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像怎麼雕刻的
⑴ 古人用什麼辦法雕刻出來的樂山大佛因為古代沒有電鑽 沒有電器設備
古代修建一座建築物的時候,其實都是有著他們獨特的意義的。畢竟那個時候的技術並不是很先進,所以他們想要修建一座比較好一點的建築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非常大的,讓人不得不慎重。
⑵ 古代佛像有用石英石雕刻的嗎
沒有的,石英石的特點不適合古代工具的雕琢!
⑶ 石窟中的佛像是怎麼雕刻出來的
你二了吧,只要在懸崖前搭台階就行了,見過蓋高樓的嗎?
⑷ 古代大佛是怎麼造出來的
看情況,樂山大佛是直接把山給掏出來的,其他的一般是動用許多人力來一點一點的雕出來的
⑸ 大型石雕佛像是怎麼進行雕刻的
大型石雕像,要搭相應的腳手架,從上至下,逐層雕刻。
⑹ 淺談中國古代佛教雕刻藝術
http://www.fozionline.com/fjwh/fjyds.htm
佛教與雕塑
01.佛教雕塑藝術的源與流
02.中國佛教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
03.融匯東西方文化的石窟藝術
04.鬼斧神工——中國石窟藝術
05.從「梵式」到「漢式」
06.經 幢
07.大日如來與蠻暗之美
08.偶像膜拜——藏密雕塑藝術
09.瑪尼石刻藝術
10.慈憫眾生相 神工巧雕鐫—漫談龍門石窟雕刻藝術(1)
11.慈憫眾生相 神工巧雕鐫—漫談龍門石窟雕刻藝術(2)
12.金銅雙樹像與壇座像
13.金銅水月觀音像
14.關中西部的佛教藝術奇觀
15.絲竹管弦曼舞輕歌——敦煌飛天禮贊
16.天堂人間壁中現——敦煌莫高窟的經變畫
17.釋迦佛祖的經歷——敦煌莫高窟的北朝佛傳故事
18.龜茲古國的神密崖穴
19.沙漠南沿的藝術瑰寶
20.焉耆國的七格星明屋
21.麥積崖的晨曦
http://www.huaxianame.com/News/20051024161850.asp
中國佛教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
⑺ 佛像背部如何的雕刻
近幾年來,金銅佛造像在各大拍賣市場中受到了藏家們的大力追捧,成交價格屢創新高,在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尊《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坐像》竟然以1.2359億港元成功拍出,創下中國佛像藝術品迄今為止世界拍賣的最高紀錄。
由於近年來金銅佛造像升值迅猛,市場上偽造的佛像贗品也應運而生。目前最常見的都是一些粗製濫造的新佛像,這些新佛像散見於各地古玩市場,且售價也很低廉,收藏者一般很容易識別。較難識別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這些佛像製作也較為精緻,有些表面還刻意做過作舊處理,具有較強的欺騙性。真正難以識別的是那種被稱為用「舊佛像改形法」製作的贗品,作偽者將殘破的舊佛像依其殘破的程度改變成另一形狀,或添花紋,或添文字,然後重新進行作舊處理。收藏者一不小心,就會「打眼」。
鑒別金銅佛造像的真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看材質。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他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一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一般都用青銅,也有一些紅銅製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製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標志、坐騎、手印和坐姿。佛像製造時十分嚴謹,造像的標志、坐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范的,只要多加學習,了解各個時期金銅佛像的不同特徵,並細心察看和對照,就可准確地為某件藏品定名,這樣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還是菩薩,而且還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薩;再次是看面相、體型和服飾。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紋特徵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是有許多變化的,比如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說佛像的整體風格是相近的,但面相還是略有區別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一些;最後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資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對收藏者在鑒別佛像真偽時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此外,還可用嗅覺法進行鑒別。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他木質、陶瓷等材質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所熏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於地下。只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別,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發霉或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製品則完全沒有這種味道,即便是有些偽品用煙熏或埋於地下等作舊方式處理,也難免露出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泥土芳香太濃,為行家所識破。
⑻ 怎麼雕刻彌勒佛
第一步就是打胚。彌勒臉部盡量留的大一點,為了體現彌勒的慈眉善目!
打胚,回雕出大致答的彌勒佛造型,然後再進行修光,開臉。
在彌勒的雕刻過程中開臉尤為重要,神韻,寓意集中在開臉上,在形意的刻畫上要盡量體現彌勒的慈悲、忍辱、寬容、樂觀的精神,形體盡量圓潤飽滿。
最後是打磨調整階段為了保持核表面的光滑度和飽滿度,可以按照砂紙的目數分四步打磨!第一遍320砂紙、第二遍800砂紙、第三遍1500砂紙、第四遍2000砂紙!依次類推,慢慢打磨!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日日攜定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曾無了局;經年袒乃腹,看胸懷灑脫,卻是上乘。
⑼ 我國古代有很多佛像的雕刻,為什麼大多數佛像建在石窟里
雖然我們國家古代有很多寺廟,但是只有兩段時間是佛教最興旺的時候。在這段時間里,國家的統治者,喜歡在石窟裡面建造佛像,這就導致了很多佛像出現在石窟裡面,而並不是出現在寺廟裡面。再加上石窟里能夠完整的保存佛像,所以很多建築大師都會選擇在石窟裡面雕刻。
綜上所述,我們國家很多佛像的雕刻,建立在石窟里是非常合理的,這樣既能夠讓人們更好的去參拜佛像,而且還能讓佛像一直保存完整。不僅如此,我們國家的古代人民還建造了幾處比較大的佛像,這幾處佛像雖然歷經幾千年,仍是歷久彌新。
⑽ 怎樣雕塑佛像
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是其基本形式。在同一環境里用一組圓雕或浮雕共同表達一個主題內容的叫組雕。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種相對永久性的藝術,古代許多事物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已盪然無存,歷代的雕塑遺產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人類形象的歷史。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這是由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出現,沖破了由牛頓學說建立的世界觀,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使雕塑藝術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突破三維的、視覺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雕塑的沿革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 緊密相聯,同時又受各個時代宗教 、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如法國舊石器時代的圓雕裸女和牝馬、野豬等浮雕,中國陝西何家灣和遼寧凌源、建平等地發現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頭像等,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和對動物的崇拜以及認識人本身、認識世界的過程。秦始皇陵兵馬俑再現了2000多年前的帝國大軍的威勢。雕塑是時代、思想、感情、審美觀念的結晶,是社會發展形象化的記錄。
大理石
大理石屬於石灰岩,是在長期的地質變化中形成的。大理石是由於產於雲南省大理而得名。它包括大理岩、白雲質大理岩、蛇紋石大理岩、結晶灰岩及白雲等。大理石的質感柔和美觀莊重,格調高雅,是裝飾豪華建築的理想材料,也是藝術雕刻的傳統材料。但由於大理石瑕疵太多,因此適合作為小面 積的雕塑裝飾。大理石沒有花崗岩那麼堅硬,因此容易摩擦損壞,不太適合在室外展放。
砂岩
砂岩由碎屑和填隙物組成,碎屑成分以石英為主,其次是長石、岩屑、白雲母、綠泥石、重礦物等。砂岩作為雕塑材質必須有化學物質為媒介,因此,其結實程度沒有花崗岩和大理石好,且顏色均勻程度也較前兩者差些。
鍛銅
鍛銅浮雕藝術是一門傳統藝術,早在中國古代和中世紀的古羅馬帝國,鍛銅工術便已十分盛行。21世紀的到來,新技術、新工藝的更新發展,為現代鍛銅藝術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台和發展空間。在現代設計潮流的影響下,鍛銅藝術具有了現代視覺藝術的形式特點。由於銅容易被氧化,因此,室內展放要多於室外 。鍛銅由於比較輕盈,適合作為浮雕的原材料。
鑄銅
鑄銅的歷史非常悠久,且技術成熟。鑄銅的工藝要比鍛銅復雜,藝術創作的復原性好,因此適合成為精細作品的材料,很受藝術家的喜愛,尤其人物雕塑最為常見。但其容易氧化,所以要多注意保養。
不銹鋼
不銹耐酸鋼簡稱不銹鋼,它是由不銹鋼和耐酸鋼兩大部分組成的,簡言之,能抵抗大氣腐蝕的鋼叫不銹鋼,而能抵抗化學介質腐蝕的鋼叫耐酸鋼。由於不銹鋼有諸多的優越性,因此,很多的城市雕塑都是以它為材料。不銹鋼要求雕塑本身簡潔大方,形體感明顯,且光影效果強烈,顏色的選擇性最大。
玻璃鋼
以玻璃纖維或其製品作增強材料的增強塑料,稱謂為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或稱謂玻璃鋼。由於所使用的樹脂品種不同,因此有聚酯玻璃鋼、環氧玻璃鋼、酚醛玻璃鋼之稱。 玻璃具有硬而易碎,具有很好的透明性以及耐高溫、耐腐蝕等性能;因此,用途廣泛,玻璃鋼作為雕塑材料,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一般作為樣稿,在室內多做為仿銅的效果。
泥塑
泥塑的製作方法大致分二種:一種是近代從西歐傳入的雕塑的製作方法;另一種採用我國傳統泥塑製作方法。 從西歐傳入雕塑的製作方法是:先要有一個雕塑鐵架子,架子根據塑像的姿態、形體的比例大小,而決定內部骨架的形狀;在骨架四周紮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將泥巴相聯成為一個整體,不至於塌落,便於塑造。架子做好後,根據預先做好的泥巴構圖進行放大塑造。圓雕是立體的,要有一個整體觀念。先把四面八方的泥堆好,由簡而繁,逐步深入。第一步要注意每個角度的整體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體結構是否准確,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是否統一和諧。第三步著重形象的細致刻畫,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氣候影響易裂變形,難以永久保存,故泥塑完成後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為一件作品。現在我們接觸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噴上各種顏色,使它產生青銅、木材、石頭等等的質感。關於翻石膏,有一套復雜的技術,這里就不介紹了。 我國傳統的泥塑製作方法則不同。在我國的寺廟里,許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輝煌,如果打碎一看,原來是一堆木材、泥團、棉花、斷麻、沙子、稻草、麥秸、葦秸、谷糠、元釘等等東西。它的製作程序大體是這樣的:第一步,根據神佛的題材、大小、動態、先搭好木製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麥秸以增大體積,再用谷殼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壓緊、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樣子再加細泥(細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態充分刻畫出來;第三步,等泥塑全乾透後產生大小許多裂縫,再加以修補;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後,把表面打磨光潔,然後用膠水裱上一層棉紙,並加以壓磨,使表面一層更平正、細致、堅固,再塗上一層白粉(白粉加膠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體上,根據人物的需要上各種顏色,待全部顏色上好後,再塗上一層油,以保護彩色的鮮艷,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木雕
我國木雕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殷、周就已流行。到了戰國時代,木雕的製作頗為盛行。由於木質材料易於腐朽和焚燒,所以木雕傳世不多。木雕用的材料因地制宜,一般有黃楊木、紅木、金木、白果木、龍眼木、樟木等等。 我國傳統的木雕製作方法:(一)因材料進行設計,充分發揮木頭的自然形態和特點。(二)一般先要畫出構圖或做出泥塑的稿子,即便有經驗的藝人也要細心研究和推敲,打好一個成熟的腹稿。(三)先打粗坯,如雕人物要初步雕出人物的動態、比例、形體以及空間體積等,把基本形態刻畫出來。(四)利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鑿子,用由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由簡而繁、逐步深入的方法,雕出形態生動、性格鮮明的形象。還有大型木雕,現在採用新的工藝: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再以石膏像(模特兒)作依據,採用「點形儀」工具,在木材的前後上下四周找出點子(形體的部位)。用這樣的方法雕刻出來的作品,形象正確不走樣,效果很好。 木雕的分類 木雕種類紛繁復雜,按地域歸納起來有六大種類:
工藝品馬
1、中原木雕
工藝品牛
2、樂清黃楊木雕 3、福建龍眼木雕 4、廣東金漆木雕 5、浙江東陽木雕 6、雲南劍川木雕 如今這六大流派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形成各自獨特的工藝風格,享譽全國。中原木雕的情形同其他工藝美術產業一樣,伴隨著政治中心的遷徙,在遷徙中不斷傳播。東陽木雕涎生於宋代的浙江東陽,擅長雕刻,圖案優美、結構精巧。清代乾隆年間,被稱之「雕花之鄉東陽地區,竟有127多名工藝師被召進京城,修繕宮殿;樂清黃楊木雕從清代中期起就成為民間木雕工藝品之一,以雕制小型黃楊木雕人物陳列品而聞名中外;明初有長樂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樹根進行雕刻,是福建龍眼木雕特有的傳統工藝,被世人所重視;廣東金漆木雕起源於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貼金,金碧輝煌,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