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舉雕刻什麼
1. 學壽山石雕好找工作嗎工資呢
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岳峰鎮、象園、王莊街道和壽山鄉。
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形、石紋均極豐富,晶瑩滋潤,品種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爾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的特點,民間稱之為「石帝」、「石後」,並有「貴石而賤玉」之說。具有獨立造型的壽山石雕刻品的出現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采,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最終形成。清聖祖等皇帝均用壽山石制寶璽,壽山石中以田黃石料身價最高,俗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壽山石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現東門、西門兩大流派。以林謙培、林元珠為代表的東門派擅長於人物、山水、動物的圓雕,以潘玉茂、潘玉泉為代表的西門派則從傳統的印鈕技法中創造出具有中國畫特色的薄意技法。後來又出現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壽山石雕進入詩意融融的境界,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鑒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壽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提倡返璞歸真,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現在壽山石雕的主要傳承人,西門派有林文舉、劉愛珠、江依霖、王洧華等,東門派有郭功森、林元康、郭懋介、林炳生、林發述等。
壽山石為珍稀的石材,其資源管理在近數十年一度處於無序狀態,導致開采過甚,給石雕造成了不良影響。目前許多老藝人年事漸高,已無法繼續雕刻,而傳統的師承關系又遭到破壞,壽山石雕技藝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
需求這樣的人才呀,你說呢
2. 鑒寶圖片
薄意是一種難度很高的雕刻藝術,自明朝以來,許多壽山石雕刻家進行了艱難的探索,把薄意淺雕藝術發揚光大。早在清康熙年間,著名藝人楊璇和周彬二人,常在印台四周雕刻極淺的浮雕錦褥紋和環邊不斷紋的博古圖飾,開創了薄意藝術的先河。後來,「西門派」鼻祖潘玉茂繼承楊、周遺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種圖飾,以掩蓋石疵,這是薄意的雛形。從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福州壽山石雕藝術逐步發展。
石料多是用田黃石和其他壽山石。
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因其淺刻如畫,所以也稱「刀畫」。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為這樣,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薄意不僅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而名冠壽山石界,而且因其雕刻技藝高絕而使作品獨具藝術魅力,因此筆者認為薄意是壽山石雕的最高境界,它和其它雕刻技法相比,不僅要求雕刻者掌握高超的雕刻技藝和深厚的功底,還要求藝人在書法、篆刻、國畫、詩詞音律等方面,都必須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和造詣,只有這樣,薄意作品才能達到清新灑脫高遠而飄逸的藝術境界。
而田黃石是產於福建壽山田坑中的黃顏色石材。田黃的「黃」,要求濃艷俏麗,嬌美醒目,明朗神采。田黃石由於千百萬年埋藏於水田的砂土中,表皮被鐵質酸化,使得石色外濃內淡,從而產生了色皮與「蘿卜紋」的特徵。
說到薄意雕刻就要說到一些名家
薄意雕刻大師林清卿(1867~1948),福建福州人,師從壽山石雕「西門派」高手陳可應,學習薄意雕刻。其刻薄意以畫法行之,自出新意,成為譽滿榕城的薄意雕法大師,被稱為「西門清」。
他誕生於「西門派」人文薈萃之地——福州西郊鳳尾鄉,自幼天資聰穎,初隨陳可應學藝,未弱冠即聲名遠播。帶著更大志向,毅然放下刻刀,往城裡拜師訪友,研習書畫,《芥子園畫譜》《晚笑堂畫集》是其爛熟於心的摹習範本。後又從古代石刻、畫像磚中找來靈感,將繪畫技巧、章法融於雕刻中。龔綸《壽山石譜》贊其「精巧絕倫,真能用刀如筆,在楊(玉璇)、周(尚均)二家,別開生面者」。
林清卿的薄意富有書卷氣,可以讓人讀出詩意。無論簡繁皆注重畫理,講究筆墨。色質潔凈純正的佳石,因構思巧妙更錦上添花,遇多裂瑕疵,能化腐朽為神奇,尤見天然妙趣。因材施藝,巧掩瑕疵,是其藝術的又一特色。
林清卿刻高山花卉薄意對章,是林氏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此高山對章,石品珍貴稀見,質地細膩潤澤,潔白通靈,作海棠、月季各一,清新別致,氣韻生動,四面延續猶如一幅完整的通景畫,單面又能獨立成畫。簡潔的布局、圓渾的刀法、平整的剔地,真鬼神之技。
繼林清卿之後,王炎銓、王雷霆、江依霖等人,繼續弘揚薄意雕法,形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西門薄意派」。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王炎銓的《夜遊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釣》等。
新中國建立後,從大中專美術院校畢業的年輕一代進入石雕創作隊伍,在薄意創意上揉入了現代元素。像青年雕刻家林文舉等青年俊才,既有家學熏陶,又有扎實的國畫基礎,同時又私淑於林清卿,潛心研究雕藝精髓,得其創作真諦,尤擅鳥竹薄意,曾出版《林文舉薄意藝術》。女雕刻家劉愛珠畢業於藝術院校,又師從名師王雷霆,曾得到林清卿薄意真傳,其薄意人物作品也受人們的喜愛。
「東門派」在薄意淺雕上也是人才輩出頗有建樹,像林友清、林友琛、林壽堪、郭懋介等諸名家,其薄意作品也是別具風格。特別是「東門清」林友清及其子林壽堪,其薄意作品風格與「西門派」迥然不同。他們的作品用刀尖利,畫面層疊俊秀而意境深遂。當今壽山石薄意大師郭懋介的薄意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生活氣息十分濃郁,每件作品都如詩似畫,顯示了大師爐火純青的非凡功力。
壽山石薄意藝術能從民間工藝中脫穎而出,把中國畫的寫意融於石頭創作之中,使山水人物濃縮於方寸之間,成為一種獨特的視覺藝術,福州雕刻藝術家們的追求精神是令人敬佩的。經過西門林清卿為代表的幾代藝人的不懈努力和推陳出新,才使石刻薄意作品成為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一個特有門類,其藝術風格及欣賞價值,堪稱我國歷史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還想多傳幾幅圖片的,可惜只能傳一幅。
希望對你有幫助!
PS:現在出現不少直接復制他人答案的回答者,譴責「盜答者」!
3. 壽山石雕刻師石龍
中國壽山石抄雕刻大師、襲名家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以出生年月為序):中國壽山石雕刻大師(20名):郭懋介、林元康、馮久和、林發述、林亨雲、王祖光、王則堅、劉愛珠、庄南鵬、俞世英、葉子賢、王一帆、潘泗生、林飛、陳文斌、林文舉、林東、黃麗娟、郭祥忍、庄長華中國壽山石雕刻名家(30名):林廷良、朱元登、洪天銘、李福生、林榮基、丁梅卿、江依霖、王銓俤、林榮發、郭卓懷、陳益晶、汪世傑、陳建熙、黃忠忠、潘驚石、施東輝、林劭川、葉林心、鄭則評、陳禮忠、鄭幼林、林志峰、劉傳斌、朱輝、溫九新、林偉國、陳明志、馮偉、鄭世斌、張志在
4. 中國那裡的雕刻最多
中國壽山石、田黃雕刻大師精品展最近在北京天雅古玩城隆重開幕。100餘件、套壽山石、田黃藝術精品光鮮亮相。展品包括荔枝凍、桃花凍、善伯石、高山凍、荔枝黃凍、水凍桃花、高山坑頭晶、瓷白芙蓉等稀見品種,烏鴉皮、白田、琵琶黃等極品田黃。這是近年來同類展覽薈萃名家大師作品最多的一次,郭功森、林清卿、郭懋介、林發述、林文舉、林文欽、林東、陳益晶、劉愛珠、鄭幼林、王祖光、白羽等著名雕刻藝術家都有代表作品亮相。
中國玉石雕刻大師郭懋介(石卿)的《別有洞天》選用稀有的烏鴉皮田黃凍石,重量高達469克,十分罕見。田黃凍石在田黃中被推為極品,而重達近斤之重的田黃凍石更是鳳尾鱗角,珍罕之至。作品取材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作者以精細的刀功再現一個與世隔絕的桃源美景,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來往種作,怡然自樂,造物匠心,天人合一,為大師一生之精品。在壽山石雕刻界,石卿的名字如雷貫耳,藏家以能擁有他的作品為榮,說石卿手中的雕刀可以點石成金毫不為過。早在上世紀,一塊6萬元的荔枝凍原石經石卿雕刻後就賣出28萬的天價;當時以30萬元賣到新加坡的石卿田黃雕品如今已經漲到千萬。
展品中有一件國內目前所見最大的白田《彌勒佛》,重量達700克,由號稱壽山石界林氏三傑的林亨雲、林飛、林東父子合作雕刻,具有獨特的金包銀巧色搭配,彌勒佛像憨態可鞠,人體線條自然流暢,是一件難得的珍品。
壽山石產於福建福州北郊的壽山村,汲日月之精華、山川之靈氣數千萬年始成,以其色彩斑斕,質地脂潤,被譽為「石中君子」、「國之瑰寶」。田黃石出產在壽山村的一條8公里長、總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的壽山溪溪流底下,更為稀少,尤為珍貴,世稱「石帝」,素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對於壽山石的名貴,前輩名流多有描述,西泠印社副社長錢君陶:「萬朵雲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風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著名金石篆刻家潘主蘭:「壽山貞珉,豈惟秀色可餐,其麗質彌足珍視者,蓋有五焉,曰潤、曰靈、曰瑩、曰嫩、曰膩。」上海金石篆刻家韓天衡先生更是贊譽為:「斑斕多姿,七彩流光,顯示出撩人的美麗。」
常言道:好石要遇到好工,才不會埋沒大地的精靈。一件完美的壽山石藝術品,除了石料的天生麗質外,還要經過大師的精心創作,才會錦上添花,成為傳世藝術佳品。壽山石和田黃石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貴礦產資源,據了解,福州當地政府已經採取了嚴密的保護措施,不需隨意開采。原料緊俏,必然引起價格的上漲,其中當然包括那些凝聚著傑出藝術家心血的精品之作。
這次主要針對收藏界的展事可謂本年度集大成的一次石藝薈萃,主辦方僅作品徵集就歷時半年多,有一半以上作品來自新加坡、紐約、香港、台灣等海外收藏家手中。與以前歷次展覽在工藝美術行業系統不同的是,這次精品展選在一家古玩城舉行,說明壽山石、田黃熱正從工藝美術界悄然向收藏圈轉移。主辦方表示,這次精品展重點推出當代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希望逐漸改變收藏界「厚古薄今」的現象,迎接當代名家精品藝術鼎盛時期的到來。
5. 福州壽山石雕刻大師
福州玉雕大師王一帆非常壽山擅長石雕刻,1953年生福建福州人,字逸凡,回師從吳略、周寶庭,擅長人答物、古獸雕刻,兼工篆刻,其篆刻得潘主蘭指導,技術全面,題材廣泛。作品立意新穎、巧思過人,富有文化內涵和金石味。
其雕刻題材廣泛,立意新穎,富有文化內涵,尤其以小品稱妙,很得收藏家喜愛。作品曾多次獲得各類大獎。
1984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文房珍寶》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獎「二等獎」;王一帆對壽山石及雕刻理論深有研究,與人合著有《壽山石欣賞》、《品石明志》、《壽山石賞識》、《王祖光壽山石雕藝術》等。
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中國寶玉石協會印石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現任福州石雕藝術工藝廠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