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刻寓意是什麼
㈠ 藝術家聞福良用雞蛋殼雕刻出八百頭牛,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什麼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黃牛和水牛是勤力的象徵,奶牛則是獲取少貢獻多的代表。而在我國的文化典籍中,牛也有著極高的象徵意義。
奶牛在古代的典籍里出現的較少。卻並不妨礙“他吃的是草,奉獻的卻是溫暖的奶汁”這種思想的流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奶牛也一直被人們看成吃苦耐勞、獲取少奉獻多的典範。
而在中國的文化典籍中,牛也有著極高的象徵意義。在《周易》裡面,有一句話是“坤為牛”。他的意思是說牛是大地的象徵。而在古代的祭祀上,牛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更不用說在《莊子》中,還有一篇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詩經》中的牛郎織女,還有《古詩19首》中的牽牛星、河漢女.....
牛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代表著什麼呢?我認為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把牛馴養為家畜。算起來,牛已經與我們相伴了數千年,也早就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㈡ 中國古代的一些器物上同時雕刻蝙蝠和桃子代表什麼意思
桃代表壽,蝙蝠代表福,兩者通常一起也現,寓意福壽雙全;
福至心靈:蝙蝠、壽桃、靈芝。桃為壽而其形似心,借靈芝之「靈」字,表示幸福的到來會使人變得更加聰明。明清圓雕件及玉牌子常用此圖案。
㈢ 中國和西方雕塑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德國美學家黑格抄爾曾將藝術風格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嚴峻的風格,它堅守描寫的客觀簡朴性;其次是理想的風格,這一般是藝術發展成熟、完美、繁盛時期的風格;再次是愉快的風格,它往往是一門藝術衰落時期的風格,目的是為「取悅於人」,追求形式的華美與雕琢。(《美學》第三卷)用黑格爾的觀點分析中國雕塑風格的發展,發現大致上是吻合的。如果從中國雕塑的成熟期一秦漢時期開始,秦漢雕塑正是嚴峻風格的典型,而隋唐雕塑則是理想風格的典型,明清雕塑則是愉快風格的典型,至於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宋則分別是從秦漢到隋唐,隋唐到明清之間的過渡風格。
㈣ 在中國的建築物上有雕刻龍,這有什麼寓意比如橋上、柱子上、屋檐上的等等
那是龍之九子,各有所長()
㈤ 中國傳統雕塑的特點
中國傳統雕塑作品作復品造型處制理的方式上主要運用簡化的手法。所謂簡約是指用最少的筆墨表現出最豐富的形象。簡約有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對於單純樸素之美的深刻認知。中國在美學中一直強內在美,認為樸素單純是審美的最高境界,是需要通過去除掉多餘的華麗表象才能達到的境界。中國傳統雕塑始終沒有像西方雕塑那樣精確地塑造形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像中國畫一樣,一般運用簡單、明快以少勝多又耐人尋味。例如中國傳統雕塑在刻畫人物頭部的時候就是及其簡約的。眉毛往往被簡約為幾何形,沒有鼻骨轉折與肌肉的變化。顴骨咬肌等面部的結構也被簡約法則所取消,成為平整、飽滿的大形。頭部造型的簡約成為中國傳統雕塑表現神韻的重要手段。這種簡約的手法使中國雕塑在精煉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築感。
㈥ 請問中國人民銀行門口的雕塑是什麼其寓意是什麼
應該是貔貅。貔貅,勝父千倍,長大嘴,貌似金蟾,甲形如麒麟,取而獸之優,有口無尻,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傳貔貅因為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許吃不許拉。所以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肚子聚財催官運。 史記還追述了一個故事:4000多年前,黃帝指揮馴養過虎豹、熊、羆、貔貅等猛獸的部落,在阪泉(河北涿鹿縣)打敗了另一個部落的首領蚩尤。由於阪泉之戰比較著名,所以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將它加以記載。除了《史記》外,中國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跡的《尚書》,在《牧誓》篇中也曾敘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隊「如虎如貔」,在牧野大敗商紂王的軍隊,一直到後代,還用貔貅比喻勇猛的軍士,戰無不勝。 貔貅是中國古代五大瑞獸之一生下來吞金吃銀而不瀉,愛吞邪靈.所以也有人把它叫辟邪,是鎮宅的極佳物品.在炎皇帝和蚩尤打仗的時候貔貅立有戰功被封為天祿神.即送福送祿之意.歷史上只有皇家可以獨自擁有,所以也是皇寶.平常百姓和大臣之家若有此物論律當斬.在清朝只有大貪官和申膽敢偷偷擁有此物,結果後來富可敵國,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貔貅又名辟邪獸,粵音讀作「皮休」。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但現在流傳下來都沒有分為雌雄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為一角或兩角的,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致於「天祿」則較為少人用以稱這類瑞獸,還有些人將它稱為「怪獸」或「四不像」等。 中國傳統是有擺放「貔貅」的習俗,和龍獅一樣,有將這地方的邪氣趕走、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貔貅與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兇狠的瑞獸,有鎮宅辟邪的作用 貔貅在風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幾點說明:一、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將已開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中的運轉好,好運加強,趕走邪氣,有鎮宅之功效,成為家中的守護神,保合家的平安。二、有趨財旺財的作用,這是較多人知道的,在一些賭館麻雀館,都很容易看到貔貅。除助偏財之外,對正財也有幫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建國以後,毛主席把貔貅的圖象定為中國人民銀行的行標.而風水師們也把它作為擋各種凶煞的最有力的神獸,因為它太兇猛.又太能招財,很多的銀行門口擺放的兩個象獅子似的就是貔貅. 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起先效益差,行情不景氣,當時的行長周小川請了香港有名的風水大師來看風水,風水大師看過後說道,建行的建築整體象一個倒扣的鍾,勢弱,不可走正門,要走西北角的偏門,在門口樹立三個旗桿,但不可以掛旗,要在旗桿頂部亮三盞紅燈,表示人間的三燭高香,可人間煙火不可以全吸,要在左右立兩個貔貅來保護,貔貅的屁股對著前門,嘴巴對著西方,當時西方經濟昌盛,可以吸收西方經濟.行長周小川一一照辦,周行長委託我們經過精心設計雕刻,我們參照大氣自然的漢代石雕樣式,雕刻出了氣魄深沉雄渾的漢白玉貔貅,自此,綜合天時地利人和的吉勢,建行效益蒸蒸日上,致使今日成為行中的龍頭老大. 所以貔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逐年攀升,在香港甚至有的人帶著貔貅去打麻將,馬上就會遭到牌友的拒絕.在澳門如果佩帶貔貅進入賭場馬上就會被驅逐出門. 只有開過光的貔貅才會有神力,給貔貅開光的時候不能有第二個人在場,因為貔貅一生只認一個主人,認錯了人你也就徒勞了.開光後的貔貅最喜歡叼路人之財送給主人.所以開公司的,買彩票的,搞金融抄股票的,跑業務的都很適合請個貔貅帶在身上或擺在家中或者擺在公司.它可擋五煞,吞納八方之財. 貔貅,龍生九子之一,即民間傳說能使好人家,一夜致富的精靈——「皮拉狐」。
㈦ 中國龍牌的寓意是什麼呢
其寓意可以分為:
1、在中國古代龍是九五之尊,四靈之首,被作為歷代皇家的象徵,也是天子的代表,象徵著權勢和尊貴,同樣也象徵著男性的剛強堅毅;
2、龍可以騰雲駕霧,出海入雲,升騰之勢,自古也有著"望子成龍、府上有龍"的說法;
3、龍在民間能諒解百姓之苦,更有呼風喚雨之能耐,可以為百姓解燃眉之急,使百姓風調雨順,寓意五穀豐登、大獲豐收;
4、龍也是作為長壽的代表,象徵著健康;
5、龍還與漢字「隆」諧音,可以寓意佩戴者生意興隆、富貴吉祥;
6、鯉魚躍龍門是每位學子的心願,龍寓意著學有所成、獨占鰲頭、名列前茅;
7、龍鳳配是古時的傳統,,寓意喜結良緣、龍鳳呈祥、天長地久;
8、古代一直就有一龍戲珠的說法,寓意紅紅火火,國家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7)中國雕刻寓意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人對龍有很深的情節,幾乎在華夏文化的每一個角落都有龍的痕跡,比如我們自稱是龍的傳人,十二生肖里唯一虛擬的動物也是龍,更是有龍馬精神、龍精虎猛之類多不勝數的成語。
龍作為一種中華的圖騰現象,許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想,這個身邊無處不在的龍究竟是一種符號,還是真實存在但並沒有被證實的神秘生物呢?
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對龍的來歷大概進行了兩種解釋,第一種就是圖騰說,也就是當年遠古部落之間進行兼並戰爭,最後的贏家就把被吞並的部落圖騰取下一部分,最後組成一個蛇身、鹿角等不同元素組成的龍形象。
由於這種圖騰代表了華夏文明的上古正朔,所以後來的帝王就把龍這種圖騰專有化,成為真命天子的象徵。
第二種就是演化說,他們是根據龍的繁體形狀和熊的繁體形狀很相似,於是就推斷龍是根據熊演化而來的。他們認為遠古人類發現熊這種動物存在冬眠的行為,而熊的壽命非常長。
於是他們就認為冬眠就可以讓人長生不老,而熊就是長壽的吉祥象徵,就好像楚國的國君就姓熊。於是就產生了對熊的崇拜,隨著時間的推進熊就演化成了龍。
參考資料:鳳凰網-中國龍到底是圖騰符號,還是真實存在?
㈧ 中國的水晶雕刻件有哪些寓意
中國的水晶雕刻件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水晶雕刻件一般是有寓意的。藝術品作為民俗文化的物質基礎,自身同時也罩上了強烈的民俗文化的色彩。有的工藝品類因民俗而產生,有的因民俗而改變。如民間工藝中的虎頭鞋、虎頭帽、除五毒肚兜等兒童服飾,便是民俗作用於工藝的產物。 中國人長期崇拜和使用龍鳳作為裝飾題材,使用諧音寓意的漢字與圖形結合來表達吉祥意義,如用蝙蝠來寓意幸福,用魚表示餘裕,用魚、蓮等來表示多子多孫延綿不絕等,都是特定的民俗現象。大概從唐代開始,一下的題材寓意就已經定型了。 「馬上封侯」,中國人認為猴是吉祥物,由於漢字「猴」與「侯」字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的「猴」的形象都是「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樹上掛印,叫「封侯掛印」;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叫「馬上封侯」;兩只猴子坐在一棵樹上或者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子背上叫「輩輩封侯」。 「平安富貴」『富貴一般以芙蓉、海棠來借喻。平安,「平」與「瓶」諧音,「安」一般以古時候十八般武器中的「戟」插入瓶內叫「安」,一般插三隻戟,一隻是雙耳戟,兩只是單耳戟,加起來是四耳戟,以諧「四季」之音,所以用瓶插三戟來比喻「四季平安」。 民間多以瓶插牡丹圖像表示富貴平安之意,牡丹與石頭或梅花組成「長命寶貴」或「寶貴姻緣」;牡丹、玉蘭繪在一起,象徵「玉堂寶貴」即寶貴之家;牡丹與魚繪在一起,叫「寶貴有餘」。 大象駝寶瓶喻「太平景象」,大象的壽命很長,被人們看做瑞獸,象也喻為「景象」,觀音菩薩的凈水瓶,內盛聖水,滴灑能致祥瑞,也叫「太平有象」。 「五福臨門」,「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佳,但通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人們將繪有五隻蝙蝠,象徵「五福和合」。 雲紋與蝙蝠繪在一起,叫「天降洪福」;一隻蝙蝠銜兩枚古錢及兩只壽桃,「兩錢」諧音「雙全」,桃象徵長壽,所以叫「福壽雙全」;壽星旁有蝙蝠飛舞,象徵「福星高照」;「福至心靈」『雕靈芝如意、蝙蝠;「福在眼前」雕蝙蝠、金錢。 水晶雕刻品受人喜愛的題材有「福豆」,以水晶雕成豆角,據說寺廟中常以豆角為佳餚,和尚稱其為「佛豆」;「連年有餘」,雕荷葉、鯉魚,有的還有筒子騎在鯉魚上,有的是雕鯰魚,取其意「年年有餘」;水晶辣椒,寓意紅紅火火;「福壽」雕佛手;「福祿」雕葫蘆;「福祿壽」雕葫蘆、小獸;「雙歡」雕兩只首尾相連的獾;「獼猴獻壽」雕壽桃、小猴;「子孫萬代」雕葫蘆、花葉、蔓枝,去葫蘆多子,蔓與萬諧音之意;「節節高」雕翠竹;「歲寒三友」雕松、竹、梅等。 這些民俗現象與水晶工藝品結合,形成了水晶工藝的民俗文化內涵和品格。
㈨ 中國古代陵墓雕刻的主要特點
階級性,體現墓主身份地位
象徵性,每個裝飾圖案皆有寓意
陵墓雕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厚葬流行的產物, 並集中體現了特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理想、審美形式和高超的藝術水平。 中國古代陵墓雕刻藝術以寓意象徵的手法表達特定的主題,雕刻技巧獨特,整體造型穩定而強勁,形成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獨的民族風格
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紀念性石刻與墓室隨葬俑)
大型陵墓石刻肇始於漢代墓前的石人、石獸。存世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為南朝宋、齊、梁、陳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勛臣貴戚墓的遺存。北魏、遼、金、西夏等朝代陵墓遭嚴重破壞,僅有少量石刻遺留下來。南朝和唐代的作品代表了陵墓石刻的最高成就。自唐代乾陵起,以迄北宋,石刻的內容、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定製,並為明、清兩代所承襲。
三國兩晉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還有些供玩賞的小型雕塑品,用於建築或器皿上的工藝雕塑也很普遍。由於處於長期分裂動盪的階段,各民族不斷接觸、斗爭、融合,又大量從異國的藝術特別是宗教藝術中汲取了養分,因此雕塑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新面貌,為其後隋唐雕塑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對鄰國特別是朝鮮、日本的雕塑產生了影響。
陵墓雕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現存31處,有宋、齊、梁、陳諸代的作品,以齊、梁兩代為多。從保存較完整的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蕭秀墓前石刻觀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對的石獸、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組成。石獸有翼,一般呈蹲伏狀,勁健有力,造型雄偉,是以整石雕成的立體圓雕,體長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與漢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顯地看出雕造技藝的長足進步和完全不同的時代風格,即由凝重古樸轉向優美生動。神道石柱是在雙螭盤曲的底座上樹起多楞的柱體,有的是24面體,有的多達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狀,因而避免了直立造型的呆板,柱體上都是有銘刻的方形石額,柱端托一刻仰蓮紋的圓蓋,蓋頂中央蹲一小型石獸,整體造型秀美挺拔,端莊而又富有變化。石碑體形巨大,圓額有穿,座於龜趺之上,穩重有力。這3種石雕組合在一起,顯得頗為庄嚴宏偉,但又生動多變,表現出南朝大型紀念碑性質的雕刻藝術的高度水平。
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沒有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實例,只有在洛陽邙山上砦發現有身高超過3米的石雕文吏殘像,可能是北魏孝庄帝靜陵前石雕群中的遺物。但是發現有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的精美浮雕作品,在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後馮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門拱券門楣兩側的龕柱上都有浮雕,題材是口銜寶珠的孔雀和手捧蓮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圓熟,造型生動,是罕見的北魏浮雕藝術精品。
俑 這一時期的立體圓雕作品中,以俑的數量最多,絕大部分是塗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從西晉時開始,出現了以鎮墓獸、甲胄武士、鞍馬、牛車和男僕女婢組合成的俑群。以後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襲西晉舊制,數量較少。北方有所不同,從十六國時期起,就在繼承西晉舊制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俑群內容增多、數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組內容:①驅邪鎮墓的鎮墓獸和全裝甲胄執銳按□的鎮墓俑;②模擬墓內死者生前出行的儀衛,以牛車和鞍馬為中心,包括人和馬均披鎧甲的甲騎具裝俑、身負箭□的步兵、騎馬的鼓吹樂隊、騎馬和步行的屬吏,以及儀仗、仆從等;③模擬墓內家居享樂的大量舞樂和男奴女婢;④模擬庖廚中執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還有各種家禽、家畜的形象。其數量從西晉時的10餘件擴大到幾十件,乃至成百上千件。例如北魏司馬金龍墓中出土各類陶俑近400件,而東魏茹茹公主叱地蓮墓中出土陶俑多達1064件。陶俑的塑制也日漸精美,多為先制模具,然後合模成型,入窯焙燒後再貼金繪彩。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從西晉時的呆滯古拙,轉向生動自然;從僅具輪廓,轉向注意細部刻畫。人物的面相也隨時代的審美標准不同而變化,從西晉到北魏早期,面相寬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後,面相趨於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東、西魏時,面相由瘦削又轉趨圓潤,直至北齊、北周,遂開唐代圓潤豐頤之先河。人像的體態也是神韻日增,出現不少生動傳神的作品。例如北齊庫狄迥洛墓中出土的胡裝舞蹈老人,面目傳神,姿態生動,頗具藝術特色。陶塑動物中以駿馬和駱駝的塑造最佳,駿馬多是鞍轡鮮明,挺立欲嘶,勁健異常,這可能與古代鮮卑族對駿馬的特殊喜愛有關。
小型雕塑 供佩戴、玩賞的小型雕塑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玉石、琥珀等,上面多有穿孔,可與珠飾串聯在一起。小的僅長2~4厘米,大的也不超過10厘米,除習見的璜、□等物外,最具時代特點的是一些小型圓雕的神獸像。神獸為獸首人體,肩附飛翼,四足有利爪,均蹲坐狀,在南朝和北朝墓中都有發現,形體雖小,但造型呈現出小中見大的氣勢。如南京甘家巷南朝墓中出土的滑石像,全身肌肉凸張,巨乳碩腹,雙手按膝,兩肩上聳,頭微下縮,如頂負重物,造型渾厚有力,整體輪廓呈立方體,態勢極為穩重,形體雖不大,看來似能力負千鈞。此外,六朝墓中經常出土石雕的伏豬,多成雙放置,即東晉墓出土衣物券中所記的「玉□」。東晉墓中出土的石豬,生動寫實,以後日漸抽象化,至南朝晚期有的僅把石材修治成長條狀,再施加簡練的幾條刻線以代表豬形,反而顯得別具情趣。
裝飾雕塑 大量施用於各種器物上面,以銅鏡和陶瓷的裝飾雕塑最具有藝術價值。東漢晚期在南方開始出現的神獸鏡和畫像鏡,至三國孫吳時有了很大發展。鏡背紋飾呈高浮雕狀,極為精美,多為人物、車馬、鳥獸及神仙、神獸等,神仙中多見東王公、西王母,而且在神仙中還出現了佛教造像。陶瓷器的雕塑裝飾,南方和北方在風格方面有些不同。這一時期正是青瓷器燒造的極盛時期,特別是在南方,有的青瓷器的造型極為優美。例如水注,常在圓碩的注腹前麵塑出蛙頭,後麵塑出蛙尾,兩側各塑二足,活現出一隻浮於水面的蛙,頗為生動。再如羊形水注,器呈卧羊形,體腔中空可儲液體,羊的姿態生動,加以釉色晶瑩,使人喜愛。也有的青瓷器皿造型奇偉,如江蘇省宜興縣西晉周氏家族墓群出土的神獸尊。此外,當時南方還流行一種陶瓷製的谷倉罐(也稱魂瓶),其上蓋常有許多小型人物塑像,多僅具輪廓,刻出鼻口耳,形象古樸生動,並塑有樓閣及鳥獸,罐腹則貼塑各種人物、神獸、鳳鳥、魚、鱉等,還有的谷倉罐上塑有趺坐的佛像。這些谷倉罐既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喪葬習俗,也是具有時代特徵的陶瓷雕塑藝術品。在北方,不見谷倉罐和南方那種造型較靈巧的青瓷藝術品,但一些陶瓷器上的貼塑或模印的圖案顯得更渾厚古樸。例如北齊婁睿墓出土的黃釉陶器上的貼塑花紋,由蓮花、忍冬、寶珠所組成,繁縟厚重。最具特色的是北齊范粹墓出土的黃釉扁壺,上面有凸起的模印圖像,是由樂隊伴奏下起舞的胡人,頗為生動傳神,反映出當時北方人民喜愛的舞樂形象。
http://ke..com/view/712350.htm
㈩ 上海世博中國館門前的雕塑是什麼有什麼寓意
中國國家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由於形狀酷似一頂古帽,因此專被命名為「東方之冠」。屬
「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共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一整體。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空間以南北向主軸統領,形成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形成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築群體.
以和諧為核心,展現中國古代科技智慧和現代科技的飛躍發展,中國城市文明的進程,展示中國莊重詳和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