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學院派雕刻是什麼手法

學院派雕刻是什麼手法

發布時間: 2021-01-29 04:53:08

Ⅰ 關於畫家庫貝爾、米勒、列賓、蘇里柯夫和雕塑家羅丹的介紹

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一1877)是法國寫實主義繪畫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19世紀法國畫壇掀起軒然大波,最受矚目的一件事是1855年世界博覽會。他專心為展覽而作的兩幅大畫《畫室》和《奧爾南的葬禮》被否決,於是他在會場對面搭起展覽棚,博覽會開幕同時舉行對抗性的命名為「寫實主義——庫爾貝繪畫四十幅個展」,並在展覽目錄上發表他的主張:「我研究古人和今人的藝術,我不希望模仿任何一方。像我所見到的那樣,如實地表現出我這個時代的風俗、理想和形貌,——創造活的藝術,這就是我的目的。」這段文字後來就成為法國寫實主義繪畫的宣言。

庫爾貝出身於法國東部奧爾南農村的富裕農場家庭。初在貝桑松學法律,後來利用晚間到美術學校學畫。1839年到巴黎專攻繪畫,並埋頭臨摹研究羅浮宮名畫。庫爾貝創作全盛時期上值1848年2月革命,社會的進步思想活躍,他和同時代文學家福樓拜、左拉一樣,把注意力放在社會生活觀察上,因此畫出《碎石工》、《奧爾南的葬禮》、《篩谷者》、《畫家的畫室》等名作,熱情歌頌勞動者,在法國畫壇上獨樹一幟。尤其是《畫家的畫室》,一個現實的寓意,概括了他七年藝術生活,寬大的室內聚焦法國社會上下中階層各種職業者,他們沒有必然關連,卻有一定寓意,是庫爾貝的重要代表作。

----------------------------------------------------------------------------庫爾貝是19世紀法國寫實主義的開拓者,也是寫實主義繪畫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發表了著名的「寫實主義宣言」,積極主張如實地表現現實,反對因襲模仿。他認為繪畫本質上是一種具體的藝術,只能描繪現實和存在著的事物。庫爾貝的這種主張,不僅對法國寫實主義運動有著重要影響,而且也影響到當時的批判寫實主義文學。庫爾貝創作全盛時期,正值1848年的法國革命,社會進步思想活躍,他觀察社會生活,畫了很多來自現實生活的繪畫作品,如《碎石工》《奧爾南的葬禮》《畫家的畫室》《篩谷者》。他直接面向人民,從他們身上尋找生活的源泉。庫爾貝一生創作一千件繪畫作品,本書精選其代表作二百多幅,並有詳細評傳文字,提供讀者了解庫爾貝寫實名畫的全貌。
----
米勒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里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盧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當他走進盧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米勒在巴黎貧困潦倒,亡妻的打擊和窮困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有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說:「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這使他傷透了心。從此他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熱病,他攜家遷居到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這時他已35歲。在巴比松村他結識了科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在這個窮困閉塞的鄉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裡作畫,他的生活異常困苦,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就自己製造木炭條畫素描。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 。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者》 和《晚禱》 等名作。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反對當時學院派一些人認為高貴的繪畫必須表現高貴人物的錯誤觀念。

列賓是十九世紀後期偉大的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大師。列賓在充分觀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礎上,以其豐富、鮮明的藝術語言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肖像畫,他的畫作如此之多、展示當時俄羅斯社會生活如此廣闊和全面,是任何一個畫家都無法與之比擬的。
1844年,列賓出生在俄羅斯哈爾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鎮。其父是一個屯墾軍軍官。全家人在屯墾地辛勤勞作,童年的列賓親身體會到了生活的貧困和艱難,他也不只一次親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驅趕著由此經過,這些印象成為他日後創作的素材。但列賓的繪畫才能是受到了在畫坊當學陡的表哥的影響。表哥時常給他帶回一些紙張、顏料、畫筆,耳濡目染,列賓逐漸對繪畫著了迷。
1864年他考入彼得堡美術學院,習畫6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了大金質獎章和公費到義大利、法國留學的機會。1876回國並開始了堅持不懈的創作。
俄羅斯一些具有進步民主思想的寫實派畫家和雕刻家組成的「巡迴展覽畫派」主張真實地描繪俄人民的歷史、社會、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俄專制制度。1878年列賓加入該畫派,創作了大量現實主義的繪畫作品。他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其現實主義繪畫傑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畫家的成名之作。畫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長荒蕪的沙灘上,一群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貨船,步履沉重地前進著。列賓在油畫中塑造了11個纖夫,他們的年齡、身材、性格、體力、表情各不相同,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僅是沙俄專制下普通民眾奴役般的生活,更體會到了他們的智慧、善良和力量。這也正是畫家的創新之處,巡迴畫派藝術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當作同情、可憐的對象,而列賓在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人物的神態和姿態來充分體現人民身上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給人以激勵、震撼。19世紀80年代以後,列賓被公認為是批判現實主義的泰斗,成為巡迴展覽畫派的旗幟。
列賓的創作中始終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同時他本人也與進步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知識分子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因此他繪制了許多以反映「革命者不屈斗爭」為題材的優秀作品。描繪流放者突然回家場景時的《意外歸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幅油畫就象是一部小說向人們講述一個革命者被流放後經受了怎樣的痛苦,家人是多麼的悲傷,以及流放者不期至後他和家人是多麼的意外、興奮。這是畫家創作鼎盛時期的一幅作品。畫家的繪畫天賦在該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畫面上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一襲黑衣的老婦人剛從坐著的椅子中站起來,轉向「歸來者」,似乎要撲過去擁抱,又抬不動腳步;桌邊坐著的兩個孩子,稍大的男孩兒欣喜地抬起頭注視著,嘴巴吃驚地半張著,好像要喊出聲來;較小的孩子有些膽怯地把目光從讀著的書本移向「陌生人」;……再看歸來的「流放者」,個子高高的,瘦瘦的,身穿褪色的肥大的大衣,腳上是沉重的沾滿泥土的靴子,他是經歷了長途跋涉才得於與親人相見,他的姿態有些猶豫,甚至有些不自信,似乎在這久違的家中他覺得自己像個外人,但他的神態卻透出堅毅、勇敢。從流放者身上我們感覺到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列賓抓住「流放者跨進門坎的一瞬間,他及每個家庭成員的表情、行為」向人們展示「驚喜、意外」及其它種種復雜的情感。畫家其它革命題材的作品還有《泥濘路上的押送》、《宣傳者的被捕》、《拒絕懺悔》等

蘇里柯夫(1848-1916年)是俄國歷史畫巨匠,他的歷史畫卷是19世紀後期俄羅斯藝術中的光輝一頁。蘇里柯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市的一個哥薩克家庭,在故鄉度過少年時代,他從小就聽長輩講過許多關於自己祖先哥薩克勇敢、尚武和善戰的故事,他對歷史發生了極大的興趣。1868年蘇里柯夫20歲時從西伯利亞乘著雪橇來到彼得堡報考美術學院,直到1870年才考取,師從於契斯恰柯夫學習繪畫。畢業後在彼得堡從事美術創作,39歲時移居莫斯科。1881年參加巡迴展覽畫派。
蘇里柯夫曾赴西歐藝術之邦義大利考察學習,還多次深入到頓河、伏爾加河體驗生活。他對彼得大帝非凡經歷和俄國歷史有濃厚的興趣,這使他最終完成了表現彼得大帝歷史的三部曲。它們是《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女貴族莫洛卓娃》和《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在蘇里柯夫的作品中充滿了民主主義精神和對農奴制度、貴族國家和教會的憎惡。實質上是表現沙俄舊生活方式與之相伴的舊觀念的崩潰。蘇里柯夫對俄國發生的歷史悲劇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所塑造的歷史人物有一種庄嚴而動人的美。蘇里柯夫在自己的歷史畫幅中總設法描繪特有的俄羅斯景色:莫斯科秋天的清晨,大雪覆蓋的隆冬,嚴寒的西伯利亞,藉以表現對祖國自然的深情。他是當時俄國畫壇上對歷史的主題有深刻理解,並用繪畫語言揭示出來的大畫家。他和列賓的藝術成就標志著俄國19世紀繪畫的巔峰。

羅丹 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Ⅱ 羅丹寫過哪些書

《傷鼻抄的男子》(1864年)、《青銅時代》(1876年)、《聖約翰的說教》(1878年 )、《地獄之門》(1880年-1917年)、《亞當》(1880年)、《夏娃》(1881年)、《加萊義民》(1884年-1886年)、《吻》(1886年)、《巴爾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

希望樓主滿意

Ⅲ 羅丹的作品有什麼

奧古斯特·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十四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羅丹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 奧古斯特·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十四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椰(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准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潁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採納哦

Ⅳ 羅丹的雕塑作品有哪些

傷鼻的男人
(The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
1858至1875年間,羅丹創作了包括「傷鼻的人」在內的一些出色的雕刻作品。但是,他得到認可是在1877年,他依據真實人物塑造的名為「青銅時代」的男子裸體雕塑被沙龍所拒絕,被認為是羅丹用活生生的模特石膏制模而翻鑄的,但雕刻家布歇等十分賞識,聯名上書,最後才獲准展出,獲得贊揚。
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是一個依據真實人物塑造的男子裸體雕塑,手法寫實,卻以「青銅時代」為題來象徵人類的啟蒙時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頭,面孔昂起作思索狀。右腿微微起步,整個雕塑充滿了青春活力,意味著人類即將進入智慧的創造期。這本是一個比古典主義更「古」的題材,羅丹卻擺脫了溺古不化的學院派刻板方法,以寫實主義手法塑造了一個真實而有血有肉的形象。
自此羅丹建立了個人工作室,並接受政府定件,題材自定。他便選擇了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獄之門」這一與建築緊密相連的巨大藝術工程,耗去了他後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
地獄之門
「地獄之門」是依據文藝復興時期大詩人但丁「神曲」的「地獄篇」構思而成,其規模之大,難度之深,比起「天堂之門」(佛羅倫薩洗禮堂東門,吉伯爾蒂作)有過之而無不及,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過數百年前的藝術家。這件紀念碑式的藝術品,共塑造186個人,作品的中心主題是通過「地獄篇」中「你們進到這里,便喪失一切希望」的含義,用多結構形式,和象徵性構圖,及真實人物的造型,來綜合表達羅丹的總體構思,表現全人類的各種苦難。結合「地獄之門」完成的「吻」、「思想者」、「亞當」、「夏娃」等獲得普遍的贊揚。
思想者
「思想者」原本是「地獄之門」橫楣上的一個主雕坐像,是那巨大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後來,羅丹又把它製成一件單獨的雕塑,並且成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羅丹用這一形象來象徵偉大詩人——但丁,也象徵他自己,象徵全人類。
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加萊義民」是羅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於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十四世紀中葉英軍入侵法國,加萊城無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條件:讓六個有威望的城民拿著加萊城的鑰匙去英軍處受降並被處死,這些人必須光著頭,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著繩子。為了保全加萊城人民的生命財產,這六個義民光榮地獻出了生命。
十九世紀後葉,為了紀念這六位壯烈犧牲的市民,加萊城政府決定在市中心建立這一紀念群雕。
1886年,羅丹以真實手法創作了這一組歷史人物,賦予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和精神狀態,有堅定者、有絕望者、有聽其自然者。
巴爾扎克(Balzac)
羅丹創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雕像:巴爾扎克、雨果、蕭伯納、莫扎特等,有青銅、大理石、石膏質不等,其中最為著名並引起爭論的是大作家「巴爾扎克」像。當這件雕像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引起了一場是非大波。一邊是某些文人學士及部分觀眾的猛烈抨擊,一邊是羅丹藝術的擁護者的堅決反對。羅丹一氣之下將作品從沙龍帶回家中,放在自己花園里。

Ⅳ 雕像<<思考者>> 的作者是誰

思考者作者是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國雕塑藝術家。他在很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屬表現他的作品,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個偉大的雕刻家。
奧古斯特·羅丹是19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奮工作,敢於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走自己的路,他善於吸收一切優良傳統,對於古希臘雕塑的優美生動及對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梁,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Ⅵ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是如何打破學院派雕塑的呆板和浮誇的

羅丹的時代復,學院派雕塑只善於制粉飾太平,在雕塑上作華麗的裝飾,人物雕塑呆板沒有生氣。羅丹打破了這種令人窒息的藝術氣氛,他重視表現人物的獨特性格,通過形體塑造表現人物的心靈、思想和激情;通過人體的運動表現出人的內在的生命力,他的雕塑表面起伏變化,保留了活躍多變的塑痕,加強了雕塑的戲劇性和文學性。

Ⅶ 羅丹的雕塑有哪些、

傷鼻的男人 (The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 1858至1875年間,羅丹創作了包括「傷鼻的人」在內的一些出色的雕刻作品。但是,他得到認可是在1877年,他依據真實人物塑造的名為「青銅時代」的男子裸體雕塑被沙龍所拒絕,被認為是羅丹用活生生的模特石膏制模而翻鑄的,但雕刻家布歇等十分賞識,聯名上書,最後才獲准展出,獲得贊揚。

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是一個依據真實人物塑造的男子裸體雕塑,手法寫實,卻以「青銅時代」為題來象徵人類的啟蒙時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頭,面孔昂起作思索狀。右腿微微起步,整個雕塑充滿了青春活力,意味著人類即將進入智慧的創造期。這本是一個比古典主義更「古」的題材,羅丹卻擺脫了溺古不化的學院派刻板方法,以寫實主義手法塑造了一個真實而有血有肉的形象。 自此羅丹建立了個人工作室,並接受政府定件,題材自定。他便選擇了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獄之門」這一與建築緊密相連的巨大藝術工程,耗去了他後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

地獄之門 「地獄之門」是依據文藝復興時期大詩人但丁「神曲」的「地獄篇」構思而成,其規模之大,難度之深,比起「天堂之門」(佛羅倫薩洗禮堂東門,吉伯爾蒂作)有過之而無不及,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過數百年前的藝術家。這件紀念碑式的藝術品,共塑造186個人,作品的中心主題是通過「地獄篇」中「你們進到這里,便喪失一切希望」的含義,用多結構形式,和象徵性構圖,及真實人物的造型,來綜合表達羅丹的總體構思,表現全人類的各種苦難。結合「地獄之門」完成的「吻」、「思想者」、「亞當」、「夏娃」等獲得普遍的贊揚。
思想者 「思想者」原本是「地獄之門」橫楣上的一個主雕坐像,是那巨大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後來,羅丹又把它製成一件單獨的雕塑,並且成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羅丹用這一形象來象徵偉大詩人——但丁,也象徵他自己,象徵全人類。
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加萊義民」是羅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於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十四世紀中葉英軍入侵法國,加萊城無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條件:讓六個有威望的城民拿著加萊城的鑰匙去英軍處受降並被處死,這些人必須光著頭,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著繩子。為了保全加萊城人民的生命財產,這六個義民光榮地獻出了生命。 十九世紀後葉,為了紀念這六位壯烈犧牲的市民,加萊城政府決定在市中心建立這一紀念群雕。 1886年,羅丹以真實手法創作了這一組歷史人物,賦予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和精神狀態,有堅定者、有絕望者、有聽其自然者。
巴爾扎克(Balzac) 羅丹創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雕像:巴爾扎克、雨果、蕭伯納、莫扎特等,有青銅、大理石、石膏質不等,其中最為著名並引起爭論的是大作家「巴爾扎克」像。當這件雕像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引起了一場是非大波。一邊是某些文人學士及部分觀眾的猛烈抨擊,一邊是羅丹藝術的擁護者的堅決反對。羅丹一氣之下將作品從沙龍帶回家中,放在自己花園里。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