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子是什麼岩石雕刻成的
⑴ 石獅子一般都是用什麼石材雕刻而成的
有專門的石材雕刻機,你那是多大的石獅子,按需求購買就可以。
⑵ 中國在古代並沒有獅子,為何古人能雕刻出石獅子是根據什麼來雕刻的
在中國古代是有獅子的。根據記載,獅子這種稱呼首次在中國被用上,應該是在漢朝。就是在漢章帝時期,漢朝當時十分的強大,所以各國都需要向漢朝進貢,大月氏就派使者送來了獅子。
因獅子的長相和佛教給予的特殊意義,也因真實的獅子基本上得不到,所以古代更多的王公和王侯都會在府門前放石獅,藉此展示他們的高貴身份並且希望能讓家宅安寧。
⑶ 石頭獅子
石獅子就是用石頭雕刻出來的獅子,是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在中國的宮殿,寺廟,佛塔,橋梁,府邸,園林,陵墓,以及印鈕上都會看到它。但是更多的時候,「石獅」是專門指放在大門左右兩側的一對獅子。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這些石獅子陪伴著滄桑巨變,目睹著朝代的興衰更替,已成為中國古建築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裝飾物。但是中國古代沒有野生的獅子,那麼這些石獅子雕刻藝術起源於何地、何時?又如何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的藝術的一部分的呢?
獅子的故鄉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不過獅子的形象卻早為我們祖先熟知:從宋清兩代搜集的周代銅器的精繪印本中,已有獅子的立體形象。據說獅子是從西域傳來的。相傳東漢年間,獅子被作為禮物送給中國的皇帝。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被佛教推崇的獅子在人們心目中成了高貴尊嚴的靈獸,中國很快從印度等地學到了石獅子的雕刻藝術,並且出現陳列墓前的現象。如四川雅安縣高頤墓前的石獅子,就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獅子,是東漢時期的遺物。所以獅子在中國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出現的,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到唐代時,石獅子雕刻藝術達到了頂峰。由於採用傳神的創作方法,石獅子完全中國化了。中國的雕刻藝術大師將石獅子雕刻得異常壯麗,而且逼真:頭披捲毛,張嘴揚頸,四爪強勁有力,神態盛氣凌人……
明代後,石獅子雕刻藝術不僅比唐代更高,而且人們生活中使用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宮殿、府第、陵寢、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獅子守門;在門楣檐角、石欄桿等建築上也雕上石獅作為裝飾。如聞名中外的盧溝橋,其兩邊140個柱頭上,都雕刻著玲瓏活潑的石獅子。姿態多樣,神情豐富,大小不一,雕刻得活靈活現。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揚州畫舫錄》中規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綉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綉珠、出鑿崽子。」石獅子通常以須彌座為基座,基座上有錦鋪。獅子的造型各異,在中國又經過了美化修飾,基本的形態都是滿頭卷發,威武雄壯。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
看門的石獅子的擺放是有規矩的。一般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放在門口左側的雄獅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綉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方一個綉球;門口右側雌獅則雕成左前爪撫摸幼獅或者兩前爪之間卧一幼獅。
比較有名的獅子包括天安門前的獅子,中山公園社稷壇門外的獅子,北京大學門前的獅子,滄州鐵獅和盧溝橋望柱上的四百多隻獅子,俗話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北京天安門金水橋前後,各有一對點綴性的大石獅子,左雄右雌,雕刻得極為精美。右側石獅子的腹部有一塊傷痕。關於這道傷痕有兩個傳說:一是說,明代時的將領李國禎被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追擊,躲藏在石獅子的後面,李自成發現了,舉劍狠狠刺去,結果使石獅子受到誤傷;另一說,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石獅子被侵略軍所破壞。
除了石獅子,獅子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大家熟知的獅子舞,即「舞獅」最遲在唐代已風靡各地,至今不衰。
獅子在民間有辟邪的作用,常用來守門。獅子又是獸中之王,有顯示尊貴和威嚴的作用,按照傳統習俗,成對的獅子是左雄右雌,還可以從獅子所踩之物來辨別,蹄下為球,象徵統一寰宇和無上權利,必為雄獅。蹄下踩著幼獅,象徵子孫綿延,是雌獅。如果獅子所蹲之石刻著鳳凰和牡丹,鳥中之王,花中之王,就稱「三王之獅」。還有南獅北獅之分,北獅威嚴雄壯,南獅活潑有趣。
⑷ 請教中國古代石獅子的起源
獅子在中國倍受歡迎,被視為吉祥物。在中國古代,不僅官衙廟堂、豪門巨宅大門前,時常可見到一對用以鎮宅護衛的石獅子,而且還有大型的舞獅表演,白居易的《西涼伎》詩中描述舞獅時說:「西涼伎, 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 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 鼓舞跳粱前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 安西都護進來時。」與現代所見的舞獅情景頗有幾分相似。另有唐初虞世南在《獅子賦》中,把獅子稱為「絕域之神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稱「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在現代中國的眾多園林名勝中,也可見到各種造型的石獅子。如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這些石獅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現,窮極工妙,最小的獅子僅有幾厘米。北京天安門前金水河畔也有兩對威風凜凜的大石獅子。
獅子是產自哪裡?用石獅子把大門的習俗起源於何時?有何作用呢?
據楊憲益先生的《譯余偶拾·民間保存的唐〈西涼伎〉》記載:「我國民間季節風俗里的舞假獅子,我們要記得,是由印度傳過來的。印度今日民間賽會里還有舞獅子。我國本沒有獅子,關於獅子的一切知識原來都是由印度來的。就連獅子的名稱原來也是譯音。錫蘭島原來梵名為僧伽羅(simhala),意為獅子國,大食人又名其島為sielediba或sirandib。中文的『獅子』恐怕不是根據梵文,而是根據大食人讀音轉譯的,這是因為古代南海的大食人為中印文化間的媒介之故。」另據古代文獻,司馬彪《續漢書》中說:「條支國出獅子、犀牛。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國遣使獻獅子。」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中說:「永橋南道東有白象、獅子二坊……獅子者,波斯國胡王所獻也,為逆賊萬俟丑奴所獲,留於寇中。永安末(530),丑奴破,始達京師。」李肇《唐國史補》中說:「開元末(約741),西國獻獅子。至長安西道中,系於驛樹,樹近井,獅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頃風雷大至,果有龍出井而去。」《後漢書·西域傳》:「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是說遠在西亞的安息國(相當於今伊朗)派使臣給當時的漢章帝劉桓送來罕見的禮品:獅子和符拔(一種形麟而無角的動物)。由此可見,中國不產獅子,獅子的原產地不在中國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如果中國產獅子,就不必勞他國遠途運來,而且,「物以稀為貴」,如果中國產獅子的話,獅子在中國的地位也不會如此之高。
那麼石獅子又是何時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的呢?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據程張先生著《元代石獅趣談》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製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後來相沿成習。另有一篇刻錄元代地方風俗的文章——《析津志輯佚·風俗》記載:「都中顯宦碩稅之家,解庫門首,多以生鐵鑄獅子,左右門外連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頓。」這里說的是石獅子出現的最早時間和記錄。
將石獅子擺在大門口到底有何寓意呢?民間流傳的說法是這樣的:
(一)避邪納吉。獅子最早用來鎮守陵墓,在古人心中被視為驅魔避邪的瑞獸。因此,在鄉間路口,有時人們會設立石獅子與「石敢當」,希望它們能夠鎮宅、避邪、保護村寨的平安等;
(二)預卜災害。在傳說中,獅子有預卜災害的靈力。如果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石獅子的眼睛就會變成紅色或流血,人們根據此徵兆,便可採取應急避難;
(三)彰顯權貴。宮殿、王府、衙署、宅邸等處的守門石獅,常常氣宇軒昂、威震八方,顯示出主人的權勢和尊貴;
(四)藝術裝飾。石獅的造型多變,工藝精美,是出色的藝術品。石獅子不僅是古代建築物不可缺少的裝飾品,也是現代園林名勝中常用的裝飾品。
西涼伎-刺封疆之臣也
西涼伎, 假面胡人假獅子。
刻木為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貼齒。
奮迅毛衣擺雙耳, 如從流沙來萬里。
紫髯深目兩胡兒, 鼓舞跳粱前致辭。
應似涼州未陷日, 安西都護進來時。
須臾雲得新消息, 安西路絕歸不得。
泣向獅子涕雙垂, 涼州陷沒知不知?
獅子回頭向西望, 哀吼一聲觀者悲。
貞元邊將愛此曲, 醉坐笑看看不足。
享賓犒士宴三軍, 獅子胡兒長在目。
有一征夫年七十, 見弄涼州低面泣。
泣罷斂手白將軍, 主憂臣辱昔所聞。
自從天寶兵戈起, 犬戎日夜吞西鄙。
涼州陷來四十年, 河隴侵將七千里。
平時安西萬里疆, 今日邊防在鳳翔。
緣邊空屯十萬卒, 飽食溫衣閑過日。
遺民腸斷在涼州, 將卒相看無意收。
天子每思長痛惜, 將軍欲說合慚羞。
奈何仍看西涼伎, 取笑資歡無所愧!
縱無智力未能收, 忍取西涼弄為戲?
⑸ 古時候各個朝代的石獅子有什麼特徵
石獅子就是用石頭雕刻出來的獅子,是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
相傳東漢年間,獅子被作為禮物送給中國的皇帝。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被佛教推崇的獅子在人們心目中成了高貴尊嚴的靈獸,中國很快從印度等地學到了石獅子的雕刻藝術,並且出現陳列墓前的現象。
到唐代時,石獅子雕刻藝術達到了頂峰。由於採用傳神的創作方法,石獅子完全中國化了。中國的雕刻藝術大師將石獅子雕刻得異常壯麗,而且逼真:頭披捲毛,張嘴揚頸,四爪強勁有力,神態盛氣凌人。
明代後,石獅子雕刻藝術不僅比唐代更高,而且人們生活中使用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宮殿、府第、陵寢、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獅子守門;在門楣檐角、石欄桿等建築上也雕上石獅作為裝飾。如聞名中外的盧溝橋,其兩邊140個柱頭上,都雕刻著玲瓏活潑的石獅子。姿態多樣,神情豐富,大小不一,雕刻得活靈活現。
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石獅子通常以須彌座為基座,基座上有錦鋪。
獅子的造型各異,在中國又經過了美化修飾,基本的形態都是滿頭卷發,威武雄壯。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
⑹ 石獅子的材質
石獅子的材質通常是使用以下兩種材質做的:
1、漢白玉:顏色潔白回的細粒大理岩,質答堅硬,是上等的建築和雕刻材料。基本上它並不溶於水。它可存在於以下形態:霰石、方解石、白堊、石灰岩、大理石、石灰華。可於岩石內找到。動物背殼和蝸牛殼的主要成份。同時,它還是重要的建築材料。漢白玉質地堅硬潔白。
2、青石又名石灰石,石灰吟中「千錘百鑿出深山」說的就是青石。而且耐臟。
不過,石獅子不是隨便放的,有官印的地方才可以放石獅子,你家是官宦人家無所謂,有錢無權不要放石獅子。所以,具體你適合擺放什麼風水物,最好還是結合你的八字五行情況定適合的風水物擺放為好。這建議到無相銅爐官網一對一定無相吉祥物擺放即可。
⑺ 門口的石獅子一般是用什麼石頭雕刻而成的
漢白玉
⑻ 各個朝代的石獅子有什麼特徵
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而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清朝的《揚州畫舫錄》中規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綉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綉珠、出鑿崽子。」
石獅不僅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總體上,北方的石獅子外觀大氣,雕琢質朴;南方的石獅更為靈氣,造型活潑,雕飾繁多,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爬上獅背,活潑可愛。
據說在唐朝的時候,長安城以」坊「作為住宅區的單位。將一座城邑劃分為若干區,通稱為坊,城內為坊,郊外為村。坊與坊之間有圍牆和坊門。為了固定坊門防風抗震,坊柱由一對大石塊夾住。但是光禿禿的石塊顯得太單調了,工匠們便在上面雕刻獅子、麒麟等祥瑞的圖像。
宋元以後,坊被取消了,但是這種風俗卻流傳了下來。大戶人家為了顯得自身的豪門氣勢,便在入門處按照坊門的樣式修建門樓,門樓前的夾柱石逐漸演化成了蹲守的石獅子。
(8)石獅子是什麼岩石雕刻成的擴展閱讀
獅子形象始於漢朝,獅子不是中國所有的物種,據說獅子是從西域傳過來的。相傳東漢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中國的皇帝。後來獅子隨著佛教的傳入,而成為一種賦予了神力的靈獸。
石獅子作為一種建築的裝飾,大多用於宮殿、廟觀、衙署(古代的政府機關)以及高級官員、貴族和富商的住宅門口。而在現代,一般石獅子則多放在一些商店的門口。
石獅子種類
1、北京獅:是指北京故宮的石獅。北京獅的造型一般尊嚴又大氣,是皇權的象徵。北京獅是皇家守衛門戶確保皇宮安寧的瑞獸,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體態壯碩雄健、威錳無比、氣勢非常。統治者認為獅子不但可以避邪,還可帶來祥瑞之氣。
2、獻錢獅:是因石獅造型前一般常飾一串古錢而得名,它是南方石獅當中的一種造型。獻錢獅寓有招財進寶之意,造型可愛乖巧,富有靈性。它是民間最為常見的一種石獅造型之一,常擺放於寺廟或是祠堂門前。獻錢獅一般也為雌雄一對,雄獅常飾於大串的銅錢,寓意招財進寶。
3、網球獅:又常叫做戲球獅,它也是南方最為常見的一種石獅造型。網球獅的造型是從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雙獅戲球圖演變而來的。相傳獅為百獸之王,是權力與威嚴的象徵。佛教經典,對獅子非常推崇。網球獅的造型一般也是雌雄一對,但是雌雄獅子都是滾玩著一個大的綉球。
4、潮汕獅:是流傳於廣東潮汕地區的一種石獅工藝造型,潮汕獅像獅子,又不像獅子,是一種經過誇張美化了的藝術形象。潮汕獅獅頭高昂、鼻大嘴闊、雙目圓瞪,頭和腳遍布捲毛,身披鬃毛道道,既符合獅子的生態,又同整體的誇張相協調。
5、港幣獅:是舶來之物,隨著西方銀行的傳入,最早出現在香港銀行的門前,所以因此而得名。這類石獅比較寫實,造型和真實的獅子造型差不多。它們一般是雄雌一對,或站或立於銀行大門兩側,一般雄獅子嘴巴張開,寓意招財進寶。而雌獅子著閉著嘴巴,寓意守財之意。
⑼ 一些門口擺放的石獅子一般是用什麼石頭雕刻而成的
看你的要求了,天然大理石,漢白玉,雪花白、青石、晚霞紅、秀石、瑪莎、花崗岩等都可以做,價格也是各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