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好的葫蘆怎麼染色
① 葫蘆用什麼顏料上色還有上色的步驟有哪位大俠能告訴我下 謝謝
傳統的要先拿鉛筆描好底稿,然後用刻刀把基本的型雕刻出來,在往上然版中國傳統的礦物顏料,這種權類似於中國的重彩畫,詳細步驟就和畫重彩一樣,最後最好上層漆。
也有直接用漆畫的,用清漆與固化劑按2:1比例配好,畫的時候用色粉調和調好的漆畫,注意掌握好火候。
不過你要圖簡便的話,直接用丙烯畫就好了,方便快捷。
② 葫蘆雕刻如何上色·
釉
③ 烙畫葫蘆怎樣上色
葫蘆烙畫工藝品制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按以下步驟制備:將天然植物葫蘆颳去外皮,清洗干凈,在處理劑中浸泡上色,上繩晾乾,烙刻加工得工藝品。採用本發明的方法能使天然植物葫蘆的色澤明亮,成色金黃,能在其外表上繪制各種圖案,克服了傳統的葫蘆的外形單調的缺點。該工藝品保質期長,可不用任何著色,自然、古樸、典雅而又獨具特色。符合人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時代觀念和開發綠色工藝品的要求。
製作方法將天然植物葫蘆颳去外皮,清洗干凈; (2)配製處理劑:用(重量份)清水25~50,然後依次將孩兒茶0.1~0.3、密蒙花0.1~0.3、木香0.03~0.07、蒿子0.04~0.08、黃酒0.4~0.6、碳酸氫鈉0.1~0.4、氯化鈉0.03~0.06、硫酸0.1~0.2、檸檬酸0.1~0.25、雙氧水0.3~0.7依次倒入水中,不停攪拌至所有制劑均配完,然後再充分攪拌10分鍾即可得處理劑; (3)浸泡上色:將刮皮清洗干凈的葫蘆放入上述處理劑中,浸泡5~10分鍾,並不停攪拌使之著色均勻,浸泡時間不超過10分鍾,然後取出擦乾; (4)上繩晾乾:將浸泡上色後的葫蘆晾乾至完全乾燥; (5)烙刻加工:將上述處理過的葫蘆表面繪畫,用電烙筆刻繪出各種圖案。
色彩加工
燒一鍋沸水,加入少許骨膠(木工用膠),待融化後再放入顏料(玫瑰紅、桔黃色),顏色深淺由試驗決定。然後將葫蘆放如鍋中,用木棒上下翻動,使葫蘆著色均勻後撈起瀝水,置席上晾乾,再用白布擦拭,使之光滑明亮、色彩鮮艷。
④ 怎麼給葫蘆染色啊求助
1.照射法
將葫蘆用鹼水泡一下,放在太陽下均勻地接受日光曝曬,並以細布蘸核桃油,有的為了省錢乾脆用植物油搽磨,兩個過程交替進行,即可以加快變色的速度。但要想得到深紅的色澤,還是需要1~2年的時間,所以這種方法不容易被識別。
2.煮色法
用濃紅茶水、孩兒茶(一種中葯)水、紅木末水等煮,或浸泡一段時間,可使色彩浸入葫蘆表皮內,由於茶量的不同其濃淡也不同。
3.油炸法
把葫蘆完全放入高溫食用油中,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變色。
4.膠粘法
燒一鍋沸水,加入少許骨膠(木工用膠),待融化後再放入顏料(玫瑰紅、橘黃色),顏色深淺由試驗決定。然後將葫蘆放入鍋中,用木棒上下翻動,使葫蘆著色均勻後撈起瀝水,置席上晾乾,再用白布擦拭,使之光滑明亮、色彩鮮艷。
5. 干搓法
用化工染料,主要是染布和染線的染料直接塗抹在葫蘆上,然後用布搽磨,反復多遍,直到理想的顏色,用布蘸植物油塗抹,讓油慢慢滲入葫蘆。
6. 葯物法
將10克高錳酸鉀在熱水中溶解,帶上膠皮手套將其均勻地塗在葫蘆表面,最後用亮油打光。
還有多種作老技法,就不一一列舉了,但不管用什麼方法作老,作的多麼逼真,終究假的和真的還是有區別的。人工做出的假色可能在色度上接近,但沒有內斂的光澤暈,表面常見一層生硬的浮光。另外,從葫蘆內壁上看,自然變色者較為陳舊,特別是蟲具,呈灰黑色,時有蛀蝕,而人工作色的與外壁色澤相同,浸染效果明顯。還有,自然變色者各部位色澤不會完全一致,一般人手觸摸越多的地方色澤越深,比如范制匏器的陽文凸起部分。而人工作色者則相反,經常磨擦的地方因掉色而變淺,所以凹陷處反而色深。
⑤ 怎麼給刻好圖案的針刻葫蘆上色
葫蘆先盤下表面光滑了 就可以上色了 。裡面毛面容易上色,光滑的 皮上的顏色用濕布擦乾就行了。
⑥ 怎樣把葫蘆上刻的字染色
從雕刻技法的角度去品鑒蘭州刻葫蘆
邱臨俊作於二OO九年十二月(此文乃本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蘭州葫蘆藝術區別於我國其它地域葫蘆藝術的最主要一點,就是重於雕刻,用雕刻技法來體現傳統書畫。這門技藝自清代萌芽至今已過百年。起初,工匠們在沒去皮的葫蘆上用針刻花草,以供自己玩賞。到民國初年,有幾位藝人開始雕刻人物和戲劇臉譜,作為兒童玩具售於街市,此時的作品已經是將葫蘆去皮後雕刻的。時過境遷,目前全甘肅省內葫蘆雕刻者人數約300左右,多集中在我省蘭州市和臨夏州兩地,其中農民占總人數的95%以上。隨著藝人們不斷地摸索創新,其工藝水平在不斷提高,就創作用的工具而言,以最初的只用針刻,發展為現在的用針、刀、針刀並用、甚至使用烙鐵等等,他們雕刻用的工具還是以針為主,也有較少數人只用刻刀雕刻,但由於只用刻刀刻不出很精細的圖案,故至今使用的人少,未成氣候。除了針和刀以外,還有一種是針刀並用刻法,本文主要談談針、刀、針刀並用三種刻法的利弊,以使廣大愛好者從技法的角度深入了解蘭州刻葫蘆藝術。
我們在葫蘆上雕刻美妙絕倫的傳統書畫,是件不容易的事,作畫有畫法,寫字有書法,刻金石有刻法,這么多「法」就是處理細節問題的方法,精湛的刻功能體現無盡變化的細節,有了到位的細節處理才能構築美的整體,才能產生美感,才能有「韻」,如同寫一個漢字,點畫細節的精到是寫好一個字的前提。我們判斷一件刻葫蘆作品的優劣,就要看是刻者是否抓主傳統文化的根本,對細節的問題處理的如何,而不是被外在的華麗、工多、內容繁雜、雕刻內容等所迷惑,這也是欣賞葫蘆藝術作品的唯一標准。
先說說針,舊時刻葫蘆用的針就是平常縫紉、做針線活時用的針,這種針做為最常見的工具,在刻葫蘆上一直使用了很多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用,但縫紉用的針硬度小,刻沒幾下就容易斷尖,很費事,老一代的藝人在雕刻前要事先磨好若干個針,以備雕刻時用。現在用的針都是從五金店買來小麻花鑽頭,把鑽頭的平端磨成針的形狀,然後進行在葫蘆上進行刻劃,鑽頭的材質硬度比縫紉針高,軟硬合適,刻劃時不易斷尖,使用很方便,一個作品下來就磨兩三次就行了。針刻的技法簡單,刻者幾乎不用專業雕刻的底子,加以時日就能掌握,而且刻的速度快,能出產量,目前市場上很多中底檔的葫蘆都是用針雕刻的,這也是蘭州刻葫蘆為什麼被叫做「針劃葫蘆」的原因。
針刻出的線條纖細,可以做到「細如絲」的地步。但針的表現手法單一,針尖的形狀決定了其在線條變化的表現能力有限,比如書法線條要達到古人說的「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的效果,針的刻劃是很難辦到這點的。目前針只適合雕刻某些白描(亦稱線描)圖案和線條變化較少的動物毛發、裝飾紋案等,例如,就拿一幅用白描技法畫的佛像繪畫作品來講,其畫面對線條的走向和弧度要求嚴格,但單個線條的粗細、枯濕、濃淡等的變化較小,這類圖案單用針雕刻是可行的。但在中國藝術中,白描作品在詮釋傳統文化元素方面有很大局限性。在用針雕刻對線條變化有相當復雜要求的傳統國畫線條時,針刻出的線條就顯的十分死板,沒有變化,很「匠氣」。如果要刻一幅水墨畫,人物或者是山水等等,就先要把原畫簡化為白描,把很多富有變化的東西轉化為單一的線,把構成美的元素「簡化」掉了,的這種做法在藝術上是很不可取的,還有,尤其在雕刻中國書法這類極盡變化的線條時,單一用針更是不行,即使用直徑不同的鋼針刻,只能在線條粗細上有些變化,在刻點畫時卻不能准確體現筆畫的細節,沒有細節也就更沒有韻味可言了。所以針刻的缺點就充分的暴露了。
再說說刀,除了用針雕刻葫蘆外,還有少數雕刻者們用刻刀雕刻葫蘆,作品內容也是以傳統國畫為主,刻
⑦ 怎麼把葫蘆染色
葫蘆染色的方法:
1、挑選一個沒有破損的葫蘆,清洗干凈,並靜置一個小版時,晾乾,放到一權張白紙上。
⑧ 葫蘆怎樣上色圖解
1、風幹了很久的葫蘆(外皮已經長了半層霉),拋光磨砂。
⑨ 葫蘆底色怎麼上雕刻或烙畫前,怎麼給葫著一層底色請師傅給個指導。
烙畫不用上底色的,彩繪的有時候會有
⑩ 機雕,天然葫蘆圖案能上色嗎
得手工上色,機器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