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寺天王殿木雕彌勒佛雕刻於什麼時候
『壹』 請問北京市石景山區2012年年底有大集嗎
1。石景山地鐵1號線西單
西單地鐵二號線4為大興線的黃村西大街
薛興國17路大興醫院,黃村西大街,你可以直接去青雲店。
『貳』 彌勒佛是保佑什麼的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仁者,
佛菩薩是咱們常說的聖賢之人,有正知正見慈悲智慧的人,不是神明而是真正的明白人,聖賢教育就是再告訴大家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不虛,佛陀老師菩薩學長大慈大悲,唯求咱們離苦得樂,如果因果能代替他們早就替咱們受全部的苦讓咱們永享安樂,但是父母再慈愛,孩兒餓不能替他們吃飯,孩兒渴不能替他們喝水,個人的因果須個人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是大醫王,最智慧的導師,但是病人就是不肯吃妙葯,學生不聽從老師的勸導,醫生和老師就沒辦法,只有一直在旁邊明中暗中幫助他覺悟回頭。
末學恭錄凈空法師開示彌勒菩薩與四大天王表法含義希望對仁者的疑問有所幫助:
你進寺院的佛門,第一個見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的正面是佛陀;天王殿兩旁是四大天王;佛陀的護法神韋馱菩薩在當中,手上拿著金剛寶杵,面對著佛陀。佛說在這個賢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在這個世界示現。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菩薩將來示現成佛,是第五尊,千佛最後一尊就是韋馱菩薩。韋馱菩薩發願護千佛之法,所以他最後成佛。
我們一進道場,第一個接觸到的是天王殿。這是剛剛入佛門,入佛門學什麼?學一個笑面迎人。因為你一入佛門,頭一個看到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笑嘻嘻的,這就是教給你,你要學佛,第一個就要把心量拓開,小心量沒有資格學佛,心量要大;第二個是笑口常開,笑面迎人。
彌勒菩薩特別塑造布袋和尚的像,代表的意義就更深,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他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歡歡喜喜,一切是非善惡統統能包容。四大天王的表法,東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告訴你處世待人,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智慧之劍,代表日新又新;西方北方代表多見多聞,博學多聞,這是天王殿,你一入佛門就給你上第一課,
諸佛菩薩的形相、名號,是佛菩薩教學的宗旨,我們常常看、常常聽,常常警覺自己、提醒自己,那就是無量的功德利益。懂得表法,這才真正能警惕自己、提醒自己,時時刻刻覺而不迷。寺院裡面供養彌勒菩薩、四大天王,就是時時提醒我們自己,所以這種教學,不僅是學佛的基礎,也是做人的基礎,我們要把這個帶到我們的家庭,帶到我們的生活上。
凈空法師:彌勒菩薩是歡喜佛
佛法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徹底放下。布袋和尚表法表到位了,這宋朝時候,跟岳飛同時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我們中國人稱他叫歡喜佛。這是個傳奇人物,但是《高僧傳》上有他的傳記,傳記里不知道他的姓名,沒人知道,哪裡人也不知道,出現在浙江奉化。他居住的地方是雪竇寺,這個寺廟現在是彌勒菩薩的道場,他在那邊住過。胖乎乎的、笑眯眯的,每天到外面去化緣,不管人家給什麼東西,都往布袋上放在裡面。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幾個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個手垂下來,做出這么一個姿勢,一句話也不說。人家看了一看,這是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背上就走了,理也不理人。他真的答覆了,真的講清楚了,什麼是佛法?放下是佛法。你看看,我們在大乘教里,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自始至終就是教你放下,放到什麼都沒有了,連放下也放下,你成佛了。
成佛之後怎麼樣?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來什麼?提起來是普度眾生。這個「度」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幫助,幫忙、協助,眾生有苦難,你得幫他,眾生在迷惑沒有覺悟,你得幫助他覺悟。用什麼方法?講經教學。你看釋迦牟尼佛用的方法,我們都看到了,身行、言教,他所說的他真做到。身行言教,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一生就干這么一樁事情。三十歲開悟,開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所說的他全做到了,沒有一樣不做到。他教我們的,像啟蒙,《十善業道》,他做到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真做到了,做得乾乾凈凈;三皈,放下迷邪染,依靠覺正凈,這是三皈,他做到了;五戒他做到了;經教裡面教我們放下執著,他做到了,放下分別他也做到,放下起心動念他做到了。然後告訴你,只要你真正肯放下,無量的智慧是你自性里頭本有的,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相好都是自性本來具足。《華嚴經》上世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真的不是假的。
文摘恭錄—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五集)2010/4/19檔名:02-039-0015
末學愚鈍,所知所述全部來自於古聖先賢大德和其他仁者,末學自己措辭不妥之處恭請仁者原諒,恭祝仁者一切善願速成,恭祝所有家人幸福美滿,南無阿彌陀佛。
『叄』 彌勒佛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
佛教沒有地復位這個說法,制彌勒佛是候補佛。
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肆』 元明清時期的雕塑是怎樣的呢
1.元代的佛教雕塑
①彌勒佛像
在宋元時代,佛教石窟造像進入了尾聲,江浙一帶的石窟造像規模較小,杭州造像多利用天然的岩洞和岩龕,雕刻出頗有世態的羅漢群像,以及觀音和彌勒像。宋元之際,人們對彌勒佛的信仰十分流行,在杭州飛來峰的雕刻多表現這一題材。此時的彌勒佛形象與唐宋時大不一樣,完全沒有佛像的特徵。這尊彌勒佛肩上搭著一個布袋,大腹歡顏,泰然坐於岩石之上,兩旁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這一彌勒造像,不斷為後世寺院造像模仿,乃至成為一個特定的形象定型下來。
②過街塔——居庸關雲台雕
在元代雕塑中,過街塔是一個精美的遺存。過街塔建造在居庸關,是元順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阿魯圖和別爾怯不花等建造的。今僅存塔基,即居庸關雲台。台座用青色漢白玉石砌成,高9.5米,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台頂四周安設石欄和排水龍頭,台下正中開一南北向的券門,可通車馬。券門內外遍雕密宗圖像。券頂雕曼陀羅,兩側拱面雕千佛,券洞內兩壁雕刻護法天王。關門洞呈單六邊形,面上雕有大鵬、鯨魚、童男、獸和象等。圖像以「減地平鍛」和「剔地起凸」等手法刻成,其中以天王像最生動。此外還雕有梵、藏、漢、八思巴、畏兀兒、西夏6種文字的經文咒語和除梵文外的5種文字的造塔功能及建塔有關人名。
元皇室興建過街塔除了為益國安民外,還有過街塔銘所記「下通行人,皈依佛乘,普受法施」之意,因而建造了這座城關。
2.走向貧乏的明清雕塑藝術
①平遙雙林寺——佛教的藝術殿堂
明代大力提倡恢復漢民族文化傳統,寺廟造像有較大的發展,現存有代表性的造像寺廟主要集中在北京、山西、陝西、甘肅、四川等地。其中最優秀的是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彩塑。
雙林寺建寺比華嚴寺早,後毀於戰火,明代又經重修。全寺10座殿堂,共有大小塑像2000多尊,是中國古代塑像最多的寺院之一。寺廟內的十八羅漢塑像,塑繪技藝較高。羅漢造型堅實,有金石感。另外還有大型的泥塑,塑造的人物形象達上千軀,展現了佛國仙境和棄官求佛的現實生活場面,在藝術處理上生動活潑,富有創造性。這些造像堪稱明代造像的優秀代表,是又一個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彩塑②明代陵雕
明代恢復漢民族的統治地位後,力圖恢復大唐制度,帝王陵也多效仿唐代。陵墓設置大型儀衛性石雕以示國力和權威。因此,明代陵墓多以成雙成對的石雕裝飾,石雕被稱為「石像生」。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明太祖的孝陵位於南京。在孝陵的神道上,設立有獅子、獬豸、駱駝、大象、翼馬和麒麟各兩對,姿態為一對跪卧一對站立,此外還有兩對文臣、兩對武臣的石雕。這時的石雕體現了明初恢復盛世的昂揚精神。明十三陵在山麓之中,以長陵為中心共用一個神道,造型與樣式皆仿效孝陵,神道兩旁的石雕刻畫細致,但徒有形體,缺乏氣勢。到了清代的帝王陵,更失去了前代的雄渾之美,雖形體巨大、堅實厚重,但精心雕刻的作品如同玩偶和模型。
③清五百羅漢雕塑
寺廟造像到了清代,羅漢塑像的陣容進一步擴大,塑有五百羅漢的羅漢堂在寺廟中非常普遍。清代寺廟造像在中國許多地方都可見到,因距今時間較近,造像保存較好。昆明筇竹寺羅漢堂的五百羅漢是比較有特色的清代塑像。這些雕塑形象接近俗世人物,造像的製作手法更加寫實,不僅塑藝和彩繪更加細致,而且許多羅漢的胡須均由真人的毛發製成,已失去了雕塑的藝術趣味。
④雍和宮木雕彌勒像
北京雍和宮是清皇室供奉的喇嘛廟宇,建於康熙年間,內有一木雕彌勒佛像,高18米,由一完整的白松樹干雕成,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巨型木雕,較有價值。
雍和宮三佛殿中的三世佛和天王殿中的天王造像,是清代較優秀的作品。
『伍』 隆興寺始建於哪個朝代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里街,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擴建龍興寺,修建大悲閣,並鑄造起七丈三尺高的千手千眼銅觀音像,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由此一組宋代建築拔地而起,主體採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群。由此,龍興寺遂躍為「河朔名寺」而倍受歷代封建皇室的重視。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可見當年這里晨鍾暮鼓,鍾磬齊鳴,香煙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
元代曾多次賜金重修,並賜田畝、經卷、長明燈錢資助寺院的經濟和佛事,致使龍興寺僧徒增多,規制完善,日臻隆盛。著名高僧膽巴曾一度住持隆興寺,並施白金千兩重修大覺六師殿。明萬曆年間敕修寺內主要建築和佛像。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與此住架,拈香禮佛,以祈皇圖永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兩度奉敕大修,並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西側增建帝王行宮,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達到了鼎盛時期。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賜額「隆興寺」,並被譽為「海內寶剎第一名區」清朝末葉至民國年間,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戰爭頻仍,隆興寺也隨之頹敗。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西路行宮被天主教堂侵佔,中、東兩路建築也是殿閣傾圮,僧堂損漏。寺院游僧日少,門庭冷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隆興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科學保護。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53年成立專門文物保管機構至今,國家屢撥巨款對寺院進行修葺和擴建,使古剎逐漸恢復其盛世風貌。正定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北15公里的地方。西望太行山,南臨滹沱河,素有「燕南古都,京畿屏障」之譽。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分別從縣城東西兩側穿過。城內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隆興寺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正定縣城東隅。
隆興寺現有面積8520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 南面迎門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中軸線末端為1959年正定城內崇因寺遷來的毗盧殿。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殿閣高低錯落 ,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碑身楷書30行,行50字。碑文記述了恆州刺史王孝(單人加零)奉命勸獎州內士庶萬餘人修建龍藏寺的經過。書法蒼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贊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北宋開寶四年奉采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的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像。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為"河北四寶"。 大悲閣內千手觀音鑄造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其下須彌座當為銅像鑄成後砌築。此須彌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長30.49米。其中正前面長12.52米,東側面長5.54米,西側面長5.36米,東翼長3.62米,西翼長3.45米。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內容的不同,採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多種技法,將整體表現得既華美多變又嚴謹勻稱,有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 年),有三千匠役投身這項工程。
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工程浩大,工序復雜,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即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寺內盡端的毗佛殿,創建於明代。殿內有銅鑄的毗盧佛像,設計精巧,造型奇特,是國內孤例。佛像整體分三層蓮座,每層四尊銅像,各向一方,相背坐於蓮座中央。蓮座的第一蓮瓣上刻一小佛,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
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的觀音彩塑。摩尼殿北側一座五彩懸塑的主體塑像,乍看之下,它最吸引人的便是蹺起二郎腿的姿勢。 它的眼睛往下朝我們看,只微露笑意,似乎不為人來人往所動,一派閑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塑像高有3.4米,但是離地也有三四米,因此看來也就和真人一般大小。「根據碑文記載,這像是在明朝嘉靖年間重塑,距今也近500年。秦先生指出,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一位中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曾於1933年把它拍成照片送給魯迅。「魯迅先生視它為珍寶,贊美它為東方美神,還一直把照片放在書桌上,今天在北京的魯迅故居仍然陳列著。」
這魯迅眼裡的「東方美神」,是否就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似乎不容易有定論,但是它確實讓人對菩薩塑像的感覺有了改觀。看它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打扮確實不像凡人。然而見它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卻又與凡人姿態無異。
『陸』 正定隆興寺的由來是什麼
河北正定縣的隆興寺是一座保存著宋代建築風格的著名古寺。它創建於隋開專皇六年(586),原名屬龍藏寺,宋初更名為龍興寺,清康熙初定名為隆興寺。寺內有一尊馳名全國的銅鑄大佛像,又稱大佛寺。全寺佔地約5萬平方米,為我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又較完整的佛寺建築群。這里有宋代建築風格的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天王殿,有全國最高的銅佛像,還有號稱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此外,寺內的宋明雕塑、歷代銅佛碑石、壁畫等文物也極其豐富。
摩尼殿是隆興寺遺存建築的精華所在。大殿建於宋仁宗皇二年(1052)。摩尼是梵語,意謂珠、寶、離垢、如意,是珠的總稱。這座殿的建築形制極為特殊,平面方形,正殿寬七間,進深七間,重檐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四面厚牆圍繞,每邊正中各出抱廈一間,形成十字形平面。抱廈的屋頂是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打破了方形大殿單調沉重的格局,使整體建築造型形成雄壯沉穩的基本風格,同時又不失華麗輕巧之美。這種形制在我國現存宋代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
『柒』 彌勒佛的由來
彌勒,菩薩名,梵文叫maitreya,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 「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葯,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李姓?不詳,要說彌勒化身,布袋和尚,世人也不知其姓氏啊,只知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要說跟「李」能搭上邊的,就屬武則天了。武則天運用佛教的化身轉生理論,說自己就是彌勒佛下凡。武則天用彌勒,構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孫,成為名正言順皇帝的理論基礎。僅此而已啊!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也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就姓彌勒,Maitreya,意譯為慈,所以又稱慈氏菩薩,名阿逸多,意譯為無能勝;另外也有一說是姓阿逸多名彌勒。
『捌』 大興善寺的主要建築
現存山門為明代建造,造型奇特,為二層歇山式建築。
山門南題寫「大興善寺」四字。東側鐫有「庄嚴國土」四字,西側鐫有「利樂有情」四字。
山門北題寫「五岡唐鎮」四字,保存完好。 天王殿是山門後南北中軸線上的第一重殿宇,內部正面供奉有大肚彌勒佛,為明代托紗金裝。匾額「天王殿」為趙朴初題寫。廊柱懸掛兩幅楹聯。
天王殿內東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南方為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劍,職風;東方為持國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職調;北方為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傘,職雨;西方為廣目天王,身紅色,握蛇,職順。
在彌勒菩薩造像後方則為佛教寺院的守護神韋馱尊天菩薩,現存造像為明代木雕。
天王殿東西兩側各開一門,東側門懸掛「金剛」牌匾,西側門懸掛「悉地」牌匾。 平安地藏殿位於天王殿後東側,內奉地藏王菩薩。
門楣上懸「平安地藏殿」五字牌匾,為大興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師題寫。
地藏菩薩右手持九環錫杖,左手持明珠,左右兩側為大型整體群雕。
平安地藏殿整體雕塑群所表現的是陰曹地府第一殿閣君至第五殿閣君,由第一殿秦廣王殿、第二殿楚江王殿、第三殿宋帝王殿、第四殿五官王殿、第五殿閻羅王殿部分內容組成。 救苦地藏殿位於天王殿後西側,內奉地藏王菩薩。
門楣上懸「救苦地藏殿」五字牌匾,為大興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師題寫。
救苦地藏殿的整體雕塑群所表現的是陰曹地府第六殿閣君至第十殿閣君,由第六殿卞城王殿、第七殿泰山王殿、第八殿都市王殿、第九殿平等王殿、第十殿轉輪王殿部分內容組成。向大眾表明佛教因果關系,揭示人們行為的真善美與假丑惡啟迪人們的理智和善心。 鍾、鼓樓,位於大雄寶殿前廣場東西兩側。
東為鍾樓,上懸「天聲」牌匾。
西為鼓樓,上懸「地音」牌匾。
鼓樓內有寺僧監制的直徑1.5米大鼓。 大雄寶殿內供奉五方佛造像,東西兩側供奉二十四諸天,後側供奉海島觀音、善財童子和龍女。殿內樑柱懸掛五副楹聯。
大興善寺為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祖庭,在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五方佛」又稱「五智佛」、「五智如來」,代表中、南、東、西、北正方。
大殿最上懸掛「大雄寶殿」牌匾,為趙朴初題寫。其下懸掛三副牌匾:正中為「五方五佛」匾,傳印法師題寫;東側為「丕振宗風」匾,陝西省佛教協會和西安市佛教協會合贈;西側為「光大法門」匾。廊柱懸掛四副楹聯。
殿後亦懸掛四匾。最上為「真空妙有」匾額,其下三匾:正中為「般若法門」匾,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題寫;東側為「名山得主」匾,北京廣濟寺方丈演覺法師題寫;西側為「萬德庄嚴」匾,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法師題寫。 觀音殿內供奉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菩薩一尊。
大興善寺的觀音殿建築南北中軸線上,這樣的格局在其他寺院很少見。
據宋人記載,認為佛教寺院塑立觀音像即始於大興善寺。
觀音殿兩側各有配殿五楹,西邊是十王殿,東邊為地藏殿、與觀音殿組成一院落,成為陝西省佛協和寺內僧人居住的所在地。
殿門正中懸掛「觀音大士殿」牌匾,為傳印法師題寫;東側懸掛「樂常法味」匾,為印光法師紀念堂和法師故里合陽縣四眾弟子共贈;西側懸掛「續佛慧命」匾,為羅家寨村眾居士共贈。
殿外廊柱懸掛楹聯:步履宗功嘗思九年面壁;
闡揚祖德宛然五夜傳燈。 文殊殿內奉文殊菩薩聖像。
文殊殿前的對聯為:
「法鏡慈雲觀秋月春花含將妙諦,
智燈懸空聽晨鍾暮鼓悟徹禪機。」 普賢殿內奉普賢菩薩聖像。
普賢殿前的對聯:
「蓮座擁祥雲名剎宏開登凈域,
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地藏菩薩銅像是日本真言宗信徒為緬懷祖庭,追思昔日中日友好交流而贈送的。
大興善寺與日本佛教的關系源遠流長,佛教於六世紀初,由中國、朝鮮傳入日本。這尊地藏菩薩是1985年由日本「真言宗空海大師同志會」贈送的,「同志會」亦屬於密宗法系。 法堂殿內供奉密宗的大日如來,藏有唐代銅佛像和宋代造像,形態各異,獨具風格。
法堂為寺院講經、傳法的地方。大興善寺法堂為大興善寺正中最北的一座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兩間,正門上懸掛以匾額,題曰「覺悟眾生」,為清末光緒皇帝御筆。字跡雍容大度,豐腴自如。法堂與南邊的觀音殿以及東西兩邊的玉佛殿、卧佛殿組成的四合院,是大興善寺最為幽靜的處所。庭院中有古柏十餘株,濃蔭森森,遮天蔽日。還有一株紫藤,為明代所植,有三百多年的樹齡。
『玖』 彌勒佛還沒成佛吧
你好!給你個詳細資料!
未來佛也稱彌勒佛,藏語謂「強巴」。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制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制彌勒佛就是西藏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卧。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凶頗為「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岳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宋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製。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盪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參考資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