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看了羅丹雕刻以後是講的什麼

看了羅丹雕刻以後是講的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1-28 08:33:51

㈠ 誰能給說說大雕塑家羅丹

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生平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准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潁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羅丹藝術術論 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羅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密。 --羅丹 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 --羅丹 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羅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愛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從人做起。 --羅丹 惡是枯乾。 ——羅丹 《羅丹藝術論》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科學總結,又是個人經驗的精練概括,其中貫穿著羅丹對前人的崇敬、對名作的卓見和創作的喜悅、深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當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翻譯此書作「美學講義」發給學生,意在未曾涉及純粹美學之前,先對於美術名作的形式與精神有一確切認識與探討。 重編彩圖本緊扣大師談話,將二百餘幅美術名作與談話內容融為一體,更利於名作的欣賞和名著的理解。 這里只對該書作簡要介紹,阿文建議你去買一本,因為可以放在床頭慢慢的看,還可以聞到書香。裡面有很多精美圖片,書頁的紙質也很好。另外,為了不損壞原書,阿文捨不得掃描,因為掃描圖片的時候要把書壓平,很容易把書弄壞…… 《羅丹藝術論》法國·葛塞爾【著】 傅雷【譯】 年譜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學雕塑,由於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後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聖約翰的說教》(1878 )、《地獄之門》(1880-1917)、《亞當》(1880)、《夏娃》(1881)、《加萊義民》(1884-1 886)、《吻》(1886)、《巴爾扎克》(1897)、《雨果》(1897)。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㈡ 羅丹有一個著名的雕塑名叫思想者,就是手撫額頭作深思狀的那個,請問他在思考神馬

「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版裸體是最權具有豐富意義的。」——羅丹

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
倍。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徵著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

羅丹為什麼要用這尊粗壯結實的裸體形象來創造《思想者》,並准備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門飾《地獄之門》的頂上,不妨用羅丹自己的幾句話來解釋,他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雕刻家在這件作品中,一方面採用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同時表達了與詩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義思想,他們對人類的苦難遭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悲痛。

㈢ 我最崇拜的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對我的言行的影響

王朝聞同志是我多年來所尊敬與眷戀的前輩、師長與友人,我中青年時代的生活與工作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和他聯系在一起的。他的去世使我陷入一種難以擺脫的痛苦中。後來忽然想起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他晚年對《古詩十九首》中「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這句詩的體會,這才使我的痛苦漸漸緩解。同時又想到他雖然走了,但他為我國文藝事業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美學研究所作的貢獻,是能像「金石」那樣「長壽考」的。他留給我們的千萬余言的著作,有如深山大澤,足供後人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需要出發去探尋,從中找到許多深刻的、有益和有用的東西。在中國,較系統地輸入與介紹馬克思主義美學,始於上世紀30年代「左聯」成立之後,這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一般原理與中國社會、革命、文藝發展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全面而實際地解決「左聯」所提出的創造為工農大眾服務的無產階級文藝的問題,仍然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討的歷史性的課題。王朝聞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傳播和發展中佔有不能忽視的重要地位,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建設者、開拓者之一,並為此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他的美學思想在今天看來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從簡平同志所編的《王朝聞藝術活動年表》可以看出,王朝聞是從1929年開始到1940年,在「左聯」和魯迅的影響下,一步步成長為投身於人民革命和抗日斗爭的雕塑家、美術家,然後又逐漸轉向文藝理論與美學研究。是什麼原因促使他發生這種轉變的,這是一個和他的美學研究的個性特點相關的、值得加以考察的問題。

從早年開始,王朝聞的活動涉及許多藝術部門,但他是學雕塑的。他所追求的主要目標也就是要作一個有創造性而不平庸的雕塑家。由於他以高度嚴肅認真的態度來對待自己所學習和從事的雕塑藝術(這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及魯迅對他的深刻影響有關),因此他就不僅僅滿足於對雕塑的技術、技法的掌握,而產生了對雕塑的藝術特質和如何創造性地掌握雕塑藝術技巧的思考。據《年表》記載,王朝聞在1932年於杭州藝專學習雕塑時,反復閱讀曾覺之譯的《羅丹美術論》,魯迅譯的《近代美術史潮論》、《苦悶的象徵》和《出了象牙之塔》,豐子愷的《西洋名畫巡禮》等著作。這些著作都對他後來的美學研究產生了影響,但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羅丹美術論》。從1950年出版的《新藝術創造論》到1998年出版的《神與物游》、《吐納英華》,王朝聞多次詳細論及《羅丹美術論》的思想,真可以說是畢生不忘、一往情深。在說明他為什麼會高度重視這部著作之前,我想先來考察一下羅丹的進入中國和他對中國現代美學的影響。

據我所知,最早或至少是較早著文向中國人介紹羅丹的藝術和思想的是宗白華先生。他於1920年在巴黎多次欣賞了羅丹的雕塑之後,寫了《看了羅丹雕刻以後》一文,發表於1921年3月15日出版的《少年中國》第2卷第9期上。文中介紹了羅丹的雕塑和藝術思想,中心是在說明羅丹的雕塑和藝術思想使他感到激動,有力地證實和深化了他原先對美與藝術的思考和看法。這就是認為充滿活力和生命的大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藝術是自然的重現,是提高了的自然」,「藝術的最後的目的,不外乎將這種瞬息變化、起滅無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著圖畫、雕刻的作用,扣留下來,使它普遍化、永久化……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時時地享受。」1979年,宗白華翻譯了德國音樂家海倫·娜絲蒂茲所寫的《羅丹在談話和信札中》一書,次年又寫了《形與影———羅丹作品學習札記》一文,其中說「羅丹創造的形象深深往來在我的心中,幫助我理解藝術」。魯迅於1928年在他與郁達夫主編的《奔流》第4期上發表了金溟若所譯,日本作家有島武郎所著《逆叛者———關於羅丹的考察》,並在「編後記」中說「自己也曾翻譯過,後來漸漸覺得作者的文體,移譯頗難,又念中國留心藝術史的人還很少,印出來也無用,沒有完工,放下了」。接著又說:「要講羅丹的藝術,必須看羅丹的作品———至少是作品的照片」,並為此而給讀者介紹了分別由美國和日本出版的兩種羅丹作品集。最後又明顯感到遺憾地說:「羅丹的雕刻,雖曾轟動了一時,但和中國卻並沒有發生什麼關系地過去了」。但這話現在看來自然是不確切的了。

㈣ 介紹一下羅丹的經歷,他的作品,以及人們對他的作品的評價

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十四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羅丹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 奧古斯特·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十四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椰(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准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潁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羅丹1840年出生於巴黎,從小就表現出美術天賦,但由於美術基礎課和文化課成績不佳,沒有考上藝術大學,且三次落榜。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里學雕塑,由於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後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聖約翰的說教》(1878 )、《地獄之門》(1880-1917)、《亞當》(1880)、《夏娃》(1881)、《加萊義民》(1884-1 886)、《吻》(1886)、《巴爾扎克》(1897)、《雨果》(1897)。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㈤ 《全神貫注》本課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表現了羅丹的什麼精神

本文記述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裡做客,自己卻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記了友人,表現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和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

㈥ 羅丹的著名雕塑,到底叫什麼思想者思考者沉思者

思想者。

《思想者》在年沙龍上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法蘭西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羅丹的朋友們籌集了15萬法郎買下了這座塑像作為對反對派的答復。他們把塑像贈給巴黎市,准備立在先賢祠前。

羅丹斷定市政廳不會允許把《思想者》豎立在巴黎市內的,但是對方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羅丹同意退回為《地獄之門》預支的費用再加利息,市政廳則接受這座《思想者》並將它立在先賢祠前。

(6)看了羅丹雕刻以後是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思想者》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這是一個強勁而富有內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

那生命感強烈的軀體,在一種極為痛苦狀的思考中劇烈地收縮著,緊皺的眉頭,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軀干,彎曲的下肢,似乎人體的一切細節都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所驅動,緊緊地向內聚攏和團縮,彷彿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個身體的力量使然。

羅丹認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體來表現的,所以,他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藉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

㈦ 羅丹的雕塑代表作品是什麼

思想者。

這部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為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現了人體的活力與健康之美,還蘊含著深刻而永恆的精神。

這是一個強大而充滿內力、成熟而深刻的形象。強烈的生命意識使身體在極度痛苦的思考中劇烈收縮,緊鎖的眉毛、下巴支撐的手臂、低矮的軀乾和彎曲的下肢。

似乎人體的所有細節都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所驅使,緊緊地向內聚集和收縮,彷彿他高貴而深刻的思考是由於全身的力量。羅丹認為深刻的思想是由一個充滿活力的人體來表達的。因此,他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現了人體的渾厚之美,而且體現了深刻而永恆的精神。

(7)看了羅丹雕刻以後是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龍上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法蘭西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羅丹的朋友們籌集了15萬法郎買下了這座塑像作為對反對派的答復。

他們將雕像贈送給巴黎市,准備站在萬神殿前。羅丹的結論是市政廳不允許「思想者」在巴黎建立,但是另一方提出了一個妥協:羅丹同意退還「地獄之門」的預付款和利息,而市政廳接受「思想者」並把它放在萬神殿前面。

羅丹感到欣慰的是,這將是他第一次站在巴黎的公共廣場上創作,而藝術部門買了一本《思想者》,作為禮物送給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正式完成的思想家銅像被放置在萬神殿前。

《思想者》是羅丹晚年最偉大的傑作,在以後的社會進程中一直發生著強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它被視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列寧就曾對兩名赴倫敦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代會而要路經法國的青年代表說你們一定要去看看羅丹的《思想者》。

㈧ 求一篇美術作品的鑒賞大概900字左右

《看了羅丹雕刻以後》宗白華
「……藝術是精神和物質的奮斗……藝術是精神的生命貫注到物質界中,使無生命的表現生命,無精神的表現精神。……藝術是自然的重現,是提高的自然。……」抱了這幾種對於藝術的直覺見解走到歐洲,經過巴黎,徘徊於羅浮藝術之宮,摩挲於羅丹雕刻之院,然後我的思想大變了。否,不是變了,是深沉了。
我們知道我們一生生命的迷途中,往往會忽然遇著一剎那的電光,破開雲霧,照矚前途黑暗的道路。一照之後,我們才確定了方向,直往前趨,不復遲疑。縱使本來已經是走著了這條道路,但是今後才確有把握,更增了一番信仰。
我這次看見了羅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這一種光明。我自己自幼的人生觀和自然觀是相信創造的活力是我們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內在的真實。你看那自然何等調和,何等完滿,何等神秘不可思議!你看那自然中何處不是生命,何處不是活動,何處不是優美光明!這大自然的全體不就是一個理性的數學、情緒的音樂、意志的波瀾么?一言蔽之,我感得這宇宙的圖畫是個大優美精神的表現。但是年事長了,經驗多了,同這個實際世界沖突久了,曉得這空間中有一種冷靜的、無情的、對抗的物質,為我們自我表現、意志活動的阻礙,是不可動搖的事實。又曉得這人事中有許多悲慘的、冷酷的、愁悶的、齷齪的現狀,也是不可動搖的事實。這個世界不是已經美滿的世界,乃是向著美滿方面戰斗進化的世界。你試看那棵綠葉的小樹。他從黑暗冷濕的土地里向著日光,向著空氣,作無止境的戰斗。終竟枝葉扶疏,搖盪於青天白雲中,表現著不可言說的美。一切有機生命皆憑借物質扶搖而入於精神的美。大自然中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推動無生界以入於有機界,從有機界以至於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緒、感覺。這個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自然無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處處表現這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故。照相片無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攝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現自然底面的精神故。(除非照相者以藝術的手段處理它)藝術家的圖畫、雕刻卻又無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能從藝術家自心的精神,以表現自然的精神,使藝術的創作,如自然的創作故。
什麼叫做美?……「自然」是美的,這是事實。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諸君的書室,仰看那檐頭金黃色的秋葉在光波中顫動;或是來到池邊柳樹下俯看那白雲青天在水波中盪漾,包管你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這種感覺就叫做「美」。我前幾天在此地斯蒂丹博物院里徘徊了一天,看了許多荷蘭畫家的名畫,以為最美的當莫過於大藝術家的圖畫、雕刻了,哪曉得今天早晨起來走到附近綠堡森林中去看日出,忽然覺得自然的美終不是一切藝術所能完全達到的。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動,雲水的波瀾,有什麼藝術家能夠完全表現得出?所以自然始終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藝術的範本。藝術最後的目的,不外乎將這種瞬息變化,起滅無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著圖畫、雕刻的作用,扣留下來,使它普遍化、永久化。什麼叫做普遍化、永久化?這就是說一幅自然美的好景往往在深山叢林中,不是人人能享受的;並且瞬息變動、起滅無常,不是人時時能享受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藝術的功用就是將他描摹下來,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時時地享受。藝術的目的就在於此,而美的真泉仍在自然。
那麼,一定有人要說我是藝術派中的什麼「自然主義」、「印象主義」了。這一層我還有申說。普通所謂自然主義是刻劃自然的表面,入於細微。那末能夠細密而真切地攝取自然印象莫過於照相片了。然而我們人人知道照片沒有圖畫的美,照片沒有藝術的價值。這是什麼緣故呢?照片不是自然最真實的攝影么?若是藝術以純粹描寫自然為標准,總要讓照片一籌,而照片又確是沒有圖畫的美。難道藝術的目的不是在表現自然的真象么?這個問題很可令人注意。我們再分析一下。
(一)向來的大藝術家如荷蘭的倫勃朗、德國的丟勒、法國的羅丹都是承認自然是藝術的標准模範,藝術的目的是表現最真實的自然。他們的藝術創作依了這個理想都成了第一流的藝術品。
(二)照片所攝的自然之影比以上諸公的藝術傑作更加真切、更加細密,但是確沒有「美」的價值,更不能與以上諸公的藝術品媲美。
(三)從這兩條矛盾的前題得來結論如下:若不是諸大藝術家的藝術觀念……以表現自然真相為藝術的最後目的……有根本錯誤之處,就是照片所攝取的並不是真實自然。而藝術家所表現的自然,方是真實的自然!
果然!諸大藝術家的藝術觀念並不錯誤。照片所攝非自然之真。惟有藝術才能真實表現自然。
諸君聽了此話,一定有點驚詫,怎麼照片還不及圖畫的真實呢?
羅丹說:「果然!照片說謊,而藝術真實。」這話含意深厚,非解釋不可。請聽我慢慢說來。
我們知道「自然」是無時無處不在「動」中的。物即是動,動即是物,不能分離。這種「動象」,積微成著,瞬息變化,不可捉摸。能捉摸者,已非是動;非是動者,即非自然。照像片於物象轉變之中,攝取一角,強動象以為靜象,已非物之真相了。況且動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寫動者,即是表現生命,描寫精神。自然萬象無不在「活動」中,即是無不在「精神」中,無不在「生命」中。藝術家要想借圖畫、雕刻等以表現自然之真,當然要能表現動象,才能表現精神、表現生命。這種「動象的表現」,是藝術最後目的,也就是藝術與照片根本不同之處了。
藝術能表現「動」,照片不能表現「動」。「動」是自然的「真相」,所以羅丹說:「照片說謊,而藝術真實。」
但是藝術是否能表現「動」呢?藝術怎樣能表現「動」呢?關於第一個問題要我們的直接經驗來解決。我們拿一張照片和一張名畫來比看。我們就覺得照片中風景雖逼真,但是木板板地沒有生動之氣,不同我們當時所直接看見的自然真境有生命,有活動;我們再看那張名畫中景緻,雖不能將自然中光氣雲色完全表現出來,但我們已經感覺它裡面山水、人物栩栩如生,彷彿如入真境了。我們再拿一張照片攝的《行步的人》和羅丹雕刻的《行步的人》一比較,就覺得照片中人提起了一隻腳,而凝住不動,好象麻木了一樣;而羅丹的石刻確是在那裡走動,彷彿要姍姍而去了。這種「動象的表現」要諸君親來羅丹博物院里參觀一下,就相信藝術能表現「動」,而照片不能。
那麼藝術又怎樣會能表現出「動象」呢?這個問題是藝術家的大秘密。我非藝術家,本無從回答;並且各個藝術家的秘密不同。我現在且把羅丹自己的話介紹出來:
羅丹說:「你們問我的雕刻怎樣會能表現這種『動象』?其實這個秘密很簡單。我們要先確定『動』是從一個現狀轉變到第二個現狀。畫家與雕刻家之表現『動象』就在能表現出這個現狀中間的過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圖畫中表示出那第一個現狀,於不知不覺中轉化入第二現狀,使我們觀者能在這作品中,同時看見第一現狀過去的痕跡和第二現狀初生的影子,然後『動象』就儼然在我們的眼前了。」
這是羅丹創造動象的秘密。羅丹認定「動」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動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後所深藏的不可思議的東西。這是羅丹的世界觀,這是羅丹的藝術觀。
羅丹自己深入於自然的中心,直感著自然的生命呼吸、理想情緒,曉得自然中的萬種形象,千變百化,無不是一個深沉濃摯的大精神……宇宙活力……所表現。這個自然的活力憑借著物質,表現出花,表現出光,表現出雲樹山水,以至於鳶飛魚躍、美人英雄。所謂自然的內容,就是一種生命精神的物質表現而已。
藝術家要模仿自然,並不是真去刻劃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體會自然的精神,感覺那自然憑借物質以表現萬相的過程,然後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緒、感覺意志,貫注到物質裡面製作萬形,使物質而精神化。
「自然」本是個大藝術家,藝術也是個「小自然」。藝術創造的過程,是物質的精神化;自然創造的過程,是精神的物質化;首尾不同,而其結局同為一極真、極美、極善的靈魂和肉體的協調,心物一致的藝術品。
羅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從形象裡面發展,表現出精神生命,不講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滿。但他的雕刻中確沒有一條曲線、一塊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躍動,神致活潑,如同自然之真。羅丹真可謂能使物質而精神化了。
羅丹的雕刻最喜歡表現人類的各種情感動作,因為情感動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羅丹和古希臘雕刻的區別也就在此。希臘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講求表面的美,講求表面的完滿工整,這是理性的表現。羅丹的雕刻注重內容的表示,講求精神的活潑躍動。所以希臘的雕刻可稱為「自然的幾何學」,羅丹的雕刻可稱為「自然的心理學」。
自然無往而不美。普通人所謂丑的如老嫗病骸,在藝術家眼中無不是美,因為也是自然的一種表現。果然!這種奇醜怪狀只要一從藝術家手腕下經過,立刻就變成了極可愛的美術品了。藝術家是無往而非「美」的創造者,只要他能真把自然表現了。
所以羅丹的雕刻無所選擇,有奇醜的嫫母,有愁慘的人生,有笑、有哭、有至高純潔的理想,有人類根性中的獸欲。他眼中所看的無不是美,他雕刻出了,果然是美。
他說:「藝術家只要寫出他所看見的就是了,不必多求。」這話含有至理。我們要曉得藝術家眼光中所看見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同。他的眼光要深刻些,要精密些。他看見的不止是自然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他感覺自然和人生的現象是含有意義的,是有表示的。你看一個人的面目,他的表示何其多。他表示了年齡、經驗、嗜好、品行、性質,以及當時的情感思想。一言蔽之,一個人的面目中,藏蘊著一個人過去的生命史和一個時代文化的潮流。這種人生界和自然界精神方面的表現,非藝術家深刻的眼光,不能看得十分真切。但藝術家不單是能看出人類和動物界處處有精神的表示。他看了一枝花、一塊石、一灣泉水,都是在那裡表現一段詩魂。能將這種靈肉一致的自然現象和人生現象描寫出來,自然是生意躍動,神采奕奕、彷彿如「自然」之真了。
羅丹眼光精明,他看見這宇宙雖然物品繁富,儀態萬千,但綜而觀之,是一幅意志的圖畫。他看見這人生雖然波瀾起伏、曲折多端,但合而觀之,是一曲情緒的音樂。情緒意志是自然之真,表現而為動。所以動者是精神的美,靜者是物質的美,世上沒有完全靜的物質,所以羅丹寫動而不寫靜。
羅丹的雕刻不單是表現人類普遍精神(如喜、怒、哀、樂、愛、惡,欲),他同時注意時代精神。他曉得一個偉大的時代必須有偉大的藝術品,將時代精神表現出來遺傳後世。他於是搜尋現代的時代精神究竟在哪裡?他在這十九、二十世紀潮流復雜思想矛盾的時代中,搜尋出幾種基本精神:(1)勞動。十九、二十世紀是勞動神聖時代。勞動是一切問題的中心。於是羅丹創造《勞動塔》(未成)。(2)精神勞動。十九、二十世紀科學工業發達,是精神勞動極昌盛時代,不可不特別表示,於是羅丹創造《思想的人》和《巴爾札克夜起著文之像》。(3)戀愛。精神的與肉體的戀愛,是現時代人類主要的沖動。於是羅丹在許多雕刻中表現之(接吻)。
我對於羅丹觀察要完了。羅丹一生工作不息,創作繁富。他是個真理的搜尋者,他是個美鄉的醉夢者,他是個精神和肉體的勞動者。他生於一千八百四十年,死於近年。生時受人攻擊非難,如一切偉大的天才那樣。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