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叄』 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_______。
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也叫銘文。金文是商代教正規的字體。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謂青銅器是銅和錫合金製造的器皿。這種合金更堅固,因其顏色發青,故稱青銅器。主要有樂器「鍾」,食器「彝,尊,爵」,洗器「盤」,兵器「戈,戟」青銅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畢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銅器的極盛時期。西周時代,青銅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諸候沒有鑄造的權力。到了東周,諸候稱霸,青銅器也任意鑄造。但大量發現的還是西周,春秋的遺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時期的文字。金文的內容,最初只是鑄刻一些代表族名,國名的符號。後來基本上記功績,受封賞,刻鑄以傳後代,來顯其榮。因古代人用鍾鼎作為銅器的總稱。前人曾稱這種文字為「鍾鼎文」,又因為言辭多是為了「銘刻不忘,永作記念」,又稱「銘文」。這些稱呼都不能概括其特點。因此,後人便改稱金文,使文字擺脫了圖畫性。這是漢字發展的第一塊里程碑。金文的發掘出土較早,東漢已見世。《說文解字·序》:「群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其銘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但在後代,發現這種金石文,認為是不祥之兆,沒能重視。到宋代出土較多,才開始研究,有了金石家,也有了盜墓之風。到了清末民國初年,由於金文出土驟增,對金文的研究達到了高峰。目前已出土的8000來件,單字是3093個,其中已考釋出的有1894個。清末在陝西山歧縣出土的西周宜王時的《毛公鼎》,是鼎類器物的傑出代表。現藏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此鼎鑄有銘文藝23行,共497個字,可稱為舉世罕見的長篇巨制。
『肆』 商西周時期鑄刻在什麼上的文字又稱為什麼
鑄刻於鍾鼎之上的文字,稱為鍾鼎文,也叫銘文、金文。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
『伍』 我國鑄刻在青銅器的鍾或鼎上的一種文字被稱為什麼
青銅工藝作為奴隸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內、文化各方面的情況,尤其容是青銅器上的銘文直接反映出奴隸社會的真實情況。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大多刻鑄有銘文,也稱鍾鼎文和金文,它和甲骨文同為我國最早的文字。
『陸』 誰是蝌蚪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誰主要在商周時期使用是雕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又稱為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它比甲骨文規范.
故答案為:甲骨文;青銅器.
『柒』 商周時期,被鑄刻在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叫做什
【答案】A
【解析】試題解析: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版文」。金權文比甲骨文規范。其它三項: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這種字體稱為大篆;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
『捌』 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什麼,它由什麼而來
青銅文化是燦爛的中國古代藝術中最早最閃光的亮點,不僅對歷史與考古方面的學術研究十分重要,它在鑄制工藝、材質特徵、文字形制等方面,也具有特殊趣味的鑒賞價值。為了陶冶文化性情、傳播文史知識,我們特地開辟了「青銅時代」欄目,請青銅器鑒定專家張頌斌先生講述青銅器的文化內涵,與大家一起觸摸這段悠遠的歷史。――編者
金文就是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時稱銅為金,所以稱為金文。我們說中國的歷史是唯一沒有間斷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文字載體的存在,文字沒有間斷。從甲骨文開始,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脈絡清晰。
著名的大盂鼎291字,現藏國家博物館,因銘文中有「 唯九月王在宗周令盂」而得名(康王時)。記載了周王對盂的教導和對盂等的冊命、對盂的賞賜;史牆盤284字,現藏扶風周原博物館,因銘文中有「 史牆夙夜不墜」而得名(共王時),評價了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德,並記述鑄器的微氏家族六代的事跡;散氏盤357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因銘文中有「我既付散氏」而得名(歷王時),記述了西周兩個貴族土地踏勘劃界、立約、約定違約處罰的過程;毛公鼎49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因銘文中有「毛公對揚天子皇休」而得名(宣王時),記錄了周王對毛公的教誨及賞賜,是目前發現的鑄有金文最多的商周禮器。
以上幾件舉例之外,現已收藏在各博物館的有銘文的禮器數以萬計,是一部龐大的史料。我們知道商代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西周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主要是鑄於青銅器上的金文,它的可貴之處是,記錄了當時發生的史實,記載了大量的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西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法律的方方面面。早有學者指出,金文在西周歷史文化研究上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尚書 周書》。
有件事,大家一定覺得奇怪:我們至今只見到有戰國、秦漢時期的竹簡、木簡、帛書的實物出土,而沒有看到西周及以前的簡書和帛書的實物出土,只有我們前面提到的甲骨文、金文,那麼是否表明商周時期,祖先只會將文字刻於甲骨、鑄於青銅器上,用於記事呢?不是,從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常見到「冊」和「典」字的出現,非常形象地表達出了木簡、竹簡的形狀,由此證明在甲骨文、金文那個時期,大量文字同樣使用竹簡、木簡和帛書。金文記錄中的當眾宣讀的冊命,也應該是書寫於簡或帛上的。
文字除了書寫於簡冊之外,古人為什麼還要鑄字於青銅器上呢?我想古人已經知道,將文字鑄於青銅器上,更永固。其目的就像銘文中經常出現的「 子子孫孫其永寶」、「子子孫孫永寶用」、「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等等,都表明當時鑄器、鑄銘時,古人的一種願望,他們預見到書於宗彝之銘,將流芳百世。另外,商周時,王經常對有功之臣賞賜予銅,記為「賜金」。賜金就是指賜給銅料,大臣受賞賜之後,將所賜之銅用作青銅禮器,鑄銘以記事,並歌頌王的功德,是很普遍的。如「利簋」銘,就記錄了王賜「利」金,後用做寶尊彝的事實。(利簋是著名的禮器,記載了武王征商的具體時間)這種習俗也推動了鑄銘的形成和發展。
對金文的發現和釋讀,有記載的,最早是西漢宣帝時美陽得鼎,美陽即現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京兆尹張敞釋金文。當然這只是個偶然現象,並不表明當時對金文的普遍研究,但之後多有文人學者研究。1899年甲骨文發現後,對金文的研究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因為金文在個別情況下會出現鑄造時的擠壓變形和腐蝕點,容易看錯,這時就可以藉助甲骨文,更直觀地觀察商代文字向西周文字的演變,了解某文字的原形、原意。
『玖』 小篆是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又稱為銅器銘文對嗎
小篆是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又稱為銅器銘文。不對
金文是鑄刻在上的文字,又稱為銅器銘文。
小篆內,是在秦始皇統容一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拾』 金文是刻在什麼上的文字所以有稱什麼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