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的雕刻古人是怎麼完成的
⑴ 龍門石窟是怎麼刻出來的
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血刻出來的。
⑵ 龍門石窟是洛陽的嗎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內。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容,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⑶ 龍門石窟賓陽洞中的主佛釋迦牟尼佛,采哪個朝代的什麼雕刻方法
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悉達多·喬達摩,原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和我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⑷ 龍門石窟的歷史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北京時間2000年11月30日洛陽龍門石窟被國際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13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古稱「伊闕」。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並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習慣的稱為龍門。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有古碑林之稱,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朴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⑸ 洛陽龍門石窟是哪個朝代建造的
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專中大規模屬、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⑹ 洛陽龍門石窟在哪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千米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
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
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
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在此處開鑿石窟。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400餘年之久。
石窟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全長1030多米,現共存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40多座,佛像10萬多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幅,這些都體現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融合了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開鑿而成。
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此外,龍門石窟還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匯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龍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這些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中國公元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他石窟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可以說龍門石窟就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一起被譽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菩薩像
⑺ 龍門石窟的建造歷史
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⑻ 古代龍門石窟位於哪裡有哪些雕刻特點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城南13公里的伊水兩岸東、西山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遷都版洛陽(權494年)前後,延續到北宋,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軀,碑刻題記3600多品,佛塔40餘座,代表性洞窟有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火燒洞、慈香窯、魏字洞、普泰洞、石窟寺、葯方洞、趙客師洞、唐字洞、路洞和唐代的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敬善寺等,專為唐高宗及武後開鑿的大摩崖像龕奉先寺內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十一尊雕像,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雕刻最精美的一組唐代石雕佛像。
⑼ 洛陽龍門石窟歷史文化中的成就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的伊河兩岸,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始稱龍門。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公元493年),歷經400餘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富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典範、中原風格而異於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典型的皇家風范。其中奉先寺規模最大,是唐代雕刻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皇後武則天曾助脂粉錢兩萬貫,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竣工。它是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敞開式佛龕,主佛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她雍容大度、氣宇非凡、撼人心魄,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
香山寺地處世界遺產——龍門石窟景區內。始建於北魏,唐代武則天曾在這里主持了一次詩會,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大詩人白居易放情於龍門山水,慕戀香山寺清幽,居住於香山十八年,自號「香山居士」。香山寺北側的白園就是這位偉大詩人的墓園,如今這里已成為各界來賓憑吊這一歷史名人的理想之地。
⑽ 龍門石窟里有多少尊佛像!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唐代,後經歷代修建而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沿西山石棧道緩緩而行,古陽洞、賓陽洞、萬佛洞,洞洞有典;魏晉南北朝、唐代造像,代代不同。最顯赫最精美的是奉先寺群像和盧舍那石佛,充分顯示了唐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大多數的佛像都是雕刻在佛龕里,外面有圍欄保護,而且都是依山開鑿,路比較窄,所以拍攝還是有一定困難哦~~~
請注意這尊佛像的手指,被人為的破壞了,很遺憾,這樣的畫面還會重復出現N變,我為此很心痛。
每個佛龕里除了有一個大的佛像以外,還有好多形態各異的小一點的佛像,個個都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