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古董新舊雕刻痕跡
『壹』 如何鑒別古董
1、分類法:運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法,找出各種陶瓷之間的異同點,加以分類分型,摸索出器物演變的規律,達到認識和掌握的目的。
2、比較法:利用已知的標准器(例如窯址標本,紀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帶有年款的陶瓷器),與彼此有某種聯系的鑒定對象加以對照,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變知之,得出合乎事實的判斷。
3、甄別法: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調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通過邏輯思維和概括,對鑒定對象作出正確的甄別。
(1)如何看古董新舊雕刻痕跡擴展閱讀:
鑒定的核心
價值的內容是文物鑒定的核心,主要包含四個方面,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前三者是無形的,不具有直接表現性,經濟價值則相反,它是前三者的集中體現,但有時可能並不統一。
文物鑒定有公立鑒定和民間鑒定兩大類。公立鑒定指國家文物行政部門主管的組織機構的鑒定行為。如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地方省級鑒定站、經批准設立的帶有事業單位性質的文物商店、公立的博物館等公益機構的鑒定。
民間鑒定指除此之外的各類鑒定行為。文物鑒定的爭議可能發生在公與公、公與民、民與民任意兩者之間,並基本集中在對真偽的鑒定上,一少部分集中在對價格高低的鑒定上。
『貳』 怎樣鑒別古董
如何鑒定古玩
俗話說:「亂世藏黃金,盛世興收藏。」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然而,最令廣大收藏愛好者煩惱的是,市場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難辯,有人甚至將多年積攢的巨資付之東流。
據省文物專家介紹,眼下在文物市場上流通的古玩相當一部分為贗品。古玩收藏愛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難免上當受騙。那麼,怎樣才能擺正心態,游刃於古玩市場而不上當受騙?日前,記者進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與「作偽」是兩碼事
3月初,記者走訪了數名省內知名的文博專家。提起古玩造假,專家們一直認為,首先要分清仿古與作偽的異同。
所謂仿古,是指後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製出來的品種。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為了學習前代和別家的長處,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在當時便有其他的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二是慕古,即對古人的崇敬和欽佩。從古至今一直就有仿製古玩的風尚。
而偽作品一般出現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礎上進行重新加工,採取後加彩、後加年款、磨底、重組、作舊等方法,冒充真品。這種以追求純商業利潤為目的的偽造,早已脫離了仿古,就是作偽。
專家認為,仿古品與作偽品雖都不是真品,但在價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萬曆年間仿製的宣德爐為例,其價值雖不如宣德爐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價值。而現代仿製的「宣德爐」,其價值當然大打折扣。
為了便於閱讀,記者特地將古玩收藏分為四大類,一一請專家加以評說,希望能給廣大收藏愛好者敲響警鍾。
揭秘之一:仿製瓷器真假難辨
瓷器作偽的手法多種多樣,讓廣大的收藏者防不勝防。一位已在收藏業內浮沉十年的賈先生為記者詳細說了其中關節。為了收藏瓷器,他沒少「交學費」。根據老賈的經歷以及省文物專家的分析,記者大體將瓷器作偽分了幾類。
1、新瓷老鋦老賈第一次上當,就是花高價買了這種贗品。當時經驗尚少的老賈,在北市古玩市場上發現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確定瓶上的鋦子(用來連接器物的金屬兩腳釘)是元代的,便認為這個瓶子也是元代的。後來,找專家鑒定才知道是假的。
專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鋦子將碎片連接在一起,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作偽手法。一般收藏者確定了鋦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斷瓷器的年代,上了仿製者的當。由於仿製容易,明代的鋦子現在市場上能賣到幾百元一個。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賈與幾個朋友一起去農村「搜寶」。當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兒上有貢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窯的非常相似,覺得比較有收藏價值,就買了下來。回來後和朋友仔細研究才發現,碗底兒處有一圈膠,說明這個碗的底兒是粘上去的!」
專家解析:這種方法也比較常見,因為瓷器底上的印記落款很難仿製,所以一些仿製者從破損或者不具備很高經濟價值的瓷器上將舊底切割下來,與仿製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燒製成新的瓷器,再賣給經驗不豐富者。
3、加彩「2003年,我從朋友手裡買了一個清康熙時期的五彩人物紋瓶,因為清代人物圖案瓷器傳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數的大價錢。去年,家裡著急用錢拿到拍賣行,人家說是假的,人物是新畫的。」
專家解析:加彩這類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將無紋飾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繪,重新燒制而成;補損成新,即將古舊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處填上硬彩花飾,以此掩蓋破損而成。但採用這種手法的並不太多,一是重新燒制時反而容易將瓷器燒壞,第二古舊的真品素瓷並不容易找到。
4、高模擬瓷
據專家介紹,高科技手段被運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偽登峰造極、自成體系。比如,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做出的東西和原物一模一樣,而硅橡膠翻模技術的運用,使仿品上的花紋與原物沒有任何差別。面對這樣的高模擬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也很難分出真偽。
揭秘之二:書畫市場魚龍混雜
古畫名作歷來是人們追捧的對象,也是進行藝術品投資的一個好項目,更是歷朝歷代造假作偽者的主要目標。魚龍混雜的書畫市場既是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張先生對古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他走到哪兒都喜歡找找古書畫,一些愛好收藏的朋友給他取了個綽號「尋畫人」。據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支運亭介紹,張先生手裡有上百幅比較珍貴的書畫,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書畫作偽的方法基本可歸結兩大類:其一是完全作假,即運用勾、填、臨、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筆法、構圖特點進行「創作」。此類方法因經常露出作偽者的筆意風格,破綻較為明顯。但有些完全憑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書畫風格如何,因為無法對證,反而容易騙人。其二是利用原畫本身作假。多採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將原作改頭換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這類作假的技術處理一般由裝裱、修復的藝匠高手與畫商或作偽畫師合作完成。有時真假相摻,讓人不易分辨。例如將通景條屏拆成單幅,手卷割成數段;或以大改小,雜湊冊頁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掃描,製作的假畫,雖不易辨別,但在市場上非常少見。
揭秘之三:偽造古玉濫竽充數
玉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國人眼裡,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寄託。造假者也正看中了這一點,打起了歪主意。
記者以打算入行學習經驗為由,經朋友介紹,來到了皇姑區的一個小院,見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雖然他看起來也就三十多歲,可圈兒里人卻都叫他光叔。
據說光叔的「獨門秘笈」是作舊。在古董行里,作舊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舊的技術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專,活兒細。讓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舊能力高低的惟一標准。
「這是個是『雛兒』,什麼也不懂,您給說細點兒。」帶記者來的小朴向光叔解釋著。光叔拿器桌上的一個佛頭給記者看:「咋樣?」「雕工出眾,頗有神韻,但一看就是新作出來的。」記者乍著膽子,照小朴教的對光叔說。光叔看來挺得意:「哦,眼力不錯,你再看看這個。」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記者發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頭,和剛才的是一樣的,只是處理了一下。」接著,光叔講了「造」古玉的兩個主要方法,一個叫「包漿」,一個叫「沁」。
「包漿」可以用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鋤頭木把,會形成一層光澤。這種光澤潤厚自然,和木柄渾然一體,溫滑如玉,這就是「包漿」。「包漿」短時間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種油漆、塗料能表現出來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櫃子、老椅子,凡是被經常觸及、摩擦的部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包漿。新玉想要有包漿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兩個月才能達到效果。「不瞞你說,剛才你看的佛頭我晚上睡覺都摟著。」光叔詭秘地說。
「沁」比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東西,會在埋藏地下的歲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質(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質)會逐漸沁滲到這些東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認的痕跡。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屍棺中或屍棺旁的器物特徵)等。即便是沒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夠上年代,也會出現自然環境留下的沁,這種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準的。仿造沁主要有烤舊和使用化學物質兩種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紅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燒做假水沁等等。
據光叔說,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製造時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近現代製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像,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准作品顏色不一樣,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沁色,還是人工做舊,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
揭秘之四:假青銅器蔚為大觀
公元前21世紀,商周奴隸制社會,青銅禮器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對於收藏界來說青銅器從來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幾十件瓷器、木器、字畫的藏家並不少見,而收藏幾十件青銅器的人屈指可數。隨著人們對青銅器認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青銅器,有了市場,作假者便乘虛而入。
記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青銅器收藏家黃德先生。黃先生根據自己多年的收藏經歷,將青銅器作偽總結出四種方法:
鑲嵌法。將新做的青銅器用酸作舊,再用從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銹鑲嵌在銅器上,這種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慮老銹、不看器型的初級收藏者。鑲嵌老銹一般都選在口沿、紋飾、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這種作舊的鑒別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銹,而要整體上去鑒別器物真偽。而且,只要仔細把玩,就會發現銹會很不自然地脫落,所以比較好認別。
後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沒有紋飾,後來刻上了花,雕刻細致入微。這種器物的鑒別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沒有包漿和銹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漿肯定被破壞。另外,什麼時期的紋飾應該有什麼時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戰國時期的紋飾,肯定是張冠李戴。
殘器湊整器。在市場上,器型古怪的東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殘器拼湊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個鬲;把盆子改成爵等。這種作偽的方法在市場上見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東西時,買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貼老皮。做成一個新器物,用老皮根據真正器物的花紋刻出來,刻出和老青銅器一樣的東西貼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這種器物就要看胎里銹色和外皮銹色是否一樣。
專家建議:求寶應有平常心
針對廣大收藏者應如何面對紛繁復雜的古玩市場,省文物專家建議,收藏者本身不應抱有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總想揀個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為了養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贏利為目的,這樣也不符合收藏的規律。並且這種僥幸心理就是給作偽者提供可趁之機。
此外,書本上的理論鑒定知識,與實際還有很大差距。不要認為自己讀了一些有關鑒定知識方面的書籍,就基本可以辨別出真偽了,首先所讀的書籍其准確度有多大無法確定,一些書籍上用的都是贗品的照片,這樣就會對閱讀者產生誤導。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沒有親自拿到手上看幾遍,在感性認識上就永遠有差距,很容易根據片面的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
『叄』 怎麼鑒別古董
收藏古玩,最緊要的前提是鑒別新(今)舊(古)真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有對古玩認知的「眼力」。對於一般的收藏愛好者來說,無論是出土的還是傳世的古玩,目前的識別方法仍是靠「眼」來觀察。如同計算機信息庫儲存信息數據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到分析的結論一樣,眼見過的古玩實物多少,也會存儲到你記憶的腦庫里,並形成你鑒定真偽、辨別年代的經驗。因此眼力高低與見識多寡也往往成為衡量古玩收藏家或愛好者「專業水平」等級的重要標准之一。所以說,見識見識,見到過才能認識、識別,少見就會多怪。
「見」的途徑很多,如翻閱各種彩印逼真的圖片、參觀博物館、上網,這些為間接之見。逛市場、考察窯址、藏友間相互觀賞藏品,這些為直接之見。前者猶似水中月,鏡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對提高鑒別水平起輔助作用。後者為眼耳口鼻手的切膚之驗,對提高鑒別水平起主導作用。前者的印象與後者的體會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而我則更重視對後者的感悟。
如何鑒定古玩
俗話說:「亂世藏黃金,盛世興收藏。」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然而,最令廣大收藏愛好者煩惱的是,市場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難辯,有人甚至將多年積攢的巨資付之東流。
據省文物專家介紹,眼下在文物市場上流通的古玩相當一部分為贗品。古玩收藏愛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難免上當受騙。那麼,怎樣才能擺正心態,游刃於古玩市場而不上當受騙?日前,記者進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與「作偽」是兩碼事
3月初,記者走訪了數名省內知名的文博專家。提起古玩造假,專家們一直認為,首先要分清仿古與作偽的異同。
所謂仿古,是指後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製出來的品種。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為了學習前代和別家的長處,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在當時便有其他的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二是慕古,即對古人的崇敬和欽佩。從古至今一直就有仿製古玩的風尚。
而偽作品一般出現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礎上進行重新加工,採取後加彩、後加年款、磨底、重組、作舊等方法,冒充真品。這種以追求純商業利潤為目的的偽造,早已脫離了仿古,就是作偽。
專家認為,仿古品與作偽品雖都不是真品,但在價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萬曆年間仿製的宣德爐為例,其價值雖不如宣德爐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價值。而現代仿製的「宣德爐」,其價值當然大打折扣。
為了便於閱讀,記者特地將古玩收藏分為四大類,一一請專家加以評說,希望能給廣大收藏愛好者敲響警鍾。
揭秘之一:仿製瓷器真假難辨
瓷器作偽的手法多種多樣,讓廣大的收藏者防不勝防。一位已在收藏業內浮沉十年的賈先生為記者詳細說了其中關節。為了收藏瓷器,他沒少「交學費」。根據老賈的經歷以及省文物專家的分析,記者大體將瓷器作偽分了幾類。
1、新瓷老鋦老賈第一次上當,就是花高價買了這種贗品。當時經驗尚少的老賈,在北市古玩市場上發現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確定瓶上的鋦子(用來連接器物的金屬兩腳釘)是元代的,便認為這個瓶子也是元代的。後來,找專家鑒定才知道是假的。
專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鋦子將碎片連接在一起,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作偽手法。一般收藏者確定了鋦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斷瓷器的年代,上了仿製者的當。由於仿製容易,明代的鋦子現在市場上能賣到幾百元一個。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賈與幾個朋友一起去農村「搜寶」。當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兒上有貢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窯的非常相似,覺得比較有收藏價值,就買了下來。回來後和朋友仔細研究才發現,碗底兒處有一圈膠,說明這個碗的底兒是粘上去的!」
專家解析:這種方法也比較常見,因為瓷器底上的印記落款很難仿製,所以一些仿製者從破損或者不具備很高經濟價值的瓷器上將舊底切割下來,與仿製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燒製成新的瓷器,再賣給經驗不豐富者。
3、加彩「2003年,我從朋友手裡買了一個清康熙時期的五彩人物紋瓶,因為清代人物圖案瓷器傳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數的大價錢。去年,家裡著急用錢拿到拍賣行,人家說是假的,人物是新畫的。」
專家解析:加彩這類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將無紋飾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繪,重新燒制而成;補損成新,即將古舊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處填上硬彩花飾,以此掩蓋破損而成。但採用這種手法的並不太多,一是重新燒制時反而容易將瓷器燒壞,第二古舊的真品素瓷並不容易找到。
4、高模擬瓷
據專家介紹,高科技手段被運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偽登峰造極、自成體系。比如,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做出的東西和原物一模一樣,而硅橡膠翻模技術的運用,使仿品上的花紋與原物沒有任何差別。面對這樣的高模擬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也很難分出真偽。
揭秘之二:書畫市場魚龍混雜
古畫名作歷來是人們追捧的對象,也是進行藝術品投資的一個好項目,更是歷朝歷代造假作偽者的主要目標。魚龍混雜的書畫市場既是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張先生對古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他走到哪兒都喜歡找找古書畫,一些愛好收藏的朋友給他取了個綽號「尋畫人」。據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支運亭介紹,張先生手裡有上百幅比較珍貴的書畫,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書畫作偽的方法基本可歸結兩大類:其一是完全作假,即運用勾、填、臨、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筆法、構圖特點進行「創作」。此類方法因經常露出作偽者的筆意風格,破綻較為明顯。但有些完全憑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書畫風格如何,因為無法對證,反而容易騙人。其二是利用原畫本身作假。多採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將原作改頭換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這類作假的技術處理一般由裝裱、修復的藝匠高手與畫商或作偽畫師合作完成。有時真假相摻,讓人不易分辨。例如將通景條屏拆成單幅,手卷割成數段;或以大改小,雜湊冊頁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掃描,製作的假畫,雖不易辨別,但在市場上非常少見。
揭秘之三:偽造古玉濫竽充數
玉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國人眼裡,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寄託。造假者也正看中了這一點,打起了歪主意。
記者以打算入行學習經驗為由,經朋友介紹,來到了皇姑區的一個小院,見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雖然他看起來也就三十多歲,可圈兒里人卻都叫他光叔。
據說光叔的「獨門秘笈」是作舊。在古董行里,作舊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舊的技術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專,活兒細。讓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舊能力高低的惟一標准。
「這是個是『雛兒』,什麼也不懂,您給說細點兒。」帶記者來的小朴向光叔解釋著。光叔拿器桌上的一個佛頭給記者看:「咋樣?」「雕工出眾,頗有神韻,但一看就是新作出來的。」記者乍著膽子,照小朴教的對光叔說。光叔看來挺得意:「哦,眼力不錯,你再看看這個。」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記者發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頭,和剛才的是一樣的,只是處理了一下。」接著,光叔講了「造」古玉的兩個主要方法,一個叫「包漿」,一個叫「沁」。
「包漿」可以用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鋤頭木把,會形成一層光澤。這種光澤潤厚自然,和木柄渾然一體,溫滑如玉,這就是「包漿」。「包漿」短時間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種油漆、塗料能表現出來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櫃子、老椅子,凡是被經常觸及、摩擦的部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包漿。新玉想要有包漿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兩個月才能達到效果。「不瞞你說,剛才你看的佛頭我晚上睡覺都摟著。」光叔詭秘地說。
「沁」比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東西,會在埋藏地下的歲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質(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質)會逐漸沁滲到這些東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認的痕跡。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屍棺中或屍棺旁的器物特徵)等。即便是沒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夠上年代,也會出現自然環境留下的沁,這種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準的。仿造沁主要有烤舊和使用化學物質兩種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紅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燒做假水沁等等。
據光叔說,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製造時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近現代製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像,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准作品顏色不一樣,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沁色,還是人工做舊,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
揭秘之四:假青銅器蔚為大觀
公元前21世紀,商周奴隸制社會,青銅禮器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對於收藏界來說青銅器從來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幾十件瓷器、木器、字畫的藏家並不少見,而收藏幾十件青銅器的人屈指可數。隨著人們對青銅器認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青銅器,有了市場,作假者便乘虛而入。
記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青銅器收藏家黃德先生。黃先生根據自己多年的收藏經歷,將青銅器作偽總結出四種方法:
鑲嵌法。將新做的青銅器用酸作舊,再用從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銹鑲嵌在銅器上,這種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慮老銹、不看器型的初級收藏者。鑲嵌老銹一般都選在口沿、紋飾、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這種作舊的鑒別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銹,而要整體上去鑒別器物真偽。而且,只要仔細把玩,就會發現銹會很不自然地脫落,所以比較好認別。
後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沒有紋飾,後來刻上了花,雕刻細致入微。這種器物的鑒別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沒有包漿和銹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漿肯定被破壞。另外,什麼時期的紋飾應該有什麼時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戰國時期的紋飾,肯定是張冠李戴。
殘器湊整器。在市場上,器型古怪的東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殘器拼湊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個鬲;把盆子改成爵等。這種作偽的方法在市場上見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東西時,買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貼老皮。做成一個新器物,用老皮根據真正器物的花紋刻出來,刻出和老青銅器一樣的東西貼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這種器物就要看胎里銹色和外皮銹色是否一樣。
專家建議:求寶應有平常心
針對廣大收藏者應如何面對紛繁復雜的古玩市場,省文物專家建議,收藏者本身不應抱有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總想揀個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為了養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贏利為目的,這樣也不符合收藏的規律。並且這種僥幸心理就是給作偽者提供可趁之機。
此外,書本上的理論鑒定知識,與實際還有很大差距。不要認為自己讀了一些有關鑒定知識方面的書籍,就基本可以辨別出真偽了,首先所讀的書籍其准確度有多大無法確定,一些書籍上用的都是贗品的照片,這樣就會對閱讀者產生誤導。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沒有親自拿到手上看幾遍,在感性認識上就永遠有差距,很容易根據片面的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
『肆』 怎樣驗古董
建議找專家,多找兩個。 http://bbs.socang.com/board.aspx?boardid=5 來我們論壇發帖問一下 收藏古玩,最緊要的前提是鑒別新(今)舊(古)真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有對古玩認知的「眼力」。對於一般的收藏愛好者來說,無論是出土的還是傳世的古玩,目前的識別方法仍是靠「眼」來觀察。如同計算機信息庫儲存信息數據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到分析的結論一樣,眼見過的古玩實物多少,也會存儲到你記憶的腦庫里,並形成你鑒定真偽、辨別年代的經驗。因此眼力高低與見識多寡也往往成為衡量古玩收藏家或愛好者「專業水平」等級的重要標准之一。所以說,見識見識,見到過才能認識、識別,少見就會多怪。 「見」的途徑很多,如翻閱各種彩印逼真的圖片、參觀博物館、上網,這些為間接之見。逛市場、考察窯址、藏友間相互觀賞藏品,這些為直接之見。前者猶似水中月,鏡中花,可望而不可及,對提高鑒別水平起輔助作用。後者為眼耳口鼻手的切膚之驗,對提高鑒別水平起主導作用。前者的印象與後者的體會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而我則更重視對後者的感悟。 如何鑒定古玩 俗話說:「亂世藏黃金,盛世興收藏。」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然而,最令廣大收藏愛好者煩惱的是,市場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難辯,有人甚至將多年積攢的巨資付之東流。 據省文物專家介紹,眼下在文物市場上流通的古玩相當一部分為贗品。古玩收藏愛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難免上當受騙。那麼,怎樣才能擺正心態,游刃於古玩市場而不上當受騙?日前,記者進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與「作偽」是兩碼事 3月初,記者走訪了數名省內知名的文博專家。提起古玩造假,專家們一直認為,首先要分清仿古與作偽的異同。 所謂仿古,是指後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製出來的品種。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為了學習前代和別家的長處,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在當時便有其他的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二是慕古,即對古人的崇敬和欽佩。從古至今一直就有仿製古玩的風尚。 而偽作品一般出現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礎上進行重新加工,採取後加彩、後加年款、磨底、重組、作舊等方法,冒充真品。這種以追求純商業利潤為目的的偽造,早已脫離了仿古,就是作偽。 專家認為,仿古品與作偽品雖都不是真品,但在價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萬曆年間仿製的宣德爐為例,其價值雖不如宣德爐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價值。而現代仿製的「宣德爐」,其價值當然大打折扣。 為了便於閱讀,記者特地將古玩收藏分為四大類,一一請專家加以評說,希望能給廣大收藏愛好者敲響警鍾。 揭秘之一:仿製瓷器真假難辨 瓷器作偽的手法多種多樣,讓廣大的收藏者防不勝防。一位已在收藏業內浮沉十年的賈先生為記者詳細說了其中關節。為了收藏瓷器,他沒少「交學費」。根據老賈的經歷以及省文物專家的分析,記者大體將瓷器作偽分了幾類。 1、新瓷老鋦老賈第一次上當,就是花高價買了這種贗品。當時經驗尚少的老賈,在北市古玩市場上發現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確定瓶上的鋦子(用來連接器物的金屬兩腳釘)是元代的,便認為這個瓶子也是元代的。後來,找專家鑒定才知道是假的。 專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鋦子將碎片連接在一起,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作偽手法。一般收藏者確定了鋦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斷瓷器的年代,上了仿製者的當。由於仿製容易,明代的鋦子現在市場上能賣到幾百元一個。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賈與幾個朋友一起去農村「搜寶」。當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兒上有貢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窯的非常相似,覺得比較有收藏價值,就買了下來。回來後和朋友仔細研究才發現,碗底兒處有一圈膠,說明這個碗的底兒是粘上去的!」 專家解析:這種方法也比較常見,因為瓷器底上的印記落款很難仿製,所以一些仿製者從破損或者不具備很高經濟價值的瓷器上將舊底切割下來,與仿製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燒製成新的瓷器,再賣給經驗不豐富者。 3、加彩「2003年,我從朋友手裡買了一個清康熙時期的五彩人物紋瓶,因為清代人物圖案瓷器傳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數的大價錢。去年,家裡著急用錢拿到拍賣行,人家說是假的,人物是新畫的。」 專家解析:加彩這類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將無紋飾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繪,重新燒制而成;補損成新,即將古舊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處填上硬彩花飾,以此掩蓋破損而成。但採用這種手法的並不太多,一是重新燒制時反而容易將瓷器燒壞,第二古舊的真品素瓷並不容易找到。 4、高模擬瓷 據專家介紹,高科技手段被運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偽登峰造極、自成體系。比如,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做出的東西和原物一模一樣,而硅橡膠翻模技術的運用,使仿品上的花紋與原物沒有任何差別。面對這樣的高模擬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也很難分出真偽。 揭秘之二:書畫市場魚龍混雜 古畫名作歷來是人們追捧的對象,也是進行藝術品投資的一個好項目,更是歷朝歷代造假作偽者的主要目標。魚龍混雜的書畫市場既是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張先生對古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他走到哪兒都喜歡找找古書畫,一些愛好收藏的朋友給他取了個綽號「尋畫人」。據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支運亭介紹,張先生手裡有上百幅比較珍貴的書畫,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書畫作偽的方法基本可歸結兩大類:其一是完全作假,即運用勾、填、臨、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筆法、構圖特點進行「創作」。此類方法因經常露出作偽者的筆意風格,破綻較為明顯。但有些完全憑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書畫風格如何,因為無法對證,反而容易騙人。其二是利用原畫本身作假。多採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將原作改頭換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這類作假的技術處理一般由裝裱、修復的藝匠高手與畫商或作偽畫師合作完成。有時真假相摻,讓人不易分辨。例如將通景條屏拆成單幅,手卷割成數段;或以大改小,雜湊冊頁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掃描,製作的假畫,雖不易辨別,但在市場上非常少見。 揭秘之三:偽造古玉濫竽充數 玉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國人眼裡,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寄託。造假者也正看中了這一點,打起了歪主意。 記者以打算入行學習經驗為由,經朋友介紹,來到了皇姑區的一個小院,見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雖然他看起來也就三十多歲,可圈兒里人卻都叫他光叔。 據說光叔的「獨門秘笈」是作舊。在古董行里,作舊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舊的技術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專,活兒細。讓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舊能力高低的惟一標准。 「這是個是『雛兒』,什麼也不懂,您給說細點兒。」帶記者來的小朴向光叔解釋著。光叔拿器桌上的一個佛頭給記者看:「咋樣?」「雕工出眾,頗有神韻,但一看就是新作出來的。」記者乍著膽子,照小朴教的對光叔說。光叔看來挺得意:「哦,眼力不錯,你再看看這個。」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記者發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頭,和剛才的是一樣的,只是處理了一下。」接著,光叔講了「造」古玉的兩個主要方法,一個叫「包漿」,一個叫「沁」。 「包漿」可以用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鋤頭木把,會形成一層光澤。這種光澤潤厚自然,和木柄渾然一體,溫滑如玉,這就是「包漿」。「包漿」短時間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種油漆、塗料能表現出來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櫃子、老椅子,凡是被經常觸及、摩擦的部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包漿。新玉想要有包漿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兩個月才能達到效果。「不瞞你說,剛才你看的佛頭我晚上睡覺都摟著。」光叔詭秘地說。 「沁」比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東西,會在埋藏地下的歲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質(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質)會逐漸沁滲到這些東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認的痕跡。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屍棺中或屍棺旁的器物特徵)等。即便是沒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夠上年代,也會出現自然環境留下的沁,這種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準的。仿造沁主要有烤舊和使用化學物質兩種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紅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燒做假水沁等等。 據光叔說,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製造時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近現代製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像,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准作品顏色不一樣,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沁色,還是人工做舊,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 揭秘之四:假青銅器蔚為大觀 公元前21世紀,商周奴隸制社會,青銅禮器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對於收藏界來說青銅器從來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幾十件瓷器、木器、字畫的藏家並不少見,而收藏幾十件青銅器的人屈指可數。隨著人們對青銅器認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青銅器,有了市場,作假者便乘虛而入。 記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青銅器收藏家黃德先生。黃先生根據自己多年的收藏經歷,將青銅器作偽總結出四種方法: 鑲嵌法。將新做的青銅器用酸作舊,再用從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銹鑲嵌在銅器上,這種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慮老銹、不看器型的初級收藏者。鑲嵌老銹一般都選在口沿、紋飾、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這種作舊的鑒別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銹,而要整體上去鑒別器物真偽。而且,只要仔細把玩,就會發現銹會很不自然地脫落,所以比較好認別。 後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沒有紋飾,後來刻上了花,雕刻細致入微。這種器物的鑒別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沒有包漿和銹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漿肯定被破壞。另外,什麼時期的紋飾應該有什麼時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戰國時期的紋飾,肯定是張冠李戴。 殘器湊整器。在市場上,器型古怪的東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殘器拼湊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個鬲;把盆子改成爵等。這種作偽的方法在市場上見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東西時,買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貼老皮。做成一個新器物,用老皮根據真正器物的花紋刻出來,刻出和老青銅器一樣的東西貼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這種器物就要看胎里銹色和外皮銹色是否一樣。 專家建議:求寶應有平常心 針對廣大收藏者應如何面對紛繁復雜的古玩市場,省文物專家建議,收藏者本身不應抱有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總想揀個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為了養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贏利為目的,這樣也不符合收藏的規律。並且這種僥幸心理就是給作偽者提供可趁之機。 此外,書本上的理論鑒定知識,與實際還有很大差距。不要認為自己讀了一些有關鑒定知識方面的書籍,就基本可以辨別出真偽了,首先所讀的書籍其准確度有多大無法確定,一些書籍上用的都是贗品的照片,這樣就會對閱讀者產生誤導。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沒有親自拿到手上看幾遍,在感性認識上就永遠有差距,很容易根據片面的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參考資料: http://bbs.socang.com/board.aspx?boardid=5
『伍』 如何鑒定古董
在文物古玩市場日益繁榮之際,其造假作偽現象也日漸嚴重,特別是硯台、印石、紅木器、微雕等被稱作「小古玩文物」的造假作偽,可說是門道多多。
硯台,古時「歙硯」最好,但在宋朝時已絕,後來的所謂「歙硯」為硯商推出的偽品。如「杭州墨石」,由於石質適於雕刻,硯商們便將其雕成荷花、犀牛、龜、魚等形狀的「歙硯」,非常好看,雖不是歙硯真品,但由於中看,同樣也能賣出大價錢。
真正的「端硯」,在宋朝時也供不應求,硯商們便開采一些「像端石」來作假。比如深青石的「潔石」,內呈深紫色及櫻紅色,觸感細潤,與「端硯」很相像,只是不適於研墨。在廣東肇慶端溪旁,有一種「偽石」很像端石,造假作偽者便把它刻成硯,再鑲上各種「石眼」,極可能使行家誤認其為「端硯」而上一當。
印石,不但在文物古玩店有售,連鳥市上也多得成堆。其中,浙江青山出的田黃、田白,幾十元錢一方是低價,成百上千甚至上萬一方的也不難見到,因此造假者濟濟。造假田黃的常見方法是用壽山石在杏干水中煮上一整天,再放到火上烤,邊烤邊用國畫顏料中的藤黃去擦,壽山石就這樣變成了「田黃」。田白比較容易假冒,省事的不過用漂白粉膏液封存一段時日後取出。懂行的不用摸,一看便知真偽。
炮製動輒千元以上的昌化雞血石最費工夫,那石中的「血色」是用土漆往普通昌化石中「焊」成的。另一造假方法是「浸漬法」,即在一方普通石章上塗上硫化汞,晾乾再塗,再晾乾,使其血色稍有層次,然後放在透明的樹脂里浸漬,晾乾後再用細水砂打磨即成,其血色鮮艷欲滴,幾可亂真,須仔細辨別。
偶像造假以石俑、陶俑、瓦俑居多,像秦始皇兵馬俑的造假,是在新做出來的俑像上灑上硝酸、鹽酸,形成「剝蝕」;再用顏料同偶像煮,使其染上「土色」;還得用松煙火熏上一層「煙炱」;最後在太陽光下曝曬,歷經數月後,一座「兵馬俑」就產生了。
秦漢瓦當是覆蓋於宮苑屋檐的小古玩。由於瓦當本來就少,加上歷代被收藏的真品不斷損失,因而物以稀為貴。若是真品,會帶有土銹,即泥與瓦當已粘成一體,很堅硬,而假品新粘的黃土則較疏鬆,用指甲一挖便會落下。秦漢瓦當做工細致,贗品相對粗糙多孔。真品由於質地細密而時代悠久,會發出清悅的聲響,而後仿者聲音發悶。此外,新出土的秦漢瓦當帶有濃重的土味,而新仿者則無。
『陸』 瓷器做舊怎麼鑒別
縱橫華夏上下五千年,中國陶瓷史是一部中國文明史,文明古國歷史都與陶瓷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古樸自然節儉的秦漢陶瓷、雄渾大氣奢華的唐代瓷器、精緻內斂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獨秀濃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濃艷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縟富麗榮華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齊時代特徵的民國瓷器,是歷史最耀眼的光環,這就是文物收藏價值意義所在!
由於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影響,不是傳世就是盜墓而來,古瓷能完整留傳下來十分稀少和珍貴。所以升值空間極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萬元很正常,越窯或者汝窯高古瓷器價值上千萬更不罕見,隨著中國國民越來越富足,更多投資者開始收藏瓷器,古瓷熱持續火爆。但是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也看到這點,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騙取收藏者血汗錢,令人不齒。當今古玩市場都是魚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燒高香了,應驗了一句老話「古玩市場水好深」!
在這里我還是希望大家多學點瓷器鑒別知識,理論加實踐,打鐵需自身強,而不是人雲亦雲,被所謂的專家牽著鼻子走!我也跟隨師父下鄉收瓷(鏟地皮)多年,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就分享給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內不敢說的內幕,不法分子做舊瓷器的手法,以及怎麼去鑒別真假。
一. 化學品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傳世品如果保護得完好,不會像盜墓類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損,其釉面具有脫玻化特徵,釉光溫潤如玉,且底胎細膩,內壁可見「雞爪紋」等特點。中低檔次的仿品由於節約成本賺取更大利潤,往往會採用在釉面上塗抹高錳酸鉀來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鎮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裡就看到一個50出頭的老師傅正在加工一堆從別的店送來的「雍正粉彩碗」,塞給他一包煙套近乎,隱約間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個收150元工錢,一天下來也能賺個幾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潑化學品高猛酸鉀,具體做法是在高錳酸鉀溶液,摻入少許紅糖,攪拌均勻塗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為重點,要反復塗抹。大概四十八小時後用干布擦拭乾凈。奇跡出現了,瓷身露胎處、開片和斷裂處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覺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顏色過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後用細砂紙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檔次仿古瓷則會採用中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這種技巧段的師傅為數不多。一般沒熟人引薦,是不會幫陌生客戶加工的。中葯的配方是嚴格保密的,在他們店裡可以看到很多顏色各異的葯水瓶,但是標簽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葯煮泡做舊也會因對象不同而略有差異,比如,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會在中葯里加少許酒精,而為了消釉下彩瓷的賊光,會滴入少許氫氟酸(一小瓶氫氟酸可以用半年)。你會好奇這種以假亂真的仿品,都銷到哪裡?其實樊家井一條街大部分客戶都是外省來的古玩商店老闆,他們半個月來一趟,一個小時之內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現在物流發達,有的在維信看好寶貝圖片,打款,直接發快遞。過幾天後,仿品就出現在各大古玩街!
針對這種贗品的鑒別也不難, 1、用清水將瓷器清洗干凈。使用過高錳酸鉀的,水會呈紫色。用手指醮點水一摸擦,手指會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瓷器表面釉層,因為老瓷表面的磨損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不規則而自然則為真品。仿品無這現象,因為人為的用砂紙擦,線條、方向和力度都一樣。 3、老瓷有自然剝釉現象,因胎釉結合不好或時間久遠造成的,剝釉的周圍還可再剝。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 但新瓷由於剛燒制不久剝釉則是打出來的,剝釉的周圍胎釉結合處還是緊密的。 4、用小頭針撬縮釉處或破裂的氣泡,用放大鏡觀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內而外,則為真品。
二. 做土銹。主要仿出土瓷器物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將表面的光亮擦去,這道工序持最低一個星期,多則一個月。然後將瓷器放入茶葉加鹼的水中,煮六個小時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賊光」。最後,將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後埋入土中,瓷表面會把泥土「吃」進瓷器,古舊瓷器就做好了。高明點的大師做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體是:將氫氟酸兌水各半,用刷子均勻塗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樣由下往上氫氟酸腐蝕釉刷,釉層厚的地方反復塗刷,薄處次數少點,塗刷半分至一分鍾左右後,即馬上用清水沖洗干凈,防止時間過長,釉層表面腐蝕得嚴重會毫無光澤。假如太亮,可以表面塗點色拉油,會使它溫潤如玉。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於達到出土的效果。頂級大師則採用在縮釉處、露胎處以及想做土銹的地方塗少量強力膠水,撒上黃泥,黃泥採用古墓的泥土,帶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個部位放上幾枚鐵釘,撒點鹽,一個禮拜後,瓷面上的鐵銹用刀刮不掉,鹽酸也難以洗去。然後在瓷器的底部扔點甜食碎渣,吸引昆蟲,結上蜘蛛網,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塵。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氣泡,用尖刀將釉面的大氣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來說釉層較厚,這樣就達到做舊效果!
對這種瓷器鑒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稱為賊光,因為釉面閃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從瓷器內部發出來的溫潤光芒,看著養眼。用牛皮磨砂過的瓷器雖然沒有了火光,但是看著呆滯無光澤。所以只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不難分別它的真偽!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後,用釉漿(石英,長石,滑石研磨加水調製成)一層一層刷上去做成釉面,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釉漿裡面有砂石等雜質,空氣含在釉面,當燒制時空氣遇熱破裂而出形成細微的泡眼,隨著歲月老化中氣泡都會產生破點。鑒定時必須上手!近觀泡眼是否是人為還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無規律可循。一定有毛邊,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則不同,那隻是一個人工做舊程序!3.用手持顯微鏡觀察老瓷釉面,凡用氫氟酸處理過的高仿瓷器,顯微鏡下會出現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孔。 注意 這小孔跟棕眼定義不一樣。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講接底就是用有官窯底款的舊瓷片,接上個新瓷器。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鑒定瓷器時喜歡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點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窯瓷,然後去景德鎮進貨低廉的做舊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強力膠咬粘,然後小心補彩修整,變成無縫對接。為使釉面色澤統一看上去自然無破綻,加噴強硬度的膠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潤澤的油膜,就做成觀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畫上粉彩或者琺琅彩,這種瓷器釉面明顯比胎新,還要配合化學做舊才完美!
鑒定手法主要為:1.因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為碗底多,花瓶貴。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話,放大鏡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跡。但顏色釉的接底,很難看出來有拼接,只能細心觀察釉面和瓶裡面找出破綻。2.一件瓷器,胎、釉、形、畫上都是整體細膩自然,比如紋飾,因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紋飾上應該是大氣自然而神韻,而不是一條紋飾紋到一半突然不見,對不上,非常不協調,這一點就可以斷定是新瓷。3.看窯變,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紅現象,明代比較明顯,有些已經形成胎紅和裂紋,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紋。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四。老釉新胎:21世紀初景德鎮陸續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製者會利用老的釉水去裝飾新胎,方法為:在剝釉時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錦銼刀的尖端先撬出一個缺口,然後繼續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離,一個老師傅手法熟練的話,一天可以剝5個花瓶瓷器。然後在用燒制好無釉的胎,用強力膠水跟老釉無縫拼接。
鑒定這種瓷器方法也不少:1.觀察釉面與胎面的結合緊密程度,用膠水粘和會有破綻。新胎泥質都是機械研磨,比較細膩,程粉狀。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顆粒狀。新胎比較扎手。老胎有細膩的手感。2.碗,盤,碟,杯等瓷器在日常應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觸較多。在洗刷中都會行成磨蹭也會產一層自然的包漿,所以觀察瓷器整體包漿,是否出現一兩個地方無包漿現象,則鑒定為做舊品。
五,整體翻舊。這種達到以假亂真的高仿雖成本高,但是沒有深厚鑒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難發現它的破綻。傳聞景德鎮有這技術的大師,年薪都是幾百萬,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幾件瓷器,不反復做同一款瓷器。因為要答應客戶市場上不會出現兩件一摸一樣瓷器。做法很講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樂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館參考或翻閱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列印技術復原大概瓷器模樣。然後從原料到工藝,每一個環節都用明朝永樂時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陳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機,要腳踩泥。釉和色料都用過去的配方,裝匣缽,必須柴窯燒,也有的將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做坯燒胎。這些都是按照當時永樂工匠的燒制手法,所以這些大師對古代瓷器歷史演變和工匠燒制的技術了如指掌,專研度不亞於專家。這種高超技術做出來的瓷器任憑專家有多豐富閱歷還是科學儀器都檢測不出個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賣行不在話下。
正所謂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對這種高仿瓷器也要專門的鑒定手法:1. 嘉慶以前的瓷器,由於瓷土的關系,經過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慶以後包括現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質疏鬆,也有胎厚,但上手後感覺輕飄飄的。所以建議大家有空時去老城區建築工地上撿舊瓷碎片,或者購買明清青花舊瓷片觀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瑩剔透的釉水,流暢的線條,回味無窮的青花色和畫面上濃郁的生活氣息。2.看釉.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掛釉。西周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發展為石灰鹼釉。唐時釉中加入昂貴的玉粉,後來又在玉粉的基礎上,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於是自從瓷器上釉發展到民國,每個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手感都不一樣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領悟出老瓷器的特點。看釉的另一個方法,傳世品就觀傳世痕跡。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也就是包漿和自然磨損。盜墓出土之類,則一定有土沁。因為入過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跡(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鹼包裹之痕)。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3.看紋。紋包括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瓷器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特徵,風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藝水準等,掌握這些知識,就不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也不會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所以了解紋飾很重要。4.辨其聲。用手指彈器皿,一隻手懸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隻手用手指輕彈瓷器邊緣。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將聽到如鍾聲一般悠遠悅耳的聲音,而且餘音裊裊,迴旋聲將持續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這些知識都是在本人師傅教誨下和日積夜累實踐總結而來,非常實用。當你擁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潤細媚有細紋的它能讓人彷彿置身當時古代氣氛中,這就是古瓷奧秘的地方。
『柒』 求懂古董的專家幫忙鑒定下,這幾樣東西!看看!真假
都是典型的假貨,第一個字是機器做的,一看就是電腦字體,還皇帝…這仨看上面的土一看就是典型人工做的。
『捌』 古董銅器鑒定方法有哪些
青銅器鑒別 ,轉自博寶藝術網
一、青銅器作偽法
1.仿古法。
銅器作偽法。作偽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圖錄。仿器形制與真器基本相似,盡寸大小也與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較准確,若不細心觀察,難以判斷真偽。但不論仿得如何准確、逼真 ,其銅質、花紋、犭色均與真器有別,風格也迥然有異。同時,仿器比真器重,有壓手感,這是普遍規律。
2.拼湊法。
又稱「插幫車」。銅 器作偽法。或同幾個舊器中的殘塊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幾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殘塊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無某部分,卻節外生枝,添枝加葉拼楊新器。
3.改造法。
銅器作偽法。即以某件舊器修改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新器形。作偽者將一些不易 賣出的或價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為新器形。如原器本無梁無蓋,改成有蓋的新器;或原器殘存一部分,將其改成另一種新器。
4.加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簡單紋飾,作偽者選擇合適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的。
5.掏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在原本無花紋的器物上先鏨刻花紋,再沿著花紋將無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不僅刀痕明顯,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徵。
6.添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本無銘,後在其上鏨刻 偽銘,後鏨的銘文文筆均勻,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作偽有時用銅絲刷刷去鏨良,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體,內容雖皆能仿刻,但 筆法的韻味卻是難以模仿的。另外,真器偽銘者皆傷皮色,器表有銹而字口無銹,即使字口處作上假地子、假銹,也與器表的地子、銹色不符。
7.增銘法。
銅器作偽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簡單,作偽者在真銘前後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銘文也殘缺,修配時邊銘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偽後,偽銘的銹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字口也明顯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銘文既然不是一時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載然不同。
8.補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中缺字,偽作者將其補上;或真器上本無銘,後刻上偽銘,因某種原因漏刻了字,後來又補刻上。
9.腐蝕法。
銅器銘文作偽法。這種方法以是在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在蠟上刻好字,然後用三氯化鐵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後將蠟去掉,就會出現凹陷的字口。
二、青銅器辨偽
1.鑄造辨偽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極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鑄成的,後代未知此法,作偽者只能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由於當時作偽的人,只講究器手的外形,還不知道古人鑄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別青銅器是否用陶范法鑄造,對於確定青銅器的真 偽,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這里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對商周青銅器鑄造方法的全過程,要有確切的了解。後代偽器的鑄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鑄造完全不同,因而偽器所呈現的鑄造現象也不相同。觀察是否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銅器是否有塊范對合的痕跡,即是事有「線」,了就是看應該合范處是否留有對合的 范痕。在商周時代,任何一件青銅容器,它的塊范拼合的痕跡都有一定規格,隨著時代進步,合范的方法也會有所改變,而任何一件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高手,也難免做到天衣無縫。有的器紋飾不多,表層互助組面較大,合范痕跡容易攸 飾 ,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但是用蠟模法偽造的青銅器,表面較精細,少數甚至可以達到與陶范法鑄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蠟法能鑄造各種開頭和有特殊裝飾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早期偽造的青銅器是沒有任何痕跡後。後期的失蠟法是在模上貼蠟片,所貼蠟片不合縫,鑄成後所顯示痕跡,甚至倒使人誤認為范線。貼蠟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緊貼一層蠟,其存度是待鑄青銅器的厚度,在蠟上刻花紋並經修飾,蠟片也可以模印後貼上去,再逐層塗上細泥,在蠟片分塊的以合處,會產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錯位的條痕,這一情況在青銅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經過長期文化腐蝕是不同的。 經過數千年緩慢腐蝕的青銅器,因為發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鑄品沒有這一過程,就顯得較重。另一方面,偽器的蠟模製造都略厚於原器,仿偽者往往未見原物,因而蠟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這是一個先天的毛病,因而偽鑄之器一般都厚於原器,以上兩方面因素疊加起來,偽品就明顯地重於原器了。
偽器系新鑄,經叩擊後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溫孔,更少銅液灌注有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某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了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2.器形辨偽
每一類青銅器,隨著時代的不同,都有它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如鼎是青銅器中的大類,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握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鑄造的偽器,它的器形和銘文均有所本,盡管模仿得並不準確,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雜拼,意在作奇,稀見為貴。直接鑄造的偽器,有的器形或銘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樣。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卻鑄上了杜撰的銘文,或者銘文有所本,卻鑄在毫不相乾的器上。拼湊改造的作偽,是水平很低的作偽,如果不仔細觀察,也有上當的可能。這類作偽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產生新奇感,從而可以獲得厚利。
3.銘文辨偽
宋代以來,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點是文字,當作歷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文,往往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那時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銘文方面,晚清是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組的銘文皆是如此。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銘文橫行直行都比較規整,而從事在陶范上刻銘文的技工,技術很高超,書寫也很流利。
由於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濕嵌入主體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范修正,這樣陽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所本,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顆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范土鑄造不同。
4.青銅器聲味辨偽
商周銅器多為銅牆鐵壁錫鉛合金,以手敲擊,則發聲清脆,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又未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混濁,也無土香味,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葯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5.青銅器銅質辨偽
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凈,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鑒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三、青銅器的斷代
唐代以前的銅器習慣上稱為古代青銅器,其歷史既久,發展變化也很大。從商代至唐代,各個時期的銅器在鑄造工藝、花紋、銘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銅器的花紋,多為平紋、二層花紋、三層花紋的;圖案則是被誇張與改造過的各種動物形象,如四條腿的動物,在有的銅器圖案中被改為兩條腿,有的動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紋等。平紋銅器的饕餮紋,在形象之間多以回紋填空,大空間填上大方空細回紋,小空間填上小方空細回紋,微小空間填上小點方細回紋或小長方空細回紋。二層花紋的紋飾多是窄而凸,常為夔龍紋,空間填上細回紋。三層花紋的紋飾在器物上凸起,旁邊凹下去的空間填上細回紋,這是三層花紋的特點。三層花紋的銅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紋,口下夔紋,鼎腹中饕餮面紋,中間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紋。
商代青銅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紋的,邊沿是夔紋及草龍紋,或凸起來的人面紋,還有獸紋、角葉紋、蟬紋、梟紋,等等。
商代銅器花紋的另一特點是陰道深而底平,花紋非常規矩有力。商代初期銅器花紋糙而平紋多,多為薄胎銅器。中期母模型鑄造無縫,花紋非常細致,細回紋填空,有的細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間,也填上小點點長形或方形細回紋。
商代銅器的又一特點:方圓、卣、簋、壺等,足內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網紋,網紋為菱形組合。
商代銅器上多有銅釘,這是器物鑄造後,用銅水補孔形成的。商代銅器也有用分鑄法的,但較少。如器物上的耳、獸頭,可先分別鑄好,再放在鑄器模上,在澆鑄器體時銅水便會將其與器體聯結成一個整體。在商代還沒有大、小焊接技術,以銅焊銅(即大焊)是戰國以後才有的。
周代銅器從鑄造工藝來看,比商代銅器粗糙,帶銘文的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盤,獸頭環,平糙紋,銘文多達百餘字。盂鼎,腹是至素紋,口下是獸面紋、夔紋,銘文達二百多字。此外銅簋、豆、等等,多數是糙紋,銘文二三十字的舉不勝舉。
春秋時代的銅器同西周銅器相近,但花紋已有所演變進化,出現了瓦棱紋、魚鱗紋、蛇紋、爬獸紋,等等。
戰國初期的銅器與春秋時期的類似,但到中後期就大不相同了。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鎏金、銀的技術和鑲嵌的技巧,在這時的青銅器物上右面發現旋工、鉚釘、打眼的痕跡,也有了雕鏨花紋及銘文的痕跡。
從古代青銅器的鑄造花紋、銘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時期的器物都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而到中後期,就逐漸分道揚鑣了。
漢代青銅器很多都是素紋,大部分還是鑄造的,也有的花紋、銘文是用鏨子雕刻的。比如漢代的鎏金杯子、奩、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紋,多是雕刻的。
漢代以後至唐代的銅器,鑄造的花紋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銅、金、銀器,並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術。
『玖』 怎麼看古董的真假和年代
古董分類繁多,但每一類古董如瓷器,青銅器因年代,材質,製作工藝,保存狀態等等的不同,存在各種特徵。如銅器鑄造留下的模具痕跡,年代留下的各種銅銹,瓷器的彩繪顏料,胎土,釉面特徵等等。這些自然形成的特徵,許多都是都是不同時代器物所特有的。鑒別古董真偽和年代就是利用這些特徵做比對。
1、分類法:運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法,找出各種陶瓷之間的異同點,加以分類分型,摸索出器物演變的規律,達到認識和掌握的目的。
2、比較法:利用已知的標准器(例如窯址標本,紀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帶有年款的陶瓷器),與彼此有某種聯系的鑒定對象加以對照,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變知之,得出合乎事實的判斷。
3、甄別法: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調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通過邏輯思維和概括,對鑒定對象作出正確的甄別。
(9)如何看古董新舊雕刻痕跡擴展閱讀:
認同的核心
價值內容是文物鑒定的核心,主要包括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四個方面。前三種是看不見的,不是直接表達的,而經濟價值恰恰相反。它們是前三者的集中體現,但有時可能並不統一。
文物鑒定有兩種類型:公開鑒定和民間鑒定。公開鑒定是指國家文物行政部門主管機關的鑒定行為。如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地方省級鑒定站、批準的具有事業單位性質的文物商店、公共博物館等公益性組織鑒定。
民間評議是指除此之外的各種評議行為。文物鑒定糾紛可能發生在公眾與公眾、公眾與民眾、民眾與民眾之間,而且基本上集中在鑒定的真實性上,一小部分集中在鑒定的價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