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壽山石雕刻歷史多少年
A. 現代壽山石雕刻有什麼發展
壽山石的圓雕始於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區不斷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的殉葬品「人獸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壽山石圓雕作品。之後壽山石雕仍以圓雕為最主要方法,特別是清代,長盛不衰,清初的許多壽山石雕刻大師都是圓雕大師,如楊玉璇有《僧人卧像》、周尚均有《彌勒》、魏開通有《伏虎羅漢》,這些圓雕傑作舉世聞名,至今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因為圓雕最近於實物的主體,所以圓雕所要選擇「石材」,都應該有如按實物比例的厚度。然後按比例「打坯」。圓雕是很講究「打坯」的,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甚至要離開壽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並修訂「泥稿」後,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
選擇石材的厚度是保證雕品有如實物的先決條件,然後在選好的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保證雕品的各個部件既能按實物的比例,更能比實物傳神。圓雕要特別注意的是各個方位統一、和諧和融合。比如說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頭部是男人,後方位就也應該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致。再比如說前方位的衣著是長衫,後方位的衣著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線等都應該和諧、融合。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因為前方位是最主體的方位。主體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體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沒有價值。古代的圓雕多以單件實物為對象,如仙、佛、豬、羊、馬等小雕件放在案頭把玩;也可以作為小雕件,當扇墜、鏈墜等裝飾物。近代創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結合的大型「立體雕」。《長征組雕》、《閩西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風光》、林亨雲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圓雕作品,宜於在大廳里擺設。
B. 壽山石雕刻師林金元簡介
男,1971年出生,福建莆田縣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師從王一帆,擅長薄意、高浮雕。主要作品有《虎溪晚笑》、《別有天地在人間》等。2001年被評為「福州壽山石雕刻藝術十大新秀」。
C. 古代壽山石雕刻名家
壽山石雕藝術史上的兩個重要人物,即清康熙年間壽山石雕的一代宗師楊璇和周專彬。
楊璇,又屬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間客居福州,首創「審曲面勢」雕刻法,即根據壽山石豐富的色彩,順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畫面,形神兼備,情趣盎然。楊璇在人物和獸鈕雕刻上,技法特別精到,是公認的壽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構思巧妙,刀法古樸,獨具匠心。
與楊璇同時期的還有一位宗師周彬。字尚均,閩南人,尤擅鈕雕,其技藝超凡,名冠當時,所制印鈕被專稱為「尚均鈕」,多為地方官吏進貢朝廷,作為皇家秘藏之珍。「尚均鈕」多是獸鈕,雕風精細,手法誇張,形態與眾不同,印旁常有博古紋,多取青銅器紋樣,並在紋中隱刻雙鉤篆字「尚均」
繼楊璇、周彬之後,福州還有董滄門、奕天、妙巷等人繼承「鈕雕」傳統,聞名於世。清同治、光緒年間,潘玉茂、林謙培二人繼承發揚周彬、楊璇的壽山石雕工藝傳統,各得其真,並各自收徒傳藝,各揚其長,以後又經世代相襲和發展,形成了兩個有同風格的壽山石雕藝術流派,也就是「西門派」和「東門派」。後經過逐漸的發展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即「學院派」。
D. 雕刻的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與福州的脫胎漆器、軟木畫合稱「榕城三絕」。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形、石紋均極豐富,晶瑩滋潤,品種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爾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的特點,民間稱之為「石帝」、「石後」,並有「貴石而賤玉」之說。
具有獨立造型的壽山石雕刻品的出現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采,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最終形成。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壽山石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現東門、西門兩大流派。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鑒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
E. 福州壽山石雕刻大師
福州玉雕大師王一帆非常壽山擅長石雕刻,1953年生福建福州人,字逸凡,回師從吳略、周寶庭,擅長人答物、古獸雕刻,兼工篆刻,其篆刻得潘主蘭指導,技術全面,題材廣泛。作品立意新穎、巧思過人,富有文化內涵和金石味。
其雕刻題材廣泛,立意新穎,富有文化內涵,尤其以小品稱妙,很得收藏家喜愛。作品曾多次獲得各類大獎。
1984年壽山石雕作品作品 《文房珍寶》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獎「二等獎」;王一帆對壽山石及雕刻理論深有研究,與人合著有《壽山石欣賞》、《品石明志》、《壽山石賞識》、《王祖光壽山石雕藝術》等。
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特級名藝人、中國寶玉石協會印石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現任福州石雕藝術工藝廠廠長。
F. 當代壽山石雕刻大師有哪些
林挺男1979年出生於出生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媽祖故鄉。從小耳濡目染老家左鄰右舍專兩位福建省工屬藝美術大師林偉國、林國仲(左一刀)之巧奪天工福建壽山石雕工藝,以至拜於林偉國大師門下,誓當福建省莆田林姓工藝美術大師麾下一員,虛心請教各位壽山界石友愛好收藏者並共同探討壽山福海的雕刻藝術及收藏價值,共同成長!作品意境深邃、內涵豐富、深受好評、多次獲得國家、省級大獎。
G. 福州壽山石雕刻大師有哪些
六德
H. 清代晚期壽山雕刻家
林元水(1876~1937年),閩縣後嶼鄉人。幼隨堂兄林元珠學習壽山石雕。擅長人物、古獸,尤擅雕刻飛鰲印鈕。刻人物須發、海浪波濤,喜用尖刀開絲,接連不斷,精巧絕妙,頗稱「絕技」。
林清卿(1876~1948年),福州西門外鳳尾鄉人。早年師從陳可應,後停刀學習國畫,致力古代石刻、畫磚銘文等研究。他以刀代筆,融畫理於雕技,獨辟蹊徑,自成一家,開創當代薄意藝術之先河。作品題材廣泛、立意新穎、布局雅緻、景物生動;其薄意墨拓,舒展大氣,渾如一體,妙似韻味無窮的國畫,令人贊嘆不已。林清卿的「薄意」風格對當代壽山石雕刻工藝很有影響。被譽為「西門清」。福州的高官富商請他到家中雕刻印章者甚多。龔綸在《壽山石譜》中贊他:「精巧絕倫,真能用刀如筆,在楊(璇)、周(尚鈞)二家,別開生面者」。
林文寶(1883~1944年),小名牛姆,侯官縣西門半街人,師從西門派創始人潘玉進,專攻獸鈕雕刻,造型古樸、風格超逸,名重一時,被譽為「鈕工一巨擘」。他的作品對後代影響較大。林文寶雕鈕,題材廣泛,精於古獸、博古,凡魚蟲走獸皆可入鈕。陳子奮《頤諼樓印話》評他:「獅、虎、魚、龍,絕肖古刻,博古彷彿於鍾鼎彝器之紋。尤以印頂尖、圓、斜、扁之不同,依勢肖形,俱能契古。」他身懷絕技,晚年卻貧病交加,慘死於街頭。
林友清(1894~1970年),原名友琛、友深,號渭承,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珠學藝,得其真傳。擅長鈕雕及人物圓雕,亦喜作薄意、浮雕。其作品古意濃郁,雅淡靈巧,與林清卿齊名,被號為「東門清」。1955年,參加後嶼壽山石刻生產小組,翌年,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作品多次被選送出國展覽。他有較深的古典文學修養,作品《和平之友》、《西山跨虎》、《牛郎織女》等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他的雕刻要訣是:「相度石勢,以工配石,以石取形」、「以能變為上」。在實踐與理論上均有建樹。
林友竹(1904~1952年),乳名「竹竹」,福州鼓山鎮後嶼村人。幼隨父林元水學習壽山石雕,後拜鄭仁蛟為師,專攻圓雕,作品以仙、佛、仕女為佳。代表作有《紅樓夢》、《走單騎》、《太白醉酒》。能依石造型,用刀簡練,巧用俏色,以善於「量材取巧」聞名於世。他性情豪爽,多交藝友,廣收門徒。除傳藝於長子林炳生外,還收有郭功森、郭懋介、林發述等高徒。
I. 福州地區發現最早的壽山石雕工藝品是什麼
福建山嶽連綿、丘陵起伏,蘊藏著豐富的石材,亞熱帶氣候孕育著蔥郁繁茂的林木,漫長的海岸灘塗有色彩斑讕的貝殼。心靈手巧的藝人就地取材,將石、木、竹、貝等材料加工創作成為身價不凡的壽山石雕、青石雕、木雕、竹刻、貝雕等工藝品,其中以福州壽山石雕、惠安青石雕和福州、莆田的龍眼木雕為代表。 壽山石雕為福建最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它是以福州北郊壽山所產的色彩斑爛絢麗、光澤潤滑的壽山石為原料,根據石料的自然形狀、色澤和紋理,因材施藝,將天然美與藝術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雕刻藝術品。 壽山石雕早在1500年前的南朝即已問世。至宋代,逐漸形成獨立的專業。元、明之際,壽山石印章鈕飾藝術開始聞名於世。清代名手輩出,著名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雕刻的佳作,冠絕一時。近代,雕刻技藝蔚成「東門」及「西門」 等各具風格的流派。西門派雕刻名師林清卿,運用中國畫手法雕刻薄意作品,獨辟蹊徑,精巧絕倫。東門派多利用石材之自然形態雕刻人物,主要藝人有林友琛等。 經歷代藝人的努力,壽山石雕技藝不斷提高,佳作紛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的《九鯉連環卣》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寶庭的《二十八古獸印鈕》、林亨雲的《海底世界》以及石雕名作《求偶雞》、《花果累累》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均為傳世之作。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有圓雕、浮雕、薄意、鏤空和鑲嵌等。優良的質材、精湛的技藝使壽山石雕蜚聲海內外。許多珍品為博物館、珍品館及收藏家所珍藏。 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崗石雕),主要用於建築裝飾,以龍柱、石獅和各種人物浮雕為代表,其特點是雕畫結合,精雕細鏤,形象生動,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產品有浮雕、圓雕、影雕和碑石四大類。 明代以前的青石雕多為圓雕,風格粗獷。明末李周和清代李木生等石雕藝人,在工藝上精雕細琢,造型上追求形態神韻之美,所雕的人物、花鳥、漸趨精巧傳神。當代惠安石雕藝術更臻成熟,作品遍及全國各地,如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紀念塔、井崗山紀念碑、廈門集美鰲園等都有宏偉壯觀的石雕作品。影雕是新發展起來的一種石雕工藝,在古青石板上精心雕琢,不論仿製照片或國畫都維妙維肖。 福建木雕藝術是從民間建築、傢具、佛像雕刻逐步發展起來的。品種有龍眼木雕、黃楊木雕、樟木雕、金木雕、彩木雕等。主要產地有福州、莆田、泉州、閩北等,各地風格有別,佳作有《後羿》、《悟》等。福州龍眼木雕著重仿古,刀法細膩,注重神韻,風格淳樸,造型簡練概括,穩重大方,具有勁健渾厚的藝術特色;莆田黃楊木雕和龍眼木雕則以精緻的透雕見長,風格古樸典雅、刻劃細膩、層次分明,閩南一帶的金木雕流行以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並施以金彩,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泉州的彩木雕,主要以飛禽走獸為題材,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 樹根雕,是近年來承傳木雕、並借鑒其他工藝而演變發展起來的工藝美術新品種,它利用天然喬木或藤本植物之老乾枯根,相形度勢加工成為人物、飛禽走獸、瓜果等陳列品,寓天然野趣,顯物象神韻。 牙雕的主要產地在福州、莆田。福州牙雕源於傳統的龍眼木雕,布局繁而不亂,雕法細膩流暢,氣度穩重大方,風格獨樹一幟,是中國象牙雕刻四大流派(京、穗、滬、榕 )之一。現代牙雕佳作《曹大家》和《走雨》、《回娘家》等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是傳統工藝美術吸取現代藝術表現手法的成功之作。莆田牙雕裝飾性強,技法全面,作品以雕刻古代人物見長,主要代表作有《追擊》和《史湘雲醉卧芍葯叢》等。 福州玉雕別具神韻,圓雕山水花鳥形象逼真、工藝精細,玉雕《水仙花》瀟灑飄逸、神采飛揚,融壽山石雕藝術於玉雕之中,自成一格。 福州角雕以巧工奇鏤聞名,多以蜻蜓、蝦蟹、夏蟬、蘆葦、動植物為題材。佳作有《柳蟬》等,畫面神韻生動,角質透明,柔和淡雅。 竹刻以福州和漳州的為代表,藝人以「留青法」縮刻古名人字畫竹片上,刀法精細、風格雋逸古雅,主要作品有竹刻筆筒、掛聯、花插和鎮紙等。 貝雕的主要產地在平潭、東山、福鼎、霞浦。平潭貝雕因材施藝,並力求形、紋、色的融和;東山貝雕以貝堆盆景為主;福鼎貝雕與漆器結合;霞浦貝雕則以貝貼畫為主,都各具特色。
J. 壽山石雕刻大師林友竹生平間介
林友竹(1904-1952),漢族,乳名竹竹,壽山石雕東門流派傑出傳人,師從鄭仁蛟,專攻圓專雕。
中文屬名
林友竹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日期
1904
逝世日期
1952
性別
男
人物、花卉等無所不精。其作品意境深邃,刀法細膩、生活氣息濃厚。代表作有《紅樓夢》、《走單騎》、《太白醉酒》等。東門流派大師郭功森、郭懋介、林發述、林元康等諸家,均為其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