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歐洲石像雕刻技術多少年了

歐洲石像雕刻技術多少年了

發布時間: 2021-01-19 09:35:39

Ⅰ 請問思想者的雕像是誰在哪個國家哪年用石頭還是銅雕刻的請說明思想者的身份,他到底在思想些什麼思...

雕塑信息
名稱:思想者
作者:奧古斯特·羅丹
時間:1880—1900年
材質:青銅
規格:198×129.5×134厘米
現藏地:現收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2雕塑簡介
「思想者」的創作出自於《地獄之門》,那是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做的大門。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原來被一些淺浮雕圍繞著,這些浮雕是根據但丁的《神曲》而創作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 倍。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

思想者 局部
在象徵著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1]
18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尺寸同《地獄之門》的相當(0.72m),名字叫做《詩人》。1889年,這尊以《思想者--詩人》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從此以後,《思想者》成為唯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無數的展覽中出現。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倫敦第一次展出。
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 這是一個強勁而富有內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強烈的軀體,在一種極為痛苦狀的思考中劇烈地收縮著,緊皺的眉頭,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軀干,彎曲的下肢,似乎人體的一切細節都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所驅動,緊緊地向內聚攏和團縮,彷彿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個身體的力量使然。羅丹認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體來表現的,所以,他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籍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龍上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法蘭西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羅丹的朋友們籌集了15萬法郎買下了這座塑像作為對反對派的答復。他們把塑像贈給巴黎市,准備立在先賢祠前。羅丹斷定市政廳不會允許把《思想者》豎立在巴黎市內的,但是對方提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羅丹同意退回為《地獄之門》預支的費用再加利息,市政廳則接受這座《思想者》並將它立在先賢祠前。 羅丹感到了安慰,這將是他第一件矗立在巴黎市內公共廣場上的作品,同時美術部購買了一件《思想者》的復製品,並作為禮物贈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銅像安放在先賢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羅丹晚年最偉大的傑作,在以後的社會進程中一直發生著強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它被視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列寧就曾對兩名赴倫敦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代會而要路經法國的青年代表說你們一定要去看看羅丹的《思想者》。
3雕塑歷史
1888年,《思想者》以其原大尺寸在哥本哈根展出。
1902年,在亨利·勒勃賽的幫助下,《思想者》被放大成紀念像的尺寸。
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倫敦第一次展出,同年,放大的銅雕像在巴黎的全國美術展中展出。此後,《思想者》分別在德累斯頓、萊比錫、柏林、舊金山等重要展覽中頻頻露面,羅丹也為之聲名大振。
1903年,羅丹成為國際雕塑家協會主席。
1907年被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
時至今日,羅丹的《思想者》被分別矗立在巴黎、哥本哈根、莫斯科、紐約、東京等20多座城市。在今人看來,《思想者》仍然是一個思想者的形象,正如羅丹自己說的那樣,「他不僅用大腦、張大的鼻翼和緊閉的嘴唇思考,他還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握緊的拳頭和緊張的腳趾思考。」
4雕像解析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

思想者 局部
,右手托著下頜,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著拳頭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他注視著下面所演的悲劇,他同情、愛惜人類,因而不能對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後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於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5雕像分析
《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雕塑名作。這座人體坐像本是羅丹的巨型雕塑《地獄之門》中的一部分,他高踞於地獄之門的門檻之上,在他的下方,是地獄之門上一組組在罪惡、苦難、絕望中掙扎的人像群雕。他俯身低頭,手撐著下巴,彷彿為眼前驚心動魄的慘景所震動,正陷於痛苦的沉思,《思想者》之名正是由此而來。
《地獄之門》巨型群雕中有著統領和點睛意義的重要作品,羅丹在創作中傾注了他的心血和非凡的藝術創造才能。
《思想者》採用了俯身低頭支頦的坐姿。首先:雕像要體現的是一種直面人類死亡與苦難的思想,這應當是一種理性、冷靜、深刻,充滿著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動過程。要體現這樣一種痛苦思索的主題,雕像的總體動態趨向應當是相對比較「沉靜」、「沉重」、「沉凝」的。而與站姿相比,將身軀、肢體折疊收縮起來的坐姿,更有重量感、體積感,沉穩厚重,更適於表現這樣一個主題。
其次,採用這樣一種俯身低頭的坐姿,是因為雕像在《地獄之門》這件巨雕中所處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與處於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種交流、呼應乃至統領的關系,而這種俯身低頭下視的姿態自然是最合適的。
第三,這樣的姿態也是人們在沉思時最常採用的一種姿態,從觀眾欣賞理解的角度考慮,這也是一種最易為觀眾接受並認同的姿態,或者,換言之,這類的姿態造型實際上可能有陷於一種相當「濫俗」的造型的危險。
要使一件坐姿的雕像擺脫凝滯、呆板,產生動感,最簡單也是最常用的辦法就是使雕像的上半身做出任何偏離身體重心軸線的傾斜。羅丹的作品就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成功的範例,如他的另一件著名人物雕像《雨果》。對於這件同樣採用了坐姿的雕像,羅丹就採用了這樣的處理辦法。他使雕像的上身右傾而左下肢相應地向左抬起斜出,由此使這個姿態有了一種飄逸浮動的感覺。但是這樣的構想和形體處理辦法對於《思想者》卻是不適宜的。因為《雨果》像塑造的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巨匠,表現的是一個文思奮飛,充滿激情和活力的大師形象,但《思想者》要體現的是人類面對苦難和死亡的至哀至痛的冥思,雖然同樣是表現思想,但其思緒不是激昂飛揚的,而是沉鬱深邃的,所以以傾斜伸展肢體造成的「動」感是不適宜的。毫無疑義,《思想者》必須在一種沉穩凝重的姿態中體現出其特別的內在的「動」感。
較之常態下的左肘支左膝的動作,右肘支左膝會使得正常狀態下相對均衡平穩的人體姿態發生很大的變化,產生失衡、扭曲和對比、沖突――右肘支左膝使得這個支膝的動作在方向上由穩定的垂直向下變為不穩定的向左下斜出,構成一條斜線,同時其運動的距離也變長,這樣便牽拉右肩下沉,完全破壞了原本整個上身的穩定狀態,並且右手不是以手心支撐下巴而是以手背支撐下巴,並且同樣反常地向著右肩內屈,這樣就使得右前臂從肘部向左外倒,又形成一條斜線。至此,整個右臂,從肩、上臂,到肘部,形成一條斜線;從肘部、前臂到腕部,形成第二條斜線;從腕部、手,到手指內屈指向的肩部,形成第三條斜線,構成一個三角形,外側的肱三頭肌、尺骨側前臂肌群拉伸展開,而內側的肱二頭肌、橈骨側前臂肌群收縮隆起,形成一種完全內收扭曲的動作姿態。同時,由於右肘斜出右肩左牽,使得骨骼肌肉向背部擴張而在胸部收縮---------羅丹正是要用這種不尋常的充滿緊張變化、沖突的肢體和肌體造就的雕塑語言來體現人類面對苦難、死亡時內心沉重痛苦的思索。
雕像肢體的其他部分,羅丹也同樣處理得頗有匠心。如雕像的雙腳,不是與地面平行平平地貼放在地面上,因為雕像腳下的地面是傾斜的,所以雕像的雙腳不是平放而是傾斜著「搓」在一個斜面上。這就使得本來可以與地面構成一種穩定的平衡、平平穩穩地支撐身體的小腿和腳的動作,變得不穩定了,有了一種向下的力,向下的失衡的趨向,而在平置在地面上時可以自然放鬆的小腿和足部,為了克服這種失衡也變得緊張起來。這個向下「搓」的動作使得足背和脛骨前肌群被拉伸、展開,又使小腿後側的腓腸肌收縮,而足趾為阻止腳掌在斜面上的下滑,也緊張地彎曲摳抓地面。於是,整個小腿和足部都因此而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
6雕塑原因
《思想者》的創作出自於《地獄之門》,那是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做的大門。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原來被一些淺浮雕圍繞著,這些浮雕是根據但丁的《神曲》而創作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 倍。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徵著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 19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尺寸同《地獄之門》的相當(0.72m),名字叫做《詩人》。1889年,這尊以《思想者--詩人》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從此以後,《思想者》成為唯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無數的展覽中出現。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倫敦第一次展出。同年銅雕像在巴黎的的全國美術展中展出,它被放在大宮殿中心穹頂下貴賓的位置。
關於羅丹為什麼要用這尊粗壯結實的裸體形象來創造《思想者》,並准備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門飾《地獄之門》的頂上,不妨用羅丹自己的幾句話來解釋,他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雕刻家在這件作品中,一方面採用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同時表達了與詩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義思想,他們對人類的苦難遭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悲痛。
7作品評價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羅丹藝術的化身。不管是作品本身傳達出來的審美因素,還是跟作品有關的種種故事與傳聞,在帶著些許的神秘、想像與詩意的背後,總能讓人感受到它跟羅丹之間的那種揮之不去的情愫。
8作者簡介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

羅丹
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走路的人》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1]
9單純含義
與上述雕像作品《思想者》不同,該思想者是指一類人,故以'單純思想者'加以區分。
人分多種,思想者是以其思想之光芒為人所知。當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純升華,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徵。簡單來說,就是廣泛意義上的「完人」。

Ⅱ 世界三大雕塑大師是誰

1.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
簡介
法國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2,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
第一批代表作哀悼基督《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晝》、《夜》以及《晨》、《暮》。

3,馬約爾(1861~1944)Maillol,Aristide 法國雕塑家,畫家。
代表作《地中海》和《夜》《空氣》、《河流》、《 騎自行車的人 》
。《河流》還有兩個姐妹篇:《山嶽》和《大氣》,它們構成了自然三部曲,堪稱是馬約爾的象徵主義代表作。

Ⅲ 18世紀80年代-90年代一些歐洲雕刻家去美國干什麼了

18世紀末的美來國獨立戰爭激發了美自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和愛國熱情,他們迫切地需要為他們的民族英雄如華盛頓等人製作紀念雕像。這種情況下,18世紀80年代-90年代一些歐洲雕刻家來到美國,他們中有法國雕塑家讓•安托萬•烏東(1741-1828)、義大利雕塑家朱塞佩•切拉基(1751-1802)。他們為美國創作了一批華盛頓半身像和其他政治領袖的雕像。

Ⅳ 西方雕塑是什麼

西方雕塑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雕塑藝術便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紀是希臘雕刻藝術的繁榮時期,出現了米隆、菲狄亞斯等一批傑出的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擲鐵餅者》和菲狄亞斯的名作《命運三女神》,都是舉世矚目的佳作。約作於公元前一二世紀的古希臘雕刻著名作品《維納斯像》,也稱《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因1820年發現於愛琴海中的米洛斯島而得此名,這一作品是用兩塊大理石合雕而成,優美的身雕,典雅的臉龐,豐腴的肌膚,恬靜的神態,使這件端莊優美的女性雕像聞名於世,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稱之為「古代的神品」。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可以稱得上是西方雕塑藝術的第二個高峰。被稱為意木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琪羅,就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畫家和建築師,他為故鄉佛羅倫薩創作的大理石雕像《大衛》,成為文藝復興時代英雄的象徵,他為美弟奇教堂設計的大理石雕刻《晨》、《暮》、《晝》、《夜》是一組寓意深刻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如《摩西》、《哀悼基督》等,也都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不朽作品。19世紀法國雕塑,成為西方雕塑的又一個高峰。法國的呂德為凱旋門創作了巨形浮雕《馬賽曲》,作為這組雕像核心的自由女神,身披銅甲,張開雙翼,右手揮劍,左臂高舉,召喚著為自由而戰的法國人民,這座浮雕群像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當時法國現實主義流派的大師羅丹,更是以《巴爾扎克像》、《加萊義民》、《思想者》、《地獄之門》、《青銅時代》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將西方雕塑藝術推向新的高峰。20世紀以來,西方雕塑藝術向多元化發展,多種流派同時並存,名目繁多,良莠摻雜,處於不斷的演變發展之中。

Ⅳ 17-19世紀歐洲雕塑特點

十七八世紀,受羅馬的影響產生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巴洛克雕塑很內少是單件容作品或單獨存在,它的設計以四周的建築為背景,創造出光影、空氣、環境等與雕塑緊密相連的氛圍。洛可可風格則是以一種忠於客觀對象的表現手法創造了新型的,通常是肖像的作品。如讓·安托萬·烏東的《伏爾泰》。
19世紀的雕塑特點在於善於用雕像的動態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並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

Ⅵ 歐洲哥特式雕塑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2世紀40年代一種新的建築樣式——哥特式建築,首先出現在法國,而後傳遍歐洲。專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學屬者將12世紀到他們時代(大約15世紀)的藝術稱為「哥特式」,認為這段時間的藝術是「蠻族」哥特人創造的,實際上哥特藝術與哥特人可以說沒有什麼關系。哥特式雕刻稍後於哥特式建築,在13世紀初開始出現,但發展很快。哥特式雕刻主要是用於裝飾教堂的石雕,此外還有木雕、木刻。木雕主要有折疊祭壇、唱詩班席位和各種私人宗教祭禮用雕像。

Ⅶ 19世紀美國雕塑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美國早期基本上沒有本土雕塑家,只有人數不多的一些木刻師和石刻師。

18世紀專末的美國獨立屬戰爭激發了美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和愛國熱情,他們迫切地需要為他們的民族英雄如華盛頓等人製作紀念雕像。這種情況下,18世紀80到90年代一些歐洲雕刻家來到美國,他們中有法國雕塑家讓•安托萬•烏東(1741—1828)、義大利雕塑家朱塞佩•切拉基(1751—1802)。他們為美國創作了一批華盛頓半身像和其他政治領袖的雕像。1806年後,美國又多次邀請歐洲特別是義大利雕塑家到他們的新首都華盛頓,為這座新城市作裝飾雕刻。1816年北卡羅萊納州委託義大利古典派雕刻封家安東尼奧•卡諾瓦(1757—1822)創作了華盛頓紀念雕像(這座雕像於1831年被毀)、並於1821年在該州的首府舉行了揭幕儀式。這些活動均由政府出資,並經過傳媒的報道,使美國公眾對雕塑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開始重視雕塑。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