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用什麼樣的雕刻頭
Ⅰ 牙雕是象牙做的嗎
傳統上說的牙雕就是指用象牙雕刻而成的藝術品,
象牙質地細膩,硬度適中,光澤柔和,牙紋細潔,很自然是製作高檔工藝品的天然好材料。象牙自牙頭開始,有小黑點,一直延伸到空心的管口部心,稱之為心。如果我們把象牙尖橫斷切開,就可以發現象牙的心,大致分三種:太陽心、芝麻心、糟心。以太陽心最好,芝麻心次之,糟心最差,也比較少。象牙有其自然的紋路,以牙心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牙紋也變得越來越粗,象牙天然的紋為「人」字形和網狀形。
明清時期,隨著竹、木雕刻藝術的高度發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工藝也普遍發展起來,雕刻藝人在融入竹木角雕的風格時,保留了象牙的自身特點,以其潔白玲瓏、溫潤典雅的風貌取勝。當時在宮廷內專設工場,雕刻工藝細膩繁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照繪畫筆意,著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以典雅高貴風格稱雄。
有專家指出,象牙雕刻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指的是北京牙雕,主要是宮廷製品。當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愛好藝術,在宮中就有專制象牙製品的作坊。宮廷雕刻藝匠做工細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照繪畫筆意,著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漸形成了華麗、庄嚴、纖細、富貴、典雅的風格。南派指廣州牙雕。由於廣州是一個沿海口岸,外來的象牙首先抵達廣州,廣州逐漸開始象牙雕刻藝術。廣州象牙製作側重雕工,講究雕刻和漂白色彩的裝飾,多以質白瑩潤、精鏤細刻、玲瓏剔透見長。
Ⅱ 象牙雕刻的技法風格
象牙雕刻手法多樣,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運用。
圓雕,一般採用整段象牙為雕料,雕刻成立體的造型。這種表現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嫻熟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及創造能力。一般一些桌案擺件和人物類雕像採用這種表現手法。清代的圓雕人物,風格稍顯繁瑣,已比較注重衣褶的刻劃,更增加質感。牙雕「持經觀音」,手持經卷,閉目而坐,其形容儀范體現出觀音菩薩的清凈端莊、慈悲的道德風范。坐像雖小,但雕像特別注重衣飾的刻劃、線條明顯增多,刀法流暢但稍欠渾厚,與明代牙雕人物風格迥然不同。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體的層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後層次關系和半立體效果。浮雕是一種應用范圍較廣的造型形式,有淺浮雕與高浮雕之分。淺浮雕是陽紋雕刻低於高浮雕而又高於薄地陽文雕刻法,屬於平面雕刻,但具有明顯的層次感,大多數的象牙雕刻都有運用此法。高浮雕,是介於圓雕和平面雕之間,屬一種半立體的雕刻形式,具有較強的空間感。如牙雕漁樵圖筆筒,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漁樵、牧童,畫面呈立體形於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明清以後,竹刻藝術極其繁榮,竹刻技法被較多地運用於牙雕工藝,再加上部分名竹藝人加入牙雕工藝之中,更加豐富了牙雕工藝的技術。如竹刻的毛雕法被運用到牙雕工藝,明代的象牙器物,如文具、酒籌等,畫上雕刻文字,圖畫多用毛雕法。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歲寒三友」紋筆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蘭、石,陰紋細刻如毫發,畫面緊湊而不擁擠。又刻行楷七言詩一首:「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白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間」,充滿著文人味。而「松蔭策杖圖」筆筒則仿竹雕鏟地法,將花紋以外的颳去,使主紋微微高於平面然後在上面作雕飾,這種刻法被稱為薄地陽文、「減底法」。這屬於陽刻但又結合陰刻的技法完成。例如刻人物時,先以此法作出輪廓,再在輪廓面上以陽刻的手法刻出面目等。
早在元代時,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在平板材料上按設計圖樣進行拉花鏤刻,再結合浮雕手法進行雕刻,形成剔透玲瓏之美。透雕成熟為鏤雕的重現基定了基礎。
鏤雕一般要綜合運用拔鏤,透雕技法才可實現。鏤雕的技法宋代已有,適合於象牙球的雕刻,象牙球古稱「鬼工球」,乾隆時期象牙球已發展到鏤雕十三層了。鏤雕工藝極其復雜,需要藝人有著高超的技術與素質才能完成。製作象牙球工序:先經鋸工開料,次由車工車成圓球,再車成里外自由轉動的若干層,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層雕刻花紋,鑿工把里層逐層鑿成精細的各種圖案,最後轉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為成品。牙球工藝在清代獲得了大發展,這種技藝發端於廣州,是廣州象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至清代,鏤空雕不僅僅用於象牙球的加工與製作,還被廣泛運用於其他牙雕擺件的裝飾。而同時,鏤雕與浮雕結合運用,成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徵。
清代,牙雕工藝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備,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漸走向繁復的趨向。製作裝飾精細而略帶瑣碎,這是清代牙雕工藝的總體趨向,雖雕工精細華麗,但又略帶繁雜,發展至近代尤為突出。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層組成寶塔形,頂端為圓鈕形式屋頂,揭蓋為空腔,兩側各附一獸首銜環耳,內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銀絲底座。瓶圓身透雕六層,除三層為暗八仙花紋外,其餘數層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羅漢等,人物多達百餘人,神情動態,皆不相同,在每層主紋之間,以回紋、菱形紋或蓮瓣紋間隔,使畫面層次逐漸厚重。
另有一項獨特的技藝——象牙編織,在清代獲得較大的發展,它是將象牙劈絲,磨光後再行編織而成作品。象牙劈絲技藝,在漢代就有,從此一直沒有間斷過。劈絲是編織中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它利用象牙細紋的紋理和具有韌性的特點,將象牙浸泡在特製的葯液中,待其軟化後,劈成厚薄寬窄均勻的薄片,牙片薄弱如紙,呈半透明狀,再將牙片打磨光滑呈現出潔白光澤,再行編織,品種有象牙席、宮扇等。由於氣候條件的限制,北方很少採用這項技術,廣州遂成為象牙編織的主要生產地。此項技術耗工費時,製作難度極大製成品價值相當昂貴。至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於它的製作勞民傷財,而其功用只是為了奢侈鬥富,乃下令禁止製作牙絲製品,從此,這項工藝逐步衰落,直到失傳。象牙具有良好的恆溫性能,比起竹,草等材料製成的席小,更為涼爽宜人。象牙編織席,現存世二張,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Ⅲ 中國哪裡產牙雕牙雕都是用象牙雕刻的嗎
哪裡產就不知道了,不過牙雕可不一定是象牙雕刻,不要讓人騙了
任何牙齒雕的東東都可以叫牙雕
Ⅳ 牙雕的牙雕發展
在我國諸多工藝美術中,象牙雕刻是具有獨特風華的一門。象牙屬於有機質、表面滑潤瑩澈如玉,紋理細密規則、易受刀,用之雕刻精巧的器物,即成天然與人工斧鑿之美的結合。
最初的象牙製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並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早在商周時代,我國的牙雕工藝就極其發達,後歷經漢、唐、宋、元、明代,牙雕工藝更為精湛。
清代,是牙雕工藝的鼎盛時代,牙雕與竹、木、角、金石等小件雕刻一樣,成為幾案上陳設珍玩。清代前朝,象牙雕刻繼承了明代的傳統,不論在生產技術或藝術創造方面,都有所發展。中期以後,象牙雕刻藝術創作方面走向了繁瑣堆飾。當時,象牙雕刻分宮廷手工藝與民間手工藝兩類,宮廷製作者精工細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繪畫筆意,著色、填彩均有一定的章法。雖然如此,但兩者是沒有絕對區別的,許多宮廷牙匠都是從民間直接招募的。清代的象牙雕刻已基本形成江南與廣東兩大藝術流派。由於文人雅士的偏愛,立意清新典雅的作品出現了,為了獲得好的作品,一大批文人畫家不僅設計構圖,還直接參與雕刻,使牙雕的風格出新的變化。
總體而言,象牙雕刻發展至清代,已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趨勢發展,大件牙雕已不常見。文房用具理所當然地成了牙雕工藝的主要部分。主要以文玩、裝飾品為主,筆筒、筆架、硯台、墨盒、水墨、鎮紙以及一些文具盒、印盒、畫托等都比較常見,這些象牙小件多以文人故事、花鳥圖案,吉祥題材為裝飾,有著濃郁的文人氣息。象牙雕刻成為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貴員的案頭把玩。
清代,象牙雕的實用品不是牙雕工藝的主要部分,但決不是完全不生產,也偶然生產,只為少數貴族服務,品種也只是筷、扇子之類的小件作品。其他還有燈、冠架、鞋拔、鼻煙壺之類的。
Ⅳ 象牙雕刻製品損壞怎樣修復
方法/步驟
1、保養注意點一、象牙是由磷酸鈣和有機體組成,冬天氣溫懸殊不定、氣候乾燥,容易導致象牙龜裂、老化、脆化。若象牙發生龜裂時,會發出「迫迫」的響聲。所以象牙製品的存放環境,應盡可能保持恆溫,其存放的適宜溫度在15-25度之間。
Ⅵ 牙雕的傳統工具有哪些種類
? 牙雕的傳統工具分兩類,一類是鑿活工具,一類是鏟活工具,兩類工具的刀口有薄厚之別。原因是鑿活要用敲錘擊打鑿子的頂部,所以鑿鋌較厚;鏟活只用手作推,按、切、刮的動作,所以刀口尺寸較小,口較薄。沉香佛珠 雕刻工具有扁鏟、圓口、反口、和尚頭、齊口等。這些工具口刃有不同大小,是專門用於起線、雕刻、找細、鏟平地子的工具。其中,扁鏟是薄口利刃,用於雕刻和刻直線、鑿直牆的主要工具。圓口是刃部呈圓弧形的刻刀,是雕刻和刻圓線的工具。而在紋理復雜的象牙料上用和尚頭進行雕刻,不易起塹碴。所謂和尚頭是一種正面平,而背面呈圓頭狀的刻刀,在紋理復雜的象牙料上用和尚頭進行雕刻,不易起塹;和尚頭還用於表面修光,特別是復雜的曲面修光,特別有效。 齊口則是無利刃的扁鏟,是將磨好的扁鏟刃直立於油石上,將鋒邊的刀刃磨成一個小平面。使用時利用前方的稜角來進行修刮,可以將象牙料的表面修颳得光潔平整。在浮雕紋樣中將地子找平,除利用扁鏟外,主要用齊口、和尚頭。 此外,象牙雕刻還使用框鋸、挖鋸,是去大料定形的工具,框鋸、挖鋸的形制與木工鋸相同,只不過鋸齒小,鋸條更薄。 古代打孔用舞鑽,這是一種利用皮帶帶動木桿轉動打孔的工具。舞鑽沿用至20世紀50年代初期,才被電動台鑽所代替。現代所用的電動工具有蛇皮鑽、手槍鑽、大吊鑽、風輪鑽、氣泵等。 廣東的牙雕工具與北方不同,特別是鏟活工具與北方不同。如有一種帶細鋸齒的微型刀鋸,用於製作幾何形紋飾,非常好用,效率優於用小蛇皮鑽。源《雕刻投資與收藏入門》
Ⅶ 世界著名的象牙雕刻 都有哪些
很難找!
40英尺高的雕像《宙斯》是希臘雕刻家斐迪亞斯用象牙雕刻而成的。
山東寧陽縣大汶口遺址出土的"迴旋紋透雕象牙梳"
象牙雕刻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工藝 ,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象牙雕刻品有鳥形象牙圓雕和雙鳥朝陽象牙雕刻等。還發現了骨雕品有雙頭鳳紋的骨匕和編織紋骨匕。這些器物,都雕刻得相當精緻,顯示出早在7,000年前我國遠古人類已掌握了精湛的雕刻技藝。
在歷代象牙雕刻作品中,有些作品已成為傳世珍寶,如在北京黃土坡出土的戰國墓中的象牙梳子,遼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把牙雕製品列為皇室用品;現代作品中如時金蘭製作的「文苑圖」、楊士惠設計製作的「踏雪見梅」等等。
http://www.lcsh.cn/seenews.asp?n_id=618
http://www.mycollect.net/blog/BlogShow.asp?f_id=1307
Ⅷ 想學雕刻牙雕
這個可以網上找一找視頻教程,可以先看一下視頻中怎麼教的,看看和自己想的一不一樣,如果有興趣,就可以看看貼吧,論壇,或者找一個培訓班,都可以學習。
Ⅸ 象牙雕刻的基本特點
1.明清的象牙雕刻都以小件居多。
2.象牙雕刻製作要經過鑿、鏟、開臉、磨、彩回熏五道工序,答明代象牙雕刻主要採用「圓雕+浮雕」兩種技法相結合,雕件風格多以圓潤細膩的把玩小件為主。
3.明代牙雕人物最出色,常見有仕女、現音、八仙、福祿壽三星和十八羅漢等,特點是人物的動態是藉助象牙料的自隅彎曲之形。
4.隨形雕刻,只是頭部兩側略有去料,全身去料很少,連手持器物都是隨料而做,不顧忌原來的形態;刀法簡練,衣紋採用富有裝飾性的大折疊式和陰劃線表現。
5.清朝則在前兩種雕法的基礎上增加了透雕技法,工藝更趨復雜繁瑣,追求奢華效果。
6.區別真假象牙的重要標志是看牙紋,真象牙的任何切面上都可以觀察到一種類似鏇削的線條,呈圓弧狀兩組交叉,而具菱形網格,也叫牙紋。
Ⅹ 漢代的象牙雕刻是什麼樣的
漢代的象牙雕刻已成為牙雕主流,其他的獸骨、獸牙雕刻則降為附屬。
作品的紋飾回可劃分成三類答:一是器面光素無紋的,如牙勺、牙碗等。
二是採用陰紋線刻或淺浮雕的表現手法,運刀柔美流暢,線條細如游絲,動感極強,題材則多取自於現實的生活,即使有神獸形象的出現,也趨於世俗化,不再有神奇詭秘的圖案,表現簡單明了,且多加菱形邊。三是模仿玉器雕刻,常見的有幾何紋、圈點紋。圈點紋出自白玉雕中的蒲紋、谷紋,特點是圓圈中心有小點。
漢代牙雕以線刻、淺浮雕為主,但也有個別作品採用深浮雕、鏤雕手法,造型別致生動,如《雞心佩》、《螭心佩》等。《西京雜記》還有漢武帝「以象牙簟賜給李夫人」的記載。
簟就是鋪墊用的席子。這種象牙簟,據明人祝京兆《野記》介紹,系用象牙絲編織而成,「凡象牙齒中悉是逐條縱攢於內,用法煮軟,牙逐條抽出之,柔韌如線,以織為席」,席面平整光滑,紋理細密均勻,且柔軟舒適,收卷自如,是當時的重要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