝品已經成為中國玉石雕刻品中「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以石會友」、「以石增緣」、「以石增情」成為壽山石文化藝術的一大特色。青田石 浙江省東南部的甌江中下游,有座縣城叫「青田」。因出產青田印石而十分著名。青田石質地精純,色彩豐富,便於雕琢。為歷代金石書畫家們所青睞。在青田石的眾多品類中,燈光凍,封門青等都是其中的名貴品種。青田石產於浙江省,距青田縣城20里的白羊山上。這里地處甌江中游,括蒼山南麓,青田石因產地而得名。青田石是一種著名的雕刻材料。
青田石是一種變質的中酸性火山岩,叫流紋岩質凝灰岩,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還有石英、絹雲母、硅線石、綠簾石和一水硬鋁石等。顏色很雜,紅、黃、藍、白、黑都有,岩石的色彩與岩石的化學萬分有關,當三氧化鐵含量高時,呈紅色,會計師低時呈黃色,更低時為青白色。岩石硬度中等,玉石含葉蠟石、絹雲母、硬鋁石等礦物,所以岩石有滑膩感。
青田石刻始於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宋朝時的青田石,主要用來刻制圖章、石碗、筆筒、筆架和香爐等。到了清朝,青田石刻有文玩、實用品發展到雕人物、山水。從淺刻、浮雕、立體圖雕到多層鏤雕,並充分利用石料上的「巧色」,使青田石刻的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郭沫若有詩贊頌說:「青田有奇石,壽山足比肩,匪獨青如玉,五彩竟相宜」。
在工藝美術界,把青田石分為「凍石」和「圖書石」兩大類,而以凍石尤為著名。凍石半透明,潔白如玉,象冰凍一樣,所以稱之為「凍石」。古人往往以「凝脂」、「凍密」來形容它。按石質、顏色、紋理,凍石還可以分為20多種,如魚腦凍、青田凍、紫檀凍等。其中最名貴的要數燈光凍。它與福建壽山的田黃石、昌化的雞血石,並稱三大佳石。凍石一般都做圖章材料。圖書石比凍石差一些,質地滑膩、細致、顏色有紅、黃、藍、黑、白、紫、褐等,是刻圖章的原料。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工藝美術的發展,青田石的用途日益廣泛,不僅作為雕刻石料、建築材料和陶瓷原料的填充料,還用作分子篩、人造金剛石的模具和耐火材料等。昌化石 產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岩山。由於古時的該地區錄屬於昌化縣。因此,當地的這種石頭就取名昌化石。昌代石色麗質嫩,適合用於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擺件。昌化石其中的部分礦石經過硃砂的滲染,形成了世上罕有的「雞血石」,昌化雞血石是印石中的珍貴品種。昌化石因產於浙江臨安昌化而得名。亦是我國最著名的四大系印章石之一。
昌化石產浙江省臨安昌化鎮。昌化石具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品種很多,大部色澤沉著,性韌澀,明顯帶有團片狀細白粉點。按色分有白凍(透明,或稱魚腦凍)、田黃凍、桃花凍、牛角凍、砂凍、藕粉凍(為主)等,均為優良品種。色純無雜者稀貴,質地纖密,韌而澀刀,少含砂丁及雜質(澀,非貶義)。
昌化石的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地開石為主,常含有高齡石等粘土礦物。還常含有未完全蝕變成地開石的硬質石英斑晶,硬度遠遠大於地開石,工藝上稱其為「砂丁」,為雕刻家所大忌。因而,「砂丁」的多少直接影響昌化石的質量。
昌化石石質相對多砂,一般都較壽山石和青田石稍堅,且硬度變化較大。質地也不如二者細膩。但也有質地細嫩者及各種顏色凍石。昌化石的顏色有白、黑、紅、黃、灰等各種顏色,品種也細分成很多種,多以顏色劃分。如白色者稱「白昌化」,黑色或灰色雜黑色者稱「黑昌化」,多色相間者則稱「花昌化」。而昌化石中,自古至今,自國內海外,最負盛名的便是「印石三寶」之一的「昌化雞血石」了。巴林石 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以北的200公里的巴林右旗,有一座名叫「雅馬圖」的山峰,以出產巴林印石而著稱。該山分為東西兩峰,東峰高聳,印石的礦脈縱橫山腰,產量頗豐。西峰略矮,所產印石質地通靈。色澤瑰麗,巴林石的佳品也多出於此處。
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採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巴林雞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極品,歷來就有"世界雞血石在中國,中國雞血石在巴林"的說法。其石質地溫潤堅實,石上斑斑血跡聚散有致,紅光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新近開采大塊雞血石,其色彩對比強烈,光彩可人,分外奪目。其大小為國內最大,被稱為"中國雞血石王"。
巴林福黃石,與壽山田黃石不分伯仲,被稱為"姊妹石",其石質地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暇,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於一身,鳳毛麟角,珍貴至極,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
巴林彩石,其彩色圖案以天然見長,色彩艷麗多姿,紋理惟妙惟肖,美麗奇妙。巴林彩石上絢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畫面,鬼斧神工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奧妙。國內唯巴林盛產彩石,實屬獨一無二。
巴林凍石,石質細潤,同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其彩霞凍石更為珍貴,潔白透明,肌體中所滲之雲霞狀紅色紋理變化無窮,猶如一幅旭日噴薄,紅霞漫天的水彩畫,絕非他石之匹敵
❿ 薄意雕,是翡翠雕刻之最高境界嗎
薄意雕,是翡翠雕刻技法的一種,是通過最大程度節省玉料,防止雕刻損失玉材回,多見於料質上佳的答翡翠雕琢,和最高境界毫無關系。
翡翠玉雕的最高境界,是通過題材的精心設計,雕刻的精湛傳神,達到形神兼備,具有震撼人心的精氣神表現。某種程度上說,是天工和人工,天人合一的精妙作品。
薄意雕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