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過的玉石怎麼形容
Ⅰ 如何形容玉石
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潔冰清,溫潤如玉,懷珠抱玉,如花似玉,美如冠玉,潔版身如玉,玉昆金友,權金聲玉振,香消玉殞,金口玉言,金枝玉葉,金童玉女,憐香惜玉,金麒玉麟,金龍玉鳳,冰心玉壺。
(1)雕刻過的玉石怎麼形容擴展閱讀
玉與玉石
玉與玉石兩詞在使用有些混淆,早期和當前一些人們多把玉和玉石混為一談,等同使用。至今在普通群眾和工藝界和奇石界仍不予區分。但學術界多傾向於把玉和玉石分開,玉專指硬玉和軟玉;而玉石則用作統稱,包括玉和那些外觀似玉的由礦物集合體組成的貴美石。
玉器價值
玉器商品不是一般商品,它的價值雖然主要由勞動量獲得,但不是絕對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石料質量的影響,受到藝術家對石料藝術處理手法的影響,受到人們的審美和物質條件的影響,提供給社會的玉器是少量的,社會的需求也是少量的,這種量的變化對玉器的影響很大。
優劣不同材質的玉石雖然同屬一個品種,但價值有天壤之別。人的技術條件、加工技術、處理手法是否得當,都對玉器效果發生影響,使玉器在造型上千變萬化,產生的價值自然也就有了出入。
人們在選用玉器中,由於民族、社會習俗、傳統觀念以及信仰的差異,對玉器的價值有不同的認識,這些就是玉器無固定價值的主要原因。
Ⅱ 形容玉石的句子
這塊玉形狀圓潤,彷彿整塊玉里都浸著水一樣,水潤且有光澤.是上等的老坑翡翠回,顏色墨答綠剔,被人精心打磨散發出一陣若有若無的靈氣.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
良玉假雕琢,好詩費吟哦。
詩句果如玉,沈謝不足多。
玉聲貴清越,玉色愛純粹。
作詩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論詩先論格。
Ⅲ 形容玉雕的成語
形容玉雕的成語
價值連城
溫潤光滑
晶瑩剔透
小巧玲瓏
雕刻精美
巧奪天工
Ⅳ 贊美玉雕的句子
【第1句】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商周時期,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玉石歷來被人們當作珍寶,在中國古代,玉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標志和君子風范的象徵。 玉雕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時期,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玉石歷來被人們當作珍寶,在中國古代,玉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標志和君子風范的象徵。
【第2句】作為中國翡翠玉牌的代表作,他們採用俏色巧雕、高低浮雕等表現手法,將國畫、工筆畫的繪圖特點融合到玉雕技藝中來,利用天然翡翠飄花的紋理,在無拘無束的線條變化中,漸隱漸現,或濃或淡,猶如一幅幅水墨國畫,盡顯淡雅秀美、韻味十足的美態。一位來自天津的采購商將《山水牌》握在手心中,誇獎道:「手心大的一塊翡翠牌子,描繪著山水景象,線條刻畫竟可以如此流暢自然,方寸之間,形神交融,盡顯詩情畫意。這哪裡是一塊玉牌,這就是一幅山清水秀的國畫。」
【第3句】玉雕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就顯示了中國玉雕的高超技藝。中國玉器的主要產地有北京、上海、廣州、遼寧、江蘇、新疆等地。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第4句】無人不愛的玉石之王翡翠是大自然一種神奇的存在,她蔥郁艷麗的顏色代表了旺盛及向上的生命力,獨特的美使它一直備受親來,如果說大自然賦予了她靈氣和神韻,那麼玉雕大師則以精湛技藝,靈慧巧思賦予它文化與藝術內涵。
【第5句】鎮平玉雕博採南北之長,既有京津氣派的雄渾豪放,也兼蘇楊派的細膩婉約。這些作品造型生動逼真,雕刻精細,從而形成了自己的中部風格。」「牧童盼回歸」、「銀球傳友情」曾送往北京展出,並獲國際金獎。國家級珍品「翠玉鬧春」、「九龍轉動花薰」再陳列在人民大會堂……。目前,鎮平玉雕集中了浮雕、透雕、懸雕、線雕等手法和工藝,各種雕刻配合協調、層次分明、立體感強、題材豐富、新穎別致。
Ⅳ 形容玉石的語句
形容玉石的語句
解答
可以寫句子:
玉石之美也。 玉不琢,不成器。 鑒玉尚質,執玉尚謹,用玉尚慎。 家家抱荊山之玉,人人握靈蛇之珠。
Ⅵ 形容「玉石」的句子有哪些
1.「瑤草珂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她啟唇而歌,聲音清越,直入雲霄,身形也隨歌而舞,翩若驚鴻,矯若游龍,白綾在空中翻飛,衣裙飛揚於夜風中,仿若天女飛舞。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傾泠月《且試天下》
2.躺在沙灘上的小玉石,在准備要被海浪沖刷再次釋放光芒的時候,總是會有嫉妒的臟泥沙不服氣的死黏在玉石美麗的紋路上,不想讓小玉石得到青睞與褒獎,可是後來泥沙一次次被沖得狼狽不堪七零八落,而小玉石卻一直透著自己的光芒,洗天凈雲,靜謐流芳。
3.黃沁也就自籽料表面黃色的皮色,它的形成原因是由於玉石籽料浸入水中,水中的礦物離子慢慢的滲透浸入這些玉石的微小裂隙中並沉澱下來,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鐵離子,它沉澱後在玉石的微裂隙中與空氣發生氧化作用,玉中的氧化亞鐵在氧化條件下轉變成三氧化二鐵,形成籽料的黃沁。
4.紫玉髓。市場上又叫「紫玉」,是玉髓中的紫色品種,也是自然界最常見的玉石品種,主要以石英礦物為主,含少量蛋白石的礦物集合體,主要成分為SiO2,隱晶質,不透明或半透明,硬度在6.5左右。
5.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
良玉假雕琢,好詩費吟哦。
詩句果如玉,沈謝不足多。
玉聲貴清越,玉色愛純粹。
作詩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論詩先論格。
Ⅶ 描寫玉雕的句子有哪些
玉雕是中國最來古老的雕刻品種之自一,商周時期,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
玉石歷來被人們當作珍寶,在中國古代,玉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標志和君子風范的象徵。
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玉雕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
無人不愛的玉石之王翡翠是大自然一種神奇的存在,她蔥郁艷麗的顏色代表了旺盛及向上的生命力,獨特的美使它一直備受親來,如果說大自然賦予了她靈氣和神韻,那麼玉雕大師則以精湛技藝,靈慧巧思賦予它文化與藝術內涵。
這架玉雕刻出來的屏風足足有一個人高。上面雕刻著一幅園林圖景象。雕工逼真至極,巧妙地運用玉石的俏色,並且隨著他的走動,山水能分得出來遠近之趣,閣樓還能具現深邃之體。
鎮平玉雕博採南北之長,既有京津氣派的雄渾豪放,也兼蘇楊派的細膩婉約。
鎮平玉雕集中了浮雕、透雕、懸雕、線雕等手法和工藝,各種雕刻配合協調、層次分明、立體感強、題材豐富、新穎別致。
中國玉器的主要產地有北京、上海、廣州、遼寧、江蘇、新疆等地。
商周時期,制玉成為一種專業,玉器成了禮儀用具和裝飾佩件。
Ⅷ 求形容玉石的語句。
1、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
2、緬思冰雪容,重想金玉玉器。可但發其蒙,端能病斯愈。
3、良人玉勒乘驄馬,待女金盤膾鯉魚。
4、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
5、小序見賣玉器者。或人慾買。疑其是珉。不肯成市。聊作此詩。
6、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
Ⅸ 形容玉石的美文
春秋戰國時代,本為自然物質的玉石被人為地賦於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內容與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於是出現了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 在《禮記·聘義》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子貢問孔子,為什麼君子貴玉而賤珉(一種近似於玉的石頭)呢?是不是因為玉希少而珉多的緣故?孔子回答說:「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長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道也。《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孔子的意思是說:不是因為珉多才被輕視,玉少才被重視。這是由於古來的君子都把玉比擬為道德,象徵著德行的緣故。接下來孔子就對玉的十一種象徵一一作了解說,認為玉質溫柔滋潤而有恩德,象徵仁;堅固緻密而有威嚴,象徵智;鋒利、有氣節而不傷人,象徵義;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齊地佩掛在身上,象徵禮;叩擊玉的聲音清揚且服於禮,象徵樂;玉上的斑點掩蓋不了其美質,同樣,美玉也不會去遮藏斑點,象徵忠;光彩四射而不隱蔽,象徵信;氣勢如彩虹貫天,象徵天;精神猶如高山大河,象徵地;執圭璋行禮儀,象徵德;天地下沒有不貴重玉的,因為它象徵著道德。《詩經》上就說:經常談論君子,溫和的象玉一樣。所以,君子貴重玉。 先秦時期的玉,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種精神境界。特別是這一期的知識階層,還將自己對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於玉之精美堅潔;將高尚人格的砥勵磨練,寓之於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規范道德、約束行為的標志。 由於玉的美是一種天賦的自然之美,是由內向外慢慢透射的蘊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無窮的美,因此,玉能產生一種特殊的審美理念,其外表溫和柔軟,本質卻堅剛無限。 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諸子先哲們的作用下,玉又被賦予了吸吶日月山川之精華,凝聚人間之美質的特徵,成為品藻人物的道德標准。貴族士卿受「觀物比德」思維方式的影響,宣揚「君子如玉」,「君子比德於玉」的道德觀念,把玉的色澤、質地、形狀等比附為人的德、仁、智義等品德,於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 孔子說玉有十一德,管子雲玉有九德,東漢許慎在《說文》中舉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由此可見以玉比五德的觀念對玉審美的影響。 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後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澤和紋理。這種首德而次附說,使得玉由單純的飾佩變為實用、審美與修養三位一體的倫理人格風范的標志。因此,郭寶鈞先生在《古玉新詮》中認為我國的玉器是「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 儒家學說宣揚「仁、義、禮、智、信」,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仁,人們敬仰那些「仁者愛人」的人,把他們尊為君子,而「仁」的核心就是德。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就是把德與君子聯系起來並追溯至遠古。玉就代表德,德就物化為玉,玉德就成為文明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後來人們就繼承和發揚了「君子如玉」這個說法。過去人們還把玉作為信物來交換,這也是對玉德的一種景仰吧。 君子如玉;玉的堅韌、溫和、細膩和人性有著極大的一致性。「溫潤如玉」、「潔身如玉」,成為最美的一種贊譽。玉者無聲,玉已成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純潔之物,成為美德的代名詞。
Ⅹ 關於玉石、玉佩、玉器的形容語句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玉笏
上朝時所執的玉制手板。即「珽」。《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註:「球,美玉也。」
鎮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端之一。也作「鎮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註:「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以四鎮之山為瑑飾,圭長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公十一年「賜晉侯命」註:「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端。」《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穀圭
古玉器名。古代諸侯,用以講和或聘女的玉制禮器。又稱「谷璧」。《周禮·春官·典瑞》:「穀圭以和難,以聘女。」註:「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考工記·玉人》:「穀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以朝覲宗遇會同於王。」鄭玄注引鄭司農雲:「以圭璧見於王。」《後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璧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禮天須用蒼色,蓋璧形圓,象天蒼,象天之色。谷璧子所執,飾谷紋,取養人之義。薄璧男所執,瑑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於紳帶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制也不規整,內外大多不夠圓。春秋戰國時,璧則相當規整,並有蠶紋、谷紋、蒲紋、獸紋等雕飾。漢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比較精細。漢以後至宋、元時,玉雕不多見。明、清時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製品,璧上常見精細的浮雕和螺旋狀紋飾。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漢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來穿線做佩飾或掛在牆上做裝飾用。璧在漢墓中發現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甚至還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用。玉璧用途很復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
瑗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註:「瑗,孔大而邊小。」
玉琥
古代玉器.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稱「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認為:「我以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至於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當為玩器或陳列品,可稱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遺記·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參見「玉琥」。
珩
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於璧環之上。
環
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註:「肉,邊;好,孔。」邢疏:「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玉制的環。古時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袞冕之制......小授三,結玉環三。」又:「後妃之服,小授三,間施玉環三。」《晉書·周訪傳》:「訪大怒。敦手譬釋,並遺玉環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
「佩」亦作「佩」。玉作的佩飾。《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蕭德言《詠舞》:「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
環玦
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玉帶鉤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鉤連腰帶。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鉤上有的鑲嵌綠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戰國初期墓中,發現一件玉帶鉤,是目前已知較早的一件。在河北滿城、江蘇銅山小龜山等西漢墓及河北定縣北庄東漢墓中,均有玉帶鉤出土。
玉鉤
玉制的鉤,故名。有帶鉤、簾鉤、帳鉤等。《宋書·符瑞志下》:「漢桓帝永興二年四月,光祿勛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氣,得玉鉤、玦各一。鉤長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鏤。」《列仙傳·鉤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鉤。」
玉劍飾
指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玉劍飾始於戰國,戰國劍較短小,劍首小而薄,邊沿外敞,較鋒利,格少(多用銅、鐵),劍珌有厚長和薄短兩種,帶扣也小。漢帶劍首長而大,格多,劍珌與戰國相似。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一把鐵劍,其上四種玉劍飾懼備,並有高浮雕玉飾。漢後,玉劍飾不多見;明清兩代仿製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裝飾。同「琫」、「鞛」。《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釋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飾。」
玉琫
古玉器名。刀劍鞘口處的玉飾叫「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傳》:「琫,上飾;珌,下飾。......天子玉琫而鞉珌,諸候CHANG琫而QIU珌。
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鏤後銀鏤、銅鏤連綴而成。《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繒絮,......壁珠璣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現玉衣22套以上,屬於西漢的共11套,屬於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較完整,可以復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飾較簡單。用其隨葬,主要是巫術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貝。據記載,春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現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現較多。
玉蟬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參見「含玉」。
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孔竅的九件玉器。這九件玉器在河北滿城兩座漢墓中都有出土。九竅玉塞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於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與「含玉」不同。東晉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這同玉衣也能使屍體不朽的迷信說法是一致的。
玉節
玉作的符節,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而走之。」
玉璽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璽,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盤
玉琢成的盤。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