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麼雕刻玉器
⑴ 古代的人是用什麼攻擊雕刻玉石的
在古代,琢玉的工具有鋸形器、水凳、鉈具、鑽、刻玉刀、鎪弓子等。
(1)鋸形器
主要用於玉材切割。鋸形器的材質大多為金屬,也有一些柔韌的動植物筋脈,這種鋸沒有鋸齒。工作是要兩個人相互推拉完成。鋸玉時,通常在鋸上還放裝有解玉砂的壺,壺底有小洞,兩個人鋸玉石解玉砂就會從壺底流出,流到鋸痕中,幫助鋸形器分割玉。
鋸形器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琢玉工具,最早見於良渚文化時期。以後歷代也一直在沿用。
(2)水凳
也叫做「旋車」,是一種磨玉工具。它的主體是由木架構成的,由凳面、凳槽、鍋架、支撐架、坐凳、踩扳組成。水磨上有軸,人可以踏軸兩腳來迴旋動,輔助軸段的鉈磨玉。這種工具是在隋唐時期前後出現的,在古代的琢玉工具中已經非常的復雜、先進。
(3)鉈具
是一種切割琢磨玉器的工具。鉈具有兩類,一類為側鉈,用於小件玉器的切割和粗加工;另一類是磨鉈,用來對玉進行細加工。鉈的主要材料為鐵,它是琢玉的主要工具。
(4)鑽
玉飾品必須要穿孔才可以穿繩佩戴,因而鑽是不可少的。鑽可以分為實心鑽和管鑽兩類。實心鑽:它是靠旋轉摩擦進行鑽孔的。實心鑽打出來的孔眼一般上口大下口小,孔底為尖細的斜坡形。早期的玉飾多使用實心鑽鑽孔的。管鑽:又叫空心鑽。用管鑽打磨的孔一頭大一頭小,會出現螺旋狀的台痕。
(5)刻玉刀
是雕刻玉器紋飾用的工具。刻玉刀的硬度要比玉大,一般是採用金剛石鑲嵌在刀刃上進行雕刻。
(6)鎪弓子
是一種用於鏤雕的工具,形狀像拉二胡的弓。用鎪弓子鏤刻玉器的做法為:先用鑽在玉上打孔,再用金屬絲穿進,佐以解玉砂,慢慢鎪磨。這種工具在殷商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歷代都有沿用。
⑵ 古人用什麼工具雕刻古玉
刻刀。現在用的雕刻工具,很多也是古代沿襲下來的。切磋琢磨。
⑶ 古代人們用什麼工具做玉雕的
簡單的說,復古代玉雕使制用人工旋車,上面用的砣子或者鑽筒+解玉砂進行雕刻......
早期旋車是一人踩一人雕,兩人配合......後來就有了自己踩自己雕的,單獨操作......
樓上給的資料不錯......
復雜的說,有一套叫《玉石傳奇》的紀錄片,可以去看看,一般視頻網站應該有,在cctv記錄頻道播放過,可以去找找......另外就是一些關於出土文物的片子,裡面間或夾雜部分古代玉雕的常識,還有各種介紹古代玉雕書籍......
⑷ 古人雕刻出來的玉佩是怎麼樣的
想要熟悉古人的製作工藝,我們首先要了解古人是以什麼工具在製作玉雕。史前時期,加工玉器主要是靠手工磋磨和刮磨,或以石制工具,或以獸皮沾上解玉砂進行磋磨,或以獸齒、黑曜石質銳器刮刻等。雖然,在紅山文化、崧澤一良渚文化和凌家灘文化玉器上已經可以看到使用程鑽(又叫實心鑽)和管鑽打孔、掏膛的工藝痕跡,甚至也可能已經出現了原始手動砣輪機具,但也只是依據出土紡輪所作的合理推斷。《詩經》雲:「他山之石, 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蹉,如琢如磨」。這些詩句的本義都是玉石加工,並引申出其它的含義。「錯」 是磨石、礪石,簡單地道出了古人加工玉石的工具和方法。
可能在良渚時期砣機就已具雛形,但真正意義上的砣機則是出現在青銅文化高度發達的夏商。到了春秋晚期戰國初期,製作砣輪(又叫扎鍋)的材料由青銅發展到更堅硬銳利的鐵,從而可以製作出器型紋飾更為復雜的精美玉器。從形態結構上講,砣機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漢魏以前出現的兩人起合作的砣機。另一種是在南北朝以後出現的「水凳」,以木結構、鐵砣子組成。只需一人用雙足踏蹬板使鉈子旋轉,帶動蘸水金剛砂,雙手轉動玉料,反復砣碾而成。
在沒有電動工具之前,砣機一直是砣制玉器的主要工具,而砣機也是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在不斷的發展著。一是原始駝機,使用石質砣輪,據推斷大致出現在良渚文化時期。二是青銅砣機, 大致出現於夏商之變,商周至春秋時期普遍使用。三是鐵質砣機,春秋晚期出現,戰漢時期普遍使用。四是改進之後的「水凳」型砣機,大致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直至清末仍在大量使用, 在電動砣機出現以後,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台。
其實無論哪種砣機,其工作原理和構造上,和我們現在解玉用的橫機幾乎是差不多的。都是其直接用於砣碾雕琢玉器的主要部分是砣輪(前人稱之為「鍋」),呈圓盤狀,根據具體用途的的不同可分為扎鍋(制坯)、沖鍋(成型)、磨鍋(砣碾上花,有片砣\勾砣\尖針\頂砣\平口砣等多種形狀,大小可有六七種之多)、木鍋(拋光)等等。
除了砣機的使用,古人在開玉的時候還有一種工具的選擇,沒有砣機那麼笨重,但是對於開較小的玉料或者把切開的大玉料切片時常用的工具。就像我們今天說的,我家裡沒有橫機,有個比較小的料子,我用牙機可以開么?理論上當然可以,只是沒有橫機方便而已。而古人也有一種相對小巧或者便攜的工具——線鋸。其形狀與木工開大料時用的大鋸相似,只不過不是用帶齒的鋸條,而是用麻繩、牛皮條或者多股鐵絲絞成繩子,由兩人分執兩端反復拉磨,同時須在玉料上方懸一壺解玉砂漿,使繩索在拉磨時沾上砂漿,把玉料鋸開。一般來說,春秋以前的片雕玉器均有可能出現線切割痕,切割痕或呈弧線,或呈直線,其中比較大的玉件以直線狀為多見,而直徑小的薄片狀玉件則以弧線痕居多。良渚文化出土的大多數玉雕上都會留有這種切割痕跡。
說起線鋸,山海君個人認為有種工具和線鋸很像。那就是搜弓。雖然形狀類似,但是作用全是完全不同。其狀如弓,弦以獸皮、繩索或金屬線製成,一端可以解系,以便穿入打好的孔眼,然後綳緊系好,以其沾解玉砂漿,按規劃好的紋樣線路,將需要鏤空的地方搜去這樣就會在一些鏤雕玉器的鏤空側壁上留下許多線切割搜痕,在下圖所示這件鏤空側壁上,我們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這種與片飾表面垂直的粗細不勻的搜痕(在一些精雕細刻、經過後續加工過的玉件上,搜痕或許不會如此明顯,但放大鏡下仍可發現其印記) 。
當然拉絲工藝的前提是要鑽孔。而古人鑽孔的工具也主要由兩種:桯鑽(又叫實心鑽)和管鑽。其制鑽材料在夏代以前主要是木、竹、石質,夏商至春秋早期是青銅,戰國以後為鐵質,現代為合金鋼鑽。 桯鑽,主要是用來穿鑽直徑比較小的穿系用孔、或高浮雕玉件的局部打窪,而至於像玉璧玉琮這類直徑較大的中孔,或者杯碗瓶類玉制器皿的掏膛則大都是用管鑽開孔,良渚玉器上的獸面眼圈,以及明代玉器上的圓形陰琢眼圈、乳釘和凸圓眼也大多是用管鑽套琢而成。
⑸ 古代的人們都用什麼雕刻玉石
古代的人們都用砣機雕刻玉石一
玉工藝開始孕育於石工藝之中,隨著玉、石分化的過程而逐步分離,玉、石工藝分離的時間晚於玉、石分化。如果說玉、石分化是從舊石器時代人們選擇石器原料時開始,那麼制玉工藝與石器工藝的分化應從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開始。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工藝有直接打擊法、砸擊法、間接打擊法三種方法,與制玉工藝聯系較少,暫可不必考慮,然而直接研究磨製石器工藝對探討玉石工藝分化是大有裨益的。「磨製工藝:是把石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鋒,並把石材磨製成型,這在石器製作上是一項進步。」[1] (頁474)磨製石器的工藝過程是:1. 切割。先將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狀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壓擦,從兩面切成溝狀,然後截斷,往往留截斷痕不加磨刮。2. 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砂研磨,至製成光滑規整的石器。3. 鑽孔。用石鑽、骨椎、木桿或竹管加砂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鑽,或上述兩種方法兼用。由於受技術制約,多從兩面鑽起,在器的中部磨穿成鑽透。兩面孔均呈截頂圓錐形孔,因砂粗細掌握不好,孔坡面會留下旋痕,兩面孔對接不正,往往出現台痕。珠管形器也是從兩面鑽於中部對接打通。
總之,磨製石器工藝是用切割、打磨、鑽孔三種工藝完成的,這三種工藝完全為早期制玉工藝承襲下來。在這一階段玉石分化也已完成,玉器與石器工藝也已分化,自成系列,但制玉工藝與制石工藝並未完全脫離,很可能石玉匠還是在同一作坊內,玉匠仍借用磨製石器工藝來制理玉器。
磨製玉器與磨製石器兩者工藝已如上述是一致的,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兩者的區別,這就是拋光工藝的應用。磨製玉器時大多均利用不同程度的拋光工藝,其表面比石器細膩整潔,光澤柔潤晶瑩,但尚未見其工具。北方的興隆窪文化、查海文化,南方河姆渡、馬家濱、崧澤文化玉器正處於這個階段,此階段的制玉工具均為用於鋸切、磨礱、鑽孔等手工工具。那麼到何時制玉工藝才能從制石器工藝中徹底分化出來呢?標志不在於應用拋光術,而在於砣機的發明和應用。這是一種新式工具的誕生,而不是某種工藝方法的改進,它給制玉工藝帶來了一場革命[2] (頁6-8)。
二
砣機既是制玉工藝的關鍵設備,也是推動玉器工藝從石器工藝中徹底分離的真正動力及玉工藝走向獨立手工業的標志。
砣機即磨玉機,清人稱「水凳」,明人稱「琢玉機」,工人稱「砣子」、「鉈子」,古代記載甚少。我們研究砣機的一種權宜辦法是由今及古,逆流溯源,雖然不易到達源頭,但可以瞻望到它的蹤影,隱約聽到它的瑟瑟琢磨聲。
現代的砣機有兩種:第一種是電動鐵砣機,其砣子是用鑽石粉製成,故稱砂砣,轉速10—5000轉/分[3] (頁33);第二種是蛇皮鑽,類似牙醫的修牙機,其旋轉速度更快,轉速達3000—20000轉/分[3] (頁34)。現代磨玉機——砣機,不用蘸水砂,只用細流水即可,確實方便,但是轉速太快各有利弊,利在速成,比原木砣效率提高若干倍,弊在有些活計不好做。
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高凳,可直接與清代砣機相聯系。
(一)清代砣機的分析
關於清代砣機,現在我們能夠見到比較完整的圖像資料則是《玉作圖說》,李澄淵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應英國醫師卜君要求而作[4]。他「歷觀玉琢琢磨各式繪以成圖(《玉作圖》序)」。也就是經過現場調查作了寫生,盡量如實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圖是可信的。此圖冊名為《玉作圖說》,共十二開,十三圖,每圖附文字說明,可以說是玉作的連環書,是繼《陶治圖》之後出現的又一部紀實的工藝圖書,不僅描繪了玉匠勞動操作的場面,還將重要工具名稱都一一註明。中間是書畫,左右兩側有豎欄各三行,首行書編號和題名。書寫「說」文楷體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為搗沙、研漿、開玉、扎碢、沖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鑽、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個工序,一搗砂圖說,二研漿圖說合為一開,即一圖二說,三至十三這十一工序各為一開,共十二開,每圖書圖說。
《玉作圖說》的圖文通俗易懂,不必解釋,但尚須說明,我們通過李澄淵《玉作圖說》不僅可以了解清末北京玉作的主要設備及其基本工藝,也可窺探清代玉工如何操縱水凳。這種碾機是經過歷代玉匠無數次改進而達到了它的最佳境界,是第一流的古代碾玉設備,可稱為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亦稱「高凳」或「水凳」。
(二)明代至隋唐時期砣機的探討
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5] (頁308)
其解說較簡單,若參照附圖不難了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刊砣機與李澄淵所繪《玉作圖》砣機大體上是一致的,也是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明人往往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圖與說明均甚簡括。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砣機資料只有上述明、清兩代的圖文,以前的砣機尚無材料可尋。當然,這種類型的砣機不會是古代的原本形式,它只是近古的砣機,其上限在於隋唐,不能再早了。這是因為我國起居所用室內傢具大致在隋唐改變了古人席地而坐或在榻上憑幾跽坐的習慣,離開矮踏,高高地坐於墩上或椅上。在這一社會背景之下才可能出現桌式或高腿桌式水凳。所以筆者認為隋唐創造了最初的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唐代已有旋機可由碾證之。所謂碾本為轢物器,即壓碎穀粒成粉的器具,有碾盤、碾砣兩大部分,由牲畜拉動或人推,使其碾砣旋轉粉碎穀粒。唐宋人以「碾」訓「砣」只是借用碾子旋轉以象徵砣機琢玉,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碾玉也就是用砣機制玉之意。砣機的存在確實不容置疑了。而李澄淵所繪砣機和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玉機都是經過千餘年的使用改進後留下來的非常先進的磨玉機,也是隋唐桌式砣機的發展及其完善的形式。可以說隋唐明清與20世紀60年代系同一形式、同一功能的砣機。
(三)南北朝至秦漢時期的鐵砣幾式砣機
從南北朝溯至三代玉器的做工來看,毫無疑問已用砣機來雕琢玉器,這一點研究玉器的人之間沒有任何分歧。當然,這時的砣機還不如隋唐的砣機那樣高效先進,估計在機械原理上當與明清砣機一致,但其結構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如,像漢人那樣跽坐於地上使用砣機,其砣機應是跽坐幾式而非足踏旋轉的桌式。據悉,印度19世紀砣玉機是幾式,一人拉弓帶動砣具旋轉磨玉,可作研究此期磨玉機的參考。我國此時幾式砣機應為何種結構?用幾人操作?須進一步探討,但也不排除另有專司砣機轉動的輔助工人,或許是由2人或3人共同操作的幾式砣機,而不是一人腳踏手托玉砣磨的先進砣機。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發明冶鐵並逐步推廣,用於工具和武器,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蓋於此時不久或遲至秦漢,砣機也自然而然地用上了鐵制的砣子,提高了琢磨效率。
(四)夏商周三代的青銅砣幾式砣機
關於漢代跽坐式多人共同操作的幾式砣機的設想判斷也是來自三代的出土資料,如在殷墟出土的人與獸等石雕和婦好墓出土的坐佣均為跽坐形式。商代人佣的兩種坐式均為席地而坐,所以可證商代砣機應是跽坐式砣機,其前之夏代及其後的周代亦不能例外,均為跽坐式砣機。
跪、跽均為古坐式,坐在機前雙足不能發動砣機旋轉,只可一手拉動弓弦轉動,另一手托玉琢磨。或有另一二人來回拉動使其軸旋轉帶動砣子轉動,可能二三人操一機。所謂玉人就是坐在砣前托玉蘸調水沙磨玉的人。砣機高度約30—50厘米。砣機結構由幾、支架、軸、砣、條帶或弓子等組成,砣子用青銅製作,可自行鑄打而成,比原始砣機效率要高。
(五)原始砣機的發明與改進
砣機何時問世?這是我國玉器工藝史上長期爭論而很難統一的問題。比如國內主張砣機發明於原始社會的有趙汝珍,認為:「至唐虞之時用玉尤為繁多,治玉亦見精良,改用砣磨而不純用手工矣。」[6] 砣磨即指玉工用砣機磨玉。
同時代的劉大同作《古玉辨》辨古玉之真贗,關於制玉特辟「刀工」及「昆吾刀之切玉」二節,其所指之「刀法」乃刻工,主張「玉器時代原無刀工,故指玉斧玉鏟之類存於今者未見其有花紋者,可見上古未開化以來無刀工之可言也」[7]。劉大同認為:「余按古今雕刻一門可分為五大時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是以石制玉時期,可稱最古。一變而為周之昆吾刀,再變而為漢之八刀,又一變而為六朝巧雕,至清之乾隆精刻為最後。今人不見昆吾刀,而以菊花鐵所煉之鋼刀刻玉。」他認為玉器上的圖案文飾均可用刀刻:「昔人雲,自晉魏以來不見昆吾刀,誠然哉。若就雙鉤碾玉法論之,漢時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車制玉則愈趨愈下矣。倘若再用機器製作,則俗惡更不堪設想,可畏也哉!」[7]
所謂「雙鉤碾玉法」出自明人高濂《遵生八箋》,原文如下:「然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如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段續,儼若游絲白描,毫無滯跡。」[8] (頁172)
高濂主張「雙鉤碾玉法」是漢法,而劉大同之意是古有雙鉤玉法,並非漢人的。他既主張從周人始用昆吾刀刻玉,漢用八刀,六朝巧雕,乾隆精刻,今用銅刀等工具刻玉,又接受高濂漢人雙鉤碾玉之說,主張刀刻與砣碾並存,這是不妥的。以刀刻玉的說法不過是一傳說,實不存在,琢玉只能以「他山之石可以錯玉」的說法,以水沙磨玉,這是唯一正確的說法。
西方有人認為砣具產生於迦勒底,後向東西兩側傳播,如波西爾提出:「中國玉工所用器具皆完備足用,其如法亦甚早,若溯其源當亦來自西方,似為迦勒底(Chaledea,地名,古代巴比倫王國之州)及蘇西拿人所發明,然後自其地東行中國,西及歐洲,南至印度者,唯其傳播之時確在何期則代遠年淹沒可考矣。」[9] 現在我們可看到19世紀印度玉工使用砣具的線描畫以及新疆和田玉工所用之旋車均與水凳不同。這是同出一源發展不同還是共源共流?值得研究加以論說。
夏商周三代砣機是一人或多人操作的青銅幾式砣機,來自原始砣機,反過來說原始砣機改進型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早期砣機。
原始砣機發明於何地?是玉器研究界和考古界十分關心的事。過去的主要根據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器型,這些玉器文飾復雜,表面拋光還留下了一些砣痕。王遵國先生據此研究認為:「張陵山的玉蟬背面留有清晰的弧形琢痕。寺墩玉璧M3:22上留下直徑分別為11厘米、16厘米、26厘米的弧形琢痕,說明切割工具當為直徑大小不一的輪鋸,或稱圓砣,古代又稱砂碾。其資料估計是含石英粒的砂面圓盤。從玉璧圓邊和玉琮邊角的勻稱整齊,誤差只在1毫米左右看,除了玉工的熟練技術外,還有固定的琢玉裝置,估計已經出現同本世紀上半葉還使用的水作凳一類的琢玉機。從當時盛行陶器輪制機術來判斷,這是可能的。祝你好運,祝你幸福!
⑹ 古人雕刻一件玉石需要多少時間
這要看玉石的大小,以及玉石的質地,同時跟圖案也有關系。一般來說,料子越大,圖案越復雜,玉石的雜質越多,那麼雕刻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久。
⑺ 古人雕刻狗頭人蟬身玉器是什麼用途
這種狗頭蟬身嘛?
⑻ 古代刻玉的工具是什麼
古代刻玉的工具有鐵制圓盤-鉈、無齒的鋸、圓鋸、鑽、錐、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
玉石異常堅硬,必須用鐵制圓盤――鉈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經過鍘、鏨、沖、壓、勾、順等工藝,一點一滴琢磨而成。
在古代制玉過程中使用最多的雕刻工具叫陀,是指安裝在「水凳」橫軸上可以旋轉使用的各種工具的泛稱。
陀的名稱是玉雕行業沿用歷史的稱謂,什麼時候開始稱之為陀己無從考證。在古代,陀與碼字相同,可以互相替換,很多人用銘字,是否合適有待斟酌。
古代制玉技法,源於製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玉料分開。
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
琢,是用鑽、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鑽孔。
磨,是最後一道工序,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出凝脂狀的光澤。這套制玉技術,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掌握。
(8)古人用什麼雕刻玉器擴展閱讀: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術,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鑽孔和打磨等,後來逐漸發展為鏤雕、線刻等。
關於清代砣機,現在我們能夠見到比較完整的圖像資料則是《玉作圖說》,李澄淵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應英國醫師卜君要求而作。
他「歷觀玉琢琢磨各式繪以成圖(《玉作圖》序)」。也就是經過現場調查作了寫生,盡量如實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圖是可信的。此圖冊名為《玉作圖說》,共十二開,十三圖,每圖附文字說明。
可以說是玉作的連環書,是繼《陶治圖》之後出現的又一部紀實的工藝圖書,不僅描繪了玉匠勞動操作的場面,還將重要工具名稱都一一註明。
中間是書畫,左右兩側有豎欄各三行,首行書編號和題名
書寫「說」文楷體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為搗沙、研漿、開玉、扎碢、沖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鑽、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個工序。
一搗砂圖說,二研漿圖說合為一開,即一圖二說,三至十三這十一工序各為一開,共十二開,每圖書圖說。
⑼ 玉石很硬,那古人用什麼技術雕刻玉器
不是所有的玉都很硬,其實大部分的玉都比較軟,用鋼或鐵就能進行雕刻。
而對於剛玉這樣的硬玉,古人一般都用沙子磨,所以現在所能見到的古代剛玉基本上都是球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