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雕刻受什麼雕刻影響
㈠ 古羅馬雕塑的獨特貢獻
古羅馬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8到7世紀,公元前5世紀以前,古羅馬處於原始部落階段,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0年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7至公元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 帝國時代古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1世紀希臘也被羅馬吞並,從此羅馬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古羅馬是古希臘國土的征服者,卻成了古希臘文化的被征服者。古羅馬雕塑藝術對西方文明的突出貢獻,正在於它對於古希臘雕塑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古羅馬雕塑藝術上承古希臘的優良傳統,並融入了本土埃特魯麗亞雕塑藝術和鑄銅、石雕技藝,在古希臘和中世紀之間,發揮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雕塑藝術在古羅馬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極高的地位,雕塑作品之多,在今天仍然是難以想像的。在肖像雕塑方面羅馬人取得了較大成就。羅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開始用石膏或蠟從死人臉上翻下模子,並彩繪製成真實感很強的面具,安放在家中。另一個原因是羅馬統治者極力炫耀個人權威、製造個人崇拜。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使作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世紀下半葉盛行「情緒肖像」。這類肖像較充分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在感情和心理狀態,表現手法也比過去豐富多了。如為了表現眼球受光明暗的變化,雕刻家在眼球上刻上深淺不等的圈。羅馬皇帝卡拉的雕像就是當時的代表作品。 古羅馬雕塑沿襲了古希臘雕塑的傳統,但更加世俗化,從而在寫實主義的道路上邁出了更為堅實的步伐。雕塑家在肖像作品中首先追求模特兒外形的逼真,而且注意人物個性的刻畫。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㈡ 古羅馬雕刻的成就包括什麼
米隆《擲鐵餅者》 (大理石,羅馬復製品,公元前5世紀,羅馬國立博物館藏)
米隆是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古希臘著名的雕刻家。他善於運用寫實手法創造性地刻畫人物在劇烈運動中的動態。《擲鐵餅者》便是他在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這一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出色的充滿活力的運動員形象。尤見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擲鐵餅這一運動的整個連續過程,表現了一種動態的美。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像拉滿的弓,使人產生一種發射的聯想。鐵餅和人頭的兩個圓形,左右呼應;緊貼地面的右腿如同一個軸心,使曲折的身體保持穩定。整個雕像給人的印象是:健美、莊重、和諧,洋溢著青春的活力。運動員之所以呈現出裸體的形態,是由古希臘人的社會風俗所決定的。因為,古希臘人在從事體育運動和宗教性的文藝演出活動時,男子往往赤身裸體。他們認為完美健康的人體乃是人的驕傲,是神性的體現。這種社會風俗反過來也促進了希臘人體雕像的發展,並且形成了西方美術中崇尚人體美的藝術傳統。
波利克利托斯《持矛者》 (大理石,羅馬復製品,公元前5世紀後半期)
波利克利托斯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論文:《規則》。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只留下《持矛者》和《束發帶的青年》等幾件羅馬時期復製品。其中《持矛者》尤為重要。它塑造了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即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是頭與全身的比例為7∶1。按照這樣的比例塑造的人體,顯得比較粗壯,但它是以均衡自然的體態和嚴格的比例表現出來的,符合當時希臘人審美趣味的標準的人體美。以至當時的雕刻家們就把這座雕像稱作「規則」,即把它看作是人體美的規則和典範。
《拉奧孔》 (大理石,高178厘米,公元前1世紀末,哈格桑德羅斯、波利多魯斯、阿典諾多魯斯等作,現藏羅馬梵蒂岡博物館)
這是1506年1月4日義大利人在羅馬舊皇宮的地基上挖葡萄園時發掘出土的一尊希臘雕刻原作。它的作者是羅得島的三位雕塑家。這件著名的群雕取材於希臘神話中關於特洛伊戰爭的傳說。傳說希臘人與特洛伊人作戰,10年不分勝負。後來希臘人巧施木馬計,攻入了特洛伊城。該城神廟祭司拉奧孔在特洛伊城被攻陷前,曾識破這木馬計,並提出警告。他的這一行動違背神意,宙斯派巨蛇將拉奧孔父子三人活活咬死。這件群雕正是表現拉奧孔父子被巨蛇纏咬,瀕於絕境時肉體的痛苦和拚命掙扎的情景。這一雕像被發掘出土時,拉奧孔的右臂已經殘缺。當時教皇即請雕刻大師米開朗基羅進行修復。米開朗基羅對此十分謹慎,只畫了一幅素描圖,並表示不敢隨意修復。後來由他的兩個門徒將拉奧孔的右臂修復成我們在有些圖片上看到的直伸的姿態。長期以來,許多美術史和美學著作中刊用的《拉奧孔》的圖片大多是這種形象。經過長期的研究論證,證明拉奧孔的右臂應當像本教科書刊出的圖片顯示的屈臂。
在這一雕像中,拉奧孔絲毫沒有神話人物的特點,而是一個普通的父親。他帶著兩個兒子處在即將被兩條兇猛的大蟒咬死的危險之中。作者在表現三個人的危境上,作了精心的安排。拉奧孔的左側是其長子。他的臉被蛇纏住。他被嚇呆了,極力想把腳從蛇的纏繞中拔出來。拉奧孔的次子已被蛇緊緊地纏住,在上胸已繞成一個結。他正努力掙脫右臂。他用左手想把蛇頭拉開,而蛇則正想從他手下鑽過去,沒有咬他。位居中央的拉奧孔極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從兩條蛇的包圍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正因為此他的臂部被蛇咬了一口。拉奧孔的身體急劇地向一邊躲避,胸部挺起,腹部收縮,頭垂向受傷的一邊。全身的肌肉正如18世紀德國著名美術史家溫克爾曼所說的:「肌肉運動已達到極限。它們像一座座小山丘相互緊密毗連,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下的力量與極度緊張。」「在這里痛苦流經所有肌肉、神經和血管。」(溫克爾曼:《古代藝術史》)
雕塑家們這一精心安排,使三個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既統一而又有變化,且顯得很有層次。正如18世紀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和美學家萊辛(1729年—1781年)在他的名著《拉奧孔》中指出的:「這無疑是一種很巧妙的構思,顯出了一種不平凡的圖畫的想像力。」
加爾橋 (公元14年,法國尼姆)
這是現存的著名的古羅馬高架輸水道,因位於今法國南部加爾河上,俗稱「加爾橋」。
注重實用的羅馬人,出於對外擴張和維護帝國統治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奴隸主階級奢侈生活的要求,興建了各種公共設施,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架輸水道。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將羅馬的輸水道與埃及的金字塔看作是人類創造的奇跡。當年的羅馬城共擁有11條高架輸水道。它們每天輸入羅馬城的總水量是8 400萬加侖,減去沿途的損耗,每天流入羅馬城的水量約有3 800萬加侖。按當時羅馬城內的人口(100萬)計算,平均每人每天38加侖。這個數量在20世紀歐洲的城市也不多見。至今在當年羅馬帝國統治的區域內,不少地方還殘存著古羅馬高架輸水道的遺跡。其中最壯觀的就是「加爾橋」,該橋橋長268.83米,共有三層,總高48米,每層均用券拱,最低層券拱的跨度為16米—24米;第二層券拱的尺寸與最低層相同,最高一層是輸水道,券拱的跨度為4.6米。整個輸水道的造型極其宏偉壯觀。
羅馬萬神廟 (公元2世紀,位於今義大利羅馬)
羅馬帝國時期最為壯觀的神廟建築。最初建於公元前27年,是由奧古斯都的密友和副手、著名政治家阿格利帕主持的。後因遭雷擊而被破壞。公元118年—128年,徹底重建。神廟的形式改為古羅馬特有的穹窿頂的圓形神廟。三世紀初,塞維魯王朝第一代皇帝塞維魯或第二代皇帝卡拉卡拉,又在圓形神廟前建了一座長方形神廟,並將它與圓形神廟重新組合,以長方形神廟作為整個神廟的入口。這樣,後加的長方形神廟實際上成了萬神廟的一個門廊。這樣一來,萬神廟就變成現存的坐南朝北、集羅馬圓形神廟與希臘長方形神廟於一體的綜合體。
萬神廟的圓形大殿首先以它宏大的規模與精巧的建築結構著稱於世。大殿是一個宏大的圓形大廳,上面覆蓋著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圓頂。它的直徑達43.43米,在現代建築結構誕生以前,它一直是世界建築史上最大的大圓頂。從地面到大圓頂頂部的高度恰好也是43.43米。這就意味著整個大殿的空間正好嵌得下一個直徑為43.43米的大圓球,使整個大殿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大圓頂的建築方法,至今雖不很清楚,但它的結構技術是相當高超的。這與古羅馬人首先發明了以具有水泥性質的天然火山灰與沙石結合而成的混凝土有很大的關系。
羅馬大角斗場 (公元1世紀)
這是羅馬帝國時期最著名的建築。它是弗拉維王朝的創立者韋斯巴香驅使幾萬名奴隸和俘虜,於公元70年—82年建成的。它是專門為奴隸主階級和平民觀看角斗和斗獸以及其他游戲而建造的,故稱「大角斗獸場」。又因它的外觀呈橢圓形,故又稱「大圓劇場」。這一建築雖已遭到嚴重破壞,但它的規模和結構還清晰可見。整個角斗場的長軸徑約188米,短軸徑約156米,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米,短軸54米,觀眾席約有60排座位,可容納六萬多名觀眾。角斗場的立面高48.5米,分成四層,下三層每層都採用不同形式的柱子,一層比一層輕巧、華麗,各層之間用了三道水平檐口,好像是三道箍,緊緊地箍住整個建築物,顯得非常堅固、穩定。為了解決觀眾出入的方便,觀眾的座席和通道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像這樣完善的建築型制,在體育建築中一直沿用到現在,並沒有原則性的變化。它雄辯地說明了古羅馬建築藝術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圖拉真紀念柱 (公元106年—113年間建,通高38米,義大利羅馬)
紀念柱或稱紀功柱、凱旋柱,是與凱旋門同樣性質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是古羅馬人的創造。公元2世紀初,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的皇帝圖拉真創造了羅馬第一座紀念柱以炫耀羅馬帝國的威力。它是一根用大理石砌成的多立克式的大圓柱,由底座、柱身和柱頂三部分組成,總高38米。柱身內部有一螺旋形梯子,可直登柱頂。柱頂上原來是一隻用青銅鑄成的古羅馬軍用的聖鳥——鷹,後改立圖拉真的鍍金雕像。現存雕像則是16世紀重立的基督的使徒彼得的雕像。柱身繞有23圈,共長244米的浮雕帶。全部是描寫圖拉真皇帝公元101年侵略達契亞人的戰爭經歷,浮雕上共出現了二千五百多個人物,所表現的歷史情節、人物容貌以至服飾等細節,有很高的真實性,為歷史學家們所重視。為了頌揚圖拉真的功績,圖拉真在整個浮雕中先後出現達九十多次,竭盡了對帝王的歌頌。
提圖斯凱旋門 (公元81年建,高14.4米,寬13.3米,義大利羅馬)
凱旋門是古羅馬統治者為炫耀侵略戰爭的勝利而創造的紀念性建築。一般是單獨建立,通常是橫跨在一條道路上。羅馬共和時期後期(約公元前200年)已開始出現這種建築,但數量很少。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幾乎每一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都要在羅馬城和被羅馬帝國征服的地方建造凱旋門,凱旋門的數量因而激增。至4世紀時,僅羅馬城內就有36座。至今羅馬城內還保存著三座比較完整的凱旋門。帝國前期弗拉維王朝第二代皇帝提圖斯在位時(公元79年—81年)建立的提圖斯凱旋門即是其中的一座。它是為了紀念提圖斯戰勝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的。它的體積較小,且只有一個拱門,但進深較大(約6米),內壁有較好的浮雕,立面的台基與女兒牆也較高,給人以穩定、庄嚴之感。
君士坦丁凱旋門 (公元312年,古羅馬)
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12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並統一帝國而建的。這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高21米,面闊25.7米,進深7.4米。由於它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形體巨大。凱旋門的里里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凱旋門和豐富的浮雕雖然氣派很大,但缺乏整體觀念。原因是凱旋門的各個部分並非作為一個統一體而創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一些紀念性建築,如圖拉真廣場建築上的橫飾帶、哈德良廣場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馬克·奧萊略皇帝紀念碑上的八塊鑲板,拆除過來的。盡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凱旋門,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卡拉卡拉像》 (大理石,頭高27.5厘米,公元3世紀初)
這是羅馬帝國時期肖像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卡拉卡拉是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是古羅馬歷史上嗜血成性的暴君之一。他曾以謀反罪處死他的岳父,並將妻子流放海島,後又加以殺害。他二十三歲即帝位後,與其弟弟的沖突日益加劇。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不顧母親的勸阻將弟弟殺死,並將其弟的許多友人也加以殺害。他曾大肆屠殺日耳曼部族,並進攻安息帝國。最後他自己也被人刺死,總共只做了七年皇帝。了解了此人的為人,再來看他的肖像雕塑,人們就不難認識到,這個高度個性化了的作品,與古羅馬其他優秀肖像雕塑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緊緊地抓住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環節,著重刻畫了那緊蹙的橫眉之下的那雙多疑而又兇殘的眼睛。那過於捲曲的頭發和滿臉的胡須,更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兇殘性格。這一雕像的藝術技巧,標志著羅馬的肖像雕塑已經達到了頂峰,這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弗拉維時期的婦女像》 (大理石,高63厘米,約公元1世紀末,羅馬市政府博物館藏)
這是羅馬肖像雕塑中貴族婦女像中的重要作品,是一件等身的大理石胸像。雕像所表現的具體人物不明。但從婦女所梳的當時最時髦的高卷發式看,這是一個貴族婦女的肖像。她的高傲與雍容華貴的神態,刻畫得相當突出。這說明這時期的雕塑作品,在表現現實生活方面比以前更加深入細致了。尤其是在這個婦女復雜的發式上,作者運用鑽子鑽孔的辦法,將那一卷一卷的頭發都鑽了孔。這些孔在光線的映襯下顯示出豐富的光影變化,從而大大增強了雕像的藝術魅力。原來靠給雕像塗色以增加其藝術性的辦法,逐漸讓位於使雕像本身具有豐富的光影變化的方式。因這變化始於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故有人稱這種變化為「弗拉維色彩主義」。
馬可·奧萊略騎馬像》 (青銅,高4.24米,約公元2世紀,羅馬)
這是羅馬帝國前期著名的一座帝王肖像。馬可·奧萊略是羅馬帝國「五賢君」之一。他是希臘斯多葛派哲學的忠實信奉者,主張人們通過自我教育而達到無私互愛,企圖實踐柏拉圖的理想國。他在位的年代(公元161年—180年),帝國已開始衰落。他又親身經歷了地震、瘟疫、戰爭、飢荒、軍事叛亂等災難,使他深感現實生活與他信奉的烏托邦理想相距甚遠,因而感到失望和苦惱。他的這種思想情緒反映在他逝世前十年用希臘文寫的著名的含有自我反省之意的《冥想錄》之中。這座青銅騎馬像,雖然姿勢有些程式化,但整個雕像比較莊重、深厚,較好地表現了這位具有哲學家和文學家氣質的帝王形象,是迄今保存下來的唯一的羅馬帝國時期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帝王騎馬像,也是後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名人騎馬像的範本。
㈢ 論文:評古羅馬與中國秦漢時期雕塑之異同
中國的秦漢時期,上起秦始皇滅六國(前年),下至曹丕代漢(220年),一共四百四十年的歷史。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空前發展和繁榮。在雕塑領域出現了以秦始皇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漢陶俑。我國的秦漢時期對應於西方,正是古希臘和羅馬的黃金時期,這是西方歷史上的一個蒸蒸日上的時代,在藝術領域也達到了顛峰。其雕塑作品,如雅典娜雕像、斷臂的維納斯等等,都是藝術殿堂中不朽的經典。然而,把中西黃金時期的雕塑藝術作一下對比,就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在這些差異的背後,隱藏著更為深邃的原因。
一、秦漢時期中西雕塑藝術的差異
秦漢時期,中國的雕塑在內容和主題上以人物為主,兼有動物和事物的雕塑。舉兩個例子,秦始皇兵馬俑是以人物為主的軍陣,中間夾雜著戰車和馬匹。漢文帝的陽陵中也出土了大量的人俑,如軍人俑、文官俑和儀仗隊俑等;另外,動物俑和事物雕塑也佔有相當的比例,如豬、狗、羊、房屋等等。而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在內容上同中國有明顯的區別。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幾乎全部以人物為主,而且這些人物不像中國雕塑中的人物,他們全是神話人物和英雄人物,如美神阿芙羅狄特、智慧女神雅典娜、亞歷山大大帝、羅馬皇帝屋大維等等。更有甚者,在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中「一些抽象的思想——成了藝術的主題。」[1]這就是說這些人物雕塑不僅僅表現著人物本身,而是在人物雕塑的背後隱藏著諸如勝利、和平、瘋狂等一些抽象的觀念。比如說阿帕農神廟中的雅典娜雕像就是勝利的象徵。這在中國的雕塑中是沒有的,中國的雕塑都是表現著活生生的、實實在在、普普通通的人物。
在雕塑的風格方面,秦漢時期中西雕塑也存在著很大差異。總體說來,中國雕塑的風格是朴實、莊重的;而西方雕塑的風格是奔放和外向的。比如,秦始皇兵馬俑,從將軍俑到士兵俑,臉上的神色都是深沉而朴實的,「具有典型的古代中國人的氣概。」[2]漢俑也基本如此。但是古希臘羅馬的雕像卻不是如此。比如,在著名雕塑《拉奧孔》中,三個人物赤身裸體被兩條巨蟒纏住,臉上的神情恐懼得十分誇張,這是作者有意為之。又如,卡普亞的阿芙羅狄特,作者故意把她塑造成半裸的形態,以展示美神完美的體形。而且這些元素在古希臘羅馬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能看到。但是,這些外向、誇張的因子不存在於中國的雕塑中。
在雕塑時,使用的材料,中西也不盡相同。中國主要用陶塑、木刻,或者鐵、銅鑄。長沙馬王堆漢墓、漢文帝、景帝等的墓葬中都出土了大批的陶人和木偶人。用金屬鑄造的雕塑以銅鐵為主,如長信宮銅人、馬踏飛燕等雕塑都是以銅為原料。但是少量的也用鐵,畢竟鐵是一種重要的軍事物資。賈誼這樣描述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3]相比之下,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主要以大理石為原料,兼有少量的銅質雕塑。
二、秦漢時期中西雕塑藝術差異形成的原因
秦漢時期中西雕塑藝術差異的形成,直接原因當然是中西審美觀的不同。中國的審美觀強調的是一種集體之美。不論秦始皇兵馬俑還是漢俑,展現的都是強大陣列的威嚴、莊重之美。這種美是在眾多的人俑的排列、組合、相互聯系當中顯現出來的。而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強調的是個人所展示出來的美。例如創作於前19年的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雕像:目光炯炯,好像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右手舉起,彷彿指揮著自己的軍隊;左手持矛,似乎時刻准備著武力征服;勝利之神在他腳下,給予他無盡的力量。即使是群體像,希臘和羅馬人也不希望在整體中展現美。再如帕加馬祭壇上表現宙斯和雅典娜與舉人戰斗的浮雕,一共有幾十個人物,但作者主要想表現的是宙斯和雅典娜,所以刻意地表現這兩個主人公,使之在整個浮雕中占支配地位。這種情況在秦始皇兵馬俑和漢俑中是找不到的。
另外,西方的審美觀強調直白、明晰、奔放;而中國則強調委婉、內斂、保守。比如在西方的雕塑中,男子和女子多為半裸或全裸的姿態,給人一種強大的視覺沖擊力。這是因為希臘羅馬人欣賞人類魁梧、圓潤的體格,「希臘大師們則把這種不鬆弛、沒有多餘脂肪的造型賦予他們的雕像。」[4]但是,這在中國的雕塑中是絕對找不到的。這並不是說明中國的雕塑家不重視人體之美——我們也是非常重視的——只是表現的方式有不同。例如,秦始皇兵馬俑的士兵在盔甲覆蓋之下的肌肉非常飽滿,使人聯想到他們孔武有力的體格。但是和西方直觀就可以感覺的效果不同,中國的雕塑家希望間接、婉轉地去表達這種美,希望觀眾去聯想、去感受。
在中西審美觀的不同,這個造成秦漢時期中西方雕塑藝術差異直接原因的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中西文化的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最主要的,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埃及、巴比倫、印度的文化,比較上皆在一個小地面上產生。獨有中國文化,產生在特別大的地面上。」[5]具體來說,中國的文化是在東亞這片廣大的大陸上產生的,是一種典型的大陸型文化。其顯著的特點就是產生了農耕文明。由於從事農業生產要把農民牢固的束縛在土地上,並要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發展並戰勝自然災害,所以產生了以崇尚內斂、信仰集體力量為核心的審美觀。這種文化意蘊在秦始皇兵馬俑和漢俑等雕塑作品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而西方文化則是在尼羅河三角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亞平寧半島這些分布在沿地中海狹小的地域上產生的,是一種典型的海洋文化。這種文化和我們以農耕為核心的大陸型文化不同,它強調冒險和征服,極具擴張性。因此,特別推重個人的力量、英雄主義的行為和侵略性的氣質。所以,這種文化反映在雕塑藝術之中就會特別突出個人的英雄氣質和外向、奔放的審美情趣。
三、結論
文化,是一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表露和展現,並會在作為上層建築的文學、藝術等領域表現出來。雕塑作為一門藝術,不可避免地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和古希臘羅馬的雕塑藝術,雖然大體上處於同一歷史時期,但是表現出很大差異的根本原因。由於中國的雕塑藝術受到中國特有的大陸型文化的影響,顯現出崇尚群體之美、內斂、保守的審美氣質;而西方的雕塑藝術受到其海洋文化的影響,展現出強調個人主義、外向、奔放的審美情趣。從而導致了中西雕塑藝術的種種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秦漢時期的中西雕塑作品中,而且影響了整個中西雕塑藝術的走向。
㈣ 古羅馬的雕刻家把奧古斯都雕刻成了什麼形象
在希臘理想化風格影響下,古羅馬的雕像以追求完美為創作原則,雕刻家把矮小跛腳、體專弱多病的奧古屬斯都表現成高大健美的統帥,具有運動員一般的體質和英雄氣概。他身披甲胄,左手握著權杖,右手高舉,右腳向前跨出一步的身姿,與他統率千軍萬馬的皇帝身份十分相稱。據說,他鎧甲上的裝飾浮雕,寓意羅馬對世界的征服和統治。
奧古斯都的臉龐也在形似的基礎上理想化了,接近希臘雕刻一般的完美。面部雖然顯示出一種軍事統帥的威嚴表情,他的姿態也似乎在誇耀其偉大,但是從他頭部的細節來看,仍具有奧古斯都本人的真實特徵。他留著僧侶式的平頭,面容消瘦嚴肅,充分顯示了他那威嚴和堅毅的性格;深沉遠望的雙目和薄薄緊閉的嘴唇,表現出他在運籌帷幄中,沉著冷靜、遇事不亂的非凡個性。
雕像的腳下還附有騎在海豚背上的愛神像,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據說奧古斯都的祖先可以上溯到維納斯,而丘比特正是維納斯的兒子,因此雕像的設計是為了達到政治宣傳的效果,以暗示奧古斯都的神聖地位。
㈤ 古希臘與古羅馬雕塑有何不同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 歐洲文化出現了四大高峰, 第一是古希臘與古羅馬時代, 而這個時代的藝術, 可以以希臘的雕塑為中心藝術.那時雕塑極為普遍, 以致後來羅馬清理希臘遺物時, 羅馬城中雕像的數目與居民的數目相等.現代人在欣賞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時候, 或許會說: 為什麼有相當數量的雕塑, 眼睛沒有眼球?為什麼雕塑都沒有表情?在當今社會裸體藝術還有諸多禁忌的時候, 人們更會發問: 為什麼古希臘雕塑都是裸體的?裸體造型藝術何以如此普遍?
對這一問題的探討, 曾困擾了幾個世紀無數智者、學者和專家、研究家的思索, 其觀點看法又是如此的大相徑庭.直至今天, 這種爭論仍在繼續之中.有一種說法, 認為古希臘的裸體藝術源於原始社會的裸體風俗.農業社會之前的原始人, 對男女外生殖器的表達較為突出.如太平洋諸島、南洋群島和非洲的原始人, 都刻意裝飾和顯示自己的外生殖器.這種以性為主的裸體美, 是由於原始人把性看作大自然賜物, 生命與歡樂的源泉.在歐洲, 早在舊石器時代的"奧瑞納"文化里, 就出現了法國魯塞爾洞的浮雕裸女和奧地利委連多爾夫的圓雕裸女.這些作品都誇張女性的乳房, 這是同原始生產力落後、人們渴望生產力旺盛離不開的.在古埃及的壁畫和雕刻作品中, 對裸體有了進一步的刻劃.到了古希臘羅馬時代, 裸體藝術則達到了一個高潮, 如著名的斷臂維納斯雕塑就是其中的一個傑作.
古往今來, 大多數人認為古希臘人雕塑採取裸體的形式, 和當時戰爭的頻繁與體育的盛行緊密相關.大約在3000 年前, 愛琴海一帶出現了無數城邦, 由於各個城邦都想佔有其它城邦, 因此當時的公民只有兩個職責, 就是公共事務和戰爭.為了培養懂政治、會打仗的公民, 就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教育.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對話錄》、丹納的《藝術哲學》都說: 那時戰爭全憑肉搏, 因此每個士兵都得鍛煉好身體, 愈強壯愈矯健愈好.青年人大半時間都在練身場上角斗、跳躍、拳擊、賽跑、擲鐵餅, 把赤露的肌肉練得又強壯又柔軟; 目的是要練成一個最結實、最輕靈、最健美的身體, 而沒有一種教育在這方面做得比希臘教育更成功的了.這便是希臘的特殊教育.戰爭帶來了體育的盛行, 古希臘是一個體育大出風頭的時代.當時, 幾乎沒有一個自由民不經過練身場的訓練, 而運動不高明的人, 則被人看不起.希臘人的孩子從會走路開始, 就要接受體育訓練.那時的體育教師才是真正的健美專家, 訓練出了一大批體格健美的青年人, 也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模特兒.當時的藝術家大多兼體育教師, 如喜劇家阿里斯托芬等人.古希臘各個城邦每逢節日, 都要舉行體育競賽, 從中挑選出最有氣力、身手最敏捷的青年.在當時運動會上, 人們並不以裸體為恥, 青年男女為了顯示自己健美的體魄, 常常把衣服脫光.斯巴達的女青年參加運動會, 也常常是全裸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曾記述當時少女們裸體參加運動會的情景說: "盡管少女們確乎是這樣公開地赤身裸體, 卻絕感不到有什麼不正當的地方, 這一切的運動都充滿嬉戲之情, 並沒有任何的春情或者淫盪".另一位美術史家阿爾巴托夫也說過: "無論在希臘人之前或希臘之後, 人們再也不能那樣單純無邪地去看待裸體了".對於運動會上的優勝者, 人們都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姑娘會向他獻上鮮花桂冠, 詩人為他作詩, 雕塑家為他塑像.羅丹還說道: "希臘人這種特有的風氣產生了特殊的觀念.在他們眼中, 理想的人物不是善於思索的頭腦或者說感覺敏銳的心靈, 而是血統好、發育好、比例勻稱、身手矯健、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基於這種思想, 裸體雕塑自然地成了當時的藝術主流.從藝術規律來看, 雕塑為三維空間藝術, 有實感, 最能表現力量.而那些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和美麗的肌體都可成為雕刻家最理想的模特兒.
世界馳名的學者美國伯恩斯教授、拉爾夫教授在其力作《世界文明史》中說: "希臘藝術所表達的是什麼?總而言之、它是把人文主義象徵化--即是把人視為宇宙中最重要的造物而加以贊美.盡管許多雕刻描繪神, 但這一點也不減損人文主義的本質.希臘人的神是為著人的利益而存在, 所以他贊美神也就是贊美自己.建築和雕刻二者都是把平衡、和諧、秩序和中庸的思想具體化."在他們看來希臘的裸體藝術和他們的審美觀念有關, 表現人體的美術作品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人乃萬物之靈長, 造化之極點, 具有特殊的魅力.在古希臘人的觀念里, 萬物之中, 數人最美, 所以在競技場中會出現歡呼雀躍的裸體群."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 這是他們信奉的一句至理名言.然而, 從總體上來說, 希臘雕塑的裸體, 和戰爭、體育以及審美都是有聯系的.希臘的人體雕塑主要是希臘現實生活反映, 可歸咎於社會原因: 軍事海盜式爭奪、相適應的體育運動裸體競技、久而久之所形成的特殊審美觀念.當審美觀念一經形成, 往往會逐漸離開了原來的實用目的, 而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於是, 裸體雕塑就大量地出現了.
近幾年來, 我國學者對上述觀點提出了挑戰, 主要表現在: 潘綏銘等人以為希臘裸體雕塑是當時性快樂主義風尚的產物.他寫道: "人類的裸體有三種性的特性.第一性徵是男女外生殖器的不同形狀, 是由動物繼承而來.第二性徵是男女體型和體表的不同, 主要有乳、臀、陰毛、膚質和身體結構的差異, 是從猿到人進化中由供養制度造成.第三性徵是兩性的心理、氣質、風度和行為的不同, 是社會文化的產物.這三種性徵相應構成性吸引與性審美的三個層次: 生理的、心理的和習俗的.三者並非一個高於一個, 而是由社會文化背景決定, 按不同結構共同組合成不同形式.古代希臘羅馬奠定了西方文化中裸體美的基本模式, 並為我國當代藝術界接受.它既非源於裸體風俗, 也非來自赤身體育活動, 而是當時性快樂主義風尚的產物.它在保留第一性徵的基礎上, 強調第二和第三性徵.
其主要表現原則有三:
1、不隱諱男女外生殖器.
2、身體結構的理想化, 如女乳由肥大下垂變為圓椎型高聳, 臀部由左右寬大變為前後突出等.
3、以動態和神態來表現第三性徵, 同時強化第一和第二性徵.這種裸體美的典型和極品, 並非我國熟知的「斷臂維納斯」, 而是現存於羅馬的阿芙洛狄特無頭立橡和跪像, 以及愛神群像."
最近, 新疆大學歷史系教授蘇北海經嚴密考證後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論斷: 中國裸體藝術起源於新疆, 而非古希臘; 新疆的裸體藝術甚至影響了古希臘的裸體藝術.蘇北海在長期考察、論證了公元前10 世紀以前的新疆裕民縣巴爾達庫爾、米泉縣獨山子村、呼圖壁縣康家百門子的生殖崇拜岩畫後認為: 早在公元前10 世紀以前, 天山南北就出現了裸體藝術, 而古希臘的裸體藝術則產生於公元前4 世紀.確切地說, 中國古代天山南北的裸體藝術早於並影響了古希臘的裸體藝術.這一觀察是否科學, 目前有關專家正在進一步的研究、探討之中.
㈥ 古羅馬美術與古希臘美術有什麼聯系與區別對後世的影響如何
西方雕塑的傳統發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又曾經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過。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後出現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藝術大約始於公元前4000年,建築業的誕生,孕育了藝術裝飾的萌芽。它長期保存了原始社會的殘余,埃及的神話與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神話、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決定埃及雕刻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為法老政權和少數奴隸主貴族服務的。由於受宗教思想意識支配,嚴格服從上層社會的審美觀點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響的還是陵前和神廟的裝飾雕刻及紀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獅身人面像採用一整塊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龐大、最著名的雕刻。
埃及雕刻達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經過長期的探索得來的。它的雕塑藝術在古代世界美術史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恆,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真實的美。
希臘雕刻的題材大部分取自神話或體育競技。當時,一些開明的統治者除致力於內政武力外,還提倡發展美術和文藝,在公元前6世紀以後的幾百年中,古希臘科學、文學、藝術的名家輩出成就輝煌,雕塑藝術是這個時期燦爛的文化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愛琴海上有許多小島嶼,其中巴羅斯島盛產大理石,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臘雕刻就藝術風格的變化、發展而言,可分為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古風時期是雕刻家的訓練階段。這個時期經過雕刻家的長期探索,為後來的雕刻家開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擲鐵餅者》是他的代表作品。古典時期,希臘人的社會思想和宗教觀念起了很大的變化,雕刻藝術逐漸趨向強調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畫。希臘化時期,雕刻家繼承了傳統的技法,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
古希臘的雕刻家們對人體有豐富的知識和高度的寫實技巧。處理衣紋線條生動流暢而有變化,不僅表現出衣服的質感,而且通過衣服表現人體的優美。希臘雕刻創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
古羅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繼承了希臘雕刻遺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卻有獨特的貢獻,這與羅馬人崇拜祖先遺容的傳統風俗是分不開的。
由於僧侶風俗和祭祀禮節的流行,古羅馬雕刻家較多刻畫著衣人物形象。羅馬早期雕刻被少數奴隸主、貴族所壟斷,當時的雕刻家們雕刻的不少羅馬皇帝的形象,是把羅馬皇帝當做英雄的統帥來表現的。如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奧古斯都》,表現了羅馬皇帝手執權杖,正在向部下訓話傳令的瞬間動作。
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除此之外,古羅馬雕刻家還在羅馬的建築、廣場、紀念柱等上面裝飾了許多圓雕和浮雕。三世紀較有名的建築為塞普提米烏斯、謝維路斯凱旋門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
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㈦ 古羅馬著名的雕塑有
古羅馬著名的雕塑有奧古斯都像、三美神、拉奧孔、斷臂維納斯等;
公元前27年版,羅馬進入羅馬帝國階段;
古羅馬文明發權源於義大利半島萊茵河畔;
世界八大奇跡是埃及的金字塔、宙斯神像、法洛斯燈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提密斯神殿、中國萬里長城、摩索拉斯陵墓和秦始皇兵馬俑。
㈧ 古希臘雕塑風格對古羅馬雕塑風格的影響
輝煌的古典雕塑
西方雕塑的傳統發端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又曾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過,所以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古埃及的雕塑。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的雕塑突然興盛起來,並且形成了人類雕塑史上的第一個全盛時期。占埃及雕塑有著准確的造型、風格化的語言和相當內在而神秘的精神風貌。在古王朝時期出現了大量紀念碑似的雕塑,有的甚至是可以令全人類為之驕傲的傑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吉薩的獅身人面像,它有20米高50多米長,僅面孔就高達5米,它和臨近的金字塔一起構成了建築之謎。它在造型上服從於「正面律」程式,似乎是一個獅身人面,帶著國王的頭巾,與某位法老的肖像比較接近,它是當時埃及雕塑具有祭祀和宗教功能的反映。它和別的法老肖像一樣在形式上給予人的印象是:庄嚴、雄偉、渾厚、穩固、猶如不可動搖的大山.
無論是獅身人面像、法老的肖像、或是別的古埃及雕塑,它們都是恆古不變的遵循著「正面律」的程式,透過它們,我們可以感受到古埃及雕塑的審美理想是追求「永恆」。而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則是追求「真實的美」。希臘雕塑家創造了越來越憑藝術家靈性和天賦使雕塑作品達到新穎活潑的形式,並一點一點的從平面趨向小的起伏。盡善盡美的境界。於是給我們留下了《擲鐵餅者》、《米洛的維納斯》等寫實性雕塑的千古典範。古希臘雕塑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希臘化時期。在「古風時期」希臘雕刻處於「摸索」階段,它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律」法則來製作人像,形成了「古風」程式,這一時期的雕像形體大都比較古措、僵直,雕像的重心總是落在雙足之間。到了一批製作於公元前五世紀的青年裸體立像被發現時,人們看到舊的程式被突破了,人體的重心落在了一隻腳上,整個人體因而放鬆,顯得自然、真實。於是這一批青年裸體立像的出現標志著希臘雕塑進入「古典時期」。 「古典時期」即希臘雕刻的全盛時期,這時的希臘雕塑在追求「真實的完美」,追求客觀真實之美的境界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文化史上通常把從從亞歷山大遠征遠征開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於羅馬帝國的歷史階段稱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化時期」的題材相當豐富,出現的地區也十分廣泛,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了一種文化的擴張,其影響覆蓋了整個歐洲,並且成為了整個西方藝術的奠基,其崇尚客觀真實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講究思辯性、講究客觀之真的最初體現。希臘雕塑創造了一種美的綜合,對於人體本身也充滿了贊美,這些我們可以從這一時期的許多裸體雕塑上得以體會。反過來說崇尚裸體的風俗也給廠寫實雕塑語言的發揮以淋漓盡致的機會。
在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以後,西方的文化藝術中心由希臘轉移到了義大利早期的城市,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希臘的國土,但在文化上它卻是一個被征服者。羅馬人大量的復制和學習希臘的雕塑,今天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古希臘雕塑都是羅馬時期的摹製品。羅馬雕塑沿襲了希臘雕塑追求「真實之美」的傳統,但比希臘時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在羅馬時期許多軍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雕塑家為他們塑造肖像,甚至羅馬人還經常性的用雕塑來留存死者的形象。這客觀的在寫實的道路是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羅馬雕塑的成就主要是表現在肖像雕塑和紀念碑雕塑上,這些肖像雕塑不僅形似,同時還十分的講究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比較著名的有《奧古斯都全身像》和《卡拉卡拉像》。此時在紀念性雕塑上以宏偉和庄嚴取代廠過去的優美典雅。
隨著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它在15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黎明前結束。中世紀的到來標志著西方進入了基督教時代。這一時期宗教對雕塑產生的很深的影響,墓督教的禁慾主義思想影響了雕塑家創作靈感。當時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帶有濃厚的禁慾主義色彩,藝術中所體現的宗教精神傾向在中世紀達到丁頂點。在墓督教精神的哺育之下,哥特式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哥特式藝術成為完全為上帝歌頌光榮的文明信仰的反映。早期的傑山典範有巴黎聖母院和沙特爾大教堂。也許正是由於中世紀雕塑長期受到桎梏和壓抑才會產生十五世紀出現的之藝復興的非凡的爆發力。
從十四世紀起,在義大利,由於人對自身價值的重新肯定和對世界的發現導致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生。在這一時期,藝術家們將人作為了自己美學象徵和追求的對象。在十五到十六世紀的上半葉這種思想得到發展與傳播,從而徹底的改變了歐洲的面貌。許多雕塑大師在這時相繼涌現。比如多那太羅、米開朗基羅、博隆那等,文藝復興的雕塑以共完美
的技巧、宏偉的氣魄和深刻的思想標志著歐洲雕塑史上繼希臘羅馬以後的第二個高峰,米開朗基羅則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一身創作了無數藝術精品構成了這一時期的最經典的範式。十九世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曾經總結說「菲底亞斯的雕像由四個面構成,而米開朗墓羅的雕像則由兩個面構成。」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形體構成變化不是輕微的而是激烈而扭曲的。在創作中米開朗基羅強調遣「應該用眼睛而不是手去測量,因為手只會製作,而眼睛才會判斷。」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特別是他後期的作品運用強烈對比的造型來宣洩內心悲憤的傾向越來越明顯。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風格主義,該時代藝術家們缺乏個性,缺乏創造性,一味的創作出一套完整的雕塑範式,摹仿前人的樣式,使它成為了文藝復興這一輝煌時代的後繼衰落階段。此後羅馬出現了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巴洛克藝術盛行於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的歐洲。它通過繪畫、建築構成了一種潮流,推進了歐洲的文明。這時最為重要的雕塑家是貝尼尼,他以幾乎可以亂真的寫實技巧被稱為「巴洛克時期的米開朗基羅」。貝尼尼的作品在表達激情或宗教狂熱時所使用的人體語言更加的復雜,這種「體積」的扭動,誇張的表情,起伏的形體和流暢的線條,使作為華麗的宮廷雕塑以其戲劇性的效果和紀念碑的氣勢,煥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比較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巴洛克時期的雕塑少了些庄嚴、肅穆和正襟危坐的感覺,它廣泛的進入人們的生活,更加的世俗化。在十七世紀同時與巴洛克平行發展的還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雕塑。這種風格追求嚴謹、宏偉的和諧及平直的線條,它正好與巴洛克以曲線為主的形式相反。
十八世紀,在法國宮廷中最先出現羅可可美術。這種藝術形式在1720年至1760年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是從巴洛克背景中自然演變出來的,並自覺脫離了巴洛克風格,羅可可風格的雕塑在氣勢上不象巴洛克時期的那樣有力,它追求纖細柔弱的藝術效果。羅可可雕塑家的代表人物有法爾孔奈、克洛狄翁等。在十八世紀中葉新古典主義藝術在羅馬興起,並且迅速擴大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該運動尋求以絕對美的理淪為美學理想,來抨擊羅可可的肉慾傾向及形式繁瑣。新古典主義雕刻流行於1790年至1840年其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卡諾瓦、丹麥的托爾瓦德遜、法國的烏東等。其中烏東在肖像雕塑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的著名的作品有《伏爾泰像》。
十九世紀,巴黎取代了羅馬成為了歐洲的文化藝術的中心。隨著資本主義的繁榮,雕塑藝術的發展也開始多樣化,出現了許多流派和主義,除了上一世紀就有的新古典主義外還先後交叉出現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
十八世紀,浪漫主義出現在歐洲,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左右漸漸衰落。浪漫主義運動宣告丁人與個性先於一切的地位,它以強烈的感覺和想像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國,表現了對新古典主義的反叛。它標志著藝術與往昔一切想法的徹底決裂。浪漫主義雕塑的代表人物是呂德,他是巴黎凱旋門著名的《馬賽曲》雕塑的作者,他以象徵的手法使雕塑在表現為正義而戰的人民時激情涌動。還有大衛•安格爾斯和巴地斯特•卡爾波也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法國的現實主義運動誕生,現實主義是以反對美術院中將藝術置於一些僵死的原則之下為目的,該運動試圖使藝術重新接近於日常生活,在現實中尋找靈感去達到藝術理想。現實主義雕塑家中以羅丹的成就為最高。在西方的雕塑史上他被視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巨匠,同時他還在雕塑史上充當廠一個承前啟後的角色,是他給輝煌的占典雕塑拉上了帷幕,是他叩響現代雕塑的大門。從羅丹開始,自古希臘流傳下來的這種以尊重客觀真實之美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墓本—卜達到頂峰,此後的西方藝術家轉而追求的是作品所表達的心靈的真實。我們看到羅丹的人體之所以感動我們的不再是它怎樣的逼真,而是透過堅硬的雕塑有一股生命力在向外膨脹,而是那些彷彿顫動的形體激起了我們靈魂的悸動。羅丹的創作和藝術思想對於後世的雕塑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思想者》、《吻》、《巴爾扎克像》等。
㈨ 古羅馬雕刻藝術的特點是什麼
羅馬的雕刻 羅馬的雕刻藝術是師承希臘的,但與希臘相比又有其特版點。 權一、羅馬雕刻藝術帶有貴族氣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貴族、帝王為主。 二、人物形象不及希臘生動、秀麗、而更多嚴竣、矜持的神情,但強調真實和個性。 三、缺乏希臘雕刻中那種豐富的想像力,對力量和動態美的刻劃,人物大多陷於凝神沉思中。 代表性作品:屋大維像、《馬克·奧里略騎馬銅像》 、佛拉維貴夫人像等。還有和平祭壇、紀功柱和凱旋門上的浮雕等。
㈩ 古羅馬雕塑的歷史是什麼
古羅馬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前7世紀。公元前5世紀以前,古羅馬處於原始部落階段,公元前509—前30年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7—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時代古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1世紀希臘也被羅馬吞並,從此羅馬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古羅馬是古希臘國土的征服者,卻成了古希臘文化的被征服者。古羅馬雕塑藝術對西方文明的突出貢獻,正在於它對於古希臘雕塑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古羅馬雕塑藝術上承古希臘的優良傳統,並融入了本土埃特魯麗亞雕塑藝術和鑄銅、石雕技藝,在古希臘和中世紀之間,發揮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雕塑藝術在古羅馬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極高的地位,雕塑作品之多,在今天仍然是難以想像的。在肖像雕塑方面羅馬人取得了較大成就。一方面羅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開始用石膏或蠟從死人臉上翻下模子,並彩繪製成真實感很強的面具,安放在家中。另一方面,羅馬統治者極力炫耀個人權威、製造個人崇拜。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使作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2世紀下半葉盛行情緒肖像。這類肖像較充分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在感情和心理狀態,表現手法也比過去豐富多了。如為了表現眼球受光明暗的變化,雕刻家在眼球上刻上了深淺不等的圈。羅馬皇帝卡拉的雕像就是當時的代表作品。
古羅馬雕塑沿襲了古希臘雕塑的傳統,但更加世俗化,從而在寫實主義的道路上邁出了更為堅實的步伐。雕塑家在肖像作品中首先追求模特外形的逼真,其次注重人物個性的刻畫。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古羅馬藝術看重藝術表情的細化。古羅馬的帝王雕像,既有個性刻畫,又有理想化的處理,使雕像變成了羅馬英雄主義和進取精神的象徵。羅馬肖像雕刻在寫實處理、情緒表現、細節誇張強調等方面有許多創造,取得了較高成就。羅馬的雕刻家強調再現所要雕塑的形象,特別注重人物面部細節刻畫。希臘人的精神氣質主要通過身體姿態動作來傳達,羅馬肖像則主要通過頭部來表現。希臘雕像的生命充滿身體的各個部分,即使只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而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意義了。帝國時代的羅馬雕像充滿理想化傾向。《屋大維雕像》面部表情嚴峻,左手握獨裁權杖,右手指向前方,似在指揮千軍萬馬,剛毅的性格十分鮮明。《奧里略騎馬像》臉部表現出內省和沉思,帶有憂郁的傷感和哲理性思索,具有頹廢、消極、靜觀的色彩。供奉和平女神的《奧古斯都和平祭壇》是羅馬藝術中獨一無二的新穎創造。壇上的群像浮雕表現出工匠建造神殿和帝王率眾祭祀的宏偉場面,逼真展現了表情豐富、神態各異的個性化人物形象和生動場景,從技法上體現了羅馬雕塑高度寫實的、完美的、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出平靜的頌揚氣氛和崇敬之情,讓人彷彿能感受到帝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真正的藝術是不朽的。此書按希臘、羅馬兩大部分依時間排序,依次讀來便能全面認識古希臘時期的藝術、歷史背景和代表性名作,掌握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特點和在風格與技巧上的演變。藉助眾多精美彩圖更能形象化地直接領略古老藝術的深邃和無窮魅力。
母狼
現在,雕像《母狼》已成為了羅馬市的象徵。
母狼
《母狼》,青銅雕塑,高85厘米,約創作於公元前500年,現藏於義大利羅馬市政博物館。
公元前8—前4世紀,義大利半島被埃特魯斯坎人所統治,形成了歷史上所稱的埃特魯尼亞文化。埃特魯尼亞文化後來被其征服者羅馬人所繼承,成為羅馬文化的基礎。
埃特魯尼亞美術作品中,雕塑的藝術水平最為突出,青銅雕像《母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雕像取材於羅馬建城的傳說,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結束後,特洛伊王子逃到義大利半島,建立了阿爾巴城,世代相傳。後來,一個名叫努米托耳的國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兒子被殺,但他的女兒為戰神所愛,生下一對雙胞胎羅穆路和瑞穆斯,卻被阿木留斯放入籃子中丟入台伯河。這對兄弟後來被一隻母狼發現並收留撫養,不久,又被牧人發現收養。他們長大以後,殺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創建了新的城市。後來羅穆路殺死了瑞穆斯,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稱其為羅馬。這尊雕像所刻畫的就是曾經哺育了羅馬創始人的母狼的形象。
雕像形體結構嚴謹,是一尊高度寫實的藝術作品,體現了外表兇殘、內心仁慈的性格主題。母狼四肢健壯,神態兇殘,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那頸部捲曲的毛、下垂的乳房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極為真實。母狼整體的神情是警覺而威嚴的,似乎正是羅馬人堅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徵。公元16世紀時,有人又在狼的腹部下製作了兩個嬰兒的雕像,更完整地表達了羅馬建城的傳說。
這尊雕像是埃特魯斯坎人的藝術傑作。對羅馬人來說,它還具有紀念碑意義,人們把它作為民族發源的始祖而頂禮膜拜。
布魯特斯胸像
《布魯特斯胸像》,青銅雕像,大約創作於公元前4世紀後半期。
據考證,古代羅馬最初只是義大利半島台伯河沿岸的一些村莊部落,大約在公元前754年建立了羅馬城。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進入共和時期,一直延續到公元前31年。這500年中,羅馬從一個小小的城邦逐步發展成為了威鎮地中海地區的霸主。由於戰火紛飛,羅馬共和時期的美術發展緩慢,但仍體現了羅馬人冷靜和求實的性格特徵,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其中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則體現在肖像雕塑作品中,《布魯特斯胸像》就是當時肖像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雖然還存在著一些爭議,但許多人都認為雕像塑造的是羅馬共和時期的第一行政長官布魯特斯。這尊胸像面部表情嚴肅而堅毅,深邃的眼神和緊閉的雙唇表現出領導者的自信和智慧。頭像的製作十分逼真,風格明晰、純朴,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展示出羅馬政治上升時期人物的精神面貌。雕像加工的精細還反映了羅馬人高超的金屬鑄造技藝。雕像的眼球是用象牙和玻璃製作的,這是當時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是使人物顯得更為真實自然。
戎裝的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亦稱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與第一任皇帝。
戎裝的奧古斯都
他結束了公元前1世紀期間使羅馬共和國陷入混亂的內戰,為希臘羅馬世界帶來了長達兩個世紀的太平盛世。
他是愷撒的外甥,後來成為了他的義子與繼承人。愷撒很早就顯露出對他的興趣,並一意栽培,為他鋪下了從政之路。但公元前44年愷撒被刺殺時,屋大維還只是個18歲的少年。愷撒之死為羅馬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在眾多軍政人物間掀起了一場長期、激烈和復雜的權力斗爭。在極端不利的處境下,屋大維展現了遠超乎他年齡的謀略、冷靜與意志力,經過一番權力角逐後,屋大維和他的兩位勁敵——李必達和安東尼結成後三頭同盟,以韶齡躋身於羅馬最高統治權力圈。此後他們之間的戰爭持續進行,直至屋大維於公元前32年解決了李必達,翌年亞克興戰役打敗安東尼與埃及克麗奧佩脫拉女王的聯盟,他才成為羅馬唯一的統治者。後代史學家即以此作為羅馬帝國的開端。他被奉為元首(第一公民),最初以執政官身份來統治,維持共和政體。公元前27年接受「奧古斯都」封號,死後更被奉為神明。
在他的統治下,羅馬帝國的范圍西起伊比利半島,東到卡帕多西亞,北及高盧,南達埃及。在位期間(公元前31—公元14年),他致力於稅務結構、金融制度、軍隊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推進公共建設,建立了遍布帝國境內的龐大公路網與供水系統。此時羅馬天下太平,經濟繁榮,文學藝術昌盛。奧古斯都時代是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羅馬最偉大的作家維吉爾、賀拉斯和李維等人就是出現在這個時期。他開創的國內和平即羅馬和平持續了約200年之久,在這個持續的和平與繁榮時期,羅馬文化開枝散葉,遍及奧古斯都與其他羅馬領袖所征服的領土。
羅馬人的造型藝術主要來自於古希臘藝術的影響,但由於政治性質不同,在建築、繪畫和雕塑方面都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風貌。肖像雕刻是羅馬雕塑的主要成果,原因是,伊特魯里亞人重殯葬儀式,常在死者臉上拓下蠟模,存放在灶神的龕里。每逢紀念日,即取出供奉,後來這種方法漸漸運用到雕刻上。製作肖像時要求准確表達對象的特徵,這就成了雕像藝術的追求目標。至奧古斯都帝國時期,肖像雕刻已獲得了高度的發展,但奧古斯都皇帝還要求仿效古希臘,他喜歡把人物形象加以理想化,故美術史上稱這種風格為「奧古斯都古典主義」。這一尊普里馬—波爾塔出土的大理石雕塑作品《戎裝的奧古斯都》便最具有代表性。
雕像中古羅馬的「奧古斯都」——屋大維左手握權杖,右手朝前高舉,似在訓話。臉部表情嚴峻,薄薄的嘴唇,性格十分鮮明。他那披著華麗的盔甲的身材顯得很魁梧,甲胄上的圖案寓意著羅馬將統帥全球的思想。運用這種象徵化手段,藝術的目的已一目瞭然,即在於歌頌帝王。雕像的作者未被留下姓名,看來,羅馬帝政時代的藝術家是不具有這種創作權利的。
在屋大維的右腳旁邊,藝術家還塑造了一個帶有雙翼而無眼珠的小天使丘比特形象。這個羅馬神話里的小愛神為什麼塑造在這里呢?無眼珠,象徵他對愛情的盲目性;另一判斷,據說他生性魯莽,行動隨時需要有識之士的帶領。他永遠長不大,含義也就在此。大多數美術史家的解釋是,為要顯示奧古斯都的高大,作為一種反襯,在藝術上也是可能的。
據說在雕像的大理石表面還殘留著金、青、褐、黃、紫等色斑,很可能當年在完成時,雕像是帶著光輝燦爛的彩色的。雕像約作於公元前19—前13年,現被收藏於羅馬梵蒂岡博物館內。
婦女肖像
羅馬的肖像雕刻向以鮮明的性格刻畫而著稱。我們前面已欣賞了一尊《奧古斯都雕像》,但這一時期的肖像雕刻,最精彩的不是全身雕像,而是那些奴隸主貴族供放在住宅客廳里的半身像、胸像或頭像等。
公元1世紀下半葉,羅馬的肖像雕刻已取得了高度成就,尤其是在弗拉維尤斯執政時期。肖像的多樣化和嚴格的寫實主義手法,已臻於完美,幾乎可以說是無懈可擊。我們在《奧古斯都雕像》上還發現藝術家因襲希臘盛期的遺風,注重形象的理想化,即盡量予以美化。而在這一時期的肖像雕刻上,對於傳統,似乎只喜歡希臘化時期的手法。這一尊雕像《婦女肖像》,從性格刻畫上看,藝術手法比以前更趨凝煉了。
這尊婦女頭像上的發式之所以被誇大,目的是想突出肖像人物的地位、身份和個性。這種雕塑語言,在羅馬肖像雕刻中還屬初見。顯然,雕刻家對大理石表面的微妙變化經過認真仔細的研究,並注意到在明暗光影映襯下的視覺效果,因而用加強發卷上強烈的凹凸造型,來反襯柔潤光潔的婦女臉部,使這個婦女的整體感更豐滿、更秀美。
這是一名羅馬的名門閨秀,她那高傲的神態在於顯示她的高貴,她的表情矜持,內心冷漠,透過顏面和頸項的轉折微姿,可以洞察這個上層貴族婦女內心世界的某種利己性。有的考古學家鑒定,這個貴婦形象可能是圖拉真皇帝的侄女維莉婭·瑪蒂迪亞。雕塑家在塑造之前,一定是煞費一番苦心的,以尋找恰當的構思。經過細微的琢磨,決定用誇張局部細節的手法,讓發型與眼神彼此呼應,造成特殊的典型性格,這就是羅馬肖像雕刻家的創造性收獲,其精到之處,令觀者贊嘆。
在弗拉維尤斯時期的肖像雕刻,藝術家比較注重大理石上的明暗色彩,所以歷史上有「弗拉維尤斯色彩主義」的說法。這尊婦女頭像作於公元90—100年間,高約63厘米,現被收藏於羅馬卡庇托利博物館內。
和平祭壇浮雕
從奧古斯都大帝開始,羅馬帝國建立起了較完整的統治秩序,內外戰爭減少,進入了近200年的相對穩定時期,歷史上稱為「羅馬的和平」。為了紀念奧古斯都大帝為羅馬帶來的和平,元老院主持修建了《和平祭壇》,並用來供奉和平女神。這是一座用大理石建成的方形平台,長11米,寬10米,高4米,四周有牆垣圍繞,東西有門洞,中央是祭壇。四周的牆垣上裝飾著上下兩層浮雕作品,上層是記事性人物群像,下層則是明快而優美的植物裝飾圖案。上層的浮雕中有表現祭壇動工修建時的場景,也有以奧古斯都為首的帝國統治者率領全體皇族人員庄嚴祭祀的行列,還有以羅馬神話人物象徵帝國和平昌盛的雕刻。浮雕從技法上都體現了羅馬雕塑高度寫實的藝術技巧,構圖優美,層次鮮明。《和平祭壇》上的這些浮雕從整體上表現出平靜的頌揚氣氛和崇敬之情,讓人彷彿能感覺到帝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祭壇本身的結構和浮雕的位置。整個建築物由一個大的U形祭壇組成,祭壇建在高高的石級底座之上,四周圍繞外牆。祭壇和外牆上都有浮雕。像所有的羅馬浮雕一樣,它們原來都塗著油彩。但是油彩早已消失,今天只留下白色的大理石。
外牆的內側雕刻著由樹葉、果子和花朵組成的花環,這些是傳統的祭壇外牆圖像,可能反映了當時真的使用了花環和牛頭骨——它們是動物祭品的殘留物,環繞著祭祀的地點連成一圈。
這幅當時的羅馬建築內的壁畫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花環的色彩。花環之上是paterae,用來倒專門供奉神祗的葡萄酒的淺缽。
祭壇本身的上部裝飾著小幅浮雕,里外都有,表現的是正在准備動物祭品的宗教行列。無疑,它描繪的就是祭壇這里年祭的場景。
外牆的外部有兩組對應的浮雕。四堵牆的下部都裝飾著鼠尾草和葡萄藤。
在兩側長牆的上部,是另一種圖像,表現的是有奧古斯都集團所有重要成員參加的遊行,包括皇帝本人和家庭成員。我們將在後面進一步分析有關的內容。
在兩堵短牆上,也就是帶門的兩側,在門上的部位我們可以看到4幅浮雕,每幅都是表現一個帶有人物的場景。圖像的題材不是當時的事件,東側我們可以看到關於羅馬早期歷史的圖像,西側是兩幅同神話有關的題材。西側的浮雕一度被認為表現Romulus和Remus——他們是孿生兄弟,Rumulus後來建立了羅馬城。他們正被母狼哺乳。這個傳說是早期羅馬藝術中非常常見的題材,很容易辨認。這里也是早期羅馬銀幣上的同樣的畫面。
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幅大理石浮雕,表現雙生子被牧羊人發現的整個場景,它可能也是建造和平祭壇的那段時間雕刻的。東側外牆上的浮雕,就是同雙生子相對應的一幅,表現的是羅馬女神、羅馬城的化身。女神的衣服獨具特色,因此盡管有殘缺,依然容易辨認。浮雕上的她一如皇帝尼祿時代這枚銅幣上的形象。
另外兩塊保存較完好的浮雕上的題材通常被認為是:西側是特洛伊英雄艾涅阿斯,正在向神供奉母豬作為祭品,東側是地母神提路斯,這樣,艾涅阿斯和羅慕路斯、勒摩斯相對,地母和羅馬女神相對。
《和平祭壇浮雕》,大理石浮雕復製品,約創作於公元前13—前9年,現收藏於羅馬博物館。
與希臘時期的浮雕作品不同,羅馬時代的浮雕作品不再以神話故事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他們的大部分紀念性浮雕作品都是直接表現帝王的豐功偉績。這與羅馬人求實的民族性格也有直接的關系。這些浮雕作品大多出現於祭壇、凱旋門和紀念柱等紀念性建築物上,風格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