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陵地宮中的浮雕刻的什麼文字
① 考古隊挖掘法門寺地宮時,在大門上發現了哪些神秘文字,是何意
法門寺的地宮里據說有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子。他大門上的文字,可能是建造地宮的法師雕刻的咒語,是為了保護地宮吧。
石門上的文字一時間無法了解。只能等待日後再仔細的研究。幾天的集中清理中,人們發現了佛舍利,這是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是佛教至高無上的聖物,也是世界上僅存的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 還有20件玻璃製品和很多其他的珍品。
② 清裕陵的簡介是什麼
清裕陵的地宮由九券四門構成,進深54米。從第一道石門開始,所有的平水牆、月光牆、券頂和門樓上都布滿了佛教題材的雕刻。如四大天王、八大菩薩、五方佛、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及30000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
刀法嫻熟精湛,線條流暢細膩,造像生動傳神,布局嚴謹有序,被譽為「石雕藝術寶庫」和「庄嚴肅穆的地下佛堂」,是研究佛學和雕刻藝術難得的實物資料。這樣的地宮在我國已開發的皇家陵墓中,只此一例,可謂是獨一無二。
裕陵妃園寢從1752年葬入儀嬪開始,直至1823年時葬入晉妃而止,前後有嬪妃陸續入葬到裕陵妃園寢的時間達71年之久。
裕陵妃園寢一開始叫做妃衙門,建有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享殿、琉璃花門、寶頂,環以紅牆。
1760年,因為乾隆帝的寵妃純惠貴妃薨了,乾隆帝就下令改建妃園寢,增建了東西配殿各5間和方城、明樓、寶城。乾隆皇帝又下令把3座園寢門及兩側的面闊牆拆除,改建到享殿兩旁。這項改建工程直至1762年時才完工。
裕陵妃園寢內葬有乾隆皇帝的1位皇後、2位皇貴妃、5位貴妃、6位嬪、12位貴人、4位常在、共計36人。
其中較著名的後宮嬪妃有純帝繼皇後烏拉那拉氏、純惠皇貴妃、慶恭皇貴妃陸氏和容妃。裕陵妃園寢室是清代妃園寢中規制較高的一座,顯現了清朝鼎盛時期的特色。
清定陵是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陵寢,始建於1859年4月,完工於1866年12月,前後共計有7年半的時間。
③ 裕陵地宮的經文是什麼
你說的是清東陵的裕陵嗎?
清東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刻有許多佛教經文。
你如果想知道刻的是哪部經文,
建議你親自去清東陵看一下(註:都是梵文,建議去之前先學一下梵文)。
清東陵地址:今河北省遵化縣內
④ 清代皇陵的各個皇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的昌瑞山,據北京125公里。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佔地面積250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旁大,建築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清東陵共有十四座帝,後,妃陵寢。其中,有清代入關第一帝,少年天子順治皇帝的孝陵;有在位時間最長,以仁制天下的康熙皇帝的景陵;有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裕陵;有少年有為,卻又一手創造了垂簾聽政的咸豐皇帝的定陵;還有一生失意,又死因不明的同治皇帝的惠陵。是京郊人文景觀中不容錯過的勝地。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順治皇帝為什麼要將陵址選在這里還有這樣一段傳說。世祖福臨經常到各地打獵,一天來到馬蘭峪境內,發現這一代的山脈氣勢非凡,於是下馬摘下玉佩,小心地扔下山坡並暗暗祈禱「玉佩落處就是壽宮」。孝陵的陵址就這樣定下來了。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一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孝陵內葬有順治皇帝,孝康章皇後(康熙帝生母)和人們議論頗多的孝獻章皇後--董鄂氏。清宮三大疑案中的順治出家就是他們兩人愛情故事的結果。由於清代早期實行火化,所以孝陵地宮中只有三人的骨灰。同時由於順治出家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認為孝陵地宮內只有順治皇帝用過的一把扇子和一隻鞋。這也就成為孝陵在東陵諸陵中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原因 清東陵中地宮情況,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位於孝陵西側,是大清高宗純皇帝,十全老人,愛心覺羅.弘歷的陵寢。因其是在大清鼎盛時期動工,所以在諸陵中屬上乘之作。
清代皇陵
裕陵最有特點的應數玉帶橋和地宮了。在裕陵隆恩殿和陵寢門之間有三座獨特的玉帶橋。其他陵的玉帶河上均是平橋,裕陵的三座橋就顯得格外高貴典雅。
裕陵地宮是清陵開放的地宮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就像一個石雕藝術大寶庫。同時,裕陵地宮還包括了大量的佛教內容,經文,佛像處處可見,而且每個佛像都雕刻的栩栩如生,是觀光客決不能錯過的好去處。提到裕陵地宮,就不能不提孫殿英盜墓。
裕陵地宮是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布滿了與佛教有關的各種經文和圖飾雕刻,猶如一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內盡管圖文繁多,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相反給人一種相互襯托,渾然一體的感覺,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
裕陵的主人乾隆皇帝,以89歲高齡辭世,是我國享壽最高的皇帝。這與他長期遵循的「十常」「四勿」是分不開的。「十常」指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指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裕陵內還葬有,孝賢皇後(傅恆之妹);孝儀皇後魏氏及三位皇貴妃。 景陵是大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孝陵東側,布局嚴謹,工藝精湛。 去景陵就應該看看景陵的聖德神功碑亭。因為,雍正皇帝覺得父親的功德隆盛,一碑不能盡述,所以採用的雙碑的布局。不過景陵的大碑樓遭到雷擊,現在只能看到遺跡了。
另外,去景陵就要看他隨神道彎曲而建的石像生。因為河流的影響,神道只能建成彎曲的,這就給石像生的布局增加了難度,但是勞動人民還是用智慧的雙手,將其布置的即靈活又不零亂。在石像生以北,景陵首創了龍鳳門,這一建築被以後的許多帝陵所採用。
提到景陵的主人康熙爺,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真是數不勝數。他的功績更是不可磨滅。十四歲計擒鰲拜,二十三歲平定三藩,康熙二十二年收復台灣,二十八年擊敗沙俄侵略,三十五年親征葛爾丹,統一新疆東部,五十九年驅逐阿拉布坦,委派駐藏大臣,冊封達賴喇嘛,六十一年,進軍烏魯木齊,為勘定新疆奠定基礎。他開創了清代的全盛時期,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
景陵內還葬有:孝誠仁皇後(索尼之孫);孝昭仁皇後(遏必隆之女);孝儀仁皇後(佟國維之女);孝恭仁皇後(雍正帝生母);敬敏皇貴妃(皇十三子允祥生母)。 慈禧的定東陵是我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一座皇後陵寢建築群。
定東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總覺得不稱心,不惜勞民傷財,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氣概非凡,金碧輝煌,使人彷彿進入黃金世界。殿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盤玉柱,用極為珍貴的黃花梨木構成。金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須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似真龍凌空,扶搖直上。隆恩殿前有龍鳳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一幅金鳳戲龍的景象,充分反映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到用心。 清西陵在河北易縣城的永寧山下,東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關後營建的又 一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庄,西止紫荊關,方圓八百平方公里。
陵區內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還有不少後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開辟始於雍正皇帝。
清西陵還有一座沒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國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傅儀去世後,骨灰曾歸葬八寶山公墓;據報載,1994年,傅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根據「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制度,雍正本應當隨父葬,但雍正卻另闢兆域,在距離東陵數百里以外的易縣營建泰陵。其原因,傳雲他篡改康熙的遺詔,皇位得之不正,心懷內疚,因而不願葬在其父之旁。(實屬以訛傳訛)
泰陵的建築歷時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綉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內矗立著一通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的雍正皇帝謚號的石碑。碑亭北是東、西朝房,是製作和存放蔬菜、瓜果、點心的膳房。東、西朝房北,過隆恩門就是泰陵的主體建築--隆恩殿。隆恩殿由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東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為喇嘛念經的場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內明柱貼金包裹,頂部有旋子彩畫,梁坊裝飾金線大點金,金碧輝煌。
作為清朝最偉大的皇帝,雍正帝的一生對中國歷史具有重要作用:整頓吏治、攤丁入畝、耗羨歸公、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改土歸流、開放洋禁。尤其是對吏治的整頓,使得「雍正一朝無官不清」。在康雍乾盛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昌陵是清仁宗睿皇帝,愛心覺羅。顒琰(音:永眼)的陵寢,位於泰陵西側。他的主要特點有三:其一,隆恩殿地面由紫花石鋪墁,比其他帝後陵寢的金磚墁地,又高了一個檔次。其二,隆恩殿
東暖閣有一佛樓,木雕非常精美。其三昌陵地宮規模龐大,雕刻精細,是其他帝陵無法比擬的。不過遊人現在還沒有這個眼福,昌陵尚未發掘,但前兩個特點,在大家游昌陵時一定不要錯過呀。順便說一句,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慶皇帝的父親乾隆皇帝為他督造的,父親給兒子造陵在歷史上恐怕只有這一例吧。
嘉慶皇帝即位於清朝由勝轉衰的時期,與其他皇帝一樣,在即位之初,他就決心勵精圖治,並且拿先皇寵臣和珅開刀,曾使國民為之一振。但隨後,他的優柔寡斷便暴露出來,整個官場烏煙瘴氣。同時,苗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在嘉慶時期達到高潮,弄得嘉慶皇帝焦頭爛額。這還不算,刺客的兩次光臨,又使嘉慶帝受了很大的刺激,總之,嘉慶帝在位期間沒過上幾天安穩日子。並在六十一歲的時候就匆匆告別了人世。
昌陵還葬有道光皇帝生母喜塔喇氏。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別具一格。
根據清代規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後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據說是道光皇帝親自擬定的。他臨終前曾說:「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而後把諭旨存放在大殿的東暖閣。道光皇帝死後,咸豐即位,重讀遺詔,見「其慕與慕也」一句,心領神會,於是命名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規制最為簡約,沒有方城、明樓、地宮和神德神功碑、華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質量堅固精細。隆恩殿都是用金絲楠木構造,不施彩繪,以蠟塗塘,精美異常。整個天花板上,都用香氣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視的龍頭。眾龍吞雲噴霧,栩栩如生,使人們走進殿內彷彿置身於「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藝術境界。
慕陵的圍牆不掛灰、不塗紅、磨磚對縫,干擺灌漿,牆頂亦以黃琉璃瓦覆蓋,灰黃相映。隨山勢起伏,把殿亭、寶頂環抱在陵牆內,顯得清明、肅穆。尤其龍鳳門前二棵枝葉繁茂,造型獨特的迎客松,為慕陵增添了詩一般的韻味。一棵主幹微斜,枝葉向上呈圓形,邊緣翻卷,形似彩盤,猶如侍女頂盤祭奠,另一棵彎腰頷首,彬彬有禮,象在恭謙地迎接來客。 崇陵是光緒死後,開始修建的,到清朝滅亡時尚未建成,後由大臣梁鼎芬向遜清遺老捐集款項繼續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宮雖規制並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銀之多也是相當可觀的。墓道有四重石門,每重門由兩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薩浮雕一尊,菩薩頭帶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蓮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門上,護門念經。
地宮內床為青石雕成的須彌座,上面左右並排停放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後的棺槨。棺槨四周鐫刻有藏文和梵文經咒。隆裕後棺蓋頂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線刻畫。整個畫面布局緊湊,造型生動,刀法精細,線條鍍金。
崇陵地宮曾被盜掘,當年盜墓留下的殘跡還在,四重石門洞開,光緒皇帝的棺槨被用刀斧鑿成一個大洞。隆裕皇後的棺槨蓋也被撬開,隆裕皇後口中的珠寶被盜賊取出,地宮內隨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盜賊未發現光緒皇帝的棺槨底下的「金井」,後世考古工作者從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鐵球等珍貴文物二百多件。 關外陵寢埋葬的都是清入關以前的皇帝及其後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後。在這些陵寢旁也建有許多陪葬墓。由於都是始建於入關之前,年代較早,所以頗具特色,對於研究清初歷史彌足珍貴。清永陵:始建於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永陵。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臨追封猛哥貼木爾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來永陵謁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大典。清褔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竣工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陵內葬有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後葉赫那拉氏。此陵面傍渾河,背依天柱山,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雖與昭陵如出一轍,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兩大特點。清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於順治八年(1651年),後經康熙、嘉慶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規模。陵內葬有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牆(圍牆),極似一座小城。清東京陵: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於後金天命九年(1624年)將其祖父、弟、子等十餘人的陵墓由赫圖阿拉遷至東京城東北4華里的陽魯山上,成為後金祖陵,故稱東京陵。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復將努爾哈赤祖父輩的陵墓遷回故土赫圖阿拉永陵。東京陵現存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庶母弟穆爾哈齊及其子達爾差等人的四座陵園。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繚牆、山門、碑亭等建築。碑亭保存完好,建於舒爾哈齊墓前,是四券單檐歇山式建築,內有彩繪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達爾漢巴圖魯親王碑》,用漢、滿兩種文字刊刻,字跡清晰,雕刻精美。東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業遼沈期間一度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權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清東陵自1661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才告結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即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後陵四座,即孝庄文皇後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後的孝東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東陵兩座,妃園寢五座,即景陵皇貴妃園寢、景陵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惠陵妃園寢,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後和136個妃嬪。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這里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緒帝的崇陵,皇後陵三座,分別為孝聖憲皇後的泰東陵、孝和睿皇後的昌西陵、孝靜成皇後的慕東陵,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後,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⑤ 清東陵的文物遺存
孝陵神路
孝陵神路長約6公里,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寶城、室頂,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連線,將孝陵的數十座建築相貫串,形成陵區建築中軸線。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長的神路。
孝陵石牌坊
孝陵石牌坊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仿木結構形式,五間六柱十一樓,面闊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構築而成。夾桿石的頂部圓雕麒麟、獅子,看面分別浮雕雲龍、草龍、雙獅戲球等圖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畫。折柱、花板上浮雕祥雲。斗拱、椽飛、瓦壠、吻獸、雲墩、雀替均為石料雕制。經過兩次大地震330年仍完好無損。
孝陵石像生
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卧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卧象各1對、站卧駱駝各1對、站坐鋑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
孝陵七孔拱橋
拱形橋在石橋中是等級最高的一種。七孔拱橋在清東陵只孝陵有一座。橋長110米,兩側安設石欄板126塊,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 裕陵聖德神功碑亭
裕陵聖德神功碑亭為重檐歇山式建築,黃琉璃瓦覆頂,厚重的墩台四面各闢券門。亭內高6.64米的兩統石碑分別豎立在兩只巨大的石雕龍躍之上,東碑刻滿文,西碑刻漢字。碑文由仁宗嘉慶皇帝撰寫,文字由清代著名書法家、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親書。此碑至今保存完整無損,字跡清晰。亭外廣場四角各豎一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華表。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身、雲板、承露盤和蹲龍組成。柱身上雕刻著一條騰雲駕霧的蛟龍。八角須彌底座和欄桿上亦雕滿了行龍、升龍和正龍,一組華表上所雕的龍達98條。
裕陵地宮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寢,其地宮由九券四門構成,進深54米。從第一道石門開始,所有的平水牆、月光牆、券頂和門樓上都布滿了佛教題材的雕刻,如四大天王、八大菩薩、五方佛、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被譽為「石雕藝術寶庫」和「庄嚴肅穆的地下佛堂」。
菩陀峪定東陵三殿
菩陀峪定東陵是慈禧皇太後的陵寢。其隆恩殿及東西配殿木構架全部採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梁枋彩畫不做地仗,不敷顏料,而在木件上直接瀝粉貼金,其圖案為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殿內牆上雕有寓意「萬福萬壽、福壽綿長」的磚雕圖案,並全部篩掃紅黃金。三殿的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盤繞半立體的鍍金銅龍。封護牆干擺到頂,拔檐磚上雕有「萬福流雲」圖案。大殿周圍的石欄桿,無論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上,全部浮雕各式龍鳳呈祥、海水江崖圖案。
裕陵玉帶橋
裕陵玉帶橋在隆恩殿後、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單孔拱券,三橋並排。橋面兩側安裝白石欄桿,龍鳳柱頭。這種規制的石橋在清陵中僅此一例。
⑥ 在已發掘的地宮中四壁滿布佛教內容雕刻的是清朝哪
在已發掘的地復宮中四壁滿布佛教制內容雕刻的是清朝乾隆帝陵-裕陵。(河北唐山遵化東陵)
地宮內布滿了精美的佛教題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佛花以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雕法嫻熟精湛,線條流暢細膩,造型生動傳神,布局嚴謹有序,堪稱「庄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藝術寶庫」。
⑦ 有關清東陵的問題! 著急中!!
清東陵屬全國重點文抄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後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後等後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後和136個妃嬪。
⑧ 清東陵導游詞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唐山旅遊,我是假日旅行社導游陳,大家可以叫我小陳,我代表假日旅行社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這位司機師傅姓馬(手指向司機),他駕駛技術一流,經驗豐富,今天的唐山之旅就將由馬師傅和我共同為大家服務,我們一定努力讓您感覺象家一樣舒適、順心,懇請您對我們的服務多提寶貴意見。在這里小陳祝大家玩的輕松、游的順心,謝謝。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行程: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清東陵。一同去欣賞探尋這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從現在開始到抵達我們的目的地大概需要兩個小時,在這段時間里,我將向您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唐山」。
我們唐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它南濱渤海,北依燕山,東隔灤河與秦皇島市相望,西與北京、天津二市接臨,是具有百年歷史的中國沿海重工業城市。
大家往車窗兩邊看一下,看到什麼了?對了,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和干凈的街區,我們唐山啊,是一座震後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完善,1990年在全國第一個榮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1995年被評為「國家級衛生城」;而且在2003年11月已踏入「全國園林城」的行列,更是「雙擁模範城」及「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唐山的交通四通八達,境內有京哈、京秦、大秦三條干線鐵路和102、112、205國道穿境而過,京沈、唐津、唐港、西外環四條高速公路交織成網,京唐港已和120多家港口通航,躋身國內港口20強。
說到這兒啊,讓我想起一句話「要致富,先修路」,的確,唐山不僅是一個交通發達的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更是非常雄厚,2003年唐山國民生產總值1295億,占河北省國民生產總值的1/5,相當於三個中等城市。
朋友們,我們現在已經進入豐潤區,說到豐潤就不能不說一個人,對,就是曠世巨作《紅樓夢》的作者,文學巨匠「曹雪芹」,曹雪芹的祖籍豐潤,現在豐潤西約10公里處的「輞川蓮花堂」就是曹雪芹老家的後花園,各位以後有機會不妨尋訪一下一代才子給我們留下的詩情畫意。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車窗外山川連綿,對了我們的汽車已駛入北部山區遵化市,遵化市盛產京東板栗、核桃、磨盤柿、山查、香白杏及大各扎……
好了,遊客朋友們,我們已經進入「風水寶地」清東陵,它位於北京以東125公里處的遵化市馬蘭峪境內,位居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承德五大城市腹地。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公元1664年入關到1911年滅亡,共統治中國268年,其間經歷了10個皇帝,除末代皇帝溥儀外,其他9位皇帝分別在河北省遵化市和易縣境內修建了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帝後妃陵墓群,即清東陵和清西陵,另外,在遼寧省沈陽市還建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以及在新賓縣建有清代遠祖的永陵。所以,清代陵寢共有5處,即永陵、福陵、昭陵、清東陵、清西陵,這幾處陵寢都營造得個有特色。各具千秋,但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的就要數遵化市境內的清東陵了。
朋友們,今天我們沿以前皇帝祭祀時的路線進入整個陵區,讓您身臨其境體驗一下皇帝的感覺。
大家請看,這座五間六拄十一樓的建築就是清東陵的總門戶「石牌坊」,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石雕圖案非常精美,整座石牌坊挺拔高聳,華美壯觀,堪為不可多得的藝術傑作,雖歷經300多年依然巋然矗立。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大紅門」,它是一座廡殿頂建築,進入大紅門後我們看到的是孝陵神路,它全長6公里,將孝陵幾十座形制各異,大小不一的建築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氣勢宏偉、層次豐富、極為壯觀的陵區中軸線。孝陵神路是清代陵寢中最長、最壯觀、最富藝術感染力的神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建築就是供帝王謁陵時休息、更衣、沐浴之用的具服殿。 我們看到眼前的這座矗立在神路中央的就是「神功聖德碑樓」,樓內荸薺背上馱著用滿漢兩種文字記載著清朝定鼎中原後第一帝順治皇帝的「豐功偉績」。碑樓四角處分別有四根華表,在華表的頂端,各坐著一個象龍一樣的小動物,名字叫「吼」,兩個向北望,兩個向南望,寓意:望君出、盼君歸,意思是提醒皇帝即要走出深宮,去體查民情,也不要貪戀青山秀水,不思國事。
咱們矍罷庾 澆凶?ldquo;影壁山」,我們向北看,北有昌瑞山,南有金星山,你們看象不象是皇帝座在昌瑞山這個龍椅上,面前這個影壁山是龍案,而金星山就是一個上朝奏本的大臣?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皇帝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成了清帝「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的萬年吉壤。
大家看到神路兩邊的雕像了嗎?這就是孝陵石象生,是清陵中規模最大的一組,全長870米,共有18對,您看其中獅子、狻猊、駱駝、象、麒麟、馬、一立一卧,錯落有致,文臣、武將各3對,忠心耿耿的守衛著皇帝的陵墓。每座石雕像均用整塊石料雕成,古樸粗獷,突出寫意風格,與蒼松翠柏相映,使神道聖潔、庄嚴氣勢非凡。 我們穿過石象生往北,看見的就是龍鳳門了,它是按照神話中的南天門修建的,皇帝之靈經過此門就可以進入天堂。實際上,它起的是收攏視線、突出石象生的作用。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孝陵的七孔橋,此橋最具特色,它長過百米,型似長虹,最奇妙的是它兩側的欄板是用一種特殊質料的漢白玉雕砌而成,倘若輕輕敲擊會發出金鍾、玉簪一般美妙和諧的聲音,因其所發聲音與五音相似,也被稱為「五音橋」,可以稱的上是當代奇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孝陵停車場,我們的車一整天都回停在這里,大家請帶好隨身貴重物品,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車的特徵是紅色金龍旅遊車,車號是冀B16888,以免上錯車。現在就我們大家可以去參觀由工作人員恢復模擬的一個龐大的「祭祀大典」,即康熙9年17歲的康熙皇帝恭奉祖母孝庄文皇後來給其父順治皇帝祭陵的場面。10點20分我們准時在停車場集合,一起去參觀定東陵的慈禧陵。
大家都到齊了,我們一起從這里步行去參觀定東陵。定東陵是咸豐皇帝的孝貞皇後和孝欽顯皇後的陵寢,一在普祥峪、一在普陀峪,兩陵並排,表面看來規模、形制完全相同。與帝陵相比,後陵沒有大碑樓和石象生,建築布局相仿,規模較小。兩座陵寢同時開工興建,歷時六年同時完工,耗費銀兩各超過200萬兩,在所有皇後陵中均屬上乘,但慈禧還不滿足。東太後駕崩後,西太後大權獨攬,於1895年下令拆除三大殿重建,並嚴令原材料不得有絲毫遷就,重修工程持續了13年直至慈禧死時才休上。
重修後的慈禧陵是清代皇陵中最豪華的一座陵寢。
這就是慈禧陵了,我們看見重建的慈禧陵,用料之精美、工藝之高超、裝修之獨特,均居明清帝後陵之乎,堪稱慈陵之「三絕」。
來,現在我們到殿前看一下這丹陛石,它的圖案打破了龍鳳並排的格局,而是鳳在上飛,龍在下追的圖案,在雕刻手法上採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藝,鳳足、鳳冠、龍須、龍爪等10處透雕,增強了圖案的立體感,這在當時可是最先進的雕刻藝術。總之,丹陛石圖案的新穎,風格獨具,風舞龍飛,栩栩如生,可謂石雕中的珍品。
大家請跟我來,我們看隆恩殿圍以漢白玉石欄,為顯示女人當政,在所有欄板上用浮雕技法刻成鳳在前飛,龍在後追的圖案。76根望柱的雕刻打破了一龍一鳳相間排列的傳統格局,而是在柱頭上全部雕刻翔鳳,而龍則雕在柱身上,里外兩側各一條,形成了「一鳳壓兩龍」的圖案,這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像這樣寓意其中的雕刻,世屬罕見,怎能不稱這之為一絕呢!
步入慈禧陵隆恩門,一眼就看獨具一格的紅褐色門窗菱花和梁枋斗拱,渾然一體,給人以清心悅目之感。乍看不如宮廷中常見的紅漆彩樑柱那麼艷麗,細瞧才可發現木質紋理精細、色彩典雅。這是一種名貴的黃花梨木,多產於海南島。遍訪各處建築,用此木建殿堂者,唯有慈禧陵一處。這些名貴的材料,構成了慈禧陵木質精美之一絕。
隆恩殿和東西配殿內金龍和璽彩畫,在原木上直接瀝粉貼金。三殿內外彩畫共有3177條金龍,分為行龍、卧龍、降龍,千姿百態、光彩奪目。我們知道,代表皇權最高威嚴的紫禁城金鑾殿(太和殿)內只有六根貼金明柱;而慈禧陵三大殿64根柱上都纏繞一條半立體銅鎏金的盤龍。龍首向下,龍尾向上,在龍須上設彈簧,隨著空氣流動,龍須自行擺動,美妙無比。三殿牆壁也不同於其它後陵,內壁雕刻成「五福捧壽」、「四角盤腸」、「萬子不到頭」圖案,全部篩掃紅、黃金。整座殿堂金碧輝煌,其精美、豪華令人瞠目,據載,僅三殿用葉子金就超過4500兩。使之顯得更加金碧輝煌。金飾的豪華堪稱一絕。
現在我們進入地宮,慈禧的地宮由五券二門組成,金券正中漢白玉棺床上安放著慈禧太後的棺槨,棺槨分兩層,里為棺、外為槨,均由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
慈禧把自己的陵寢建的如此富麗堂皇,她的葬禮也竭盡奢華。她企盼到了陰間仍能繼續過驕奢淫逸的帝王生活。慈禧死後一年,葬入地宮。然而她萬萬沒有想到,僅僅20年後的1928年,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寶案」。慈禧陵和乾隆的裕陵,被軍閥孫殿英的士兵掘開。在地宮中,棺槨內和慈禧身上無數世所罕見、價值連城的珍寶被洗劫一空。她的遺體被扔出棺外,慘不忍睹。現在棺槨內保存的是慈禧太後的一具干屍。如今,楠木棺槨華麗可辨,但棺內含恨吞辱的慈禧卻永遠無法「安卧」。正是她對自己死後之葬也要如此驕奢,引來了整個清東陵(除順治孝陵)屢屢被掘的「奇辱大難」。
下面的時間里,我們大家可以自由參觀,參觀過程中請您注意愛護文物,保持環境清潔,注意安全。午餐大家可以按計劃自由用餐。我們的車會一直停在停車場,不要忘記16整准時集合返回市區。
各位朋友們,今天我們游覽了山川秀麗、建築雄偉的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清東陵。通過這一天的接觸,我發現大家都非常友好,大家對我工作也很配合,很支持我,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感謝!
2.
中國清代皇陵區在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西。清朝定都北京後,於順治十八年(1661)建陵於此,後又在易縣建皇陵,分別稱清東陵、清西陵。整個陵區沿燕山余脈昌瑞山而建,分「後龍」與「前圈」,佔地約2500平方公里。「後龍」設有內、中、外、火道及汛撥,駐兵 看守。「前圈」 48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建有帝陵 5 座,為世祖順治孝陵、聖祖康熙景陵、高宗乾隆裕陵、文宗咸豐定陵、穆宗同治惠陵,皇後陵4座,妃園寢5座。陵區外圍還建有王爺、皇太子、公主等園寢。埋葬帝、後、 妃、王、公主等 160餘人。1928年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地宮被軍閥孫殿英盜掘一空。至1945年其他各陵也都被盜掘。該陵是中國現存規模宏大、建築體系完整的皇室陵寢。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陵區內共有14處園寢, 320座單體建築。以孝陵為中心,各依順序兩邊排列,東側為順治皇後孝東陵、康熙景陵及景妃園寢和雙妃園寢,東南部為同治惠陵及惠妃園寢;西側為乾隆裕陵及裕妃園寢、咸豐皇後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陵)、普祥峪定東陵(慈安陵)及定妃園寢、咸豐定陵。正門為大紅門,是孝陵的門戶,也是整個陵區的門戶。門前有石牌坊,為一五間六柱十一樓的石結構建築,面闊31.35米,高12.48米。門北為神道,直通孝陵,長5500米,寬12米,磚石鋪地。大紅門內東側是更衣殿,為當時祭陵人換衣之所。往北是重檐九脊的孝陵聖德神功碑樓,碑面上用滿漢 2種文字鐫刻,碑樓外面四周各豎華表 1個,繞過自然影壁山,神道兩側排列石像生18對,由文臣、武將、馬、麒麟、象、駱駝、狻猊、獅子等組成。再北是龍鳳門,過神路橋為神道碑亭,內立用漢、滿、蒙 3種文字鐫刻皇帝的廟號和謚號的石碑。神道後段有分出的景陵、裕陵和定陵神道,自成系統,唯惠陵不設神道和石像生。
帝後陵園形制基本相同,前面為隆恩殿和東西配殿。隆恩殿建築在用漢白玉石砌成的巨大須彌座上,前有月台,周圍環以漢白玉石欄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隆恩殿後面依次是三座門,二柱門和石五供,再後為明樓。明樓為重檐歇山頂,是全陵最高的建築物,最後是寶城。地宮在寶城中間。慈禧陵的隆恩殿欄桿、陛石加以透雕技法,樑柱皆用黃花梨木,斗□、梁枋、天花板上的彩繪及雕磚內壁全部貼金,殿內外明柱、檐柱共64根,皆為半立體金龍盤繞。
裕陵地宮規模宏大,進深54米,落空面積 372平方米,為青白石砌成的拱券式結構,分前後三室,門樓上雕出檐、瓦壠、吻獸,8扇石門各浮雕一菩薩立像,形態多姿,線條清晰。第一道門洞兩側雕四大天王。墓室內壁、券頂雕刻佛像及經文,其中有梵文 647字,藏文 29464字;字體端整,遒勁有力。
1952年景陵、聖德神功碑樓被雷擊燒毀。
位於河北省遵化境內的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為宏大,體系最為完整,布局最為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戰地78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寢中,長眠著161位帝、後、妃及皇子公主們。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卧,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盪,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皇帝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築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
清東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記載著或輝煌或衰敗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傳承著或動人或神秘的故事。入關第一帝順治,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文武兼備的十全老人乾隆,輔佐聖、世二祖的傑出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後,兩度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給人以撲朔迷離的香妃,還有咸豐、同治……這些曾主宰過國家命運,在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長眠於此,任由自然的洗禮,歷史的評說。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於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遊景區。
⑨ 乾隆皇帝皇陵里有哪些珍寶
孫殿英盜了慈禧墓和乾隆墓,慈禧墓留下了清單,乾隆墓沒有清單。但回從目前史料和目擊者答的陳述乾隆墓中有大量的古玩字畫及寶石、象牙、珊瑚雕刻的文具。金、銅質的佛像更是數量驚人。但孫殿英這些無知之徒以為字畫等不值錢只運走一小部分,其中有一部唐懿宗咸通三年的《金剛經抄本》。
根據孫殿英自述:「(乾隆墓中)陪葬的寶物不少,最寶貴的是乾隆頸項上的一串朝珠,有108顆,聽說代表18羅漢,都是無價之寶。其中最大的兩顆朱紅的,我在天津與雨農(戴笠)見面時送給他做見面禮。還有一柄九龍寶劍,有九條金龍鑲嵌在劍面上,我托雨農代我贈給委員長或何部長(何應欽)了,究竟雨農怎樣處理的,由於怕崩皇陵案重發,不敢聲張。」後來證明「九龍寶劍」讓戴笠拿走了,戴笠飛機失事後,被焚毀只剩劍身,後來埋在戴笠墓中,建國後戴笠墓被挖,只發現「一尺多長的狹長鐵片,銹蝕得厲害,只依稀看出寶劍劍身的樣子。」 抗戰勝利後,孫殿英向國民黨第31集團軍總司令王仲廉行賄,其中有乾隆墓中的白玉扳指、白玉連環簪和周代銅鼎等物品。
目前知道的只有這么多,其他的無價珍寶有的被孫殿英賣了,有的被孫殿英行賄送人了至今恐怕無法追回了,具體還有那些恐怕永遠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