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在山上雕刻佛身
1. 為什麼寺廟都是在山上
在山上是因來為那裡幽靜,可以源靜心修行,而且佛本來就是在高處,寺院門口叫山門,也叫三門,代表佛法僧,身語意的清凈。我記得是這樣的,佛是佛弟子的老師,老師就是要在上面,我們這些弟子在下面,才有恭敬心,如果佛在下面,我們與他平起平坐,或者在他上面,低頭看她,那沒有恭敬心升起,對自己的心態沒有好的幫助。還有出家人的佛地,叫寺院,道家的叫廟。
2. 究竟是為什麼要不惜重金,花費六十年在整座山上雕刻人臉
美國有座著名的總統山,也就是拉什莫爾山,這座山上刻有華盛頓,傑斐遜,羅斯福和林肯四位美國著名總統的石雕像,這個山現在也已經變成了世界著名景觀。但是這四個石雕像在最開始的卻引起了另外一個糾紛。怎麼回事呢?
毫無意外的要建造這樣一座巨大的雕像必然要耗費很多的錢,美國兩次提出要資金支持,但是都被印第安人給拒絕了,1948年這個工程終於動工了,1982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因病去世,他的妻子接替了工程指揮,終於在1998年,瘋馬的臉部雕刻完成。2014年妻子去世,七個兒女和孫子則繼續接任,只是至今,瘋馬山的竣工仍是遙遙無期。
3. 我國古代有很多佛像的雕刻,為什麼大多數佛像建在石窟里
雖然我們國家古代有很多寺廟,但是只有兩段時間是佛教最興旺的時候。在這段時間里,國家的統治者,喜歡在石窟裡面建造佛像,這就導致了很多佛像出現在石窟裡面,而並不是出現在寺廟裡面。再加上石窟里能夠完整的保存佛像,所以很多建築大師都會選擇在石窟裡面雕刻。
綜上所述,我們國家很多佛像的雕刻,建立在石窟里是非常合理的,這樣既能夠讓人們更好的去參拜佛像,而且還能讓佛像一直保存完整。不僅如此,我們國家的古代人民還建造了幾處比較大的佛像,這幾處佛像雖然歷經幾千年,仍是歷久彌新。
4. 真身佛像為什麼和尚死後身體不腐
揭秘「肉身佛」為何千年不腐?
2015-03-29 12:57:57來源: 廣州日報作者:我有話說
至今仍在九華山製作肉身佛的老工匠朱國勝認為,「肉身佛」能夠千年不腐,其原因除了高僧自身的修煉以外,或許還與空氣、水分有著較大關系。中醫葯學專家認為,水分、空氣、光線、微生物等都會對人的屍體產生作用,古時有用中草葯水浸泡屍體保持屍體不腐的先例。
日前,匈牙利博物館展出一尊內藏有一名高僧遺骸的千年佛像,因疑似福建省大田縣被盜文物而受到關注。事實上,除疑似被盜的「章公祖師」外,福建還有數尊類似的「肉身佛」,均有上百年歷史。而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華山上,肉身菩薩多達14尊。
至今仍在九華山製作肉身佛的老工匠朱國勝認為,「肉身佛」能夠千年不腐,其原因除了高僧自身的修煉以外,或許還與空氣、水分有著較大關系。中醫葯學專家認為,水分、空氣、光線、微生物等都會對人的屍體產生作用,古時有用中草葯水浸泡屍體保持屍體不腐的先例。
文/廣州日報記者張丹
九華山有「肉身菩薩」14尊
時隔20年,福建三明大田縣「肉身佛」出現在匈牙利,引發了福建多地市民報料的熱情。一時間,福建南安、德化、永春等地,均出現疑似「肉身佛」的佛像。據報道,在福建德化的九仙山永安岩,史公祖師金身取捨利子塑成。而在福建德化赤水獅峰岩,相傳陳公祖師金像也是肉身佛。此外,福建南安水頭鎮埕邊村有一座奉祀肉身佛的雙靈寺,殿堂供奉的兩尊菩薩是200多年前一對高氏姐妹的真身塑像,名叫「榜娘」和「瓜娘」。
而在福建永春,百丈岩內也供奉著一尊罕見的宋代肉身佛,原名馬金英,如今佛像已被香火熏黑。
大田縣博物館館長陳其忠介紹,各種文化交匯於福建,而在泉州及周邊地區,佛教也尤為突出。「泉州古稱『泉南佛國』,是佛教文化傳入較早較集中的地方。」民眾大多會在高僧坐化之後,將其舍利塑成佛像,有些是「佛骨」舍利,有些則是「肉身舍利」(即「肉身佛」)。
記者梳理發現,除了福建,在多個省份都可見到「肉身佛」,如安徽、山西、廣東、湖南和河南等地均有「肉身佛」。其中,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華山上,有據可查的肉身菩薩就達14尊。
塑制「肉身佛」需3步驟
成為「肉身佛」,需要一些幫圓寂的僧侶塑制肉身佛的人。這樣的「外人」並不一定是僧侶,而塑制「肉身佛」也成為了一門「工藝」被傳承。現在這門「工藝」傳承到了老工匠朱國勝的身上,他和他的服務隊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為僧侶塑成了多尊「肉身佛」。
「簡單來說,就是坐缸、封缸、開缸3個步驟。」朱國勝告訴本報記者,為圓寂的僧侶坐缸的程序很簡單,只需在缸底鋪一層石灰,其上加蓋一層木炭,將「法體」盤坐裝殮其中,再填充碾碎的木炭、檀香等,最後再將蓋子密封起來便可。
最後便是開缸,這個時間一般是在封缸3年半後,如果缸內的僧侶顏面如生、肉身不腐,他們就會被塑成「金身」。
塑成「金身」的步驟比較簡單,將已經出缸的僧侶法體纏繞上一層紗布,然後在紗布上塗上一層土漆(生漆),在土漆風干之後,還會將一些石灰石膏粉再塗一層到塑成的「肉身佛」表面,最後在最外層的「全身」貼上金箔,這樣「肉身佛」就塑成了「金身」。
「整個過程雖然聽起來簡單,有人學了後也總是失敗。」朱國勝表示,不同的人用同樣的方法,也有成功與失敗之分。此外,由於僧侶圓寂後的法體在坐缸、封缸、開缸的過程中沒有動過,也就是內臟全部都在法體中。
民間防腐處理方法已不得而知
朱國勝表示,佛門中的僧侶「法體」一般在圓寂之後也不會動的,因此有內臟。而圓寂之前不吃不喝倒是基本一致,但不會食用草葯等。
據報道,在閩南,和尚死後由於顏面如生、肉身不腐,肉身被人們加以泥塑成佛像。一般情況下,其人死之前,感覺大限將臨,會先開始不吃不喝或吃喝極少。而為了讓屍體不腐,古人會用漆、紗布、桐油灰等密封。此外,也有專家認為,肉身塑像一般在外面用正漆,肉身隔絕了空氣,「肉身佛」更不易變質。
針對肉身佛如何製成,民間有何種防腐的處理方法。陽春村委書記林開望告訴記者,由於年代久遠,曾經可能存在的民間防腐處理方法,他和其他村民就不得而知。
古有中草葯水浸泡屍體防腐
針對「肉身坐佛」千年不腐的原因,當地村民稱曾在生前吃一些防腐的草葯,藉此來讓死後的屍體不腐,而九華山專門製作「肉身佛」的工匠則表示,僧侶死前不吃不喝,死後也沒經過草葯處理。
中國葯學會葯學史分會副主任委員梅全喜告訴記者,並不知道有中草葯可以起到生前食用,死後屍體不腐的作用。「古時倒有人死後屍體用些中草葯浸泡,使屍體利於保存。」梅全喜表示,如果屍體已經風干,並與空氣、水分等隔離,有可能保存非常久。
此外,對於福建「肉身坐佛」沒有內臟,九華山「肉身佛」含有內臟,他解釋稱,一般情況下,製作標本時都會將動物的內臟取出,因為內臟組織結構復雜,其中的微生物可能對屍體產生較大影響。
梅全喜認為,死前會不吃不喝這點對於屍體的保存並沒直接關系,但是死前將胃腸內的食物、糞便等排凈,微生物會相對較少。
此外,檀香因其特殊的成分特性,而成為非常有效的定香劑和防腐劑。古埃及人進口檀香木,供葯用、防腐或於宗教儀式中焚燒敬神,也用於雕刻藝術作品。
空氣水分等
或造就「不腐」
針對為何「肉身佛」千年不腐?朱國勝通過自己多年的經驗分析,或許還是與「肉身佛」的自身水分被吸干,對「肉身佛」內的空氣進行了抽空等,對「肉身佛」的防腐保存起了作用。
他解釋,在缸底部鋪的石灰、木炭等,吸收了法體內的水分吸收,一些香料等也起到消毒殺菌作用。把缸密封起來,也讓圓寂僧侶的「法體」不再接觸空氣、水分等,讓法體有了「不腐」的可能。
他表示,在3年後出缸的師傅法體,如沒腐敗,經過3年多的水分吸收,縮水已非常嚴重,有些像「木乃伊」,再經過紗布、土漆、石灰石膏粉的塑造,也讓「肉身佛」處於一種幾乎「真空」的狀態,讓千年不腐成為可能。他介紹,生前健康的僧侶比生前生了病的師傅更容易成為「肉身佛」。
5. 為什麼要造佛像造佛像的意義是什麼
佛陀到忉利天為來母親源摩耶夫人說法,許久都沒有沒來,大家十分想念他,時時談論佛陀的聲音、容貌,很希望早日見到佛陀。優填王也很思念佛陀,就請了一位曾經見過佛陀,對他有深刻印象的雕刻師父,用上好的旃檀木,精細地雕塑出佛陀的模樣。佛像完工後,放在宮里供養。優填王天天向佛像行禮,思維佛陀的教誨,好像佛陀就在身邊一樣。過了三個月,佛陀回來了,看見佛像,就稱贊說:「好啊!佛陀入滅後,信徒可以供養佛像,紀念佛陀。」這就是佛像的起源。
阿彌陀佛
6. 為什麼有的山會像佛臉什麼地質原因形成的
有的山會像佛臉,那是因為山體的地質運動改變了山體本來的面貌,是大自然的傑作。
7. 為什麼山上會有丟棄的佛像
紅燒大便 一)原料: 新鮮大便(要干一些的),酒、蔥、蒜、辣椒豬油、調味料各少許。 做法: 1.將大便洗凈、切塊; 2.放入熱油鍋內先煎煎至大便表皮呈黃色見硬時,把大便撈出。 3.鍋內加熟豬油、酒蔥、蒜、辣椒、調味料煸炒,再放入肉清湯燒開,將大便放入。然後用小火燜燒十分鍾左右,見大便熟汁呈粘稠狀後,加味精並晃動,使鹵汁裹包大便,即成。 二)油燒冒藍煙後,下入配料煸香,火不能太大,主要是炒出香味,等蔥蒜發黃的時候就可以把配料撈出待用,紅辣椒特別注意不能炸黑了,那就不好看。 剩下的油用來煎大便吧!油溫6分就可以啦,兩面微黃就可以了,也可以稍微煎老點!! 翻大便的時候小心,弄斷了就砸鍋啦,然後就可以放一小碗水(家庭沒有高湯)開始煮——飯店裡火大油多,人家甚至全用油烹熟,家庭就用自己的做法咯! 水開後加入最重要的黃酒+醬油,是個去臭調味染色的步驟!放入先前的配料一起燒,湯中放入少許鹽,要考慮量哦,因為醬油也是鹹的,後面還要加醬,包括大便本身以及入過味了!不停的把汁澆在大便上,保證均勻受熱!加入一大勺郫縣豆醬,這個是我很喜歡的東西,燒一小會,大便就熟了,時間久了就容易破壞外形! 鍋里還有一些湯呢!精華所在啊!加入少許糖和醋,味素,調好一碗底的水澱粉,下鍋,大火燒開,迅速攪拌均勻,有一點粘稠的時候就起鍋! 最後工序——澆上湯汁!汁的多少自己把握,少了太干,多了沒味! 煎大便宜用小火,慢火煎出的大便非常香脆。如果是用來做紅燒的大便,煎時抹適量炸粉,如果沒有炸粉,就抹麵粉。注意,麵粉抹之前要用水和一下。無論煎大便直接吃還是用來紅燒,油都不能太少,不然糊底,這和是否是「不粘鍋」有一定關系,但關系不大。無論煎大便用來直接吃,還是用來紅燒後再吃,都要小火煎至大便表皮金黃色,才可裝碟。
8. 為什麼山上每隔不遠都有一個佛像或寺廟或佛語
這個現象較普遍;
因為有的時候,地方政府要發展旅遊業內,而旅遊業最能穩定帶來客人容的就是佛教徒了;
所以很多地方,有山就有廟,雇一兩個出家人管理一下;
另,佛教的寺廟過去跟山水相連,並且,佛教的一些話非常意境高深,
因此,很多人喜歡自山上或岩石上寫下佛語,還有一些偈語;
實際,成了一種文化的象徵;
目前,這成了一種潮流,就像一些人喜歡戴手串一樣,至於為什麼,他們不知道。
9. 樂山大佛是怎麼回事
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依凌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庄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雲大佛。樂山大佛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樂山大佛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
關於樂山大佛的開鑿,歷史上還有一段傳奇佳話。樂山大佛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沖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凌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生發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前後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可就是這座享譽世界的大佛,歷來仍有許多爭論。樂山大佛的高度究竟是多少?有千年之久的樂山大佛又是如何保存得這么完好呢?
樂山大佛的規模在各類書籍上多有記載,人們比較統一的意見是,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眼睛長3.3米,鼻子有5.53米長,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餘人,但關於大佛的高度說法不一。宋代的《佛祖統紀》、《方輿勝覽》,明清的《四川通志》、《樂山縣志》等書中,都記載樂山大佛高「三百六十尺」,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110米左右。新中國成立後,科研部門採用吊繩和近景測量的方法對大佛進行了多次測量,確認樂山大佛高71米。《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名勝詞典》、《中國名山大川詞典》等字典書籍上也明確寫有樂山大佛的通高為71米。但1990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地名詞典》卻把樂山大佛的高度定義為58.7米,而且這一觀點也同樣有很多權威專家認同。
為什麼同一座靜止不動的石佛,它的高度會有兩個差距如此大的數據呢?據有關專家介紹,這兩種觀點的主要分歧是定義樂山大佛「通高」的不同。文物界在測查文物時,將文物整體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之間的差稱為「通高」。中國的佛像底部多有蓮花座,測量時通常將佛像和底部與之相連的蓮花座看做一個整體,佛像的高度也就是從蓮花座底端到佛像的頂端的長度。
就樂山大佛來說,人們對它的蓮花座的看法不一致。有人認為大佛腳下有兩層蓮花座,一層是大佛的足踏,而在足踏下面還有一層更大的蓮花座。因此他們認為大佛的通高應該以最底層的蓮花座為起點進行測量,也就是大佛高71米。與此同時,還有人認為大佛腳下只有一層蓮花座,因為與樂山大佛類似的隋唐時期建造的彌勒佛像都只有一層蓮花足踏,樂山大佛沒有道理在足踏下再加一層蓮花座。也有人認為,所謂蓮花足踏下一層更大的蓮花座,實際上是蓮花足踏下的一層石基,只不過建造者為了美觀庄嚴在石基的邊緣上刻了一些蓮花圖案。因此這層石基不能計算在大佛的高度之內,所以持這種觀點的人把大佛的通高從蓮花足踏開始算起,也就是58.7米。究竟樂山大佛最底下一層是蓮花座,還只是一層石基,人們爭論不休,至今未有定論。
那麼,樂山大佛歷經千年又是如何保存得如此完好呢?近些年來,通過專家們對樂山大佛的考察研究,不斷揭開大佛的一些秘密。專家們認為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石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右向左側也有水溝,它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也有專家指出,大佛的雕刻結構對大佛的保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觀賞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看到它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它的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其實,細究他的形體結構,是很有趣味的。樂山大佛屹立千年仍然風采依舊,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如此「堅強」,人們仍在爭論探索。
1989年5月11日,廣東省順德縣沖鶴鄉62歲的潘鴻忠老人到四川樂山游覽。當他乘船返回時,偶然地回首對岸古塔,見塔的周圍正搭架重修。此時天氣晴好,山水雲天頗具畫意。於是他舉起了照相機,拍了一張風景照。5月25日,回返家鄉的潘先生將照片拿出來看,友人們都稱贊不已。潘先生也在一旁審視,當看到那張古塔風景照時,他突然感到照片中山形恰如一健壯男子仰卧,細看頭部,更是眉目傳神。老人興奮不已,示以眾人,無不稱奇。潘先生將此照印製多份,寄往有關部門。一天,四川省文化廳文化通訊室甘德明收到了潘先生拍攝的樂山巨佛照片。這位從事文化事業幾十年的老人,手執照片,禁不住地叫出聲來:「這不的的確確是一尊卧佛嗎!」從照片上看去,實有一巨佛平平靜靜地睡躺在江面上,仰面朝天,高突的前額,圓潤的鼻唇,四肢皆備。盡管如此,但是僅憑一張照片並不能確實其事,甘德明決定前去進行專門考證。
隨後,一支由甘德明等人組成的樂山巨佛考察隊出發了。考察隊首先向潘老詢問了拍照的時間、地點,及當時的情景。經過一個月的仔細考究,終於在名曰「福全門」的地方照下了巨佛身影。據考察者認為,唯有此地才是最佳的觀賞地點。從樂山河濱「福全門」處舉目望去,清晰可見仰睡在青衣江畔的巨佛的魁梧身軀,對映著湍流的河水,巨佛似乎在微微起伏。那形態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聯襟構成。
仔細觀察佛頭,就是整座烏尤山,其山石、翠竹、亭閣、寺廟,加上山徑與綠蔭,分別呈現為巨佛的卷卷發鬢、飽滿的前額、長長的睫毛、平直的鼻樑、微啟的雙唇、剛毅的下頷,看上去栩栩如生。
再詳視佛身,那是巍巍的凌雲山,有九峰相連,宛如巨佛寬厚的胸脯,渾圓的腰脊,健美的腿胯。
遠眺佛足,實際上是蒼茫的龜城山的一部分,其山峰恰似巨佛翹起的腳板,好似頂天立地的「警丘柱」,顯示著巨佛的無窮神力。
全佛和諧自然,勻稱壯碩的身段,凝重肅穆的神態,眉目傳神,慈祥自如,令人驚詫不已。
然而,更令人稱奇的是那座天下聞名的樂山大佛雕像,恰恰聳立在巨佛的胸脯上。這尊世界最高最大的石刻坐佛,身高達71米,安坐於巨佛前胸,正應了佛教所謂「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禪語,這是否為樂山大佛所暗示的「天機」呢?
樂山巨佛作為旅遊重要景觀可確定無疑了。那麼,它是怎麼形成的呢?這是留給世人的一個大謎。現在有一種推斷:據《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冰」者即為李冰,是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師都江堰的創建者,「離堆」就是烏尤山。那麼,應該在2100多年前古人就鑿開麻浩河,造就了巨佛的頭。唐代僧人惠凈為烏尤山立下法規:任何人不得隨意挪動和砍伐烏尤山的一石一草一樹一木,代代僧眾都視此為神聖不可違犯之法規。因而才保證了烏尤山林木繁茂,四季常青,使「佛頭」千年完美無損。民間曾傳說:唐代觀音菩薩的化身叫「面然」,就是指「烏尤大士」之意。那麼,是否那時人對烏尤山即是「佛頭」已有所悟了呢?
據研究樂山大佛文化和文物部門的專家們介紹,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和聽說關於巨佛的文字記載和民間傳說。那麼,巨佛是純屬山形地貌的巧合嗎?為何佛體全身人工的刀跡斧痕又比比皆是呢?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開元年間,海通法師劈山雕琢樂山大佛,為什麼偏偏選中了凌雲山西壁的棲鸞峰,並雕在巨佛心胸處呢?一切都不得而知。
如今到樂山觀光巨隱睡佛的遊人絡繹不絕,而且國際遊人已開始慕名而來,尤其是考古學者,更是興趣盎然,期待他們有一天能解開巨隱睡佛之謎。
10. 當時北魏時期為什麼在山上雕刻佛像
那時佛教港引入中原,昌盛過一斷時期,和尚們為了更好的樹立佛家的形象版,就在山上雕權刻佛像,結果和尚的許多舉動觸怒了當時的政府,被定義為邪教!進行2次大型的滅佛運動,佛教才收斂了很多,直道唐朝時期,在李世民的支持下,再次發揚廣大,在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後,佛教行事才低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