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學雕刻章
『壹』 關於印章雕刻的技巧
篆刻既然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雕刻技術的高明與否,當然是作品優劣的重要關鍵。明末清初之際,篆刻風氣甚盛,經過若干名家的傳述,把刀法大致分為十三種,分條敘述,語詞玄虛,使後來初學的人,往往便被這些刀法的名稱攪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歸納起來,也只不過是沖刀與切刀兩種方法而已,如果將此兩種刀法運用得宜,則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應手而就。
欲明了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結構;平常我們把刻刀分為三部份,用力時最下面的部份稱為「刀口」(或稱刀刃)。刀口上面的一側或兩側乃至三側四側漸銳的斜面稱為「刀鋒」,(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雙鋒刀,簡稱平口雙刀,便是兩面開鋒,刃是平口的刻刀。)刀鋒以上的部份稱為「刀干」。刀口有平口的也有斜口的;平口的用來刻石,斜口的普通用以刻竹木。刀鋒有薄厚之分;薄的較為銳利,可以刻工細一類的印,厚的較鈍,宜於刻蒼拙一類的印。刀干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圓干易於把持,方乾的需要在幹上纏以棉線或藤皮條,便不會格手了。至於刻石所用刻刀的大小,普通准備兩種即可以了;一種較大的,刀口寬度約半公分。一種小的,刀口只要兩公釐左右即可。因為石章的大小,最常用的是一公分半至三公分左右見方的印,用這兩種刻刀,當可應付裕如。
其次我們所要知道的,是用刀的偏與正。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運筆的方法有中鋒與偏鋒之說,那麼,用刀的偏正,便與運筆的偏正有著極相類似的現象。為了與書法的中鋒與偏鋒便於區別起見,我們把用刀正的叫「正鋒」,把用刀偏側的叫「側鋒」。普通刻石章,絕大多數,都是用側鋒,用正鋒的很少。所謂正鋒是持刀入石,刀口與石面接觸時,百分之八十的刀口均刻劃在右面上,而且刀干與石面向前或向後傾斜八十度角。當用力刻劃時,刀口行割於字劃的中央,於是刀口兩側的刀鋒,隨著刀口的割斷,向外擠壓,而使刻出來的筆劃兩面呈斑剝之狀。側鋒則是召口著石後,刀干向左或向右傾斜七十五度角,於是刀口在石上刻劃時,只有一面刀鋒貼近印石,而另一面則毫無作用,刻出來的筆劃,一面光潔,一面斑剝。用正鋒不易刻出粗的筆劃來,用側鋒則刻出的筆劃較寬。刻印不是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
現在我們來說刀法,所謂「沖刀法」是持用正鋒或側鋒,向前推進,因為一般皆用側鋒,所以刻出來的筆劃均甚爽利勁健。「切刀法」是持刀向下壓切,隨著壓切的力量,稍微前進之勢,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長度,必需若干刀相接連,方可以刻全某一筆劃。與沖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筆的長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較為平實,用沖刀刻出的印,較為流暢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為有的篆刻並不是與上面所說的相同;像吳昌碩慣用沖刀而面貌蒼渾,徐三庚慣用切刀而印風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學習的過程來說,應該先學切刀,後習沖刀,因為切刀劃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雖然刻不好,毛病也不會很顯著。但沖刀就必需熟練不可,初學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間一有阻礙,則刻劃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當然即無筆意,走刀很容易傷手。所以治印應由切刀入手。用切刀和沖刀刻完一印之後,仍有未到之處,我們可以用沖切之法,再去修正。這種修補之法,古人稱作補刀,其實,補刀亦是用切用沖,只是一個名稱,並不是一種刀法。為了學者了解古人刀法,今將其分條例後,並加註解,以求會通。
『貳』 如何快速刻印章
如何學習刻章
工具/原料
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173;
步驟/方法
篆刻章法:「章法」是指如何設計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筆畫均勻分開,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進行,筆畫均勻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疏密關系。對印面文字筆畫多寡差別較大的印,古人有時以「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方法處理,對多滑字不讓其佔地多,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以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印象。有時還可以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為的安排疏密要彼此統一。三字印分為又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可根據印面的大小,改變字體的形式,使空間顯的相對協調。四字印分為順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長一個字體另外三個字相應縮小,右一中二左一需要拉長兩邊的字,中間的字要縮小。要做到均勻、恰當、得體。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貼。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劃故作盤曲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筆一樣?板。一般以比劃繁者不覺繁,比劃少者不覺其少的處理方法為主(自己畫圖,在非線上做,有例子)寫印稿:寫印稿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書法好的可根據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寫或寫到拷貝紙上,書法不好的,可把拷貝紙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進行描摹。我們以『印』為例,描的時候要用鉛筆,依著『印』字的輪廓塗墨,注意一定不要超過輪廓線。按順序把『印』字塗抹好。然後要把印稿上的文字上在石面上。
上石的方法有兩種:1、水印法:首先准備一張透明的拷貝紙,然後把拷貝紙覆蓋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著印石的邊緣在紙壓出痕跡,接下來在壓痕范圍內用濃墨寫下要刻的印稿,之後把印稿晾乾,然後把墨跡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過來覆蓋在印面上,用毛筆蘸些清水塗抹在拷貝紙上,用干凈的宣紙或紙巾吸干多餘的水分,之後在印稿上覆蓋上一張宣紙,用指甲蓋兒在在毛邊紙上輕輕的用力均勻的刮幾遍,完畢後把宣紙和拷貝紙取下來就可以了。這樣就把字印在石上了。拓上後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筆均勻的描一下。初學篆刻時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寫印稿。
2、反寫法:將印稿寫在透明度較好的拷貝紙上,然後把拷貝紙翻轉過來用印石壓著,上面放一個鏡子,依照反寫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筆描摹一遍,力求寫得於原稿接近,然後對著鏡子比較印稿,對不足之處作適當的修改。練習: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先從刻直線來練習。然後拿一塊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墊上砂紙,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兩面,中指按住印章頂面,在砂紙上摩擦。因為市場上買來的石料都含有蠟需要將其磨掉否則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時候只能單向摩擦,不能來回摩擦)磨平後,拿起來看是否平整,如果還不能確認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進行比對,看是否平穩。然後用毛筆在石料上畫直線(直線比較簡單,直接畫在印面上即可)畫的時候要沿著石料左側邊緣畫一條線,然後轉一個方向,還是在左側的邊緣畫線,這樣畫出第一個大的正方形,然後再畫出第二個第三個,按照同樣的方法畫出許多正方形,把印面充滿,然後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緊(切記初學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傷著手。)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刻了,刻的方法有兩種(握拳式切刀法和執筆式沖刀法)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握成拳狀把刀桿捏在掌心。執力角度較沖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下、向外,刀桿向外傾斜,由外點入刀,刻一點起來,再刻下,再起來。一點點向前推進。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章,這種方法通常用來刻巨型印章或質地堅硬石料。執筆式沖刀的方法:中指要頂住刻刀的側面離刀約1厘米處。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桿,小指之後,角度約45度,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明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進速度,沖角度較小約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側邊緣向前沖。運刀的方式是由右側向左側。石料可以不停的轉動方向。這種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173;
我們用執筆式沖刀法進行直線的練習。無名指要頂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側邊緣向前沖,一直都要由右側向左側運刀刻完一筆,就可以轉動印章,刻下一筆。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較容易把直線刻直,刻下來的石屑要用無名指輕輕抹掉,切記不能用最吹,以免影響健康。用這樣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直線刻好。然後檢查角落裡是否干凈了,如果沒有再作以修整,最後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干凈。這樣一方練習印就刻好了,接下來就要鈐蓋了,方法:找一張宣紙,下面墊上一騾紙或一本書(不能墊平時辦公蓋章用的橡皮墊,以免鈐蓋效果模糊失真),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輕輕地多沾幾下,爭取每個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線印蓋上去。蓋的時候用力要勻、要穩。用力向下壓。
刻白文印: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紅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陰文印。我們拿一個剛才寫好的印面,以單字『印』字為例來給大家講解如何刻白文印。我們用切刀法,刻單字印,首先刻直線,從『印』字最上邊一筆橫劃入刀,切下一點,起刀,再向下切一點,由點連成線,把筆畫內的印材刻掉,在拐彎的時候,由小點切入,並轉動石頭,刻完一刀後,換一個方向,第一刀是由內側向外側運刀,每個拐彎處和起筆處都要用刀小心刻掉。起筆處不要出現丁頭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時候,刻刀刀口沿著印文的內側向里刻,把印文的筆畫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初學刻白文的時候可以適當留一點量,以免刻的太多無法彌補,用同樣的方法把這個字刻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頭時用的較多,最常用的還是沖刀法)。刻完之後,用鏡子對比一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濃墨塗在印面上,沒有受力的地方是白色的,對於有不滿意之處,可略做修飾。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這樣一方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朱文印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紅色,也叫陽文印。我們以『修庵』為例,來演示怎樣刻出石骨文效果的兩字朱文印。我們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講的章法和如何寫印稿的方法,比照著原稿將『修庵』兩字直接寫在印面上,首先要把邊框描出來,描的時候,要用毛筆的右側邊緣貼住印章的左側。把四邊描好。然後用鉛筆把印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從右向左寫。由於『庵』字比較密,並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疏密關系,寫『修』的時候要注意和『庵』字同樣位置的橫劃在一條水平線上。字與字之間的比例要恰當得體,寫好後,我們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內部的空白處入刀,刀慢慢的右向左推進,如遇到推進困難,可微微晃動刀桿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處的多餘部分,依照寫印稿的筆畫順序遵循從上到下,由左至右的原則,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筆快要結束時,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遇到筆畫連接處要格外小心,刻到大面積空白的時候注意要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時候,鈐蓋出多餘的點,按照同樣的方法把『修』刻好,由於我們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後要做殘破處理,首先要用力在筆畫的疏密處把筆畫刻斷一點,隨後就用刀桿敲擊印面。首先從四個角敲起,然後在敲擊印中筆畫的邊框,平行或者重復部分。這樣的認為的造成印章圖案的邊角等處類似自然磕碰痕跡。有一中古色古香的自然美。做好後,用牙刷把石屑刷干凈,沾上印泥鈐蓋在列印紙上。看這樣一方印章就做好了,和原作比較一下,有沒有不妥之出做一下修改。173;
刻肖行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能遇到要刻肖形因印。肖形因印一般以畫像石的風格為主,所以從畫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隨意靈活為主,不要求沒一點都很精緻,擔印面上的圖畫,一定要顯的和諧生動。我們以『倒騎毛驢』為例,講解刻肖印的方法。現先准備一副畫樣,跟據上面講過的寫印稿的方法把它寫在磨號的石面上,在這里選擇根據圖樣直接畫在石面上的方法,先畫出邊框直接用鉛筆構出圖像的輪廓先在印面上的空白處,畫幾點當作地面,然後再依著圖樣,勾勒出「倒騎毛驢」的輪廓,然後用毛筆把輪廓描黑寫完印稿後,我們用刻朱文的方法,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開始刻起把白色的部分刻掉。然後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入刀,因為頭部是橢圓形的所以用刀依著橢圓的輪廓慢慢向前推進,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倒弧線處,要微微轉動章料,然後小心的刻出弧線刻動物的腿部和刻直線的方法一樣,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動物的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膽刻掉,不要留下多餘的殘點刻完之後,也要做殘破處理的方能顯出古樸的風格,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鈐蓋到列印紙上顯出立體效果。
刻邊款:一方印刻好之後有時還要刻上邊款。邊款是指刻在印石側面和印石頂面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項重要內容,刻邊款所用刀法個刻印一樣。邊款文字都是正著寫的漢字,字體一般用行楷小字,寫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筆直接寫在印石上,注意:無論在印章的那一側面寫,都要從右面開始結束與左面。我們現在只刻一面,我們以「丙戌冬末,士乾刻於雲水齋」為例。我們同樣用執筆式沖刀法,但是刀和中指是垂直的,另外行楷筆畫具體刻法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刻「點」的時候,將刀角插入石內,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橫」的時候,刻章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橫畫收筆的韻味,然後自右向左橫向行刀,至筆畫終點用石刀角向右略微彎曲一按即可。刻筆畫「豎」的時候先將右刀角鍥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筆畫終點便可。筆畫「撇」的刻法也是將右刀角入石,先重後輕向左一沖即可。刻「豎勾的時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劃在量未處,刀尖向下按壓出勾的效果。刻「橫折彎勾」時要分解成幾部分完成。先刻橫在刻豎,再刻一橫劃,共同完成橫折彎勾。行楷中很少有「捺」這個筆畫,邊款中的筆畫「捺」多用長點代替。刻刀款的時候,要注意發力適度否則會因用力過猛而刻「花」。
印章的養護:刻好的印章如果長時間不用,我們就要用毛筆沾上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幾個面都刷一下,然後放到特製的盒子里保存,這樣會防止印章產生裂紋。173;
END
注意事項
選材:學刻用的常規石料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著可用青田石來練習。173;
基本步驟:磨石料、寫引稿、雕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注意: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個方印都需要的)173;
『叄』 怎麼學習雕刻
雕刻技法淺析
所謂技法,就是木雕創作中作者對於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的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的快慰,而且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產生新的意韻。因此,在木雕藝術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是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的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
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了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於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的心靈與技巧相結合的產物,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並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刀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用圓刀排列,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
總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來體現自己創作構思的技術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木雕的材質美,體現豐富的雕琢美。不明木雕藝術真意的人,在用刀時不是以刀代筆,而是描畫做作,再加膽子小怕刻壞,結果刀法死板匠氣,刻不出木雕的趣味來。因此要多刻多練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
一般來講,搞木雕的人,除執刀法基本相同外,都各有自己擅長的刀法,初學者只要熟悉平刀、圓刀二種不同的用途,很快就能掌握刀法技巧。先強調一下執刀姿勢的重要性,其正確與否不僅影響雕刻操作的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引起安全方面的問題。那麼,在大量切削木料的粗坯階段,我們主要是用敲錘配合刀具進行工作,執刀姿勢呈握拳狀,當雕刻向外推進或深挖時,可作拳心向下狀;當雕刻向內推進時可作拳心向上狀,當雕刻輪廓欲切斷木紋絲縷時又可作拳心向內或向外狀,三種方法靈活掌握。如刀具刻入過深,切勿搖動刀柄急以抽出,否則會引起鋒口開裂或剝落,應使用另一刀具並輕微削去該刀具周圍的木料,直至其可搖動為止。在雕刻進行到細坯和修光階段,我們主要運用刀具從事刻削工作,一種是雙手握捏刀具,如:右手握緊刀柄上端,左手捏住刀桿上部,慢慢向右手方向推進。另一種是右手執刀呈握筆狀,但要將無名指和小指緊抵在雕刻物上向前運刀,以控制尖刀。要注意左手的位置,做小件圓雕時,握住作品的左手應放在右手的後下方,作品一端可頂靠在工作台上;做浮雕時,為了按住木板,左手應遠離右手的刀具,或者放在右手的後方。溫州那邊的黃楊木雕,因木質堅硬,人們時常要用肩胛來抵住刀柄向前運刀。對付木質細軟的,可用右手掌心輕拍刀具即足以削去少量木料。
平刀塊面法:主要是在鑿坯時用平刀大塊面的切削出作品的輪廓和結構部分,使其產生粗獷有力的斧劈刀削感,所以運刀必須穩、准、狠,要肯定有力、刀刀相符、爽氣不膩,要使每一刀都說明問題並達到作品的最後效果。平刀塊面法的運用過程實際上也是用簡單抽象的幾何形體概括各種復雜形體的造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將每一個形體、每一塊骨路,肌肉減化成大大小小的正方形、長方形、梯形、菱形。因此,要求作者有扎實的造型基本功和慨括自然形體的能力。平刀塊面法可以結合一些圓刀貫穿於雕刻的全部過程以形成最後的藝術效果,也可以只運用在雕刻的初級階段作大形處理,然後再用其它刀法做由方到圓的更豐富細膩的刻畫。
圓刀雕琢法與排列法:由於圓刀刀法不肯定,刻出的形體輪廓比較含糊,產生的凹凸感又比較清晰,所以很適合探索表現各種物體的質感和肌理效果,作為浮雕的底面處理,俗稱「麻底子」,也是一種極好的起襯托作用的表現手法。圓刀雕琢法是以大大小小不規則的凹凸形成體積,並在表面造成自然、渾厚、拙樸的美感。倘若與平刀結合起來,一方面是光滑細膩,如人的皮膚;一方面是粗糙毛澀,如人的發鬢、衣飾等,那麼兩者會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使作品產生豐富有趣的表現力。圓刀排列法與雕琢法的意義相同,只是作者要有意識的排列刀法,使其產生一定的裝飾性和肌理效果。
木雕工藝的技術要求和基本要領
鑿粗坯: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中的造型細節,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
鑿粗坯的基本要領是,從上到下,從前至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從上到下,就是從頭部開始做到腳跟;從前至後,就是先鑿前身,再鑿後背;由表及裡,就是從木料表面開始,一層層向內剝進;由淺入深,就是先鑿好淺的地方,再鑿深的地方。鑿粗坯時還需注意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的放寬。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脊薄難復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
掘細坯: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例和各種布局,然後將人物等具體形態及五官、四肢、服飾、道具等逐步落實並形成,要為修光留有餘地。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己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掘細坯中的鏤空技巧,要求以縱纖維組合鏤空,鏤去多餘的部分。要運用帶筋法,即在作品的擎空易斷的部位留下一小塊料使其與臨近的部位牽附,待作品完成後再用薄刀密片法把牽附之筋去掉。
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密片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致完美是修光的目的。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是圓轉,或是板直,力求把各部分的細微末節及其質感表現出來。
打磨:根據有些作品需要,將白坯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成細潤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纖維方向反復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顯示美麗的木紋,要注意保持作品輪廓清晰、線條流暢。
刻毛發、飾紋:用三角刀刻畫毛發、飾紋,要求運刀爽快、肯定,粗細均勻,一絲不苟。
著色上光:著色不僅僅是為了彌補某些材料的不足或缺陷,而且還能起到加強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著色上要酌情而定,要求盡量體現出木紋的美。色澤要深沉明快,符合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
上光的目的是滋潤木質,使作品錦上生輝,同時也起到防污作用以便長期保存,因此要求均勻滲透,亮而不俗。
配置底座:底座不僅是主體的依託,也是雕刻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形狀尺度要與作品的內容形式相輔相成。充滿曲線與生動活潑的作品,可借簡潔樸素的底座襯托,而造型簡潔或肅穆的作品則可以在底座上稍事雕飾。總之要注意互相之間的比例協調,注意色調上的相互烘托,切勿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肆』 想學習刻橡皮章,如何入門
首先要做好准備工作,網上都會有一些教程視頻,把要刻的圖案列印在紙上出來的效果會好很多,切割章子的時候根據圖案來選擇章子的大小和形狀,別留白太多!
『伍』 如何雕刻印章
工具:來橡皮、小刀、白自紙、簽字筆。
1、先准備一張紙,將自己的名字寫在一張白紙上,如圖所示。
『陸』 如果自學的話該怎麼刻印章
你准備一個印床,因為你一上來刻字可能手上沒什麼力道,所以利用印床可以防止你刻到手,另外在刻章之前應該多閱讀一些前人的心得、刀法、印文等等,應該學習的趙之謙、黃牡甫、吳昌碩、齊白石、鄧石如、漢印、陶印、甲骨文、鍾鼎文、金文、大小篆等等,先從臨摹入手,用一張拷貝紙、毛邊紙,用濃墨勾勒出古璽的印文,一定要准確精細,附在印章上,再按輪廓刻出。 說一下刀法、分很多種,切刀啊、沖刀啊、吳昌碩還可以用釘子治印。手一定要直,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刻一些橫豎筆畫的字、多找這一類型的臨摹。逐漸深入。 印章吧,分很多種,建議你初學的時候應該選擇青田石、巴林石,買的時候用指甲輕輕的劃一下印面、看看他的軟硬程度,盡量挑選比較軟的章料入門,但是也不能太軟啊,那樣印出來的效果就不好,會帶到很多的印泥。 印泥選擇西泠就行,上海、杭州的都可以。 邊款可以多看多學,不是什麼章都得有邊款。 現在外面刻字的很多,可以去看看,總之就是多學多看多臨摹多創作,要有章法、也不能拘泥於章法,網上現在有很多教材,你也可以買一本天津古籍出版社的《歷代篆刻經典技法》,雖然不是很全面,也有紕漏,但是對於你還是很用的。多看看展覽、去博物館也是有幫助的。
『柒』 如何學習石刻印章
一、准備用品、用具:
1、石頭。
2、刻刀。
3、復寫紙、透明塑料紙(刻刀的包裝袋即可);
4、記號筆、鉛筆;
5、橡皮,它的作用是修改字體,也可以拿它來試刀,就是先在橡皮上刻章;它還能擦掉復寫紙的痕跡。
二、選擇字體、排版
先在紙上畫多個與印章大小一致的框框,設計版面和字體。也可以用電腦列印出來喜歡的字體。
三、描字
把透明塑料紙覆在設計好的版面上,用記號筆描下來。
四、拓字
裁切與印章平面大小一致的復寫紙,蓋在印章上,把透明塑料紙蓋在復寫紙之上,注意要反面向上,不然印出來的就是反的了。把塑料紙定位之後不要動,拿刻刀把字的輪廓描一遍,字就印在石頭上了。記號筆描的字沒有什麼筆鋒,在拓輪廓的時候不妨注意一下筆劃的起筆和收筆。
五、刻字
確定要刻陰文還是陽文,我刻的是陰文,就是把字體部分摳掉,其餘部分不動,印出來的字是白色。我覺得這個比較簡單。確定之後,用刻刀沿著輪廓線慢慢,一點一點用力,千萬不要著急。
六、檢查
刻幾下就停下來,把復寫紙紙蓋在印章上,上面再蓋白紙,用鉛筆在白紙上來回塗描,用鉛筆的側面,就像小時候拓硬幣那樣。一是放鬆、休息一下手指,二是檢查一下刻得效果如何,這樣不容易出錯。
七、打磨
印章刻好之後應該用細砂紙把印章面打磨一下,否則印出來的會帶著石頭的紋理。
『捌』 怎樣學雕刻印章
買本《篆刻學》,通讀10遍,終生受用;再買100塊石頭,最便宜的那種,加10把刻刀,砂紙和磨刀版石若干。權
每天1小時,書上的範例都刻完,書能背下來。
三年小成,五年上台階,十年內方圓萬里無人出你右,神馬甲骨、鍾鼎、刻石都是浮雲,神馬鐵線、懸針、迴文也都是星雲。
那時,你就是宇宙,成矣!
『玖』 怎麼學習篆刻需要注意什麼
具體方法如下:復
1、准制備好要刻橡皮章的工具和材料,以及要刻的圖案。
『拾』 該如何學習雕刻印章
[刻刀] 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產品為最好。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綿印泥)。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初學用印床便於動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製、金屬制多種,自製印床價廉實用。(?只要買一付元寶螺絲)。 [筆墨 硯刷] 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印規]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於木工用角尺,可自製。鈐印後印規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後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製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執刀法] 執刀如同執筆,一般是無定法的。各種執刀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看篆刻作品的好壞,並非觀摹操作表演。但採用適合自己習慣的執刀法可有助於刻好印。編者喜歡採用的執刀法,如同執鋼筆。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執定,無名指、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 。靠上述三指的關節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運刀方向不變,象打拳一樣便於向外發動。熟練後還可變換刀刃角度、方向,隨意運刀加工細節之不足。 [選印石知識] 這里介紹的是適宜青少年學刻用的普通石章 一青田石:產浙江青田。最名貴的是「封門青」凍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二壽山石:產福建壽山。最名貴的是「田黃」,價同黃金,呈黃色半透明。三昌化石:產浙江昌化。最名貴的是「雞血石」。因石質紅斑鮮艷如雞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鐵質的砂釘、易傷刀刃。 其它還有浙江寧波的大松石、山東掖縣一帶的菜石、磨刀石(又稱羊肝石)及目前開採的石源,很多採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紋,還有以蠟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細選擇。 [石章拋光法] 石章拋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經過處理,使之細膩光潔的簡單工藝。 方法如下: (一) 先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紙打磨至細潔無紋路,然後在一塊豬、羊皮里層塗上一層極薄的上光膏(俗名拋光綠油),最後把細石洗凈石粉,稍干後在膏面快速擦試至光亮即可。 (二)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在金相砂紙上加一滴工業油液,?將細石反復磨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拋光的首要條件是砂除表面紋路,其細膩程度決定印石的光亮度。無鈕印石宜磨成平頂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紙輕抹至不刃手為度。 [怎樣寫印稿] 寫印稿前須磨細面,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復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後,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於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後?在紙透上壓痕范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勝負鉛筆)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復於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干凈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干凈的毛邊紙吸干多餘的水分。4、復二三毛邊紙於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後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後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後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怎樣摹印] 在臨刻前,我們應做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摹印。方法是幾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圖紙工蒙於印拓上,用手輕輕壓住紙不使移動,然後用小號圭筆蘸墨(?或碳墨水、繪圖墨水),依原印線條摹寫。要盡量將每個字中筆劃的起筆、收筆、?轉折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細節,摹寫和接近原作,同時細心體會,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對於以後創作是大有益處的。(摹前須以肥皂洗手,?並用紙墊手,以免油膩污紙而難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線條,以細線勾邊。如果用臘紙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紙摹印,只要將紙與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壓下痕跡,(?摹印紙與印譜間可襯托一層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紙以保護印譜)摹下後用水印法翻印上石,?並且用墨筆稍加修描,即可臨刻。初學宜選工整一點的滿白文入手。 [運刀法]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藝術的結合,故前人稱刻刀為鐵筆。前人談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虛,實際上運刀法不外沖刀和切刀兩種。 [沖刀]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但這「沖」並非一沖了事,而要一節一節地沖,可免直沖不夠凝重之弊,沖角度較小,約30左右。 [切刀]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因純用切刀缺乏氣勢,一般宜沖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虛勁,通過肘腕運到指間,而不是靠手臀大動作來完成。 [怎樣刻白文印] 運刀又有單刀、雙刀之分。單刀即一刀直沖而下(如果刻完後反過來,?順刀痕正中帶一刀,略微帶刻掉筆劃中的一部分鋸齒形裂痕,則可不致太單薄)?不宜初學,這里不作重點介紹。 刻滿白文用雙刀法刻去筆劃,即用流水作業法將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將橫劃的下部刻完,將石章轉動180°。②將橫劃上部全部刻完,?輕轉刀角修好筆劃兩終端。③④豎線也依上述辦法兩次刻成,最後收拾印邊及部分不夠之處。刻時「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餘」,因為不足可補,超過則不可補救。 [怎樣刻朱文印] 刻朱文印與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筆劃、印邊,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雙刀流失作業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後收拾印邊,剔去筆劃、印邊之外的殘留部分。印不必刻得過深,刻刀須緊貼筆劃,否則刻成鈐出後令人覺得白文變細,朱文變粗。無論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盡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寫寫的筆意。根據印文具體情況隨時調整運刀速度,轉換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著,小印宜輕而流暢。切忌不掌握輕重徐使筆劃斷裂,或刮削重復致全印死板。一切須勤學苦練,方能心手相應,運用自如。 [怎樣臨刻古印] 學習中國傳統藝術,無論書、畫、刻印,臨摹是必經之路。秦漢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於唐詩、宋詞、無曲。臨刻古印開始主要選擇秦漢印中比較平正、質朴一路的印以滿白文為佳。到有了相當的基礎後,也可再選擇有 特別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寫字先臨楷書,再臨行草一樣。辦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後,先以鏡子校對,要力求寫得與原印接近,刻好後,可用手指染墨輕拍印面,再同鏡中的原稿核對修改。 [怎樣臨刻名家印] 明清以來各派名家印,是我國輝煌的篆刻藝術遺產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點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現出神采各異的風貌。臨刻名家印,可根據「取法乎上」的原則,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及其他如趙叔孺、趙古泥等名家印中選擇接近自己性格的一類。初學一般宜選臨工整一點的。朱白文都要臨,同樣也要熟記特點,仔細比較,學以致用。[怎樣檢查臨刻效果] 初學者臨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盡管刻時小心,或許還會有不到之處。這時可用於指薄蘸墨的輕拍印面,然後用小鏡對照原印,尋找不似之處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並可用敲擊、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殘破效果。對照原印的過程是提高的過程,要花全部時間的三分之一來研究對照。 前人說:「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創作,則更應把精力化在構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敗,再怎麼也改不好了。 以後在寫印稿時要做到:印寫得不滿意,寧可磨去重寫,也不隨便動刀,如該印實在寫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選用,這次可別選一方印練習。 [書法與刻印的關系]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與刻印的關系] 章法就是一個字或一個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藝術、比較復雜而變化多端,實在是篆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練的刀法而無高明的章法,必無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組的創作,必須方方有變化,更要顯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設計印稿時應反復構想。這一點,篆刻大師吳昌碩慎重的創作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劃、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出相宜的形式。 2007-11-23 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