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玉石雕刻怎麼分辨現在和古代

玉石雕刻怎麼分辨現在和古代

發布時間: 2021-01-27 11:36:50

㈠ 如何鑒別古玉

如何鑒別古玉
偽古玉,即假冒古代之玉器。包括兩種,一是在慕古仿古思潮影響下,不以營利為目的,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紋而製造的玉器;二是為供應市場需求,以獲利為目的,參照或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紋而製造的玉器。兩者的共同點都是以既存古玉為樣本而雕琢,不同點則有把玩欣賞與出售獲利之別。不管仿古者和偽古者各自的動機如何,他們將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都是像古代玉器一樣的面孔。對於這樣的玉器,如何辨別呢﹖

偽古玉因仿製古玉器而產生,而在仿古的碾琢過程中,對於難仿之處,如果我們能熟知其難所在並能予以破解,我們就能成功的分辨出真假古玉。仿古玉,主要有三個方面難以仿得真、仿得像。
一、形可仿神不可仿

每一件玉器,都有形、神兩個方面的問題。按照楊伯達先生的說法:「形是圖案的單元及結構,偽古者往往不諳其章法,時有交代不清的現象。神是神韻、神氣或精神……神是不易仿的,或者說明確一點,神是不能仿的。」?《傳世古玉辨偽研究》第255頁楊先生用我國的「效顰」、「畫蛇」、「畫虎」等典故來說明這個道理,其結論是「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

為什麼偽古玉「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呢﹖中國玉器發展史告訴我們,史前玉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的推動力是神,神的旨意通過玉器這樣的神物,經巫師傳達給酋長,酋長才能行使政權、軍權、族權、物權。因此,玉工對神器——玉的碾琢,不僅是極其嚴肅認真的,而且肯定是懷著虔誠和崇拜的心態去工作。正因為如此,才有紅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玉器與良渚文化中的神人紋、獸面紋玉器的或莊重、或威嚴,才有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玉雕動物的或兇猛、或靈秀。後人在仿製這時期的玉器時,由於沒有對神靈、對祖先、對圖騰的崇拜之情,因此,他們也就碾琢不出高古玉所蘊藏的神韻。

玉器發展從夏商周三代經秦漢到唐宋元明清,玉成了帝王、貴族壟斷使用的物品。玉工們在有權勢人員的驅使下,誠惶誠恐,小心碾琢,唯恐出現差錯。因此,他們傾盡全力通過碾琢來反映作品所飽含的神氣和精神。他們在工作時十分清楚,如果出現差錯,輕則被鞭笞,重則遭殺頭。他們這種被生死逼出來的敬業精神,是後來仿古玉工們所不及的。仿古玉工們由於沒有大的責任壓力,沒有生命危險,加之心中無譜,照葫蘆畫瓢,因此,他們多是追求數量而不講究質量,追求形似而難達神似。
識別偽古玉的形似神不似現象,只要熟悉玉器發展歷史,熟知同類古玉器的造型和神韻,增強審美能力和水平,還是不難掌握的。

㈡ 如何鑒別古代和現代玉器

客觀科學的理論分析,完全有能力對玉器真偽進行有效識別.
1,歷代玉器被廣泛使用的玉石材料主要有白玉,青玉,黃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
前贗品有相當一部分使用的新開發的石料,礦料,或用黃岫岩假冒黃玉.在實踐中必須掌握
和分清真偽玉器材料上的差別,分清同一種材料的新舊差別.
2,要認識各種玉器材料的基本結構特徵,並且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勻性及玉石材
料的可滲透性.當掌握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後就能夠分析古玉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埋
藏的時間長短,對玉器本身應該造成的影響,有哪些氧化腐蝕特徵,並掌握其演化過程的各
種特徵規律.而贗品不是根據材料的特性,也不根據真品的各種特徵,只是根據真品的表面
效果進行模仿,違反了自然氧化和演變的規律,與真品有本質上的差別.
3,要掌握真品玉器材料方面的老化特徵.這種受浸蝕而老化的現象與贗品使用新材料
或老舊殘料進行重新切割磨製加工,成形後所暴露出來的新工藝面會產生明顯的色差或破壞
原有的氧化皮層.
4,不能把區別玉器材料作為辨別玉器真偽的決定依據,因為從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
百萬年形成的同一種材料,在辨偽中只能把識別材料作為單薦辨偽的依據,如果材料上無法
有效地確認差別,應該從其他方面繼續搜尋真偽的差別證據.
5,目前贗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質量極差,價格極低的玉石雜色料或石性嚴重的次料進行
偽造,成形以後再進行人為強化腐蝕,造成玉器表面形成極厚的氧化腐蝕皮層.這種皮層容
易脫落而且脫落後根本沒有潔凈透潤的質地.這種花地雜色料是歷代古玉不使用的,只是現
代騙人用的一種石料.
6,要認識和掌握歷代玉器繪畫風格及表現風格,並掌握各時代玉器造型風格結構特徵.
在辨偽中,有些玉器可以從造型結構上確認真與偽,但是有些高仿贗品極難識別.在這種情
況下,要從其他方面搜尋真與偽的差別證據由於民間玉器的風格造型極其古怪復雜,因而不
能以器型風格決定其真偽,而只能作為感覺效果判斷的一項參考.
7,玉器藝術的工藝與美術的完美結合體,古玉完美地體現了工藝效果.而贗品在這方
面有明顯缺陷和不足,要麼結構造型美而工藝技術磨製卻達不到這種效果,要麼工藝設計有
缺陷.
8,我們必須承認,機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會對產品的工藝質量和標准造成程度不同的
影響.從古至今製造玉器設備工藝和工具材料在不斷地改革發展提高,因此不同的歷史時期
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工藝技術特徵.當我們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徵,就會認識到現代贗品哪些
部位工藝不對,哪些工藝技術磨製有缺陷.
要認識到玉器的加工方式從古至今始終利用的半手工半機械化的方式,在實踐中必須分
析工藝效果,哪些是機械設備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為手工操作的不穩定性造成,從
這方面區別真偽.另一方面要有能力認識玉工磨製水平的差異所造成的某些工藝效果,識破
贗品故意製造工藝誤差或某些工藝技術缺陷,對比真偽玉器工藝死角部位的差異.
現代加工工具的材料和研磨材料的組成成分與傳統之間的差別,造成紋飾線條方面的工
藝磨製產生明顯不同.這種不同是設備工具及材料造成的,不是現代設備能夠模仿的.古玉
器的加工磨製主要採用游離沙式的研磨方式,這與現代贗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形的玉器有明
顯的工藝差別.要掌握歷代古玉在工藝磨製程序方面的規律,以及各種工藝技術處理手段方
面的特徵規律,對比贗品哪些部位的程序和處理手段有差別.
9,了解贗品的制假手段和技術,掌握贗品用現代的設備和技術進行模仿的各種工藝效
果特徵.要分析和掌握真偽玉器的玻璃光效果差別,以及一般光亮玉器差別,並分析出光亮
方面的技術和材料差別及造成這種差別的原理,從而區別真偽亮度效果差異.
10,歷代古玉普遍存在著巧色及帶色料玉器的現象,但這種材料在原有的基礎上又經歷
長期地下環境的浸蝕,造成局部色料部位被首先氧化腐蝕,必須掌握這方面的特徵規律.
玉器被氧化浸蝕部位大部分是由於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蝕性差造成的,特別是由
於內部應力造成的玉器裂紋,這種狀態會被首先滲透或浸蝕,它與贗品人為製造的假效果有
結構上的差別.現代贗品利用色料,邊角臟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別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
石皮假冒,這種造偽已成為當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實際上這類贗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
度結構和色差,與真品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必須識別哪些是色料雜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贗
品,哪些是真正腐蝕受沁.真正的古玉無論受到哪些氧化腐蝕受沁都會產生硬度變化,色差
變化,滲透過渡等現象,而贗品人為製造的明顯的滲透現象,硬度變化,色差和過渡等現象.
要在廣泛的實踐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蝕受沁的特徵規律,在此基礎上區別哪些是人為的強化作
偽,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蝕受沁.
11,掌握生坑玉器的主要特徵.所謂生坑玉器的指出土以後沒有進行過任何清造處理,
玉器本身粘附著各種沉積物質,而且附著力極強.而贗品是採用人為製造在玉表的附著物,
這種人造附著物質粘結密度及粘結力很差,這是辨別真偽的一方面,生坑玉器應沒有任何人
為處理留下的痕跡.
12,半生坑玉器主要指出土後經過人為的清洗處理,這類玉器已失掉了生坑玉器的種種
出土特徵.一般情況下,死角部位或某些腐蝕殘損部位能夠留下沉積物質,由於清洗有些部
位會出現輕微劃痕,工藝稜角出會產生輕微的人為致殘現象.而仿造半生坑玉器的贗品主要
採取製造表面氧化層工藝方面採用保持工藝稜角部位的鋒利度,死角部位沉積物質附著力卻
很差.要特別注意並有能力區別半生坑玉器.當前仿造半生坑玉器的贗品有相當數量流入市
場.
13,半熟坑玉器的指出土後經過幾年或幾十年的收藏,手感及透潤程度並沒有達到相當
的熟舊程度.這類玉器表面有氧化質感並有輕微的磨損,輕微的稜角碰傷,有些死角部位仍
然存留沉積物及其他各種特徵.這種玉器必須進行全面的分析,仿造成這類玉器的贗品主要
是採取球磨振盪設備及噴沙設備製造表面氧化質感效果,使整體結構及工藝稜角產生圓滑過
渡.這類玉器的仿造難度很大,與真品對比會找到贗品的很多漏洞.
14,熟坑玉器是長期收藏把玩使玉器的工藝稜角有相當的圓滑過渡,手感極好.在把玩
中,人體的汗液,酸,鹼,植物蠟等滲透到玉器縱深,使玉器內部折射光加強交反射到玉器
表面形成半透明狀態的油透感,經過人為長期盤磨會使玉器表面產生不同時期的劃痕重疊現
象,有些殘損會產生殘痕圓滑過渡.而贗品不具備這種時間和條件,因此只能採取加強表面
光亮度的手段進行假冒.當前有一定數量的假熟坑玉器,仿造效果普遍不佳.
15,必須掌握贗品用氫氟酸進行腐蝕所產生的各種狀態,因為這類贗品殘留有的毒氣體

㈢ 如何鑒別古代和現代的玉器(玉石)

我國玉石主要產品有廣東的「南方玉」、「河南玉」、「山東玉」及新疆伊犁、和田產的「羊脂玉」等,名貴玉器多用之製成。 鑒別玉器主要看色澤是否濃(濃郁)、陽(鮮明)、俏(色美)、正(純正)、和(柔和)這五個特點,如兼具之,即為上品。反之,若玉器淡(平淡)、陰(陰暗)、老(色黯)、花(不純)、斜(不協調),則是劣品。購買玉器不要在強燈光下挑選,因燈光照射會使玉器失去原來本色 ,還會掩飾暇疵,以假亂真。選購玉器還要學會鑒別真偽。常見的假玉有塑膠、玻璃、雲石、電色等幾種。塑膠和雲石質地比玉石輕,硬度差;著色玻璃有氣泡;電色假玉是在劣質玉石上鍍上一層美麗耀目的翠綠色外表,乍看較難識別,但仔細觀察,電色的劣玉往往帶有一些「蜘蛛爪」,即綠中帶藍的小裂紋. http://www.xxxxw.com/collectio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9198 我國玉器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質地溫潤細膩、造型精美的玉器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歷來為收藏愛好者所喜愛。目前,材質好的玉主要來自兩個地方:我國新疆的和田玉和緬甸的翡翠。和田玉以白色為主,用於收藏的多為這類玉;翡翠以綠色為主,多用於裝飾。據專家介紹,玉器質地晶瑩、造型優美,是人們觀賞和收藏的「長物」。人們通常樂意收藏古代的玉器,而且多是收藏宋元明清的,更古的玉器很難判別真偽。收藏現代玉器的人也有,但遠不如前者多。只要是貨真價實的玉器,其價格只會升不會降。主要由於現在玉器原料越來越少,能收購到的好的古玉器也越來越少。因此,消費者在購買玉器時,一定要留心,最好在「掏錢」前,先仔細觀察十分重要。 一要看材料。優質玉材對於一件玉器至關重要,包括玉質、玉色、光澤、緻密度、綹裂、玷污等等都是玉材等級的要素,不應忽視。 二要辨造型。造型是玉器審美的構架,也是決定玉器收藏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勻稱而不呆板,均衡而又穩定的是美的作品。 三要鑒紋飾。紋飾是玉器的裝飾,它的美醜容易為人們覺察、感受。裝飾要看結構、章法、繁簡、疏密等處理,凡結構章法有條不紊、統一和諧就具鑒賞價值。四要析工藝。玉器工藝是由料變為器的技術條件,它的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被人真正認識,是鑒賞上的一個難題。凡鉈工利落流暢、嫻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較美的。目前,市場上各類玉石的材質多達數十種,收藏玉器該如何判別材質呢?專家認為,看材質不如看工藝。學會判別玉器材質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一般人沒那個精力,因此看材質不如看工藝,一般工藝逼真精巧、玲瓏活潑的古玉器,其材質也肯定好。 對於玉器收藏的初學者和愛好者,如何少花錢又能收到好作品呢?專家表示,可以收藏有點殘缺的玉器。玉器是很看重品相的,稍有損壞或略有瑕疵,可能比完美無缺者的價格差數倍,但如果工藝好,材質好,有點品相問題也不妨收藏。判別玉器更多要依賴經驗,不過也可參考些收藏雜志,有部《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網路·第二卷玉器》就是專門介紹玉器收藏的。目前,各地的古玩市場均有古玉和現代玉出售,收藏愛好者可有選擇性地淘寶。 (青華) http://forum.taobao.com/forum-21/show_thread----1907582-.htm 鑒別玉石首飾,應該從硬度、透明度、顏色、光彩和有無斑點幾個方面去看。真正的玉石非常堅硬耐磨,晶瑩剔透,顏色純麗,光彩熠熠。如果能看出玉石內部有裂紋、棉花纖維般的棉紋或暗傷,它就是低劣的玉石。凡是假玉石,表面有皺紋,內部有氣泡,重量輕,硬度小,互敲時聲音清脆。 瑪瑙鑒真法 瑪瑙是稀奇珍貴之物,市場上的假貨也特多,大多數都是用精練松脂加入明粉同玻璃碎製成。要鑒別真偽,必須把它放在掌心中磨擦一番,其色、其形、其氣味不變者即是真品。但是,有的人認為,經磨擦,易發熱者是真品,這是誤解,不可靠。 寶石肉眼鑒別法 寶石可分為天然寶石和人造寶石兩大類,我們在選擇寶石首飾時,如何用肉眼去鑒別它呢?天然寶石一般色澤柔和,自然,色彩有時很混雜,幾種共處於一寶石體中,有花紋卻不規則,但很細膩。用肉眼對強光看寶石,或用五倍以上的放大鏡仔細觀察,有時可見寶石內部有如棉絮狀、網狀或樹根狀的包裹體和小裂縫,偶爾可見明顯的扁平生長線。有些寶石手感發涼、滑手,顯得濕潤象浸過油。好的寶石經研磨後具有「貓眼」和「星光」效果,即寶石中有一道白線,恰似貓在白天強光下眼中的一條白線;「星光」則是在陽光下轉動寶石,經折射的光閃閃如月夜間星星的眨眼。而人造寶石一般顏色鮮艷、均勻、純凈。經拋光後,光澤耀眼,顏色的人工意識強,由於加入了某些稀土元素,有單色的,如黑、紅、黃等;也有復合色,如玫瑰紅、醬紫。但絕不會出現象天然寶石幾種色彩共處於寶石體中那樣的現象。另外,有些寶石中有較為明顯的圓形小氣泡及人工合成生長的子品痕跡;生長線呈線型較為明顯;顆粒較大;同一顏色規格數量較多;較為堅硬,一般在莫氏六級以上,用刀刻不動,相反,這些石頭能在玻璃上劃出痕跡來。 真假寶石鑒別法 在日光下用淺銀色小盆或白緞子作襯,把寶石放在距離襯體五寸左右高的地方,讓日光照射,如果穿透過寶石的光線在襯物上呈現出金星銀翅樣子的,就可斷定是真品。如果是假的寶石,襯物上會呈現出一塊黑影,如果把寶石含入口中片刻,過後滿口生津,不但不覺口乾,反而滿口生涼,而且寶石本身並變熱的話,也可斷定這是真品。 祖母綠寶石鑒真法 用碗盛滿清水,把寶石放入碗中,能使整個碗出現隱隱綠色的,是真祖母綠寶石;或者把鑒真之寶石放入銅盆中,四周用紙圍好,用火點燃白紙,若能使火變成綠色的,是真祖母綠寶石;或者准備紅火炭一盆,把要鑒真之寶石放入火炭中,炭飄香而即刻熄滅的,是真祖母綠寶石。 玉璞鑒別法 每當人們見到一塊玉璞(含玉之石),往往苦於無法鑒定裡面是否含有美玉,這真是一件憾事。其實,其鑒定方法也很簡單,凡是石中含藏美玉的話,在夜間把這石頭對著燈光看,如果石頭內有光亮發出,有象初升的太陽的光色的話,說明裡面定有美玉。反之,不然。 金剛鑽石鑒別法 真的金剛石,在黑暗處發出灼灼綠光,宛如電線上冒出的火花。如果是假的金剛鑽石,只能發出少量白光,甚至不發光。即使發光,也顯得很晦暗,沒有熠熠閃爍的現象。另外,金剛鑽石的硬度是最大的,分別以真假鑽石相互對割,其性質立即會有明顯區別。

㈣ 如何根據紋飾鑒定古代玉器年代

1、新石器時代的紋飾
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細的到線,也有淺浮雕,亦即減地凸雕。這些紋飾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線條組成,轉折自如層次不同。比如龍山文化的變形獸面紋、紅山文化玉龍胎(地形則的刻紋、良語文化的神祖獸面紋,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數是光素,但製作者已懂得靈活掌握幾何學的同心圓原理。又像玉瓊,外祀內圓,四邊飾以細致的紋飾,結構順為復雜。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帶。
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紋飾中,主要是陰刻直線,既深且粗,猶如凹拗,底部較上祀為寬闊。另有一些用硬金剛石之類劃出的陰刻線,曲而且甚細。
紅山文兒的玉龍則有陰刻直線網紋,配合簡練而勁健的形制,器形曲線萬為流暢不過,較少用線雕。比如紅山文化的正取邊緣磨翊,中心表面磨得凹下(俗稱「打窪」)。壓地隱處的邊棱打磨模糊,使人不覺得有明顯的雕琢痕跡。有些要靠」手感」或光照才易發現。
新石器時代玉器中有一些製作技術非常熟練有些斜面棱線皆觸之有感,但視之卻不見,甚為樸拙。良給文化中更有半圓雕和透雕而且從一些玉璧上的開鋸痕。可見那時已用細線加硬砂研磨來開片了。
2、商代玉器的紋飾
中國商代一些人形或人面紋古玉皆值得珍藏。
我們從各方面研究(包括考古學),便可發現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傳世器中更多人面紋玉片、玉雕人像甚至有整身圓雕的玉人。像著名的商代晚期殷墟婦好墓中,曾發掘了米多件。婦好是殷玉武丁的三個法定配偶之一,地位顯赫,掌有實儀參與政治,可說是晚商的」女強人」。
商代玉器中,又有廢抓人首的形制。鷹是那時的圖騰,是商代氏族和祖先的標志,亦是在古代人祭制度所產生的特有形制。在鑒別商代的古玉時,我們可以發覺不少人彩玉器或人面效玉片的圖像與其他動物紋飾一樣,比較上誇張其輪廓與動態。
人眼和獸眼一樣,為雙繪線,瞳孔突出,為商玉中著名的「臣」字眼,耳部的卷渦則為圓角或方角,發作平行線,鼻潤上卷似雲頭紋。商玉紋飾的曲度與卷頭並不統一轉折較祀硬後仿者皆忽略了這些特點。
若非人形而是背形的玉器除了「臣」字眼之外,有些眼部是雙陰線圓形,或者近似平行四邊形。玉獸的頂部大都有一個擔,好比磨菇。至於片狀玉器,具有一大特點是後仿者所沒有的,就是帶有雙重齒牙,多為方形,牙上有小凸齒,接連排列,乃作為邊緣部位的裝飾。
3、周代玉器的紋飾
總體來說,周代民間玉器的紋飾與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雙明線勾撤法,多弧線,但欠剛勁而且勾撤的坡度頗大。
西周中期的紋飾灣化轉變例如有雙鉤垂直陰線;有些不再是兩側壓地,而是一側壓地,另一側維持為陰線。在鑒別西周玉器時應細察這些紋飾上的細部變兒,可減少機會為近仿者所周。
西周的民間玉器,每每賦予人層次感,沒有以前板狀體玉器的紋飾那樣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溝外側有整排的細陰線,表面與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異故使人有瑩潤之感,特別是曲線具有韻律,與商代強直古拙的韻味有別。
東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見的紋飾大約有三十多種,主要是寫實的紋飾,由單個紋飾構成完整花紋乃由器物本身造型所決定。其中以長尾鳥紋、魚紋、蟬紋較多見。另外有裝飾性的紋飾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隨意為之,像雲紋、皤虺紋和雷紋等。
4、秦、漢玉器的紋飾
秦及兩漢早期,許多玉器的紋飾延續了戰國玉器的紋飾風格。西漢晚期玉器風格出現了變化。東漢時期動物紋樣、雲水紋樣有了較特殊的使用。常見的漢代玉器飾紋有下列幾種。
(1)谷紋:谷紋在戰國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漢代沿用了戰國玉器的這一紋飾,使用中又可分為三種不同的情況:①卧蠶類谷紋。戰國作品上的谷紋穀粒較小,排列緊密,穀粒頂部較尖。漢代谷紋中出現了穀粒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淺,穀粒上部較渾圓的裝飾方法。②乳了類穀粒。為凸起的圓形顆粒。戰國玉器上乳丁類穀粒紋使用較少,多見於楚文化玉器,穀粒一般較小。漢乳丁紋玉器較多地出現,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紋。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現凸起較矮、輪廓模糊的小乳丁紋,這類紋飾在一些漢代玉璧、玉珍上經常出現。③帶有陰線構連的谷紋。漢代玉器上谷紋間的鉤連陰線有多種形式,丁字形鉤連、折角形鉤連是兩種最常用的連線方法。
(2)蒲紋:漢代玉器上蒲紋的用法同戰國玉器類似。大致也可分為二類。一類為細密的蒲紋,用較深的陰刻平行線,夾角呈60oC分三組交叉排列,在線條及交叉點之間留出六角形的空白,空白處較高,似凸起的穀粒,但頂部留出一個小平面。另一類為較疏朗的蒲紋,線條的組織方式與上一類相同,但陰線淺而寬線條間的空白處凸起不甚明顯。
(3)柿蒂紋:形似柿蒂,分為多瓣,每一瓣的主體呈橫向的橢圓形,前部尖凸,似蒂而有變化。這類飾紋多呈環形裝飾,常見於劍首、柱形杯的杯足或其他圓周式裝飾的玉器部位。漢代柿蒂的花瓣略寬厚,以五瓣、六瓣為多,偶見四瓣,一般都為較淺的凸起,飾於玉器凸起或為弧面下凹的部位。
(4)雲紋:人們常祀戰國及漢代玉器上的某些二祀排列或四祀排列的裝飾圖案列為雲紋類。實際上自古以來人們對這類圖案有各種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依據並不充分,也不能形象地表明紋飾的形狀。常見的漢代雲紋類紋飾大致有以下幾種:①鉤雲紋。形似在兩個小的半圓環間以弧線相連,有些圖案以陰線構成,有些則以凸凹結合的方式構成。②雲雷紋、雲矩紋。所謂雲雷紋是以直線折成近似「回」字狀的多層祀形圖案排列而成的裝飾紋。雲矩紋是不完全封閉的長祀形狀圖案排列組成。③雲水紋。是一種連弧狀或波狀的圖案組合。呈凸凹狀,似雲水流動,或呈雲團狀,這類圖案只見於佩飾類玉件上。④三叉雲。漢代玉器上有很多三叉形圖案,形狀多為在一個柄狀圖案的端部向前祀及兩側歧出三個義,兩側歧出的圖案略向回鉤。有一些圖案出現於其他裝飾圖案中,被稱為三叉雲。
(5)渦紋:渦紋的形狀似旋渦、圖案的外周多為一個較大的圓環,自圓環向內旋出多組派狀旋線,線端又有多種鉤連變化,圓環的中心又有一些小的圖案。
(6)龍紋:龍紋是漢代玉器中使用較多的紋樣。西漢早期玉器中的一些龍紋同戰國玉器上的一些龍紋類似,如一些玉鎖兩端的龍首,上唇厚大而上卷,整體上近似祀形,環形墨中心或飾玉龍,其形似國而且唇似刃,為弧形的斧鎖。西漢中期龍紋形狀有了很大的變化,龍紋可以分為三類:①側面獸身龍紋。這類龍紋類似後來的以閃,龍身或似獸身,或將獸身拉長,有些龍的身上飾有鱗片紋。龍尾多似虎尾,長且端部回卷。②龍首紋。可分為正面龍首及側面龍首,以側面龍首為多。側面龍首的唇變為長條狀,上唇上翹或上卷,嘴微張,眼的上祀為額頭,呈商矗狀。有很多龍的額頭端部是向前的尖狀,頭頂有一個角往往為弧狀。正面龍頭主要見於飾有龍紋的玉璧,玉璧上分出內外幾層環形區,或於外區飾幾組龍首紋。作品的風格與戰國時的作品類似。江蘇揚州老虎墩漢墓出土的一件玉環,其正面龍首,形似蠅頭,整體似長祀形下唇極長。③鉈身龍紋。龍身地長,或為曲身的玉佩,或為環狀的玉佩。環狀的玉佩往往帶有一個龍足,呈後蹬狀。
(7)螭紋:戰國器物中出現了一種頭形似虎頭的動物紋樣。人們認為這便是文獻中所謂的岫。這類紋飾在玉器中大量出現,一直延用到清代。漢代玉器中裝飾琮紋的作品非常多,目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後世的作品裝飾的煙紋,大多是在漢代銅紋的樣式上浪兒而來,整體上相似,局部有很大變化。漢代婚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頭型、五官、身型、角、足、尾等方面。摘頭的上部橫寬,近似於長祀形或橢圓形。下部為鼻,異型變窄而明顯前凸,呈橫條形、斧袖形、凸樣形、錐形等不同的樣式。耳有幾種:短耳,向兩側根出。幾式耳,兩耳各呈幾字形。叉式耳,兩耳似雙股叉自頭頂上豎。環形打窪耳兩耳根部各有一個圓形的窪坑。給限的形狀有幾種:圓球形、陰刻水滴形、陰刻橫線形、陰刻環形。蠍尾較長,主要有兩式。一為分叉式,或三叉,或兩叉,其中一叉為主叉,較長,另一叉在其旁,尾端曲卷。一為虎尾式,似虎尾粗而長,端部回曲,有些上面飾有繩紋。
(8)鳥紋:多見於接用玉璧或細陰線刻紋璧。鳥紋可分為頭、翅、尾玉部分。頭部特點為長頸,小頭、鉤嘴、頭頂或有一揭短的鉤形翎,或有一較長的米字形翎。鳥身較長,略細,翅較小,呈鉤狀,絕無展翅之經。鳥尾較長,有一支主於,其上分出鉤卷的儀,尾上無細部的羽毛刻畫。鳥形多為回首或昂首前視的形狀。
(9)其他裝飾紋樣;漢代玉器上出現的裝飾紋樣多種多樣,常見的還有獸面效、繩紋、網格紋。小的陰線裝飾圖案等。獸面紋多呈淺浮雕狀,在平面上略有凸凹變化,兩屆水平,端部或向上折,呈繩紋狀,具部豎直,嘴不明顯,面部布滿小勾雲紋。繩紋用於圖享分界處、動物的眉尾部,有的較細,似扭絲,有的較粗。網路紋的面積較小,多見於組合圖案或獸面圖案的局部點綴。小裝飾圖案有各種樣式,飾於獸身、螭身、鳥身的肌肉活動處。漢代玉器裝飾中較多地使用了細陰線和大坡面陰線。這兩種陰線在戰國玉器上已較多地使用,漢代玉器上又有了發展變化。很多地方似接似斷,斷斷續續,一些人稱之為「跳刀」線,謂其如釘頭跳躍劃出。大坡面陰線與所謂的漢八刀琢玉法類似。漢代出現了許多加工方法簡練的玉器,如玉豬、玉蟬、玉人、玉帶鉤等,將玉材進行較簡練的切削,便確定器物形狀,再進行簡單的大坡面陰線勾勒,界出局部特點。這兩種陰線的使用,在漢代分區玉璧的獸面紋加工中最為明顯,這類獸面紋往往是用細陰線勾出獸面及兩側龍身,再於獸面的眉、鼻、嘴等處勾幾道深槽。
5、唐代玉器的紋飾
唐代器物上的某些花紋非常有特點,一些唐代作品是通過花紋而被人們識別的。
(1)龍紋:是用來表現雲朵的花紋,在唐代刻碑、金銀器、玉器上頻繁出現。常見的多為兩類。一類為多齒骨朵雲,雲頭似為「凸」字形困狀,其後有一條須狀雲尾,一類雲頭似「品」字形,其後亦帶雲尾。前一類雲頭邊沿呈波齒狀,後一類雲頭邊沿較光滑,雲頭中部凸出的部分呈梯形,其上有細密的陰刻線,唐代某些玉雕動物尾部也呈這種樣式。
(2)雲紋:唐代帶有龍紋的玉飾很多,典型作品為上海博物館收藏龍紋玉璧。這類龍型一般頭細長,上顎長而尖,端部略翹,龍身似鉈身但較短。
有學者認為,唐代龍類花紋多為直身少盤旋,但我們從唐代嵌螺鋼銅鏡(河南陝縣出土,見《中國美術全集?八》)所嵌龍紋看,唐代盤身龍紋還是運用得很成熟的。
(3)獸面紋:是古代器物上最常見的裝飾紋樣,其結構隨時代、地域不同而略有變化。目前,明確的唐代獸面紋玉器尚未見確定,僅見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器物中有一對玉錫,玉揭開口處嵌有相對的金獸面。這對玉錫向我們提供了唐代獸面紋的典型樣式,其獸面形狀介於漢代獸面與宋代仿古獸面樣式之間,整體呈祀形,闊嘴,有排牙,如意形鼻,重眉,眉上有較長的陰線紋。這一獸面紋樣式也可在識別唐代玉雕動物時參考。
(4)花、鳥紋:目前見到的唐代玉器及其他工藝品中,以花烏紋出現為多。齊國太夫人墓出土的作品亦以花鳥紋為多。花葉紋的種類很多,見有牡丹花、多瓣團花、荷、野菊等多種。一些花瓣呈圓形而內凹,一些花瓣邊緣飾短密的細陰刻線。花蕊的表示也很有特點。呈桃狀,或橢圓形飾網路紋,或為三角形見飾細陰線,還有其他多種表現方法。花葉以大尖葉為多,呈相疊的「人」字形排列,葉中心往往有一個錐形梗,邊緣有細密的短陰線。有些花葉似銀杏葉而緊密排列,有些大花葉尖部呈旋狀。唐代器物上還見有卷草紋裝飾,以西安市曲江池玉記盒為代表。這類卷草紋的每一單元都可分為頭部及尾部,頭部為一大一小兩枚,分卷兩側,尾呈「S」形,頭部的兩枝間往往還飾有花蕊形裝飾。唐代的鳥紋在前面部分已有介紹,鳥眼呈三角形,小圓環形、核形等不同形狀,翅寬而短。①翅尖前翹(見齊國太夫人墓出士唬油飾);②翅尖指向身後(見齊國太夫人墓出土玉梳背),翅上有細長的陰刻飾線。鳥尾則如同花葉的排列,其上飾有一種燕雀紋,紋飾圖案化很強,正面形,翅上有細密的陰刻線。根據陰刻線的特點,一些學者將其歸類於唐代。
(5)螭紋:螭紋是中國玉器中最常見的動物紋,想像成分非常大,歷代螭紋造型多有變化。
目前唐代遺址中尚未發現螭紋器物出土,但不能斷定唐代不用螭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螭紋佩,所雕螭附巨眉,眉上有細密的陰刻線。作品曾被一些學者鑒為唐代,是否准確,尚待考古發掘來印證。唐代織錦中曾出現犀牛圖案。《古玉精英》一書錄有白玉犀牛一件,造型特徵與唐代織錦犀牛圖案相同,標為唐代。
6、宋代玉器的紋飾
宋代玉器上的許多裝飾紋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其中有一些紋飾特徵還影響到元、明以至清代,因此了解這些紋飾及其使用,對研究、識別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1)雲紋
宋代玉器、銅器上的雲紋很多,《三禮圖》中也有圖示,大致有以下幾種:三峽雲。分為雲頭,雲尾兩部分,雲頭部分有三朵小卷雲,兩朵在下卷向兩側,另一朵在兩朵的交連處,雲尾如飄拂狀,端部極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縱向中線,單歧雲,分為雲頭,雲尾兩部分,雲頭近似梅瓣形,向右側卷,雲尾短而尖,如飄拂狀。雙歧雲。雲頭部分分叉,卷向兩側,短尖尾,飄拂狀。靈芝雲,這種雲紋近似於宋元時期靈芝的雕法,近似長祀形,兩端內卷,中部四下。
(2)魚紋:魚紋的特徵在「魚式佩」中已大致寫出,主要表現在身形、嘴、眼、鱗、鰭、尾等方面。
身形一般較古樸,有鮮魚略顯僵硬,無鱗魚則長身,後半身回彎,體形很活,嘴部用粗陰線球出,毗魚類玉佩魚嘴與頭之間有一道深槽隔開。魚腮部有一道較長的陰刻弧線,自眼或略高於眼部連下。魚眼小圓坑,明線雙環,陰線的環,圓環眼內加一道弧線等多種。魚鱗一般為細陰線網格,也有以短弧線琢出的半月形鱗,背鰭多呈鋸齒狀,每一告上都有短小的雙陰線,膀鰭上有陰刻直線典型的魚尾為扇狀或兩峻形,扇狀魚尾微有扭折表現得較靈活,尾上有細長而均勻的陰線直線,邊緣呈鋸齒狀,兩吸式魚尾形如「人」字分向兩側其上有細長的陰線。
(3)鳥紋:主要表現在形狀、種類以及具體的嘴、眼、羽毛、尾的表現,一般來看,來代玉鳥頭部較簡單大頭細頸,尤以鴛鴦最為突出,有些鳥頭上有一根翎毛嘴呈三角形端部尖後部黨。眼部表現有如下幾種;細長的丹鳳限,小圓坑眼,陰刻三角形眼。羽毛多為陰刻細長線,翅上有一或二道陰刻橫線,較精的作品羽部呈凸起的核狀。琢刻細致的羽毛,羽部呈鱗狀排列,鱗瓣上陰刻「小」「絆「Ⅰ」等紋樣鳥的尾有卷草式(分叉卷向兩側,如蔓草)連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內有弧形凹下)。細密的陰刻線尾,三帶式鋸齒狀尾。
(4)卷草紋;分叉,卷向兩側,中心或有一小凸樣。
(5)獸面紋:宋代玉器上較多地出現了背面紋,還出現了獸面玉佩,因此了解來代背面紋的結構對識別宋代玉器是米分必要的,下面例舉的是幾種不同類型的宋代獸面:四川廣元來墓出土獸面五片,獸面由陰刻線勾出國眼,橫眉,眉內端上卷,勾雲形鼻,勾雲兩端下卷。安徽肥西宋墓出土玉匝柄上端所飾獸面,直鼻,鼻與眉相接,眉紋如繩紋,眉外端上折而內彎,具翼如勾雲上卷。眼近似於祀形,其上有一陰刻小圇。四川廣漢文化館收藏來代背面玉片,二片,其一為如意鼻,圓凸眼,眼上一有陰刻小環,張嘴,嘴中有僚牙,背面周邊有密集的陰刻短線。其二,如意界水滴形眼,眼上有陰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摺合,背面額頂及面頰飾密集的短陰刻小線。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獸面:短臉,一雲影界兩端向下內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陰刻小圓圈,繩紋眉額頂有密集的陰刻短線。
(6)龍紋;宋代龍紋極有特色,種類也較多,一般來看嘴角大而靠後,上唇薄而長,唇上上桃成前卷,長發、飄拂狀龍須與肩處似有一道陰刻粗線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紋,龍身網格鮮或無磷,鉈尾三趾足。
(7)螭紋:頭型窄長或橫寬,五官集中於頭前部,結構簡單耳於額頂內卷;長發後飄狀,人字形肩,腿彎處有陰刻卷勾。
7、元代玉器的紋飾
元代玉器紋飾中,最常見的是春水玉的服趣天鵝紋、秋山玉的「伏虎林」、龍紋、蝸紋、雲紋、鳥紋、花卉紋等每一種紋飾部有時代的特徵。以秋山玉為例柞樹葉大而圓,虎紋多為波形的細長尾,虎身有兩排雙陰線紋。元玉中龍紋特徵最明顯,長發後飄,多道細陰線刻腿毛、禿尾;有的胸部有一些滿皺紋,動物身上的橫節效最早出現在西漢的馬上,宋代極少,到元代就比較突出了。
8、明清玉器的紋飾
明代玉器的紋飾,仿古器物以背面效為主,如玉尊、玉花觚、玉爐等都以獸面紋裝飾。玉璧則在奧面俘雅峋虎紋,這也是常見的一種紋飾。明代後期。器物上的紋飾以松鶴、八仙、歲寒三友(松、竹、梅)、雲頭紋、細枝花卉、蘆雁壽蓮、山水人物等為主。而在杯、執壺、碗、帶板等器形上多有福、祿、壽等字體。這是明末紋飾的一個特徵。
清代玉器的紋飾題材極為豐富多彩,除了仿古器形以龍紋、怕虎紋、獸面紋、谷紋、蠶紋為主外,在佩飾上則以常見的太平景象、太子玩蓮、和會二仙、劉海戲屹、三羊開泰、犀牛望月、賦映獻寶、馬上封侯、麻姑獻壽、松底同眷、雙魚吉慶、鳴鳳在竹、大吉大喜、魚龍變化、蘇武牧羊、四喜四嬰、谷調鴨鵝、鴛鴦戲蓮、松鶴延年等題材為主。同時還有雕刻山水人物的大禹治水、會昌九老圖、漁樵耕讀圖等圖案。

㈤ 請專業玉器雕刻師鑒定一下是不是手工雕刻的是不是古代玉器叫什麼名字干什麼用的的有無收藏價值

你問過了,現代工藝品,沒有價值

㈥ 怎樣判斷新玉和老玉

1、沁色包漿

古玉器中,除了少部分代代相傳的玉器,大多數都是出土古玉器,玉器成百上千年掩埋於地里,受周圍環境、溫度濕度以及周圍存在的物質影響,受到周圍物質的入侵,往往在顏色上會發生改變,形成各不相同的沁色。

而在新玉器中,則完全不存在這種情況。包漿,包漿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玉器在傳世過程中,通過人的盤玩,形成的包漿;另一種則是玉器在墓穴中,在空氣中通過氧化作用,自然而成的包漿,這種包漿形成的年份往往需要很久。前者包漿比較均勻純凈,後者則包漿則有深有淺,有雜質。

2、 表面狀況

玉器在地下掩埋,必然要受到腐蝕,有細菌侵蝕、有蟲咬、也有化學物質引起的化學反應,會在玉面形成千姿百態的痕跡,坑窪、凹凸、缺損等等。並且這些痕跡非常自然,遠非人力可以模仿出來的。

(6)玉石雕刻怎麼分辨現在和古代擴展閱讀

玉石保養注意事項:

1、保持玉石的清潔,長期與油漬接觸會影響玉石的光彩。另外油漬也會隨著玉器的紋裂填充,既不好打理也影響美觀。

2、避免與硬物碰撞,玉石的硬度雖然較高,但是大部分的玉石脆性也很高,若是與硬物碰撞很容易造成內部碎裂,影響其價值。

3、保持濕度避免陽光照射,玉石本身含有的水分是在被發現之前長期呆在潮濕之地的結果,若是不注意保濕且受到陽光暴曬很容易失去水分,乾裂失色。

㈦ 怎麼鑒定古玉

中國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紅山文化,那時已經發現有玉龍玉蓋等玉雕品。當時人們還未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銳石打鑿、刻玉、劃線、磨玉成形,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後來人們採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製成"解玉砂"用來琢玉,利用繩線、獸牙、木桿、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進行鑽、鋸、磨、使玉材成形,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轉動的砣輪加工玉是一大進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於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用手拉弓弦(後用腳蹬)使砣輪轉動,砣輪用石材製成,做成不同的砣頭配合解玉砂進行琢玉。
商代有了銅,銅制鉈輪強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損,做出的溝線淺而寬,斷面多呈半圓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鐵,鐵鉈堅硬,能夠做得薄而銳,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細細的線條,深深的溝。砣輪改用銅、鐵製造後,鐵鉈一直使用到民國初期。民國後期到20世紀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鐵鉈解玉砂琢玉的作坊,這種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稱為老工。80年代後幾乎全部使用高速電動機具和用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磨具砣。這樣,現代玉器加工,電動工具和砂輪磨砣便成了一統天下,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於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這些工具的轉速、效能、精確程度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跡。判斷老工新工就是從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鐵鉈工)大致如下:搗石、研漿(或採集自然砂)、開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用人力和鐵鉈,轉動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與設備同時磨損。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幾何誤差大,在平行度、基準面、圖形對稱等方面會有出入。但老工介質細,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輕,周期長,玉件不起熱。老工細心製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狀勻稱,線條流暢,掏膛寬闊,壓地柔平,拋光明亮,這樣的老工是精(細)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輪開料,粗磨具砣脫坯後,用無級變速電機,帶動一根軟軸,軟軸卡頭上可以更換不同的、用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砂輪砣頭,最高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鍾1萬轉。由於金剛砂砣轉速高,磨削快,製作時間大大減少,工效顯著提高。也正因為這樣,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跡,如:轉速高出現干磨現象,玉表就會起熱起毛,在鑽眼、開窗時因磨削量大,選用的砂輪粒度粗、磨削快,鑽孔或窗口側壁上,會見到起熱後拉毛的現象,玉表呈現一些環繞鑽孔或窗口的溝痕,平行毛刺,有時會看到黃焦顏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處,利用放大鏡只要細心觀察,總能見到不同的加工痕跡,下面就其典型特徵作如下對比:
1、 線條:老工速度慢,線條比較流暢,在線條的兩側溝邊沒有崩口(特別是十字交叉、網紋、也完好平整)。老工溝底呈現磨砂狀,無明顯長條形磨痕。這是因鐵鉈與解玉砂接觸時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鉈輪帶走,只能留下短暫的磨痕,不可能劃出長長的道道。做工不細的老工,有時可以見到鉈輪走速不均,壓力不勻,而出現的溝底坑窪,溝線有寬有窄等現象,也有重復下鉈之重線等,這樣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線條是用砂輪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線條的邊沿往往出現玉石的崩口,使線條出現鋸齒形邊沿。新工線條的溝底還會有長條狀磨痕,這是因為砂輪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勻,總有個別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轉動下就會在溝底劃出長條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選用砂輪砣的砂粒很細,加工走線時用力小走速成慢,溝邊也很完整,溝底沒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時,只要看看溝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識別是老是新。
2、 鑽孔:老工鑽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狀,如果砂粒粗會有溝痕,但溝痕不大規律,有時解玉砂排泄不暢會使孔徑粗細不勻。新工金剛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溝痕成螺旋狀,孔徑規矩筆直。
3、 開窗:老工開窗是在鑽孔中穿過鋼絲線鋸,再配合解玉砂漿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點是在窗口的內壁上有線鋸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邊口銳利。
新工也是先鑽眼,而後沿鑽眼處用高速磨具將窗口內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這樣新工在窗口內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於窗口,與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夾角,窗口的邊口不銳利。
4、成洞:老工製作兩面不透的洞時,是用解玉砂和頂鉈慢慢磨(壓)出來的。由於切削量大,往往選用的砂漿砂粒粗,於是在洞的內壁上,會留下粗粗的磨砂現象。
新工也是用頂砣,只不過這個頂砣可以直接磨玉,於是會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狀磨痕。
5、 掏膛:老工在製作鼻煙壺之類口小膛大的工件時,使用灣鉈加解玉砂掏膛。彎鉈是一根鋼絲,下端成彎曲狀,旋轉時會形成一個內膛形,帶動解玉砂磨削內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環膛也是這個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內膛會留下漂亮的環形磨砂狀痕跡。新工鑽速高,磨削快,工時緊,往往用鑽頭直接向瓶膛內各個方向沖鑽,而後再磨平。做出來的內膛成錐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 壓地:老工精雕細琢,地子用解玉砂細心壓平,不惜工時,但終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壓得柔和平整,總體來看還有誤差,有深淺或輕微波浪感;新工製作效率高,工時緊,粗工地子不平,特別是邊邊角角處理潦草;而細工用機器與工具操作,地子特別平整無誤差。
7、 拋光:老工拋光均勻,柔光柔潤可愛,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見到磨痕。老工未拋光處和拋光處的反差小,這是因為解玉砂比金剛砂軟,而且混有其他雜質,加工後留下的糙面比較光滑,雖未拋光但與拋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拋光急成,特別是粗工,工件上的彎曲弧度時有過渡不勻,邊邊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見到拋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拋光處與拋光處的反差大。在高速強力拋光下,有過度磨光(損)現象。
8、 圓雕:在雕刻弧面圓面時,老工細膩無過度磨損,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圓弧不圓滑,會有棱起的現象。
9、 粗溝:開挖粗溝時往往用鉈擴切,老工下鉈細膩。新工加工快速,有過渡不均等粗糙現象,邊坡有磨痕。
以上9點不是每件玉器都會全有,有些特徵表現也會不夠典型。但綜合觀察,這項不清那項清,是老工還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斷了。
如果我們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質老化沁色自然,那麼一般不用關心它會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過來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徵,那不一定是現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過沁,甚至編出一個剛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來談談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種情況,一是老玉補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紋飾。二是老玉改制,如將斷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殘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沖牙之類。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價,想謀個好價。但老玉新工會有很多蜘絲馬跡,除上述9種之外,首先是破壞了老玉的皮殼。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遠之後,其表面會有一層蠟狀、石灰狀的皮殼,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質表面光澤與質感。就會不同於原來的表面光澤與質感。老玉新工還會破壞原來老玉的沁色、沁紋,使之斷開,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個特徵。改制的老玉露出皮殼之下的玉質,也不同於透過皮殼看到的老玉的顏色,這是因為受沁的皮殼被磨去,沁色就變為空中樓閣,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從哪裡沁入的「大門」。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會上當。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製作。因為世間有一些石材和邊玉具有自然花紋條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鈣化,有人就利用這些石材來仿造老玉器。為了在做工上不露馬腳,有的開窗口也用手鋸拉出來,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別細密的金剛砂砣,減少轉速細心勾線,不讓線條出現崩口……等。做好之後還要人造皮殼、灰皮、假沁、土咬種種花頭,包裝出籠騙人騙錢。新玉老工除了認玉之外,在鑽孔、線條溝底、開窗時首先鑽下的鑽孔(就算線鋸鋸完,仍然會留下殘剩的半個鑽孔)、沿底死角、膛內形狀等處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跡,從而識破伎倆。
現在據報道,新工有了新的發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動雕刻、噴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們認識了老工,那麼別的什麼加工方法都不會與老工完全一樣。這是因為古人與現代人在審美觀點、文飾與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設備的差別都不可能相同,因此製作出來的器件在神韻、氣質上必然不會一樣,在做工和工藝處理上也會有所差別。盡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飾,只要我們多看多想細心留神,總會查出端倪看出破綻,避免上當。有一點要指出的是,現代新工由於設備、工具、磨料都會比古時先進,精心製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過陸子剛!用先進的加工方法和現代工藝去創造當代嶄新的玉器藝術,是我們共同贊成和希望見到的!(此文章轉發,供研究學習)

㈧ 如何識別古玉和現代玉的做工

中國被譽為「東方玉國」,據現有的考古資料顯示,我國的玉器工藝品的製作從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早期就開始了。曲先生從夏、商、周三代的舊玉講起,結合「新樂」、「小汶口」、「河姆渡」諸文化中以斧、刀、鏟、紡輪等為代表的玉制工具以及以璜、鐲、珠、管、墜等為代表的玉制裝飾品向人們敘說了中國古玉發展的漫長的歷史,使聽眾對中國古玉的源流和發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中國古玉的識別與鑒賞是這次講座的重點,也是眾多古玉收藏者最關心的問題。曲先生根據自己多年研究鑒賞古玉的體會和經驗將其歸結為「四看」。
一看玉材。當你得到一塊古玉時首先應判定是玉是石,然後判定該玉石的品類和出產地。據專家們研究認為,我國商代以前所用玉材絕大多數是就近採集的地方性玉材,其中比較典型和廣泛的有蛇紋石類(岫岩石)玉石、石英岩類玉石以及蛇紋石化的大理石等,還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新疆的和田玉等。自商代後期開始,各地古代玉器中開始大量使用和田玉,尤其是春秋戰國的玉器。凡是以上歷史時期的名品重器或做工特別精美的裝飾物,必是上好的和田玉。所以我們判定古玉首先要與時代相聯系,「時代」特點遂稱為判定玉器的一個基本方法。例如一件商代以前的古老玉器,用的卻是和田玉,這其中就可能有「謊」。再例如一件做工考究的戰國玉器用的卻是低檔次的雜玉或彩石,其中亦有蹊蹺,這就需要你有盡可能多的歷史知識。
另外,玉石收藏者要善於總結經驗,從而能夠在各類雜陳的古玉中識別出一些足以亂真的「代用品」,例如和田玉,不管是白玉、青玉、碧玉亦或其它,除質地細膩油潤的特點外,其體內會有「綿」或「絮」,而常用來「冒充」和田玉的青海水白玉則沒有。而岫岩玉雖也油潤,但它的硬度則大得多。獨山石在硬度上接近和田玉,但在琢磨後呈亮麗的玻璃光澤。以上經驗的獲取要靠長期的鑒別和賞識過程。另外,還有一種鑒別玉石的簡便方法,玉石的硬度通常在摩式4至6度之間,我們可用隨身攜帶的黃銅質的鑰匙(其硬度通常在四度左右)在玉石上刻畫。如能刻出劃痕說明該石的硬度低於4度,算不得玉,而高於4度者才在玉的范圍之內。
二看器型。古人制玉是一件十分嚴謹和講究的事情,其不同時代有其相對固定款型和樣式。而且古代玉器器型和紋飾的變化也十分緩慢,只要真正掌握各個典型歷史時期玉器的器型和紋飾特點,就能很快判定該玉器的年代,從而判別真偽。一般而言,我國玉器中「名品重器」的數量十分有限,而且由於是手工製作,一種藝術品往往只有一件,所以當你拿到一件「傳世」的古玉名器時,都要仔細觀察,任何細小的差異都要反復研究,最好請教有關專家來鑒定,否則,一不小心就容易「打了眼」。
三看做工特點。但凡玉琢的材料,其硬度大多在4.5度以上,不能用刀直接雕刻,而是用器具帶動介質研磨,古代的制玉工具只有「砥」(細磨石)、砂、帶鈍刃的雕刻器和鑽等,而且全部靠人力完成。而現代制玉則廣泛使用機械加工,前者緩慢,後者高速的製作過程必然會給玉器本身帶來截然不同的加工痕跡,這也是識別古玉的重要依據之一。
四看沁色。玉器上的沁色如同樹木的年輪,是玉器生成年代的標志,如何分辨玉器的天然色和人工使然的蝕染色是判別玉器真偽的關鍵。玉器的天然色是由不同的礦物成分所決定的,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變化,其中自然生成的基本色自內而外呈漸變色,而且深達肌里並形成鈣化,即使是多色石也會有漸變自然的過渡痕跡。而人工的沁蝕色則是用某種有機或無機物質腐蝕出的顏色,這種沁色一般只附著於玉石的表層,而且這種人為的顏色多覆蓋玉器的整體而不是某一個局部,有些並不高明的製作只要用燈光一照,其浮華的本質就能立時顯露出來。 祝你好運!

㈨ 怎樣分辨古時候的和現在的普通石頭的雕刻

看石頭的包漿

㈩ 怎樣鑒定收藏古代玉器

一、收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
二、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盡可能地多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到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則沒有這些感覺。
三、早在宋代時期,就出現了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心沁;而清以後的造假情況可謂越來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創新」,如「狗玉」、「羊玉」、「風玉」等,引人上當。
四、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鑒別時要特別留心。
五、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現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化學葯水浸蝕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別和區別,顯得尤為重要。
六、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形、半圓形等,U形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七、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面的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可以初步判斷為真品,而線條槽口兩側有毛道崩裂現象,則是現代「機器工」製作的特徵。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