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刻作品有什麼區別
『壹』 中國雕塑與外國雕塑的不同
中國雕塑:
講究的是一種「神似」。它更注重表現人物臉上的表情所代表的含義。
而外國的雕塑,更強調展現人體的曲線美,在於男性的陽剛,和女性柔美的一面。
中國與外國的雕塑,都十分重視,一種思想上的體現,在中國是佛教,在外國,則是,「耶酥拯救世界」的主題。
隨著,世界的發展,現代雕塑,更趨向於表現一種「抽象」美,更大膽地表現只存在於人腦中的圖象,但無論如何,我們都祝願雕塑的前景將越來越好。
中國辛亥革命(1911)以來的雕塑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普及與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概況 進入20世紀後,中國傳統的宗教雕塑已處於衰落時期,民間小型雕塑雖很繁榮,但未能成為主流。辛亥革命時期,即有青年赴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學習雕塑。五·四運動前後到30年代,又有更多的美術青年先後赴加拿大、法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學習雕塑。他們歸國以後,舉行的雕塑作品展覽,促進了中國架上雕塑的發展。他們大多從事藝術教育,成為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中國藝術院校的雕塑教學始於1920年,其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設立雕塑科,之後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等相繼設立雕塑系、科。比較大的創作有為紀念孫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的紀念像和設計抗日戰爭英雄紀念碑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雕塑創作又有巨大發展,各美術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並選派留學生、研究生到蘇聯學習。中央美術學院先後於50年代和60年代初舉辦兩屆雕塑研究班,1956年還成立了中國雕塑工廠。1958年 4月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為建設城市大型紀念碑雕塑創作提供了重要經驗。1982年2月,中國美術家協會提出《關於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經國務院批准,同年8月,由城市建設環境保護部、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召開了全國城市雕塑規劃、學術會議,並成立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和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領導全國城市雕塑創作活動,雕塑創作活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雕塑工作者總結了1958年「大躍進」期間不顧藝術質量,濫造大型雕塑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造領袖像的兩次教訓,提出積極穩步的方針;制定規劃,進行試點,陸續建造了一批城市雕塑,包括紀念碑雕塑、園林裝飾雕塑等。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84年,已建立室外大型雕塑326座,其中大部分是1976年以後所創作的,對美化環境、改變城市景觀起了重要的作用。
架上雕塑 20~40年代,在各種展覽會上出現了較多的肖像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與少量的浮雕。最早有留學美國、英國攻雕塑與油畫的李鐵夫,他與梁竹亭、陳錫鈞都作過孫中山像。較早的肖像作品有:李金發的《蔡元培像》(1925),江小鶼的《馬相伯像》、《譚延□像》、《胡文虎像》,張辰伯的《梁啟超像》,潘玉良的《王濟遠像》,張充仁的《春》,廖新學的《少女》,滑田友的《陳散原像》,梁竹亭的《高劍父像》,王朝聞的浮雕《毛澤東像》等。抒情性作品有黃土水的《山地牧童》,張充仁的《春》雕塑,柳亞藩的《人類的悲哀》,金學成的《少女》雕塑,滑田友的《沉思》、《轟炸》,傅天仇的《抗戰八年贊》、《暴風雨》,葉絡、蘇
暉等的民間彩塑和滕白也、鄭可等人的動物雕塑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架上雕塑創作有了新的發展。70年代以後,木、石、青銅等硬質材料得到廣泛應用,在雕塑語言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大進步。代表性作品有:袁曉岑的《母女學文化》(1951)、潘鶴的《艱苦歲月》(鑄
銅,1957,見彩圖《艱苦歲月》(中國現代))、龍德輝的《覺醒》、郭其祥的《百萬農奴站起來》(1960)、田金鐸的《稻香千里》(石雕)、孫紀元的《草原民兵》、 陳道坦的《大慶人》(1964)、劉煥章的《少女》(木雕)、王濟達的《邊防英雄》(1972)、唐大禧的《海的女兒》
(石雕,1977)、張德蒂的《小達娃》(1979)、程亞男的《夏天》(木雕,1979)、田世信的《歡樂柱》(木雕,1982)、劉小岑的《家鄉的河》(鑄銅,1984,見彩圖《家鄉的河》(中國現代))、楊冬白的《飲水的熊》(石雕,1984)等。在肖像雕塑方面,比較突出的作品有:王朝聞的《劉胡蘭像》(1951,後來放大型紀念碑雕塑)、張松鶴的《魯迅》(1974)、賀中令的《白
山魂》(石雕,1984)、邢永川的《楊虎城將軍》(石雕,1984)、錢紹武的《江豐》(石雕,1984)等。此外,還有周輕鼎、王合內、劉政德、周國楨、滕文金、鄭於鶴等人創作的各類小型雕塑作品也有廣泛的影響。
江小鶼:《譚延□像》
大型紀念性雕塑、園林雕塑 紀念性雕塑較早出現的有作於民國初年的《史堅如像》。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許多雕塑家都創作過孫中山紀念像,分別建立於廣州、北京、武漢、成都、南京等地。較早的為1925年11月建於上海市中心的《孫中山立像》(江小鶼作)。1935年曾進行孫中山像評選活動,獲得首選的為滕白也所作《孫中山演說像》。
在此前後,雕塑家們為已逝世或在革命斗爭中犧牲的民主革命家創作了不少紀念像。如陳錫鈞作的《程壁光銅像》,李金發作的《鄧仲元像》、《伍廷芳像》,江小鶼作的《陳英士像》、《黃興像》等。抗日戰爭時期和勝利後,王子雲、王臨乙、梁竹亭等人曾設計或創作過抗日英雄紀念碑,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劉開渠1934年所作《八十八師淞滬陣亡將士紀念碑》(鑄銅,建於杭州西湖)、《無名英雄銅像》(鑄銅,1943,建於四川成都)。戰斗在敵占區的新四軍美術工作者在槍林彈雨中創作了《新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1943)和《新四軍淮北解放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1944),塔上分別鑄有新四軍戰士鐵、銅像,為蘆芒所設計。在黑龍江哈爾濱烈士紀念館,由蘇暉等人合作創作了《無名英雄紀念碑》(1948)。
李金發:《鄧仲元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緬懷在革命斗爭中犧牲的先烈,各地先後建造了不少紀念碑,如1949年在山東臨沂建立的《革命烈士紀念塔》,1955年在遼寧大連建立的《蘇軍烈士紀念碑》(青銅,盧鴻基作)。50年代規模最宏偉的是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創作活動。該碑是根據1949年 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興建的。1952年 8月1日動土,1958年5月1日揭幕。
紀念碑按照民族形式設計,形式崇高、肅穆,碑高37.94米,碑座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分嵌有10塊反映中國人民近百年來革命斗爭史跡的大型浮雕,為雕塑家、畫家共同設計,由優秀民間藝人雕刻而成。內容為:《燒鴉片》、《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八一南昌起義》、《游擊戰》和《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見彩圖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之一《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中國現代))、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參加創作的雕刻家有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曾竹韶、張松鶴、蕭傳玖、傅天仇、王丙召等(見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其他重要的烈士紀念碑還有:《英勇就義——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石雕,南京,集體創作,1979),《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5月強渡大渡河紀念碑》(石雕,四川石棉縣,葉宗陶、許寶忠、高彪作,1982),《渡江勝利紀念碑》(石雕,南京,集體創作,1986),《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青銅,四川瀘定縣,隆太成、葉毓山作,1986),《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石雕,四川重慶,葉毓山作,1986)。屬於工礦史紀念性雕塑的有《克拉瑪依礦史紀念碑》(水泥,新疆,集體創作,1984)等。革命家、烈士、文化名人的紀念像,重要的有蕭傳玖作的《魯迅像》(青銅,上海,1956),尹積昌、詹行憲、廖加復作的《孫中山像》(水泥,廣東,廣州,1958),馮德安、程義宏、高全芳作的《劉文學像》(水泥,四川,1961),龐及軒、楊美應、趙判吉作的《雷鋒像》(玻璃鋼,1971),北京毛主席紀
念堂的《毛澤東像》(石雕,集體創作,1977),上海宋慶齡墓的《宋慶齡像》(石雕,集體創作,1983),章永浩作的《馬克思、恩格斯像》(石雕,上海,1984),李維祀作的《林則徐像》(青銅,福州,1985),應真華、仲兆乃、許叔陽作的《秋瑾像》(石雕,浙江,杭州),劉開渠作的《蕭友梅像》(青銅,上海),曾竹韶作的《孫中山像》(青銅,北京,1986),傅天仇作的《周恩來像》(青銅,天津,1986)等。
王丙召:《金田起義》
在城市環境雕塑方面,較早的成功作品是北京農業展覽館兩座群像雕塑,為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集體創作,完成於1959年。作品融匯了西方雕塑和民族雕塑技法的長處,以群像形式表現出了中國人民昂揚奮發的自強精神。較早出現的大型園林雕塑作品為哈爾濱沿江公園的《天鵝》(蘇暉作,1963)等組雕。
與城市環境結合得比較好的優秀作品有,建於廣東珠海市海濱的《珠海漁女》(石雕,潘鶴、段積余、段起來作,1982),重慶長江大橋橋頭組雕《春夏秋冬》(鋁合金,集體創作,1984),分別建於北京和平里的《和平鴿》(青銅,王一林作,1984)、正義路的《讀》(石雕、司徒兆光作,1985)、湖北武漢東湖風景區的《寓言組雕》(石雕,劉政德作,1985)等。廣州越秀公園的《五羊群雕》(石雕,尹積昌、陳本宗、孔凡偉作,1959)和深圳市委大樓前的《孺子牛》(青銅,潘鶴作,1984)被視為城徽或一個新興城市的精神象徵。
應外國邀請或贈送給外國的大型雕塑作品,比較重要的有《吉布地共和國烈士紀念碑》(青銅,吉布地人民宮,李守仁作,1985),《和平》(石雕,日本長崎和平公園,潘鶴、王克慶、郭其祥、程允賢作,1985),《走向世界》(青銅,瑞士洛桑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田金鐸作,1986),《白求恩像》(石雕,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司徒傑作,1986)。
司徒傑:《白求恩像》
民間雕塑與大型泥塑群像 近代各類民間雕塑藝術相當繁榮,出現一些傑出的民間藝術家。比較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天津泥人張藝術的代表作家張明山作的《蔣門神》、張玉亭作的《鍾馗嫁妹》、張景祜作的《惜春作畫》,江西南昌范振華的木雕人像,廣東石灣劉傳的人物陶塑、區乾的動物陶塑,福建泉州江加走的木偶頭像,以及北京湯子博(見面人湯)、郎紹安等人的麵塑
等。在60~70年代,部分專業雕塑家學習、汲取民間泥塑經驗,和民間藝人一起創作了一些以階級教育為題材的泥塑群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為四川大邑的《收租院》, 共有與真人等大的泥塑人像114個,真實地表現了土改前農民向地主繳租時受到的敲骨吸髓的剝削情景。此外,在一些工廠、礦山也有過一些類似性質的作品。
『貳』 中國雕塑有哪些(一)
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是陶製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3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製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7000年了。盡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21—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而是用於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佔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徵。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並六國以後,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朴實,作品趨於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傑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作製造的。馬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充分體現出紀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
佛像藝術的第一種為石窟形式,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等,都有明確的年號題記;一路開鑿的還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山石窟等等。
隋代又恢復了中央集權,曾在短期內出現了農、工、商繁榮富強的局面。佛教依然為思想統治的主要工具,統治者大力恢復被北周武帝毀壞的佛寺和雕像。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濟南玉函山石窟等處。其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普遍較前代更為健碩,體態豐滿。但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也可以說是弱點,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顯的在結構和比例上不夠合理,如莫高窟的427庫的隋代菩薩像,頭顱顯大。這是一個過渡性發展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由隋代拉開了更加燦爛的序幕。
唐代的雕塑藝術,主要體現於宗教造像、陵墓隨葬。但這一時期,隨著工藝技術之發展,在材料運用上更加豐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還大量使用夾薴、鑄銅等工藝材料。
初唐前期的雕塑風格,基本上還殘留著前代(北朝及隋代)的痕跡。初唐後期就開始出現興盛的徵兆,但對女性的塑造仍不及盛唐時那麼活潑動人。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盛唐時的整體社會面貌比較樂觀豁達,佛教藝術也出現世俗化傾向,繪畫、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形象。
唐代的佛教造像數量非常之大,主要還體現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現存的遺跡多集中於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天龍山石窟、陝西彬縣大佛寺、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山東雲門山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樂山摩崖石刻、雲南劍川石窟等等。
其中規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者,首推敦煌。唐代時期所開鑿的窟龕,佔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數。所塑造的菩薩造像,從形象上和裝扮上,基本上依據當時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坐姿出現了一腿盤起、一腿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更為強調藝術效果,似與參拜者對話。我們可以把同時代著名人物畫家張萱、周昉等人的作品與之相比,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在體態比例上、儀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於前代宗教雕塑藝術的肅穆與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地把理想與現實相結合,既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鮮活的一面;既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細膩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也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處理群雕的人物關系時,很好地把握了人物之間的內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與弟子迦葉、阿難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種形象變化,兩個人物一老一少,一個是漢族人形象,一個是印度人形象,盡管都表露出虔誠的神態,但仍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護法力士像,其職司決定了他們強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發達,更加襯托出菩薩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關系動靜結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則。
宋、遼、金的歷史階段,雕塑藝術出現了不同於前代的風格現象,也產生了一些較有影響的作品,但從總體上看,不如漢唐時期,在整個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不佔重要地位。
與宋代的繪畫藝術相比,其雕塑藝術的成就要遠遠落後了,這與統治者的好惡與重視程度有很大關系。通過類似科舉制選拔的宮廷畫家,都有較高的修為,而雕塑行業的從業人員卻得不到重視,甚至還受到歧視。隨著文人畫的興起,雕塑藝人的社會地位愈加卑下,此類造型藝術走向衰退就不足為怪了。
北宋從一開始就不斷受到外族侵擾,幾乎沒什麼心思像唐代那樣進行較大規模的石窟建造。有一些規模不大的石窟遺留下來,如延安清涼山萬佛洞石窟,北宋范仲淹曾有詩對其記錄。再如子長縣石空寺石窟,從造像題記上看,其開鑿年代當在北宋,最優秀的部分在於羅漢群像,姿態各異,形神兼備。四川大足石刻中屬宋代的,為數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寶頂山的窟龕群。它利用自然山體,順崖壁開鑿,工程浩大,內容復雜。最為重要的部分是西方極樂世界,人物眾多,場面繁雜,但層次分明,描寫細致。與之相鄰的是地獄變相,逼真地表現除受刑者在地獄中的慘狀,並以寫實的雕刻手法再現了種種日常生活的場景。這些石刻雕鑿於距地面4—14米的峭壁上,總長度500餘米,前後施工了幾十年,雕塑之間關系密切、相互連接。整個布局高大而完整,雕刻技法嫻熟,細節刻畫生動,如地獄變相中的一個養雞婦女形象,完全是依據現實生活而創作的。大足石刻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硬碟坡、觀音坡、佛耳岩、北塔寺等處。整個開鑿歷時250餘年。應該引起重視的還有那些為數很多的供養人造像,均有題記以示他們的身份、地位和刻制年代,這是研究宋史難得的實物資料。浙江杭州的飛來峰也有比較集中的宋代雕刻,雖然尺寸不大,但其藝術水平卻在宋代雕刻中佔比較重要的地位。
明代文化藝術特點則明顯有追溯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從題材到表現手法上日趨世俗化、民間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聲,雖然在敦煌等大型歷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藝術價值而言,已不能為雕塑史一提了。十三陵現在已成為北京地區著名的旅遊景點,位於昌平縣境內,它是明代13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區。
十三陵是以成祖長陵為中心線排列的雕塑群,與孝陵一致,但與前代有所不同。計有獨角獸2對、石獅2對、華表2對、石馬及石人物6對、石虎4對、石羊4對、官吏2對、伺臣28對,這條神道現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12座墓陵沒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設牌坊、宮門、碑亭等建築。十三陵的石雕在體積上大於孝陵,從總體風格上看,雖有比較精細的技術處理,但與前代比較起來,缺乏藝術活力,有概念化的傾向。
在整個中國雕塑史上,清代的陵墓雕塑已經是尾聲了。
清代的城市工商經濟進一步縱向繁榮,手工業技術得到很大發展,工藝性雕塑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宮廷設立專門機構,督促、組織生產,雕漆、石雕、牙雕、木雕以及瓷塑、金屬鑄造等藝術門類都有一些優秀聞世,並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雕刻名家。
『叄』 什麼叫微雕藝術中國有嗎
微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最為精細微小之一種工藝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門內分支,為微容觀雕刻一個門派。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所表現出來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東西。微雕是凸出來,富立體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數毫米的頭發絲上進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方能觀看到鏤刻的內容,故被歷代稱之為「絕技」。
中國當然有的。著名微雕藝術大師許通海正在創作國內首部《紅樓夢》微雕作品!這部100多萬字的中國古典名著將被微雕在120塊大小不一的精美的中國名石上。
與一般的微雕藝術家不同,許通海大師在微雕微刻創作中,不用放大鏡,不用視力辨別字跡筆畫,全憑意念和感覺控制運刀。
『肆』 中國玉雕作品算是工藝品還是藝術品
既是工藝品也是藝術品。工藝品本身就屬於藝術品范疇,所謂工藝品實際是「工匠回藝術品」,屬於藝術品答的一個類別,玉雕大師的職稱是「中國玉雕工藝美術大師」。工藝品和藝術品這兩個概念並不矛盾,只不過工藝品分為高端工藝品和低端工藝品而已。高端工藝品被視為藝術作品,低端工藝品被視為工業產品。
『伍』 西歐國家的雕刻和我們中國的雕刻區別是什麼特點又是什麼
歐洲西部地區。狹義的西歐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面積9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41億多(1958)。地形以平原為主,次為高原;山地面積較小,主要分布於英國西北和法國東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運通道英吉利流峽和多佛爾海峽,以及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地處西風帶內,氣候溫和濕潤,降水豐沛且均勻。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發達的工業、農業和對外貿易。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鉀鹽等礦產。重要海港有倫敦、利物浦(英),馬賽(法),布魯塞爾(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等。有倫敦、巴黎、鹿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馬賽等著名城市。除摩納哥外,其餘6國都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廣義的西歐指歐洲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位於歐洲西部、中部和北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人口5億多(1988)。歐洲最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其主幹向東伸展為喀爾巴阡山脈,向東南延伸為狹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島多火山地震。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夏干冬濕氣候,其餘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濕潤氣候。有煤、鐵、石油等礦藏。大多數國家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農業、對外貿易和交通運輸均十分發達,形成以歐洲經濟共同體為中心的經濟體系。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有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愛爾蘭、盧森堡、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
1、自然環境
(1)位置范圍
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分為北歐、西歐、中歐、南歐四部分
(2)海岸線曲折
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3)地形
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勃郎峰本區最高
深受冰川影響:湖泊多——「千湖之國」芬蘭 峽灣海岸——挪威沿海
平原呈波狀起伏——波德平原 阿爾卑斯山脈兩側散布的湖泊
(4)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徵:溫和濕潤,海洋性特徵顯著(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小,全年降水季節分配均勻),自西向東逐漸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
成因
緯度位置 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氣候
海陸分布 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 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大氣環流 地處西風帶,盛行西風將大西洋暖濕氣流輸送到內陸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氣候與農業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降水量季節分配均勻,空氣濕潤,雲量較大,陰雨天較多,日照較少——不利於農作物生長,但適於多汁牧草生長——發展畜牧業
②、地中海氣候——夏干冬雨(雨熱不同期)——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檸檬、無花果、葡萄、油橄欖
③、農業生產——耕地、勞力都不足——農業現代化對機械化和生物技術都很重視——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為重要特點。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佔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
(5)河湖
①、河流水文特徵:
氣候、地形-------決定本區水文特徵-------河流眾多,河網稠密,河流水量充沛,水位變化小,水流平穩,長河較少,通航里程長,有結冰期
②、主要河流:
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多 河:德、奧(維也納)、斯、匈(布達佩斯)、克、南(貝爾格萊德)、保、羅、烏——注入黑海——河口在北緯45度、東經30度左右
世界航運最繁忙的河流——萊茵河:瑞士、法、德(魯爾區、法蘭克福)、荷——注入北海——中下游流經工農業發達和人口稠密區,航運便利
法國塞納河——巴黎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
德國易北河——漢堡(德國最大港口)
③、主要運河
多瑙河---萊茵河運河
基爾運河
④、英法海底隧道
2、國家和居民
(1)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2)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匈牙利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3)經濟發達地區: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特徵: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地區,對外貿易發達,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歐盟是國際上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實體。英國是世界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輕重工業並重。
法國是工業和農業都有發達的國家,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德國是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工業分布:世界上著名的工業密集地帶,呈「十」字型分布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英國————————————————————波蘭
義大利
(4)發達的旅遊業
條件:自然條件多種多樣;歷史上燦爛文化;各地獨特風土人情
主要旅遊地:希臘雅典巴農台神廟;義大利羅馬古斗獸場和水城威尼斯;奧地利維也納「音樂之都」;挪威奧斯陸峽灣和午夜太陽;荷蘭鹿特丹花卉、風車、圍湖造田工程;瑞士日內瓦湖光山色、手錶作坊、登山滑雪;西班牙地中海沿岸沙灘風光、鬥牛比賽;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時裝節;英國倫敦白金漢宮、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大英博物館、馬克思墓地
3、英國
(1)西歐的島國
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2)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頒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3)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集中地區(小麥、大麥):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4)首都倫敦
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河谷十陰雨天氣十燃煤粉塵),現在工廠大多將燃煤改為使用石油、煤氣或電能,霧已少見。
4、法國
(1)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2)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政府鼓勵農業發展政策;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
農作物分布:小麥分布在巴黎盆地和北部高平原;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畜牧業主要在西南部丘陵地區。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3)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全國最大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金融中心,世界著名時裝和化妝品中心,世界著名旅遊勝地,塞納河流經。
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 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1)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
中部谷地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
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3)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豐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周圍發展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魯爾區的興衰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區位優勢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
衰落原因 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綜合整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4)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墨尼黑:南部中心,啤酒之都
『陸』 中國各地古代雕刻都有什麼不同的手法
玉石雕刻歷史悠久,其中區分南派,北派之分,另外就是古代玉石雕刻由於加工工具的原因大多線條更加粗獷簡潔,最為被人們所熟悉的就是漢代漢八刀簡單的幾刀到了出的蟬極其生動栩栩如生非常收人們的追捧喜愛。
『柒』 中國歷朝歷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的6個鍾銅人,均作武士裝束,有彩繪,為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時期還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裝飾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婦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頭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會生活、服飾等問題的珍貴資料。而各種禽、獸、蟲、魚的圓雕與浮雕則十分生動,富有意趣。陝西寶雞國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隸形象,皆盤發戴枷。甘肅靈台出土的西周時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銅器人形器足,作裸體,也屬於奴隸形象。春秋以後以俑隨葬的風氣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兩類,也有以不同的金屬材料製作的。遺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國地區的漆繪木俑,以及鎮墓獸、鳥獸座屏、虎座飛鳥等,還出現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時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廣漢縣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人頭像、人面像。為古代巴蜀文化的遺存,年代相當於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秦漢時期
漢代各類材料製作的俑,對於現實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農夫、工匠、廚夫、俳優、部曲等各種不同身份和活動特徵,其中擊鼓說唱俑,動作至為傳神。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舞樂雜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態生動(見無影山陶塑)。一些表現宮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莊矜持,其對內在性情的刻畫,是前此所未曾有過的。 西漢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動物石刻。作為將軍生前為國立功的戰場──祁連山的象徵,墓上散置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野獸和神怪的幻想動物形象,與大自然環境結為一體,充溢著生命力。這些作品雕刻手法異常簡練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態,略加雕鑿,便生動地呈現出不同動物的神態,形式博大、雄渾。其中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徵意義和紀念碑的成分(見霍去病墓石刻)。 雲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戰國至秦漢時期,青銅器中的貯貝器蓋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飾,真實地表現了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的滇人的生活環境和宗教、戰爭、狩獵、樂舞等活動,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其表現牛、虎等動物題材的器物,描寫動物之間生死搏鬥的銅扣飾,表現的動態令人驚心動魄(見滇人青銅雕塑)。北方草原的東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銅扣飾,金、銀製品中的動物形象風格較為粗獷剽悍。這些作品成功地表現出動勢之美、力之美(見中國北方草原民族銅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雕塑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而出現的大規模的營造石窟寺的活動。中國幾個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均開鑿於此一時期。營造石窟風氣以北魏為最盛。北朝營造的石窟廣泛分布於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南朝石窟則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勛臣貴戚名義,動用國家資金和營建力量興造的,工程浩大、宏偉。其中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大佛、龍門石窟古陽洞的群龕,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藝術風貌。雲岡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嚴渾朴,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傑作。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後,從典章制度到審美風尚均受到南朝漢族文化的影響,石窟造像也開始脫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樣式的影響,而形成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新風格特徵。如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優美,表現出一種富於內心修養的儒雅氣質,其衣紋流暢,層疊稠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石窟寺雕刻藝術樣式風格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同時期為寺廟供養而雕塑的單體造像和造像碑、金銅佛造像。金銅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於變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東晉時的戴逵、戴父子,他們以首創夾造像和善於權衡大型造像的比例關系而著稱。南北朝時期另一類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於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宋、齊、梁、陳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處石雕群。其組合關系為成對的石獸、石柱與石碑。置於帝陵前的石獸有角,稱天祿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稱辟邪。其造型自漢代墓前大型石獸脫出,而趨向於勁健、華麗。獸作行進姿態,頸部很長,頭向後仰,其影像與弓屈的背部形成一個極富於力度的S形曲線。身上有翼,並有流暢而華麗的線刻花紋(見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後世破壞,僅存個別文吏殘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還發現有磚、石浮雕和石刻線畫,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有神話人物。墓室中隨葬俑的風氣,北朝盛於南朝,數量日增,並形成固定組合。北魏以後隨葬俑群,主要包括鎮墓俑與鎮墓獸、出行儀仗、奴婢和伎樂等。一個墓中隨葬俑群數量由數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獷,北魏太和以後趨向清瘦修長,到北朝晚期又轉向豐圓,其審美趨向的變化,大體與石窟寺造像的變化相一致。
隋唐時期
北朝晚期的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晚期是雕刻藝術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歷隋、初唐,至高宗、武後以迄玄宗時期(約當7世紀後期至8世紀前期),達到中國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亂後中衰,會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毀寺廟、銷銅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毀壞。此後,終唐之世不復有大規模的營造石窟活動。 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藝術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續有大規模的開鑿。其代表性作品為雕成於高宗、武後時期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盧舍那大佛面相庄嚴、睿智,氣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強大國勢與充滿活力與自信的時代精神在雕塑藝術上的反映;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形象各自體現著宗教藝術類型化表現的具體要求,9尊造像之間的組合關系、尺度的權衡、動靜的呼應,為適應大型雕像與膜拜者之間距離與觀賞角度而在造像身軀比例上所作的調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暢、自然,都表現出古代雕刻家斬山造像,創作大唐代雕塑家創造了一系列與時代審美風尚相一致的宗教藝術形象。陝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與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薩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薩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當時貴族婦女形象為參照,豐頤長目,體態婀娜,纓絡遍體,表現出超出了宗教氛圍的富貴氣息。性格、氣質迥異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現世裝束的虔誠供養人,也都是此一時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創造上的新發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於陝西關中地區,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成功範例(見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高宗、武則天合葬陵)以後,逐漸規范化。配置於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鞍馬及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獅等所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和置於山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復,體量的變化,形成節奏感,作用於謁陵者的心理,在行進過程中,不斷增強對於整個陵區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獻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駿(見昭陵石刻),順陵(見順陵石刻)、乾陵的石獅,庄、泰、建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諸陵規模縮小,石刻造型矯飾、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氣度。 唐代盛期還曾在都城建造過紀念性雕刻。如武則天在洛陽以銅鐵材料鑄造的天樞紀念柱,立體部分高達百尺,四周有石獅、麒麟環繞。 俑類作品在隋唐時期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製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種材料,以黃、褐、藍、綠等釉色燒制而成的三彩俑數量眾多,特別能夠代表俑類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熱衷於表現人物處於具體情節之中的特殊神態和動作。婦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轉向豐腴,面相圓潤,神情恬適、慵懶,長衣曳地,是唐代藝術中表現婦女理想美的典型樣式。以佛教天國形象塑造的鎮墓俑,神采飛揚,動中有靜,誇張而有分寸。對於馬與駱駝等動物形象,注重描寫具體性與生動性,多表現處於精神亢奮狀態中的動勢(見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時期,許多金銀器上的錘、鑲嵌浮雕紋飾、青銅鏡上的花紋,也十分豐富、生動,並常有一些現實生活內容或神話題材的描寫。有些紋飾受到波斯等國藝術的影響。隋唐雕塑藝術對周圍鄰國也有重要影響。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楊惠之,以長於塑造具體人物達到傳神地步而著稱。
五代、宋、遼、金時期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少,比較重要的有山西平遙鎮國寺一組彩塑佛教造像(見鎮國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樂、抬棺神將的石棺(見王建墓雕刻),南唐欽、順二陵的 190件陶俑(見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來過渡時期的藝術風格。 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車窟, 雕於南宋紹興年間)八菩薩像庄嚴婉麗,129窟數珠手觀音豐姿綽約,同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寶頂山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牧牛道場等摩崖造像,則充滿了生動的人情世態。雕塑家熱情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常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宋代寺廟金屬造像遺存比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菩薩銅像,四川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金銅像(見萬年寺普賢像),河南登封中嶽廟鎮庫鐵人等。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的侍女像(見晉祠聖母殿彩塑),江蘇直保聖寺、山東長清靈岩寺、江蘇吳縣紫金庵的羅漢像,被造成具有內心活動特徵,更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羅漢像被塑造成睿智、有異稟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遼、金兩代在北方地區曾開鑿石窟,並有不少寺廟造像遺存。遼代的薊縣獨樂寺觀音像,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猶存唐風,但又顯示了向勻稱、秀美發展的趨向。遼代許多佛塔還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鞏縣,共有8陵,現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餘件。自永昌陵以後形成定製,大體沿襲唐陵規范,而內容有較大差異。主要由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鞍馬及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獅、鎮陵將軍、宮人組成。宋陵石刻在規模與藝術水平上均遜於唐代,但造型尚嚴謹。其陵區集中,石刻內容、數量更加規范的特點,對明清兩代很有影響(見北宋陵墓石刻)。 宋、遼、金時期的俑數量不多。但墓室內的雕塑、壁畫和隨葬的俑很有特點。由於宋代日常生活習俗有很大變化,墓內出現大量直接模擬現實、表現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還出現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現雜劇演出活動的雕磚(見宋-金-元雜劇雕磚)。
元、明、清時期
元代以後雕塑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宮廷、皇家園林的環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宮殿建築已毀,從遺址出土的鳳麒麟石雕、走龍欄板等建築飾件,猶能見出元代雕刻富麗繁縟的特點。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關雲台浮雕護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門上的「六具」等石刻(見居庸關雲台雕刻),杭州飛來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現了共同的時代風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於尼泊爾的阿尼哥和他的學生劉元。元代還留下有關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豐富經驗,也標志著民族的宗教雕刻藝術的完全成熟。 明、清兩代建築雕刻的精華薈萃於故宮建築群和天壇(見天壇)、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壇廟、園林。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宮廷內主體建築三大殿白石須彌座上浮雕雲龍、雲鳳的望柱,圓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銅龜、鶴等,都對烘托宮殿建築的庄嚴、輝煌,增加局部藝術氣氛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此組建築有力結束的保和殿後長近17米、寬3米多的下層石雕御路, 浮雕著蟠龍、海水江涯與各種圖案,布局宏偉,雕刻精謹,是明清石雕藝術的傑作。建於大同、北京故宮、北海的琉璃九龍照壁,故宮內的鎏金銅龍、鳳、麒麟、獅、象等動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質和豐富多樣的造型點綴和調節著宮殿群的氣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清西陵多組石刻群。其內容和配置沿襲宋陵而有所發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宮內的門、壁、券頂上刻有精細的浮雕佛像和各種圖案。兩個時代的雕刻風格,明代較渾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於瑣細。 宗教雕塑主要為寺廟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銅佛像。明代優秀造像有陝西藍田水陸庵塑壁,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天王、力士、羅漢、渡海觀音等(見平遙雙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銅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時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屬、牙、骨等材料製作的工藝美術品和民間建築、器用裝飾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觀音等。清末天津張明山的民俗題材和肖像泥塑達到很高的寫實水平。
『捌』 中國中國雕刻最好的. 中國雕刻最好的東西是什麼
是傻
『玖』 雕刻作品中屬於中國古代雕刻的有哪些
竹木牙角,金石軟片.
『拾』 中國王朝雕刻收藏世界的作品都是手工做的嗎
現在機器雕刻是很流行,但是你所說的木雕應該屬於浮雕類,並不是一般的小公內司能做出來的。辯認木容雕是不是機器刻出來的也很容易,細仔看它的路徑,機器雕刻出的相對一致,沒有手工痕跡。機器和手工總是有區別的,不過還得承認現在機器雕出來的東西是越來越棒了,這也是大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