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雕刻印鈕
1. 印鈕的雕刻方法有什麼雕和什麼雕兩種
印鈕的雕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圓雕,也叫立體雕刻。這種 雕刻方法大多是寫實性地雕刻各種人物、動物、魚蟲、花果等。另一 種為淺浮雕,就是直接在印石的一面。
2. 雕刻印章一般可以用什麼來作為工具
這個要看雕刻什麼材質的印章了。一般木質、橡皮的印章,葯用薄的,鋒利的刀具版。要權是玉質的印章,則要用機雕了,金剛砂的砣輪。刻銅質的印章要用硬質鑿刀,夾在夾床上鑿刻。
要是軟石的印章,用刀刃比較鈍的刻刀即可。
3. 雕刻的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與福州的脫胎漆器、軟木畫合稱「榕城三絕」。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形、石紋均極豐富,晶瑩滋潤,品種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爾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的特點,民間稱之為「石帝」、「石後」,並有「貴石而賤玉」之說。
具有獨立造型的壽山石雕刻品的出現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采,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最終形成。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壽山石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現東門、西門兩大流派。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鑒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
4. 石獅子雕像嘴裡的石球怎麼放進去的
石獅子嘴裡含的球的雕刻有四種做法:
1、球在嘴裡做出來,先把獅子的舌頭和牙齒還有里邊的圓球和外邊的嘴後方用鉛筆畫出它的輪廓,用雕刻工具把多餘的石料去掉,直到嘴裡能呈現出一個長的圓球形狀來。
然後再一點一點的把圓球上方和下方的多餘的去掉,動作一定要慢。直到球能下來,然後再打磨圓球,直到圓球美觀為止。
最後把獅子的牙齒和舌頭雕刻精細,這樣石獅子的圓球雕刻就完成了。
2、直接把牙齒去掉,在外邊把圓球做好,然後把圓球放進去,最後把牙齒用石材專用膠粘上,再進行打磨。
3、做一個小一點的圓球,牙齒什麼的都是完好的,就是把球做小一點放在外邊,然後放進去,最後把能放進去的地方用石材專業膠進行粘補,在進行處理。
4、做兩個半球,放進去之後用石材專業膠進行粘補。
(4)如何雕刻印鈕擴展閱讀:
石獅種類
1、北京獅:顧名思義,北京獅就是北京的石獅,是指北京故宮的石獅。北京獅的造型一般尊嚴而又大氣,它是皇權的象徵。
北京獅是皇家守衛門戶確保皇宮安寧的瑞獸,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它體態壯碩雄健、威錳無比、氣勢非常。
統治者認為獅子不但可以避邪,還可帶來祥瑞之氣。北京獅為雌雄一對。獅頭飾鬃髦,頸懸響鈴,肌肉發達,氣勢雄偉。
雌獅前左腳下有一幼獅仰卧作嬉戲狀,雄獅前右腳撫踩一綉球。底座有繁縟精緻的卷葉紋。故宮銅獅已成為所有傳統獅子造型中的典範。
2、獻錢獅:是因石獅造型前一般常飾一串古錢而得名,它是南方石獅當中的一種造型。獻錢獅寓有招財進寶之意,造型可愛乖巧,富有靈性。
它是民間最為常見的一種石獅造型之一,常擺放於寺廟或是祠堂門前。獻錢獅一般也為雌雄一對,雄獅常飾於大串的銅錢,寓意招財進寶。而雌獅則戲玩著小獅子,寓意人丁興旺之意。
5. 古代人的帶鉤帶扣和印紐有什麼雕刻手法
古代人用以扣連衣著的帶鉤,在西漢時代,也多是非常精美的工藝雕刻品,一般內有玉雕容和銅鑄兩種不同型制。設計者多利用鉤的形式雕鑄為一隻猛獸或盤龍,有的還用鑲嵌的工藝手法,製成為一件非常精緻的雕刻晶。至於印章的紐則是更小型的裝飾雕刻,多數雕為獅、虎或象徵延年益壽的金龜,形體雖小,有的藝術性也是很強的。
6. 四枚祖上甾下的印章。根據圖片,那位老師分辯的出是什麼材質的印章根據雕刻印紐能否分出那個朝代刻的
壽山石,不能
7. 全國十大玉雕師傅是誰
在眾多玉雕大師抄中,揭襲陽的張林喬玉雕大師雕刻風格新穎細膩,雕工精細,具有非常高的欣賞價值,同時賦予了翡翠無上的價值。
8. 我國的四大名刻是指什麼雕刻
福建壽山石雕被譽為「榕城三寶」之一,為中國玉石雕刻百花園中的奇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青田石質地精純,色彩豐富,便於雕琢。為歷代金石書畫家們所青睞。昌代石色麗質嫩,適合用於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擺件。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採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雕刻 壽山石 青田石 昌化石 巴林石 壽山石 福建壽山石雕被譽為「榕城三寶」之一,為中國玉石雕刻百花園中的奇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壽山石,有「石帝」「石後」之稱,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之六德,其石質、石色、石形,石紋豐富多彩,晶瑩滋潤,儲藏品種豐富,硬度為摩爾 2.5 — 2.7 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貴石而賤玉」之說。福州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將它打磨成石珠、石鏃了。目前已出土發現壽山石雕刻品距今已 1500 年了。南宋時,壽山石礦已規模開采。經元、明、清發展,形成了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
壽山石雕刻藝術品精巧絕倫、巧奪天工。明、清時期,壽山石雕的印鈕技法已達到極高的境界,明、清後期,對壽山石印章情有獨鍾,康熙等皇帝用壽山制寶璽,壽山石印章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徵,壽山石特別是田黃石身價也隨之倍增,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有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壽山石雕刻藝術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它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之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鑒賞收藏家們好評,壽山石在中國玉石傳統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其工藝品常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國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壽山石雕刻工藝品,特別是壽山石印章更是受到世人們親睞。壽山石工藝品已經成為中國玉石雕刻品中「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以石會友」、「以石增緣」、「以石增情」成為壽山石文化藝術的一大特色。青田石 浙江省東南部的甌江中下游,有座縣城叫「青田」。因出產青田印石而十分著名。青田石質地精純,色彩豐富,便於雕琢。為歷代金石書畫家們所青睞。在青田石的眾多品類中,燈光凍,封門青等都是其中的名貴品種。青田石產於浙江省,距青田縣城20里的白羊山上。這里地處甌江中游,括蒼山南麓,青田石因產地而得名。青田石是一種著名的雕刻材料。
青田石是一種變質的中酸性火山岩,叫流紋岩質凝灰岩,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還有石英、絹雲母、硅線石、綠簾石和一水硬鋁石等。顏色很雜,紅、黃、藍、白、黑都有,岩石的色彩與岩石的化學萬分有關,當三氧化鐵含量高時,呈紅色,會計師低時呈黃色,更低時為青白色。岩石硬度中等,玉石含葉蠟石、絹雲母、硬鋁石等礦物,所以岩石有滑膩感。
青田石刻始於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宋朝時的青田石,主要用來刻制圖章、石碗、筆筒、筆架和香爐等。到了清朝,青田石刻有文玩、實用品發展到雕人物、山水。從淺刻、浮雕、立體圖雕到多層鏤雕,並充分利用石料上的「巧色」,使青田石刻的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郭沫若有詩贊頌說:「青田有奇石,壽山足比肩,匪獨青如玉,五彩竟相宜」。
在工藝美術界,把青田石分為「凍石」和「圖書石」兩大類,而以凍石尤為著名。凍石半透明,潔白如玉,象冰凍一樣,所以稱之為「凍石」。古人往往以「凝脂」、「凍密」來形容它。按石質、顏色、紋理,凍石還可以分為20多種,如魚腦凍、青田凍、紫檀凍等。其中最名貴的要數燈光凍。它與福建壽山的田黃石、昌化的雞血石,並稱三大佳石。凍石一般都做圖章材料。圖書石比凍石差一些,質地滑膩、細致、顏色有紅、黃、藍、黑、白、紫、褐等,是刻圖章的原料。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工藝美術的發展,青田石的用途日益廣泛,不僅作為雕刻石料、建築材料和陶瓷原料的填充料,還用作分子篩、人造金剛石的模具和耐火材料等。昌化石 產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岩山。由於古時的該地區錄屬於昌化縣。因此,當地的這種石頭就取名昌化石。昌代石色麗質嫩,適合用於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擺件。昌化石其中的部分礦石經過硃砂的滲染,形成了世上罕有的「雞血石」,昌化雞血石是印石中的珍貴品種。昌化石因產於浙江臨安昌化而得名。亦是我國最著名的四大系印章石之一。
昌化石產浙江省臨安昌化鎮。昌化石具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品種很多,大部色澤沉著,性韌澀,明顯帶有團片狀細白粉點。按色分有白凍(透明,或稱魚腦凍)、田黃凍、桃花凍、牛角凍、砂凍、藕粉凍(為主)等,均為優良品種。色純無雜者稀貴,質地纖密,韌而澀刀,少含砂丁及雜質(澀,非貶義)。
昌化石的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地開石為主,常含有高齡石等粘土礦物。還常含有未完全蝕變成地開石的硬質石英斑晶,硬度遠遠大於地開石,工藝上稱其為「砂丁」,為雕刻家所大忌。因而,「砂丁」的多少直接影響昌化石的質量。
昌化石石質相對多砂,一般都較壽山石和青田石稍堅,且硬度變化較大。質地也不如二者細膩。但也有質地細嫩者及各種顏色凍石。昌化石的顏色有白、黑、紅、黃、灰等各種顏色,品種也細分成很多種,多以顏色劃分。如白色者稱「白昌化」,黑色或灰色雜黑色者稱「黑昌化」,多色相間者則稱「花昌化」。而昌化石中,自古至今,自國內海外,最負盛名的便是「印石三寶」之一的「昌化雞血石」了。巴林石 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以北的200公里的巴林右旗,有一座名叫「雅馬圖」的山峰,以出產巴林印石而著稱。該山分為東西兩峰,東峰高聳,印石的礦脈縱橫山腰,產量頗豐。西峰略矮,所產印石質地通靈。色澤瑰麗,巴林石的佳品也多出於此處。
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採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巴林雞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極品,歷來就有"世界雞血石在中國,中國雞血石在巴林"的說法。其石質地溫潤堅實,石上斑斑血跡聚散有致,紅光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新近開采大塊雞血石,其色彩對比強烈,光彩可人,分外奪目。其大小為國內最大,被稱為"中國雞血石王"。
巴林福黃石,與壽山田黃石不分伯仲,被稱為"姊妹石",其石質地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暇,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於一身,鳳毛麟角,珍貴至極,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
巴林彩石,其彩色圖案以天然見長,色彩艷麗多姿,紋理惟妙惟肖,美麗奇妙。巴林彩石上絢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畫面,鬼斧神工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奧妙。國內唯巴林盛產彩石,實屬獨一無二。
巴林凍石,石質細潤,同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其彩霞凍石更為珍貴,潔白透明,肌體中所滲之雲霞狀紅色紋理變化無窮,猶如一幅旭日噴薄,紅霞漫天的水彩畫,絕非他石之匹敵
9. 清代晚期壽山雕刻家
林元水(1876~1937年),閩縣後嶼鄉人。幼隨堂兄林元珠學習壽山石雕。擅長人物、古獸,尤擅雕刻飛鰲印鈕。刻人物須發、海浪波濤,喜用尖刀開絲,接連不斷,精巧絕妙,頗稱「絕技」。
林清卿(1876~1948年),福州西門外鳳尾鄉人。早年師從陳可應,後停刀學習國畫,致力古代石刻、畫磚銘文等研究。他以刀代筆,融畫理於雕技,獨辟蹊徑,自成一家,開創當代薄意藝術之先河。作品題材廣泛、立意新穎、布局雅緻、景物生動;其薄意墨拓,舒展大氣,渾如一體,妙似韻味無窮的國畫,令人贊嘆不已。林清卿的「薄意」風格對當代壽山石雕刻工藝很有影響。被譽為「西門清」。福州的高官富商請他到家中雕刻印章者甚多。龔綸在《壽山石譜》中贊他:「精巧絕倫,真能用刀如筆,在楊(璇)、周(尚鈞)二家,別開生面者」。
林文寶(1883~1944年),小名牛姆,侯官縣西門半街人,師從西門派創始人潘玉進,專攻獸鈕雕刻,造型古樸、風格超逸,名重一時,被譽為「鈕工一巨擘」。他的作品對後代影響較大。林文寶雕鈕,題材廣泛,精於古獸、博古,凡魚蟲走獸皆可入鈕。陳子奮《頤諼樓印話》評他:「獅、虎、魚、龍,絕肖古刻,博古彷彿於鍾鼎彝器之紋。尤以印頂尖、圓、斜、扁之不同,依勢肖形,俱能契古。」他身懷絕技,晚年卻貧病交加,慘死於街頭。
林友清(1894~1970年),原名友琛、友深,號渭承,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珠學藝,得其真傳。擅長鈕雕及人物圓雕,亦喜作薄意、浮雕。其作品古意濃郁,雅淡靈巧,與林清卿齊名,被號為「東門清」。1955年,參加後嶼壽山石刻生產小組,翌年,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作品多次被選送出國展覽。他有較深的古典文學修養,作品《和平之友》、《西山跨虎》、《牛郎織女》等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他的雕刻要訣是:「相度石勢,以工配石,以石取形」、「以能變為上」。在實踐與理論上均有建樹。
林友竹(1904~1952年),乳名「竹竹」,福州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水學習壽山石雕,後拜鄭仁蛟為師,專攻圓雕,作品以仙、佛、仕女為佳。代表作有《紅樓夢》、《走單騎》、《太白醉酒》。能依石造型,用刀簡練,巧用俏色,以善於「量材取巧」聞名於世。他性情豪爽,多交藝友,廣收門徒。除傳藝於長子林炳生外,還收有郭功森、郭懋介、林發述等高徒。
10. 中國清朝至民國著名微雕刻家有哪些
如下:林元水(1876~1937年),閩縣後嶼鄉人。幼隨堂兄林元珠學習壽山石雕。擅長人物、古獸,尤擅雕刻飛鰲印鈕。刻人物須發、海浪波濤,喜用尖刀開絲,接連不斷,精巧絕妙,頗稱「絕技」。
林清卿(1876~1948年),福州西門外鳳尾鄉人。早年師從陳可應,後停刀學習國畫,致力古代石刻、畫磚銘文等研究。他以刀代筆,融畫理於雕技,獨辟蹊徑,自成一家,開創當代薄意藝術之先河。作品題材廣泛、立意新穎、布局雅緻、景物生動;其薄意墨拓,舒展大氣,渾如一體,妙似韻味無窮的國畫,令人贊嘆不已。林清卿的「薄意」風格對當代壽山石雕刻工藝很有影響。被譽為「西門清」。福州的高官富商請他到家中雕刻印章者甚多。龔綸在《壽山石譜》中贊他:「精巧絕倫,真能用刀如筆,在楊(璇)、周(尚鈞)二家,別開生面者」。
林文寶(1883~1944年),小名牛姆,侯官縣西門半街人,師從西門派創始人潘玉進,專攻獸鈕雕刻,造型古樸、風格超逸,名重一時,被譽為「鈕工一巨擘」。他的作品對後代影響較大。林文寶雕鈕,題材廣泛,精於古獸、博古,凡魚蟲走獸皆可入鈕。陳子奮《頤諼樓印話》評他:「獅、虎、魚、龍,絕肖古刻,博古彷彿於鍾鼎彝器之紋。尤以印頂尖、圓、斜、扁之不同,依勢肖形,俱能契古。」他身懷絕技,晚年卻貧病交加,慘死於街頭。
林友清(1894~1970年),原名友琛、友深,號渭承,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珠學藝,得其真傳。擅長鈕雕及人物圓雕,亦喜作薄意、浮雕。其作品古意濃郁,雅淡靈巧,與林清卿齊名,被號為「東門清」。1955年,參加後嶼壽山石刻生產小組,翌年,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作品多次被選送出國展覽。他有較深的古典文學修養,作品《和平之友》、《西山跨虎》、《牛郎織女》等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他的雕刻要訣是:「相度石勢,以工配石,以石取形」、「以能變為上」。在實踐與理論上均有建樹。
林友竹(1904~1952年),乳名「竹竹」,福州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水學習壽山石雕,後拜鄭仁蛟為師,專攻圓雕,作品以仙、佛、仕女為佳。代表作有《紅樓夢》、《走單騎》、《太白醉酒》。能依石造型,用刀簡練,巧用俏色,以善於「量材取巧」聞名於世。他性情豪爽,多交藝友,廣收門徒。除傳藝於長子林炳生外,還收有郭功森、郭懋介、林發述等高徒。
這些是民國時期的雕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