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代玉雕刻的龍沒有爪
A. 古代玉雕人面龍手玉雕出現在什麼時代
玉雕龍
出土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又名紅山文化玉龍,又名蜷體玉龍,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B. 玉石上面雕刻二爪龍是什麼意思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二爪龍是什麼意思!
說明是徒弟雕的,少雕了一個爪唄
C. 雕刻龍案的玉佩是哪個年代的物件
看玉質包漿
D. 關於玉器上的龍
【龍的分類】
有[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螭龍,無角的叫虯(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蛟龍,螭龍,虯,應龍,都不是龍的正統.龍的正統叫做蒼龍!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
《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
關於五爪龍、四爪龍、三爪龍: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龍 螭 虯 蛟 蟠 虺 夔]
虺: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有角曰虯,無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E. 什麼年代的玉石雕刻喜歡做18條龍
我交你個方法,你把龍行發出來,就能斷代了!!不同朝代龍的造型是不同的!!你這樣問是很難分辨的,好核雕 羽蘭閣!
F. 什麼時代開始在玉上雕刻龍虎雀龜
春秋戰國時期
G.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中的龍及龍紋有什麼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龍體周邊以雙陰線擠出陽紋線,更突出了龍形的輪廓,龍紋身體更長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們稱之為S形或雙S形龍,龍紋中的角,有一條基本規則,即商代沒角不是龍,西周有角沒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戰國與耳全無異。
龍紋的眼睛見不到臣字眼了,開始出現單線或雙線雕的圓形眼與角度渾圓的方形眼和單鳳眼,其雙線雕手法是外圈線細,內圈線粗,使眼睛突起,更顯有神,形成淺浮雕。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史,龍身上多飾以谷紋紋飾,這在戰國時期廣為流行。
春秋時期還常用卧蠶紋,紋飾突起,立體感強,刀工講究。
(7)什麼時代玉雕刻的龍沒有爪擴展閱讀:
關於龍的起源及龍紋的成因尚無統一的定論。一般認為,龍紋源於遠古的圖騰崇拜,是那些以蛇或鱷魚等動物為圖騰的部落在聯並融合過程中將各自圖騰綜合的結果。
也有人認為,龍是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閃電或彩虹等自然現象做出的解釋或想像。還有人認為,龍的形象並非源於某一具體的事物,而是賴以寄託各種特定觀念的形骸,是觀念的形象表述。
龍,是一種幻想的動物。是殷人卜問的對象之一。古人認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國古紋樣裝飾中,龍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裝飾在玉石、牙骨、陶瓷、織綉和服飾、景觀等許多方面。
在封建時代,又將它與佛教、道教的神話結合起來,賦予新的高級神秘色彩。尤其在宮廷藝術中,更是充滿了龍的裝飾。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徵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H. 清代玉扳指雕刻四爪龍算什麼等級 謝謝大神們指教萬謝
清代和田玉扳指品相好帶雕刻請問最低能值幾千到幾十萬,要看實物定價的。
I. 玉上龍不像龍,有三個爪子是什麼
元以前的龍基本抄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