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龍門石窟是怎麼雕刻的

龍門石窟是怎麼雕刻的

發布時間: 2021-01-05 16:04:31

① 古代龍門石窟位於哪裡有哪些雕刻特點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城南13公里的伊水兩岸東、西山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遷都版洛陽(權494年)前後,延續到北宋,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軀,碑刻題記3600多品,佛塔40餘座,代表性洞窟有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火燒洞、慈香窯、魏字洞、普泰洞、石窟寺、葯方洞、趙客師洞、唐字洞、路洞和唐代的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敬善寺等,專為唐高宗及武後開鑿的大摩崖像龕奉先寺內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十一尊雕像,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雕刻最精美的一組唐代石雕佛像。

② 北朝時期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特色有哪些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先後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回及至北宋。北魏造答像達到30%,唐朝佔60%,其餘朝代10%。所以北魏造像基本代表了你所說的北朝造像。孝文帝從山西大同遷都至洛陽,北魏時期的龍門石窟造像風格也沿襲了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主要特點是以清瘦為美,面部修長,鼻樑高挺,體態瘦削,衣紋密集,著偏袒右肩式袈裟,雕刻手法是北魏流行的平直雕刻手法。造像布局多以釋迦摩尼為主座,兩邊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啊難、迦葉兩位弟子,或者是三世佛題材。與唐朝造像講究以豐腴為美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

③ 龍門石窟佛像是在什麼情況下雕造的,有何特點

遺產遴選標准:龍門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北魏宣武帝、北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北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孝文帝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共用了四年時間。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其中,武則天曾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以助建。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另一品在慈香窯內。
[編輯本段]【簡介】
2000年11月30日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和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大家會看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那樣子生動極了.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那樣子你看了也會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剛力士在怒視著偷盜他的賊人,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龍門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後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為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而洞口初唐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2600多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龍門風景秀麗,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龍門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篤信佛教的孝文帝遷都的同時,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來,他組織修建僧廟、寺院。在此前後還在洛陽以南的龍門伊水兩岸,一山開窟造像,由此一個神奇大型石窟群,龍門石窟開始創建。
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龍門石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被譽為世界人類文化的遺產。
從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到孝明帝時期的三十五年間,是龍門開窟雕造佛像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龍門的西山上,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葯方洞等十幾個大中型洞窟。
在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的就是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而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年。
古陽洞位於龍門西山以南。窟內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釋迦牟尼,南壁的大龕有釋迦多寶並坐佛,在佛教中又稱「二佛並坐」。南北兩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龕,每列分別為四個相互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的大龕。
釋迦多寶龕的龕楣上雕刻著一套完整的佛傳故事,表現了悉達多王子成道的過程。
古陽洞中大小列龕多達數以百計,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龕上圖案的裝飾也十分精美華麗,嚴謹完整,豐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們所奉獻的,每尊佛像上都記載著敬奉者的祈願經過。從這些造像銘中可以看出,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時期開鑿的主要洞窟還有賓陽三洞。
賓陽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兩邊各有兩個弟子和菩薩侍立,左邊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邊是阿難和普賢菩薩。佛和脅侍面相都清瘦略長,衣紋折疊規整而稠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點。
賓陽中洞頂上雕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拂的伎樂供養天人。洞口的內壁兩側是大型浮雕,分為《維摩變》、《佛本生故事》、《帝後禮佛圖》、《十神王像》四層。龍門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禮佛圖,以賓陽中洞的為最佳,但是已經被盜往國外。
在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葯方洞,葯方洞因其洞窟內刻有大量古代的葯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葯方,還能治療現代人所說的疑難雜症,比如治療消渴,也就是糖尿病。這些葯方比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還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陽龍門開窟造像活動的終結是以賓陽中洞的停工為標志的。
隨著北魏王朝的滅亡,龍門石窟的開鑿趨於衰落,沉寂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從開國到盛唐的一百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歷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先後大體自南而北,集中在龍門的西山,到了武則天時期,一部分才轉移到了東山,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龍門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唐代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是位於龍門西山北端的潛溪寺。這時正是中國佛教「凈土宗」建立的時期。
唐代開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雖然石窟造像屬於佛教藝術,但它跟政治緊密相連。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還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寶座的蹤跡。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為唐高宗、武則天及太子諸王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宮廷大監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等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體為唐高宗及武則天發願雕造的。
在武則天當皇後期間,特別迷信彌勒。為此,她在龍門廣造彌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佛為主尊的洞窟。
龍門石窟成千上萬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於龍門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個南北寬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龕。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盧舍那大佛。大佛通高十七米多,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營的皇家開龕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為此,武則天曾經與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錢二萬貫」。而當地更是傳說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盧舍那佛被賦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眉若新月,眼瞼下垂,雙目俯視,嘴巴微翹而又含笑不露,她莊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傳說,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龍門,參加主佛盧舍那的開光儀式。
龍門石窟在唐代的造像與北魏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唐代的造像題材中彌勒佛的造像數量僅次於阿彌陀佛,釋迦卻顯著減少,菩薩中以大勢至、觀世音為最多。
在藝術上,唐代的圓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紋更加流動飄逸,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適當加以誇張,充滿雄強的氣勢和向外迸發的力量。它們在借鑒外來雕刻的同時,還吸取了中原地區傳統藝術的手法。
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高潮結束於公元705年前後,這一年武則天退位,同年去世,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也就日見絕跡了。而龍門石窟的輝煌歷史,也伴隨著彌勒神靈的消失,從絢爛的頂峰跌落了下來。
龍門石窟自北魏開鑿以來,已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滄桑,它見證了中國歷朝歷代的演變,見證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龍門石窟斷斷續續開鑿了四百多年,經過了四百多年的苦心營造,不同時期的能工巧匠在龍門石窟創造出不朽的藝術作品,被世界稱為我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於公元675年建成完工,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傳說盧舍那大佛的臉是根據武則天的面容建造的。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所謂「龍門二十品」是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朴、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編輯本段]【文物珍藏】
龍門博物館藏有造像36座、題記8塊、雕像48件、器物32件、瓷器64件、青銅器32件、磚雕64塊、石刻16件、書畫碑刻160件、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雕刻風格】
主要以佛像造像為主,延習北魏、唐代雕刻風格。

④ 龍門石窟的詳細介紹資料,

龍門石窟是中來國石刻藝術寶庫之源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4)龍門石窟是怎麼雕刻的擴展閱讀: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⑤ 龍門石窟中古魏雕刻與古唐雕刻的區別

龍門石窟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493AD)開始營造,歷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400餘年,雕像多數為北魏和盛唐兩個時期的雕刻作品。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魏窟——北魏雕像特點是體態修長,面容清瘦。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的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佞佛的歷史情態。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唐窟——唐朝雕像的特點是臉部豐滿圓潤,體現唐朝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時尚。龍門石窟造像最盛期是在唐朝,唐朝雕造的石窟數量占所有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主佛盧舍那總高17.14米,頭高3米,耳長1.9米,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 盧舍那在佛經裡面的意思是光明遍照。盧舍那大佛面容豐滿,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奉先寺規模最宏大,藝術最精美,寓意最深刻,代表性最強,是龍門石窟中的核心石窟。

龍門石窟雕刻藝術的意義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窟內造像雕刻精湛,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龍門石窟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與魏晉和南朝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它石窟所無法比擬的。

⑥ 洛陽龍門石窟是人工刻雕的嗎

是的,龍門石窟是北魏開始建造的。作為中國佛教文化和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龍門石窟在河南洛陽已經矗立千年,它如同一個獨立於時間輪回之外的王國,雲卷雲舒間刻畫著歷史和文化和色彩印痕。

⑦ 龍門石窟是怎麼刻出來的

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血刻出來的。

⑧ 龍門石窟中的雕像有什麼特點

歷史意來義
《帝後禮佛源圖》是我國雕塑史上的珍品,可惜在三十年代被美國人普愛倫勾結北平琉璃廠的古董奸商盜鑿而去。從原壁被鑿的痕跡和殘存的浮雕斑痕,以及後來在奸商家中查出的幾箱浮雕碎塊來看,恐怕原作已被鑿毀,現藏於美國的只是復製品。這無疑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大悲劇。
深層含義
《帝後禮佛圖》反映了北魏上流階層崇佛信佛活動的一個典型場面。
北魏統治集團利用佛教作為政治工具,以制民先制心,使百姓在佛教因緣說教下,認命今世,苦修來世,接受命運的擺布,不作亂犯上為目的,通過禮佛,起到上行下效,愚弄百姓的作用

⑨ 龍門石窟是什麼樣的

在我國絢麗多姿的文化寶庫中,石窟雕像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之中龍門石窟以它年代之久遠、蘊含之豐富、保存之完整堪為眾窟之冠。在這里有距今1600餘年北魏時期的摩崖雕像,有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章、墨寶,有風格各異的洞窟寺廟,有散布於溝崖山壁的佛龕、題刻。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為我們探尋佛教在我國發展的足跡,研究華夏文明發展的歷史提供了極為形象生動的資料。龍門石窟這個人類文化藝術的寶藏,是我國文明歷史的寫照,是尋古探幽的良師,是一部厚重無價的史卷。今天,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透過歲月的隔障,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幅記載龍門石窟所走過的滄桑歲月的畫卷。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距市區12公里。乘車出洛陽老城向正南行駛,一條筆直的大道一直通到龍門。這里兩山夾一水,東邊的山叫香山,西邊的山就叫龍門山,中間的水叫伊水。由於這里東西兩山陡然對峙,確實叫人感到是一道「門」。不過,龍門這個名稱是隋唐以後才廣泛使用的。春秋戰國時期,這里被稱做「闕塞」。「闕」的意思是障壁中間開口處,即宮門。「塞」有防塞和堡壘兩種意思。從這個名稱上我們可以看到,這里是洛陽城南面的要塞。由於河的名稱叫伊水,所以這里又有「伊闕」之稱,意思說伊水為兩側的高山所夾,像是一道狹門。

隋唐以後,這里則通稱龍門了。據說,此處通稱龍門,與隋煬帝對此處地形的感嘆有關。史載,「煬帝嘗登邙山,觀伊闕,顧曰:『此非龍門耶?自古何不建都於此?』」在隋朝以前,洛陽曾經做過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五個王朝的都城。隋煬帝在此所說的「自古何不建都於此?」是指為何不對著龍門口而建都城。後來,隋煬帝果然把東都建在了這里。從隋煬帝的感嘆中,我們能夠看出龍門這一帶地理龍門石窟外景位置的重要。也正是因為隋煬帝有如此感嘆,「龍門」這一稱呼才取代「闕塞」、「伊闕」,成了此地的通稱。石窟便是在伊水兩岸的香山和龍門山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上開鑿的。

龍門石窟如同無數個蜂窩,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伊水兩岸綿延1公里長的山岩上。據統計,龍門石窟共有2100個,佛像10萬余尊,碑文題記2870塊,石雕佛塔40餘座。龍門石窟前後共營造了1000餘年。其中集中營造時間為150餘年,亦即北魏進行的第一次營建高潮,歷時40餘年,和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在位時期進行的第二次營建高潮,歷時110餘年。1000餘年的營造史儼然就是一段雕塑藝術的發展史。

北魏開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龍門山,古陽洞、賓陽洞、石窟寺、蓮花洞是魏窟的代表作。古陽洞是支持孝文帝遷都的王公貴族和高級將領為孝文帝雕造的,洞高11米,寬6.85米,深14.5米。早期的造像都在上部,較晚的在下部。後壁是高大的一佛二菩薩像,左右壁為趺坐釋迦世尊像和彌勒佛像。賓陽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做「功德」而營建的,共三洞,其中中洞最為富麗堂皇。賓陽洞洞口的兩旁有兩個金剛力士,後壁主像為釋迦牟尼佛。在前壁入口的兩側原來有浮雕三層,上層為文殊問疾,中層為摩訶薩埵太子及須大拏太子本生故事,下層是有名的「帝後禮佛圖」,分別以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為中心,組成南北相對的禮佛行進隊列。這兩幅雕刻生動的作品,1934年均被外國不法商人勾結北京古玩奸商岳彬盜走,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藝術博物館。石窟寺位於西山南部,為北魏孝明帝時營造。窟內雕刻豐富,正龕兩側有菩提樹,轉角處雕供養人,在南北兩壁的下部各雕有禮佛圖一幅。蓮花洞是北魏晚期開鑿的。因窟頂雕有一朵大蓮花而得名。窟內龕額構圖精美,有尖拱、眉拱和屋檐拱等式樣,裝飾花紋精雕細刻,富於變化。

唐代是龍門開窟造像的第二個高潮,也是龍門石窟在規模上和藝術成就上的鼎盛期。唐高祖武德年間,造像甚少。而太宗貞觀年間和高宗永徽年間的造像數量卻相當多。如貞觀十五年(641)前後,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泰才繼續營造了北魏始鑿的賓陽南洞,永徽年間及稍後一些時候,又續鑿了北洞和始鑿潛溪寺。高宗永隆元年(680)還完成了萬佛洞的開鑿。武則天立為皇後至武周時期,龍門開窟造像的熱潮達到頂峰,營建的大、中型窟龕較多,其中以奉先寺最具代表性。唐中葉以後。開窟造像的規模和數量卻日漸式微。

奉先者,「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即奉祀祖先之意。這里因宋時加蓋了9間木構保護性屋檐建築,因此,又俗稱「九間房」。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其瑰麗磅礴之勢,令人驚奇贊嘆。關於奉先寺的營造時間,唐玄宗開元十年(722)補刊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這樣寫道:「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薩七十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五十尺。」「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畢功。」參照賓陽洞營建的速度推測,奉先寺大概開鑿於永徽年間,前後用了近20年時間。奉先寺造像布局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的梵名是「盧舍那」。盧舍那即所謂報復佛,譯名「凈滿」,「以諸惡都盡故雲凈,眾德悉備故雲滿」。盧舍那坐佛總高度達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是龍門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該像螺形發髻,身披袈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面龐清秀豐滿,寓微笑於唇間,蓄愛撫於目光,溫雅敦厚,賢惠聰穎,表情庄嚴、溫和、睿智、慈慧。盧舍那佛兩側侍立的二弟子,是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形象。迦葉,雖已風化崩圮,但從僅剩下的頭像局部來看,儼然是一位嚴謹持重、飽經風霜的老僧。而阿難則文靜溫順,衣著朴實,宛如一位虔誠的小和尚。兩側侍立的菩薩,皆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帛,下衣長裙;薄衣貼體,衣裙飄灑,有出水之勢,實乃雍容華貴的貴族婦女形象。南北兩壁還各雕一天王、一力士。北壁天王盔甲嚴整,足蹬戰靴,下踏夜叉,左手撐腰,右手托塔,面相威武,氣勢逼人。同側力士則赤膊袒胸,蹙眉怒目,筋肌突起,咄咄逼人,如聞其聲。南壁天王雖遭嚴重自然風化圮毀。但其足下的夜叉很有特點。侍立在兩側梳雙髻,著長裙,穿雲頭履的供養人。雖也略有殘損,但兩個妙齡侍女的身分依稀可辨。

龍門石窟1000餘年的營造史儼然就是一段雕塑藝術的發展史。首先,在刀法上,龍門石窟石像的雕塑經歷了一個從平直刀法向圓刀雕刻的演變過程。雲岡石窟的石像,多是雕工們採用平直刀法雕刻而成的。這種方法,概括洗練,但形體衣褶稜角生硬,似乎與人世還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龍門石窟營造的前期,仍然保持著這種手法。但後期則不同了,在後期,雕刻的手法已由平直刀法演化為圓刀刀法。圓刀雕刻使形象本身和衣褶的生硬稜角轉折消失。這就給人以親切的世俗化之感,似乎與人間的鴻溝已經縮小。其次,在造像風格上,龍門石窟完成了從粗放洗練向入微寫實藝術境界的過渡。雲岡石窟,以至龍門石窟早期石像的雕刻,多帶有奔放粗獷、大體大面、概括洗練的風格。有人分析這或許是鮮卑少數民族本身固有特點的反映。但後期,造像風格有了變化。粗放洗練的風格逐漸為精細入微、一絲不苟、趨向寫實的風格所代替。例如,賓陽中洞的佛、菩薩造像就體現了這個風格特點。用這個風格雕塑的中央坐佛,神態自然生動,流露著神秘的淺笑,於嚴肅中表現出和藹慈祥的神態。特別是兩只手的雕刻,令人感到與真手一樣,使堅硬的頑石變成了活的肌肉。這一變化可以看做是北魏統治者推行漢化政策,並有意接受漢民族藝術傳統的結果。再次,在總體構思上,龍門石窟存在著一個由想像走向表現生活的發展軌跡。石窟是佛教地廟的一種形式,所以石窟石像的組合自然要反映天國境界,具有一種想像的神秘色彩,早期的石窟構思即反映了這一特點。後期,特別是唐朝的石窟構思就變得與現實生活接近了。比如奉先寺盧舍那佛實際是武則天的化身,弟子阿難、菩薩、天王、力士等等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就是說,表面上它也仍然是天國世界,但實際上卻是現實的反映。龍門石窟的這些藝術成就,使其成為典型的中國式佛教石窟藝術,並影響到了周圍的石窟營造,甚至波及到邊遠地區,成為中國石窟寺網的中心點。諸如鞏縣石窟寺、浚縣千佛洞和摩崖大彌勒佛、新安鴻慶寺、陝縣溫塘石窟、伊川石佛寺以及偃師水泉石窟等,都是受龍門石窟雕塑藝術直接影響的產物,甚至可以說是龍門母窟的子窟。

龍門石窟不僅有大量雕塑精美的石像,還有大量的記述修建石窟和雕琢佛像時間及緣由的碑碣石銘。據統計,龍門造像題記和其他碑碣約3600多塊。這當中有相當部分都是書法珍品,特別是北魏時期的碑碣石銘。它們不僅本身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字體——魏碑體。所謂魏碑體就是一種以楷書為主,而用筆又稍帶隸書意味的書體,它是在融匯了漢楷和晉隸兩種書體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龍門石窟所形成的魏碑體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即古陽洞和老龍窩崖壁上的20塊造像題記(其中19塊在古陽洞)。「龍門二十品」的字均為方筆書寫,字的轉折、撇、捺都見棱見角,字形樸拙,結構緊密,極其硬挺有力。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雖說不像南朝楷書那樣代表了書體發展的方向,但它也畢竟順應了北方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較緩慢地在隸書特別是晉隸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並且相當成熟的魏碑體。

龍門石窟是中國民族傳統藝術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營造藝術,雖然是源自印度,但它從一開始就不是印度石窟寺藝術的模仿或翻版,而是融匯中外雕塑藝術、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再創造。它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善於學習、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精華,從而不斷地創造、發展民族新文化、新藝術的優良傳統。

⑩ 傳說洛陽龍門石窟是怎樣來的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回山上放牧,在湖裡答打魚,過著平靜的生活。

其實,龍門石窟的產生自有其歷史緣由,但這則神話傳說,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也贊美了龍門石窟巧奪天工,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