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有多少年的歷史
⑴ 雕塑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公元前300年左右瑪雅文化開始出現並發展
⑵ 玉器歷史
中華玉器文明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采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的地點有兩百餘處。經過數千年的開采利用,有的玉礦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礦至今仍在大量開采,為中國玉雕藝術的向前發展,提供源源不盡的原料。例如《山海經》記述的東北地區醫巫閭山產質仡峋,千百年後,這個地名依舊未變,現在遼寧營口,出產滑石。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蘊量最富,色澤最艷,品質最優,價格最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室都愛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絲綢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後又向西延伸而成的。除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的藍田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和密縣玉,遼寧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國人眼裡的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託。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所以說最初是以「美石為玉」。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質,就把它們從「石」中獨立出來,稱為「玉」。玉的雕琢也有獨特的性質,在金屬精工發明之前,玉是用間接的磨製方法來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帶動解玉砂來磨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只有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這種耗費人工的物品,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玉器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一般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復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中國有著7000年的用玉歷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歷史,這使中國贏得了「玉器之國」的美譽。中國古代玉器歷史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分布之廣,器形之眾,作工之精,影響之深,為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及。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觀點都植根於此,而玉文化本身則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是說到:「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鑒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器。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跡。
我們現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製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製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幕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採用軟玉來製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經秦漢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由於手工業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大量製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
明清時玉器製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紐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製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製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競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翡翠製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製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里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⑶ 中國玉雕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中華民族早在遠古時代便開創了製作和使用玉器的歷史。國人製作玉器歷史悠久、工藝精良,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禮儀、商貿、圖騰、宗教、信仰乃至生活習俗、審美情趣等方面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具有東方特色、舉世無雙的中國玉器代表著中國燦爛輝煌的玉石文明。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人們就開始使用玉器。在良渚文明遺址,就出土過數以萬計件玉器製品。在遺址上挖掘出土的玉器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可見當時玉器的使用已經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位於北方的紅山文明遺址,出土過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的玉器近百件之多,其中最知名的一件紅山玉龍,雕琢精細,造型古樸雄渾,極富動感,代表了那個時代玉雕工藝的最高水平。
到了商周時期,玉制的生產工具明顯減少,其用做裝飾的玉器種類增加,更多的玉器上雕刻了龍紋、風紋、雲紋、弦紋等各種紋樣,這一時期的玉器造型與紋飾豐富優美,標新立異,多彩紛呈。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工藝技術更加完善。同樣是造型簡單的玉玦、玉環,與商周時期相比較,可以明顯感覺到其製作更加精美、精緻,對於型的把握愈加熟練了。工藝的提高還使得紋樣的種類進一步增加,出現了繩紋環,谷文環和雷紋環。
兩漢魏晉時期由於社會動盪,玉器的生產製作受到了限制。這個時期的玉器逐漸以裝飾玉、實用鑒賞玉為主,玉器也開始走向民間,其雕刻風格特點是簡單,用途簡化,裝飾簡。
唐宋時期是封建社會文化最繁榮的一個時期,也是玉器發展史中的又一個輝煌時期。唐代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鑿通和繁榮,不僅確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輸入而且使玉器的風格染上了異域文化的情調。自唐朝開始,玉料大多使用和田玉。這個時期的玉器更具圖案的完整性,雕刻紋路非常細膩鮮明。唐朝開始,有玉器上開始使用花卉圖案,雕刻的花卉非常完整,花蕾、花葉、花莖一應俱全。
在元代,官方在大都(今北京)、杭州等地設有官辦的玉器作坊,專門向皇室提供宮廷用玉,從事玉雕的匠人有數千人。有了這樣的基礎,元代開創了大型玉器的製作。元代玉器在加工工藝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多層鏤空。除了在平面上雕出雙圖案外,還可以在玉料上多層雕琢,起花多達五六層,每層都層次分明,具有強烈的透視效果。
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豐,作品之多,使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愛玉成風,產自緬甸的翡翠得到了皇室的親睞,由此漸漸走向民間。此時,南北派玉雕的風格也逐漸形成,南派玉雕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派玉雕以北京為中心,南派玉雕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北派玉雕古樸莊重。
改@革@開@放以來,玉雕業發展欣欣向榮。隨著工藝的發展和進步,電動雕刻工具的普及,翡翠雕刻的工藝及技法都有了巨大的提升,玉雕作品越來越精美,玉雕師的想像力不再受到限制。同時,一批醉心於玉雕的藝術家,在傳承傳統玉雕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創新,發展了全新的雕刻技法,使得玉雕成了可以用心品味的藝術~
⑷ 中國玉雕的歷史有哪些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
商周時期 ,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玉石歷來被人們當作珍寶,在中國古代,玉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標志和君子風范的象徵。 玉雕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玉雕是中國獨有的技藝,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同的朝代,玉雕有著不同的造型與特色。
(一)新石器時代
簡單玉雕時期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出土文物有兩枚綠松石魚形飾物;新沂市出土有綠松墜、綠松石蟬與蛙等工藝品;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有硝玉、綠松石、瑪瑙等飾品,在鄭州有一枚陰雕弦紋骨質指環是最古老、最完美的戒指。較多的玉雕有玉斧、玉鏟、玉刀,以生產工具為主;形態簡單的玉壁、玉璜、玉珏、玉珠,以岫玉為主。
(二)商、周、春秋、戰國--玉石工藝時期
出現了祭天玉壁、祭地玉琮、傳今玉圭、封官爵玉佩等,以玉佩出上較多,它屬隨身佩戴裝飾玉品,亦屬禮品。從新石器晚期的良諸文化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種類較多。商代出現了玉鳥佩、人首佩、人洛佩等。玉璜是一種弓形弧狀玉器,春秋戰國時期,瑣的造型優美,如春秋白玉龍紋璜、戰國黃玉龍首璜。
(三)漢、唐時代--玉雕裝飾盛行期
河南獨山玉始采於西漢,土地文物證實遼寧峭岩玉屬於裝飾品的主要玉料。西漢的金縷玉衣是2000片岫岩玉聯綴而成,漢代咸陽出土的"漢玉馬"也是一件珍品。今安徽無長市出土的漢代環狀玉龍首尾相連捲曲如環,徑x厚=5x0.5cm,還有大小各異的玉壁,其中較大者有青玉壁,徑 x厚 =23 x0. 5 c m,雕工精湛;牙壁乳白色,徑x厚=9 xo.5 c m,玲巧可愛。唐代佛教盛行,玉石多用於裝飾佛像,唐代"幼學瓊林"中有瑪瑙盤較有名。19 70年,陝西何家村出土了唐代一千多種珍貴文物,其中獸場瑙杯就是一件貴重之寶(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醬紅色,高自.5cm,長15.6 cm,造型獨特,令中外人士心馳神往。
(四)宋、元時代--玉雕飛躍發展期
玉雕工藝已達到質的飛躍,宮廷中設有"玉院",已有淺磨深琢,浮雕圓刻。元朝開國元勛忽必烈在開國大典宴請群臣盛酒用的"瀆山大玉海",就是一件巨型玉雕品。用南陽獨山玉經5年雕琢而成,重 1750kg,可儲酒 3 0餘擔。除大型玉雕外,中小型玉雕很多,如元朝青石玉虎鹿鷹佩等。福建壽山石1500年前被作為雕刻石,南宋時,已大規模開采,到元朝價值倍增,屬玉雕主材料。
(五)明、清時代--玉雕鼎盛期
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有良玉雖集京城,工巧則推蘇州。明代蘇州玉雕藝人陸子岡最有名,發展了"刀刻法以及"連環會"製作工藝,創造了各種陰陽浮雕於一體的玉雕工藝製品,得到朝廷的賞識,至今仿者不斷,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清代玉雕工藝已達到高峰,宮廷設有玉器造辦處,督辦玉料,宮廷中御用玉器極多。最有代表性"大禹治水圖玉山子"巨作,是世界上最大玉件之一,是我國古代玉雕之王,高 2.24米,徑長帕厘米,重8噸。小型玉件不勝枚舉,如明代的青玉蓬生貴子佩、清代的嵌寶石點翠管,民間廣為流傳。
(六)近代--玉雕最盛時期
近代玉雕集歷史文化之大成,在北京"珍寶館"不僅收集了中國玉雕"四大國寶"一岱嶽奇觀、群芳攬勝、含香聚內與四海騰歡,還有各種出類拔萃的玉器,其中有著名的一代玉器宗師潘秉衡(1912-1970)的玉雕作品,品種繁多,作工精湛,被譽為"東方瑰寶"。潘老佳作有"珊瑚黛玉戲鸚鵡","俏色瑪瑙嵌寶蚌佛","珊瑚六臂佛鎖蛟龍".潘老的創作不僅列為國寶,而且被法國巴黎盧浮宮、美國費城博物館、日本名古屋博物館珍藏,為世界藝壇所矚目。玉雕"怪傑"王樹森(1919-1989)的玉雕有三絕:一絕是藝術精品,料、工、藝三合一;二絕是善用俏色;三絕是思路廣泛,做工精湛。
【作者:劉伽伽】
⑸ 人造玉石有多少年歷史了
20世紀開始,有人造寶石,在各種機械中大量使用。
至於中國使用玉石,沒有準確的說法版,但至少在很多古代遺跡權中,在先秦的古代城池中,都能發現使用玉石的痕跡。包括一些原始社會後期的城池中,也有。中國人加工玉石的歷史,極為悠久,比文字記載的歷史更古老。
⑹ 玉器紋飾的發展歷史有多久
一、中國玉器源流
中國從原始社會開始生產玉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專業,多集中於畿、都邑。自宋至清,蘇州成為全國性的制玉中心。歷代王室朝廷皆設有玉器作坊,進行生產。因玉硬度較高,加工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過程大體有選料、畫樣、鋸料、做坯、打鑽、做細、光壓、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還要增加「致殘」和「燒古」等工序。奴隸社會治玉以青銅工具為主。封建社會由青銅工具逐步變為鋼鐵工具。石英砂硬度高於玉,因此自古用於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後推拉或鉈、鑽旋轉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勻的石英砂,隨工具運動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紋都是靠這種方法製成。所以,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以示與雕刻、工藝有別。
中國玉器的藝術風格歷史演變如下:
在中國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節玉琮,標志著治玉工藝已與石器工藝開始分離。玉器造型較為復雜,已能碾琢陰線、陽線、平凸、隱起的幾何形及動物形圖案裝飾,具有樸素稚拙的風格。商周時代的玉器以形象單純、神態突出,多用雙勾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為其特徵,並出現了俏色玉器。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工藝有了廣泛的發展,各諸侯國競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漢玉器與精雕細刻的春秋戰國玉雕相比,在藝術風格上趨向雄渾豪放。漢玉隱起處常用細如毫發的陰線雕飾,有如古畫上的游絲描一般剛勁有力,以彌補其立體感不強的弱點。這是漢玉技法上的一個特點,對後世玉器有著深刻影響。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澤瑩晶,質地精良,技術精湛,禽獸花卉的題材和玲瓏剔透之器增多,寫實能力大為提高,開始出現世俗化的傾向,在形神兼備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這與當時繪畫、雕塑藝術的成熟有著密切的關系。元明清時期南北兩地玉器普遍發展,是中國玉器史上極其光輝的時代。現存北海團城內的元代瀆山大玉海,明汪興祖墓出土的玉帶板,朱翊鈞墓出土的玉圭、玉帶鉤、玉盂、玉碗、玉壺、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這時期玉器的特點。在繼承宋代玉器特點的同時,出現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瑣的兩種互相排斥的傾向。元明玉器還受到文人書畫的影響,發展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也往往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時期的玉器因玉材豐富、皇家提倡和社會需要,技藝成熟達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國維吾爾族的碾玉工藝富有地方色彩,是中華民族玉器藝術寶藏的組成部分。在後期封建社會仿古思潮影響下,以「返樸」為目標,追仿「漢玉」風格而生產的各式玉器,被稱為仿古玉,這種玉器始於宋而盛於明清,有著自己特殊的美學價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組成部分。
二、中國玉器文化特徵與地位
我國玉器文化源遠流長,從下列比較中可看出其特徵與地位。
1.從采玉時間上比較。
這里有兩個可比點,即采玉時間的早晚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大約12000年以前,我國遼南原始居民就開始用蛇紋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樂文化出現了磨製較精的彩石石鑿,河姆渡出現了彩石玉塊,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羅布淖爾先民已經採用和闐玉磨製無孔石斧。在此後4000年裡,我們祖先的治玉活動從未間斷過。而國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亞原始文化,他們用軟玉製造工具和圓盤,但此後便銷聲匿跡,未再重現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現於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現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墳時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藝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開始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趨於消失。關於采玉時間的早晚,雖因檢測手段不同,可能出現一定的誤差,但可以肯定中國是用玉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用玉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2. 從玉質、玉色上比較。
國外各產玉地點所出玉色澤較為單調,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為主,其軟玉亦呈深淺綠色,歐洲軟玉呈青、綠色,貝加爾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帶有墨點,孔東原始文化出白色軟玉,而我國和闐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還有黃、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優。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瑪雅硬玉之質地均缺少溫潤晶瑩之感,而我國和闐玉質地細膩縝密。因此,從玉質、玉色上比較,和闐玉亦是國外玉石所不及的。
3. 從琢玉工具上比較。
我國琢玉用的旋轉性工具,可能始於原始社會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後來又逐漸發展為「水凳」。日本、西伯利亞、印第安瑪雅等地又以何種工具琢玉呢?日本學者從現行攻玉法推論,認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轉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見其它論證材料。在印度,19世紀玉工操作旋轉性工具的圖示流傳至今,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帶動圓砣旋轉,左手執玉琢磨,估計操作不便,效率較低。這幅圖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開物》所描繪的水凳晚了3個世紀,在其結構、傳動裝置上也遠比水凳落後。不容否認,中國古代旋轉性琢玉工具在當時是最先進、最完善的。
4. 從碾琢技藝上比較。
我國古代玉器工藝有7000餘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這方面日本、歐洲、毛利、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藝都是望塵莫及的。在這里須對痕都斯坦玉-莫卧兒玉的碾琢技藝作一下具體分析。我們承認痕都斯坦琢玉技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對我國晚清及現代玉器工藝產生過較大影響。乾隆對痕玉有過極高的評價,他在詩文中說:「璞韞崑山,鏤傳印度」,「西昆率產玉,良匠出痕都」,並贊其玉器「瑩薄如紙」,或比作「蟬翅」。又贊其琢磨精美:「葉簇見重層,刀斧渾無跡」,「細入毛發理,渾無斧鑿痕」,「精鐫本鬼工」,但費解的是他竟誤認為痕玉是「水磨」而成。從現存的莫卧兒玉器考察,胎薄如紙者有之,但胎厚類瓷者亦不乏其例。蘇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盤薄如蟬翼,呈半透明狀態,說明蘇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麼為什麼我國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這與玉材難得,價格昂貴有關。若琢磨得過薄,一則費工,二則使玉材耗損過大,三則有損玉質美,給人以不堅實感,易與玻璃器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業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苕科植物圖案與寶石鑲嵌兩個特點,並發展成"仿蕃作",這說明我國玉工對痕玉技藝持揚長避短的態度,吸收其優點以豐富和發展自己,而又揚棄了其不符合我們民族傳統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5. 從玉器功能上比較。
我國古代玉器與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系,前面已經介紹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會功能。歐洲人認為,軟玉(Nephrite)掛在腰間有治癒腎病的功效,這自然是一種迷信的認識,但其原始社會的玉器工具尚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日本人對玉和玉器的認識較歐洲人復雜,他們認為玉除了裝飾功能之外,尚有"咒術的、寶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僅限於生活用具和瓶盆之類;印第安瑪雅人玉器與神官的職司、祭祀有關,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裝飾玉器。總之,上述各國玉器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均不及中國古代玉器所產生的廣泛的社會功能。
6. 從玉器造型上比較。
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當豐富。國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於珠、管、塊、勾、櫛形以及抽象化的動物,少見器皿;毛利人玉器僅見神像、佩、斧;西伯利亞新石器時代也僅有斧、鑿、盤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均較簡單;阿拉伯玉器以器皿為主,其器型別致,獨具一格,但類型也較單純;印第安瑪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瑪雅玉器也顯得相當單調了。
7. 從玉器裝飾圖案上比較。
中國古代玉器之裝飾圖案,有幾何形、動物、植物、文字以及繪畫性、綜合性等多種題材。而日本、歐洲、西伯利亞、毛利等地玉器則多呈光素狀或飾簡單的幾何形圖案,裝飾甚少。其中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裝飾圖案,有其自己的獨特風格,如痕玉之莨苕葉飾和「西蕃蓮」與「鐵線蓮」等花紋。印第安瑪雅玉器紋飾以人物圖案為精,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圖案裝飾相比,便顯得黯然失色了,尤其是中國古玉上的繪畫性圖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獨具特色。
我的回答比較長希望樓主詳細觀看,
資料來源:博寶藝術網
⑺ 玉石在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文化可以說是玉石文化!早在北京袁人的遺跡里就有用玉專石打鑿的石釜屬等用具!到後來的紅山文化中發現的玉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在到後來的良諸文化進入了用玉的頂風.到了奴隸社會玉又被做為王權和地位的像征!只到近代才開始放開對玉的使用!所以在現在的考古中才會出現墓葬內的金縷玉衣的金線被盜墓賊抽出把玉片丟的到處都是的怪現象
⑻ 中國玉器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古代的玉器,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出專現了精美的玉鏟屬、玉鐲等玉製品。玉石不僅有絢麗的色彩,而且溫潤有光澤,《說文》稱玉為「石之美者,有五德」。從考古發現看,中國玉器出現已有7000年歷史,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28件玉飾品,主要為璜、塊等。
⑼ 中國最早的石刻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1300多年。
寶雞石鼓園中陳列的石鼓仿品(真品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因內其以石琢成,外形似鼓,容故名石鼓。因其上刻有文字,故稱石鼓文,我國發現最早的石鼓是唐代出土於陳倉(今陝西寶雞)春秋時期的石鼓,共有10面,每面高約1米,直徑約57厘米。鼓上用大篆文字刻有一首四言詩,10首詩組成一組。
10面鼓共有400多個文字,為春秋秦文公時期刻石,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這10面石鼓從發現至今,輾轉1300多年,歷經磨難,目前陳列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為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