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茄雕刻前怎麼處理
⑴ 緬茄雕刻的發展
緬茄樹產自緬甸,是世界上稀有的蘇木科阿芙豆屬。高州緬茄,國內為高州所獨有,被譽為中國的「一枝獨秀」,世界上也罕見。生於高州西岸關屋村的緬茄樹齡已有400多年。每年清明前後開花,次年春節前後莢果成熟。莢長約25厘米,莢內有果實3至6粒不等,狀似茄子,故稱緬茄。果實如拇指大小,3/5為深褐色;2/5為黃蠟色,俗稱「蠟頭」,角質,有光澤、紋理細密,質地堅韌,可供雕刻。
光緒年間重修的《茂名縣志》載:「緬茄來自緬甸……三百年來中土無雙」。高州的緬茄樹有一個凄美的傳說,相傳明神宗曾經將兩顆緬茄種子賜給太傅李邦直,李告老回鄉住高州西岸村,「珍藏卧室。一日不見,疑為侍女所竊,杖逼至死。嗣後(種子)在其子床下萌發,冤情始白」。清《高州縣志》載有《竹枝詞》記述其事雲:「緬茄樹大已成尋,婢女含冤悲古今;碩果至今人不食,日久方見女兒心」。又雲:「鑒江西岸浪如花,茂名城西日已斜,遙指晚煙初起處,緬茄蔭里是儂家」。這株緬茄樹如今胸圍5米,枝繁葉茂,覆蓋5畝多地。除老樹外,還繁衍了3株,有兩株種植30多年未見結果。
1885年高州縣城南華路彭學元始創緬茄雕刻工藝,所雕作品有雀、猴、鹿、蜂、觀音、佛像、《龍鳳戲珠》和《雙獅舞球》等,寓有「爵、侯、祿、豐」幸福吉祥之意;也雕刻圖章印鑒。民間取其吉利,用作婚嫁饋贈,逐漸流傳。民國時,又有彭靄雲、彭堯佳、彭金和、陳振武、陳世文、黎平等繼承其藝,緬茄雕刻趨向精微,一茄之上竟然能刻《水漫金山》、《八仙過海》等民間故事,一顆緬茄雕可售白銀兩元,最高可售15元。抗日戰爭時期銷路受阻,藝人把產品拿到廣州灣(今湛江港)向外國海員或商人兜售,緬茄雕刻作品從此傳到海外。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緬茄雕刻事業的發展。1956年陳振武、陳世文、張文梓、陳漢銓等人聯合組成高州縣附城雕刻社。還新創作了《梅花》、《菊花》、《松齡鶴壽》、《天安門》和《猴山》等現代題材的作品。1957年緬茄雕刻作品在北京參加全國農業展覽會時,國家副主席劉少奇還把緬茄雕刻作為珍貴禮物贈送給來訪的蘇聯國家元首伏羅希洛夫。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緬茄雕刻開始衰落,只有個別老藝人愛好,業余仍事雕刻,其藝方免失傳。
1985年張文粹以他所雕的《群獅》、《龍鳳》和《龍》3顆作品,應邀參加亞洲太平洋地區博覽會,受到好評。1986年代,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高州時,大贊高州緬茄雕刻藝術。1987年元旦曾經在廣州東方樂園舉辦的「廣東省民間藝術歡樂節」上展銷,每顆售價1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