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怎麼雕刻
Ⅰ 紙面石膏板上怎麼雕刻
你好!石膏板分很多種,像紙面石膏板、裝飾石膏板、石膏空心條板、布面石膏板、纖維回石膏板等答等。紙面石膏板表面是護面紙,不宜雕刻,建議選用其他類型的石膏板,如果你需要造型,建議選用裝飾石膏板、造型很多。
純手打,望採納!
Ⅱ 清洗石膏雕塑的方法
膏像以清潔白凈為美,要維持其原始的美,應在新購來的石膏上立即罩上一層玻璃紙或塑料薄膜。在處理石膏像上染上的灰塵時,應用潔凈的雞毛撣子或軟毛刷、毛筆等輕輕拂撣,或用干凈細軟的棉布揩抹。不能用濕抹布揩,否則會愈揩愈臟。石膏像需挪動位置時,應戴上潔凈柔軟的手套,或在手摸處墊上干凈細軟的綢布或棉布,切忌直接用手捧抱石音像,避免其沾上汁漬。石膏像放置久了,或存放中不注意沾上了污跡,可視情況作如下處置:對於小塊的污跡,可用小刀輕輕地將其表面薄層颳去;如果是沾上了墨跡,而又滲透較深,就要將墨跡處挖去,再用調合過的石膏將其填補上,晾乾後,用細砂紙打平即可。填補上的石膏如與原石膏色調不一致,就會影響美觀,遇此情形,可將整個塑像辭一遍,加塗石膏水的方法是:將30克生石灰充分攪拌於1000毫升清水中,再將石膏製品浸泡3~5分鍾,然後取出,用清水洗2~3遍,晾乾,最後撒上一些白堊粉,石膏像便會潔白如初。如果是陳跡多年、十分骯臟的石膏像,就無法用上述方法進行處理了。可將石膏像浸入在比例為1000毫升肥皂水加10~20毫升氨水的水中,輕輕洗滌10分鍾左右,取出用清水沖凈即可。如果實在臟得很厲害,用此方法無法洗凈,可在石膏上塗上一層仿銅顏色,將其改製成仿銅塑像,更雅觀別致.
Ⅲ 石膏雕刻的流程和工具
1、介紹平口刀、斜口刀等工具的用途及其規范、安全的使用方法。回
2、觀看並分析分解答部件教具圖,初步了解石膏板的磨、印、刻、鏟、雕等基本步驟。
3、讓學生嘗試練習,交流探討操作要領。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操作難點,利用實物投影儀邊演示分解動作,邊講解技法要領,尤其落實「鏟」的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訓練,逐步掌握基本技法。
關鍵步驟:
刻:刻劃時執刀要垂直,行走放慢,用力要小,注意線條流暢。
鏟:平口刀要放平些,且一層一層鏟,深淺均勻,不能停留在某一局部鏟,否則會使底面產生高低不平現象。
雕:是在平整的底板上雕出自然肌理紋樣,雕刻時用刀力度均勻,動作要流暢。
Ⅳ 石膏雕刻需要什麼工具
雕塑刀,雕塑小鏟,還有一些成套的小工具,有時候一些生活用品也是內雕塑工具,因為雕塑有容各種造型
鋸條
,釘子(做機理)是要是有硬度能劃刻出肌理都可以用做工具.你去美術商店買買些基本的100以內搞定.....有成套的
Ⅳ 如何用石膏粉做雕塑
1、首先用泥做雕塑
2、然後翻模具
3、翻出石膏的(調料時,按水:石膏粉=1:2比例)
4、修平、修光石膏雕塑即可
Ⅵ 如何做好一個石膏雕塑全過程
對於雕塑的空間性,應該是被大眾所普遍理解的。雕塑(sculpture)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實在的三維空間內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塑造可視的靜態藝術形象的一個藝術門類。如果從純粹物理學上考慮,在空間性這一特徵上,雕塑與裝置毫無區別。但藝術作品決不可能是一種簡單實體的客觀存在。作為雕塑作品而言,三維空間的體積是其藝術語言最根本的東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進、凸現、間隔、斷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盡管雕塑也可以實現由三維到二維空間的轉換,但是立體空間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如,亨利·摩爾對純粹空間性的探索。而對於裝置藝術(installing art)而言,三維體積是它呈現出來所必需的一種媒介手段,它僅僅是一種承擔某種思維和觀念的載體。因而,在裝置藝術中討論在雕塑語言中極為根本的體積、量感、節律等因素是毫無意義的。正如在中國畫中,線條本身具有目的意義,而在西方傳統藝術中,線條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手段存在的。 雕塑作為一種在三維空間內存在的立體藝術,被認為是不可能長於表現時間的。但事實上,雕塑藝術也並非完全排斥時間概念。但由於雕塑作品本身多為靜止形態,所以,他們所表現的時間或運動多來源於藝術家和觀眾的社會共同經驗和心理感受。如,中國古代畫像石《荊柯刺秦王》,便在同一畫面中表現故事不同時間的兩個情節。又如,米隆《擲鐵餅者》中高揚的雙手和即將飛出的鐵餅,卡瓦諾《丘比特之吻》中飛舞的翅膀,布萊爾《弓箭手赫拉克勒斯》以及印度古代雕像《濕婆舞蹈銅像》中巨大的動態和時間過程。也正如萊辛在《拉奧孔》中關於「高潮前一頃刻」的論述: 一切物體不僅在空間中存在,而且也在時間中存在,物體持續著,在持續期中的每一頃刻中可以現出不同樣子,處在不同的組合里。一個這樣的頃刻的顯現和組合是前一頃刻的顯現和組合的後果,而且也能成為後一頃刻的顯現和組合的原因,因此彷彿成為一個動的因素的中心。2) 如果所有這些例子還只能看出雕塑作品在心理接收上的時間性,那麼,二十世紀以來靠機械或自然動力驅動的活動雕塑以及利用聲、光、電等原理產生運動效果的效應雕塑則實實在在的讓雕塑從物理意義上運動起來。如,考爾德《三條紅線》,喬治里斯《列柱》以及戰後眾多日本藝術家的活動雕塑作品。但是,雖然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雕塑的非時間性概念,可它們還是顯然被界定在雕塑這一藝術門類中,那是因為她們所呈現出來的時間性都是在非線性的模式中存在,具有不定性的特徵,而非敘事的觀念表達。所以無論那種運動形式,它們最終指向的,還是雕塑實體本身。因為雕塑這一成熟學科有其自身意義和規定性,雕塑中的時間性完全是為雕塑實體的審美功能或社會功能服務的。而裝置藝術的時間性則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是與身俱來的。裝置藝術的時間性,在物理上和心理上是一體的,如,珍尼.安東尼《啃食豬油》,豬油塊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融化倒塌,這種運動與活動雕塑的與動是完全不同的裝置藝術中的運動一般有著某種順序、目的,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而且這種邏輯一般是敘事性模式的,甚至還可以是情節化或劇情化的。同時,它要求作品運動的時間性必須與觀眾接受的心理過程暗合,因為本質上它的運動並不服從於作品中的實體,而是為了更好的讓觀眾解讀隱含在作品中的可分析觀念,或者過程本身就是其目的所在。所以,兩者在時間性這一特徵上有本質的區別。 質材是雕塑作為實體性空間藝術的生命。質材本身的性質總是比外在的裝飾更為重要。雕塑作品在塑造實體的過程中,質材本身的性質經過強化、純化、特徵化,從而達到一種材料本性與對象實體的高度統一。在此過程中,材料特性的保留實際上也成為審美對象之一,也就是說對於雕塑作品而言,質材是第一位的,而它所承載的思維則是其次的。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以前,雕塑作品的幾何特徵,質材的物理特性,如密度、不透明性、堅硬度等條件更是決定性因素。即便是在今天,科技的發展促使各種新材料不斷涌現,也是如此,玻璃鋼、合成塑料、聚脂樹脂、人造大理石、合成金屬甚至是軟性材料,如,趙伯巍《完整的片段》,趙海波《為了一件不愉快事情的我》,韓美倫《無題》,雖然他們的作品突破了只能用硬性材料的不成文原則,但並沒有使雕塑質材的本位性發生更本性改變。歸根結底,它們還是一種對質材性質的嘗試和思考。但對於裝置藝術而言,則不存在這一原則,裝置藝術一般以某種特定的觀念為前導,再結合表演藝術、身體藝術,聲音藝術、偶發藝術、過程藝術、大地藝術等諸多藝術形式進行多途徑表達,材料形式則是處於第二位的因素,排在觀念和想法之後,也就是說裝置對質材的要求僅僅在於運用某種質材是否能恰如其分的表達出藝術家所要傳達給觀眾的信息。對於這些作為承擔者\媒介的材料而言,不需要考慮它們體積、質量、肌理等因素自身的意義,而只要求他們是為大眾習慣所公認的某種意義的載體即可,並以此達到思維引導和傳播的目的。如,毛發、氣球對性的隱喻性,而大米則無法表達。 雕塑作品在創作中利用質材的另一特點是材料的單一性。很少有在同一雕塑作品中運用多種性質材料的做法,要麼是大理石、鑄銅、石膏,要麼是玻璃鋼、直接金屬等,相對說來都比較單一。而裝置藝術由於其自身的規定性,可以勢無忌憚的運用多種材料的組合。如,波丘尼《空間中一個瓶子的發展》,整個作品採用青銅材料製作,質材的單一性和非現成性\ 雕鑿性界定了作品的雕塑意義。若將此作品做得更具裝置味,完全可以在作品中採用一個現成的玻璃瓶。雕塑作品通常運用非現成的,可雕鑿的材料,這與雕塑藝術自身的語言方式和目的有關,它需要的是一種含蓄整體的表達,若運用多種材料組合,會造成雕塑語言的混亂和主題的沖淡。所以,質材的單一性是因為雕塑藝術需要直接的可讀性造成的。而裝置作品則通常採用可結合的現成品,故而,裝置藝術又被稱之為現成品藝術。大量的利用現成品與裝置藝術的目的有關,對於觀者而言,現實生活中習慣的物品更具有解讀性。如,基·埃德米爾《吉爾·彼德斯》,給石膏模特穿上真實的衣服,甚至裝上假發。陳立德《受傷的菩薩》,用紗布為菩薩包紮傷口。採用不同的質材,從而阻斷了觀眾審美的正常思維,很自然的就將觀眾的思維引導至作者所要表達的觀念方向上。若採用單一的材料,便與一般的雕塑沒有太大的區別,裝置藝術的觀念傳達的目的根本就不能實現,或是很難實現,或是導入歧途。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由於裝置藝術對新材料天生的敏感性,小到針線,大到航空器材,它無一不用。 雕塑作為一種在三維空間中塑造形體的藝術,不可避免的要佔據一定的物理空間,並和周圍的環境發生作用。人的視覺不可能僅僅與雕塑作品本身發生聯系,觀眾必須提前將作品設定到一定環境中去觀看,因為作為三維空間中存在的雕塑不可能像繪畫一樣,以一個畫框將現實世界與藝術世界分割開來,即便是在展覽館中的雕塑仍然有它存在的環境,即是展覽大廳和它周圍的其他藝術作品。而環境雕塑或場景雕塑則在製作之前,雕塑家就必須在抽象思想和經驗思想的融合中考慮到場地因素,也就是說這一類雕塑是完全為環境而做。亨利·摩爾說:「我寧願將我的雕塑擺在自然風景,幾乎是任何自然風景中,也不願將其安置在哪怕是最美的建築里。」事實也是如此,如他的《國王與王後》,被置於蘇格蘭廣闊荒涼的山嶺之上,文明時代的權利與原始時代的朦朧混沌在自然中融為一體,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性因為環境的契合而被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來。3)它作為雕塑作品的整體效果被繪進視野之中。雕塑環境隨著科技和媒體技術的不斷擴張而擴張,光效在OP藝術興起之後也介入到雕塑領域,所以,「場地或地點決定了作品的形式」(克拉斯·奧爾登堡),4)所以,環境成為雕塑作品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之一,但它卻永遠只能是前提、條件和背景,而永遠無法成為作品內涵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只是為了有助於觀眾的審美和感受,而自身並不具有任何意義。對於裝置藝術來說,環境這一環並不是不可缺損的。某些裝置藝術,可以完全脫離環境而獨立存在,並具有自身意義。對於這一類作品而言,內部環境和組成結構似乎更為重要,如,卡巴科夫《總體》裝置、《我們在這里生活過》,這一類作品放在那裡區別都不大,因為它的目的僅僅是讓觀眾體驗其內部空間。而另一類形式的裝置藝術則依賴於環境的存在而存在,也就是說,環境已經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並有其自身的意義,而不再僅僅是一種背景條件。
Ⅶ 石膏雕塑上色要怎麼做
是有一種用來石膏做的白源坯
然後讓客戶用丙烯畫好後拿走的,但一般真人像的很少
都是一些小動物,卡通什麼的。主要客戶是小孩子,在公園或者是游樂園小孩子多的地方可以找到。
其實這東西很簡單的,你只需要硅膠模具和石膏就可以了。成本就只有石膏,硅膠模具可以反復多次的使用。
Ⅷ 石膏雕塑怎樣做防水
進口的滲透結晶型防水液即可。分光澤型和啞光型。復制去Google翻譯翻譯結果
Ⅸ 石膏雕塑 怎麼做石膏雕塑
石膏雕塑,應該就是大家常說的玻璃鋼雕塑在上色以前的樹脂雕塑吧。石膏雕塑的版製作方權法通常是泥塑做好之後,再澆築一層液體樹脂上去,待樹脂乾燥之後就可以取出一個一分為二的殼子出來,之後再在殼子內部澆築一層液體樹脂,再過等樹脂乾燥以後,就是與泥塑一模一樣的石膏雕塑出來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石膏雕塑基本就是這樣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