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霍去病墓的主題雕刻是什麼

霍去病墓的主題雕刻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08 08:42:05

Ⅰ 《霍去病幕前石刻》被稱為「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傑出代表,其主題雕刻

存的霍去抄病墓石刻,包括馬踏匈奴、卧馬、躍馬、卧虎、卧象、石蛙、石魚二、野人、母牛舔犢、卧牛、人與熊、野豬、石蟾等14件,另有題銘刻2件,全部用花崗岩雕成。作者運用循石造型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匯在一起,刻畫形象以恰倒好處、足以表現客體特徵為度,決不作自然主義的過多雕鏤,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力度感,堪稱「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傑出代表。

這項紀念碑群雕的主體是——馬踏匈奴石刻。在這件高168厘米的主題雕刻中,作者運用寓意手法,以一匹器宇軒昂、傲然卓立的戰馬來象徵驃騎將軍;以戰馬將侵略者踐踏在地的典型情節,來贊頌驃騎將軍在抗擊匈奴戰爭中建樹的奇功;那仰面朝天的失敗者,手中握有弓箭,尚未放下武器,這不就是告戒人民切不可放鬆警惕。這件作品的外輪廓,雕刻得極其准確有力,馬頭到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處理,形象十分醒目。總之,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典範,是西漢紀念碑雕刻取得劃時代成就的標志。

Ⅱ 《霍去病墓前石刻》被稱為「 」其主雕刻是《 》

霍去病墓石刻 著名的西漢大型石刻,陝西省興平縣道常
村的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
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
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
意的風格。現存作品有立馬、卧馬、躍馬、卧虎、卧象、
石蛙、石魚、石蟾、卧牛、野豬、野人、野人搏熊、母
牛舔犢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2塊。 原先皆散置於墓冢
周圍,現集中陳列在墓前東西兩廊內。立馬石刻,亦稱
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體。作者採用寓意
手法,以戰馬將侵擾者踏翻在地的情節,贊頌霍去病反
擊匈奴侵擾所建樹的赫赫戰功,是漢代紀念碑雕刻的重
要代表性作品。
西漢雕刻。在陝西興平茂陵(漢武帝墓)東側。是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像。霍去病(前140-前117)是漢武帝時名將,曾數度率軍抗擊匈奴,戰功卓著, 封驃騎大將軍。元狩六年(前117)死後在茂陵邊起冢,形狀象匈奴居地祁連山, 冢上有堅石,冢前有石人、石馬, 這組石刻約是元狩六年後不久雕鑿。 至今尚存有馬踏匈奴、躍馬、卧馬、卧虎、野人食熊、異獸食羊、卧豬、卧牛、石魚等十數件,是我國現存早期石雕群中體積最大的圓雕作品。它們多以圓雕和浮雕、線和體相結合之極簡的刀法略加雕鑿,盡力保持石材的原型,突出體量感,既似動物,又似石塊之自然形態,置於冢前,產生時顯時沒的視覺效果,符合出沒無常的意象,寓意含蓄,是古代大型紀念性雕刻作品中的傑出代表.
這一時期的雕刻打開了新的局面,無論從表現手法和藝術創新都為後世作了典範,為雕刻藝術的發展作了重要鋪墊.
霍去病墓石刻的特點(歸納一下有以下四點):
1.具有中國"大寫意"雕刻方法的表現力;
2.對"神似"這一中國傳統藝術主旨的深刻把握;
3.石質材質的沉重質感,與祁連山渾厚、蒼茫的情韻取得了「精神」的一致性;
4.寫實和寫意的手法的交互使用。

Ⅲ 霍去病墓雕塑的意義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軍追殲匈奴主力,直抵狼居胥山(在內蒙古烏蘭巴托以東),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霍去病英年早逝,24歲便撒手西歸。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在惋惜之餘,為了表彰霍去病的顯赫戰功,在茂陵東側為霍去病修築了一座形如祁連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連山一帶戰無不勝,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種巨形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這在西漢時期的墓葬中,是一個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18米,高約25米。霍去病墓是現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現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種類和布置方式,有別於後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這些石雕採用了線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這些石雕從形式到內容構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其中「馬踏匈奴」為主題雕像,其餘則圍繞這一主題,與墳墓所象徵的環境結合起來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現山野川林的荒蠻艱苦,或體現戰斗的激烈殘酷,或表現西漢軍旅的英勇矯健等等。
石雕散置於封土之上,遠望如山石,近看神態十足,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藝術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馬踏匈奴」主像,它藝術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擊匈奴的豐功偉績。長1.9米,高1.68米,用灰白紅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是昂首站立,長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長須仰面蹙眉掙扎的匈奴人像。高大的戰馬氣宇軒昂,四蹄踏翻凶惡敵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雕都是用一塊整石採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兇猛,馬則表現為注目前方,牛、羊則表現溫馴,神態各異。這些雕刻手法多樣,構思精巧,寓意深刻。
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塊波浪起伏不規則的石料,把兇猛桀驁的「虎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虎頭、頸與胸連在一起,似為積蓄力量,一蹴而發。虎尾倒卷於背上,虎身斑紋不雕而現,異常生動。據目前所知,墓前置石虎霍去病墓是第一例。

  • 霍去病墓前石刻很顯然已脫離了石刻藝術的初級、原始階段,其藝術構思、表現手法、雕刻技法已達到相當成熟的水平。正如現代的根雕一樣,選材本身已成為藝術創作中造型構思的首要組成部分,西漢的藝術工匠們顯然已經駕輕道熟地掌握了這一規律。石刻上有兩處題銘,一為「左司馬」,一為「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可見這批石雕出於官府工匠之手。而宿伯牙和霍巨孟兩位山東人極有可能就是石雕工匠中的兩位作者。
    秦以前的國君墓上未發現石雕,秦以後的西漢1l座帝陵也未發現一件石雕,只有在漢武帝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上發現了不少的石刻,這是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陵墓石刻。

Ⅳ 霍去病墓上的野人雕刻是怎樣的展現手法

雖以牛馬等牧區動物為主,但雕刻設計者按照匈奴住地祁連山這一主題,專強調了山深林密、人屬跡罕至的荒僻環境,也沒有忘記對於游牧地區具有原始習性的人的表現。因此,在這組石雕群中,還雕刻了一件「茹毛飲血」、生吞豬羊的原始「野人」。雕刻匠師很巧妙地利用了起伏不平的大型「鵝卵」石塊,外輪廓幾乎未加斧鑿,僅運用淺浮雕的形式,隨著石塊的高低凸凹,雕刻出一個野人的上半身,用粗大的雙手,正抱噬一隻小熊,形象雖屬粗獷,但野人的神態面貌卻被刻畫得形神盡致。這種只雕出大致形象的人物石雕像,由於過分粗率,可能不太受到一般觀眾的欣賞,但如從二千二百年前的西漢時代,雕刻藝術所具有的遒勁的力的表現來說,它的藝術價值,應是不低於霍墓其他作品的。

Ⅳ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創作年代、主題思想、藝術風格及歷史意義

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從而使漢代的雕塑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漢代雕塑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強大王朝的藝術,以深沉雄大的氣魄體現出充滿自信和創造活力的時代精神。漢代雕塑在中國雕塑史上具有典範的意義。秦漢雕塑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古代文獻記載,漢代盛行大型石刻、金屬雕刻作為宮殿、園囿等建築布局的特定設置。目前可以見到的漢代雕塑作品多為陵墓雕塑,其中以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群最為傑出。霍去病墓石雕群為漢代陵墓雕刻中最傑出的作品。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漢武帝時的名將,能征善戰,曾六次率軍抗擊匈奴,奪得祁連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邊塞的決定性勝利。漢武帝對霍去病極為賞識,晉封為驃騎將軍、冠軍侯,可惜24歲英年便早早去世。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勛,特賜陪葬漢武帝的陵墓茂陵,並「為冢象祁連山」,以獨特的設計意匠和氣勢宏偉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紀念碑式的墓冢。霍去病墓石雕有馬踏匈奴、躍馬、卧馬、伏虎、卧牛、卧象、野豬、魚、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馬踏匈奴石雕置於墓前外,其他石雕原來可能散置墓冢周圍。將圓雕、浮雕和線刻技法綜合運用,很好地抓住對象的神貌特徵加以表現。.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國古代雕塑接收外來藝術、明顯接收中亞和西亞藝術加以融會貫通的結果。這種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見生拙的弱點,發揚氣勢雄渾優勢和內在力量處理的方式,成為漢代藝術的一大特色。

Ⅵ 霍去病墓的石雕簡介

漢代雕來刻藝術珍品。霍去病是西漢西自漢武帝的名將,因有戰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死後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紀念。石雕作於西漢元狩,有象、牛、馬、豬、虎、羊、「怪獸吃羊」、「人與熊」和「馬踏匈奴」等17件。多是根據原石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是現存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組石雕。代表作品為「馬踏匈奴」、「伏虎」、「躍馬」等。霍去病墓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石雕採用了圓雕、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這些石雕從形式到內容構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其中「馬踏匈奴」為主題雕像,其餘則圍繞這一主題,與墓所象徵的環境結合起來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現山野川林的荒蠻艱苦,或體現戰斗的激烈殘酷,或表現西漢軍旅的英勇矯健等等。

Ⅶ 霍去病墓石雕的石雕簡介

霍去病墓石雕是一組紀念碑性質的大型石刻群,存於陝西興平縣道常村西北,系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屬官 左司空 署內的優秀石刻匠師所雕造。
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霍去病18歲任剽姚校尉,受漢武帝重用,參加了反擊匈奴的戰爭,後升任驃騎將軍。從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至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五年之內,六次出擊匈奴均獲勝。漢武帝曾因他屢建奇功,為他修建宅第,他說出了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的千古名句。這位青年將軍於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特地在茂陵東面不遠處,選定霍去病的墓址,建大冢似祁連山,來紀念元狩二年霍去病在河西戰役中取得的關鍵性勝利。並令中府工匠為他雕刻巨型石人石獸置其墓前和墓上以表彰他的功勛。
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馬踏匈奴、卧馬、躍馬、卧虎、卧象、石蛙、石魚二、野人、野獸食羊、卧牛、人與熊、野豬、卧蟾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兩件。
另外還有更多的岩塊是未加雕鑿的。這些豎石分別安放於墳墓前面,叢立於墳冢之上,石雕、豎石、墳冢、草木共同組成了一個藝術綜合體。這種獨具匠心的墳墓設計,既有天然的背景,又有人工的雕鑿,分散的作品和人化的自然烘託了主體雕刻馬踏匈奴,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群體。

Ⅷ 談霍去病墓前的石刻藝術

現存的霍去病墓抄石刻,包括馬踏匈奴、卧馬、躍馬、卧虎、卧象、石蛙、石魚二、野人、母牛舔犢、卧牛、人與熊、野豬、石蟾等14件,另有題銘刻2件,全部用花崗岩雕成。作者運用循石造型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匯在一起,刻畫形象以恰倒好處、足以表現客體特徵為度,決不作自然主義的過多雕鏤,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力度感,堪稱「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傑出代表。

這項紀念碑群雕的主體是——馬踏匈奴石刻。在這件高168厘米的主題雕刻中,作者運用寓意手法,以一匹器宇軒昂、傲然卓立的戰馬來象徵驃騎將軍;以戰馬將侵略者踐踏在地的典型情節,來贊頌驃騎將軍在抗擊匈奴戰爭中建樹的奇功;那仰面朝天的失敗者,手中握有弓箭,尚未放下武器,這不就是告戒人民切不可放鬆警惕。這件作品的外輪廓,雕刻得極其准確有力,馬頭到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處理,形象十分醒目。總之,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典範,是西漢紀念碑雕刻取得劃時代成就的標志。

Ⅸ 霍去病墓石雕是怎樣的

與建築有關的還有墓前石雕,這是一些大型的圓雕,實物主要見於漢代。西漢版時,以霍去病墓石雕最為出色,權是我國雕塑史上劃時代的傑作。霍去病是漢武帝時的青年將領,在反擊匈奴入侵的戰爭中屢建奇功,病逝後葬於茂陵。這組以動物為主題的石雕,突出的特點是利用原型巨石的自然形態,僅在關鍵處作簡單而准確的雕鑿並結合浮雕、線刻等手法,使形象與原石處在一種共生狀態,給人以粗獷、古樸的藝術亭受。典型作品有「馬踏匈奴」、「卧虎」、「卧馬」、「卧牛」、「卧象」;「猩猩抱熊」、「石蟾」、「石龜」等。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