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雕刻怎麼樣的
Ⅰ 在故宮里為什麼到處雕刻龍
因為皇上就是龍 龍代表威嚴
Ⅱ 故宮的動物雕刻中鎮邪的動物有哪些
在紫禁城建來築群的殿脊和屋脊源上,有許多琉璃裝飾件,主要有兩類:正吻和脊獸,它們都有具體的象徵意義。
正吻是宮廷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件:龍頭、龍口,咬往正脊,是防火鎮水的象徵。脊獸就是紫禁城大小宮殿的檐角上裝飾的琉璃雕飾件,每一件飾物都是自古以來傳說中的麟類、羽毛類和獸類的吉祥動物形象,形態各異,含義豐富,除檐角最前有琉璃「騎鳳仙人」外,還有各種樣式的琉璃小獸,在《大清會典》中介紹說這些分別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中天馬與海馬、狻猊與押魚之位可置換。如若數目達不到9個時,則依先後順序。
Ⅲ 故宮屋脊上的老人是誰為什麼在故宮屋脊上雕刻老人
去過故宮的朋友都會發現宮殿的屋頂上有著一排的動物,在這些動物的最前面有一個騎著動物的老人,人們將這幾個動物稱之為“五脊六獸”。在最前面的老人是“騎鳳仙人”關於他的來歷眾說不一,有人說是姜子牙或他的小舅子,也有人說是齊閔王,到現在都沒有確切的說法。
還有一個講法就是說這個仙人就是姜子牙本人,在當年封神之時,由於他沒有得到任何一個神位。於是他就坐在屋頂的最高處來看著芸芸眾生,並監督所有的神仙,以防他們做壞事。於是在故宮的屋脊上面也安裝著這個雕刻,來幫助君主監視著朝廷上的眾臣子們,讓他們不能有做壞事的想法和行為。
關於騎鳳仙人的來源有著不同的說法,它有著遇難成祥的寓意,也同時代表著警示的作用。中國古代的工匠們對於建築的設計,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力,在細節上面也十分的講究。這些仙人和神獸們是古代建築的裝飾物品,讓整個建築變得不僅生動而且還富有文化的氣息。
Ⅳ 故宮的大多數建築上都雕刻著龍,其中的寓意是什麼
中華民族為龍的傳人,皇帝又為真龍天子,他住及辦公的建築就雕刻龍,來增加皇家的威嚴。
Ⅳ 故宮漢白玉雕刻大師
酸雨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氧化物,被雨、雪吸收而造成酸度增加,形成酸雨,酸雨能侵蝕建築物.
故答案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Ⅵ 故宮殿宇飛檐上都雕刻有瑞獸,且數量都不一樣,請問高人他們都是什麼,如何確定在什麼建築上該雕刻多少個
東方青龍
關於龍的傳說有很多,龍的出處也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是由印度傳入的、有的說是中國星宿變成。印度本身是在龍神的說法的,但龍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實物的——蟒蛇。
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裡,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硃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有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里就不再詳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在古時後的中國,頭有角的為公龍;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仍稱母子螭;龍的地位遠高於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於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
而民間又有龍性淫旳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
所謂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是這樣的——
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
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
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於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
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鍾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鍾格外響亮。
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
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贔屓,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第八兒是負屓: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
么子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Ⅶ 北京故宮的結構布局是怎樣的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在公元1420~1911年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博儀,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後居住在這座宮殿內,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餘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寧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後、皇太後、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後三宮坐落於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並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建築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後半部分。1912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鍾麟把博儀驅逐出宮。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將古物陳列所並入故宮博物院。1949年以後,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築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修整,並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並在西華門內成立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志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寶庫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之瑰寶
故宮古建築群,由朱橡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
促進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
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後布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餘個專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數百餘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沈陽故宮經過多次大規模的修繕,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
沈陽老城內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佔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庄嚴。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歷史上少見。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五間九檁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等。
Ⅷ 故宮的每一個宮殿前都有哪些雕塑
我暈 故宮那個殿前都應該沒有雕塑的
那是國家只重地怎麼會放雕塑,一般都是青銅器鼎、仙鶴、神龜什麼的,最多還有幾個水缸
Ⅸ 北京故宮的雲龍大石雕是干什麼用的在故宮的哪裡有有什麼內容急啊!
作用:北京故宮的雲龍大石雕的雕刻是皇權的象徵,代表皇帝的權利至高無上,無可撼動。
內容:在圖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雲之中,雕刻著9條凌空飛舞的巨龍,分為三組騰飛於流雲之中。它們或升或降,高高地突起在巨石的表面,造型生動。巨龍身下是萬朵雲霞。石雕的下部有5座寶山,寶山之川是流暢的水紋。整塊石雕運用了各種不同的雕刻手法,變化有致,主次分明。
位置:雲龍大石雕位於故宮三大殿之一保和殿後面三層須彌座高台正中的御路(專為皇帝用的路),由一塊巨大的漢白玉雕成。
太和殿前的三層台階中,也有三塊與保和殿後大小一樣的石雕。太和殿前的大石雕雖與保和殿後石雕尺寸大小相同。但不是一塊完整的石料,而是由三塊不等的石料拼接而成。
保和殿後的雲龍大石雕,是故宮最大的一塊石雕,艾葉青石雕刻而成,據推斷應與紫禁城同時而建,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580餘年的歷史了。
(9)故宮雕刻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製成石雕的石料采自於房山大石窩鎮,這么大的一塊石料運到紫禁城也是非常的困難。在運輸的途中,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冬季汲水潑成冰道,在冰道上拖運石頭。此舉徵用民夫2萬人,調集上千匹騾子,耗銀11萬兩,數十天才走完這一百多里的「冰道」,將龐然大物運到京城。
雲龍大石雕是故宮里最大的一塊石雕,原是明代石雕,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鑿去舊有的花紋重新雕造。石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二百多噸。石料采自房山,當時石料的采運非常困難,運輸沿途每隔一里挖井一口,汲水潑成冰道,用旱船托運。
一石采運即需萬人之多。石雕四周刻有纏枝蓮花紋,下部為海水江牙,中間雕刻著流雲襯托著九條蟠龍和州龍,雲龍形像生動,雕刻精細,一絲不苟,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
Ⅹ 這是在故宮拍下的圖,這這里的牆上大都有這種雕花,請問是用來做什麼的
通風口。透氣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