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李漁雕刻竹石代表什麼思想

李漁雕刻竹石代表什麼思想

發布時間: 2021-02-04 21:45:31

① 竹石這首詩表達了什麼

竹石
清 ·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一首贊美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
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著色不多,卻青翠欲滴,並全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徵,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紮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後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總體描寫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

② 竹石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白話譯文: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竹石》是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原文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2)李漁雕刻竹石代表什麼思想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贊美岩竹的堅勁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鬆」,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山岩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

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於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紮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

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在這首詩里,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徵,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一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迴向天開。

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於它深深紮根於岩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

什麼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岩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

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但詩人追求的並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一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岩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

③ 竹石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你指的是鄭燮的《竹石的話……

【賞析一】 竹石 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岩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斗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賞析二】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佳。既是贊美了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豐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岩竹一樣剛強勇敢。 【賞析三】 這首詩原來是一幅畫的題詩,後來漸漸流傳開來。「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講的是翠綠的竹子牢牢地生長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須深深地扎在破損的岩石縫隙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講的是長在岩石縫隙里的竹子,經受了千百次的磨難,依然堅韌不拔,任憑你從四面八方刮來陣陣狂風。 詩人用「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鬆」,還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進去。詩人借竹子的這種精神,抒發了他不畏磨難,堅韌不拔的樂觀人生態度。我也要學習竹子的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 【賞析四】 這是一首是在竹石圖上的題畫詩,作者詠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對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寫,而是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實寫竹子,贊頌的卻是人。詩人屹立的青山,堅硬的岩石為背景而基礎,說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萬擊」。「堅勁」則正是這個歷經風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徵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說,詩歌通過歌詠竹石,塑造了一個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強者的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 【賞析五】 這首詩表面純為寫景,但絕不是對自然景物的白描。這個畫面有鮮明的象徵意義,破岩惡風,壓制摧殘著竹枝的生長,讓人聯想到封建王朝的殘酷統治,這正是當時腐朽黑暗社會環境的象徵和寫照。竹枝「咬」住青山,紮根岩石,挺立風中,雖經千磨萬擊,不管是在炎夏還是在殘冬,仍然節節向上,傲然屹立;一個「咬」字使讀者感到多少頑強的力量,這不正是作者那種不屈不撓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嗎?破岩惡風是兇殘的,但在惡勢力的催殘中,竹枝不僅沒有屈服,反而更加堅勁挺拔。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慮,反倒磨練出堅韌的特質;人面對貧窮亦不足恥,反而正好磨礪自己的品格。從這強烈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對惡勢力的強烈憎惡,更能體會到作者對竹所象徵的那種剛強人格的崇高贊美。 詩人高度的技巧還體現在語言具有人格化的特徵, 「咬定」、「不放鬆」等擬人手法的運用,再有對竹枝形態描繪上。「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里的竹,分明是堅韌頑強的鬥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讀者感到親切、真實,不僅為詩中的自然美陶醉,更為其性格美所感染。千磨萬擊指經受各種磨難,東西南北風指來自各方面的打擊和壓力,惡勢力無處不有,准確地概括了那個黑暗時代的特徵。一個「咬」字,表現出了倔強和堅韌的性格,還顯示出了無窮的韻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開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絕。「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個「任」字,多麼生動、准確地寫出了傲竹凜風而立,斗惡不止的英雄氣概! 全詩短短四句,無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卻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寫根堅,第二句寫石基,第三句寫磨難,第四句寫骨氣;句句推進,前後照應,作者描繪了一幅堅韌、剛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寫竹,實際寫人,不管經受多少打擊,承受多少壓力,多少磨難,依然心志堅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表達了作者剛烈、堅忍不拔的品格。

④ 《竹石》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竹石》作者介紹: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竹石》寫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竹詩。詩人所贊頌的並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

(4)李漁雕刻竹石代表什麼思想擴展閱讀

1、《竹石》原文

《竹石》——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2、《竹石》譯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縫中。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

3、《竹石》鑒賞

《竹石》是一首贊美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

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著色不多,卻青翠欲滴,兵權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

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⑤ 鄭燮的竹石意思,中心思想簡析

竹石
【作者】鄭燮 【朝代】清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一首贊美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
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著色不多,卻青翠欲滴,並全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徵,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紮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後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總體描寫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

⑥ 鄭板為什麼喜歡畫蘭竹石它向證著人的什麼性格

畫竹 自謂畫竹多於紙窗粉壁見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題道:「吾之竹清俗雅脫乎,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寫竹,更將款題於竹石間,以竹之「介於否,堅多節」來表達自我孤高的情操。 工楷隸 綜合草隸篆楷四體,再加入蘭竹筆意,寫來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稱「六分半書」,他以黃山谷筆致增強作畫的氣勢,以「亂石鋪街、浪里插篙」形容其書法的變化與立論的依據。 擅畫蘭竹石 體貌書朗,風格勁峭,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蔣士銓題畫蘭詩中說:「板橋作畫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是姿致。」這段話,將「書」與「畫」在他作品中的關系真是說得透剔極了。 書畫特色 獨創寫意,著意趣味。他自謂應有「真氣、真趣、真意」 詩文特性 (1)去陳舊套語。 (2)白話代替古典。 (3)暗喻民族志節。 鄭燮(板橋)有二首詠竹的詩,其一為「題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既點出竹之「處境」,更直接說出竹的貞定,經得起各種磨難考驗,儼然是個頂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另一首為「題畫竹」: 「畫竹插天蓋地來,翻風覆雨筆頭載;我今不肯從人法,寫出龍須鳳尾來。」前二句寫畫竹的氣勢,後二句則雙寫人與竹的「擇善固執」及不從俗流、不為俗物的個性。 《鄭燮六十自壽》: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 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 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繪畫藝術 封建社會中,士大夫自以為清高、堅貞、虛心,往往在畫圖中、題畫詩中表露其意,但由於歷史的、社會的多方面因素,這些士大夫對人生的挫折、社會的不公往往多採取遠離生活,逃避現實,隱遁山林,寄情於自然丘壑的態度,作品大都是以閑情寄興、自娛娛人的為多,即使有感而發的詩題也是泛泛而 郵票上的鄭板橋繪畫作品談,有它的局限性。 而清代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的題畫詩卻有所不同,他已擺脫傳統單純的以詩就畫或以畫就詩的窠臼,他每畫必題以詩,有題必佳,達到「畫狀畫之像」「詩發難畫之意」,詩畫映照,無限拓展畫面的廣度,鄭板橋的題畫詩是關注現實生活的,有著深刻的思想內容,他以如槍似劍的文字,針砭時弊,正如他在《蘭竹石圖》中雲:「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固不在尋常蹊徑中也。」 鄭板橋出身於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五十歲起先後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得志加澤於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對連年災荒的平民百姓採取了「開倉賑鄭板橋書畫作品(40張)貸」「捐廉代輸」等舉措,這引起了貪官污吏、惡豪劣紳的不滿,被貶官。之後,他靠賣畫維持生活。鄭板橋的一生,經歷了坎坷,飽嘗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態炎涼,他敢於把這一切都糅進他的作品中。品析鄭板橋不同時期所畫的蘭竹圖上的題畫詩,我們可以透過有限畫幅的形象聯想到鄭板橋的人生經歷,聯想到清代社會的種種腐敗現象,使單幅畫面猶如文學作品、影視片一樣,敘說著許多許多…… 當他任山東濰縣知縣,曾作過一幅畫《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畫中題畫詩雲:「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畫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現」,這詩題,不再是無感而發的詩題,透過畫和詩,使人們聯想到了板橋的人品,他身為知縣,從衙齋蕭蕭的竹聲,聯想到百姓困苦疾聲,說明他心中裝著百姓,情感鏈系在百姓身上。這時畫中的竹葉有了形象的擴展,鄭板橋開倉賑貸,救濟災民的場景一幕幕地浮現在人們腦海里,「凝固的瞬間」在觀眾的腦海里變成了無限延續的故事,好似極富感染力的小說、影片那樣,扣人心弦,發人深思。寥寥幾筆竹葉,簡練幾句詩題,讓人倍感作品中蘊藏著的深刻的思想、濃濃的情意。再有幾幅是鄭板橋被貶官後離開濰縣,三頭毛驢一車書,兩袖清風而去,臨行前後作的畫,其一畫竹圖題雲:「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竹漁竿」,借竹抒發了他棄官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靜心態,其二《竹石圖》中題詩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畫幅上三兩枝瘦勁的竹子,從石縫中挺然後立,堅韌不拔,遇風不倒,鄭板橋借竹抒發了自己灑脫、豁達的胸臆,表達了勇敢面對現實,絕不屈服於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時,「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類似的還有,如《墨竹圖》題雲:「宦海歸來兩鬢星,春風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種揚州竹,依舊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圖題雲:「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園里長精神,清香一片蕭蕭竹,裡面階層終絕塵。」這幾幅墨竹圖,都是借竹子抒發他遭貶官後,越發灑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感。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鄭板橋所畫竹子和題畫詩,大多是借竹緣情,托物言志,抒發了「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情懷,表現出「立根原在亂岩中,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勁,表達出「寫取一枝清瘦竹,烏紗擲去不為官」的氣節和氣概,凡竹子的高風亮節,堅貞正直,高雅豪邁等氣韻,都被他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鄭板橋作品不同於傳統花鳥畫之處,不同於前人之處。傳統的蘭竹大多數表現為欣賞性的、娛樂性的主題,畫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與美、繪畫技能的高與低、筆墨運用的嫻熟與雅俗,而到了鄭板橋的筆下,除了達到這些技能技巧外,題畫詩還賦予這題材新的思想內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鳥畫亦能產生思想性、抒情性,給人以深刻的感受,讓人看了以後,回味無窮,思緒萬千…… 鄭板橋畫竹獨特,畫石亦如此。自然界再無情的石頭在他筆下也活了,如《柱石圖》中的石頭,這也是前人畫中常用題材,但很少把它作為主體形象來表現的。而鄭板橋在畫幅中央別具一格地畫了一塊孤立的峰石,卻有直沖雲霄的氣概,四周皆空沒有背景。畫上四句七言詩:「誰與荒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雲霄,鄭板橋作品(39張)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詩點破了畫題,一下子將石頭與人品結合到一塊兒,可謂「畫不足而題足之,畫無聲而詩聲之。詩畫互相為用,開後人無數法門。」板橋借挺然堅勁的石頭,贊美陶淵明。板橋贊美他剛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時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樣遭遇及氣度的意思。畫中的石頭代表了人物形象,蘊藏著剛直不阿、氣宇軒昂的品質,使人感到,此處畫石頭比畫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義。 鄭板橋還有很多以蘭花為主題的畫,也表現了一些新的內容,借題畫詩發揮,寓意對各種各樣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蘭花特徵,透溢出做人勝不驕、敗不餒,持平常心態的胸臆,題畫詩雲:「蘭花與竹本相關,總在青山綠水間,霜雪不凋春不艷,笑人紅紫作客頑。」由蘭花讓人產生聯想,做人要像蘭花一樣幽靜、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爭艷。咫尺畫幅,拓展無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叢叢蘭花,夾著一些荊棘的自然現象,抒君子能寬容小人之大度的氣質。《荊棘叢蘭石圖》題畫詩雲:「不容荊棘不成蘭,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魚龍都混雜,方知佛法浩漫漫。」 另一幅《荊棘叢蘭石圖》題雲:「滿幅皆君子,其後以荊棘終之何也?蓋君子能容納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蘭,其花更碩茂矣。」板橋匠心獨運,蘭花中穿插幾枝荊棘,畫蘭花與荊棘共存,表達了遇有小人,虛懷若谷、和睦共處,「歷經磨練,方成英雄」的寬宏大量之胸懷,讀畫者亦受益匪淺。越讀越感簡單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樂趣無窮。縱觀鄭板橋筆下所畫的蘭竹石,細品題畫詩,我們不難看出,他喜畫蘭竹石的緣由,正如他所雲:「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而「為四美也」。「有蘭有竹有石,有節有香有骨」。在他眼中,蘭竹石,能代表人堅貞不屈,正直無私,堅韌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潔等品格,因而其題畫詩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遠。 鄭板橋最著名就是《墨竹圖題詩》了: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市,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首詩寫他在任上時山東受災,飢民無數。鄭板橋整日為災民奔波,白天勞頓,晚上思緒萬千,夜不能寐。聽著冷雨敲窗,風吹疏竹,發出蕭蕭之聲,他立即聯想到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於是起身展紙作畫,成就此篇,送與上級使其了解民間疾苦。他又上書請示放賑,打開官倉,救濟百姓。災情嚴重,情況緊急,他來不及等上級批復,毅然決定開倉放糧,同時動員官人煮粥賑災,因此得罪了上級,被罷官。 上述種種,都是鄭板橋借蘭竹石與現實生活中的各類現象發生緊密聯系,有感而發的創作畫,也正是將「文人畫」,「脫離現實,逃避現實」,引向「關心現實,注意現實」做出的貢獻。題畫詩,使比較單純的花鳥畫,有了豐富的社會內容,產生深刻的思想性、抒情性,拉近了與讀畫者的距離,彷彿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面對面的對話,使「凝固的瞬間」不斷延續著,加強了藝術感染力。 題畫詩在他筆下,除了在內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還更具有藝術性、趣味性。題畫詩能充分體現「書畫同源」 「用筆同法」的藝術趣味,而傳統畫家的題款跋文,大多題於畫的空白處,與畫面起平衡作用,但「揚州八怪」的題款已脫傳統國畫以及「文人畫」題款、題詩的窠臼,特別是鄭板橋將書法與畫糅合在一起,還成了共同表現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關系不分割。如《蘭石圖》,鄭板橋別具匠心地將詩句用書法的形式,真草隸篆融為一體,大大小小,東倒西歪,猶如「亂石鋪街」地題於石壁上,代替了畫石所需的皴法,產生了節奏美、韻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現了石頭的立體感、肌理美,比單純用皴法表現立體感更具有意趣。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現方法,既深刻揭示蘭花特徵,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書法藝術替代皴法的藝術美。讓人在觀畫時既享受到畫境、詩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書法藝術的形式美,沉浸在詩情畫意中。另在許多蘭竹石的畫幅上,他題詩的形式變化多端,不守成法,不拘一格,自然成趣,達到書佳、行款得體,畫亦隨之增色。所謂行款得體,即是視畫面的實際,進行構思,講究構圖的形式美,因而他將題畫詩或長題於側,或短題於上下,或縱題、或橫題、或斜題、或貫穿於蘭竹之間、藤葉之間,斷斷續續地題,觀其形態,參差錯落,疏密有致。是書也是題,是畫也是詩,是詩也是畫,欣賞每幅畫中題畫詩,既是絕妙的書法再現,也是將書畫相映成趣的綜合藝術,書題與畫面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構成了統一的詩情畫意,給人以綜合的完美的藝術享受。因而,世人無不贊嘆他們是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的最佳創作者。 綜上所述,鄭板橋的作品突破了傳統花鳥畫藩籬,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現」,不是前人藝術的翻版,也不是遠離生活的筆墨游戲,是有著獨特個性,有創新精神的。因而,自它的作品問世以來一直深受國內外人們的歡迎。不難發現,人們的審美標准,喜歡有個性,有意境,有創新,有感染力的作品,這就給我們啟示:作品只有具有個性、創新,才有著無限的生命力。

⑦ 思想者雕塑最有特點的是什麼

1、有肌抄肉感

2、傳神

3、真實襲

簡單地說,是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特點。

⑧ 竹石表現了詩人什麼的精神

表達了詩人努力不放棄的精神。

⑨ 請問思想者的雕像是誰在哪個國家哪年用石頭還是銅雕刻的請說明思想者的身份,他到底在思想些什麼思...

雕塑信息
名稱:思想者
作者:奧古斯特·羅丹
時間:1880—1900年
材質:青銅
規格:198×129.5×134厘米
現藏地:現收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2雕塑簡介
「思想者」的創作出自於《地獄之門》,那是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做的大門。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原來被一些淺浮雕圍繞著,這些浮雕是根據但丁的《神曲》而創作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 倍。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

思想者 局部
在象徵著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1]
18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尺寸同《地獄之門》的相當(0.72m),名字叫做《詩人》。1889年,這尊以《思想者--詩人》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從此以後,《思想者》成為唯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無數的展覽中出現。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倫敦第一次展出。
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於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 這是一個強勁而富有內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強烈的軀體,在一種極為痛苦狀的思考中劇烈地收縮著,緊皺的眉頭,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軀干,彎曲的下肢,似乎人體的一切細節都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所驅動,緊緊地向內聚攏和團縮,彷彿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個身體的力量使然。羅丹認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體來表現的,所以,他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籍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龍上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法蘭西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羅丹的朋友們籌集了15萬法郎買下了這座塑像作為對反對派的答復。他們把塑像贈給巴黎市,准備立在先賢祠前。羅丹斷定市政廳不會允許把《思想者》豎立在巴黎市內的,但是對方提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羅丹同意退回為《地獄之門》預支的費用再加利息,市政廳則接受這座《思想者》並將它立在先賢祠前。 羅丹感到了安慰,這將是他第一件矗立在巴黎市內公共廣場上的作品,同時美術部購買了一件《思想者》的復製品,並作為禮物贈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銅像安放在先賢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羅丹晚年最偉大的傑作,在以後的社會進程中一直發生著強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紀初,它被視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徵。列寧就曾對兩名赴倫敦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代會而要路經法國的青年代表說你們一定要去看看羅丹的《思想者》。
3雕塑歷史
1888年,《思想者》以其原大尺寸在哥本哈根展出。
1902年,在亨利·勒勃賽的幫助下,《思想者》被放大成紀念像的尺寸。
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倫敦第一次展出,同年,放大的銅雕像在巴黎的全國美術展中展出。此後,《思想者》分別在德累斯頓、萊比錫、柏林、舊金山等重要展覽中頻頻露面,羅丹也為之聲名大振。
1903年,羅丹成為國際雕塑家協會主席。
1907年被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
時至今日,羅丹的《思想者》被分別矗立在巴黎、哥本哈根、莫斯科、紐約、東京等20多座城市。在今人看來,《思想者》仍然是一個思想者的形象,正如羅丹自己說的那樣,「他不僅用大腦、張大的鼻翼和緊閉的嘴唇思考,他還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握緊的拳頭和緊張的腳趾思考。」
4雕像解析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

思想者 局部
,右手托著下頜,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著拳頭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他注視著下面所演的悲劇,他同情、愛惜人類,因而不能對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後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於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5雕像分析
《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雕塑名作。這座人體坐像本是羅丹的巨型雕塑《地獄之門》中的一部分,他高踞於地獄之門的門檻之上,在他的下方,是地獄之門上一組組在罪惡、苦難、絕望中掙扎的人像群雕。他俯身低頭,手撐著下巴,彷彿為眼前驚心動魄的慘景所震動,正陷於痛苦的沉思,《思想者》之名正是由此而來。
《地獄之門》巨型群雕中有著統領和點睛意義的重要作品,羅丹在創作中傾注了他的心血和非凡的藝術創造才能。
《思想者》採用了俯身低頭支頦的坐姿。首先:雕像要體現的是一種直面人類死亡與苦難的思想,這應當是一種理性、冷靜、深刻,充滿著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動過程。要體現這樣一種痛苦思索的主題,雕像的總體動態趨向應當是相對比較「沉靜」、「沉重」、「沉凝」的。而與站姿相比,將身軀、肢體折疊收縮起來的坐姿,更有重量感、體積感,沉穩厚重,更適於表現這樣一個主題。
其次,採用這樣一種俯身低頭的坐姿,是因為雕像在《地獄之門》這件巨雕中所處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與處於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種交流、呼應乃至統領的關系,而這種俯身低頭下視的姿態自然是最合適的。
第三,這樣的姿態也是人們在沉思時最常採用的一種姿態,從觀眾欣賞理解的角度考慮,這也是一種最易為觀眾接受並認同的姿態,或者,換言之,這類的姿態造型實際上可能有陷於一種相當「濫俗」的造型的危險。
要使一件坐姿的雕像擺脫凝滯、呆板,產生動感,最簡單也是最常用的辦法就是使雕像的上半身做出任何偏離身體重心軸線的傾斜。羅丹的作品就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成功的範例,如他的另一件著名人物雕像《雨果》。對於這件同樣採用了坐姿的雕像,羅丹就採用了這樣的處理辦法。他使雕像的上身右傾而左下肢相應地向左抬起斜出,由此使這個姿態有了一種飄逸浮動的感覺。但是這樣的構想和形體處理辦法對於《思想者》卻是不適宜的。因為《雨果》像塑造的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巨匠,表現的是一個文思奮飛,充滿激情和活力的大師形象,但《思想者》要體現的是人類面對苦難和死亡的至哀至痛的冥思,雖然同樣是表現思想,但其思緒不是激昂飛揚的,而是沉鬱深邃的,所以以傾斜伸展肢體造成的「動」感是不適宜的。毫無疑義,《思想者》必須在一種沉穩凝重的姿態中體現出其特別的內在的「動」感。
較之常態下的左肘支左膝的動作,右肘支左膝會使得正常狀態下相對均衡平穩的人體姿態發生很大的變化,產生失衡、扭曲和對比、沖突――右肘支左膝使得這個支膝的動作在方向上由穩定的垂直向下變為不穩定的向左下斜出,構成一條斜線,同時其運動的距離也變長,這樣便牽拉右肩下沉,完全破壞了原本整個上身的穩定狀態,並且右手不是以手心支撐下巴而是以手背支撐下巴,並且同樣反常地向著右肩內屈,這樣就使得右前臂從肘部向左外倒,又形成一條斜線。至此,整個右臂,從肩、上臂,到肘部,形成一條斜線;從肘部、前臂到腕部,形成第二條斜線;從腕部、手,到手指內屈指向的肩部,形成第三條斜線,構成一個三角形,外側的肱三頭肌、尺骨側前臂肌群拉伸展開,而內側的肱二頭肌、橈骨側前臂肌群收縮隆起,形成一種完全內收扭曲的動作姿態。同時,由於右肘斜出右肩左牽,使得骨骼肌肉向背部擴張而在胸部收縮---------羅丹正是要用這種不尋常的充滿緊張變化、沖突的肢體和肌體造就的雕塑語言來體現人類面對苦難、死亡時內心沉重痛苦的思索。
雕像肢體的其他部分,羅丹也同樣處理得頗有匠心。如雕像的雙腳,不是與地面平行平平地貼放在地面上,因為雕像腳下的地面是傾斜的,所以雕像的雙腳不是平放而是傾斜著「搓」在一個斜面上。這就使得本來可以與地面構成一種穩定的平衡、平平穩穩地支撐身體的小腿和腳的動作,變得不穩定了,有了一種向下的力,向下的失衡的趨向,而在平置在地面上時可以自然放鬆的小腿和足部,為了克服這種失衡也變得緊張起來。這個向下「搓」的動作使得足背和脛骨前肌群被拉伸、展開,又使小腿後側的腓腸肌收縮,而足趾為阻止腳掌在斜面上的下滑,也緊張地彎曲摳抓地面。於是,整個小腿和足部都因此而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
6雕塑原因
《思想者》的創作出自於《地獄之門》,那是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做的大門。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原來被一些淺浮雕圍繞著,這些浮雕是根據但丁的《神曲》而創作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 倍。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徵著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 19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尺寸同《地獄之門》的相當(0.72m),名字叫做《詩人》。1889年,這尊以《思想者--詩人》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從此以後,《思想者》成為唯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無數的展覽中出現。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倫敦第一次展出。同年銅雕像在巴黎的的全國美術展中展出,它被放在大宮殿中心穹頂下貴賓的位置。
關於羅丹為什麼要用這尊粗壯結實的裸體形象來創造《思想者》,並准備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門飾《地獄之門》的頂上,不妨用羅丹自己的幾句話來解釋,他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雕刻家在這件作品中,一方面採用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同時表達了與詩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義思想,他們對人類的苦難遭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悲痛。
7作品評價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羅丹藝術的化身。不管是作品本身傳達出來的審美因素,還是跟作品有關的種種故事與傳聞,在帶著些許的神秘、想像與詩意的背後,總能讓人感受到它跟羅丹之間的那種揮之不去的情愫。
8作者簡介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

羅丹
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走路的人》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1]
9單純含義
與上述雕像作品《思想者》不同,該思想者是指一類人,故以'單純思想者'加以區分。
人分多種,思想者是以其思想之光芒為人所知。當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純升華,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徵。簡單來說,就是廣泛意義上的「完人」。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