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那棟古老建築的門廊上雕刻了許多什麼的臉

那棟古老建築的門廊上雕刻了許多什麼的臉

發布時間: 2021-03-14 23:38:49

㈠ 建築有哪些風格

◎ 荷蘭風格(Dutch)

荷蘭風格包括殖民風格和殖民復興風格。荷蘭殖民建築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首先興起,它有兩大明顯的往特點:(A)雙折線屋頂;(B)側牆沿街面開數扇老虎窗。荷蘭殖民、復興風格根基於1880年復興時期的諸建築風格,吸取了辛格風格的建築特徵,顯非對稱式(L形式),屋頂上有時開一個巨大的辛格窗。荷蘭風格建築布局合理,通風與採光性好。

◎ 美國風格(Ametican Colonial Revival)

美國風格根基於殖民時期美洲大陸各地的民居(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創造性的發揮而逐步形成的,所耗建材較多。在全國鐵路網建立起來後,因建材的運輸較為方便,大規模的建設這類住宅成為可能。經過200多年的復興和發展,這種風格逐步穩定下來,並成為美國別墅的主要形式,它重建築的居住功能,輕風格特徵。

A型,正立面雙山牆式(雙稱Shotgugun);
B型,L形式;
C型,四面坡屋頂式。
◎ 新古典主義風格(Neoclassical)

189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主會場的設計方案一開始就決定採取古典主義的思想與風格,後各分會場展出的一大批建築設計都將古典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於這屆博覽會的空前成功,新古典主義就成為美國19世紀最後的一個流行風格,它源於古典傳統,確將其魅力推向極限。該類別墅的特徵是:

A、正立面一般設計成豪華的與屋檐等高的門廊,對稱而平衡;
B、門廊的三角楣由厚實的古典柱子支撐(柱頭花角常為科林斯或愛奧尼亞式);
C、屋檐裝飾很精細。

它有五種形態:門廊與屋檐等高;部分門牌號廊低於屋檐;正立面是全斷面門廊;正山牆門廊;一屋四坡頂。

◎ 法國殖民風格(French Colonial)

法國別墅風格對美國的最初影響是從中部的幾個州流行法國殖民風格開始的。
其特徵為:A、高大陡峭的四坡屋頂或側山牆屋頂,別墅常常是一層;B、大門和窗戶細而長,門和窗上都有沿垂直方向的小網格,成排列。
它有兩種形態:城市傳統和鄉村傳統。
鄉村傳統由周圍有一系列柱子支撐形成圍廊,給居住者提供了360度的全景視野,但最突出的要數門廊的進口樓梯,它是後來歐洲各地皇家花園別墅門廊設計的雛形。

◎ 史迪克風格(Stick)
史迪克風格是哥特復興風格到安妮女皇風格之間的過渡,它強調牆面整體裝飾性而非局限門和窗或屋檐等處的細節。這種風格在1878年很盛行,它造型非常漂亮,享有「木質安妮女皇風格」的雅號。其特徵為:
正立面為陡峭的山牆,側向也有三角形山牆相交,山牆上有裝飾木架;屋檐外和進口門廊均有斜向木條架作裝飾;外牆常有木板包裹,水平及垂直方向都有木條鑲嵌。
它有兩種形態:正立面山牆;常作為城市住宅。

◎ 喬治亞風格(Georgian)
古典文藝復興傳統
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義大利在15世紀,法國在15世紀後葉,英國在16世紀)是形成美國文藝復興的深刻背景,雖然各國在文藝復興時期都滲入本國的靈氣與思想,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古典風格的繼承與創新。在別墅風格的體現上均具備對稱、平衡和細部裝飾精美等特點。在這一時期,西歐對美國別墅風格的影響是明顯的,也是在這一時期,歐洲開始逐步成為世界上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最強大的地區,屬於這一傳統的風格有喬治亞風格、亞當風格。
英國別墅強調門廊的裝飾性,比較「講究門面」。喬治亞風格 在英國殖民國家中整整流行了一個世紀(18世紀),它是由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傳入英國後派生出來的,並秉承古典主義對稱與和諧的原則,是對美國最有影響的一種風格。它的特徵為:
A、正立面常有古典門廊;
B、廊檐下有長方形團排列,屋檐上有齒飾;
C、窗戶上下成對,分割成許多小網格(9到12個),通常窗戶也是5列,為中央對稱;
D、大門常有長方形雕花組成排列圖案,門梁 上有豎向排列的長方形花紋。
有五種形態:側山牆;雙折線屋頂;四坡屋頂;中央山牆;常作為城市住宅。
◎ 亞當風格(Adam)

亞當風格是喬治亞風格的發展與精華,在美國東北部極為流行,它吸取了亞當兄弟對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研究成果。與喬治亞風格相比,屋檐齒飾加長,正門上方加了一個半圓形或橢圓形氣窗,牆面窗戶有裝飾窗修飾,其餘的特徵和形態與喬治亞當風格幾乎一致。
◎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
◎ 羅馬風格(Roman Revival)
源於古羅馬風格,又名早期古典復興風格,在美國獲得獨立後的16世紀末、17世紀初最為流行。其別墅特徵是:
A、有一簡單的三角形屋頂或三角屋脊;
B、正立面是一個與屋檐等高的古典的門廊(它是正立面最顯眼的進口);
C、古典門廊由四根基礎為方形的柱子和一個正山牆(三角楣組成);
D、正門的門上方有一半圓形或橢圓形的氣窗;
E、窗戶是按中心軸對稱分布的,通常有五列(少於三列和多於七列是少見的)。
它有三種形態:二層;一層;帶側翼附樓。

◎ 辛格風格(Shingle)
這類別墅在美國東北部較多,多數建於1880-1900年,至今保存完好。它根基於三大風格:
(A)安妮女皇風格的寬長門廊,不對稱布置;
(B)殖民復興風格的雙折線屋頂,古典柱頭及巴拉丁「窗戶」;
(C)羅馬風格的不對稱和雕塑般的形體。
有的學者認為:辛格風格別墅是羅馬風格別墅的木製品。該風格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
(A) 正立面的陡峭的大山牆(與另一山牆正交)及長門廊;
(B) 多層次屋檐;
(C) 牆體在牆角處連續過渡,牆體與屋檐連續過渡。
◎ 法國折衷主義風格(French Revival)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許多美國人在法國服役,對法國的別墅有直觀的了解,加上當時受古堡風格和學院派風格的雙重影響,戰後,就開始在美國建築介於兩者之間的別墅——折衷主義風格,其特徵是:
A、 裝飾較簡單,三角屋頂高而陡,有時也有山牆;
B、 屋檐與牆體的接觸處裝飾僅為一個台階;
C、 磚牆結構或塗外牆層,有時也用牆外布置裝飾手法;
D、 窗邊等僅有一根石條裝飾。
有三種形態:對稱型;非對稱型;帶塔樓。
◎ 殖民復興風格(Colonial Revival)
這是一個世紀的風格,由美國建築大師麥基姆(Mckim)興起,雖然其他風格對它也有影響,但它基本保持了喬治亞和亞當風格(英國傳統),因吸收了安妮女皇風格而顯非對稱性(如開一個辛格窗,加上一個安妮樓堡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時尚的變化,這種風格逐步簡化。雖然如此,這種風格卻是美國現代別墅風格形成的一塊基石。與亞當風格相比,低層窗戶演變成左右一對,大門廊縱深加長,加上冠頂形成一個進口,其餘特徵與亞當風格相接近。
這種風格有九種流派:非對稱;四坡層頂配全寬度門廊;四坡層頂式;側向山牆;中央山牆;雙折線層頂;一層;二層樓外伸(加利森式);三層。
◎ 德國風格(Germany)
德國民主建築在別墅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風格要數德式(fachwerk-bau)和城堡式(德國目前工地仍保留許多原型)城堡式可歸入古堡風格中去論述。德式風格是從中世紀帝國民間住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英國都鐸風格相近,不同的是每個立面幾乎都有明顯的裝飾,俗稱「綳帶」式建築,是日爾曼民族的主要民居形式。
◎ 古堡風格(Chateauesque)
源於法國16世紀古城堡建築,將早期哥特風格和文藝復興裝飾技藝融於一體。美國建築師亨特(Hunt)從法國學成後於1895年設計了美國第一棟古堡風格別墅。由於古堡別墅大多數由石塊砌成,細部裝飾又極昂貴,因此,數量並不多。其建築特徵為:
A、高而陡的四坡頂,正立面屋頂上開有數個老虎窗,並沿伸到牆面;
B、老虎窗上、煙囪上、側牆上常有精美的哥特裝飾物,垂直升天;
C、石牆,通常還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塔樓,看上去很神秘。
它有五種形態:四坡頂為兩個山牆相交;側山牆頂;正山牆頂;兩山牆正交;雙折線頂。
◎ 希臘風格(Greek Revival)
源於古希臘廟宇風格,在19世紀中葉盛行美國,主要有兩大因素:
(A) 當時的人類學調查證實了古羅馬風格的源泉是古希臘風格;
(B) 希臘在1821年到1830年間進行了獨立戰爭。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對希臘及古希臘建築風格的興趣倍增,希臘風格時興了約40年後逐步為哥特風格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及維多利亞風格所代替。其特徵是:
A、屋頂為低坡度的山牆或四坡頂;
B、在三角形屋檐下及正門廊的屋頂下有寬長的上楣帶;
C、古典式門廊(有時與屋檐等高)的頂通常是平的,由若干根圓形或方形的立柱支撐;
D、正大門上有橫向裝飾條,與精製的大理石裝飾融於一體。
它有六種形態:門廊與屋檐等高;門廊低於屋檐;正立面是全斷面門廊;正山牆門廊;正山牆門廊帶側翼;平頂(城市住宅中)。

◎ 法國第二帝國風格(French Second Empire)
法國建築素來強調屋頂的美感,享有「第一頂」之美譽。與當時的義大利風格和哥特風格復古的情調正好相反,法國第二帝國風格卻是很時髦的,它源於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巴黎的建築風格,經英國傳入美國,最初作為公共建築的主要形式,後逐步在花園別墅中採用。其建築特徵是:
A、高大而突出的契形屋頂——孟莎頂(Mansard);
B、其側面頂(有平的和曲面兩種)配有若干老虎窗,贏得了許多居住空間;
C、屋檐的裝飾與義大利風格相似;
D、契形屋頂的上下兩邊楣口都有像小台階一樣的裝飾長條。
它有五種形態:簡單的孟莎頂;中央山牆或主翼;非對稱型;帶塔樓;城市住宅式。
◎ 英國民居風格(Postmedieval English)
美國本土上除印地安人住宅外,最早的當數中世紀後英國民居風格了,這類建築首先由英國人在美國東北海岸最富饒的地帶興建,多數為木結構,能保存下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外型單調。其建築特徵是:
A、 陡峭的側三角形屋頂,屋檐幾乎無裝飾;
B、木板大門,斜網格窗,顯眼的精製的大煙囪。
它有兩種形態:兩層木屋,中央煙囪(北方);兩層磚屋,兩側煙囪(南方)
◎ 義大利風格(Italianate)
義大利風格和哥特風格一樣在英國流行近200年後傳入美國,這類風格強調拱形的獨特美感,在佛羅倫薩和羅馬等地曾滸一時,美國第一棟義大利風格的別墅於1830年興建,後來由於A.J.Downing(唐寧)建築風格的出版和影響,盛行了約40年。由於該類別墅造價昂貴,因當時經濟蕭條而萎縮。幾年後經濟復甦,又為別一種更新的風格——安妮女皇風格代替義大利風格。其特徵是:

A、四方形塔樓,低坡度四坡屋頂,多半是兩到三層;
B、細長的窗戶配以拱形裝飾上楣(倒U字型);
C、寬長的屋檐下均等排列裝飾托座;
D、大門上有許多雕花,門框的雕刻也盡顯繁雜。
它有六種形態:簡單四坡頂;四坡頂還中央山牆;非對稱造型;帶塔樓;正立面山牆;平頂(城市中)。

◎草原風格(prairie)
這種風格以美國建築大師賴特為代表,他生前很有名氣,許多客戶都找他設計自己的別墅。該風格是在美國殖民復興風格四坡屋頂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突出建築的民主性。其特徵是:
A、 極平坦的大坡屋頂向四周作水平延伸。
B、 外牆細部裝飾條水平排列:這樣的風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步消失。
C、 窗的設計突出水平伸展性。
D、 底層往往有一曾厚實的門廊與主體建築連接:門廊由方形柱子支撐。
◎小型傳統風格(Minimal Traditional)
這種風格是20世紀30年代都鐸風格的簡化形式,但也有主山牆與大煙囪,外裝飾比較單一的形式,在經濟蕭條後得30年代及40年代比較流行,這類別墅通常最多隻有兩層,有木、磚、石等結構,以後逐步為牧場風格所替代,是目前美國較便宜的一種別墅。
◎棚屋風格(Shed)
棚屋風格主要體現在屋頂的變化情趣上,整個屋頂分割成若干不同朝向的斜面屋頂,牆面上有水平、垂直或對角線的細長木條排列,有時屋頂還裝有太陽能電池,是目前及其流行的風格。其特徵是:
A、斜面屋頂與山牆相交;
B、牆面上的木條與磚牆混合;
C、窗戶自由開啟;
E、 屋檐光滑不外伸。
◎ 哥特風格(Gothic Revival)
哥特風格起源於法國教堂的興建,像巴黎聖母院即是哥特風格的傑出代表。美國最早在別墅設計上採用哥特復興風格是1832年,繼後因有關該別墅風格的設計書籍出版,才使這類風格為別墅設計師採用。像英國的國會大廈也屬哥特復興風格。這種風格在維多利亞盛期達到頂峰。哥特風格強調垂直升空感。其鮮明的個性是:
A、中央山牆與陡峭的側山牆屋頂交匯在一起,山牆的屋檐邊均有精巧裝飾;
B、正立面牆體直接伸入中央山牆而無間斷;
C、窗戶上木樑呈尖券狀;
D、一層或全立面門廊,由靈巧的哥特立柱支撐。
它有六種形態:中央山牆;一對山牆;正立面山牆;非對稱;城堡式;磚牆色彩對比式。
◎法國學院派風格(French Beaux Arts)
法國在路易時代共和國時代曾是世界藝術的中心,藝術功底之深厚在學院派建築風格上幾科達到頂峰。美國在1983年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開始採用這種風格,並推向全國,成為城市紀念碑建築的主要景允,後逐步為別墅所採用。擁有這婁別墅的主人常為百萬富翁。該別墅的特徵表現在:
A、外觀裝飾得豪華、繁雜,畫龍點睛立面(一層或多層)通常為一排有氣度的柱廊(雙柱);
B、牆面、窗戶、窗頂和屋檐等處有精細的雕花裝飾,盡顯豪華氣勢;
C、牆體由石塊砌成,立面常顯對稱。
它有兩種形態:平式或低坡度屋頂;孟馬莎頂。
◎安妮女皇風格(Queen Anne)
由 英國建築師蕭(Shaw)推廣,但風格的命名與安妮女皇的統治並無多大關系。1874年第一棟美國安妮女皇風格的避暑別墅問世於羅德島,由於風格獨特,加上鐵路網路的建立及印刷技術的發展,這種風格在全美得到普及。這種建築有時整個建築還配有一塔樓,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它的空間組合與羅馬風格一樣是很復雜的,並形成了古典、非對稱殖民復興和全盛期安妮女皇風格等流派,其簡化形式為維多利亞式。其特徵為:
A、不規格的陡峭屋頂(L山牆與四坡頂交匯),正立面通常有一主山牆;
B、底層有部分或全部非對稱圍廊,通常有一層高,沿牆的一側或兩側分布;
C、圍廊由細巧的柱子支撐。
它有四種基本形態:四坡頂為兩個山牆相交;兩個相交山牆頂;正立面山牆;城市住宅。
◎西班牙風格(Hispanic)
西班牙風格是殖民風格,傳教風格、折衷主義風格和蒙特利風格等的總稱,也包括在南美洲曾盛行的西班牙風格,他從美國的西南部沿墨西哥國境線和加利福尼亞海岸逐步推進到美國。與其他西歐建築風格相比,其風格較為獨特,其中傳教風格常有多弧形的牆面,立柱支撐的門廊上也有弧線裝飾(圖14).殖民風格與蒙特利風格的建築,二樓常有連續的一排走廊,而折衷主義風格,其裝飾性不如傳教風格那麼明顯,在美國聖地亞哥1915年博覽會後開始流行,約到1940年為當代風格所替代。其基本特徵是:
A、屋頂多為紅瓷瓦鋪設
B、屋沿朝兩側外伸,戶內有庭院;
C、門廊和窗多顯拱形。
◎牧場風格(Ranch)
30年代有加利福利亞建築師首先推出,40年代流行,但盛行於60年代,至今還是相當流行的風格。這類別墅通常只是一層,平面為L型,有時屋頂由若干外露的柱子支撐,後花園很大,是家庭的主要戶外活動場地。牧場風格多少帶有點草原風格的痕跡。其特徵是:
A、屋頂坡度低,屋檐外伸;
B、擁有較大的後花園;
它有三種形態:正交山牆屋頂;側山牆屋頂;四坡頂。
◎現代風格(modernistic)
1922年《芝加歌論壇報》總部大樓徵集設計方案,芬蘭的沙里南(sharinan)設計的方案獲第二名,這中全新的風格即是現代風格的起源,以後逐步發展成熟並用於別墅的設計中,是強調功能的樣板。有A型和B型兩種,現在我們在都市裡可以看到許多這樣風格的大廈
◎當代風格(modernistic)
它有兩個分流:平頂和平坦屋頂的特徵,那是受到國際風格和草原風格的影響。其特徵是:
A、 屋頂平坦;
B、 建築柱樑外露;
C、 窗戶造型奇特;
D、 立面簡單。
◎國際風格(intrenational)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美國沉醉於傳統和復古風格,而歐洲卻致力於建築新材料和技術進行深刻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國際風格,它提倡功能主義,使一棟建築物在結構框架的支撐下,可任意組合,達到功能上的滿足。其特徵是:
1、平坡屋頂不帶屋檐,牆體光滑;
2、體形非對稱;
3、門窗上去掉了多餘的裝飾。
◎ 分層風格(splite-level)
這種風格在50年代的牧場風格基礎上發展起來,通常別墅有安靜區和非安靜區之分,若將草原風格別墅中的安靜區搬到樓上,但又不是整個一層,就成了分層風格,其基本綱領外觀特徵依舊和牧場風格相似。分層風格形成後,當代的美國花園別墅市內區分理論就逐步發展規律成熟

㈡ 義大利代表性建築有那哪些

1、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 ,官方標准譯名聖馬爾谷廣場,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

聖馬可廣場是由公爵府、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鍾樓、新、舊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樓的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鍾樓和聖馬可圖書館等建築和威尼斯大運河所圍成的長方形廣場,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廣場四周的建築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都有。

2、萬神殿

萬神殿,又譯萬神廟、潘提翁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

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餘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岩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築規模。

3、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義大利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位於義大利比薩。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謹主持設計。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

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比薩大教堂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對11-14世紀的義大利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羅馬斗獸場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5、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簡稱聖馬可大教堂,矗立於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始建於公元829年,重建於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它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

㈢ 門廊是什麼

門廊指的是建築物門前突出的,有頂蓋、 有廊台的通道。如門斗、雨罩、 雨蓬等。在房間前供人走路的長長的路,叫門廊。

拓展資料:

門廊的設計反映了主人的喜歡風格,而通常門廊的色調也就是淺白色,淺黃色以及實木的深淺色。建築物門前突出的,有頂蓋、有廊台的通道。如門斗、雨罩、雨蓬等。

門廊設計大多是歐式和中式的,門廊並不是走廊,因為別墅比較大,以獨棟式的,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別墅有一個比較寬敞的大門台階,那一塊地方就叫做門廊。

走廊是設在房屋內兩排房間之間的叫內走廊;設在一排房間之外的叫外走廊。外走廊是用懸挑梁板結構的,又稱其為挑廊。

㈣ 古代歐洲建築成就最為突出的是哪個國家,略舉一,二處著名的建築

古代歐洲建築成就最為突出的是古希臘 古羅馬建築

編輯本段古希臘建築的概貌
在建築方面,古希臘人的遺產可以認為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希臘建築所包含的形象模型。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裝飾物術語、雕塑以及風格,多多少少被全盤接受,或者斷斷續續被使用和廢棄。即使失寵,也不能輕率斷定它們已經從西方建築師們的資料庫中完全消失了。希臘建築留傳於世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希臘人對建築的本質看法。建築形式總是讓人被動地接受,而關於建築的本質看法只能意會於心,而本能經常發現於一些顯而易見的地方。人們知道要恰當設計一個建築物的維度,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比例。這種觀點是希臘人的,不管在本質上,還是在選擇適當的比例上。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再次現身,有時建築形式的完美性不厭其煩地重復一些偏愛的形狀。
現存的建築物遺址主要就是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公共建築,其中尤以神殿為一個城邦的重要活動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時期建築的風貌。 古希臘人的生活受控於宗教,所以理所當然的,古希臘的建築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希臘神殿莫屬。古希臘人認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他們認為供給神居住的地方也不過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級的住宅。所以,希臘最早的神殿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殿建築的標准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希臘神殿建築總的風格是莊重典雅,具有和諧、壯麗、崇高的美。這些風格特點在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
編輯本段古希臘建築的特點
根據所遺留下來的希臘建築,我們可以歸納出古希臘建築的幾大特點。
第一特點是平面構成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廳堂,大殿,周圍是柱子,可統稱為環柱式建築。這樣的造型結構,使得古希臘建築更具藝術感。因為在陽光的照耀下,各建築產生出豐富的光影效果和虛實變化,與其他封閉的建築相比,陽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閉牆面的沉悶之感,加強了希臘建築的雕刻藝術的特色。
第二特點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種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愛奧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這四種柱式是在人們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後面的柱式總與前面柱式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而貫穿四種柱式的則是永遠不變的人體美與數的和諧。柱式的發展對古希臘建築的結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且對後來的古羅馬,歐洲的建築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三特點是:建築的雙面披坡屋頂形成了建築前後的山花牆裝飾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臘建築中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裝飾手法,創造了獨特的裝飾藝術。
第四特點是:由平民進步的藝術趣味而產生的崇尚人體美與數的和諧。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無論是雕刻作品還是建築,他們都認為人體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築師維特魯威轉述古希臘人的理論:「建築物……必須按照人體各部分的式樣制定嚴格比例。」 所以,古希臘建築的比例與規范,其柱式的外在形體的風格完全一致,都以人為尺度,以人體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它們的造型可以說是人的風度、形態、容顏、舉止美的藝術顯現,而它們的比例與規范,則可以說是人體比例、結構規律的形象體現。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
第五特點是:建築與裝飾均雕刻化。希臘的建築與希臘雕刻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可以說,希臘建築就是用石材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從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旋渦,科林斯式柱式柱頭上的由忍冬草葉片組成的花籃,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態自如的少女,各神廟山牆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由此可見,雕刻是古希臘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雕刻創造了完美的古希臘建築藝術,也正是因為雕刻,是希臘建築顯得更加神秘,高貴,完美和諧。
編輯本段古希臘建築的影響
公共活動的需要是公共建築大量興建的重要原因。現存的建築物遺址,如神廟、劇場、競技場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臘人的藝術趣味。其最突出的建築語匯――建築中的四種柱式,陶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式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令古希臘建築留下了獨特且不朽的豐姿。其所崇尚的人體美使希臘建築無論從比例還是外形上都產生了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建築上的浮雕更是令建築物生機勃勃,充滿了藝術感。所以,想要研究古希臘的藝術史,希臘建築就是一切藝術的研究起點,因為它包含的並不僅僅是如何建起一座令後人驚嘆不已的建築物,它包含的還有古希臘人的審美觀念,雕刻藝術。古希臘建築是人類發展歷史中的偉大成就之一,給人類留下了不朽的藝術經典之作。其建築語匯深深地影響著後人的建築風格,它幾乎貫穿在整個歐洲兩千年的建築活動中,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還是集體主義時期都可見到希臘語匯的再現。古羅馬的建築受古希臘建築影響最深,羅馬時期還發展出了自己的一種混合柱式,來源都取自於希臘柱式。
古希臘建築風格特點主要是和諧、單純、莊重和布局清晰。而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同時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其中古希臘建築史上產生了帕提農神殿、宙斯祭壇(帕加馬)這樣的藝術經典之作,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同時對世界建築藝術有著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如果我們說,古希臘的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泉與寶庫,那麼,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則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
古希臘建築通過它自身的尺度感,體量感,材料的質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築自身所載的繪畫及雕刻藝術給人以巨大強烈的震撼,它強大的藝術生命力令它經久不衰。它的樑柱結構,它的建築構件特定的組合方式及藝術修飾手法,深深地久遠地影響歐洲建築達兩千年之久。因此我們可以說,古希臘的建築是西歐建築的開拓者。
編輯本段古希臘建築年表
▲公元前2000年
青銅時代中期和米諾斯中期、克里特文明:克里特的大型宮殿
▲公元前1800年
小亞細亞的赫提王國:特洛伊最早的建築遺址
▲公元前1600年
青銅時代晚期和米諾斯晚期、克諾索斯的霸權:赫提城堡、提林斯和麥西尼的宮殿城堡、邁錫尼的王室陵墓、邁錫尼的阿特柔斯的寶庫
▲公元前1400年
特洛伊德麥加隆
▲公元前1300年
特洛伊戰爭、克諾索斯的衰落
▲公元前1100年
邁錫尼的衰落、黑暗時代的開始和希臘的起源
▲公元前1000年
希臘在愛奧尼亞建立最早的殖民地:對神靈的祭禮、最早的磚坯和木質結構的麥加隆
▲公元前776年
最早的奧林匹亞運動會和希臘編年史的開始:奧林匹亞聖地最早的建築遺跡
▲公元前753年
羅馬城的建立、詩人荷馬和赫西奧德時代、希臘在西西里島、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廣泛殖民:木質結構神廟的最早的列柱廊
▲公元前600年
城邦的政治權力、希臘民主政治的開端、薩摩斯島的畢達哥拉斯:古老藝術時期的開始、最早用雕刻裝飾的山牆、古老的多利亞式塞利特農和波西東尼亞的神廟、愛奧尼亞最早的大型神廟埃費索的阿爾忒彌斯神廟和薩摩斯島的赫拉神廟
▲公元前500年
戲劇的開始:悲劇和喜劇、反抗波斯入侵的戰爭開始、馬拉松戰役(公元前490年)、希臘城市化的開始、提洛同盟、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城的計劃:古典藝術時期的開始、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位於波西東尼亞的波塞冬神廟、帕特農神廟和雅典衛城的重建、阿提卡最早的劇場
▲公元前400年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其頓霸權的開始、亞歷山大王朝、希臘最大的擴張:最初的科林斯式(圓形建築 )
▲公元前323年
亞歷山大去世、希臘化時代的開始:埃比達烏羅劇場
▲公元前300年
馬其頓戰爭:亞歷山大圖書館、迪杜馬的大型阿波羅神諭所、科斯島的阿斯克勒庇厄斯聖地、羅德斯島上的林都斯雅典娜聖地
▲公元前200年
羅馬的行省馬其頓、阿克亞、帕加馬和埃及:帕加馬的大型宙斯祭壇
▲公元前100年
建築師赫爾莫赫內斯
▲公元元年
羅馬帝國的開始:維特魯維《建築十書》
▲公元100年
博桑尼亞斯:希臘之旅
http://ke..com/view/1157399.html?wtp=tt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一般以厚實的磚石牆、半圓形拱券、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點。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公元4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15世紀後,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17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3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http://ke..com/view/89452.html?wtp=tt
古羅馬人由於發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構成的混凝土,在券拱結構的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築藝術方面,羅馬繼承了希臘的柱式藝術,並把它和券拱結構結合創造了券柱式。使羅馬的建築物在藝術風格上顯得更為華麗。同時,為了適應龐大的羅馬帝國的多方面的需要,古羅馬人創造了一系列新的建築類型。羅馬的建築師維特魯威,總結了前人的實踐經驗,寫出了系統的建築學理論著作:《建築十書》,首先提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建築三要素:實用、堅固、美觀。

柱式 歐洲古代石質樑柱結構的幾種規范化的藝術形式,是西方古典建築的基礎。它包括柱身的粗細、高低,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的藝術形式。成熟的柱式,如希臘建築的柱式,各部分的比例有一個大致的規定,特點十分鮮明。不同的柱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建築物的藝術風格。

多立克柱式 古希臘建築最基本的兩種柱式之一。公元前5世紀中葉達到成熟程度。它的主要特徵是沒有柱礎,柱子直接安置在台基上,柱高為柱徑的4—6倍,柱身刻有一條條垂直平行的凹槽(一般是16—20條),柱頭由方塊和圓盤組成,沒有任何裝飾。它的造型粗壯有力,給人以深厚剛毅的感覺,近乎男性人體的美。

愛奧尼柱式 也譯作「伊奧尼亞柱式」。古希臘建築最基本的兩種柱式之一,成熟時期與多立克柱式大體相同。它的主要特徵是有柱礎,柱頭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對渦卷,柱高與柱徑的比例增大,柱身凹槽也增多,給人以柔美的感覺,近乎女性人體的美。

科林斯柱式 古希臘建築的第三種柱式,是在愛奧尼柱式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的柱頭上雕刻著毛茛葉,顯得十分華麗,其他部分則與愛奧尼柱式相同。這種柱式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

http://..com/question/29843963.html?si=2

㈤ 外國著名古建築有哪些

薩卡拉的昭賽爾金字塔Pyramid of King Zoser Old Kingdom 2778BC 第一座石頭的金字塔是薩卡拉的昭賽爾金字塔,大約造於公元前三千年,它的基底東西長126米,南北長106米,高約60米。它是台階形的,分為6層。周圍有廟宇,整個建築群佔地約547×278米。
卡納克 阿蒙神廟(Great temple of ammon)卡納克的阿蒙神廟是在很長時間陸續建造起來的,總長336米,寬110米。前後一共造了六道大門,而以第一道為最高大,它高43.5米,寬113米。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廳,寬103米,進深52米,面積達5000平方米,內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中間兩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徑3.6米,支撐著當中的平屋頂,兩旁柱子較矮,高13米,直徑2.7米。殿內石柱如林,僅以中部與兩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側窗採光,光線陰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權神化」的神秘壓抑的氣氛。
、古巴比倫時期
烏爾山嶽台(觀象台)——早期多功能建築
2、亞述帝國時期
薩艮王宮
3、新巴比倫時期
空中花園
4、波斯帝國時期
帕賽玻里斯
邁西尼獅子門 Lion GateMycenea, 1300BC 邁西尼在希臘半島上,它和它附近城市的文化略晚於克里特的。它們的主要建築物是城市的核心——-衛城。衛城裡有宮殿,貴族住宅、倉庫、陵墓等等,外面圍一道或幾道石牆,有幾米厚,石塊很大,常有5-6噸重,得名為大力神式砌築。
邁西尼衛城有個3.5米寬的獅子門,門上的過梁中央比兩端厚,結構上是合理的,它上面發了一個疊澀券,大致呈正三角形,使過梁不必承重。券里填一塊石板,浮雕著一對相向而立的獅子,保護著中央一棵象徵宮殿的柱子,也是上粗下細的。
雅典衛城:在氏族制時代,部落的政治、軍事和宗教中心是衛城。部落首領的宮殿里,正廳中央設著祭祀祖先的火塘,它是維系全氏族宗教的象徵。在小亞細亞、愛琴和阿提加地區,許多平民從事手工業、商業和航海業,他們同氏族的關系薄弱了,地域部落代替了氏族部落,民間的保護神崇拜就代替了祖先崇拜,守護神的祭壇代替了正室里的火塘。同時,民間的自然神聖地,也發達起來,有一些聖地的重要性超過了舊的衛城。 在有些聖地里,定期舉行節慶,人們從各個城邦匯集攏來,聖地周圍陸續造起了競技場、旅舍、會堂等公共建築,而在聖地的中心則建有神廟,它們是公眾歡聚的場所,是公眾鑒賞的中心。 德爾斐(Delphi)的阿波羅(Apollo)聖地就是這類聖地的代表。它順應地勢、修建了曲折的道路,沿路布置了許多小小的建築物,組成了一幅幅富有變化的,然而各自完整的畫面。
公元前5世紀中葉,在希波戰爭中,
希臘人以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戰敗了
波斯的侵略,作為全希臘的盟主,雅
典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建設的重點
在衛城,在這種情況下,雅典衛城達
到了古希臘聖地建築群、廟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
衛城建在一個陡峭的山崗上,僅西面有一通道盤旋而上。建築物分布在山頂上一約280×130米的天然平台上。衛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護神雅典那.帕提農的銅像,主要建築是膜拜雅典那的帕提農神廟,建築群布局自由,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無論是身處其間或是從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較完整的豐富的建築藝術形象。帕提農神廟位於衛城最高點,體量最大,造型莊重,其它建築則處於陪襯地位。衛城南坡是平民的群眾活動中心,有露天劇場和敞廊。衛城在西方建築史中被譽為建築群體組合藝術中的一個極為成功的實例,特別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為傑出。
帕提儂神廟 Parthenon, 440BC
5 獎杯亭 Monument of Lysicrates,Athens,334BC
希臘化時期的建築

劇場和斗獸場:角斗場起於共和末期,平面是長圓形的,相當於
兩個劇場的觀眾席,相對合一。它們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游氓們看角斗而造。從功能、規模、技術和藝術風格各方面看,羅馬城裡的大角斗場(75-80年)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大角斗場長軸188米,短軸156米,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米,短軸54米。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五區。前面一區是榮譽席,最後兩區是下層群眾的席位,中間是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坐的。為了架起這一圈觀眾席,它的結構是真正的傑作。運用了混凝土的筒形拱與交叉供,底層有土圈灰華石的墩子,平行排列,每圈30個。底層平面上,結構面積只佔六分之一,在當時是很大的成就。 這座建築物的結構,功能和形式三者和諧統一,成就很高。它的形制完善,在體育建築中一直尚用至今,並沒有原則上的變化。它雄辯地證明著古羅馬建築所達到的高度,古羅馬人曾經用大角斗場,象徵永恆,它是當之無愧的。
競技場——斗獸場(70~82):現代體育建築的先驅
①結構是混凝土的筒形拱與交叉拱的結合
②立面採用券柱式加疊柱式
③底層是多立克柱式,二層是愛奧尼柱式,三層是科林斯柱式,
④頂上以科林斯壁柱作結束。
⑤下簡上繁
浴場——早期多功能建築
卡瑞卡拉浴場(211~217)
戴克利提烏姆浴場
卡瑞卡拉浴場的主要成就:浴場建築是羅馬建築中功能和空間最復雜的一種類型結構的變化徹底改變了建築的空間效果,反映了當時設計與技術的水平。
萬神廟(120~124) Pantheon羅馬萬神廟是羅馬世界中心意識在宗教和建築上的雙重體現。
平面:門廊 神殿
萬神廟Pantheon:內裝飾:下層貼15cm厚的大理石。
五圈凹方格(藻井)。
· 造型:穹頂形式的原因。穹頂落在圓上。
磚。外牆面分三層。
無凹槽的科林斯柱式。
(平面與立面造型的相似性)
凱旋門Triumphal Arch :羅馬皇帝的個人紀念碑 泰塔斯凱旋門
為炫耀對外戰役的勝利而建
塞弗拉斯凱旋門
圖拉真廣場(109~113):廣場的型制參照了東方君主國建築的特點,不僅軸線對稱,而且作多層縱深布局。在將近300米的深度里,布置了幾進建築物,室內室外的空間交替,空間的縱橫、大小、開闔、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築物交替。有意識地利用這一系列的交替醞釀建築藝術高潮的到來,還使用了一些令人感到意外的手法。在運動中展開和深入,這是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不論是軸線的;還是繞彎子的,象希臘的聖地那樣。
a規模:最大,三進深院落
b空間:縱深的空間序列布局,手法在運動中展開和深入
c實體:三開間的凱旋門——圖拉真雕像——紀功柱
紀功柱的構思
d結構:樑柱、 衍架、拱頂系列
巴西利卡
聖索菲亞大教堂:拜占庭建築最光輝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 聖索菲亞教堂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布局屬於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
義大利的比薩主教堂 :比薩主教堂,它的鍾塔和洗禮堂,是義大利中世紀最重要的建築群之一。它是為紀念1062年打敗阿拉伯人,攻佔巴勒摩而造的。 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長95米,有四排柱子。中廳用木桁架,側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約32米,有四層空券廊作裝飾,形體和光影都有豐富的變化。
鍾塔(1174年)在主教堂東南20多米,圓形,直徑大約16米,高8層,中間6層圍著空券廊,後來,由於基礎不均勻沉降。塔身開始逐年傾斜。但由於結構的合理性和設計施工的高超技藝,塔體本身並未遭到破壞,並一直流傳至今,歷時近千年。也就是享譽世界的比薩斜塔。
巴黎聖母院:1163-1250年,法蘭西早期哥特建築的典型實例,位於巴黎城中。入口西向,前面廣場是市民的市集與節日活動中心。教堂平面寬約47米,深約125米,可容近萬人。東端有半圓形通廊。中廳很高,是側廊(高9餘米)的三倍半。結構用柱墩承重,使柱墩之間可以全部開窗,並有尖券六分拱頂,飛扶壁等。正面是一對高60餘米的塔樓,粗壯的墩子把立面縱分為三段,兩條水平向的雕飾又把三段聯系起來。正中的玫瑰窗(直徑13米)西側的尖券形窗,到處可見的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是哥特建築的特色。特別是當中高達90米的尖塔與前面的那對塔樓,使遠近市民在狹窄的城市街道上舉目可見。
亞眠主教堂: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 1220-1288年建,長37米,寬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_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看上去比真實的還要高。 。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志
米蘭大教堂: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又名多摩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有氣派的教堂。這座教堂從公元1385年開始建造,一直到十九世紀始告完成。米蘭大教堂長約168米,寬約59米,宏偉的大廳被四排柱子分開,柱子加上柱頭總高約26米,大廳頂部最高處距地面45米。聖壇周圍支撐中央塔樓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徑達到10米,由大塊花崗岩砌疊而成,
外包大理石。在所有柱子的柱頭上都有小
龕,內置雕像,手工精美。柱與柱之間有
金屬桿件拉結。廳內全靠兩邊的側窗採光,
窗細而長,上嵌彩色玻璃,光線幽暗而神
秘。教堂東端的三個環形花格窗,寬約8.5米,
高約21米,是義大利花格窗中的精品。教堂西
端是仿羅馬式的大山牆,眾多的垂直線條和扶
壁將牆面分成五個部分,扶壁上布滿神龕雕像。
威尼斯的總督府 :威尼斯當時是海上強國,地中海貿易之王。總督府是威尼斯打敗盡敵熱那亞和土耳其的重大勝利的紀念之物。建於1309年-1424年,是歐洲中世紀最美麗的建築物之一。 總督府的主要成就在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構圖。立面最高約25米,分為二層。第一層券廊,圓柱粗壯有力。最上層的高度約占整個高度的二分之一,除了相距很遠的幾個窗子之外,全是實牆,牆面用小塊的白色和玫瑰色的大理石片貼成斜方格的席紋圖集,沒有砌築感,從而消除了重量感。這一處理方式,雖然受到伊斯蘭建築的影響。這個立面構圖極富獨創性,奇光異影,世界建築史中幾乎沒有可以類比的例子。它們好像是盛妝濃飾的,卻又天真純朴,它們好象是端莊凝重的,卻又快活輕俏,似乎時時在變化著它的性格。
佛羅倫薩主教堂:標志著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史開始的,是佛羅倫薩
主教堂的穹頂,主教堂是13世紀末行會從貴族手中奪取了
政權後,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八邊形的歌壇,
對邊寬度是42.2米,預計要用穹頂覆蓋。這在當時,技術上
十分困難,不僅跨度大,而且牆高超過了五十米,連腳手架的模架都是很艱巨的工程。 其設計師,佰魯乃列斯基,出身於行會工匠,精通機械、鑄工是傑出的雕刻家和工藝家,在透視學和數學方面都有過建樹,是文藝復興時代所特有的那種多才多藝的巨人。
為了突出穹頂,砌了12米高的一段鼓座,連同採光亭在內,總高107米,成了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即便在今天,這個高度也是一幢超高層的建築,足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築物。在當時,這是建築歷史上的一次大幅度的進步,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創造者的英風豪氣。 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被公正地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第一個作品,新時代的第一朵報春花。
坦比哀多小教堂:1502~1510 伯拉孟特,體積感強,是第一個成熟的集中式構圖,產生了深遠影響。
美狄奇府邸 :15世紀30年代,佛羅倫薩的經濟開始衰落,
銀行家美狄奇(Medici)家族建立了獨裁政權。
文藝復興的新文化轉向書齋和宮廷。染了上貴
族色彩。大量的豪華府邸迅速建立起來。這些
府邸一反市民建築的清新明快。追求欺人的威勢。 美狄奇府邸的牆垣,仿照中世紀一些寨堡的樣子,底層的大石塊只略經粗鑿,表面起伏20厘米,砌縫狠寬。二層的石塊雖然平整,但砌縫仍有8厘米寬。三層沒有砌縫。它的形象很沉重。為了追求壯觀的形式,沿街立面是屏風式的,同內部房間很不協調。底層的窗檯很高,勒腳前有一道凸台,給親兵們坐,反映著城市內部尖銳的斗爭。它高將近27米,檐口挑出1.85米。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歐洲最美麗的客廳
空間組合;三個梯形廣場
廣場設計特點:①風格多樣統一:多樣統一
多樣:
統一:a、用完整的空間加以統一
b、以長的水平向展開,用發券連接起來
c、縱向:鍾塔,縱向控制構圖點,教堂作為主
入口的對景點,是全建築群的中心
②空間意匠:a、空間對比 c、空間完整
b、梯形廣場 d、借景
聖•卡羅教堂: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
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聖彼德大教堂廣場: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建於1506
—1626年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最重要代表,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建造這座建築歷時120年,多名重要建築師與藝術家參與設計,其中以伯拉孟特和米開朗基羅最為著名。後者也是文藝復興運動中最重要的畫家和雕刻家之一。教堂最高點達137.7米,園頂直徑達42米,全部用石料建造。教堂前的大廣場建於17世紀初的巴洛克時代。
盧浮宮:17世紀六十年代初,宮廷決定重新建
盧浮宮的東立面,起初法國建築師按照古典
主義原則作了一些設計,送到義大利徵求意見,
被幾個紅極一時的巴洛克建築師否定了,而義大利建築師的方案,也沒有被宮
廷選中。最終法國建築師說服宮廷,採用了一個典型的古典主義設計方案,它
完整地體現了古典主義的各項原則。 盧浮宮東廊,四合院原是法國文藝復興成期的作品,風格屬巴洛克式的,其立面有
明顯的水平向劃分,每隔數開間便有一豎向構圖,上部有半圓形山花,正中部分特寬,三
角形山花上還有方窟窿,裝飾很多。東廊長183米,高28米,構圖採用橫三段縱三段的手
法。橫向底層結實沉重,中層是虛實相映的柱廊,頂部是水平向厚檐,各部分比例依次
2:3:1。縱向實際上分五段,以柱廊為主,但兩端及中央採用了凱旋門式的構圖,中央部
分則上有山花。柱廊採用雙柱以增加其剛強感。造型輪廊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
美的代表,後廣為歐洲各國王公所模仿。
凡爾賽宮(Verssaues):法國絕對君權最重要的紀念碑是凡爾賽宮
(Verssaues),它不僅是君主的宮殿,而且是
國家的中心。是當時歐洲最大的王宮,位於巴黎西南凡爾賽城。 凡爾賽宮原為法王的獵庄,1661年路易十四進行擴建,到路易十五時期才完成,王宮包括宮殿、花園與放射形大道三部分。宮殿南北總長約400米,中央部分供國王與王後起居與工作,南翼為王子、親王與王妃命婦之用,北翼為王權辦公處並有教堂、劇院等等。建築風格屬古典主義。立面為縱,橫三段處理,上面點綴有許多裝飾與雕像,內部裝修極盡奢侈豪華的能事。居中的國王接待廳,即著名的鏡廊,長73米,寬10米,上面的角形拱頂高13米,是富有創造性的大廳。廳內側牆上鑲有17面大鏡子,與對面的法國式落地窗和從窗戶引入的花園景色相映成輝。宮前大花園自1667前起由勒諾特設計建造,面積6.7平方公里,縱軸長3公里。園內道路、樹木、水池、亭台、花圃、噴泉等均呈幾何形,有它的主軸、次軸、對景等等,並點綴有各色雕像,成為法國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三條放射形大道事實上只有一條是通巴黎的,但在觀感上使凡爾賽宮有如是整個巴黎,甚至是整個法國的集中點。 凡爾賽宮反映了當時法王意欲以比來象徵法國的中央集權與絕對君權的意圖。而它們宏大氣派在一段時期中很為歐洲王公所羨慕並爭相模仿。
巴黎殘廢軍人教堂:古典主義教堂的典型,希臘十字平面同大穹頂相結合外貌庄嚴和諧,中央兩層門廊,垂直構圖,強垂直體量,造成向上動勢內部明亮,裝飾有節制穹頂是古羅馬萬神廟與義大利巴洛克教堂穹頂巧妙結合鼓座處理有巴洛克手法,採用斷折檐部,倚又稱路易十五式柱.

㈥ 建築類別 例如巴洛克

建築風格非常繁雜,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年代
歐式風格中,耳熟能詳的大類就是:
希臘式,羅馬式,哥特式風格,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

別墅的說法可就多了:

荷蘭風格(Dutch)

荷蘭風格包括殖民風格和殖民復興風格,根基於1880 年復興時期的諸建築風格,吸取了辛格風格的建築特徵,顯著特點為非對稱式(L 形式),屋頂上有時開一個巨大的辛格窗。荷蘭風格建築布局合理,通風與採光性好。

荷蘭殖民建築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首先興起,它有兩大明顯的特點:(A)雙折線屋頂;(B)側牆沿街面開數扇老虎窗。

美國風格(Ametican Colonial Revival)

美國風格根基於殖民時期美洲大陸各地的民居(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創造性的發揮而逐步形成的,所耗建材較多。在全國鐵路網建立起來後,因建材的運輸較為方便,大規模的建設這類住宅成為可能。經過200 多年的復興和發展,這種風格逐步穩定下來,並成為美國別墅的主要形式,它重建築的居住功能,輕風格特徵。

有三種:A 型,正立面雙山牆式(雙稱 Shotgugun);B型,L形式;C型,四面坡屋頂式。

新古典主義風格(Neoclassical)

189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主會場的設計方案一開始就決定採取古典主義的思想與風格,後各分會場展出的一大批建築設計都將古典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於這屆博覽會的空前成功,新古典主義就成為美國19世紀最後的一個流行風格,它源於古典傳統,確將其魅力推向極限。

該類別墅的特徵是:
A、正立面一般設計成豪華的與屋檐等高的門廊,對稱而平衡;
B、門廊的三角楣由厚實的古典柱子支撐(柱頭花角常為科林斯或愛奧尼亞式);
C、屋檐裝飾很精細。它有五種形態:門廊與屋檐等高;部分門牌號廊低於屋檐;正立面是全斷面門廊;正山牆門廊;一屋四坡頂。

法國殖民風格(French Colonial)

法國別墅風格對美國的最初影響是從中部的幾個州流行法國殖民風格開始的。

其特徵為:
A、高大陡峭的四坡屋頂或側山牆屋頂,別墅常常是一層;
B、大門和窗戶細而長,門和窗上都有沿垂直方向的小網格,成排列。它有兩種形態:城市傳統和鄉村傳統。
鄉村傳統由周圍有一系列柱子支撐形成圍廊,給居住者提供了360 度的全景視野,但最突出的要數門廊的進口樓梯,它是後來歐洲各地皇家花園別墅門廊設計的雛形。

史迪克風格(Stick)

史迪克風格是哥特復興風格到安妮女皇風格之間的過渡,它強調牆面整體裝飾性而非局限門和窗或屋檐等處的細節。這種風格在1878年很盛行,它造型非常漂亮,享有「木質安妮女皇風格」的雅號。

其特徵為:正立面為陡峭的山牆,側向也有三角形山牆相交,山牆上有裝飾木架;屋檐外和進口門廊均有斜向木條架作裝飾;外牆常有木板包裹,水平及垂直方向都有木條鑲嵌。它有兩種形態:正立面山牆;常作為城市住宅。

喬治亞風格(Georgian)

古典文藝復興傳統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義大利在15世紀,法國在15世紀後葉,英國在16世紀)是形成美國文藝復興的深刻背景,雖然各國在文藝復興時期都滲入本國的靈氣與思想,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古典風格的繼承與創新。在別墅風格的體現上均具備對稱、平衡和細部裝飾精美等特點。

在這一時期,西歐對美國別墅風格的影響是明顯的,也是在這一時期,歐洲開始逐步成為世界上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最強大的地區,屬於這一傳統的風格有喬治亞風格、亞當風格。英國別墅強調門廊的裝飾性,比較「講究門面」。

喬治亞風格在英國殖民國家中整整流行了一個世紀(18 世紀),它是由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傳入英國後派生出來的,並秉承古典主義對稱與和諧的原則,是對美國最有影響的一種風格。

它的特徵為:
A、正立面常有古典門廊;
B、廊檐下有長方形團排列,屋檐上有齒飾;
C、窗戶上下成對,分割成許多小網格(9 到 12 個),通常窗戶也是 5 列,為中央對稱;
D、大門常有長方形雕花組成排列圖案,門樑上有豎向排列的長方形花紋。 有五種形態:側山牆;雙折線屋頂;四坡屋頂;中央山牆;常作為城市住宅。

亞當風格(Adam)

亞當風格是喬治亞風格的發展與精華,在美國東北部極為流行,它吸取了亞當兄弟對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研究成果。與喬治亞風格相比,屋檐齒飾加長,正門上方加了一個半圓形或橢圓形氣窗,牆面窗戶有裝飾窗修飾,其餘的特徵和形態與喬治亞當風格幾乎一致。

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

羅馬風格(Roman Revival)

源於古羅馬風格,又名早期古典復興風格,在美國獲得獨立後的 16 世紀末、17 世紀初最為流行。

其別墅特徵是:
A、有一簡單的三角形屋頂或三角屋脊;
B、正立面是一個與屋檐等高的古典的門廊(它是正立面最顯眼的進口);
C、古典門廊由四根基礎為方形的柱子和一個正山牆(三角楣組成);
D、正門的門上方有一半圓形或橢圓形的氣窗;
E、窗戶是按中心軸對稱分布的,通常有五列(少於三列和多於七列是少見的)。它有三種形態:二層;一層;帶側翼附樓。

辛格風格(Shingle)

這類別墅在美國東北部較多,多數建於 1880-1900 年,至今保存完好。

它根基於三大風格:
(A)安妮女皇風格的寬長門廊,不對稱布置;
(B)殖民復興風格的雙折線屋頂,古典柱頭及巴拉丁「窗戶」;
(C)羅馬風格的不對稱和雕塑般的形體。
有的學者認為:辛格風格別墅是羅馬風格別墅的木製品。

該風格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
(A) 正立面的陡峭的大山牆(與另一山牆正交)及長門廊;
(B) 多層次屋檐;
(C) 牆體在牆角處連續過渡,牆體與屋檐連續過渡。

法國折衷主義風格(French Revival)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許多美國人在法國服役,對法國的別墅有直觀的了解,加上當時受古堡風格和學院派風格的雙重影響,戰後,就開始在美國建築介於兩者之間的別墅——折衷主義風格,

其特徵是:
A、裝飾較簡單,三角屋頂高而陡,有時也有山牆;
B、屋檐與牆體的接觸處裝飾僅為一個台階;
C、磚牆結構或塗外牆層,有時也用牆外布置裝飾手法;
D、窗邊等僅有一根石條裝飾。

有三種形態:對稱型;非對稱型;帶塔樓。

殖民復興風格(Colonial Revival)

這是一個世紀的風格,由美國建築大師麥基姆(Mckim)興起,雖然其他風格對它也有影響,但它基本保持了喬治亞和亞當風格(英國傳統),因吸收了安妮女皇風格而顯非對稱性(如開一個辛格窗,加上一個安妮樓堡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時尚的變化,這種風格逐步簡化。雖然如此,這種風格卻是美國現代別墅風格形成的一塊基石。與亞當風格相比,低層窗戶演變成左右一對,大門廊縱深加長,加上冠頂形成一個進口,其餘特徵與亞當風格相接近。

這種風格有九種流派:非對稱;四坡層頂配全寬度門廊;四坡層頂式;側向山牆;中央山牆;雙折線層頂;一層;二層樓外伸(加利森式);三層。

德國風格(Germany)

德國民主建築在別墅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風格要數德式(fachwerk-bau)和城堡式(德國目前工地仍保留許多原型)城堡式可歸入古堡風格中去論述。德式風格是從中世紀帝國民間住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英國都鐸風格相近,不同的是每個立面幾乎都有明顯的裝飾,俗稱「綳帶」式建築,是日爾曼民族的主要民居形式。

古堡風格(Chateauesque)

源於法國 16 世紀古城堡建築,將早期哥特風格和文藝復興裝飾技藝融於一體。美國建築師亨特(Hunt)從法國學成後於1895 年設計了美國第一棟古堡風格別墅。由於古堡別墅大多數由石塊砌成,細部裝飾又極昂貴,因此,數量並不多。

其建築特徵為:
A、高而陡的四坡頂,正立面屋頂上開有數個老虎窗,並沿伸到牆面;
B、老虎窗上、煙囪上、側牆上常有精美的哥特裝飾物,垂直升天;
C、石牆,通常還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塔樓,看上去很神秘。

它有五種形態:四坡頂為兩個山牆相交;側山牆頂;正山牆頂;兩山牆正交;雙折線頂。

希臘風格(Greek Revival)

源於古希臘廟宇風格,在 19 世紀中葉盛行美國,主要有兩大因素:
(A)當時的人類學調查證實了古羅馬風格的源泉是古希臘風格;
(B) 希臘在1821 年到1830 年間進行了獨立戰爭。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對希臘及古希臘建築風格的興趣倍增,希臘風格時興了約 40 年後逐步為哥特風格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及維多利亞風格所代替。

其特徵是:
A、屋頂為低坡度的山牆或四坡頂;
B、在三角形屋檐下及正門廊的屋頂下有寬長的上楣帶;
C、古典式門廊(有時與屋檐等高)的頂通常是平的,由若干根圓形或方形的立柱支撐;
D、正大門上有橫向裝飾條,與精製的大理石裝飾融於一體。

它有六種形態:門廊與屋檐等高;門廊低於屋檐;正立面是全斷面門廊;正山牆門廊;正山牆門廊帶側翼;平頂(城市住宅中)。

法國第二帝國風格(French Second Empire)

法國建築素來強調屋頂的美感,享有「第一頂」之美譽。與當時的義大利風格和哥特風格復古的情調正好相反,法國第二帝國風格卻是很時髦的,它源於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巴黎的建築風格,經英國傳入美國,最初作為公共建築的主要形式,後逐步在花園別墅中採用。

其建築特徵是:
A、高大而突出的契形屋頂——孟莎頂(Mansard);
B、其側面頂(有平的和曲面兩種)配有若干老虎窗,贏得了許多居住空間;
C、屋檐的裝飾與義大利風格相似;
D、契形屋頂的上下兩邊楣口都有像小台階一樣的裝飾長條。

它有五種形態:簡單的孟莎頂;中央山牆或主翼;非對稱型;帶塔樓;城市住宅式。
英國民居風格(Postmedieval English)

美國本土上除印地安人住宅外,最早的當數中世紀後英國民居風格了,這類建築首先由英國人在美國東北海岸最富饒的地帶興建,多數為木結構,能保存下來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歷史,它外型單調。

其建築特徵是:
A、 陡峭的側三角形屋頂,屋檐幾乎無裝飾;
B、木板大門,斜網格窗,顯眼的精製的大煙囪。它有兩種形態:兩層木屋,中央煙囪(北方);兩層磚屋,兩側煙囪(南方)

義大利風格(Italianate)

義大利風格和哥特風格一樣在英國流行近200 年後傳入美國,這類風格強調拱形的獨特美感,在佛羅倫薩和羅馬等地曾滸一時,美國第一棟義大利風格的別墅於1830 年興建,後來由於A.J.Downing(唐寧)建築風格的出版和影響,盛行了約40年。由於該類別墅造價昂貴,因當時經濟蕭條而萎縮。幾年後經濟復甦,又為別一種更新的風格——安妮女皇風格代替義大利風格。

其特徵是:
A、四方形塔樓,低坡度四坡屋頂,多半是兩到三層;
B、細長的窗戶配以拱形裝飾上楣(倒 U 字型);
C、寬長的屋檐下均等排列裝飾托座;
D、大門上有許多雕花,門框的雕刻也盡顯繁雜。 它有六種形態:簡單四坡頂;四坡頂還中央山牆;非對稱造型;帶塔樓;正立面山牆;平頂(城市中)。

草原風格(prairie)

這種風格以美國建築大師賴特為代表,他生前很有名氣,許多客戶都找他設計自己的別墅。該風格是在美國殖民復興風格四坡屋頂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突出建築的民主性。

其特徵是:
A、極平坦的大坡屋頂向四周作水平延伸。
B、外牆細部裝飾條水平排列:這樣的風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步消失。
C、 窗的設計突出水平伸展性。
D、底層往往有一曾厚實的門廊與主體建築連接:門廊由方形柱子支撐。

小型傳統風格(Minimal Traditional)

這種風格是20世紀30年代都鐸風格的簡化形式,但也有主山牆與大煙囪,外裝飾比較單一的形式,在經濟蕭條後得 30 年代及 40 年代比較流行,這類別墅通常最多隻有兩層,有木、磚、石等結構,以後逐步為牧場風格所替代,是目前美國較便宜的一種別墅。

棚屋風格(Shed)

棚屋風格主要體現在屋頂的變化情趣上,整個屋頂分割成若干不同朝向的斜面屋頂,牆面上有水平、垂直或對角線的細長木條排列,有時屋頂還裝有太陽能電池,是目前及其流行的風格。

其特徵是:
A、斜面屋頂與山牆相交;
B、牆面上的木條與磚牆混合;
C、窗戶自由開啟;
E、屋檐光滑不外伸。

哥特風格(Gothic Revival)

哥特風格起源於法國教堂的興建,像巴黎聖母院即是哥特風格的傑出代表。美國最早在別墅設計上採用哥特復興風格是1832年,繼後因有關該別墅風格的設計書籍出版,才使這類風格為別墅設計師採用。像英國的國會大廈也屬哥特復興風格。這種風格在維多利亞盛期達到頂峰。哥特風格強調垂直升空感。

其鮮明的個性是:
A、中央山牆與陡峭的側山牆屋頂交匯在一起,山牆的屋檐邊均有精巧裝飾;
B、正立面牆體直接伸入中央山牆而無間斷;
C、窗戶上木樑呈尖券狀;
D、一層或全立面門廊,由靈巧的哥特立柱支撐。 它有六種形態:中央山牆;一對山牆;正立面山牆;非對稱;城堡式;磚牆色彩對比式。

法國學院派風格(French Beaux Arts)

法國在路易時代共和國時代曾是世界藝術的中心,藝術功底之深厚在學院派建築風格上幾科達到頂峰。

美國在 1983 年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開始採用這種風格,並推向全國,成為城市紀念碑建築的主要景允,後逐步為別墅所採用。擁有這婁別墅的主人常為百萬富翁。

該別墅的特徵表現在:
A、外觀裝飾得豪華、繁雜,畫龍點睛立面(一層或多層)通常為一排有氣度的柱廊(雙柱);
B、牆面、窗戶、窗頂和屋檐等處有精細的雕花裝飾,盡顯豪華氣勢;
C、牆體由石塊砌成,立面常顯對稱。 它有兩種形態:平式或低坡度屋頂;孟馬莎頂。

安妮女皇風格(Queen Anne)

由英國建築師蕭(Shaw)推廣,但風格的命名與安妮女皇的統治並無多大關系。1874 年第一棟美國安妮女皇風格的避暑別墅問世於羅德島,由於風格獨特,加上鐵路網路的建立及印刷技術的發展,這種風格在全美得到普及。這種建築有時整個建築還配有一塔樓,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它的空間組合與羅馬風格一樣是很復雜的,並形成了古典、非對稱殖民復興和全盛期安妮女皇風格等流派,其簡化形式為維多利亞式。

其特徵為:
A、不規格的陡峭屋頂(L 山牆與四坡頂交匯),正立面通常有一主山牆;
B、底層有部分或全部非對稱圍廊,通常有一層高,沿牆的一側或兩側分布;
C、圍廊由細巧的柱子支撐。 它有四種基本形態:四坡頂為兩個山牆相交;兩個相交山牆頂;正立面山牆;城市住宅。

西班牙風格(Hispanic)

西班牙風格是殖民風格,傳教風格、折衷主義風格和蒙特利風格等的總稱,也包括在南美洲曾盛行的西班牙風格,他從美國的西南部沿墨西哥國境線和加利福尼亞海岸逐步推進到美國。與其他西歐建築風格相比,其風格較為獨特,其中傳教風格常有多弧形的牆面,立柱支撐的門廊上也有弧線裝飾。

殖民風格與蒙特利風格的建築,二樓常有連續的一排走廊,而折衷主義風格,其裝飾性不如傳教風格那麼明顯,在美國聖地亞哥 1915 年博覽會後開始流行,約到 1940年為當代風格所替代。

其基本特徵是:
A、屋頂多為紅瓷瓦鋪設;
B、屋沿朝兩側外伸,戶內有庭院;
C、門廊和窗多顯拱形。

牧場風格(Ranch)

30年代有加利福利亞建築師首先推出,40 年代流行,但盛行於 60 年代,至今還是相當流行的風格。這類別墅通常只是一層,平面為L型,有時屋頂由若干外露的柱子支撐,後花園很大,是家庭的主要戶外活動場地。牧場風格多少帶有點草原風格的痕跡。

其特徵是:
A、屋頂坡度低,屋檐外伸;
B、擁有較大的後花園; 它有三種形態:正交山牆屋頂;側山牆屋頂;四坡頂。
現代風格(modernistic)

1922年《芝加歌論壇報》總部大樓徵集設計方案,芬蘭的沙里南(sharinan)設計的方案獲第二名,這中全新的風格即是現代風格的起源,以後逐步發展成熟,有 A 型和 B 型兩種,現在我們在都市裡可以看到許多這樣風格的大廈

當代風格(modernistic)

它有兩個分流:平頂和平坦屋頂的特徵,那是受到國際風格和草原風格的影響。

其特徵是:
A、屋頂平坦;
B、建築柱樑外露;
C、窗戶造型奇特;
D、立面簡單。

國際風格(intrenational)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美國沉醉於傳統和復古風格,而歐洲卻致力於建築新材料和技術進行深刻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國際風格,它提倡功能主義,使一棟建築物在結構框架的支撐下,可任意組合,達到功能上的滿足。

其特徵是:
1、平坡屋頂不帶屋檐,牆體光滑;
2、體形非對稱;
3、門窗上去掉了多餘的裝飾。

分層風格(splite-level)

這種風格在50年代的牧場風格基礎上發展起來,通常別墅有安靜區和非安靜區之分,若將草原風格別墅中的安靜區搬到樓上,但又不是整個一層,就成了分層風格,其基本綱領外觀特徵依舊和牧場風格相似。分層風格形成後,當代的美國花園別墅市內區分理論就逐步發展規律成熟。

㈦ 中國佛寺建築屋脊上的走獸代表什麼

台在建築物的屋脊、檐背上可以看到一些造型精美的禽獸形象,十分引人注目。漢代屋脊上採用朱雀、銅鳥等作脊飾,正脊兩端一般使用鳳凰。南北朝時印度的摩竭魚(即鯨魚)傳到中國,佛經上將它視為雨神的座物,能滅火,於是做成脊飾置於建築物上,名鴟尾。這種鴟尾在唐代以後又演變為鴟吻。至宋代,鴟吻變為龍的軀體,並刻有流雲紋樣。宋代脊飾尚有嬪伽、蹲獸、滴當、火珠等。明清時則演變為正吻、戧獸、仙人、走獸等,做工日趨精巧細致。

五台在脊背和前端,一排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造像形狀各異,數量不一。據《大清會典》記載,其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這些小獸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龍、鳳代表至尊;天馬、海馬象徵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鬥牛、押魚是海中奇獸,據說能興雲作雨,鎮火防災;狡猊是我國傳統中能食虎豹的猛獸,象徵千山一統,百獸率從;獬豸善於辨明是非曲直,為皇家"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末一個類似猴子的小獸,因排行第十,叫"行什"。這些吻獸在建築功能上除起裝飾作用外,還有結構上的作用。鴟吻是固定正脊兩端的構件。其餘各種獸像的下部均有防止屋脊滑動的大鐵釘和木柱。脊的出理,原是為覆蓋兩個屋面相交縫隙的一種防滲漏的措施,後經過美化成為不可或缺的裝飾性物件。

五台藏傳佛寺的建築結構,大部分使用密梁平頂構架,外部包以很厚的石牆和土牆,部分地方使用漢族形式的木構架屋頂。雖然由於使用不同,各類建築體型不一,但由於這種構造點,再加以比較定型了的一些裝飾手法,使得寺院中許多建築的外形有著共同的藝術特點:牆很厚,且有很大的收分,窗很小,因而建築顯得雄壯堅實,檐口和牆身上大量的橫向飾帶,則給人以多層的感覺。這些特點在藝術上增大了建築的尺度感。堅實的牆身上往往點綴一部分木門廊,上面又有輕颺的漢族形式的屋頂,使這種堅實的體型並不呆板。

㈧ 什麼是中世紀雕塑

「中世紀」是指公元4世紀~公元14世紀這一時間。在美術史中世紀界定的一千年的時間里,西方藝術圍繞著基督教精神的物質體現——教堂而演變發展著,先後出現了拜占廷式、羅馬式、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建築。雕塑在基督教世界從一開始就作為教堂的裝飾和對聖經教義的解釋而依附、服務於教堂建築,並隨著教堂建築風格的變化而演化著。下面就沿著拜占廷式、羅馬式、哥特式的線索對中世紀的雕塑風貌作一描述。

拜占廷式雕塑

東羅馬帝國在最強盛時疆域包括整個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愛琴海中島嶼、克里特、塞普勒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昔蘭尼加和黑海、北海。首都君士坦丁堡原是古代希臘的著名城市拜占廷,故它又稱為拜占廷帝國。

東羅馬帝國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傳統等因素,在文化藝術上與古希臘的關系比較密切,在我們的想像中應該能欣賞到美麗的人體雕塑和富於立體感的浮雕,然而事實相去甚遠。發生在公元726年並延續了一個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使拜占廷的藝術遭受了空前的劫難,雕刻品所受的破壞尤甚。9世紀以前的作品幾乎消失了。這場由皇帝利奧三世(717~741)發起的「聖像破壞運動」是皇權和教會斗爭的結果。皇帝借口宗教改革,封閉寺院,強迫僧侶還俗,沒收教會土地。

由於破壞運動者宣稱神是不能描繪的,用人的外形來表現神是對宗教的褻瀆,而只能用寓意的形式表現基督,如:用十字架暗示基督,葡萄酒象徵基督的血,在教堂絕不允許有人的形象出現,只繪建築、風景、花卉、樹木、鳥禽等,故此大批描繪和表現基督聖徒的壁畫、鑲嵌畫及雕刻作品被銷毀了。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那個時代的作品均是以動植物為表現題材的裝飾雕刻,大多採用淺浮雕的手法,效果近似於繪畫。唯一的一件圓雕是收藏在米蘭美術館的一個女性頭像,有人推測她是西奧多拉皇後,微妙的表情真實生動,大大的眼睛滿含憂郁。

羅馬式雕塑

「羅馬式」這一名稱是由19世紀初法國歷史學家熱維爾開始使用的。「羅馬式」一詞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語言方面,指使用羅馬語(即拉丁語)系的各個國家,包括當時的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尼德蘭、西班牙等國家;建築方面,指11世紀晚期和12世紀歐洲的教堂建築採用了古羅馬厚厚的牆和有穹窿拱頂。在此以國家為順序對羅馬式教堂的雕刻藝術作一介紹。

德國羅馬式雕塑以科隆大教堂的《基督磔刑》(公元970年作)為範例。這是一件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雕像,受難的基督,完全沒有殉教者的樣子,而是普通的人。但人體解剖是不準確的,可是人物的表情與死亡的沉悶結合得比較好,造成一種靜穆的悲壯氣氛。

義大利羅馬式雕塑中世紀的義大利還沒有形成一個藝術中心。在雕刻方面由於地方的分散性,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學派。南義大利的雕塑基本上是沿著羅馬藝術的途徑發展的,大多數是對羅馬時代雕塑的直接模仿。倫巴底是義大利最早形成城市公社制度的一個地區。雕刻家威廉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藝術的傳統。在莫德納教堂的浮雕中創造的人物動態已十分動人,具有自然的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有的已塑造了真實優美的人體。在作品中已經出現了世俗的場面和世俗人物形象。公元13世紀初,雕刻家安泰拉米的出現是雕刻發展的新階段。他的作品構圖已經達到自由活潑、優美雅緻的境地,人物的身體比例更趨勻稱,衣褶的線條柔順有力度,整個浮雕畫面顯得平和。

英國羅馬式雕塑英國在羅馬式時期的雕塑發展比較慢,10世紀才出現了圓雕。收藏在索斯威爾大教堂的《天使長與魔鬼撒旦斗爭》浮雕是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浮雕,直到12世紀基貝克教堂門廊的雕刻還和當時斯塔的納維亞教堂的大門的風格一致。

中世紀英國有重大意義的羅馬式雕塑是墓碑雕刻,其構圖及人物動態和面貌的處理,反映出英國的雕刻家們正嘗試著反映具體生活。

西班牙羅馬式雕塑現存的中世紀時西班牙羅馬式雕塑有三處:奧維亞多大教堂的聖米哈伊爾禮拜堂的使徒雕像、阿維拉的維遜特教堂西門廊的雕像和聖雅各·德·康波斯泰大教堂的門廊。

聖雅各大教堂的著名門廊被稱為「光榮門廊」,是雕刻家馬狄奧在1183年雕刻的。在三個宏偉的門楣中心中,中間者雕刻了榮耀的基督、聖徒和天使,邊緣圍繞著啟示錄中24個手持樂器的長老。雕有婦女形象的柱子墩上有先知和使徒的雕像。雕刻家馬狄奧把自己的形象雕在中央墩上教堂保護者聖約翰的腳邊,和中世紀無數個無名的雕刻家相比,他是極幸運的一個。整個門楣像採用中心對稱法,形象傳統,力圖表現庄嚴和神聖,但雕刻手法已遠遠超出了繪畫的平面淺浮雕的性質,而且有相當強的立體感。在衣褶的處理上用交錯的陰影變化表現出動感,這已是哥特風格的發端了。

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家在對前人的作品做總結對12世紀到14世紀的建築所冠以的輕蔑的稱呼。他們認為「哥特式」建築尖形的拱、棱狀的穹窿和繁復的裝飾看上去粗俗而野蠻,只有摧毀了古羅馬文明的哥特人才能做得出來。然而文藝復興的輝煌與這種哥特式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不能用這種眼光來觀看這個風格的藝術了。

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表現的內容仍以聖經內容為主,同時出現了反映歷史、地理等各學科和勞動、宮廷生活的題材。人物形象逐漸豐滿了,自由了。到了哥特式後期,雕刻已擺脫了作為教堂的裝飾和解釋教義的作用,而成為完全對人本身的表現。

德國哥特式雕塑雖然將歐洲從12世紀到14世紀的藝術風格統稱為「哥特式」,然而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國家,其中的差別是相當顯著的。哥特式晚期德國教堂的雕刻,雕刻家們總是將人像的衣著表現得與同時代人的相似,彷彿這些聖經上所記載的人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中間。

瑙姆堡主教堂的西內殿有12尊與真人等大的捐助者雕像,其中以邁森的總督埃克哈德和他的妻子波蘭公主尤塔的像最精彩。這些雕像完成於1260年前後,而此時埃克哈德和尤塔已死去近200年,但雕刻家卻表現了如此逼真的形象,使我們可能在人群中指出他們是其中的某男、某女。

義大利哥特式雕塑這一時期,義大利最偉大的雕刻家是皮薩諾父子——尼古拉·皮薩諾和喬凡尼·皮薩諾。

皮薩諾父子和同時期的許多雕刻家一樣,曾經在法國進行過研究工作,將法國哥特式建築及雕刻風格介紹到義大利,並糅合以古羅馬藝術風格,創造了獨特的義大利式的哥特式藝術。

皮薩諾父子合作的比薩大教堂洗禮堂的講經壇、錫耶那大教堂的講經壇和彼魯查的噴水池,被稱為中古時代最後的偉大作品,其中為講經壇設計的浮雕有著濃厚的古典主義風格,一般都表現了眾多人物,顯得有些擁擠,但是它採用了在構圖上將主要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而且比其他人物要大的方法,主次分明,一目瞭然。這說明雕刻家受到了羅馬石墩浮雕的影響。

皮薩諾父子為比薩洗禮堂所作的浮雕之一題名為《誕生》。浮雕中人物的臉部雕刻得很圓潤、豐滿,也很靈活,聖母和身邊使女的臉轉向側面,正和那個方向的人在交流著什麼。衣褶的雕刻顯出流動的光彩,富於立體感。更重要的是,雖然為了區別其身份而將人物刻畫得有大有小,但每個人物自身的比例是協調的。

喬凡尼·皮薩諾作為後期哥特式雕刻的代表,曾製作過多尊「聖母抱子」的立式、獨立雕像,像這樣獨立自由站立的作品,在羅馬式和哥特式早期作品中是罕見的,但這樣的雕像在古希臘和羅馬的雕塑作品中卻是相當普遍的。

從喬凡尼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他的「哥特式」藝術所表現的內容仍沒有超出基督教的要求,但他的作品流露出了世俗性,呈現了向古希臘、羅馬傳統學習及對人體本身和各種自然現象進行研究的趨勢。這種趨勢在曾在古羅馬帝國的中心——義大利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它孕育著人類藝術史上最偉大的時期——「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

㈨ 請教宗教古建築高人:這張圖片是哪座建築的頂部

這應該是聖彼得大教堂或者翻譯為聖伯多祿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圓頂直徑是世界最大的。

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的梵蒂岡。是全世界的第二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26-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彼得大教堂,於西元326年落成。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聖彼得天獨厚教堂,並於是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 1870年以來的重要宗教儀式均在此舉行。呈羅馬式和巴羅克式建築風格,屬世界最大的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台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多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的壁畫、雕塑藝術。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早是建於西元324年,原始的構想只是一座小會堂,建於聖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紀時開始改建,其中歷經不少位頂尖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參與修改,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現在的模樣。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參觀這座教堂的幾個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因其佔地廣闊,進入之後會不知從何看起。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各有一座鍾,右邊是格林威治標准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聖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藝術傑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開朗琪羅24 歲時雕塑作品。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轉手。這里所表現的聖母痛苦狀與開朗琪羅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援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麼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聖彼得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

三是聖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除此三件藝術傑作外,站在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穹窿頂下抬頭上望,你會感到大堂內的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當您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的時候,第一眼看上去實在無法領略其宏偉的規模。若用人直觀視覺去體測它的規模的話,很容易因教堂各個部分巧妙對稱的布局形成錯覺,需要藉助一些實際資料才能說明它的實質:教堂的長度,包括門廊,為230米,拱頂的高度是38米。正殿盡頭的彩色玻璃大窗上有一隻聖靈信鴿,翼展達1.5米之長。這座教堂可容納6萬人。如果有時間,遊客可乘電梯拾級而上,登頂俯瞰羅馬全城。從教堂內出來,在教堂左側有一個由衛兵隊的成員。他們身穿的別致制服 500年不變,據說是米開朗琪羅設計的,手中的長戈也是15世紀的產品。遊人如果想同衛兵合影留念,他們不會拒絕,但要想從這里進入教皇宮,卻行不通。

兩千年前的簡單墓地,四百年後修建了一座長方形會堂,後來毀於戰亂,一千年後尼古拉五世頒發重建命令,之後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先後由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住持設計施工,布拉曼特來了,米開朗琪羅來了,德拉·波爾塔來了,卡洛·馬泰爾也來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臉肅穆的教皇烏爾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禮。
聖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廣場就是聞名世界的聖彼得廣場,建於1667年,住持設計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筆賦予了廣場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恆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絕倫的聖者塑像四百年來一直訴說著當年這個才華橫溢的建築天才的名字:貝爾尼尼——巴洛克藝術之父。
聖彼得教堂整棟建築平面走勢是一個十字架結構,造型充滿神聖的意味。教堂內部裝飾華麗,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現在我們見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境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鑒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檐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檐兩側各有一座鍾,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聖彼得大教堂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2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只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才可以進入教堂。
教堂概況中世紀的羅馬教堂有一種從古典建築中汲取的特殊的、略帶冷峻的、嚴肅而端莊的美,它們採用了拜占庭時代第一批教堂、寺院的結構,重新組合了門廳、後殿及堂內的祭壇、凱旋拱門,給了它們一種新的秩序,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教堂一般都是設在長方形的地基上,內部的各個空間用長排的雄偉大圓柱進行分割。如果你在看慣了輝煌精緻的巴羅克風格教堂之後,想領略一下中世紀教堂的風采,那麼,就去城外的聖保羅大教堂吧。雖然它是於本世紀初在原教堂的余燼中重新修建的,但屬原教堂的忠實翻版,完全保持了古羅馬君士坦丁風格教堂的特色。聖保羅大教堂坐落在離奧萊里亞耐城牆兩公里遠的空曠區域,初建時它的周圍是一片廣闊的田野,為此被人們稱作「城外的聖保羅」。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在據說是傳教者聖保羅為主殉道的墓上築起了這座教堂。墓地附近有三個緘口苦修會修道院。傳說聖保羅被異教徒斬首之後,頭顱落地時反彈著跳了三下,頓時地面上湧出了三股清泉,修道院就是築在泉眼邊上的。395年,羅馬皇帝奧瑙里奧在任時,教堂被擴建,自此直到16世紀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落成,城外的聖保羅教堂一直是羅馬最大的教堂。從13世紀至15世紀,教堂一次次被修繕美化,許多藝術大師們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成果,這里集中了珍貴的鑲嵌畫、壁畫與浮雕,享有藝術寶庫的美名。遭遇大火 1823年7月15日,由於整修時的疏忽,描金的木製天花板意外起火,烈焰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幾乎完全吞噬了這座輝煌、罕見的古羅馬教堂,除了正門的一部分、大廳的凱旋拱門和十字耳堂及廓庭花園之外,所有其他部分都付之一炬。法國作家司湯達當時正在羅馬,對這一不可彌補的慘劇,他在《羅馬漫步》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火災發生的第二天,我去了聖保羅。它給我留下了一種庄嚴同時凄麗的美感,恰如奠扎持的音樂一般。災禍留下的可伯痕跡還是如此活生生地展現在那裡,教堂內堆滿了半焦的冒著青煙的檀梁,被劈開砸斷了的大圓石柱彷彿時刻有倒下來的危險。深深震驚了的羅馬人到這里祈禱,來看他們被火燒掉了的教堂。雖然司湯達「毀掉也是一種美」的嘆息呈在這一珍貴文化遺產遭受的巨大損失面前顯得膚淺;但他的描繪給後人留下了火災之後的真實場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教廷決定重新修建聖保羅大教堂,並聲明將在所有文字和繪畫資料的基礎上,盡量按原教堂的結構和規模重建。鑒於工程的巨額需要,教廷不得不向全世界發出了集資的邀請;這一計劃立即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持,除了提供了大量的金錢和人力之外,很多國家元首還為此捐贈了珍貴的建築材料,埃及總督贈送了雪花石膏圓柱和鑲片,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贈送了大批孔雀石,後來被雕成大殿內的祭壇。修築工作整整用了一個世紀的時光,它的竣工是以大殿內一百根大理石圓柱的完成為標志的。重建的聖保羅大教堂宏大莊重,忠實地再現了教堂的昔日風貌,但彷彿始終有一層談談的薄霧籠罩在它的周圍,也許是因為它地處城外,也許它不象其他教堂那樣古老,那樣豪華,還有許多說不清的原因,除了虔誠的朝聖者外,遊人似乎不太喜愛這只從火災余燼中飛出來的鳳凰。感受教堂一到聖保羅大教堂,即使不了解它的歷史,你也會情不自禁地對它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它的正六前的四方形門廊庭院是原教堂沒有的,這里綠草如茵,幾棵巨大的熱帶棕櫚在草坪上投下它們安詳的影子。庭院四周的高大圓柱顯得肅穆庄嚴,你在他們中間緩緩走過,抬手撫一下圓潤光滑的大理石,一股刺骨的冰涼透過手心直侵入肌體,你會不由地打一個寒戰,趕緊垂下手來。你不能解釋為什麼這里會有如此的氣氛。傲然挺立的圓柱似乎顧影自憐,拒絕人們的愛扶。同樣是地中海的驕陽,同樣有碧綠的草地和茂盛的灌木,這里卻不同於其他教堂,那高高的、美麗的熱帶棕櫚給人帶來的一向是活力和暖意,在這庭院里卻顯得格外孤獨。庭院的中央立著一尊聖保羅的雕像,他面目嚴肅,一手持寶劍,一手拿著給眾教徒留下的告別信:「我一生經歷了艱辛和困苦,我堅守了我的信仰。如今人生的旅程已盡,我預備為主的事業而獻身……」也許從這些話語你能明白一點教堂的悲涼氣氛吧。抬起頭來,眼前是由梵蒂岡鑲嵌藝術大師們集體創作的大型鑲嵌畫,在太陽的直射下閃閃發光,顯得壯麗豪華,但那淺藍色的基調與周圍的雪白大理石相襯,更有超凡脫俗的味道。或許這是人為的一種冷調子,想引人步入純凈的天上世界?教堂大殿一跨入大殿,你頓時會生出一種迷茫無助的感覺來,巨大的空間內一百根高聳的圓柱庄嚴地托起一個個半圓的拱門,柱頭精雕的花葉燦爛奪目,你不由得會有一種錯覺,這難道是一座被完整無缺、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的中世紀大教堂嗎?沿著光滑的大理石地板,你昂著頭徑直向前走,像是要迎著一種力量、一種希望似的走著,你的身後,孤獨的足音在空曠的大廳里回響。柔柔的光從高大的弓形窗戶里射進來,你會突然被那窗玻璃上美麗的波浪紋所吸引,一徑走到它的下面,這才發現鑲在窗框上的是被削得極薄的、打磨得極光滑均勻的鈣質雪花石膏片。於是你忘情地一扇一扇地看過去,圍著大殿整整走了一圈。那淡黃的透明底上泛著橙色、淺綠色、灰色、雪白色的紋,曲曲折折、裊裊婷婷,深的如烏雲壓頂,淺的如煙似霧,竟找不出一塊重復的來。停下腳,你才明白這里頭的光為何是如此柔和,如此朦朧。教宗祭壇大殿的盡頭是教宗祭壇,除了教皇之外,沒有任何人有權在此主持彌撒。祭壇的上方是一個13世紀製作的絢麗的華蓋,在火災中幸虧它上方凱旋拱門的保護才沒有被毀掉。祭壇的位置正設在聖保羅的墓上。如果你是個有心人,那麼沿著大殿轉的時候會發現大圓柱壁上的小圓框,每一個框中都有一位教宗的鑲嵌肖像,共二百六十五尊。說實話,除了專修天主教歷史的學者會移步逐一辯認,很少有人一一看它們,更沒人能道得出教皇們的故事來了。廊柱花園從大殿右邊的門出去,你就來到了聖保羅大教堂的廊柱花園,這是1823年火災中沒有被焚毀的珍貴部分。它精美雅緻,與教堂前肅靜的庭院和空曠的大殿相比,顯得更溫馨美麗。廊柱花園建於13世紀,是瓦薩萊多的傑作,也是現存的13世紀最典型的建築與裝飾相結合的作品。廊院屬阿拉伯科斯馬特斯風格,它的結構是這樣的:精緻秀麗的雙排小支柱托起高雅的拱頂,柱子的製作分光滑型、雙重型、扭曲型等,一部分的柱身完全是用彩色大理石鑲嵌的。這迴廊的內側陳列著許多浮雕碎片和不完整的雕塑,都是從火堆里搶救出來的古物。也許是廊院的異國情調,也許因為它小巧玲瓏,這里竟是整座大教堂中最溫暖、最有人情味的地方。花園中央的淺盆小噴泉的池底靜靜地躺著幾枚硬幣,時時有人彎腰捧起聖水澆濕前額,然後劃著十字笑盈盈地離去。栽在草坪四周的是各色玫瑰,幾朵淺黃的正在凋零,花瓣落在黑土上顯得很安詳,它們的身邊,一叢深紅的花在怒放。懺悔之魂聖保羅大教堂殿內的懺悔亭的小紅燈被點亮了,在這龐大的空間里如同無垠的天空中的幾顆弱星。一個老婦人跪在那深色櫻桃木雕的小間前,雙手托在胸上,顯得孤零零的。你望著她布滿皺紋的臉和身邊的采購袋,猜想她的懺悔也許只是一種尋求寬慰的方式,因為小亭的里頭有在耐心地傾聽她,一如既往地安撫她,再三表示永遠不會拋棄她。安慰和關注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特別是在人生最後一站,許多人會顯得無助和孤獨。你重又轉向後殿的巨型鑲嵌畫,那上面的天主眉目和善,他望著你,望著在他腳下延伸的直排圓柱,望著向外開著的門,欲語還休,彷彿那句神秘的話永遠凝在了他含笑的雙唇上。他知道,每一個進到這里的人,只要望著他的眼睛,就能讀懂那句話的含義。

㈩ 這個義大利的建築叫什麼

義大利的十大著名建築: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教堂建於公元324年,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天主教堂,造型非常傳統而神聖,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萬神殿 萬神殿(Pantheon)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餘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岩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築規模。 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Cathedral of Pisa)是義大利比薩-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位於義大利比薩。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謹主持設計。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教堂入口處的銅門是觀看重點之一,傳說中的波南諾·皮諾薩之門,門上的雕刻描述了耶穌基督的一生。教堂的許多珍寶在1595年的大火中焚毀,逃過此劫的藝術品有契馬步埃繪制的半圓壁龕鑲嵌畫《環以光輪的基督聖像》以及北側廊頂端有喬瓦尼·皮薩諾建造的令人驚嘆的佈道壇。 許願池 許願池(義大利語:Fontana di Trevi)是義大利羅馬市內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噴泉位在三條街的交叉口,Trevi即是指此意。許願池總高約25.9 米(85英尺) ,寬約19.8米( 65英尺),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在電影《羅馬假日》風靡全球後聞名於全世界。許願池的全名叫做特萊威噴泉。早在公元前19年,噴泉就是古羅馬人將貞女泉引進羅馬城水道的終點。15世紀,這里又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整修,一直保留至今。噴泉主體部位的大理石海神鵰像栩栩如生,細微處如海馬們拉著的碩大的貝殼也處理得相當精美。據說背轉身向池中投上一枚硬幣就可以許三個願望,但其中的一個必是「再回羅馬」。 聖馬可大教堂 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是威尼斯守護神聖馬可的安息之處。聖馬可是耶穌的使徒,《馬可福音》的作者。聖馬可大教堂矗立於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始建於公元829年,重建於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它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教堂建築循拜占庭風格,呈希臘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圓頂,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蘭式、文藝復興式各種流派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傑作。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位於義大利佛羅倫薩,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瑰寶。世界第四大教堂,曾被評為「世界最美教堂」。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築,高106米,其外部以綠、白、紅三色大理石裝飾,應用建築學、幾何學原理設計修建。杜奧莫大教堂、喬托鍾樓和八角形的聖喬瓦尼洗禮堂同在一個大廣場上,三座大的建築構成一體,顯得格外雄偉壯觀。在整個建築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穹頂,這個八角形穹頂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頂之一,內徑為43米,高30多米,在其正中央有希臘式圓柱的尖頂塔亭,連亭總計高達107米,使教堂更為醒目。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翡冷翠的主座教堂,登上463級台階就能看到整個佛羅倫薩的全景。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義大利語: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建造於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鍾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建造於1174年),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 比薩斜塔修建於1173年,它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設計初衷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開始後不久,便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而傾斜,塔身向東南方向傾斜。工程曾間斷了兩次很長的時間,歷經約二百年才完工。如今它連同奇跡廣場上的一組建築群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龐貝古城 龐貝城是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佩尼亞地區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西北離羅馬約240公里,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維蘇威火山西南腳下10公里處。西距風光綺麗的那不勒斯灣約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勝地,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但由於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較完整,從1748年起考古發掘持續至今,為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圓形競技場 圓形競技場(Colosseum)位於古羅馬廣場較低的一頭,佔地六英畝,像一座由石灰石壘成的頂部凹陷的小山。外牆高約一百五十七英尺,布滿大得令人生畏的拱門,黑森森的拔地而起,直插淺藍色的天穹;內部周長一千七百九十英尺,為一裂痕累累的巨大橢圓型磚石建築,場上縱橫交錯著一條條像敞開的傷口般暴露在外的坑道。 這座龐大的斗獸場在血腥味最濃的鼎盛時期是始終座無虛席,最狂熱的場面比比皆是,但卻從未能像今日作為一座廢墟那樣打動人心。 競技場提供中文語音導覽,乘坐地鐵(紅色M標志)B線(藍色)至Colosseo站(在地鐵站上方可以拍到整個競技場的全) 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Churchof Duomo),義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稱「杜莫主教堂」,位於義大利米蘭市,規模居世界第二。大教堂不僅是米蘭的象徵,也是米蘭的中心,在歐洲所有教堂中排名第三,在世界同類教堂中是規模最大的,登上大教堂屋頂平台,可以看到3條環形大道和其間密如蛛網的街道。它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拿破崙曾於1805 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