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幢雕刻的什麼
① 石材雕刻機石材雕刻分類有哪些
一、復石材雕刻根據用途區分:
1、石闕制和牌坊石雕。如孔廟石碑坊石雕;
2、人物與動物石雕。如名人雕像、佛像、石獅等;
3、宮殿、宅第和園林石雕。如北京的故宮、頤和園;
4、陵園石雕,如各種陵墓石像、石棺槨、墓葬祭品等;
5、石窟和摩崖石雕,如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
6、生活工藝用品石雕,如桌、椅、凳、茶幾、燈具、墨硯等;
7、石橋石雕,如河北趙州橋的人物石雕,蘆溝橋上的石獅等;
8、觀賞和收藏石制工藝飾品石雕,如種玉器飾物,各種觀賞石及擺設件;
9、現代城市園林與紀念石雕,如大型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和紀念雕塑等;
10、寺廟神殿、經幢祭壇石雕,如北京雍各宮、山東孔廟中的石柱、石欄和神龕都是石雕製品。
二、石材雕刻以加工工具細分:
1、手工雕刻品。即用鑿、錘、釺等手工工具雕鑿的製品。
2、半機械化加工雕刻品。即部分用手工、部分用機械化加工的石雕。
3、全自動數控機械加工雕刻品。
三、石材雕刻按雕件形體劃分:
1、平面石雕,包括浮雕、鏡框、畫框、透雕窗格、刻字牌匾、石刻畫、影雕和線雕等;
2、立體石雕,包括立體人像、動物雕像、壁爐、雕刻柱頭等。
② 可以介紹一下大足石刻中的精品嗎有特殊的寓意的雕塑作品
大足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南,西距成都271公里,東去重慶70公里。全縣總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人口約90萬。大足建縣於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40多年歷史,其縣名取「大豐大足」之意。
大足石刻始創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綿延明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5處即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遺產部分),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有4處即尖山子、舒成岩、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有66處如西山、聖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廟、半邊廟、七拱橋、普和寺、陳家岩石刻等。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規模、最有價值、藝術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與雲崗、龍門鼎足而三,齊名敦煌,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她集中國石窟藝術之大成,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她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傑作,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發展有重要貢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頁,並且生動地反映了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正因如此,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的三處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9年12月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行列。
大足石刻位於四川省重慶市,以大足縣、潼南縣、銅梁縣、壁山縣為范圍,在此地可賞到代表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造像藝術。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大足石刻因地處中國內地山區,過去交通不便,倖免了歷代戰爭的浩劫和人為破壞,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遊價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摩崖(石窟)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兩千米處,開鑿於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歷經五代,兩宋,相繼在佛灣、營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處造像近萬軀。長達500米余,共編為290號龕窟。其中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55處,經幢8座,銀刻線閣1幅,石刻造像364龕窟。
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共編290號龕窟。在長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銘記55則,經幢8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疾圖」一幅,石刻造像264龕窟。佛灣佛像雕刻精細,體態俊逸,風格獨特。「心神車窟」中的「普賢菩薩」造像精美,被譽為「東方維納斯」;「轉輪藏經洞」被稱為「石雕宮闕」;「韋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經碑」為世所獨存,既是書法珍品,又可補史料之遺缺,價值極高。佛灣石刻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品。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朴、線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著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脫了外來文化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期的特徵。兩宋時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
寶頂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石刻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建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佑九年(1179—1249年),歷時70多年,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台,妙麗庄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盤聖跡圖、九龍浴太子、孔崔明石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六耗圖、地獄變像等,以佛經故事為主要題材,造像旁還刻有經文、頌詞等文字說明,宛如一幅幅圖文並茂的連環圖畫,是不同於中國其他石窟的顯著特點。
大足石刻不僅有規模巨大的佛教造像和體系完整的道教造像,還有石窟造像中罕見的純儒家造像,而且「三教」、「兩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的這種文化現象作為實物例證,反映出在中國文化史上儒、道、釋三家長期以來既斗爭又融合,到宋代時「孔、老、釋迦皆至聖」,「懲惡助善,同歸於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佔主導地位的局面已經鞏固。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大足石刻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同時伴隨造像出現的各種經文、傍題、頌詞、記事等石刻銘文有15萬余字,而且多為金石史中的佳品,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
③ 石雕的種類分哪幾種
一、 按用途不同分 1、 觀賞、掛戴和收藏石制工藝飾品石雕。如種玉器飾物,各種觀賞石及擺設件。這類石雕製品體積比較小。 2、 石窟和摩崖石雕。如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 3、 陵園石雕。如各種陵墓石像、石棺槨、墓葬祭品等。 4、 宮殿、宅第和園林石雕。如北京的故宮、頤和園、河北承德避署山莊內都裝有非常精典的石雕製品。 5、 寺廟神殿、經幢祭壇石雕。如北京雍各宮、山東孔廟中的石柱、石欄和神龕都是石雕製品。 6、 石橋石雕。如河北趙州橋的人物石雕、北京蘆溝橋上的石獅等。 7、 石闕和牌坊石雕。如孔廟石碑坊石雕。 8、 塔建築石雕。如各種石塔。 9、 碑書石雕。如各種紀念碑、陵墓碑等。 10、 人物與動物石雕。如名人雕像、佛像、石獅等。 11、 生活工藝用品石雕。如桌、椅、凳、茶幾、燈具、墨硯等。 12、 現代城市園林與紀念石雕。如大型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和紀念雕塑等。 二、 按雕件形體不同分 1、 立體石雕。包括立體人像、動物雕像、壁爐、雕刻柱頭等。 2、 平面石雕。包括浮雕、鏡框、畫框、透雕窗格、刻字牌匾、石刻畫、影雕和線雕等。 三、 按所用加工工具不同分 1、 手工雕刻品。即用鑿、錘、釺等手工工具雕鑿的製品。 2、 半機械化加工雕刻品。即部分用手工、部分用機械化加工的石雕。 3、 全自動數控機械加工雕刻品。 4、 噴砂雕刻品。使用噴砂雕刻機進行雕刻。噴砂雕刻機是使用空氣機(氣壓5-6kg/平方米)和金剛砂噴射在製品雕刻處進行雕刻。 5、 化學腐蝕雕刻品。即利用化學腐蝕液與石材之間進行的化學反應,達到雕刻石材。有凸雕(浮雕)和凹雕兩種。 四、 按傳統的雕件表面造型方式不同分 1、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體感的圖像,是半立體型的雕刻品。因圖像浮凸於石面而稱浮雕。根據石面脫石深淺程度的不同分,又分為淺浮雕及高浮雕。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容比較單一,沒有鏤空透該。高浮雕是多層次造像,內容都較繁復,多採取透雕手法鏤空,更能引人入勝。浮雕多用於建築物的牆壁裝飾,還有寺廟的龍柱、抱鼓等。北京故宮的御道就是浮雕。 2、 園雕。是單體存在的立體 擬造型藝術品,石料每個面都要求進行加工,工藝以鏤空技法和精細剁斧見長。此類雕件種類很多,多數以單一石塊雕塑,也有由多塊石料組合而成的,近年此類雕體發展了多促微型產品,有的小似果核,有的薄如蟬翼,更是巧奪天工,被稱為"微雕"。此類產品已完全脫離建築實用而成為純工藝品,由於小巧而更便於攜帶,為紀念性珍品,發展前景甚佳。 3、 沉雕。又稱"線雕",即採用"水磨沉花"雕法的藝術品。此類雕法吸收中國畫與意、重疊、線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筆法,石料經平面加工拋光後,描摹圖案文字,然後依圖刻上線條,以線條粗細深淺程度,利用陰影體現立體感。此類產品多數用於建築物的外壁表面裝飾,有較強的藝術性。 4、 影雕。在早年的"針黑白"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工藝品。最早的作品是60年代未由惠安 藝人創作的,因作品都以照片依據,故稱"影雕"。這種雕件以玉晶湖青石切鋸成平板作為材料,先把表面磨光,利用其經琢鑿能顯示白點的特性,以尖細的工具琢出大小、深淺、疏密不同的微點,僅分黑白的不同層次,使圖像顯示出來,不但細膩逼真,而且獨具神韻,是石雕向純藝術化的發展,為石雕工藝生產開辟了新的道路。 此外,古往今來的石雕藝匠還創作了一些圓、浮、沉各種手法兼具的雕件。這類雕件都表現出較復雜的內容,因此採取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圓中有沉浮的綜合手法。 盡管石雕製品種類繁多,其分類方法很多,但其加工工序大致辭相同,一般分:石料選擇 模型製作 坯料成型 製品成型 局部雕刻 拋光、清洗 製品組裝 驗收和包裝。而加工這些石雕製品,其傳統的手工加工技法有以下四種: 1、"捏"。就是打坯樣,也是創作設計過程。有的雕件打坯前先畫草圖,有的先捏泥坯或石膏模型。 2、"鏤"。就是根據線條圖形先挖掉內部無用的石料。 3、"剔"。又稱"摘",就是按圖形剔去外部多餘的石料。 4、"雕"。就是最後進行仔細的琢剁,使雕件成型。 近年來,我國相繼開發出了許多新型多功能的石雕加工機械,對推動我國石雕業的發展,改變傳統手工作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擴大出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無統一的石雕產品國家標准,建議完整統一的質量標准體系,為規范和推動雕業的發展再立新功。
④ 雕塑的種類
銅雕
目前中西方大部分最有影響力的雕塑都是銅制,比如羅丹的《思想者》、《青銅時代》、《自由女神像》,這些世界最頂尖的雕塑作品大都是銅制的,因為銅材質的質感、可塑性、規格的不限性、色彩肌理豐富性等原因很適宜做雕塑,這也是玉雕、木雕、石雕所無法達到的效果,玉雕因受材料的限制一般只能做很小的作品,木雕因工藝的局限性,大型的室外雕塑也沒有先例,傳承人,他的銅雕為五千年銅歷史開啟了新篇章。
石雕
石雕一般採用大理石、花岡石、惠安石、青田石、壽山石、貴翠石等作材料。花岡石、大理石適宜雕刻大型雕像;青田石、壽山石的顏色豐富,更適宜於小型石雕。石雕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根據石料性質和雕刻者的習慣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二種:一是傳統的方法,構思、構圖、造型以及打石雕刻都是由個人獨自完成。而大型雕刻要在石料上畫好水平線和垂直線,打格子取料,用簡易測量定位的方法進行雕刻。二是採用新的工藝,即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然後將石膏像(模特兒)作為依據,依靠點形儀,再刻成石雕像。
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常常被稱為「民間工藝」。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在我們國家的工種分類中為「精細木工」。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採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樹根雕刻」。木雕有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並用。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
牙雕
牙雕一般以象牙作為雕刻原材料。象牙與一般的牙齒不同,其表面沒有琺琅質覆蓋,非常怕酸,強酸可以將它腐蝕,弱酸亦可使其軟化。如將象牙放在醋酸中浸泡,就可使之變軟,再用刀或其它工具,旋以雕刻加工,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骨雕
骨雕,以骨骼作為載體的雕刻藝術,骨雕的歷史悠久,在1982年於陝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約6000多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為研究我國骨雕藝術提供了珍貴實物。骨雕人頭像比較完整,五官位置比較准確,製作手法古樸、粗獷,神態憨厚莊重。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以極其落後的生產力,在同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搏鬥,從而謀求生存時,就地取材,創造了這件作品,盡管稚拙古樸,卻表達了一種對祖先的崇拜。
根雕
根雕,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所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說在根雕創作中,大部分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一般說來進行木雕創作的工具,如鋸、木銼、鑿子、刻刀、扁鏟、斧頭、木鑽、木錘、刨子等,都可以用來進行根雕創作。除此之外還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紙(布)、粗細布、棉紗、繩子等基本用具。特殊加工時,如火烤、蒸煮、防蟲處理時還需要一些用具,一般家庭常有的可以代用,不一 定另備。
根雕創作的基本手法,就是運用誇張、幻想和抽象等手法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創作方法。具體地說,就是對所選定的根材作全面而細致的觀察,進行巧妙構思。借其形態、紋理、節疤、凹凸、曲張、窟窿、等然殊姿異態,進行虛實結合的大膽設想。以多種題材和內容來尋找材料本身的可用價值,並善於從平凡中找非凡,逐步確定創作的整體形象。明確創作思想,大膽地想像,對根世創作是至關重要。
根雕的製作應強調「三雕七借」和意向造型,不管是什麼根材,創作什麼題材,必須遵守這個原則。在雕琢為輔,使雕磨過的部分和根形態盡量融為一全,不露雕琢的痕跡。
根雕作品是供人們欣賞或使用的藝術品,一旦開裂或被蟲蛀,便會影響它的欣賞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根材的防裂、防蟲的處理就來得十分重要。
防曬處;自然乾燥去、蒸煮法、烘乾法、浸泡法。在防裂蒸煮時加上適當的漂白粉、六六粉等,可將裡面的蟲菌殺死。用經過防裂、防蟲、防霉變處理的材料製作的作品,一般不會出現乾裂、變形、蟲蛀、腐爛、變色的現象。干剝:氫放在水中浸泡幾個小時,使表皮變軟,然後再用以上工具肅,比
較省時、省力。許多根藝家都用自己的去皮方法,只要不損壞或少損壞木質,製作者不心拘泥於以上方法。有時根據創作需要可不去皮或保留一部分表皮,加以利用。剔朽,主要是把藏污納垢的朽爛部分剔掉,目的在於除去根上的污垢和隱藏的蟲菌,增加材質的潔凈和美感。
玉雕
玉雕總稱玉器,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在新石器時期已有玉佩出現,商朝的琢玉技藝就比較成熟了。玉雕的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翡翠、水晶、瑪瑙、黃玉、獨玉、岫玉等幾十種。因為玉本身性質細致、堅硬而溫潤,或白如凝脂,或碧綠蒼翠,色澤光潔而可愛,適合製作名貴的裝飾品。
至於玉石的製作,一般人以為是用雕刀刻成的,其實不然。玉石的質地很堅硬,雕刀刻不進去,而是採取琢磨的方法,即在製作時,用各種形狀的鑽頭、金鋼砂和水,根據作品形狀把多餘部分琢磨掉。因此完成一件玉雕作品要花很長的時間。
漆雕
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也叫剔紅,其技藝始於唐代,工藝流程極其復雜。制漆、制胎、做...打磨、做里退光等等,過程繁復,用時很長,因此大型漆雕也極其昂貴,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貴胄的陳設品。 漆雕是一種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紋的技法。元、明時期傳入北京。經漆雕藝人們的辛苦鑽研,漆雕技藝逐漸完美成熟,漆器成為具有北京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北京漆雕與湖南湘綉、江西景德鎮瓷器齊名,被譽為「中國工藝美術三長」多年來,漆雕以其獨特的工藝,精緻華美而不失莊重感的造型受到海內外漆雕藝術愛好者的青睞。
玻璃鋼雕塑
玻璃鋼雕塑是雕塑的一種成品類型,具有質輕,耐腐蝕,成本相對較低的特點。又稱FRP,學稱纖維增強塑料(FRP glass fibre reinforced plastic),國內在習慣上稱之為玻璃鋼。它是以合成樹脂為基體材料,以玻璃纖維及其製品為增強材料組成的復合材料。
貝雕
貝雕(scrimshaw,shell work),貝殼的種類很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紋理也很美麗,有的還是很妙的反光體。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貝雕巧妙的將人與海結合起來,貝雕是海的綺麗與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具有貝殼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國畫的格調美。自古而來記載著人與海的故事,傳達著人們對美好明天嚮往和期待。
冰雕
冰雕,是一種以冰為主要材料來雕刻的藝術形式。同其他材料的雕塑一樣,冰雕也分圓雕、浮雕和透雕三種。冰雕塑與其他材質的雕塑一樣,講究工具使用、表面處理、刀痕刻跡,但由於它材質無色、透明,具有折射光線的作用,故此雕刻出的形象立體感不強,形象不夠鮮明。為了彌補這一缺陷,造型時採用石雕和木雕手法,強調體面關系,突出形體基本特徵,力求輪廓鮮明,在此基礎上,精雕細刻,或者實行兩面雕刻,使線條互相相交,雕痕縱橫交錯,在光線反射作用下,尤顯玲瓏剔透,從而取得遠視、近視俱佳的觀賞效果。
泥塑
泥塑,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2006年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陶瓷雕塑
是陶瓷裝飾的一種。歷史悠久,約始自秦、漢,盛於明、清時期的德化窯、石灣窯和景德鎮窯等。一般指具有獨立性的立體陶瓷雕塑製品,需經模印、鑲嵌、及手工鏤、捏、堆塑、雕刻等成型過程並經高溫燒成。按製作方法可分圓雕、浮雕、鏤雕、捏雕等數種。按製品可分素雕和彩雕兩種,包括陳列美術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製作時必須考慮到乾燥和燒成收縮,防止翹扁變形及裂紋斑疵等。
石膏像
指以石膏為原材料雕刻而成的人物頭像,一般用於美術教學、練習之用。石膏像是頭像素描的基礎。畫石膏像是為了更好理解頭像的結構,光影。石膏像之所以色調面積大是材質決定的,如果你把真人頭糊上石膏也是這樣的效果。且色塊只是畫素描時人為定義的。
⑤ 全國雕刻工藝分多少種
有很多木雕流派
⑥ 石材雕刻機雕刻成品按用途分為哪些
對於眾多種類的石雕,目前尚沒有統一的國家標准,也很難精確分類。根據近幾年的發展版,結合傳統的權習慣,可將石材雕刻機的石雕製品按用途分為。
1、 觀賞、掛戴和收藏石材雕刻機雕刻的石制工藝飾品石雕。如種玉器飾物,各種觀賞石及擺設件。這類石雕製品體積比較小。
2、 石窟和摩崖石雕。如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
3、 陵園石雕。如各種陵墓石像、石棺槨、墓葬祭品等。
4、 宮殿、宅第和園林石雕。如北京的故宮、頤和園、河北承德避署山莊內都裝有非常精典的石雕製品。
5、 寺廟神殿、經幢祭壇石雕。如北京雍各宮、山東孔廟中的石柱、石欄和神龕都是石雕製品。
6、 石材雕刻機雕刻的石橋石雕。如河北趙州橋的人物石雕、北京蘆溝橋上的石獅等。
7、 石闕和牌坊石雕。如孔廟石碑坊石雕。
8、 塔建築石雕。如各種石塔。
9、 碑書石雕。如各種紀念碑、陵墓碑等。
10、 人物與動物石雕。如名人雕像、佛像、石獅等。
11、 生活工藝用品石雕。如桌、椅、凳、茶幾、燈具、墨硯等。
12、 石材雕刻機雕刻的現代城市園林與紀念石雕。如大型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和紀念雕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