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藝術雕刻
① 如何賞析雕塑的藝術
雕塑屬於來造型藝術,你可以先自看看雕塑發展史,再看看雕塑背後的知識,比如一些具象雕塑需要了解知識才能更好的解讀,多看看歷史上優秀的雕塑作品,再通過現實中可見的塑作品,進行形象的觀察體驗,自己感受。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沒關系,藝術家的作品做完之後就不屬於他了,解讀過程和解讀的程度交給觀眾。
② 雕塑藝術的欣賞方法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審美標准。
雕塑藝術也是一樣,提高審美標准,對美的修養。
其次用眼睛去看,在用心靈去感受。這種感受不是做作,是真情的流露。
③ 如何欣賞雕塑作品
欣賞
雕塑
作品應從三個方面把握:即體積意識、
環境意識
、象徵意識。
雕塑作為
三維空間
的實體,給予人的感受首先來自它的
形體
,要通過形體展示
形象
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遠看雕塑首先觸目的是「影像」效果,「影像」就是作品形體大的起伏呈現的總體
輪廓
,各種雕塑通過自身形體的「影像」給予欣賞者不同的感受。
雕塑作品大多是為某一特定環境製作的,置於
室外
就要與環境(日影、天光、地景、
建築
等)
發生關系
,這就必需注重環境意識。優秀的雕塑作品與
周圍
的環境協調,能作用於環境,並使環境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
景觀
。譬如說
城市雕塑
,就是指長期置放在城市廣場、
園林
、
街頭
或
建築群
前、橋頭堡處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對於城市
面貌
相關的雕塑的
總稱
。優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為
城市文化
的
標志
,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雕塑作品形象單純,不可能作復雜精細的描繪,所以通常賦予形體以象徵性來表達
主題
,這就是象徵意識。
中國雕塑
多用
裝飾性
較強的人物、
動物形象
賦予象徵性和
寓意
性。
現代許多
抽象雕塑
,以其形體的簡明
和空間
意向強而具有很強的與環境的融合性和奪目性,不以描繪具體
物象
為目標的
抽象藝術
通過
線條
、塊面、形體、
材質
等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人們的想像,啟迪人們的
思維
。
說到底,欣賞雕塑藝術作品可以從認識作品外部的形態特徵開始,分清類別,看形象是否具有
美感
,與環境是否協調;進而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藝術技巧;最後體察作品的
內蘊
和
創意
。如果一件雕塑作品能使人們在
感官
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滿足,那麼這件作品就成功了。
雕塑按所用的材料可分為
石雕
、
木雕
、
根雕
、
泥塑
、
陶塑
、
金屬
雕塑、石膏像等;按空間形態可分為
圓雕
、
浮雕
、
透雕
(鏤空雕);按功用和置放地點可分為城市雕塑、
園林雕塑
、
紀念性雕塑
、
室內雕塑
、
案頭雕塑
等。
④ 如何欣賞雕塑作品,雕塑在西方藝術史上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雕塑作為一種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是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岩、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從定義上看,在欣賞雕塑中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空間形態、塑造風格、材料運用、情感表達等。而不同時期地域的雕塑還反應了風土人情,社會文化等等,具有承載文化的意義。
下文將主要從古典、現代和當代三個階段帶大家感受一下如何欣賞不同時期的雕塑:
先看古典的:
看到這些作品,是否覺得已經無法區分出這是不是雕塑?
近些年來雕塑發展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化,甚至很難區分何為雕塑、何為裝置、何為工藝……裡面的風格也變化多樣,對於大眾的欣賞層面就會存在更多的迷茫、無從著眼,相對於較為傳統的表達方式,各種「稀奇古怪的」特別是實驗性的表現方法更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所以很難分清這是不是雕塑?當代的雕塑應該怎樣去界定?
這里借用美國藝術評論家丹托的「藝術界」的概念,就他所言,「80年代藝術的樣式革命已經基本結束,藝術的問題不再是作品的問題而是語境問題。」雕塑也逐漸擺脫媒介的局限,而成為一種話語方式。當代雕塑重要的是現場中話語的指向性,這也是它與傳統雕塑的根本區別。
「語境」現在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也沒有被完全定義,所以我們姑且簡單的理解為「大環境」(包括思想感情、作者的立場、觀點、藝術修養、興趣愛好、表達的時間、對象、前因後果、表達的領域、媒介……太多,不一一贅述了)。
再來看看現在所處的環境,生活的時代,科技大爆炸、人文地域的變化、一切都在快速的更迭。任何一種藝術形態與語言方式都是在特定背景的邏輯關系中產生與發展,面對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雕塑語言的邊界也在不斷擴大,對於傳統,不拋棄也不固守,但在新的語境中總會獲得許多新的可能。跨界創作現在是一個時髦的詞,一切的新技術、新材料、新信息,如果能為藝術創作提供資源,能有利於藝術的充分表達,都應該去研究和嘗試。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影響整個社會形態的改變,藝術當然在此列。
認知到人類身處的多元化的社會,也不難理解雕塑藝術的多樣化發展,由於個體的視覺經驗和生存體驗存在差異,所以對當代的雕塑作品觀念的解讀認知也會有很大差別,甚至有誤讀的存在,實際上每個人在觀看與解讀作品時,都是從自身的生存體驗出發,都對應於個人情感,連接著真是的自我意識,都是個性化的欣賞,誤讀是常態。這也是當代許多藝術品在欣賞上的一個特點。
⑤ 如何欣賞雕塑作品教案
欣賞雕塑藝術應從三個方面把握:即體積意識、環境意識、象徵意識。
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予人的感受首先來自它的形體,要通過形體展示形象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遠看雕塑首先觸目的是「影像」效果
⑥ 怎樣欣賞雕塑作品
所以,欣賞雕塑來作品不僅需自要依靠視覺感官去感受,而且還可以用觸覺去感知,使觀賞者喚起更多的藝術想像,產生獨特的審美效果。此外,由於雕塑作品的立體性,觀賞者又可以從四面八方的不同角度去欣賞,還需要結合周圍的環境來一並欣賞,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動、逼真的藝術魅力。
⑦ 如何鑒賞畫與雕塑
1.從畫理,畫法來看,中國畫是使用毛筆,以墨為主,宣紙的滲透性,以各種干墨濃淡的線條,描繪形象,在內容上力求表達出詩一樣的境界,造型上不滿足與外表的「象」而追求「妙在似與非似之間」的神似,是否把對象畫活,是否畫面虛中有實,動中有靜,虛靈而景深,筆簡而意繁,是否有耐人久 看(問:可否為「耐人尋味」)的力量,有經驗的畫家多是中鋒用筆,有波有折,有節奏,有韻律,力透紙背。也就是說一幅好畫,用墨有濃淡干濕,滿紙墨氣淋漓而不顯堆砌,用焦墨,枯墨而任見華滋有韻,濃淡得體,干濕相成那就十分賞心悅目。
畫家的用筆是千百萬化的,只要能表達對象的形神,都能給人以美感。那麼,觀賞中國畫的最高要求盡管發揮了筆墨情趣,又做了生動傳神,充滿生命力。即使畫的一草、一木、一石也要獨具性格,注如了畫家的感情,所以說感情是作品的生命。例如齊白石老人,在一幅小畫上只畫了一朵蘭色的牽牛花,藤上幾片墨葉,用筆簡潔,但卻十分傳神,花像活的,給人以 生機盎然的美感。
中國畫歷來強調意境,要求詩情畫意,有景有情。以山水畫來說,人們贊美「蛾眉天下秀」,「夔門天下險」,「劍閣天下雄」,「青城天下幽」,畫家就要在秀、險、雄、幽上做文章找意境,要知每幅國畫作品,都是出自畫家頭腦中的反映,是畫家思想境界、生活閱歷、藝術修養等各項工夫的總和。欣賞者首先要留意作品的思想內容,有思想深度的藝術品反映著生活哲理,表達真、善、美,所以說,有思想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2.追溯到遠古,雕塑最早稱為不動的藝術,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人體浮雕距今已約3萬多年。
雕塑是運用多種物質材料、多種手段製作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審美感情的三維實體的造型藝術。是屬於純觀賞性的藝術。
雕塑按所用的材料分類,可分為石雕、木雕、根雕、泥塑、陶塑、金屬雕塑、石膏像等。按空間形態分類,可分為圓雕、浮雕、透雕(鏤空雕)。按功用和置放地點分類,可分為城市雕塑、園林雕塑、紀念性雕塑、室內雕塑、案頭雕塑等。
如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屬石雕、圓雕、紀念性雕塑。紀念碑正面鑲嵌著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字,背面鐫刻周恩來書寫的碑文,下部四周鑲嵌一組浮雕,概括地表現出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的重大事件。紀念碑是圓雕,可以從四面欣賞,下部的浮雕只能從正面欣賞。
欣賞雕塑藝術應從三個方面把握:即體積意識、環境意識、象徵意識。
http://www.abbs.com.cn/abbs/report/read.php?cate=1&recid=193
⑧ 如何欣賞雕塑
形,意,具有反映性,藝術是基於現實而又有對現實的思考,從形看意,表達的思想認識,得出一個總結,自己敢對自己負責,總結經驗教訓。欣賞,欣喜看到,賞識,感到高興,欣賞就會認同。
⑨ 怎樣欣賞雕塑 、
雕塑按所用的材料可分為石雕、木雕、根雕、泥塑、陶塑、金屬雕塑、石膏像等;按空間形態可分為圓雕、浮雕、透雕(鏤空雕);按功用和置放地點可分為城市雕塑、園林雕塑、紀念性雕塑、室內雕塑、案頭雕塑等。 欣賞雕塑藝術應從三個方面把握:即體積意識、環境意識、象徵意識。
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予人的感受首先來自它的形體,要通過形體展示形象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遠看雕塑首先觸目的是「影像」效果,「影像」就是作品形體大的起伏呈現的總體輪廓,各種雕塑通過自身形體的「影像」給予欣賞者不同的感受。 雕塑作品大多是為某一特定環境製作的,置於室外就要與環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築等)發生關系,這就必需注重環境意識。優秀的雕塑作品與周圍的環境協調,能作用於環境,並使環境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觀。譬如說城市雕塑,就是指長期置放在城市廣場、園林、街頭或建築群前、橋頭堡處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對於城市面貌相關的雕塑的總稱。優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為城市文化的標志,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雕塑作品形象單純,不可能作復雜精細的描繪,所以通常賦予形體以象徵性來表達主題,這就是象徵意識。中國雕塑多用裝飾性較強的人物、動物形象賦予象徵性和寓意性。
現代許多抽象雕塑,以其形體的簡明和空間意向強而具有很強的與環境的融合性和奪目性,不以描繪具體物象為目標的抽象藝術通過線條、塊面、形體、材質等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人們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
說到底,欣賞雕塑藝術作品可以從認識作品外部的形態特徵開始,分清類別,看形象是否具有美感,與環境是否協調;進而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藝術技巧;最後體察作品的內蘊和創意。如果一件雕塑作品能使人們在感官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滿足,那麼這件作品就成功了。
⑩ 如何鑒賞雕塑比如說什麼角度
鑒賞雕塑,這個話題很好。比如,普通百姓怎麼鑒賞,科學家怎麼鑒賞,醫生版、軍人、教師。鑒權賞雕塑和個人的社會職業有一定的聯系。
針對雕塑作品本身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比如:《大衛》老米的作品,多數人看到了會聯想到聖經里那段故事,大衛殺死巨人戈里亞,但同樣的主題,不同的作者還有不同的創意,米開朗基羅將大衛塑造成一個成年人的體魄,非常的健美。而多那泰羅的《大衛》卻依照真實將他還原為真實的15歲的少年,所以,欣賞著如何去欣賞。需要提高自己的審美。需要懂得東西方藝術史,需要有文學,音樂等等知識的框架支撐。很多雕塑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個性的表達,也有的是服務於統治階級的「工程」,還有的則是對人生、對自然的真實情感的表達。。
所以,作為欣賞這些雕塑作品的人,什麼人都好,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其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