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有雕刻藝術
A. 基督教何時傳入中國,在我國著名的雕刻藝術是什麼
早期的基督教國已分為西方及東方教會,在第五世紀又經歷進一步的分裂。君士坦丁堡最高主教聶斯脫利由於捲入糾紛,所以脫離東方教會而另立門戶,稱為聶斯脫利教會。
聶斯脫利派著重對外的傳教工作。公元635年,其中一位傳教士阿洛彭看來把聶斯脫利派的教義傳入中國。在另一方面,到公元1294年左右,代表西方教會的方濟各會修士孟德高維諾才抵達中國,並且在當地建立傳教團。
可是,在中國的實際傳教活動卻始於1580年代,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利瑪竇來華之後。自從歐洲經歷宗教改革,基督新教就竭力鞏固他們在當地所建立的勢力,天主教則忙於在歐洲以外的國家尋找改信者。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的人民篤信天主教,他們的探險運動無疑有助天主教會達成上述目的。
正如《劍橋中國歷史》一書指出,17世紀及18世紀的傳教士所以取得相當成績,原因可能在於「大批[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會士)採取極度寬容的態度」。中國歷史系教授漢斯·比倫施泰因詳細解釋說:「[耶穌會會士]強調基督教跟儒家的相似之處,並且指出基督教的上帝即中國人的上天,他們也不反對祖先崇拜。這就是耶穌會會士在某些圈子裡找到改信者的原因,但也是他們未能發揮深遠影響的理由所在。」
1724年,中國滿清皇帝譴責基督教國屬下各宗教,並且把所有外國傳教士驅逐出境。一有機會,天主教的傳教士又再重返中國。基督新教的傳教士也步他們後塵。1807年,馬禮遜抵達中國,他是第一個奉倫敦傳道會派遣到中國的傳教士。他創辦了一間學院,目的不僅在於傳播他的信仰,而是把西方文化介紹給華人,同時也使西方學生熟悉東方文化。1819年,在美魏茶(米憐)的協助下,馬禮遜完成整本聖經的翻譯工作。
有些傳教士獻身於另一項使人獲得教益的工作。彼得·伯駕醫生是最先派往中國的美國醫生傳教士,他在廣州協助組織醫學傳道會,這個會在1838年成立。其他傳教士則致力於教育工作,支持慈善活動,或解決社會難題。據《劍橋中國歷史》一書所載,傳教士所翻譯的部分書刊,對於「促進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是頗有貢獻的,可惜卻未能逐步提高中國人對基督教的接受程度」。
此外,基督教國的傳教士也沒有表現基督徒的團結和弟兄友愛,因此未能為中國人立下榜樣。基督新教徒彼此間的分裂尤其嚴重。在四十年內,傳教士的數目由189人增至3445人。到1905年,傳道會已有60多個,屬下的傳教士各自傳播自己特定版本的基督教道理。天主教的傳教士也未能把純真的基督教反映出來,他們給人留下不良印象。《劍橋中國歷史》一書指出,「他們普遍的做法是,干預當地的政治及司法事務,以求爭取潛在的改信者」。
詳見 警醒雜志*** g94 11/8 第 22-23 頁 基督教國的傳教士返回發源地 ***
B. 雕刻藝術是在什麼時候被創造出來的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先民創造出了線刻和雕刻藝術。如奧地利出土的3萬年前的石專雕,石雕的最上部屬和右上方是兩件投矛,右下方是威廉多夫的維納斯。從本質上講,舞蹈與線刻是相通的,都是追求流暢與曲線美的線條藝術,這幅石雕說明舊石器晚期,原始人已經對美的線條有了初步的認識,反映原始居民投矛擲石、捕獲獵物的生活狀況,也反映了先民對肥碩豐滿女性的崇拜。
C.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雕刻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代先人們首先從石器的製做過程中,獲得雕刻技術的訓練,並孕育著雕刻藝術的才能和審美觀念,又從陶器的製做中獲得製做人物和動物的造型功能。 從事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工匠,在藝術表現的技法和手法上有其獨到之處。他們利用最原始最簡單的工具創作了圓雕、浮雕、透雕和陰刻技術,運用可雕可刻的材料,製做出具有欣賞方面的各種形象。
陶塑、骨雕和石刻是具有藝術表現特殊用途的器物。以雕塑藝術手法製做的古代人面像,在古代人類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比較直觀地再現了古代面貌,而且還反映了古代人的精神世界。許多陶塑、骨雕、石刻作品,通過古人的藝術創造,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水平。呈現出風格多樣的藝術情趣。其中一些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藝術造詣升華到超凡脫俗的程度。
原始陶塑、骨雕、石刻作品,多半帶有原始宗教色彩,是古人一種社會需要。雖然至今我們還沒有搞清楚原始宗教行為的許多細節,只能根據現在已經知道的民俗學、民族志方面的材料,初步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但是,原始宗教曾經廣泛地存在和流行的事實,已經在陶塑、骨雕、石刻作品中展現開來。有待於我們作深入和細致的探討。 遼西地區,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和各種有關女神的作品,一直在上古的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紅山諸文化的崇拜意識,是一部神秘莫測的天書,它記述了古人對大自然奮斗的歷程。 內蒙古赤峰地區出土有興隆窪文化石雕女神像(距今八千年),趙寶溝文化陶塑女神像(距今七千年),紅山文化陶塑女神像(距今五千年)。
D. 什麼是雕刻藝術
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內塑材料(如石容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E. 雕刻藝術的簡介
雕塑的歷史
相對於文獻資料,它可以更直觀、更不加掩飾地將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從這個意義講,一部中國雕塑風格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部民族文化精神的嬗變史。這樣,就使人們找到了將雕塑風格與民族文化精神聯系起來的聯接點。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曾將藝術風格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嚴峻的風格,它堅守描寫的客觀簡朴性;其次是理想的風格,這一般是藝術發展成熟、完美、繁盛時期的風格;再次是愉快的風格,它往往是一門藝術衰落時期的風格,目的是為「取悅於人」,追求形式的華美與雕琢。(《美學》第三卷)用黑格爾的觀點分析中國雕塑風格的發展,發現大致上是吻合的。如果從中國雕塑的成熟期一秦漢時期開始,秦漢雕塑正是嚴峻風格的典型,而隋唐雕塑則是理想風格的典型,明清雕塑則是愉快風格的典型,至於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宋則分別是從秦漢到隋唐,隋唐到明清之間的過渡風格。藝術風格從不同層次上可以有不同的概括,為了考察藝術風格的演變與民族文化精神的關系,這里從中國傳統的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的風格理論出發來把握中國雕塑的發展。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這里的清指的就是俊爽超邁的陽剛之氣,濁是凝重沉鬱的陰柔之氣。其後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到「氣有剛柔」、「風趣剛柔」;沈約在《宋書》中講「剛柔迭用,喜慍分情」,就是與這種風格論一脈相承的。清代著名古文家姚來更是明確提出了「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風格論。 秦漢時代的雕塑風格是嚴峻的風格,是陽剛之美的風格。秦漢俑馬、墓前石雕從整體上看,也許遠不及後世那樣精巧、細膩,而以拙重、粗獷為特色,然而正是這種「客觀簡朴性」,成為了秦漢時代文化精神的象徵。
秦漢文化精神,就是先秦這種自強不息、奮斗不已的頑強精神的延續。據說秦始皇南巡衡山,舟行至湘山遭遇大風,秦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斫樹成光山,向湘神顯示皇帝的威力,秦始皇這種不畏天命、敢於向神靈挑戰的精神正是雄偉的萬里長城、阿房宮、十二金銅巨像、力士孟賁像的思想基礎,也就是排列齊整、聲威雄壯的秦陵俑馬所要表現的精神。
漢高祖「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邁、蒼勁的詩句表明漢代文化精神就是在這種激越、高亢的基調里行進的。漢初曾一度流行所謂「黃老之學」,但這種主柔守雌的思想並非漢代統治者的真意,而是為了適應當時形勢的權宜之計,「無為」是策略,為的是大有所為。漢武帝開始,羽翼豐滿、國力強盛於是便抗擊匈奴、交通西域,創立了不朽業績。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秦漢的文化精神與雕塑風格達到了高度和諧,二者相得益彰。雕塑藝術以力量、氣勢、體積恰當地表現了這個征服自然、征服物質世界、開拓空間、占據空間的時代。這種合諧是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的。
秦漢時期的文化精神是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這種精神也正是《周易》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荀子》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現實中的表現。秦漢雕塑的風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強烈的開拓、征服慾望的形象寫照。它繼承了遠古以來,華夏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注重人力,與自然抗爭的崇高精神。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西方民族注重對自然的征服、改造,中華民族則表現為與自然的順應、融合。這種說法也許適合某些時代,但至少不適合先秦和秦漢時代的中華民族。如果沿著秦漢文化精神中的陽剛之氣追溯下去,就會發現早在遠古神話里就體現出了我們民族在早期的那種大氣磅礴,與自然抗爭以求生存的文化精神,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追日」、「愚公移山」、「後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等就是最好的說明。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雕塑由秦漢時代統一的陽剛之美的風格分裂為兩大風格,這兩大風格如果從地域著眼可以分為南方風格與北方風格,其文化內涵則是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的風格,表現在當時最主要的佛教雕塑上是「秀骨清相」與「大丈夫之相」的分別。探索這一時期風格分裂的原因還必須聯繫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這一時期所發生的變化來看。
在這種背景下,中華民族原有的剛健有為的精神在南朝減弱了,顯得陰柔有餘而剛健不足。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里談到,南朝士大夫搽粉塗胭脂,香料熏衣,肉柔骨脆,景侯作亂時,著羅綺,抱金玉,伏床邊等死。縣官老爺看見驢子也心驚肉跳,說是老虎,這與《史記?游俠列傳》中秦漢時代的英武剛健的儒生形象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比!
這一時期在雕塑中出現的「秀骨清相」的風格從藝術上看並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它意味著民族感性心理的豐富。在形式上,也較之前代的雕塑顯得細致和講究,這也是藝術發展的必然階段。也正是由於風格上的分化,為中國雕塑在下一個階段形成新的統一風格奠定了基礎。其實不限於雕塑,當時在文化藝術上,南北朝時期普遍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文化風格。佛學家談到南北佛教的差異;學者注意到南人與北人在學風、學問方法上的不同;文學
史家談到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迥然相異的風格;書法家注意到南、北書法的不同風格……總的說來,在藝術方面,南方風格一般是婉約的、細膩的、秀美的;北方風格一般是豪邁的、粗獷的、壯美的;所謂「鐵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就是這兩大風格的寫照。
這是一個動盪的時代,西晉王朝覆滅後,中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北部中國成了游牧部族爭逐、混戰的場所,南部中國則由逃亡到江南的貴族官僚建立起偏安南方的王朝,大批有高才實學、博通經史的文人學士避亂江南,對南朝文化起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魏晉玄學對南朝人產生了很大影響。如果說秦漢時期人們在文化精神上表現出來的是慷慨激昂、努力奮發、以圖有所作為的話,那麼南朝時期則以任其自然、隱匿山林、蔑視禮教法度、崇尚虛靜無為、講玄清談為時尚。值得注意的是,莊子哲學在以征服外界環境,以發展生產,重視世俗生活為特點的秦漢時期顯不出多少影響,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卻受到了特別的重視。
歷史的發展常常是充滿了戲劇性的。按說南朝在學術、文藝、典章制度方面堪稱華夏正統,加之禮樂之盛,富饒的山林物產之利,都是北朝所無法比擬的;十六國以及北朝統治者自己也不敢以華夏正統自居,按說,統一中國的應是南朝人而不是北朝人,然而結果正好相反,蠻勇強悍的北朝人最後征服了南朝,統一了中國,這應該是引人深思的。
F. 雕刻藝術雕刻藝術起源是什麼時候有什麼特點
兩河流域的雕刻藝術起源於蘇美爾,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產生了獨具民族特色的雕像作品。各種形狀的蘇美爾雕刻,無論是圓雕還是浮雕,都具有宗教特點,並在神廟內各具不同的宗教職能。
G. 雕塑藝術的發展歷史
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這是中國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舊石器時代的結束,新石器時代的黃河流域以及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獨立意義上的雕塑作品。當然,它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渡時期。距現有的考古研究資料來看,遠在一百萬年以上,在中國的土地上就出現了原始人類。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雲南的「元謀猿人」、陝西的「藍田猿人」等等。他們居住在洞穴之中,以採集和狩獵為生。大約在二十萬年前,「猿人」進化成「古人」,過渡至母系氏族社會,如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長陽人」等等。「新人」時期大約在距今五萬年前,如內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資陽人」等等。而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期距今有七千年以上,最有代表性的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等。至此以後,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出現貧富分化、出現了統治和被統治,繼之人類進入奴隸社會。
人與猿的區別
在於在勞動中創造了生產工具——石器。在以上所述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的祖先從簡單打制石器,到把石器磨光並分類使用,是從勞動實踐中變化發展而來的。同時,精神文化層面的裝飾品也隨著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的提高而愈加美觀。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細石器具備了雕塑的性質。
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出現了陶器。它們造型豐富、紋飾多樣,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賞的藝術品。這時的陶器還沒有脫離實用的目的,但它對後期的青銅器、象形器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陶製品
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從工藝手段上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三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它們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現,如蓋鈕、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現。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製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盡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 這中間經歷了夏、商、周三代。夏禹是在約公元前21世紀黃河流域最大部族的統治者,從他以後,確定了王位的世襲制。商代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其仍然是部落性質的國家。商代後期遷都安陽,由於當時地名稱為「殷」,所以史稱商後期為「商」。再後來是建都西安附近的周代,史稱「西周」,遷都洛陽是周代後期,史稱「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代。這一期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221年。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是用於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佔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徵。
青銅雕塑因素分類
①是以動物現象為主題造型的青銅器,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鴞尊,站立的鴞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誇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②是青銅器表面的裝飾,常見的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自然。③是相對獨立的青銅造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高172厘米,加上基座高達262厘米,面部形象簡潔,整體感較強,整個外形上有比較精緻的裝飾。據考證,此類雕像非為明器,可能與祭祀所用的器物相關。再比如河南洛陽出土的玩鳥頑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動,非常寫實。這些青銅器雖在性質上仍屬工藝品(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屬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構成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點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
整體風格
商代青銅器比較端莊、沉重,氣質偉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較華麗、裝飾繁縟,形象怪張,有一種神秘的色彩籠罩其上;而西周晚期則比較寫實,不再咄咄逼人,裝飾上也相對簡潔了一些。
另外,在這個時期還有用石、玉、陶等材料製成的雕塑作品。這類雕塑的目的在於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飾等方面。其中以玉雕最為突出。據文史資料記載,當時的人們很喜歡佩帶玉器,除了審美意義還兼有道德倫理上的含義。商周墓中經常會有玉雕的佩飾品,有玉鱉、玉虎、玉人等等,以簡潔明快的手法表現人和動物的形象特徵。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8.5厘米,周身飾饕餮獸面紋,頭上鑽孔,以利穿繩佩帶。再如陝西寶雞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態可愛,盡管體形很小,但其刻畫卻十分傳神。西周時期的國都在陝西長安一帶,該地有很多類似的文物被發現。
春秋晚期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東林淄的出土陶佣只有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繪。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還發現有木雕人俑,形體概括、簡練,注重體快的整體效果。這一類殉葬品都為「明器」,有些在製作上比較粗糙。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並六國以後,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朴實,作品趨於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
雖然在整個雕塑史中,秦代只佔據著短短的十五年,但只一個兵馬俑的出現,就足以改變中國雕塑史。它出土於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馬俑居多。體態與真人等大,數量眾多,神態各異;自是有立、有跪,有馭手、射手;由軍官、士兵之分。馬俑形象寫實,身材矯健,可見當時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致、對塑造技術支精通。這些秦始皇百萬大軍的縮影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不論是造型、塑造、燒制等各個環節,都是一件龐大的工程。一般採用模製加手工塑型的技術,分段成型,整體焙燒。其陶泥制的細膩、燒成火焰均勻、過程當中變形較小,燒成後外表用顏料彩飾。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畫,據說萬千兵馬俑沒有充樣、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這個詞來形容。從人物結構上看,比例合適,動態自然。秦俑的單件作品都有很強的動作個性,有的手持利劍,有的佇立凝視,有的堅定剛毅。但整體上不在乎細節變化,不是完全照搬現實,在軀方頭圓上有強烈的體塊對比、疏密變化、動靜之別。
作為特殊的文化遺產
秦代兵馬俑的出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它顯示出我國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很高的雕塑藝術水平,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前進了一大步。總的來說,秦代兵馬俑對我們研究那一段歷史、促進後代的雕塑藝術之進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同秦俑同時發現的另外一個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就是銅車馬。這些銅車馬比秦俑要小些,為鑄銅而成,做工更為精細,即以考究。青銅雕塑藝術始自商周,像這樣的銅車馬,是空前罕見的。
同樣,由於秦代的大興土木,使我可以從許多現存的建築構件遺物上了解當時的雕塑藝術。秦代的瓦當藝術可以說是小件浮雕藝術之精品,大致上可分為卷雲紋和動物紋,構思巧妙、變化多端。動物紋瓦當充滿了雕塑趣味,由「子母鹿紋」瓦當,表現一直帶著孩子的活潑騰躍的母鹿,在只有十厘米的空間內,把生氣盎然的生命濃縮起來,有濃厚的裝飾趣味。
俗話說的「秦磚漢瓦」
是指秦代的空心陶磚,多是以龍、鳳或狩獵、農耕的圖案。這種風格特點,在秦代的銅鏡紋飾中也可以欣賞得到,這種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品種,自秦代開始愈加精美。其浮雕裝飾紋樣,無一已不是飛動活躍的,這種藝術特徵對後來的魏晉六朝時期有很大影響。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自秦朝統一中國,一直在盛衰變化中持續了四百餘年。漢風氣勢,我們可以從現存的雕塑清楚的看到。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傑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作製造的。「馬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充分體現出紀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
霍去病墓石雕群
其體積之大,風格之獨特,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罕見的。公元前二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風格也正是體現了當時的雄厚氣魄,石雕採用巨大整體石塊,就其自然外型加以藝術處理,靈活使用圓雕、浮雕、線刻的表現手法,使之完全服從於雕塑的整體造型。比如「卧虎」,在虎形上運用了寥寥幾條簡單的陰刻線,就表達了它的內在精神。
這組石雕群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被挖掘、整理、保護起來,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光輝一頁,它給人們帶來無窮的藝術享受和創作啟迪。
西漢大量的陶俑陪葬
陝西楊家灣就出土了數千件彩繪陶俑,有人有馬,陣容整齊。但這些陶俑體積較小,大都在50-60厘米高,這可能與墓主人的身份有關。再者,這些陶俑的做工也遠不如秦俑大部分比較模糊、型相類同。「漢承秦制」,相比之下,漢代比之秦代的厚葬之風有所減弱。漢代的明器雕塑在題材上更為廣泛,為了使死者能在陰間依然享用生前的生活環境,開始大量出現陶制的糧倉、豬圈、鍋灶、房屋以及雞、鴨、狗、豬等充滿了生活情趣的事物。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當時制陶工藝的進步,有許多陶質明器都外掛了赭色釉和綠色釉。這些明器也為研究當時的農牧業、社會結構等提供了形象佐證。
西漢的工藝裝飾性雕塑也十分發達,其一為銅鏡裝飾。這一時期除了與前代大體相同的雲雷紋、蟠龍紋以外,比較流行使用吉祥語,如「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等;乳釘紋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在乳釘之間有人物、鳥獸等等。其二,西漢的金銀嵌鑲工藝也比較發達。是在銅制器物上嵌鑲金、因、松石等不同材質的裝飾,在填以黑漆,曰「錯金銀」。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為「錯金銀」博山爐,雖微熏香用的實用品,但其爐蓋雕製成層次重疊的造型,這在漢代也十分盛行。
西漢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視的小型雕刻藝術之一。常見的有帶鉤、印牛、頭飾、玉佩等等,以隨葬品玉蟬、玉豬等。這些小型玉雕小中見大、選材精良、造型完整。
我們還可以從當時的建築裝飾構件上看到雕塑藝術的成就。史籍中所記載的建築實物已盪然無存,「秦磚漢瓦」為我們提供了推想空間。西漢瓦當場以「延年益壽」、「長生無極」等吉祥語作為裝飾內容、動物紋樣多採用「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再滿足與僅僅實用,而是趨向於把生活用品製作得更藝術化。比如當時的銅油燈是常見的一種生活用品,從出土文物看,各種地位的人們所使用的燈具也有很大差異。最為著名的是出土於河北滿城的「長信宮燈」,以一個神態安詳的少女形象為燈體,雙手托起燈罩;結構很巧妙,整體為空腔以免燭煙四處散漫。再比如有一些隨身佩帶的腰飾、頭飾或玉佩等,都是小型雕塑精品。雲南省晉寧出土的「雙人舞飾牌」,以鏤雕的形式表現了兩位翩翩起舞的人物,腳下踩著一條扭曲轉動的長蛇,整個形象飽滿而浪漫,結構緊湊。 豪強爭斗激烈,社會因素很不安定。兩個世紀中,厚葬習俗成風,所以留至後代的墓室有很多保存完好。為使墓穴堅固耐久、多使用材質較好的石料構築其框架,並在石材外表浮雕以歷史故事、植物動物,或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面雕刻記錄下來。其中最為優秀的有山東嘉祥縣武氏祠的一組浮雕,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車馬出行、宴樂游樂等場面,還有些是神話傳說、鬼怪迷信一類。所使用的雕刻技術多為陽刻,將人物形象以外的部分鏟平剔下,使物象凸現於石面。再就是山東的孝堂山祠和肥城張氏墓其畫像石的特點是使用陰刻,以凹線勾勒形象外緣。
河南南陽是東漢皇帝劉秀的老家,當地的富豪官員、皇親貴戚眾多。從後來發現的石雕、畫像後可以看當顯官貴族們的奢華生活。「南陽漢畫像博物館」藏有千餘件保存基本完好的墓石壁雕。南陽漢墓浮雕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粗獷、中期熟練、晚期的風格不及前兩期。趨於軟弱。其手法多為陰線鑿刻,題材廣泛。此外,江蘇徐州、陝西綏德、四川岷江沿線等地區都有較為豐富的漢代墓石雕刻。四川的彭山、樂山、重慶等地有不少崖墓,這種墓壁上的裝飾被鑿棵成高浮雕縱深可達20厘至40厘米。
在出土的墓俑方面,四川遠比其它地方(包括洛陽),都更加豐富。在四川成都附近出土的一件說書俑,表情極為生動,刻畫出說書藝人的情感瞬間和他的典型特徵,並配合以誇張地肢體動作,加強了人物的神態動勢。在其他地區也有優秀的東漢時期雕塑被發現,如1969年甘肅武威出土的「馬踏飛燕」使全世界為之轟動。這匹奔馬三足騰空,以足落在支撐點上,雕塑家巧妙地將底座設計成一隻飛燕,象徵「天馬行空」的瀟灑。整件作品為鑄銅而成,雖只有34.5厘米高,但它的氣勢卻是雷霆萬鈞、不可一世。 我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為目的的雕塑也從另一條道路走向繁榮。
中國在歷經秦、漢四個世紀的一統局面以後,又重新回到了分足割據的狀態。所謂三國就是曹氏父子建都洛陽的魏國(220-265),建都南京、由孫權統治的吳國(229-265)以及漢室後代劉備統治的蜀國,他的稱帝是在(221-263)。這期間鼎立存在了四十年,戰爭頻仍,但各自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比較優越,生存的威脅也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藝術成果似未受太大影響。
佛寺的興建在東漢時已經被正史所記載,造像活動也因此而展開。自晉代以後,造像活動大肆盛行,甚至當局不得不出面干涉,限制其不加節制的耗費人力和物力。
所能看到的三國時期的雕塑實物,多為墓葬明器。如安徽亳縣一帶的曹魏宗室墓葬,就有珍貴的磚雕藝術,其造型簡潔明快,刀法熟練,顯示出雕刻藝人的才華。
蜀國和吳國被魏所滅以後,魏國的司馬氏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統一而短命的西晉(265-316)。但由於西晉的統治腐朽無能,被北方各少數民族所破,這些少數民族被統治者成為「五胡」。隨之天下大亂,除了「五胡」、「十六國」的民族爭斗,西晉政權旋即倒台東晉王朝(317-420)趁亂建立於建康(今南京),統治者為西晉宗室司馬睿。之後的局面更加復雜,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被統稱為「南朝」;與此同時,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繼「十六國」以後分別建立,成為「北朝」,直到公元六世紀的這一段,就是南北朝時代。
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外來的佛教產生了廣泛社會基礎,加之統治者的帶頭尊奉,市佛教雕塑藝術得以巨大發展。印度佛香屬「犍陀羅式」,有希臘末期藝術和波斯藝術的影子,其特點是造型比較纖美,衣紋皺褶緊貼身體。傳入我國以後,即被中國雕塑家所融匯貫通,形成獨特的中國佛像風格,使這種泊來藝術逐步具備了民族化特徵。
再是色彩上,重彩濃抹,表現技法日漸成熟。
雲崗石窟群位於山西大同,石窟延綿有一公里,大小石窟(龕)約千餘個,規模龐大。雲崗石窟的開鑿年代主要是北魏時期,充分利用了當地石材的特點;體魄巨大、形象庄嚴,具有攝人魂魄的體量感和空間感。主佛高達13.7米,立於石窟中主要位置,為雲崗石窟群的第一作品;第二期造像的尺寸明顯比第一期要小,但更加註重形象刻畫,人物動態也更加活潑;第三期已近尾聲,時間拖至六世紀初。當時的大規模開鑿工作已經停止。這一時期的人物形象及衣飾裝扮已完全中國化,「褒衣博帶」式的中原服裝形式已經普及。
河南洛陽城南的龍門石窟,力經東魏、北齊、隋、唐多個朝代之開鑿。
南北朝時期,墓前雕像有所恢復,一般都在墓前設置一對或多對石獸。這種悖常為「神獸」的想像中動物形象,被成為「麒麟」,有的似獅虎,卻右翼,被稱為「避邪」。這種石雕一般都比較龐大,姿態宏偉,整體感較強,又較為濃厚的漢代遺風。現存遺跡多為南北朝時作品,江蘇南京周邊比較多見。其中最為傑出的是江蘇句容石獅村梁南康簡王蕭績墓前的石雕群,造型簡潔,體積感強,最能代表當時的藝術風格。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各處大興土木,廣建佛寺,佛像和與之相關的造像被大量製造。單尊可移動的佛像,都帶有「背光」,一為裝飾、二為其堅固。陝西博物館收藏有多件北魏時期作品,背光的反面,也已浮雕的省時刻出佛經故事。山東博物館、北京博物館以及山西、河北等地也都有保存比較完好的單件佛像。此外,為了供養方便,易於攜帶,當時還生產了大量小型鎏金銅像,製作精美,雕刻細膩,不亞於大型雕塑的氣魄。
H. 中國雕塑藝術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中國雕塑藝術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遼寧海城小珠山、北京周口店山頂洞等遺址出土的骨針、魚叉和雕刻裝飾品,已是具有一定工藝製作水平的雕刻藝術品。
I. 木器雕刻藝術大約有多少年歷史
在木器製造方面,楚國車船的製造在春秋時期的基礎上,又有新發展。從淮陽馬鞍冢車馬坑(戰國晚期)出土的車看,車的輪徑、軸長、轅長等都超過淅川下寺車馬坑(春秋中期)出土的車。戰國時楚車,除了戰車外,還有安車。安車是一種適宜於人坐的輕便小車,如《楚辭·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騰眾車使徑待」中的「車」,應該就是這種小車。入戰國後,除了戰船外,還有適宜於乘坐的小船和便於運輸的貨船。如《楚辭·九章·涉江》「乘[舟令]船余上沅兮」的「[舟令]船」,就是開有窗戶的輕便小船。鄂君啟節銘文所說的「[舟誇]」(舸),就是南輸北運的貨船。
戰國時出土的木器以鑿雕品為最突出。鑿,即使用鏇鑿方法,故其成品多數為容器,如有杯、盒、盤、卮、[木尊]等,最常見的是耳杯和圓盒。耳杯古稱羽觴,有圓耳、方耳兩種。圓盒多為弧壁,也有直壁。除圓盒外,還有方形、矩形木盒。雕,即使用鏤雕、透雕、浮雕、圓雕等方法,使木器成為兼實用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器具。滕壬生說:「雕刻的,主要是雕像,當時雕刻藝術的發展趨勢和繪畫是一致的,而且多是雕繪結合,如異形漆豆、鴛鴦豆、鴛鴦盒、蟠蛇卮、漆木鹿、虎座鳳架鼓、座屏、辟邪、鎮墓獸、虎座立鳳等最具特色。」(滕壬生《楚漆器研究》。)所以目前所見的件件雕刻木器,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工藝品。如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一件高15
J. 藝術水準的雕刻什麼時候才在日本出現
佛教傳入日本後,具有藝術水準的雕刻,才在日本出現。雕刻是繪畫的姊妹藝術。在飛鳥時代,雕刻佔有怎樣的地位呢?只要了解佛像的歷史,這一點就不言而喻了。這是因為在佛教傳入日本後,具有藝術水準的雕刻才在日本出現。在佛教傳入日本以前,日本當然也有樸素的雕刻藝術,但很多屬於沉雕,還沒有出現浮雕。石制及土製的圓雕用於宗教儀式。
其中土製的雕刻自然,技巧較幼稚,但有一種美感在裡面。這些雕刻作品被稱作民間藝術,並非是訓練有素的藝術家製作的。在佛像傳入日本的第二年,茅渟海上飄來樟木。
欽明天皇讓人用這樟木雕了兩尊佛像。這件事眾所周知,但樟木佛像現已失傳,不知道原物是什麼樣了。在推古天皇時期,日本朝廷建了很多佛寺。
因此,雕刻也興盛起來。起初,日本非常推崇的佛像大都是百濟、新羅獻給日本朝廷的。到了推古天皇十三年,日本鑄造了最初的佛像。這就是丈六大佛,是高八尺的釋迦牟尼的坐像。今天稱作"飛鳥大佛"。這尊佛像安放在飛鳥的安居院。
這是現存的飛鳥時代唯一的四天王像。由背光銘可知,這尊四天王像的創作者是山口直大口。山口直大口是孝德天皇時期的人。與鳥佛師相比,山口直大口雕刻的佛像的姿勢、衣紋等線條更穩健、柔和。這尊佛像面貌柔和,與後世令人恐懼的兇猛的四天王像風格迥異。這是山口直大口作品的特徵。
就銅造的佛像而言,首先要演算法隆寺金堂的葯師像。看一下這個佛像的背光銘可以發現:用明天皇元年,用明天皇身體欠安,下詔皇後和聖德太子許願在各寺鑄造葯師像。不久,用明天皇駕崩。這一願望沒有實現。推古天皇十五年,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一起鑄造葯師像,終於完成用明天皇的遺志。
這個葯師像本來是法隆寺金堂的本尊,現在中央安放著釋迦牟尼像,而葯師像被放在右邊。這尊葯師像的台座和背光保存完好,對研究當時的雕刻樣式十分有益。可以說這是鳥佛師派的代表作。釋迦三尊像是聖德太子患病時,聖德太子的妃子和群臣許願要鑄造的釋迦牟尼像。
但由於聖德太子和太子妃都駕崩了,推古天皇三十一年,為了完成這個遺願,推古天皇命令鳥佛師鑄造了釋迦三尊像。這件事情明確記錄在背光銘上。這可以說是當時的代表作。時代和作者都很確實。
除上述作品外,今天保存在宮內省的四十八尊佛像在獻納以前保存在法隆寺,在此之前則保存在橘寺。在上述四十八尊佛像中也混雜了崇峻天皇時期鑄造的佛像。從流派上講,裡面既有鳥佛師派的作品,也有非鳥佛師派的作品。
造型別致、讓人感到好奇的是安放於法隆寺的觀世音菩薩立像。在佛像之外的藝術作品中,有附於法隆寺金堂天蓋上的鳳凰雕像,十分精緻。這和出現在高句麗時代的墳墓壁畫上的鳳凰畫像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