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雕刻騎馬帶士衛什麼意義
㈠ 為什麼古代建築上雕有蝙蝠和雲,寓意什麼
古代建築上雕有蝙蝠和雲是因為:蝙蝠和雲都是中國傳統寓意紋樣,有著美好的寓意。
1、蝙蝠紋
蝙蝠紋是中國傳統寓意紋樣。蝙蝠不是鳥,也不是鼠,而是一種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屬動物學中的翼手目。
在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中,蝙蝠的形象被當作幸福的象徵,習俗運用「蝠」、「福」字的諧音,並將蝙蝠的飛臨,結合成「進福」的寓意,希望幸福會像蝙蝠那樣自天而降。以此組吉祥圖案。
蝙蝠紋有單獨蝙蝠紋和以蝙蝠紋組合的圖案,蝠和福同音,借喻福氣和幸福之意。如一隻蝙蝠飛在眼前,稱為「福在眼前」,蝙蝠和馬組成了「馬上得福」,器物上部一圈紅色的蝙蝠紋,也稱洪福齊天。
2、雲紋
雲紋是我國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中典型的一種,被廣泛裝飾在古代建築、雕刻、服飾、器具及各種工藝品上,雲紋形態多樣,有十分抽象規則的幾何圖形,也有生動形象的自然圖形。
古代人們長期的採集和耕作實踐,對雲和雨決定收成的影響產生期盼和敬畏。使雲在人們心中得到升華和抽象,對之產生崇拜和敬畏之情。
(1)古代雕刻騎馬帶士衛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其他古建築門窗裝飾紋樣:
1、蓮荷
蓮荷在裝飾中的被廣泛應用不僅因其形象之美,更由於蓮荷所具有的思想內涵。蓮荷生於淤泥而潔白自若,質柔而能穿堅,居下而有節的這些生態特點正顯示了古代社會所倡導和崇揚的道德標准。
2、木門上的喜鵑、梅花、竹裝飾 松、竹、梅象徵著人品的高潔,牡丹象徵著高貴富麗,它們的形象都經常出現在建築的裝飾中。
3、木門上的琴、棋、書、畫及瓶等
裝飾中的器物也多以程式化的式樣出現,琴、棋、書、畫這個表現文人士大夫超脫凡俗生活的題材經常出現在住宅的磚門頭、木格扇等裝修上,在這里,簡化得只用豎琴、棋盤、書函、畫卷來表現,而且在各地幾乎成了統一的定型。
㈡ 古代的時候,房屋大門口放的石頭雕刻的都有什麼東西各代表什麼意思
大家都不明白這些石雕作品擺放在門口除了美化環境,使得門口變得新穎亮麗外專還有什麼作用?屬
1、最常用的
就是石雕獅子,可以鎮宅,增加主人權勢和威望,石獅子安放在家門口有著悠久的歷史,北
京故宮的門前愛你有兩對威武的獅子,故宮裡面也有好幾對獅子雕刻,國外的銀行也有石獅子,不過他們
的獅子是形象的,接近於真獅子,可見獅子雕刻作為鎮宅的吉祥物在哪裡都有的。
2、石雕龍龜;龜有著傳奇的色彩,他不吃不喝也可以生活,而且他善於以柔克剛,符合風水學的「宜解
不易斗」原則。所以龍龜受到歷代風水名家的喜愛。
3、石雕麒麟;他是我國四大吉祥物之一,作用也非同小可,麒麟是仁獸,能帶來吉祥好運,安防麒麟雕
刻,只要不做壞事,就沒什麼忌諱,什麼人都適合安防。
4、石雕貔貅;也叫皮休,他是聚財鎮宅的作用,皮休兇猛無比,性格暴烈,他還護主心很強,所以貔貅
也很受人喜愛,不過貔貅要開光才有效果。
㈢ 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相關史料反應了什麼歷史事件
這個體現了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而且包容的國家,女性的地位也相對比較高,不像後面那樣是可以有一定的自主的權利的
㈣ 急!幫忙回答關於中國古代雕塑的問題(好的原創再加50分)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特點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於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於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於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並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佔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 ,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 。一類為建築(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並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於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於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於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於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於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庄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 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誇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聖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築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於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於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幹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並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後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 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麼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製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像,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 中國雕塑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於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於意象性造型。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誇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 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採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於形似。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 (《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准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 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庄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 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徵,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庄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後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遺產大量屬於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其特殊的經儀
軌,形成自己的特點。佛教美術源於古代印度,中國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羅、馬土臘和芨多等地區與時代的佛教雕塑。 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九、中國藝術家在學習摹仿過程中,逐步將它們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產地的樣式,又更多地體現出中國特色。而印度犍陀羅佛像受到希臘化時期的古典雕刻影響,它們也有個雕塑本土化的演變過程。因此,在欣賞中國古代佛像時,適當對照希臘、印度的古代雕刻進行比較,有助於加深認識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區別。同時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經規儀軌。上文提到的佛像兩耳垂肩,手長過膝,就出自經規儀軌。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徵,兩耳垂肩、手長過膝而外,又如螺發紺青相、頂上肉髻相(不是普通發髻)、眉間的毫相等等可以通過造型藝術加以表現的相好,在雕塑時都必須嚴格符合要求。 佛和菩薩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手勢(稱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義。各種佛經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頭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飾標識(如佛和羅漢著樸素的袈裟,菩薩則衣飾華麗)、不同的姿勢(如接引佛才站著,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覺得佛教造像怪誕和雷同。
引言----
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也是個體自我意識從覺醒走向自覺的縮影。在史前的遺存中,我們看到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在春秋戰國的造型中,我們看到了個體尊嚴意識的覺醒,在漢代則看到了道德觀念和自由意識的覺醒。在此後的發展中,世俗化傾向和個體價值確立的關系是密切的。而雕塑本身,從古老的巫術含義中延伸開來,在它的早期階段,還能夠負載深刻的精神內容,但隨著個體自我意識的不斷增長,雕塑原來所具有的精神性越來越少,無論是陵墓雕刻、明器作品、還是佛教造像,都在向世俗化發展。這種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由於觀念和技術基本處於封閉狀態、已經走向窮途末路了。
西方文明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是傳統獲得新的生機的前提;中國傳統雕塑也是如此。應該感謝這種新的撞擊,它讓我們在中國傳統雕塑走向山窮水盡之際,看到了新的希望。 近現代的中國雕塑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觀念來塑造的,與中國傳統的雕塑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無論這些新的作品水平如何,至少它們在雕塑的語言上是比較純粹的,而且比之明清的雕塑,也的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當代的中國的雕塑藝術
引言----
我國當代雕塑的主要力量還是廣大民間雕塑藝人,他們繼承發展了我國的雕塑藝術傳統,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們有整套的傳統表現方法,形式豐富多樣,題材非常廣泛,歷來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現在舉主要的介紹如下: 廣東石灣、江西景德鎮的陶瓷雕塑。藝人們創作的古代歷史人物,如偉大詩人屈原、杜甫、李白的塑像,都是相當成功的作品。近年來,老藝人劉傳創作的《僧一行》,表現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觀察宇宙的瞬間,作品形神兼備,古樸、沉著、色釉渾厚,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陶瓷雕塑具有便於大量復制、價格較低、顏色鮮艷美觀、不易退色的優點,是一種普及的藝術品。小型彩塑一般叫「泥人」或稱「泥娃娃」,也是一種普及的民間雕塑藝術,以江蘇無錫「惠山泥人」和河北天津的「泥人張」為最聞名。惠山泥人素有「大阿福」、「壽星」、「人仙」等題材。現在擴大了內容,如《將相和》、《李逵》、《傣族醫生》等。近年來陳剛、張小權創作的《西廂記》,造型生動,用色簡潔清秀,在無錫泥人的傳統基礎上有了發展和提高,是一件受人注意的作品。天津泥人張彩塑,有14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張明山,現在已是第三代第四代了,著名藝人有張景祜、張銘、張鉞。解放後不斷推陳出新,創作了不少新的作品,如《蔡文姬》、《踏遍高原千里雪》、《蔣門神》、《武松打虎》、《地雷開花》、《顆粒歸公》等。著名的彩塑藝人還有鄭於鶴,他吸取各家所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如《林沖》、《恨法海》等。這些彩塑的共同特點是:造型誇張、色彩明快、充滿生活情趣,引人入勝。象牙雕刻長期來成了帝王貴族、豪富家中的玩賞品,建國以後,也轉向為社會主義服務了。廣東的牙雕,近三百年來一直以鏤空技巧著稱於世,善雕多層牙球、花舫、花燈、龍舟等。近年來,藝人運用鏤雕通花技術,雕出了41層的異形球《奔向人間》,這件作品,設計新穎,做工精細,月形球體的表層刻有神話故事,球內各層鏤空並有精緻的花紋,變化多樣,層層轉動自如。球下一組人物描繪了嫦娥奔向春光明媚的人間、仙女舞樂相送的動人情景。作品寓意偉大祖國繁榮美好,引起嫦娥思慕之情,從而歌頌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南京工藝廠的大型牙雕《文成公主入藏》,塑造了四、五十個人物。文成公主騎在馬上,形象端莊秀麗;松贊干布英俊威武,面露笑容,手指前方;護送的衛士騎著形態不同的14匹駿馬作為前導;跟隨的是19個正在彈唱歌舞的宮女。這是一件精工細雕、氣勢磅礴、繁而不亂、主題突出、形象生動的大型組雕的傑作。東陽木雕擅長浮雕和鏤空雕,適用於掛屏、傢具、建築上的裝飾。如《高原練武》,畫面氣勢動人,雕工異常精細,人物形象生動,採用多層浮雕的表現方法,是一件具有傳統風格的好作品。福州龍眼木雕,擅長於表現傳統故事人物和走獸禽鳥等題材。如林友財的《東方朔》,取材於民間傳說。作者以熟練的刀法,刻畫了這位神話式老人樂觀、詼諧、機智而又略帶惶惑的形態,身軀微向前傾,把前面空隙部分刻上童子和猴71子,使作品構圖飽滿,加強了木雕的牢固,顯示了福建木雕的藝術特色。 浙江的青田石雕,石料顏色豐富,樓空工藝精巧,刀法利落挺健。林耀光的(駿馬奔騰》,利用材料的天然色彩和質地雕刻了奔騰馬群,構思巧妙,造型生動,技巧熟練,是一件大型優秀作品。還有福建的壽山石雕,廣西的貴翠石雕,石質好,顏色豐富,刀法細膩,也是各具特色的。本世紀20、30年代,在北京藝專、杭州藝專都設有雕塑專業。一些從法國學習雕塑回國的雕塑家,如劉開渠、程曼叔。周輕鼎、王臨乙、滑田友、曾竹韶等,都在這兩所學校任教,於是西洋的雕塑方法傳入中國。解放後,全國美術學院都設有雕塑專業,培養了一批從事雕刻的專業人才,並創作了一批優秀的雕塑作品。劉開渠是我國當代老一輩著名雕塑家和美術教育家,在30年代就開始雕塑創作,早期的作品如(工農之家》等表現了工農兵的形象。這種以勞動人民為題材,並採取歌頌的態度,在舊中國是非常可貴的!解放後,他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創作了不少反映人民群眾革命斗爭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勝利渡長江)、怔農紅軍卜(支援前線》。他以熟練的藝術技巧、簡練的手法,塑造了人民英雄和勞動人民的真實形象,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建國以來的優秀雕塑作品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十塊浮雕,反映了我國一百多年來為推翻三座大山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史。四川大邑泥塑(收租院》大型群雕,是由四川美術學院教師、民間藝人和青年雕塑工作者創作的,它由「麥租」、「驗租」、「過斗」、「算賬」、「逼租」和「反抗」等六個部分組成,表現舊社會農民受到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的血淚史,以及他們的反抗斗爭。此外王朝聞的《劉胡蘭》、肖傳久的《魯迅》、張充仁的《游擊英雄》、潘鶴的《艱苦歲月)等,在群眾中都有一定的影響。
引言----
雕塑從早期的功能性(指的是它的直接使用價值)到發展階段的功能性加藝術性,以及發展到現代作為一門純藝術性學科的形式是與許多代雕塑家的開拓努力分不開的!沒有他們的努力,也沒有如今中國的現代雕塑!
中國雕塑的存在與發展小分析
早期的雕塑功能性是佔主導地位的,這個要追溯到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許多表達方式都是懵懂的,他們出自本能的反應在一些樹枝,獸角,岩石等上刻一些抽象(這種「抽象」概念是現代人加以解釋的一種藝術風格)的符號語言來表達他們當時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狀況,或者是表達當時的一段精彩的故事情節等。如發現在公元前30000年的法國勞塞爾的岩石浮雕《持角的維納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浮雕記載著一位左手舉著獸角的女人在祈禱豐收和人運安康的一個故事。我們感嘆在哪個時代就有如此造型能力,刻畫生動的作品出來真的是不可思議。還如中國出土的大量陶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兵馬俑」,可以確切的說製作這么龐大的雕塑群出發點是為了統治者自身思想服務的,其功能性是秦始皇想在死後還能夠像活著時候一樣擁有領導千軍萬馬的統治地位。雕塑藝術發展到現代已經由功能性和實用性佔主導轉變為藝術性佔主導的完全蛻變,現代的雕塑藝術更注重其內在價值和它的外在表現形式。
雕塑的發展與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出現是直接取決於不同時期人們審美觀的不斷變化而最終確定的,它是受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的。就比如說中國古代盛唐時期人們追求的是「肥為美」,當時的人們思想也是相對開放的,所以出現的唐三彩 ,彩色陶佣等都追求風韻肥美,色彩運用也是豐富而大膽,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人們在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念和表達方式是一致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產物,雕塑作為萬物中之一物,他也是要遵循這個原則,不然他就會被遺棄,被淡忘。雖然雕塑本身有其自身的特性,但是它的存在形式,風格與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有著非一般的聯系,就比如說同一個時代中國的雕塑藝術風格與歐美,拉美,非洲的雕塑藝術風格是孑然不同的。
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中國的藝術發展是迅速的,中外藝術的互相吸收和融合,從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老一輩藝術家把國外的的藝術形式風格體制傳入到國內來,中國大地從此就沸騰起來了,一批渴望知識的藝術家們滿腔熱血地投入到藝術的開拓創新上來,雕塑藝術也自然有了前所沒有的進步與發展,從以前的小泥人塑造和佛像製作一下轉變為研究人體解剖,從以前傳統的寫意一下轉變為練習寫實造型,從此時開始雕塑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提供給一批愛好雕塑的青年,雕塑也由此把藝術性提高了一個深度!新中國成立以後,雕塑的發展和其它的藝術形式一樣,立碑紀念先烈,謳歌祖國等等一系列的雕塑作品出現,最有代表的作品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這些大氣磅礴的作品出現表達了人們當時的心情願望,在這個時期中國雕塑受前蘇聯的雕塑影響很大,雕塑最求大面積,大體量,這個形式的出現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著直接的聯系。現如今雕塑的發展可謂是百花爭鳴,各種風格形式的雕塑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從1979年的《星星美展》到現在,
引言----
短短的30年不到,中國雕塑走完了國外百年甚至更長的雕塑發展階段,可以說現在的雕塑藝術已經擺脫了功能性佔主導的時代,轉化為從雕塑本身的藝術角度和觀念角度去思考,去表達,這種發展是空前的!
中國當代雕塑中的後現代性
中國雕塑在九十年代具有了一種真正意義的現代性觀念和後現代形式,這是與1949年到80年代末期間中國現代雕塑的根本區別。1949年到80年代末的中國現代雕塑的現代性主要體現於政治主體意識和現代政治社會的象徵視覺,這一主流傾向就是政治性題材雕塑。而將雕塑置於國際當代藝術的范疇和全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看總是則是九十年代以後發生的,這一改變使中國雕塑真正具有一種當代性和前衛性,或者說,具有了種真正意義的當代雕塑。 九十年代末,中國當代雕塑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後現代波普形式被青年雕塑家的大量採用,像劉建華、李占洋、徐一暉等。劉建華的創作著意體現一種物質化時代的道德不確定性體驗,通過沙發、女人體等物象的翻制組合成一種寓言式的語匯.李占洋的雕塑介於一種新現實主義和波普雕塑的結合,翻制記錄了舞廳、卡拉OK、按摩房等新民間生活空間的現實場景。徐一暉不是雕塑系畢業的,但他在九十年代後期創作的艷俗風格的彩陶雕塑無疑是重要的後現代作品。
在九十年末產生真正意義的後現代雕塑和波普風格的雕塑是和中國社會及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文化結構開始進入多元化時期,商業精神、物質消費和流行文化已真正變成一種日常性,這為後現代雕塑的產生提供了視覺經驗和意義背景。傳統雕塑概念意義的造型和彩繪的重新使用,不僅僅是現實主義反映的需要,事實上,新現實主義和波普藝術的方式在九十年代末表明了當代雕塑試圖回到九十年代社會文化變在視覺癥候層次的道德反省和自我分析。波普風格的雕塑創作在雕塑的色彩和材料的使用上都有創新。在九址年代,當代雕塑對波普顏色風格的實踐事實上要超過前衛的繪畫。值得一提的是,劉建華和徐一暉將景德鎮陶藝和波普風格的結合,使中國陶藝概念走向了一種真正意義的當代陶藝概念。當代雕塑在九十年代的一促重要實踐是對雕塑寫實造型的重新認識。寫實雕塑和觀念藝術、波普藝術的結合使中國當代雕塑找到了一種造型和前衛性結合的方式,這也是九十年代國際當代藝術的潮流。 觀念性和波普化被九十年代中國雕塑實踐後,就使中國當代雕塑真正具有一種前衛性和當代國際文化背景,這是與二十世紀中國現代雕塑要概念產生根本區別的兩個方面,也是當代雕塑概念真正確立的標志。 九十年代中國雕塑完成了由現代題材向雕塑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以及後現代雕塑的轉換。
結束語:
大自然中萬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用唯物辯證法來說:「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雕塑作為一門藝術學科逐漸被世人知曉甚至了解。作為藝術范疇之內的雕塑來說,它的出現比其它的藝術形式出現要早很多,這個與人類的本能反應和其表達方式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從最早原始人類的「結繩記事」到圖騰活動,祭祀慶典都可以看出來雕塑在人們生活之中真是無處不在。在這里我不是追根溯源來說雕塑怎麼怎麼優先於其它的藝術形式,而是闡述中國雕塑從古至今它的存在方式,它的發展狀況。
上述各種觀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也許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於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
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與發展與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有著相當直接的關聯。所以就會有一種曇花一現的雕塑,雕塑家的作品從一種新的形式方式的產生到逐漸的消失和被人們淡忘,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我想說的是現代藝術的流派眾多,能夠存在和消失就要看它可符合時代賦予它的任務和它可能夠起到引導和推動雕塑的發展問題!能夠延傳下來的雕塑藝術形式和風格是經的起時間考驗的,在現如今各種各樣的雕塑形式局面之中,追求著雕塑本身的藝術性和有開拓性的藝術家只佔九牛一毛,而大多數的雕塑家卻是跟著別人的屁股後面跑。繼承和創新,發展和進步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思考才能夠完成的。中國的雕塑藝術還將更加的與時俱進,而我們所需要做的不是駐足遠望而是帶著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觀察!
-----------一雙《雕塑的眼睛》
㈤ 古羅馬雕塑的歷史是什麼
古羅馬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前7世紀。公元前5世紀以前,古羅馬處於原始部落階段,公元前509—前30年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7—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時代古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1世紀希臘也被羅馬吞並,從此羅馬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古羅馬是古希臘國土的征服者,卻成了古希臘文化的被征服者。古羅馬雕塑藝術對西方文明的突出貢獻,正在於它對於古希臘雕塑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古羅馬雕塑藝術上承古希臘的優良傳統,並融入了本土埃特魯麗亞雕塑藝術和鑄銅、石雕技藝,在古希臘和中世紀之間,發揮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雕塑藝術在古羅馬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極高的地位,雕塑作品之多,在今天仍然是難以想像的。在肖像雕塑方面羅馬人取得了較大成就。一方面羅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開始用石膏或蠟從死人臉上翻下模子,並彩繪製成真實感很強的面具,安放在家中。另一方面,羅馬統治者極力炫耀個人權威、製造個人崇拜。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使作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2世紀下半葉盛行情緒肖像。這類肖像較充分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在感情和心理狀態,表現手法也比過去豐富多了。如為了表現眼球受光明暗的變化,雕刻家在眼球上刻上了深淺不等的圈。羅馬皇帝卡拉的雕像就是當時的代表作品。
古羅馬雕塑沿襲了古希臘雕塑的傳統,但更加世俗化,從而在寫實主義的道路上邁出了更為堅實的步伐。雕塑家在肖像作品中首先追求模特外形的逼真,其次注重人物個性的刻畫。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古羅馬藝術看重藝術表情的細化。古羅馬的帝王雕像,既有個性刻畫,又有理想化的處理,使雕像變成了羅馬英雄主義和進取精神的象徵。羅馬肖像雕刻在寫實處理、情緒表現、細節誇張強調等方面有許多創造,取得了較高成就。羅馬的雕刻家強調再現所要雕塑的形象,特別注重人物面部細節刻畫。希臘人的精神氣質主要通過身體姿態動作來傳達,羅馬肖像則主要通過頭部來表現。希臘雕像的生命充滿身體的各個部分,即使只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而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意義了。帝國時代的羅馬雕像充滿理想化傾向。《屋大維雕像》面部表情嚴峻,左手握獨裁權杖,右手指向前方,似在指揮千軍萬馬,剛毅的性格十分鮮明。《奧里略騎馬像》臉部表現出內省和沉思,帶有憂郁的傷感和哲理性思索,具有頹廢、消極、靜觀的色彩。供奉和平女神的《奧古斯都和平祭壇》是羅馬藝術中獨一無二的新穎創造。壇上的群像浮雕表現出工匠建造神殿和帝王率眾祭祀的宏偉場面,逼真展現了表情豐富、神態各異的個性化人物形象和生動場景,從技法上體現了羅馬雕塑高度寫實的、完美的、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出平靜的頌揚氣氛和崇敬之情,讓人彷彿能感受到帝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真正的藝術是不朽的。此書按希臘、羅馬兩大部分依時間排序,依次讀來便能全面認識古希臘時期的藝術、歷史背景和代表性名作,掌握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特點和在風格與技巧上的演變。藉助眾多精美彩圖更能形象化地直接領略古老藝術的深邃和無窮魅力。
母狼
現在,雕像《母狼》已成為了羅馬市的象徵。
母狼
《母狼》,青銅雕塑,高85厘米,約創作於公元前500年,現藏於義大利羅馬市政博物館。
公元前8—前4世紀,義大利半島被埃特魯斯坎人所統治,形成了歷史上所稱的埃特魯尼亞文化。埃特魯尼亞文化後來被其征服者羅馬人所繼承,成為羅馬文化的基礎。
埃特魯尼亞美術作品中,雕塑的藝術水平最為突出,青銅雕像《母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雕像取材於羅馬建城的傳說,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結束後,特洛伊王子逃到義大利半島,建立了阿爾巴城,世代相傳。後來,一個名叫努米托耳的國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兒子被殺,但他的女兒為戰神所愛,生下一對雙胞胎羅穆路和瑞穆斯,卻被阿木留斯放入籃子中丟入台伯河。這對兄弟後來被一隻母狼發現並收留撫養,不久,又被牧人發現收養。他們長大以後,殺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創建了新的城市。後來羅穆路殺死了瑞穆斯,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稱其為羅馬。這尊雕像所刻畫的就是曾經哺育了羅馬創始人的母狼的形象。
雕像形體結構嚴謹,是一尊高度寫實的藝術作品,體現了外表兇殘、內心仁慈的性格主題。母狼四肢健壯,神態兇殘,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那頸部捲曲的毛、下垂的乳房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極為真實。母狼整體的神情是警覺而威嚴的,似乎正是羅馬人堅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徵。公元16世紀時,有人又在狼的腹部下製作了兩個嬰兒的雕像,更完整地表達了羅馬建城的傳說。
這尊雕像是埃特魯斯坎人的藝術傑作。對羅馬人來說,它還具有紀念碑意義,人們把它作為民族發源的始祖而頂禮膜拜。
布魯特斯胸像
《布魯特斯胸像》,青銅雕像,大約創作於公元前4世紀後半期。
據考證,古代羅馬最初只是義大利半島台伯河沿岸的一些村莊部落,大約在公元前754年建立了羅馬城。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進入共和時期,一直延續到公元前31年。這500年中,羅馬從一個小小的城邦逐步發展成為了威鎮地中海地區的霸主。由於戰火紛飛,羅馬共和時期的美術發展緩慢,但仍體現了羅馬人冷靜和求實的性格特徵,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其中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則體現在肖像雕塑作品中,《布魯特斯胸像》就是當時肖像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雖然還存在著一些爭議,但許多人都認為雕像塑造的是羅馬共和時期的第一行政長官布魯特斯。這尊胸像面部表情嚴肅而堅毅,深邃的眼神和緊閉的雙唇表現出領導者的自信和智慧。頭像的製作十分逼真,風格明晰、純朴,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展示出羅馬政治上升時期人物的精神面貌。雕像加工的精細還反映了羅馬人高超的金屬鑄造技藝。雕像的眼球是用象牙和玻璃製作的,這是當時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是使人物顯得更為真實自然。
戎裝的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亦稱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與第一任皇帝。
戎裝的奧古斯都
他結束了公元前1世紀期間使羅馬共和國陷入混亂的內戰,為希臘羅馬世界帶來了長達兩個世紀的太平盛世。
他是愷撒的外甥,後來成為了他的義子與繼承人。愷撒很早就顯露出對他的興趣,並一意栽培,為他鋪下了從政之路。但公元前44年愷撒被刺殺時,屋大維還只是個18歲的少年。愷撒之死為羅馬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在眾多軍政人物間掀起了一場長期、激烈和復雜的權力斗爭。在極端不利的處境下,屋大維展現了遠超乎他年齡的謀略、冷靜與意志力,經過一番權力角逐後,屋大維和他的兩位勁敵——李必達和安東尼結成後三頭同盟,以韶齡躋身於羅馬最高統治權力圈。此後他們之間的戰爭持續進行,直至屋大維於公元前32年解決了李必達,翌年亞克興戰役打敗安東尼與埃及克麗奧佩脫拉女王的聯盟,他才成為羅馬唯一的統治者。後代史學家即以此作為羅馬帝國的開端。他被奉為元首(第一公民),最初以執政官身份來統治,維持共和政體。公元前27年接受「奧古斯都」封號,死後更被奉為神明。
在他的統治下,羅馬帝國的范圍西起伊比利半島,東到卡帕多西亞,北及高盧,南達埃及。在位期間(公元前31—公元14年),他致力於稅務結構、金融制度、軍隊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推進公共建設,建立了遍布帝國境內的龐大公路網與供水系統。此時羅馬天下太平,經濟繁榮,文學藝術昌盛。奧古斯都時代是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羅馬最偉大的作家維吉爾、賀拉斯和李維等人就是出現在這個時期。他開創的國內和平即羅馬和平持續了約200年之久,在這個持續的和平與繁榮時期,羅馬文化開枝散葉,遍及奧古斯都與其他羅馬領袖所征服的領土。
羅馬人的造型藝術主要來自於古希臘藝術的影響,但由於政治性質不同,在建築、繪畫和雕塑方面都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風貌。肖像雕刻是羅馬雕塑的主要成果,原因是,伊特魯里亞人重殯葬儀式,常在死者臉上拓下蠟模,存放在灶神的龕里。每逢紀念日,即取出供奉,後來這種方法漸漸運用到雕刻上。製作肖像時要求准確表達對象的特徵,這就成了雕像藝術的追求目標。至奧古斯都帝國時期,肖像雕刻已獲得了高度的發展,但奧古斯都皇帝還要求仿效古希臘,他喜歡把人物形象加以理想化,故美術史上稱這種風格為「奧古斯都古典主義」。這一尊普里馬—波爾塔出土的大理石雕塑作品《戎裝的奧古斯都》便最具有代表性。
雕像中古羅馬的「奧古斯都」——屋大維左手握權杖,右手朝前高舉,似在訓話。臉部表情嚴峻,薄薄的嘴唇,性格十分鮮明。他那披著華麗的盔甲的身材顯得很魁梧,甲胄上的圖案寓意著羅馬將統帥全球的思想。運用這種象徵化手段,藝術的目的已一目瞭然,即在於歌頌帝王。雕像的作者未被留下姓名,看來,羅馬帝政時代的藝術家是不具有這種創作權利的。
在屋大維的右腳旁邊,藝術家還塑造了一個帶有雙翼而無眼珠的小天使丘比特形象。這個羅馬神話里的小愛神為什麼塑造在這里呢?無眼珠,象徵他對愛情的盲目性;另一判斷,據說他生性魯莽,行動隨時需要有識之士的帶領。他永遠長不大,含義也就在此。大多數美術史家的解釋是,為要顯示奧古斯都的高大,作為一種反襯,在藝術上也是可能的。
據說在雕像的大理石表面還殘留著金、青、褐、黃、紫等色斑,很可能當年在完成時,雕像是帶著光輝燦爛的彩色的。雕像約作於公元前19—前13年,現被收藏於羅馬梵蒂岡博物館內。
婦女肖像
羅馬的肖像雕刻向以鮮明的性格刻畫而著稱。我們前面已欣賞了一尊《奧古斯都雕像》,但這一時期的肖像雕刻,最精彩的不是全身雕像,而是那些奴隸主貴族供放在住宅客廳里的半身像、胸像或頭像等。
公元1世紀下半葉,羅馬的肖像雕刻已取得了高度成就,尤其是在弗拉維尤斯執政時期。肖像的多樣化和嚴格的寫實主義手法,已臻於完美,幾乎可以說是無懈可擊。我們在《奧古斯都雕像》上還發現藝術家因襲希臘盛期的遺風,注重形象的理想化,即盡量予以美化。而在這一時期的肖像雕刻上,對於傳統,似乎只喜歡希臘化時期的手法。這一尊雕像《婦女肖像》,從性格刻畫上看,藝術手法比以前更趨凝煉了。
這尊婦女頭像上的發式之所以被誇大,目的是想突出肖像人物的地位、身份和個性。這種雕塑語言,在羅馬肖像雕刻中還屬初見。顯然,雕刻家對大理石表面的微妙變化經過認真仔細的研究,並注意到在明暗光影映襯下的視覺效果,因而用加強發卷上強烈的凹凸造型,來反襯柔潤光潔的婦女臉部,使這個婦女的整體感更豐滿、更秀美。
這是一名羅馬的名門閨秀,她那高傲的神態在於顯示她的高貴,她的表情矜持,內心冷漠,透過顏面和頸項的轉折微姿,可以洞察這個上層貴族婦女內心世界的某種利己性。有的考古學家鑒定,這個貴婦形象可能是圖拉真皇帝的侄女維莉婭·瑪蒂迪亞。雕塑家在塑造之前,一定是煞費一番苦心的,以尋找恰當的構思。經過細微的琢磨,決定用誇張局部細節的手法,讓發型與眼神彼此呼應,造成特殊的典型性格,這就是羅馬肖像雕刻家的創造性收獲,其精到之處,令觀者贊嘆。
在弗拉維尤斯時期的肖像雕刻,藝術家比較注重大理石上的明暗色彩,所以歷史上有「弗拉維尤斯色彩主義」的說法。這尊婦女頭像作於公元90—100年間,高約63厘米,現被收藏於羅馬卡庇托利博物館內。
和平祭壇浮雕
從奧古斯都大帝開始,羅馬帝國建立起了較完整的統治秩序,內外戰爭減少,進入了近200年的相對穩定時期,歷史上稱為「羅馬的和平」。為了紀念奧古斯都大帝為羅馬帶來的和平,元老院主持修建了《和平祭壇》,並用來供奉和平女神。這是一座用大理石建成的方形平台,長11米,寬10米,高4米,四周有牆垣圍繞,東西有門洞,中央是祭壇。四周的牆垣上裝飾著上下兩層浮雕作品,上層是記事性人物群像,下層則是明快而優美的植物裝飾圖案。上層的浮雕中有表現祭壇動工修建時的場景,也有以奧古斯都為首的帝國統治者率領全體皇族人員庄嚴祭祀的行列,還有以羅馬神話人物象徵帝國和平昌盛的雕刻。浮雕從技法上都體現了羅馬雕塑高度寫實的藝術技巧,構圖優美,層次鮮明。《和平祭壇》上的這些浮雕從整體上表現出平靜的頌揚氣氛和崇敬之情,讓人彷彿能感覺到帝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祭壇本身的結構和浮雕的位置。整個建築物由一個大的U形祭壇組成,祭壇建在高高的石級底座之上,四周圍繞外牆。祭壇和外牆上都有浮雕。像所有的羅馬浮雕一樣,它們原來都塗著油彩。但是油彩早已消失,今天只留下白色的大理石。
外牆的內側雕刻著由樹葉、果子和花朵組成的花環,這些是傳統的祭壇外牆圖像,可能反映了當時真的使用了花環和牛頭骨——它們是動物祭品的殘留物,環繞著祭祀的地點連成一圈。
這幅當時的羅馬建築內的壁畫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花環的色彩。花環之上是paterae,用來倒專門供奉神祗的葡萄酒的淺缽。
祭壇本身的上部裝飾著小幅浮雕,里外都有,表現的是正在准備動物祭品的宗教行列。無疑,它描繪的就是祭壇這里年祭的場景。
外牆的外部有兩組對應的浮雕。四堵牆的下部都裝飾著鼠尾草和葡萄藤。
在兩側長牆的上部,是另一種圖像,表現的是有奧古斯都集團所有重要成員參加的遊行,包括皇帝本人和家庭成員。我們將在後面進一步分析有關的內容。
在兩堵短牆上,也就是帶門的兩側,在門上的部位我們可以看到4幅浮雕,每幅都是表現一個帶有人物的場景。圖像的題材不是當時的事件,東側我們可以看到關於羅馬早期歷史的圖像,西側是兩幅同神話有關的題材。西側的浮雕一度被認為表現Romulus和Remus——他們是孿生兄弟,Rumulus後來建立了羅馬城。他們正被母狼哺乳。這個傳說是早期羅馬藝術中非常常見的題材,很容易辨認。這里也是早期羅馬銀幣上的同樣的畫面。
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幅大理石浮雕,表現雙生子被牧羊人發現的整個場景,它可能也是建造和平祭壇的那段時間雕刻的。東側外牆上的浮雕,就是同雙生子相對應的一幅,表現的是羅馬女神、羅馬城的化身。女神的衣服獨具特色,因此盡管有殘缺,依然容易辨認。浮雕上的她一如皇帝尼祿時代這枚銅幣上的形象。
另外兩塊保存較完好的浮雕上的題材通常被認為是:西側是特洛伊英雄艾涅阿斯,正在向神供奉母豬作為祭品,東側是地母神提路斯,這樣,艾涅阿斯和羅慕路斯、勒摩斯相對,地母和羅馬女神相對。
《和平祭壇浮雕》,大理石浮雕復製品,約創作於公元前13—前9年,現收藏於羅馬博物館。
與希臘時期的浮雕作品不同,羅馬時代的浮雕作品不再以神話故事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他們的大部分紀念性浮雕作品都是直接表現帝王的豐功偉績。這與羅馬人求實的民族性格也有直接的關系。這些浮雕作品大多出現於祭壇、凱旋門和紀念柱等紀念性建築物上,風格獨樹一幟。
㈥ 什麼是古羅馬雕塑
古羅馬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8~前7世紀,公元前5世紀以前,古羅馬處於原始部落階段,公元前509~前30年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7~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時代古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1世紀希臘也被羅馬吞並,從此羅馬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古羅馬是古希臘國土的征服者,卻成了古希臘文化的被征服者。古羅馬雕塑藝術對西方文明的突出貢獻,正在於它對於古希臘雕塑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古羅馬雕塑藝術上承古希臘的優良傳統,並融入了本土埃特魯麗亞雕塑藝術和鑄銅、石雕技藝,在古希臘和中世紀之間,發揮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雕塑藝術在古羅馬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極高的地位,雕塑作品之多,在今天仍然是難以想像的。在肖像雕塑方面羅馬人取得了較大成就。羅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開始用石膏或蠟從死人臉上翻下模子,並彩繪製成真實感很強的面具,安放在家中。另一個原因是羅馬統治者極力炫耀個人權威、製造個人崇拜。這段時間的肖像雕塑以寫實的風格見長。雕刻家們善於運用誇張、概括的藝術手法,細致地刻畫人物,捨去繁瑣的東西,加強運動感,使作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世紀下半葉盛行情緒肖像。這類肖像較充分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在感情和心理狀態,表現手法也比過去豐富多了。如為了表現眼球受光明暗的變化,雕刻家在眼球上刻上深淺不等的圈。羅馬皇帝卡拉的雕像就是當時的代表作品。
古羅馬雕塑沿襲了古希臘雕塑的傳統,但更加世俗化,從而在寫實主義的道路上邁出了更為堅實的步伐。雕塑家在肖像作品中首先追求模特外形的逼真,而且注意人物個性的刻畫。古羅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西方現實主義雕刻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古羅馬藝術看重藝術表情的細化。羅馬的帝王雕像,既有個性刻畫,又有理想化的處理,使雕像變成了羅馬英雄主義和進取精神的象徵。羅馬肖像雕刻在寫實處理、情緒表現、細節誇張強調等方面有許多創造,取得了較高成就。羅馬的雕刻家強調再現所要雕塑的形象,特別注重人物面部細節刻畫。希臘人的精神氣質主要通過身體姿態動作來傳達,羅馬肖像則主要通過頭部來表現。希臘雕像的生命充滿身體各個部分,即使只剩下斷臂殘軀,仍然能給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而羅馬雕像如果缺了頭部,餘下的部分就沒什麼意義了。帝國時代的羅馬雕像充滿理想化傾向。《屋大維雕像》面部表情嚴峻,左手握獨裁權杖,右手指向前方,似在指揮千軍萬馬,剛毅的性格十分鮮明。《奧里略騎馬像》臉部表現出內省和沉思,帶有憂郁的傷感和哲理性思索,具有頹廢、消極、靜觀的色彩。供奉和平女神的《奧古斯都和平祭壇》是羅馬藝術中獨一無二的新穎創造。壇上的群像浮雕表現出工匠建造神殿和帝王率眾祭祀的宏偉場面,逼真展現了表情豐富、神態各異的個性化人物形象和生動場景,從技法上體現了羅馬雕塑高度寫實的、完美、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出平靜的頌揚氣氛和崇敬之情,讓人彷彿能感覺到帝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真正的藝術是不朽的。此書按希臘、羅馬兩大部分依時間排序,依次讀來便能全面認識古希臘時期的藝術、歷史背景和代表性名作,掌握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特點和在風格與技巧上的演變,藉助眾多精美彩圖更能形象化地直接領略古老藝術的深邃和無窮魅力。
母狼
現在,雕像《母狼》已成為了羅馬市的象徵。《母狼》,青銅,高85厘米,約創作於公元前500年,現收藏於義大利羅馬市政博物館。
母狼
公元前8~前4世紀,義大利半島被埃特魯斯坎人所統治,形成了歷史上所稱的埃特魯尼亞文化。埃特魯尼亞文化後來被其征服者羅馬人所繼承,成為羅馬文化的基礎。
埃特魯尼亞美術作品中,雕塑的藝術水平最為突出,青銅雕像《母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雕像取材於羅馬建城的傳說: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結束後,特洛伊王子逃到義大利半島,建立了阿爾巴城,世代相傳;後來,一個名叫努米托耳的國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兒子被殺,但他的女兒為戰神所愛,生下一對雙胞胎羅穆路和瑞穆斯,卻被阿木留斯放入籃子中丟人台伯河;這對兄弟後來被一隻母狼發現並收留撫養,不久,被牧人發現收養;他們長大以後,殺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創建了新的城市;後來羅穆路殺死了瑞穆斯,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這尊雕像所刻劃的就是曾經哺育了羅馬創始人的母狼的形象。
雕像形體結構嚴謹,是一尊高度寫實的藝術作品,體現了外表兇殘、內心仁慈的性格主題。母狼四肢健壯,神態兇殘,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那頸部捲曲的毛,下垂的乳房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極為真實。母狼整體的神情是警覺而威嚴的,似乎正是羅馬人堅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徵。公元16世紀時,有人又在狼的腹部下製作了兩個嬰兒的雕像,更完整得表達了羅馬建城的傳說。
這尊雕像是埃特魯斯坎人的藝術傑作,對羅馬人來說,它還具有紀念碑意義,人們把它作為民族發源的始祖而給以頂禮膜拜。
布魯圖胸像
《布魯特斯胸像》,青銅雕像,大約創作於公元前4世紀後半期。
據考證,古代羅馬最初只是義大利半島台伯河沿岸的一些村莊部落,並在約公元前754年建立了羅馬城。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進入共和時期,一直延續到公元前31年。這500年中,羅馬從一個小小的城邦,逐步發展成為了威鎮地中海地區的霸主。由於戰火紛飛,羅馬共和時期的美術發展緩慢,但體現了羅馬人冷靜和求實的性格特點,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其中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則體現在肖像雕塑作品中。《布魯特斯胸像》就是當時肖像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雖然還存在著一些爭議,但許多人都認為雕像塑造的是羅馬共和時期的第一行政長官布魯特斯。這尊胸像面部表情嚴肅而堅毅,深邃的眼神和緊閉的雙唇表現出領導者的自信和智慧。頭像的製作十分逼真,風格明晰、純朴,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展示出羅馬政治上升時期人物的精神面貌,雕像加工的精細還反映了羅馬人高超的金屬鑄造技藝。雕像的眼球是則用象牙和玻璃製作的,這是當時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是使人物顯得更為真實自然。
戎裝的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亦稱屋大維,羅馬帝國的奠基者與第一任皇帝。他結束了公元前1世紀期間使羅馬共和國陷入混亂的內戰,為希臘羅馬世界帶來了長達2個世紀的太平盛世。
戎裝的奧古斯都
他是愷撒的外甥,後來更成為他的義子與繼承人。愷撒很早就顯露出對他的興趣,並一意栽培,為他鋪下了從政之路。但公元前44年愷撒被刺殺時,屋大維還只是個18歲的少年。愷撒之死為羅馬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在眾多軍政人物間掀起了一場長期、激烈和復雜的權力斗爭。在極端不利的處境下,屋大維展現了遠超乎他年齡的謀略、冷靜與意志力,經過一番權力角逐後,屋大維和他的兩位勁敵——李必達和安東尼結成後三頭同盟,以韶齡躋身於羅馬最高統治權力圈。此後他們之間的戰爭持續進行,直至屋大維於公元前32年解決了李必達,翌年亞克興戰役打敗安東尼與埃及克麗奧佩脫拉女王的聯盟,成為羅馬唯一的統治者。後代史學家即以此作為羅馬帝國的開端。他被奉為元首(第一公民),最初以執政官身分來統治,維持共和政體,公元前27年接受奧古斯都封號,死後更被奉為神明。
在他的統治下,羅馬帝國的范圍西起伊比利半島,東到卡帕多西亞,北及高盧,南達埃及。在位期間(公元前31~公元14年),他致力於稅務結構、金融制度、軍隊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推進公共建設,建立了遍布帝國境內的龐大公路網與供水系統。其時羅馬天下太平,經濟繁榮,文學藝術昌盛。奧古斯都時代是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羅馬最偉大的作家維吉爾、賀拉斯和李維等人就是出現在這個時期。他開創的國內和平即羅馬和平持續了約200年之久,在這個待續的和平與繁榮時期,羅馬文化開枝散葉,遍及奧古斯都與其他羅馬領袖所征服的領土。
羅馬人的造型藝術主要來自於古希臘藝術的影響,但由於政治性質不同,在建築、繪畫和雕塑方面都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風貌。肖像雕刻是羅馬雕塑的主要成果,原因是,伊特魯里亞人重殯葬儀式,常在死者臉上拓下蠟模,存放在灶神的龕里。每逢紀念日,即取出供奉,後來這種方法漸漸運用到雕刻上,製作肖像時要求准確表達對象的特徵,這就成了雕像藝術的追求目標。至奧古斯都帝國時期,肖像雕刻已獲高度的發展,但奧古斯都皇帝還要求仿效古希臘,即是說,他喜歡把人物形象加以理想化,故美術史上稱這種風格為奧古斯都古典主義。這一尊普里馬-波爾塔出土的大理石《戎裝的奧古斯都》便最具有代表性。
他左手握權杖,右手朝前高舉,似在訓話。臉部表情嚴峻,薄薄的嘴唇,性格十分鮮明。他那披著華麗的盔甲的身材顯得很魁梧,甲胄上的圖案寓意著羅馬將統帥全球的思想,運用這種象徵化手段,藝術的目的已一目瞭然,即在於歌頌帝王。雕像的作者未被留下姓名,看來,羅馬帝政時代的藝術家是不具有這種創作權利的。
在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右腳旁邊,藝術家還塑造了一個帶有雙翼而無眼珠的小天使丘比特形象,這個羅馬神話里的小愛神為什麼塑造在這里呢?無眼珠,象徵他司愛情的盲目性;另一判斷,據說他生性魯莽,行動隨時需要有識之士的帶領,他永遠長不大,含義也就在此。大多數美術史家的解釋是,為要顯示奧古斯都的高大,作為一種反襯,在藝術上是可能的。
據說在雕像的大理石表面還殘留金、青、褐、黃、紫等色斑,很可能當年在完成時,雕像是帶著光輝燦爛的彩色的。雕像約作於公元前19~前13年,現被收藏在羅馬梵蒂岡博物館內。
婦女肖像
羅馬的肖像雕刻向以鮮明的性格刻畫而著稱。我們前面已欣賞了一尊《奧古斯都雕像》,但這一時期的肖像雕刻,最精彩的不是全身雕像,而是那些奴隸主貴族供放在住宅客廳里的半身像、胸像或頭像。
公元1世紀下半葉,羅馬的肖像雕刻已取得了高度成就,尤其是在弗拉維尤斯執政時期。肖像的多樣化和嚴格的寫實主義手法,已臻於十分完美的水平,幾乎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了。我們在《奧古斯都雕像》上還發現藝術家因襲希臘盛期的遺風,注重形象的理想化,即盡量予以美化,而在這一時期的肖像雕刻上,對於傳統,似乎只喜歡希臘化時期的手法。這一尊雕像《婦女肖像》,從性格刻畫上看,藝術手法比以前更趨凝煉了。
這尊婦女頭像上的發式之所以被誇大,目的是想突出肖像人物的地位、身份和個性。這種雕塑語言,在羅馬肖像雕刻中還屬初見。顯然,雕刻家對大理石表面的微妙變化經過認真仔細的研究,並注意到在明暗光影映襯下的視覺效果,因而用加強發卷上強烈的凹凸造型,來反襯柔潤光潔的婦女臉部,使這個婦女的整體感更豐滿、更秀美。
這是一名羅馬的名門閨秀,她那高傲的神態在於顯示她的高貴,她的表情矜持,內心冷漠,透過顏面和頸項的轉折微姿,可以洞察這個上層貴族婦女內心世界的某種利己性。有的考古學家鑒定,這個貴婦形象可能是圖拉真皇帝的侄女維莉婭·瑪蒂迪亞。雕塑家在塑造之前,一定是煞費一番苦心的,以尋找恰當的構思。經過細微的琢磨,決定用誇張局部細節的手法,讓發型與眼神彼此呼應,造成特殊的典型性格,這就是羅馬肖像雕刻家的創造性收獲,其精到之處,令觀者贊嘆。
在弗拉維尤斯時期的肖像雕刻,藝術家比較注重大理石上的明暗色彩,所以歷史上有弗拉維尤斯色彩主義的說法。這尊婦女頭像作於公元90~100年間,高約63厘米,現被收藏在羅馬卡庇托利博物館內。
和平祭壇浮雕
從奧古斯都大帝開始,羅馬帝國建立起了較完整的統治秩序,內外戰爭減少,進入了近200年的相對穩定時期,歷史上稱為羅馬的和平。為了紀念奧古斯都大帝為羅馬帶來的和平,元老院主持修建了《和平祭壇》,並用來供奉和平女神。這是一座用大理石建成的方形平台,長11米,寬10米,高4米,四周有牆垣圍繞,東西有門洞,中央是祭壇。四周的牆垣上裝飾著上下兩層浮雕作品,上層是記事性人物群像,下層則是明快而優美的植物裝飾圖案。上層的浮雕中有表現祭壇動工修建時的場景,也有以奧古斯都為首的帝國統治者率領全體皇族人員庄嚴祭祀的行列,還有以羅馬神話人物象徵帝國和平昌盛的雕刻。浮雕從技法上都體現了羅馬雕塑高度寫實的藝術技巧,構圖優美,層次鮮明。《和平祭壇》上的這些浮雕從整體上表現出平靜的頌揚氣氛和崇敬之情,讓人彷彿能感覺到帝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祭壇本身的結構和浮雕的位置。整個建築物由一個大的U型祭壇組成,祭壇建在高高的石級底座之上,四周圍繞外牆。祭壇和外牆上都有浮雕。像所有的羅馬浮雕一樣,它們原來都塗著油彩。但是油彩早已消失,今天只留下白色的大理石。
外牆的內側雕刻著由樹葉、果子和花朵組成的花環,這些是傳統的祭壇外牆圖像,可能反映了當時真的使用了花環和牛頭骨——它們是動物祭品的殘留物,環繞著祭祀的地點連成一圈。
這幅當時的羅馬建築內的壁畫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花環的色彩。花環之上是paterae,用來倒專門供奉神祗的葡萄酒的淺缽。
祭壇本身的上部裝飾著小幅浮雕,里外都有,表現的是正在准備動物祭品的宗教行列。無疑,它描繪的就是在祭壇這里年祭的場景。
外牆的外部有兩組對應的浮雕。四堵牆的下部都裝飾著鼠尾草和葡萄藤。
在兩側長牆的上部,是另一種圖像,表現的是有奧古斯都集團所有重要成員參加的遊行,包括皇帝本人和家庭成員。我們將在後面進一步分析有關的內容。
在兩堵短牆上,也就是帶門的兩側,在門上的部位我們可以看到4幅浮雕。每幅都是表現一個帶有人物的場景。在這,圖像的題材不是當時的事件,東側我們可以看到關於羅馬早期歷史的圖像,西側是兩幅同神話有關的題材。西側的浮雕一度被認為表現Romulus和Remus——他們是孿生兄弟,Rumulus後來建立了羅馬城。他們正被母狼哺乳。這個傳說是早期羅馬藝術中非常常見的題材,很容易辨認。這里是早期羅馬銀幣上的同樣的畫面。
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幅大理石浮雕,表現雙生子被牧羊人發現的整個場景,它可能也是建造和平祭壇的那段時間雕刻的。東側外牆上的浮雕,就是同雙生子相對應的這幅,表現的是羅馬女神,羅馬城的化身。
女神的衣服獨具特色,因此盡管有殘缺,依然容易辨認。浮雕上的她一如皇帝尼祿時代這枚銅幣上的形象。
另外兩塊保存較完好的浮雕上的題材通常被認為是:西側是特洛伊英雄艾涅阿斯,正在向神供奉母豬作為祭品,東側是地母神提路斯,這樣,艾涅阿斯和羅慕路斯、勒摩斯相對,地母和羅馬女神相對。
《和平祭壇浮雕》,大理石浮雕復製品,約創作於公元前13~前9年,現收藏於羅馬博物館。
與希臘時期的浮雕作品不同,羅馬時代的浮雕作品不再以神話故事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他們的大部分紀念性浮雕作品都是使用直接表現帝王的豐功偉績。這與羅馬人求實的民族性格也有直接的關系。這些浮雕作品大多出現於祭壇、凱旋門和紀念柱等紀念性建築物上,風格獨樹一幟。
㈦ 人騎馬石頭雕刻圖案是什麼朝代
唐朝
㈧ 古代寺廟的雕刻和意義
建築 主要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規模極為宏大。東南亞諸國均有同類建築。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揚崖壁大佛像,都是聞名於世界的佛教建築。中國佛教建築是隨著佛教傳入而發展起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石窟寺,系根據古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中國傳統的形式建築的。中國的佛教石窟為數甚多,其中敦煌、雲岡、龍門尤為著名。中國佛塔的建築,起源甚早,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相傳都是三國時代創建而經後人重修的。原來印度的佛塔是覆缽狀的圓墳形,上飾竿和傘,後發展成相輪(在塔頂豎一根金屬剎,用七重或九重鐵環套在剎身)。傳入中國後,結合中國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憑眺的樓閣式建築。現存的塔可分二類,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帶有中國特色;二是中國式的,主要採取中國原有樓閣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為七至九層。結構有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銅塔、鐵塔和琉璃磚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築,與漢族地區略有不同。一般都有龐大的建築群所有建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藝術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風格。北京的雍和宮,拉薩的布達拉宮,承德的外八廟等是這種建築的典型。日本的東本願寺,朝鮮的佛國寺都採用木結構的殿堂形式,雄偉壯麗,是世界知名的古剎。
㈨ 古代騎馬打仗時將士為什麼要蒙馬眼
冷兵器時代馬是復最好的快速移動制單位,但是其缺點就是腿部容易受傷和馬本身容易受到驚嚇導致己方沖鋒混亂!
因為在沖鋒時,蒙上馬的眼睛可以讓馬不會受到驚嚇,這樣馬可以一直沖殺到陣中~
如果沒有蒙住眼睛,馬受到驚嚇(例如火,血,或者危險它的東西)他會把騎乘者掀翻或著調頭 容易給陣腳出現混亂