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是如何雕刻的
A. 米開朗基羅的第一個雕塑是什麼
一四九八年,25歲的米開朗基羅完成了第一個讓他聞名於世的作品《哀悼基督》
B. 米開朗基羅 死前雕刻
西斯廷教堂祭壇的巨幅壁畫《末日審判》。
C. 米開朗基羅是雕塑家,還是畫家
畫家在那時的說法 叫畫匠 那時的人小米 他的主要工作是 為一些教堂做裝飾雕塑 後來專 他從對神的雕塑作屬品轉為 人體雕塑 以及後來的 形態研究 就他的歷史貢獻來說 和作品比例來說 他是美術三傑之一 但是 是個雕塑家 而不能說他是個畫家 那個概念 是完全不一樣的成就
D. 米開朗基羅完成了他繪畫和雕塑生涯的最後傑作是什麼
米開朗基羅完成了他繪畫和雕塑生涯的最後傑作是《哀悼基督》。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琪羅站了一整天來創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燒,18日下午5時,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 取材自聖經故事中基督耶穌被猶太總督抓住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
分為第一件和最後一件 第一件是其早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於公元1498年
作品採用了穩重的金字塔式的結構,十分隱覓,聖母寬大的衣袍既顯示出聖母的四肢的形狀,又巧妙地掩蓋了聖母身體的實際比例,解決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體與聖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一而富有變化。雕像的製作具有強烈的寫實技巧,作者沒有忽略任何一個細節,並對雕像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打磨,甚至還使用了天鵝絨進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為止。這一切都賦予了石頭以生命力,使作品顯得異常光彩奪目。米開朗基羅還將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作品一經展出,立即轟動了整個羅馬城,從此便與作者米開朗基羅的名字一起成為了藝術史冊中光輝的一頁。
但在1972年,33歲的奧地利地理學家拉斯洛-托特來到聖彼得大教堂。他爬過護欄,一邊喊著「我是基督」,一邊用大錘擊打這座大理石雕塑。聖母瑪利亞的左眼皮、脖子、頭和頭巾一一掉落後,他又一手摺斷了聖母瑪利亞的左臂。梵蒂岡教廷的工作人員在這場劫難後找到了50餘塊大理石碎片,但更多碎片還是被遊客順手牽羊帶走了。修復後的雕塑現安置在防彈玻璃製成的展示櫃內。
E. 米開朗基羅的繪畫雕塑風格特點
米開朗基羅的繪畫雕塑風格特點:
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又譯「米開朗基羅」、「米高安哲羅」。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作為對他的尊敬。
F. 《哀悼耶穌》 是米開朗基羅本人雕刻的還是在他的指導下雕刻完成的
《哀悼耶穌》是米開朗基羅公元1498年創作,雲石材質雕像,高175厘米,現收藏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G. 米開朗基羅的故事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背後的故事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一位多才多藝的巨人。他不僅是偉大的雕刻家、畫家,而且也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家和詩人。在他漫長的一生經歷了義大利從繁榮到衰落的轉變,他始終是一名堅定的人文主義者,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
如果說達芬奇創造了內心深邃、高度智慧和風格文靜的典型,那麼米開朗基羅就以塑造了充滿力量、堅毅果斷和具有信心的英雄形象而不朽。
他的筆下、刀下的英雄雖然取材於宗教、神話故事,其實是謳歌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力挽狂瀾拯救祖國的英雄,寄託了藝術家和人民的希望和理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米開朗基羅於1475年3月6日出生在離佛羅倫薩不遠的努加普萊斯,父親是當地的地方長官,自幼喪母,他是在乳母(一位大理石匠之妻)的家中長大的。
從小就和大理石做伴,米開朗基羅十三歲時違抗父命,不再學習拉丁文,改從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基蘭達約的作坊學藝,顯出驚人的繪畫天賦。
一年多後他進入當時佛羅倫薩當權者美狄奇的庭苑學習在這里他接受雕刻家貝爾托爾多·弟·喬凡尼的指導。貝爾托爾多是多那太羅的學生,這對少年米開朗基羅產生重要的影響。
主人公大衛出身貧寒,少年時放羊為生,英俊勇敢,曾與襲擊羊群的獅子、豺狼搏鬥。
公元前一千年,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在巴勒斯坦山谷交戰。非利士人首領歌利亞仗勢欺人,每天對以色列人呼喊、叫罵,向以色列人叫板挑戰。以色列人心驚膽戰,不敢應戰。一日,大衛去給在以軍作戰的哥哥送奶餅,聽到歌利亞的叫喊,決定挺身迎戰敵軍。
以色列軍首領掃羅見大衛是個身單力薄的放羊娃,不敢應允。大衛說,放羊時他曾殺死獅子,還怕歌利亞?掃羅最終同意了,給大衛穿上盔甲,送他出征。
大衛覺得盔甲臃腫礙事,脫去盔甲,穿上放羊時穿的衣服,去迎戰歌利亞。歌利亞見一個放羊娃向他沖來,嘲笑道:「是否以軍都死絕了,派一個娃娃跟我對陣?……」說時遲,那時快,大衛用放羊用的甩石帶將一塊石頭扔向歌利亞,正擊中歌利亞腦門,歌應聲倒地。
大衛用歌利亞腰間的大刀割下他的頭顱,提在手中,返回以軍陣營。…… 此後大衛帶領以軍多次征戰,最後繼承以色列王位。
1501年春,米開朗基羅回到佛羅倫薩,秋天開始創作著名的雕塑《大衛》,至1504年完成。
《大衛》獲得巨大的成功,標志著米開朗基羅藝術上的成熟。《大衛》是一座立像,高5.5公尺,是在一塊被人損壞過,而沒有雕刻家再敢於動手的,閑置了近半個世紀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開朗基羅刀下的大衛是一個充滿著旺盛生命力,有著必勝信念的健與美的英雄形象。
在米開朗基羅以前,不少雕塑家曾塑造過大衛的形象,往往是表現戰斗勝利後的大衛形象。如多那太羅的青銅雕像《大衛》,顯出喜悅和悠然自得的神情。
而米開朗基羅卻是精心刻畫了大衛臨戰前的一剎那頭部微微轉向左方,雙目緊緊地凝視著敵人,左手握著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的下垂,略握拳頭,外表的平靜,使塑像更具內在的緊張和運動感,更加顯示出大衛的沉著、勇敢和必勝的信念。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獲得了盛大的成功,雕像的勃勃雄姿成了當時佛羅倫薩市民心目中抵禦外敵、保衛祖國的英雄形象的化身。它被西方美術史稱為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
(7)米開朗基羅是如何雕刻的擴展閱讀
藝術成就——無與倫比的雕塑
米開朗基羅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機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
1498 年,年僅 23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兩年後即告完成。作品取材於聖經故事: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聖母瑪麗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
米開朗基羅卻將聖母刻畫成一個年輕、貌美、恬靜、典雅的少婦,她默默地俯視著死去的兒子,沉思、哀悼,耶穌靜靜地躺在聖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整座雕像沉浸在肅穆氣氛中,並洋溢著人類最偉大的母愛情感。
它已大大超出了題材的限制,將生與死、痛苦與慈愛化為一體,和諧統一,贊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優秀品質。作品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人們不相信它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為此,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H. 米開朗基羅雕塑技法
大衛哀悼基督》《摩西》《垂死的奴隸》《晨》《暮》《晝》《夜》
I. 佛羅倫薩雕塑大衛的鼻子太大了米開朗琪羅是怎樣應對的
1502年,藝術家米開朗琪羅來到佛羅倫薩,他要用一塊別人認為無法使用的石頭雕出手專持彈弓屬的大衛形象。
幾天後,米開朗琪羅的贊助人索德里來到工作室。他站在雕像的下方說:「米開朗琪羅,你的這件作品很了不起,便它有一點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
米開朗琪羅讓索德里尼隨他爬上支架,在雕像鼻子的部位開始輕輕敲打。表面上,他是在修飾,事實上,他沒有改動鼻子的任何地方。幾分鍾後,他問:「現在怎麼樣?」索德里尼回答:「現在最完美了」
不與人爭辯,而是巧妙地把事情做得妥貼,才是高手。
希望能幫到你。
J. 米開朗基羅 生命最後的雕塑作品是什麼
米開朗基羅生命的最後創造了藝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即西斯廷教堂祭壇的巨幅壁畫《末日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