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哥特式雕刻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哥特式雕刻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06 18:12:36

1. 哥特式雕刻有哪些表現手法

哥特式雕刻在表現手法上也日益追求寫實,追求自然真實感情的表現,形成了所謂「哥特現實主義」。哥特式雕塑家征服了許多前輩遇而未解的技巧難題,盡管他們還不太懂人體解剖,但他們創作的雕像富於激情。

早期哥特式雕刻中的人物形象刻板冷漠,後來逐漸變得豐富自由起來,雕塑家不再滿足於對形象公式化的製作,開始注意模仿自然造型,採用人體自然的比例,使雕像的姿態越來越准確生動。

2. 哥特式雕刻的表現手法是怎樣的

哥特式雕刻在表現手法上也日益追求寫實,追求自然真實感情的表現,形成了所謂「哥特現實主義」。哥特式雕塑家征服了許多前輩遇而未解的技巧難題,盡管他們還不太懂人體解剖,但他們創作的雕像富於激情。

3. 哥特式建築的主要特徵是什麼舉例說明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最負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俄羅斯聖母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尖肋拱頂
從羅曼式建築的圓筒拱頂普遍改為尖肋拱頂(Pointed Arch,或者乾脆稱為Gothic Arch),推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飛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築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
但哥特式建築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由於對教堂的高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亞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兩道拱壁,以支撐來自推力點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爾大教堂用橫向小連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韋大教堂則雙進拱橋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復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築逐漸取消了台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戶的面積,直至整個教堂採用大面積排窗。這些窗戶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牆體的功能。
並應用了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花窗玻璃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徵天國,紅色象徵基督的鮮血。
窗欞的構造工藝十分精巧繁復。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法國亞眠大教堂雙層飛扶壁十字平面
這也是繼承自羅曼式建築,但擴大了祭壇的面積。

層層往內推進,並有大量浮雕,對於即將走入大門的人,彷彿有著很強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簡單的圓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強調了垂直的線條,更加襯託了空間的高聳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個建築看上去線條簡潔、外觀宏偉,而內部又十分開闊明亮。
哥特式建築技術高超精緻,又帶有藝術性,在建築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編輯本段]經典建築
1、法國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鍾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鍾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系,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
沙特爾大教堂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志。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2、英國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索斯伯里主教堂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鍾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復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樑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3、德國
科隆大教堂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4、義大利
義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義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里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義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鍾塔,而是採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錫耶納主教堂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義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義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義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鍾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裡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致,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
歷史
哥特式建築繼承了羅曼式建築的很多特點。
早期
聖丹尼斯教堂的玻璃窗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國巴黎建成的聖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花窗玻璃,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1144年,在慶祝聖丹尼斯重修完成舉行的典禮上,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建築形式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於是25年之後,凡有代表參加過慶典的地區都出現了哥特式教堂。
經典時期
12世紀末到13世紀中葉。
晚期
輻射狀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發展。 直到16世紀被文藝復興風格替代。
復興
1820年,哥特式裝飾風格復興,主要在內裝飾上。

4. 哥特式雕刻有哪些特點

哥特式雕刻稍後於哥特式建築,在13世紀初開始出現,但發展很快。哥特式雕刻主要是用於裝飾教堂的石雕,此外還有木雕、木刻。木雕主要有折疊祭壇、唱詩班席位和各種私人宗教祭禮用雕像。

5. 法國哥特式雕塑的特點是什麼

哥特式藝術-法國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藝術哥特式建築源於法國,而哥特式雕刻則稍晚,它誕生於公元13世紀初葉。

哥特式雕塑雖然沒有脫離「石頭聖經」的藩籬,但它克服了過去的粗糙性,向著較為自然的風格邁進。

夏特爾大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哥特早期完整風格。在側柱上排列一排雕像,每件雕像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有它自己的性格,重要的是恢復了古典晚期以來三度空間立體形的雕塑。盛期哥特式雕刻,在構圖布局上,人物動作上都表現出成熟的技巧。蘭斯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它表現出對揭示精神世界的興趣,有時還表現出人物的性格,這清楚表明世俗性質雕塑的出現。

在哥特時期晚期,浮雕有了很大的發展,到了公元15世紀的雕刻藝術,克服了中世紀程式化和象徵性的藝術語言,也克服了建築與雕塑結合的形式束縛。隨著世俗成份在藝術中的增長,獨立的肖像雕刻逐步出現了。這個時期雕刻家對重量體積感產生了興趣,因而開始追求寫實的手法,尤其在勃艮第涌現了一批寫實傾向的藝術家。盡管他們的作品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宗教感情,但更多的是表現現實生活中世俗的人和人的生活。

http://www.hudong.com/wiki/%E5%93%A5%E7%89%B9%E5%BC%8F%E8%89%BA%E6%9C%AF

6. 哥特式風格有什麼特點

哥特(Goth),原指代哥特人,屬西歐日耳曼部族,同時,哥特也是專一種藝術風格,主要特徵為屬高聳、陰森、詭異、神秘、恐怖等,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哥特式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詞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7. 哥特式工藝美術的主要特點

哥特式美術(Gothic Art) 12~15世紀的中世紀歐洲美術。義大利文藝復興學者認為此期美術野蠻怪誕,缺乏藝術趣味,故用「蠻族」——哥特人一詞,稱之為哥特式。其最早產生於法國,之後風靡整個歐洲。
哥特式美術分類
哥特式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裝飾,與羅馬式雕刻對建築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運用半圓雕和高浮雕,從而較自由地表達人物的動態並加強了空間感。尤其是開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現,不僅對宗教傳統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賦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法國亞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 ,流露出仁慈而誠摯的感情。南十字耳堂的《鍍金的瑪麗亞 》,則充滿了慈愛的母性。德國班保大教堂的雕像《瑪利亞與伊麗莎白的會見》,人物表現出豐富的內心活動。義大利雕刻家G.皮薩諾為普拉多大教堂作的聖母像,動勢十分優美,故被稱為哥特式傾斜,這種姿勢影響到整個歐洲。
哥特式繪畫
哥特式繪畫以錯綜復雜的方式,在13世紀中葉出現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圖、北歐的板上畫和義大利的濕壁畫中。它與哥特式雕刻一樣,經歷了日益自然主義化的演變。彩色玻璃窗鑲嵌畫隨著哥特式教堂建築結構的變化而發展。其作法是用鐵條把窗子分成方欞,再用鉛條在格子里盤成圖畫,然後鑲進彩色玻璃。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強烈的為主,常用幾種不同顏色重疊,顏色層次加多。法國夏特爾教堂、蘭斯教堂和亞眠主教堂橫廳上的彩色玻璃窗畫最為著名。手抄本插圖畫在哥特式時期又有新的發展。在法國常採用建築物上的裝飾紋樣為創作題材,如巴黎圖書館藏的聖路德維克的詩篇插圖,裝飾的是哥特式尖頂發券。而世俗性的抒情詩與諷刺寓言的插圖也很發達,如法國林堡兄弟以時令為題描繪的《美好的時光》以及英國的《大動物寓言 》等。德國馬奈斯手抄本書籍中的情歌書,則表現了騎士戀愛的題材。義大利哥特式建築為壁畫提供了賴以發展的天地 ,最重要的畫派有比薩派和佛羅倫薩畫派,他們吸取拜占庭的藝術原則,並結合哥特式因素,創造出新的繪畫空間,經過奇馬布埃、卡瓦里尼、杜喬直至喬托等畫家的努力,最終揭開了文藝復興的序幕。
哥特式工藝美術
哥特式時期的工藝美術以法國為最突出。如教堂內的聖體盒、聖物盒和枝形燈架,以及傢具安樂椅、洗臉台等,其裝飾都表現出對哥特式建築或建築裝飾紋樣的極大興趣。此外,巴黎的鑲嵌的珠寶、塗彩的骨雕,以及繪制的壁毯等也都享有盛名。

8. 哥特式的總體特徵是什麼

總的來看,哥特式是通過向垂直方向的推擠,而不是像羅馬式那樣向水平方向的展伸,來求得革新的。從而它打破了羅馬式的靜態的體塊,創造了哥特式的動感的旋律。

9. 哥特式雕刻特點有哪些代表作。

http://www.hudong.com/wiki/%E5%93%A5%E7%89%B9%E5%BC%8F%E8%89%BA%E6%9C%AF
打開這個網址,再互動網路有你要的相關東西,關於哥特式的知識內,去看看吧容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